了凡四訓 (第十三集) 1990/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9-002-0013
請掀開經本,第十八頁的後面,倒數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
【何謂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夫子論為仁。亦曰先難。】
首先引古聖先賢的教訓告訴我們,學佛也是如此,我們煩惱習氣很重,哪一種習氣最重先要把它斷除,最難斷的能斷,小的毛病就不難克服了。斷惡修善要知道下手之處,這就教給我們從哪裡下手。孔老夫子論仁,就是談到仁愛,也說到先難。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必如江西舒翁。】
必是必定,也就是舒老先生是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難行能行,難捨能捨。
【捨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
這一樁事情在當時可能是普遍都知道這麼一個善人善事,想必袁了凡的兒子對這些事情都相當熟悉,所以只略提一提他就知道了。束修是在外面教書,學生供養老師的一點財物,修原來就是乾肉,束是一束一把,當然沒有幾條,這個就是從前學生對於老師過年過節給老師送一點禮,最微薄的禮,對老師一定是要送禮的,禮不能缺,但是最少的送一點很微薄的,叫束修。以後學生對老師的供養統統稱束修,不一定都是乾肉,就用這個名詞,凡是供養老師的都稱束修。以前教書是私塾,所以開館,私塾,學生的人數也不會多,二、三十個人就相當之多,那個館就相當大了,小的十幾個人,所以老師得的供養相當之微薄。他是兩年的積蓄,他能夠拿出來,『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這個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與邯鄲張翁。捨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
一個是捨兩年,一個是能夠捨十年的積蓄,這是兩年的待遇,十年的積蓄,都是贖官銀,就是欠了公款,或者判了刑罰坐牢,拿這個錢去贖,去繳付去贖。
【皆所謂難捨處能捨也。】
捨財的確是相當難的一樁事情,因為世間人生活在世間必須要依賴財物,所以捨財是很難的一樁事情,尤其是像這樣的捨,把全部的財物統統捨盡,這個不容易。
【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為妾。而還之鄰。此難忍處能忍也。】
鎮江過去是江蘇的省會,靳老先生年老無子,在過去有置妾的習俗,就是再娶一個,我們中國俗話講傳宗接代,這個是人倫之大事。鄰居裡面有一個女孩子年歲很小,家裡送來給他做妾,他不忍心,年齡相差太懸殊,送還她家去,雖然沒有兒子,他也覺得無所謂,不能夠耽誤人家一生的幸福,這個也是難忍能忍。
【故天降之福亦厚。】
有這樣的善行,必然有善報,一定有果報的。
【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
這個就是難易。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把握修善積德的機會,機會失掉了,以後想做也沒有這個緣分去做了。財富,有財有勢,財與勢,要知道,不能常保。你看一般看相算命,這種常識我們都知道,人的運五年一轉,五年一轉運,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壞的五年,每個人的命運都是五年一轉的。實在講,那個好運如果在晚年,那是真正的好運,晚年好運是真正的好運。如果好運在年輕的時候,少壯的時候,那個五年最壞的運在晚年的時候,這很可怕。我們曉得,年老的時候體力衰退。剛才有個張老居士到此地來,他過去常常到這裡來聽經的,現在年歲大了,快到八十歲了,他給我講,他上午十點半鐘出來,到現在才到我們這個地方,他住在內湖五指山裡面,所以現在很少時間能夠出門,年歲大了,很不方便,尤其山裡面交通很不方便。每天早晨聽《無量壽經》的廣播,今天特地送點錢來。這個心真誠,錢是很少,不多,這個心難得。所以我就問他,中午有沒有吃飯?在我想恐怕沒有吃飯。他現在就趕回去,往返一趟路上要耽誤二三個小時,相當不容易。
所以如果我們少壯的時候有福,這個要警覺,這個時候最好能捨,不要去享受,能捨。你捨了以後,譬如說你這個命裡面,你最好的五年是在年輕的時候,最壞的五年是在晚年的時候,我們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我凡是年輕體力還夠的時候,福報來的時候,我不享受,我就把這個福報延後了,那個不好的我先受掉了,好的我留到後面去,後福就好了。所以這個是要知道修晚年的福報。我們學佛的人更應該要曉得,修什麼?修臨終時候的福報,臨終的時候什麼福報?不生病,不要生病走,自己曉得什麼時候走,坐著走、站著走,這個是福報,這是臨終的福報。世間人往往疏忽了,學佛的人應當時時刻刻提醒,有福讓大家享,這個福報就殊勝了。有勢就是有地位、有權,我們今天講有權,權勢,有權積德也很容易,幫助別人往往是輕而易舉。所以有權勢的時候,不可以拿著權勢去欺壓別人,應當以這個權勢多做善事,多積陰德。所以,這個時候是容易做到,不肯做是自暴自棄。貧賤修福就難,沒有財、沒有力量,難而能做,那是非常之可貴。下面一段是講:
【隨緣濟眾。】
就是佛門裡面常講的隨喜功德,他也列了十個項目。
【其類至繁。】
隨緣的功德太多太多了,略舉十大類。
【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捨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下面一條一條的來說。
【何謂與人為善。】
『與人為善』怎麼講,怎樣去做,了凡先生在此地舉了一個例子,「與」是跟大眾在一起,大眾在一起,團體裡面,如何能夠誘導人人修善,這舉一個例子。
【昔舜在雷澤。】
雷澤是地名,在現在的山東省。
【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於急流淺灘之中。】
年輕少壯的,打魚,古時候漁獵是生活裡面很重要的一個部分,看到少壯之人,深潭厚澤魚多的地方去打魚,年老的,因為好的地區被年輕人霸佔了,年老的人也沒有法子跟他爭,所以到淺水。淺水魚就少,急流也是如此,就是這些地方人家不要,年老的人就到這些地方去捕魚。
【惻然哀之。】
他看到這個情形心裡面很難過。
【往而漁焉。】
他看到難過怎麼樣?他也去參加。
【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
他這個方法巧妙。
【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
他有智慧、有耐心、有善巧方便,他參加他們一塊,實際上他的目的並不是去打魚,他是想感化這一批人。見到大家相爭,他不說一句話,如果當中有一、二個讓的,他就很讚歎,他用這個方法,隱惡揚善。
【朞年。】
『朞年』就是一年,一年之後。
【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
果然被他感化了,一年之後沒有爭的了,只有讓的,沒有爭的,這個被他感化了,這是隱惡揚善。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很糟糕的就是宣揚惡事惡行,只要有一點點違背風俗道德,或者是法律的,你看報章雜誌大肆宣揚,說善的很少,說惡的很多。這種做法,這個社會上必然是善人少、惡人多,惡人你說他惡,既然你知道我惡,我再惡一點也不妨礙,人家一看,那麼多人都做惡人,我也做惡人有什麼關係?你行善,誰知道你行善?所以不能夠激勵人修善,誘導人去做惡。我們看古聖先賢,惡不說他,讓他慢慢去反省,讓他自己去覺悟,這是正確的。人都有天良,只是一時為利欲蒙蔽而已,只要有善巧方便去幫助他,沒有不覺悟的。舜王用這種方法把這一群漁人感動了。我們看底下就知道聖賢的用心。
【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實在這些人,給他說一篇大道理勸勸他也可以,他不是這樣做,他用身教,自己做個樣子來勸別人,雖然時間長一點,但是這個效果會有相當的深遠,言教不如身教。
【吾輩處末世。】
這個末世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末法時期。
【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這是要痛戒的,實在講,少壯之人,少壯氣盛,往往不曉得這個道理,自己有長處要用長處去壓別人,所以說是現在人所謂值得驕傲,這個就是值得驕傲一句話統統概括了。
【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這個是對的,這是真正的修養,自己有才智要藏一點,要收斂一點,不要鋒芒太露,古德常說大智若愚,人家是不露鋒芒。凡是露鋒芒的,縱有才智,也沒有多大作為。真正有大作為的人,他必定不會像一般人顯示那樣的淺薄,淺薄他才會顯露出來,必然是渾厚老成。我們這種態度對人,能夠包涵人,能夠隱人之惡,揚人之善。
【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
縱是放縱,能夠收到這樣的效果,這是大舜在此地所作所為,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證明。
【見人有微長可取。】
這個微長就是小善,『微長可取』。
【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且為豔稱而廣述之。】
這就是讚揚別人的善,隨喜別人的善,人家有善行我們隨喜,而且加以讚揚,這是好事情。過去我初見李老師的時候,李老師就告訴我,他說不要說人家的過失,隱惡,不要說人家的過失。這句話我懂。他又說了,不要讚歎別人。我心裡就很疑惑了,讚歎別人是好事,說人家的短處這是不好的事情,為什麼不可以讚歎別人?以後李老師就給我們解釋,他說讚歎別人比說人家的過失害處還要大。怎麼會有害?他說讚歎人也是要有智慧,沒有智慧這個讚歎會害人,人家有一點小小的能力你就拼命去讚歎他,過分的去讚歎他,讚歎到那個人聽到之後得意忘形,認為我很了不起,不會再進步了,不進則退,豈不是你害了人!我想想,的確是有道理。
所以他說,哪一種人我們應該讚歎?佛門裡常講,八風吹不動,那樣的人你應當特別去讚歎他。為什麼?他不受你的害,你讚歎他,他聽到,「我哪有什麼善,哪有什麼好處?他那個讚歎是誇獎過分了」,這樣的人才能夠讚歎。如果說讚歎幾句,你就可以試試看,試驗一下,一讚歎幾句他就很得意,下次不要再讚歎了,為什麼?那就會害他了。這個人讚歎,他如如不動,還愈讚歎他愈謙虛,愈覺得自己不夠,努力行善,這種人應當要加以讚歎。所以這個我們要小心謹慎,不能以善心做了壞事,往往如此。我們有的時候年輕想的,老人的確他想得遠,看得深廣,我們這個見解的確跟他們是有相當大的距離。從這一段來看,我們就能夠真正體會到舜王用心之苦,他是在用一年這麼長的時間,把這個地方壞的習慣把它轉移過來。
【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
則就是榜樣,則是原則,統統是為社會、為地方、為大眾做一個榜樣。
【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什麼人才叫大人?天下為公才叫做大人。念念都是為自己的,那麼大人的反面就是小人。所以,小人為私,大人為公。佛菩薩稱之為大人,你看有一本經叫做《八大人覺經》,八種大人所覺的,大人就是佛菩薩。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
形跡是外表,君子跟小人如果從外表上來看,常常會搞錯,常常會相混,實實在在不容易分辨。
【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從心地上來看,小人跟君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截然不相同的,從外形來看的時候很不容易看得出來。
【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儒家講君子賢聖,佛門裡面講諸佛菩薩,諸佛菩薩與一切凡夫所不相同的也是存心,形跡上實在講也很難區別,往往我們把聖人看錯了。在佛門,諸位將來有機會到大陸去觀光,天台山距離我們很近,天台山在浙江,距離很近,過去寒山、拾得、豐干都是在天台山出現的,《天台山志》上記載得很清楚。在當年人家看這三個人瘋瘋癲癲的,認為他們都是有神經病的,不正常的,沒人理會的,所以形跡上怎麼看得出來?豐干是在碓房裡面舂米的,就是六祖大師在黃梅做的那一分工作。豐干是什麼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廚房裡面舂米來供養大家。寒山、拾得是等覺菩薩,文殊、普賢,在廚房裡燒火。都是在廚房裡面打雜的,做這種苦事情的,人打個赤腳,穿得破破爛爛的,瘋瘋癲癲的,所以沒人瞧得起他。形跡上確確實實是見不到,肉眼凡夫很難辨別。他們三個人是聖人應化,是豐干說出來的。
那個時候有個地方官吏閭太守,去到任的時候,在路上他的母親生了病,他很著急,請了很多醫生都沒有治好。豐干從那裡經過,去找他,他說你家裡有個病人,我有方法把她治好。他就把她治好了。治好之後,太守對他非常感謝,就請問他,看他是出家人,你在哪一個寶剎?他說我在天台山。他說正好,我要到那裡去上任,那個地區就是歸他管的,他是地方官,歸他管的。他就向他請教,他說你們這個寶剎有沒有聖人住在那個地方?他說有。他說哪一位?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在那邊。他說我要怎麼樣去親近?他說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你去找寒山、拾得就行了。所以他上了任沒幾天他就朝山,帶了很多人去朝山,去參拜這兩位大菩薩。問了半天沒有人知道,到最後那個知客師一想,寒山、拾得,他說人倒是有兩個,但是,太守恐怕搞錯了,他說這兩個是我們廚房打雜的,瘋瘋癲癲的。可是太守不為他所動,他趕緊到廚房去看這兩個人,一見到就頂禮膜拜。這兩個人根本就理都不理,一面看他一面就跑,兩個人就到外面去跑。這個閭太守就派人去追,看看他們到哪裡去了。結果看到他們到一個山邊上。到山邊上,他們就退到那個山上,兩個山就合起來,人就沒有了,兩個人都不見了。最後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阿彌陀佛多事。所以他們才曉得,原來豐干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多事,把他們兩個身分說出來了,這樣才曉得這三個是聖人。
所以他們兩個在廟裡,人家對他也不歡喜,因為他們兩個看到廟裡修行人都看不順眼,廟裡面每半個月誦戒,這是很重要的法事,大家誦戒,他們在門口都譏笑。所以一個寺廟裡的人都不太喜歡他們。到最後才曉得,原來是佛菩薩化身應現在此地,這個時候寺廟大眾才生慚愧心,阿彌陀佛、文殊、普賢每一天來侍候他們的飲食。所以佛菩薩跟常人就是存心不相同。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
普賢十大願王第一願是禮敬諸佛。
【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
這個是從理上來觀察。事上確實有親疏貴賤,有賢愚不等,但是都是我們的同胞。在中國,中國確確實實是一個大家族,炎黃子孫,我們現在所用的姓氏,如果從姓氏裡面去找這個根源,中國所有的姓氏都是一家人,都是一個老祖宗,一個老祖宗傳下來的後代,愈傳支派愈多,所以用姓氏來連繫、來建立彼此的關係。姓氏的來源,在古時候大概是兩種,一種就是父母的名字,把名字都做為姓氏。所以有幾種姓他確實是一家人,父母名字二個字、三個字他都用,他的子孫都用。也有用居住的地名做為姓氏,也非常之多,遷居在某一個地方,就用那個地名做姓氏。所以確確實實是同胞。中國在歷史上,雖然在南北朝的時候是五胡亂華,以後有蒙古、有滿清入侵中國,實在講,在這個文化的冶爐當中全都同化了,那個時候外國人,現在都變成中國人了。所以民國成立,提倡五族共和,實實在在是一個完整的國家民族,不能夠分裂的,這從文化道統歷史淵源上來看,他是一家人。一家人要相親相愛,不能有紛爭,不要受外人的挑撥,兄弟鬩牆,這是大錯特錯。所以明白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才曉得真正是「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如果從佛法裡面來說,那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所以佛的慈悲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這樣子建立的。哪一個不應該敬、不應該愛?人人應當敬愛,事事物物我們都應該要敬愛。
【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
我們凡夫都敬聖敬賢,從前讀書明理的人,這個敬聖敬賢,跟我們現在這個工商社會,貪瞋痴慢不斷增長的人,敬聖敬賢,他思想心態不相同。從前人敬聖敬賢,聖賢是我們的模範,見賢思齊,是這個意思;現在人敬佛、敬菩薩、敬鬼神,是希望佛菩薩、鬼神多給他賺一點錢,目的在此地,這不相同。這是當前這些事實,我們都要曉得,我們尊敬佛菩薩是用一種什麼樣的心,這就曉得了。怎樣是通聖賢之志?聖賢之志,實在講就是明心。哪一個人不希望得到安和樂利?我們中國人常講的五福,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福,希望自己長壽,希望自己富貴,希望自己健康,這是人希望的。這些統統是果報,希望得好的果報。但是忘了,好果報是好因緣才得到的,結得的。他不修好因,不結善緣,單圖好的果報,這個裡面問題就嚴重了。聖賢人希望每一個人都得到殊好的果報。所以聖人之志就是群眾之心。但是聖人有智慧,群眾迷惑顛倒,所以聖人教導大眾修善積德,我們好的果報才能夠得到。修善積德從哪裡開始?從愛敬開始,先學到能夠愛人敬人、愛物敬物、愛事敬事,對於人物事要知道愛敬。所以十大願王裡面菩薩修行的原則,第一條就是禮敬諸佛,佛門也是如此。儒家我們讀《禮記》,禮記一翻開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第一句話就是教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從這個地方下手。
【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聖賢、諸佛菩薩只有一個想法、一個心願,是教一切眾生各得其所。聰明傑出的,誘導他成佛作祖;沒有這個大志的,你希望得到什麼都祝福你都能夠滿願,這是聖賢之志。所以要愛敬存心。
【何謂成人之美。】
成是成就,別人有好事情我們要幫他成就,這也是性德。
【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
這是舉一個比喻說,玉是石頭裡頭最精最美的,沒有加以琢磨,它跟普通一般石頭沒有兩樣,顯不出它的高貴,如果加以琢磨,就變成玉器。圭璋,這是古時候的信物。我們看到從前古代,尤其是上古,玉做成璧,璧是圓形的,當中有個孔,圓形的,玉璧。這個圭璋,圭是手上拿的,那時候的用途就像我們現在記事這個記事本子一樣,是這種用途,圭大,璋比較小,圭璋。這些在現在故宮博物院諸位都可以看到,看到周朝的,商周時代的,秦漢的,這個價值就非常高,它有歷史的價值。
【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
這就是幫助有才華、有志願的人,成就他,我們今天所講的培育人才,就是這一段所說的。看到這個人心地很善良、忠厚,或者這個人志向純正可取,資是資助,我們應當去幫助他、成全他。『皆須誘掖而成就之』,要誘導他,成就他、教養他、培訓他。所以也是要看人,人心地純善,志向可取。凡人,我們過去講的參學,參學,《華嚴經》五十三參是很好的榜樣。你看看善財童子去參訪一個善知識,自己學生身分,參訪善知識,就是老師,他是我們的前輩,是我們的長者,縱然年歲很輕,他的道德學問是我們所尊敬的,我們應當跟他學習。見善知識的面先是禮敬。善知識一定,看到這個人來了,會問他,你從哪裡來的?你到這裡來為什麼?你有什麼需求?總會問這些話。善財對答善知識的話,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對答的完全相同,所以這句話給我們的印象非常之深刻。為什麼?前後重複了一百多遍,重複這麼多遍,所以你《華嚴經》只要看一遍,這三句一定牢牢記住,一定不會忘掉。
第一句話就是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說明身分,我有志要成就無上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我發了心想求無上正等正覺,我不曉得怎樣修菩薩道,怎樣學菩薩行,道就是存心,行就是行持,我不知道我應該怎樣存心、怎樣來修學,所以到這個地方來請教。這個發心就是此地講的立志。這個人的志可取,又好學,這個人我們遇到了一定要盡心盡力幫助他。他志可取,他不好學,這個沒法子;好學,沒有目標、沒有志向,這個也沒有法子,這個也沒有法子教他。所以有志向、有目標,我們就曉得,不論是世間出世間,他有前途、他有成就,遇到這樣的人,就是我們中國俗話常講,遇英才而育之,你真正遇到這個材料,你就要想方設法去幫助他,去成全他。『或為之獎借』,獎是獎勵。『或為之維持』,維持就是在他有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幫助他,使他能夠安心於他的學業,於他的道業。
【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
世出世間賢者在修學過程當中,免不了要遭嫉妒毀謗,這個都是免不了的,世出世間很多很多。他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遇到這些事情,會給他帶來困惑,有時候足以叫他退心,那就很可惜。這個時候我們要分他的憂,這個誣是污衊、冤枉,要幫他洗刷冤情,來成就他。末後的這個目標是『務使之成立而後已』。這個小註裡面也說得很好,如是成全人便是大學問、大智慧、大福德之相。為什麼?這個人成就,將來在這個社會上建功立業,誰給他的?是幫忙照顧他的人給他的,他將來有多少的功德,這個幫助他、照顧他的人跟他的功德是同等的。所以我們中國古代,進賢受上賞,你替國家推薦一個賢人,國家對你的獎賞是最高的。為什麼?這個賢人給國家建功,替國家服務,為老百姓造福,是你推薦的,等於就是你造的。所以中國在過去社會確實是舉賢能,舉賢良,把這個人才發掘出來,推薦給朝廷,推薦給國家。
為什麼好人還有人找麻煩?我們俗話常說,好事多磨,多魔障,你做惡,魔就喜歡做惡,他不會障礙你,不但不會障礙你,他會幫忙你,你做惡他幫忙你做惡。你做好事,跟他恰恰相反,他看了就不順眼,所以他就來找麻煩。一方面是魔來找麻煩,二方面是自己生生世世的冤家債主。冤家債主如果看到你修行,將來你想超越六道輪迴,好了,過去世你欠我的命還沒有還我,你欠我的債也沒有還錢,你怎麼就可以跑掉,他不甘心,不甘心就要來障礙你。所以菩提道上魔難重重,就是這個道理,無始劫以來自己所造的業障。要怎樣免除這些業障?所以我們每天做功課要迴向,迴向冤親債主,我把我所修學所有的功德,我自己不要,統統分享給你們。他們看看,這還差不多,我不找你麻煩了。這我的功德,好,我要一半,一半分給你們,還有人不服氣。我統統都不要,全都給你們,那沒話說了,自己想留一點都不行,全給他。諸位要知道,全給他們就是自己圓滿的功德,沒有障礙了。我們要什麼?什麼也不要。他們要,好,全都給你。不發這樣的願心,你想在菩提道上沒有障礙,不容易,相當不容易。所以發這個願心要真正這樣做法,真實的去做。底下講:
【大抵人各惡其非類。】
這是障礙的根源,就是大概一般人都不喜歡不是他同類的,跟他同類他就喜歡,不同類就不喜歡。譬如學佛的,我們喜歡學佛的同修,見到學佛的特別親切;不學佛的,好像當中就有距離,就有界限。因此學佛,尤其是在家庭,你學佛了,家裡父母不學佛,兄弟姊妹不學佛,你吃素了,他們也不吃素,好了,這一家就鬧個雞犬不寧,這就是我們錯了,我們自己要深深反省。最大的錯在哪裡?就是在這一句,毛病在這一句,你家裡人為什麼反對你學佛?因為看到你那些同修道友到你家裡去,那個親密超過了家人,你喜歡那個同道比喜歡母親超過多了,母親一看,嫉妒,她有嫉妒心,她心裡當然不舒服。你要把愛護你那個同類同道的這種愛心去愛護你家人,你家人不會有一個反對的。所以往往學佛搞得家庭不和,都不知道自己反省,不曉得原因出在哪裡,其實我們旁邊在明眼觀察,清清楚楚他毛病出在哪裡。這些我們應當回過頭來反省,一反省就找出來了。尤其是如果我們的同修到家裡來了,對我們的父母更尊敬、更孝順,那你的家人就更快樂了,不但不反對,還覺得學佛好,學佛都不錯,鼓勵你的親戚朋友都去學佛。所以這個地方,家庭裡面親屬之間不能用言教,要學舜王,要用身教,做出來給家人看。他們看到確實是好,自然會給你宣傳。
【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
善人是一類,不善人是一類,不善人那一類的人多,勢大,善人少,勢力很孤單。
【善人在俗。亦難自立。】
所以善人要做好事不容易,惡的勢力很大,決定造成了障礙。佛門自從釋迦牟尼佛示現,代代都不免有這種情形。六祖大師得法之後,他明心見性,還在獵人隊裡躲躲藏藏十五年才能出來,那是什麼?嫉妒、障礙。所以『善人在俗』,有些一生遇不到這個機緣,最好的,獨善其身,只能做到這一點,如果要叫善人能夠兼善天下,我們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一定要幫助他。
【且豪傑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錚錚』就是響亮的意思,『豪傑』是指他的聰明智慧才幹超過別人,在一個地方上大家都知道他,我們現在人講的知名度很高,聲名響亮。往往這些人有長處、有專長、有才幹,他生活很馬虎、很隨便,不太講求,尤其是禮節,細節他不大重視,所以不拘小節。不拘小節,有的時候就容易得罪人,有些人是斤斤計較於小節,他們這些人不注重這個小事情。學佛我們也要知道,我們對佛一定要恭敬,對三寶要恭敬,但是有一些小節也不要過分的重視,過分的重視影響你的修行。
你說今天張老居士來,他說他從,過去很多年之前,在白聖法師那裡請到幾顆佛的舍利,白老從印度帶回來的,裝在一個小瓶子裡面。有一次他跟幾個同修一塊去,白老法師很慈悲,說舍利你們拿去供養。他們就去瓶子裡面掏,掏了好半天,才掏出三顆。結果他去掏,一掏就出來十五顆,他說佛菩薩保佑,一下就這麼多出來。十五顆舍利請回來之後,別人看到也很嫉妒,為什麼他們去掏很難得掏出一粒,老居士一下就掏出十五粒,佛菩薩偏愛於他。於是他就把十五顆舍利分給五個同修,一個人分三粒供養。最近好像看到有一個同修,把佛舍利供養在媽祖、王爺、娘娘亂七八糟的都擺在一起,他剛才來給我說,他心裡很難過。我說你這樣的著相,你不能往生,你現在念佛要緊,佛舍利不要緊。我說佛舍利,你縱然供養一千顆佛舍利,一萬顆佛舍利,你還是不能往生,與往生不相干。說個實實在在的話,他今天把這個舍利供在媽祖娘娘面前,你看到難過,他要供到妖魔鬼怪面前,我說你也不必難過,那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何必斤斤執著這些,你這些東西擺在心裡不安,你這個佛號念不好。佛菩薩會怪你這個嗎?如果佛菩薩說得罪我了,我不高興了,我說我們不要學佛了,佛連好人都不如,好人都不會怪你,佛還怪你,那叫成什麼佛?所以他聽了明白了,歡歡喜喜回去了,從今以後不要再掛念它,說老實話,那個佛舍利丟在茅廁坑裡也沒有關係,佛也不會見怪的,佛要如果一生氣見怪了,佛馬上掉轉頭來當凡夫了。
所以恭敬是應當有,我們自己應當有,看到別人怎麼樣?我們不要掛在心上,掛在心上,這個也難過,那個也傷心,好了,你功夫成片到哪一年才能成就?所以這些是小節,要抓到真正的綱領,真正的綱領是心淨則土淨,二六時中我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斷,重要,其他的統統不重要。他今天跟我講,年歲大了,體力不夠,他說我想念經,師父,念經是不是要跪著念?我就告訴他,你躺在床上念都可以。他說那我不敢。我說你愛怎麼念就怎麼念。將近八十歲了,跪著念一部經不行,不需要拘束這個形式,我說你們被這些形式整慘了,不要拘束形式。求什麼?求我心裡頭真正與阿彌陀佛一天到晚不相捨離,這個重要,這個要緊。所以我說,你喜歡怎麼念就怎麼念,喜歡跪著就跪著念,喜歡站著就站著念,喜歡走著,走著也可以念,手捧著經走著也可以念,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統統叫功夫不間斷,這就對了。我說話也是過分,實際就是告訴他,當然不能躺著念,躺著念傷氣。但是可以躺著聽,這是真的,我放錄音帶,我們現在有念經的錄音帶,體力不夠我躺在床上安安靜靜的聽,可以,躺在床上聽念佛、聽念經,都可以,功德都是相等的,這個要知道。躺著念的時候,傷氣,傷身體。
所以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大乘是開放的,的確是自由自在沒有約束。所有一切儀式,規矩、儀式,是做什麼?是唱戲表演做給別人看的,身教,用意在此地,啟發別人的恭敬心,啟發別人的道念,是這個意思。所以小乘人著重在形跡上,大乘人往往形跡就沒有拘束了。所以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小乘法是論事不論心,這都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因此對於英雄豪傑,他們不拘小節,往往容易得罪人,容易招惹是非,所以善事常易敗,好事多磨,好人常常容易遭受人的毀謗,遭受別人的指責。在這種時候,仁人長者,有智慧的人、有福德的人,應當要幫助他,排除他的困難,使他將來在社會上能有成就,這個功德是最大最大的。因為他的成就,為什麼說最大?不是他個人的成就,他替社會造福,替國家造福,為一切眾生造福,這個功德就大了。由此可知,我們如果在佛門裡面能夠培養一個法師,這個功德大。很多人不曉得,以為在佛寺裡頭修個廟,出多少錢,做多少好事,這個功德最大。那個大是有限的,不見得是真正大,有些還是善心做了惡事。
唯有培養人才,那個功德是真大。因為一個人才才能夠續佛慧命,使佛法能夠綿延不絕,這個功德就大了。佛法的人才最為困難,他的心、他的志跟世間不一樣,他的志一定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要真正有這個志,他的心清淨平等,大公無私,這是佛門的人才必須具備的條件。如果發現有這樣的人才,我們真是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成全他。他將來成就了,所度化的眾生,對於佛教所有的一切貢獻,幫助他的人跟他的功德一樣大。好像這盞燈一樣,他這盞燈點亮了,我這個燈藉他的光點亮了,我的光跟他的光是一樣大。這個要不是有慧眼見不到。
我們這一代弘法的人才為什麼這麼少?當然發心大小品質是有問題,真正發道心的人是不多,可是外緣不好,特別是在家的二眾弟子,出家也在裡面,因為出家也要護法,出家人不護法那還談什麼?出家人不愛惜人才,不肯培植人才,而對於年輕真正優秀的還嫉妒、還排斥,這個人才怎麼能出得來?在家人都捧老和尚,所以錦上添花,初學的人出來講經都不來聽。這學生一看,我講經都沒有人,信心完全失掉了,這個太難了,恐怕我不能成就,算了,我還是去學敲打唱念,做佛事趕經懺去。這是我們在外緣上沒有盡到責任。所以今天凡是年輕人發心出來講經,如果他講得純正,我們要聽;他講得不純正,我們不聽,讓他自己反省,不要說。他幾時,那個人講的他聽眾那麼多,好,我要改一改,我也學他那樣講,那麼我們也去聽,叫他自己反省。弘揚正法,這樣才能夠把年輕人獎勵鼓勵他們發這個道心,給他環境來培養他,這個功德無量無邊,這是真正續佛慧命。
好,我們加的這一堂課就講到此地,大概明天差不多了,明天兩堂課可以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