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六集)  1990/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9-002-0006

  我們再接著看這個文:

  【適幻余禪師自五臺來。余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臺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他自從做了這個夢之後,也剛剛巧遇到五台山的一位法師幻余,就把這個事情向他請教,並且問他這個事情能不能相信?如果真的有這麼回事情,那好,他許的一萬條善事就圓滿了;如果不能相信,這一萬條還得慢慢去做。法師就告訴他,『善心真切』,確確實實是一行可以當萬善。這個理論在《華嚴經》上,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這是《華嚴》事事無礙的修學。為什麼說一修可以是一切修?那要問你這個一修是修什麼?如果這個一修是見性的話,那就一切了,就一切修了。這一心沒有見性,那一就是一,一不等於二。如果這個一心要見性的話,一則是無量,無量就是一。什麼是心性?我們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來說,我們淨土宗講的清淨心,心一清淨,沒有一樣不善,不止萬善。這一句阿彌陀佛叫萬德洪名,我們現在逐漸逐漸這個事實真相明瞭了。過去讀蕅益大師的開示半信半疑,現在這個大乘經看多了,覺得蕅益大師這個話很有道理。他這篇開示也附印在我們最後這一篇,這一篇裡面告訴我們,一句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包括在裡面,這個就是念一句佛號就是修萬行都不止。

  尤其在後面這一面,這是兩面,後面這一面你看一開端,第二句看起,「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裡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前面是把教統統包括了,教下包括了;這一句千七百公案,禪宗包括了,宗門教下,都在這一句佛號裡面。「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裡許」,戒也在裡面了,這個戒就包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可見得一句阿彌陀佛,什麼法門都在裡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許多人不會修,不懂得這個,修到心地清淨,那就是佛門講的,法門無量,統統圓滿了、圓修了,圓修圓證,多少人不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好處。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諸佛菩薩、天地鬼神,天神、地神,天地鬼神,沒有不知道的。所以這一念從真心裡面生出來的,它特別著重在心真,真心沒有界限,真心沒有邊際,行再微小的一樁善事,它稱性,它與真心相應,再小的善,他這個善是盡虛空遍法界。了凡還沒有到這個境界,了凡只是在事相上利益了老百姓。

  底下說的這個,前面這是理,「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這是理論,了凡先生還不會;他這個萬善圓滿是底下這一句,就是「合縣減糧,萬民受福」,所以他是在事上修的。如果從性上修的,就是真心上修的,那一善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止萬善。縱然是我們在街頭遇到一個乞丐,布施他一塊錢,這一塊錢的功德稱性。為什麼?因為你當時沒有人我的分別,沒有分別他是乞丐,我是能布施的,能所雙忘,三輪體空,這一塊錢的布施,他的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為什麼?是你性德的顯露。你今天布施個千萬、億萬,那個功德不如人家布施一塊錢功德大。為什麼?你那個布施千萬、億萬,你是從意識心裡面布施的,意識心是有分別、是有執著,是有界限的,你突破不了這個界限;人家那個一塊錢雖然少,他沒有界限,沒有界限,虛空法界完全相等,這個不一樣。所以諸佛、菩薩修功德我們人不能比,沒有法子跟他比,這個原因是心不一樣,境隨心轉。我們的心量很狹小,修再大的福德,它這個邊界畫在那裡,出不去。菩薩、阿羅漢邊界沒有了,所以他一點點善事就是無量無邊的延伸出去,達到盡虛空遍法界。所以頭一句講的是理,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念念功德圓滿,圓遍法界,遍滿十方。這個意境就不是凡夫能夠想像得到的。他是從事上修的,事上是便利萬民,我剛才所說的。

  下面,這也是很難得,他立刻就能夠把他自己的俸祿捐獻出來到五台山去齋僧,供萬人大齋,我們常講千僧齋,這是大齋,他要打萬僧齋,『齋僧一萬而回向之』,滿他一萬條善事的這個大願。齋僧就是請出家人吃飯。明清這個時代,四大名山出家眾都有幾萬人,一萬人是少的,五台,你看人數最多的是普陀山,普陀山住的總有三、四萬人,在明清佛法相當興盛的時候,峨嵋、九華大概都是一萬多人的樣子。所以他到那裡去齋僧。這個註解我們念一念,這一段註解很重要,「一即字」,你看他這個語氣裡頭,「吾即捐俸銀」,這個即是快,沒有思考,「足見其人當機立斷,慷慨布施,無絲毫牽強吝情處,宜其受福無量也」,宜是應該,這個布施慷慨大方,沒有一絲毫懷疑,沒有一絲毫吝嗇,自己所有的馬上能夠拿出去。

  了凡先生是個清官,不貪污,清官俸祿能有幾何?這去請客請一萬人來吃飯,大概把他那一點俸祿積蓄的錢全部拿出來了,這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他的出身清寒,尤其是相信因果報應,決定不敢取一分非分之財,取一個非分之財,他那個筆記上記了今天過失一條,罪過一條,他怎麼可以做這個事情?所以這是我們能在推想當中,他把他平常省吃儉用的錢全部拿出來,拿來迴向,也是滿他一萬條善行的大願。所以這是很難得,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雖做好事,總是抽出幾分之幾,我有一百塊錢拿出一塊錢做好事,覺得很滿意,很了不起了,不像人家全部能拿出來,這是很難得的。

  【孔公算余五十三歲有厄。】

  就是五十三歲他要死,他壽命到了,而且算得很準確,是八月十三丑時,算得那麼清楚。他這一年有災難,這一年要過不去。

  【余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

  他寫這四篇文章是六十九歲寫的,五十三歲那一年,他沒有求長壽,那一年也過來了,也沒有什麼災難,過來了,沒有求長壽,他壽命延長了。由此可知,世間法裡面最大的大事就是生死大事,也就是壽命,連壽命都可以求得,何況其他?功名、富貴、兒女沒有壽命難求,壽命都可以求得到,其他沒有一樣是求不到的。這個求要如理如法的求,要從自心上求,從自己心地上求,沒有一樣求不到的。如果說撇開了心地,從外面去求,那就是前面雲谷禪師所說的內外兩失,統統都失掉了。所以我們佛門講的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中國世俗裡面所求的是求福、求壽、求兒孫,所謂是多福、多壽、多男女,多兒孫,世間人求這個,確實求得到,沒有求不到的。我們也知道了凡確實是添福延壽,完全超出他命裡的常數,這個是他一生修得的,這個不是命裡有的,是修得的。

  【書曰。天難諶。命靡常。】

  『書』是《書經》,五經裡面的一部書。《書經》是我們中國最老的歷史,記載古代(上古時代)的典章制度。「文見《商書》」,這兩句話,《商書》,商是商朝,「咸有一德篇」,《商書》裡面的一篇。這個意思,『天』是講天命,也就是我們講的定命,我們這個命運被人家算定了,落在數量裡頭,這是天命,『諶』就是信的意思,天命難信。也就是說常數有沒有?有,很難相信。為什麼?它有變化,雖是一個常數在那裡,它天天都有加減乘除。了凡居士斷惡修善,惡的天天在減少,善的天天在增加。做了知縣,減糧這一節,這是乘法,不是加法,這一乘的時候,他這一萬條善事沒幾天就做完了,就圓滿了,這就不是加,一樁一樁加,不是加,這就算是乘了。如果造大惡,那一下子就除掉了,不是一樁一樁減。所以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的確有加減乘除。所以這個就是變數很大,常數就難信,常數是有,決定是有,不是呆板的,是會變的。『命靡常』,命是其命不常,這個小註裡頭也有,「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太上感應篇》明白的告訴我們,禍福都是自己求,自己修得。

  【又云。惟命不於常。】

  這也是《書經》上一句話,《周書》上的,「康誥篇」裡面所說的,《周書》是講周朝的,也是說天命無常。說這個話的意思告訴我們修德的重要,變數勝於常數。

  【皆非誑語。】

  古聖先賢這些教訓都是真實的,所以我們尊稱為經典。經典就是現在人所講的真理,絕對是真實,不會改變的,這些教訓應用在現代還是真實的。不信,憑著自己的意識胡作妄為,只有增加過失。眼前縱然得到一點好處,保不住,不但是財富不能常保,壽命都靠不住。命都保不住了,財物再多有什麼用?沒用。這個社會隨時都有災難,隨時都可以把命丟掉,你想想看其他的還有什麼意義,縱然得到了也沒有意義。《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說得很好,一個人在臨命終時,什麼都帶不去,你的家親眷屬、你的地位、你的威勢、你的財富,沒有一樣你能帶得去的。能夠帶得去的就是願王,願王常隨不捨,引導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佛門俗話也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重要。既然曉得業是隨身的,會隨著我們走的,我們要努力修善因,不要帶著惡業走。帶惡業,你就要依惡業引導你去三惡道;善業,引導你到三善道;你念佛,這個淨業,引導你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比較比較,衡量衡量,我們就清楚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應該要做些什麼。所以眼光要看遠一點,要看大一點,不要斤斤計較在眼前,不要計較這一生的得失。這一生時間非常短促,如果我們能在這一生當中多做一點好事,多利益一切眾生,這個功德大。

  年前我在美國的時候,我們台灣簡豐文居士給我打個電話,告訴我要印送《大藏經》,我聽了之後我就嚇了一跳。他說印送佛書已經很多人在做,但是自古以來還沒有聽說人送《大藏經》的。我說是,事是個好事,錢從哪裡來?這不是一個小數字。他告訴我,他說我賣房子。我說那好,真有這樣的決心,我贊成,為什麼?這是大善事。大陸上現在恢復的寺廟有三百多個,每一個寺廟送《大藏經》,我說你來生如果不往生,你在這個世間可以做法王,果報,你要迴向的時候可以做人王,人王就是做皇帝、做總統,修這麼大的福報,很難得。他說實在找不到錢的時候,賣房子,這個一點心真實,真誠!前幾天他告訴我,現在所收的《大藏經》的錢只多了一千塊,一千多萬,一算起來的時候,付《大藏經》全部付清還多一千塊,這不可思議,這三寶加持,這不是我們自己人力所為的。現在印《大藏經》那個錢截止了,不收了,圓滿了。不可思議,感應道交,這一念心是真誠之心,一念真誠之心,所以有不思議的感應。所以古聖先賢的話我們讀了要能夠相信,能夠接受,依教奉行,所得的功德利益是自己受用。你不相信,你認為那是神話,靠不住,那是自己的業障,無比殊勝的因緣往往就當面錯過了。

  【吾於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

  這句話很重要,大聖大賢他有真實的智慧,把這個事實真相看得清清楚楚,佛菩薩是聖人當中的聖人。

  【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那是講常數。以前孔先生跟他算命是世俗之論,雲谷禪師教給他改造命運是聖賢之言,不一樣。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了,你想想看你還需要去算命嗎?還要去看相、看風水嗎?不要了,相信聖賢之言,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開拓自己美好的前途。再看底下一段:

  【汝之命未知若何。】

  了凡先生自己的命是被人算定了,曉得了,他的兒子也沒有人給他算過,不知道他的定命(就是命運)是如何,不知道,沒給他算過,實在講也不需要算了。

  【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

  底下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這是他教給他的兒子的。你命裡面將來是大富大貴,達官顯要,不要有這個意念,要做個落寞的想法,落寞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不得志。為什麼?這個樣子以後縱然發達了,人謙虛,能夠禮讓,不會以富貴去對別人起一種傲慢的念頭,自己能夠謙虛,這個是培養自己真實的福德。

  【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

  樣樣事情都很順利的時候,也常常想著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困難,就是在順利當中,還是要謹慎,還是要小心,不敢大意。諸葛亮的一生成功就是這一點,所以後人對諸葛亮的批評,「諸葛一生唯謹慎」,做事情小心謹慎,這是諸葛亮成功得力之處。

  【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

  眼前衣食不缺乏,相當的豐富,可是怎樣?一定要節約,如果我在貧困的時候如何呢?能夠常常守住這一點,德行、善行都能增長。我們中國歷史上范仲淹就是如此,范仲淹出身非常之清寒,年輕的時候念書,沒有東西吃,在寺廟裡面念書,每一天煮一鍋粥,我們現在講稀飯,每一天煮一鍋粥,把這個粥畫成四格,每餐吃一塊,過這樣的生活。到以後發達了,他那個發達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做了宰相,他的生活方式還是保持從前窮秀才的生活,沒有把它改變多少,只是小幅度的調整,沒有大幅度。他收入多,那些收入怎麼?他就想到我從前貧苦那個時候,就想到很多貧苦的人,把他的收入去救濟那些貧苦的人。你看他的傳記裡頭,他養活三百多家,一個人的收入養三百多家,你就曉得三百多家也只能糊口而已,都過很清苦的生活。如果說富裕吃得好一點,他哪有能力養三百家?不可能。

  這個人是中國的大賢,我們印光大師讚歎,孔老夫子之後就是他,他家的子子孫孫一直到民國初年都不衰,真是他有百世之德,他才有百世的子孫保之,范仲淹是一個,中國第一個是孔老夫子,第二個是范仲淹。一直到民國初年的時候,范家的子孫都能守住家風,都很好。在中國歷史上,實在講,像這樣真正有大德的不多,印祖在《文鈔》裡面他說還有一個人,這個人我不太熟悉,滿清初年的一個狀元,葉狀元,姓葉,這個人一直到滿清亡國的時候,他們家是三百年不衰。印光大師是清末民初的時候,范家是八百年不衰,家道不衰,葉家是三百年不衰。這個都是積的德積得厚,真正修行,真做。所以自己能夠把自己的福報分給別人去享受,這是大福報,福報不要享盡了,分給別人享,後福無窮。

  【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

  我們俗話說受寵若驚,別人愛護我們是好,但是我們要自己想一想,我們有什麼地方值得人愛護、值得人敬仰?唯恐自己的德能不夠,這樣想法就好,回過頭來,進德修業,不負眾望。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這些都足以戒除貢高我慢,慢是很大的煩惱,貪瞋痴慢,有傲慢,與貪瞋痴就有連帶的關係。他這樣著眼下手,確實是斷煩惱。斷煩惱,性德才能夠顯露,這真正修德。底下這個小註諸位自己去看。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

  這些是這一章的結論,非常的重要,立命關鍵就在此地。我們心裡面思的什麼、想的什麼,這是一個典範。這是中國過去的教育,所說的是世間法,教你常常想,遠要想如何榮宗耀祖,揚是表揚祖宗之德。我們自己在社會上,道德、學問、事業能為社會所尊重、所尊敬,祖先光榮。所以努力精進的動力是什麼?今天的社會動力是什麼?名利,大家拼命去做,為什麼?錢在那裡鼓勵,它在那裡推動,如果要沒錢了誰去做,每個人都不去幹了。從前這個社會,他的動力是什麼?動力是孝道,他想到祖宗、想到父母,我一定要努力修善積德,使我的父母有面子,我的祖宗很光榮。這個動力比那個名利高尚得多,這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傳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道統,孝道。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對於祖先的祭祀,祠堂的建立,這是中國文化的大根大本。人能夠孝親,能夠不忘本,自然他心正行正,不會做壞事。『近思蓋父母之愆』,愆是過失,兒子孝順,兒子對社會有貢獻,父母縱然有一點小的過失,社會上人把它忘掉了,都說這個父母不錯,你看有這麼個好兒子,都讚歎他的父母,父母縱然有小的過失,社會上的人也會把它淡忘了,這個是孝子。

  『上思報國之恩』,對國家盡忠。『下思造家之福』,家是家庭,家庭不是像現在的小家庭,從前家庭是家族,內外眷屬,親屬,這是一個大的家族,一個整個家族之福,不是一個小家庭之福。所以一人有福,一個家族來享受。『外思濟人之急』,這是從社會來著想,要替社會盡心盡力的服務,為社會大眾造福。『內思閑己之邪』,閑是當防止,防止自己的過失,這個邪就是邪知邪見,我們今天講的妄想,妄想就是邪念邪思,這個要防止。絕對不可以有非分之想,起心動念都要知道本分,人人能夠知道本分,能夠守住本分,這就對了。孟子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守本分,守本分就是要盡義務。儒家所講的本,五倫十義,就是盡到我們在社會、在人生當中應該盡的義務,應當做的這些事情,要認真去做,要努力的去做,為社會、為家庭造福。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日日知非』就是覺悟,天天覺悟。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本覺、始覺、究竟覺,始覺就是此地講的「日日知非」,始是開始,開始不是一個開始,天天在開始。所以始覺,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都還是始覺。天天有發現,發現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的毛病,發現了就改,這叫真正的修行,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日日去改過。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這是我們要想改造命運,要想離苦得樂,這幾句話是關鍵、是鑰匙,太重要了。一般人一生當中不能成聖成賢,修行得不到一個結果,毛病就犯在此地。天天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天天自覺,天天始覺,一知道、一發現就把它改過來,這叫功夫,功夫真的得力了,過真改過來了,這是功夫得力。不必多,一天真的能改一個過失,三年之後你不是聖人就是賢人,這一點都不假。一天改一條過失,一個念佛人三年之後,給諸位說,不是上品往生也是中上品往生,決定的。這是講修成佛作祖,無上菩提,人人可以做得到,就是看你肯不肯做,你肯不肯認真的去做。一天不知道一條過失,這是迷惑顛倒,不知道自己過失,當然你就無過可改,哪有進步?沒有進步。不進則退,就墮落,安於自是,以為自己這一天自以為是。

  【天下聰明俊秀不少。】

  這是真的,聰明才智的人很多很多。

  【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因循什麼?放逸、懶惰、偷安,日子得過且過,我們常講混日子,這樣一天一天混下去。這樣的過生活就是定命,你命裡面注定怎麼生、怎麼死,死了以後到哪一道去,完全按照命運安排在那裡走。這個就是雲谷禪師講,凡俗之人,庸俗之人,完全照著命運安排去走的,也是佛在經典上所說的「可憐憫者」,這個重要。所以這一段他教給他兒子的,確確實實世出世間修學用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

  【雲谷禪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他把雲谷禪師教給他改造命運的方法,把它寫出來,傳授給他的兒子,教給他兒子要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自己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得到了效果,所以對雲谷禪師所說的這個理論與方法他深信不疑。他說這個說法『至精至邃』,「精」是精華、是精彩,到了極處,「邃」是深遠,真實,決定正確。『熟玩而勉行之』,「熟玩」就是要把它熟讀,細心去體會,這就是熟玩。常常思惟,常常去想,你會得到其中的味道,然後把它變成自己的行為,努力去做。『毋自曠也』,「曠」是光陰空過,不要虛度這一生。這是第一章「立命之學」就講到此地。再看第二章:

  【改過之法】

  第一章是講理論,是勸勉我們,底下這兩章就要講怎麼改法,惡怎麼改、善怎麼積,所以底下兩條完全著重在行門。前面第一章建立信心,你相信了,信了以後要去做。做要怎麼做法?這個地方也給我們說得非常之具體。

  【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

  這是真的,從這個地方能夠見到以前人學問真實。《春秋》是魯國的歷史,孔老夫子當年在世把它重新整理了一下,做成了定本,留傳於後世。這部書有三個人註解,三個人當中流傳最廣的是左丘明,我們今天在五經裡面看到的《左傳》,《左傳》就是左丘明所註解的《春秋》。《春秋》是孔子整理的,並不是孔子作的,原來有很多材料,就是孔子重新整編的,左丘明再加以詳細的解釋、註解。除左丘明之外,有《公羊傳》、《穀梁傳》,所以這部書有三個人做註解。三個註解裡面註得最好的,文章也好,記載也很詳實,是左丘明的。在現在所傳的十三經這三種傳都有,如果我們講簡單一點,五經,五經裡面只有《左傳》。

  在此地附帶跟諸位說這個傳字。中國這個傳字相當於我們佛法裡面講的論,論就是註解,用這一個字自己是很有信心,我這個註解決定正確,像左丘明用這個傳字,我這個講法就是孔老夫子的意思,絕對不會有錯,有這樣的自信心,後面的人不能改動我的,我講的就是孔老夫子講的,不可以更動的。所以佛門裡面像《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他用個論字,就是我說的話跟佛講的一樣,決定不能變更,有這個語氣在。後人不敢這樣的自負,所以用疏、用記、用鈔,現在人用講義、用講話。這個都很謙虛了,就是我所註的不一定是孔老夫子真正的意思,也許有錯誤,請你多多包涵指教,就有這個意思。如果用傳、用論,沒有這個意思,我講的就是佛菩薩說的,誰都不可以更動。所以那個論字下去,那個分量就重了。所以菩薩多半用這個論字,後來的人不敢用這個字了。所以統統都是註解的名稱,這個裡面分量有輕重的差別。傳就是註解,就是《春秋》的註解。

  春秋時代諸大夫,大夫在那個時代都是做官的,在社會上都是很有地位的,差不多都是縣市長以上的,春秋那個時候還沒有知縣,沒有縣令,大夫,這些人都是很有學問的人。『見人言動』,聽到別人的談話、舉止動作,他就能判斷這個人吉凶禍福,就可以判斷,而且判斷得很正確,後來都靈驗了,小是一個人成功失敗,大的能看出國家的興衰,這是《春秋》上確實我們讀到很多的。『左國』,「左」是《左傳》,「國」是《國語》,這都是中國古時候的歷史,常常能見到。他有這種能力,實在講就是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你的言善、行善,穩重厚道,就可以判定這人有福,這個人有前途;言語刻薄,行動輕浮,這人沒前途,現在再得意,那是曇花一現,連一舉一動都可以看得出來。所以這些不可以不重視,對於自己修心、修身不能不重視。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

  這是講理論,一個人、一個國家都是如此,吉凶,事還沒有形成,它有預兆,這種預兆就是在他起心動念,在他所作所為。所以頭腦冷靜,很理智的人,不是感情用事的人,能夠觀察得出來,能夠看得出來。從眾人就能看到國家的興亡,國者人之積,你看看這個國家上上下下多數人,他每天想什麼,他每天做些什麼,就知道這個國家有沒有前途,知道這個國家的興亡。我們自己一個家庭,家庭裡面幾個人,我們想的是什麼,念的是什麼,做的是什麼,這個家庭的興衰也就知道了。個人,個人的吉凶禍福也在乎個人的思想、行為,有預兆,預兆很明顯,看得清清楚楚,都顯露出來,對於一個有智慧的人、有學問的人是隱瞞不過的,人家看得清楚。

  【其過於厚者常獲福。】

  厚是厚道,厚道的人,心地厚道、行為厚道,能夠損己幫助別人,這是厚道。對自己可以刻薄一點,對人要好一點,這種人有福,一定有後福。

  【過於薄者常近禍。】

  對待別人刻薄,貪圖自己的享受,這個人將來有災難。

  【俗眼多翳。】

  俗人他看不出來,他看不出這個預兆,就好像眼睛被遮住一樣。

  【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

  好像一切吉凶禍福沒有法子預測,看不出來,其實吉凶禍福的預兆統統擺在眼前。什麼人才去看相算命?就是此地說,『俗眼多翳』,他才會去找人給他算算命、看看相,為什麼?他不曉得,他看不出來。心地清淨,智慧增長,那東西都不要了,完全不起作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擺在眼前。底下這一段就很要緊,是我們應當留意、要修學的。

  【至誠合天。福之將至。】

  這是大原則、大前提,我們一個人處事待人接物,你只要用真心,不欺騙自己,不欺騙任何一個人。『天』是什麼?天就是佛法講的真如本性,日常生活當中,妄念不生,常常保持著正念現前,這是至誠合天。這個人現在縱然受苦受難,他這個苦難必定很快要過去,他有大福報要來。所以世出世間法大根大本就是真誠。你看儒家講學養,八條綱目裡面,誠意、正心,這個八條裡面,這兩條是重心,格物致知是達到誠意。因為前面兩條你不做,雖然想誠意誠不了,就是至誠你做不到,那個兩條是去障礙。格物,物是什麼?物是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這個東西你要不能放下,你要不能淡薄,你這個心會被外面境界所動,你怎麼能誠得了?縱然不能把這個欲望整個捨掉,要看淡。

  你看歷史上大聖大賢,像范仲淹,為什麼不想改善他的生活,不想過得舒服一點?他把這個東西看淡了,他覺得我這一天我吃飽了、穿暖了,夠了,我還要別的東西幹什麼。所以才能成聖成賢。這是我們凡人忽略的,做不到,這就是過失。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看得清楚、看得真實,我們是迷惑顛倒。有了今天想明天,明天還沒有到,何必去想它?命裡有的終須有,不想也有;命裡沒有的,想也想不到。所以袁了凡早年的時候,他什麼都不想,為什麼?命裡算定了,還想什麼?由此可知,凡夫天天在打妄想,這個妄想無濟於事,不如把這些妄想捨掉,把五欲六塵種種的享受捨掉一些,多替別人想想。我們有福,把這個福報都給別人去享,這個福報就大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要真做。

  我自己學佛,最初得力的就是《了凡四訓》,朱鏡宙老居士送給我的。我讀了之後,想一想,我年輕的時候跟袁了凡一樣,他有的這些毛病我統統都有。慢慢改,我也是短命,過去多少看相算命的,連甘珠活佛,甘珠活佛會看相,都說我短命,我相信。我相信是什麼?是因為我家裡的傳統,我家裡面好幾代,到我父親、我的伯父,都沒有活過四十五歲,都是四十五、四十六過世的,好幾代都是如此。所以有些算命算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很相信,我認為這是遺傳。所以那個時候一學佛,出家,就把我的時間表算到四十五歲,後來就沒有了,我只有這麼長的時間好修。我沒有求長壽,四十五歲那一年害了一場病,害了一個多月。那一年我在基隆大覺寺,大覺寺靈源老和尚辦結夏安居,那個時候大覺寺不錯,出家都是男眾,有四十多個人,是台灣很少有的純粹男眾四十多個出家人在一起共修的道場。靈老請我去講《楞嚴經》,我講了三分之一,講了三卷,害病了。這一想,壽命到了,所以也不要找醫生,也不吃藥,天天在家念佛等往生,念了一個多月,病好了,也沒有往生得成,這一關就過來了。所以確確實實,我在台灣很少生病,我沒有住過醫院,沒有病歷,我在台灣沒有病歷。所以這些年來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愈修行愈有靈驗,愈有信心,現在什麼都捨了,捨乾淨就更自在了。

  這次有一些少數同修知道我們在達拉斯買了兩棟房子,我沒有跟大家說,我也不要向大家要錢,求佛菩薩感應。現在這個房子統統買下來了,那個錢恰到好處,在那個時候就有一些人送錢給我,我人也不記得了,名字也忘掉了,錢的數字恰好。現在這個房子統統差不多快好的時候,現在也沒人送錢給我了。當然要還是要,因為他們原來的想法,蓋一個念佛堂蓋三千尺,三千尺合我們這裡九十多坪,一百坪是三千六百尺,九十多坪,九十多坪的話,那我們錢不夠,至少還需要十萬塊美金。我就跟他講,不要那麼麻煩,問人要錢,講經的人問人要錢,以後嚇得人不敢來聽經了,這個不可以,我說我這個戒是絕對不開。所以我就跟他講,到此為止,再不可以跟我要錢了。那麼怎麼辦?念佛堂要蓋,蓋一半,我給它算一算,蓋一千七百尺,合我們台灣四十九坪。四十九坪夠了,在外國我們講經活動,在我想的時候,能有一百人就不得了,四十九坪差不多有我們這個講堂大,有這麼大了,夠了,何必要蓋那麼大?我說這樣子我們大家都歡喜,我們現在功德就圓滿了。將來裡面的設備,有多少錢再添一點,沒有,暫時就不要添,我們每一個人都心安理得,快快樂樂,法喜充滿,這多好。現在他們接受我這個意見,所以那邊功德圓滿。簡豐文印《大藏經》只多一千多塊,也功德圓滿。

  所以,前幾天還有一個同修送了二十萬,也是給我給美國的建築費用,所以說費用夠了。這二十萬我有用處,我說你送來很好,現在新文豐印《龍藏》,《大藏經》,這個《龍藏》是剛剛從大陸找到的,《龍藏》刻得好,字大,現在縮小了,縮小這個版還是非常好看。他寄個樣本給我,他現在賣,預約,一次付款,一部經九萬九千塊,就等於十萬塊錢。所以這二十萬,我跟簡居士講,買兩部,一部給我們基金會保存一部,另外一部送到新加坡。我們準備在新加坡辦佛學院,我們自己現在印的《藏經》也有多,我說我們自己印的《大藏經》,那邊有本子,那個本子是我們自己印的,《大藏經》送新加坡三十套,我準備佛學院招收學生二十個學生到三十個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有一部《大藏經》。《龍藏》買一部幹什麼?專門做影印用,因為它的字大,如果我們講什麼經需要這個經本子,可以把這個《大藏經》拿來影印,印個三十份,每一個學生一份。《龍藏》的字差不多跟我們這個字這樣大,就是大字這樣大,所以看起來就很舒服了。所以我說那一部《大藏經》專門供給我們影印用的,這就很好了,所以我說我有這個用處。我們印的《大藏經》字太小,如果做為課本來看,長時間看對於眼力有傷害,參考是可以的,查資料沒有問題,平常用它來讀誦,字至少要有這麼大,不傷眼睛。這是功德圓滿,我可以宣布了,為什麼?不要錢了,可以宣布了。

  現在我出去是愈來愈自在了,這次到美國大概要到好幾個地方去,那邊同修告訴我,我本來是想叫楊一華替我買國內的機票,我還有個二、三千塊錢存在他那裡,叫他給我買飛機票的。昨天亞特蘭大有一個同修打了一個傳真的信給我,他們那邊替我買了,把所有的旅程都給我買好了。我這一想,他兩個人會不會買重複了?所以馬上傳真過去,叫他們自己聯繫,不要買重複了。這慢慢看來,我將來到國外去旅行,飛機票都可以不要自己買了,身上可以不必帶錢,這個自在。所以捨才會有得,捨得,捨了才有得,不捨就沒有法子得。我們中國人常講捨得,捨得這個名詞是從佛經裡頭來的,你能捨才能得,你不能捨你什麼都得不到。所以你看這篇改造命運,也就是叫我們捨。求什麼?求有助於得,怎麼求?捨,捨了就得了,你所求的統統能夠得到。所以首先要把一切妄想執著捨掉,至誠合天,這是從根本上捨,捨自私自利,利益自己的這個念頭捨得乾乾淨淨。起心動念都是利益大眾,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這個人後福無窮。

  簡居士這一次他們組織一個建築公司,他們的合夥人要請他做董事長。他投資的資金是最少,只有別的股東的十分之一,人家一定要找他當董事長。憑什麼?看到這個人有福,好托他的福。他偏偏不肯幹,結果大家到佛堂裡面去問卦,問了七次都是他,佛指定他當董事長。他來問我,這怎麼辦?我說那好,你這個公司賺了錢,是佛菩薩保佑你賺錢的,賠了本,是佛菩薩叫你消業障的,這不是很好做嗎?所以說不用掛在心裡,不要操心,這個事情很好做。我教給他的,我說你應該修福,勸導你所有的合夥人統統修福,你們的後福無窮。

  怎麼修法?賺取合理的利潤,不要想著多賺別人的錢,算算成本,我應該賺一成、賺二成,就夠了。所以他最近這一棟房子,按照別的一般建築師賣的房價,他少賣了兩億多,這就是他積德。一般人看到,他是傻瓜,應該要賣這麼多錢的,他把價錢降下來,一坪大概降了三、四萬,所以這一棟大樓就少賺了兩億多。我說你這個生意如果再這樣做三年,台灣許許多多的地主,你坐在家不動,人家會來找你,為什麼?你這個人靠得住,可靠,都願意把地來給你做,這就是後福。我們替社會造福,能夠照顧到一般大眾,只取合理的利潤,絕不取非法的利潤,這就是積福,這就是積德,這個公司前途無限。如果說是想多賺一點,是可以,可是那個公司恐怕經營不到幾年就會倒閉。所以你想想怎麼樣做是如理如法的,他現在學佛有了心得,他知道怎麼個做法。這個完全合乎佛法,也符合《了凡四訓》的精神。下面說:

  【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所以吉凶禍福都有預兆,福將要來了,你看看,善心、善行,他能夠把自己的利益分給別人共享,這是善行,曉得他的福快要到了。只顧自私自利,剝取別人的利益,自己的利益與福報不肯與別人分享,他的福報是會享得盡的,享盡了就沒有了,沒有了那個災禍就來了。所以看到,他想的不善,他做的不善,都知道他這個禍快要來了。小,一個人、一個家庭;大,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乃至於整個世界,都可以從這個原理來觀察,你只要很冷靜、很細心,沒有看不清楚的。是不是下課了?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