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小座 (共一集) 1997/9/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1-0008
講經,我們應別人的邀請去講一部經,在事先一定要去了解周邊的環境。十年前,也就是八七年,我在香港講經,有三位新加坡的同修當時在香港聽我講經,聽了之後他們很歡喜,邀請我到新加坡來,我就跟他們一道到此地來了,來住了十天,十天了解這一邊的環境。這邊的道場我們去參觀一下,這邊的法師們我也曾經一一拜訪過,打聽一下這邊佛教的狀況,曾經有哪些法師在這邊講過經,講過哪些經,聽眾反映怎樣,這樣子了解之後,我們心裡就有一個底子了,在這邊應該講什麼。
這個狀況明白之後,我第二年到這邊來講《無量壽經》,在他們剛剛建好的青年弘法團,那個時候李木源居士是團長,給我的時間是一個月,每天講兩個小時,六十個小時要把這部經講完。大概在外面講經我們都會受到時間上的限制,於是講經要做一個計畫,六十個小時怎樣分配把這部經講圓滿。如果是三十個小時,那就有三十個小時的講法,十個小時有十個小時的講法,預先要有一個計畫,要有一個妥善的分配,我們這樣才能夠成功,不至於失敗。對於道場、聽眾、周邊的環境了解,你講的時候就容易契機,大眾聞法能得受用。法緣就是從這個地方結下來的,以後每年至少都要來一次,時間大概是一個月的樣子,曾經有一年來過兩次,也有兩次順便到馬來西亞去看看,在檳城,在吉隆坡,吉隆坡曾經講過一個星期。這就是說觀機是非常重要的,時間的分配不能不注意,講一部經如是,我們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亦復如是,也要懂得時間上的分配。
往年我曾經說過,年輕的時候是學習黃金的時代,世出世法學習都在年少,但是一般人在二十歲以前都是在摸索人生的方向,路徑沒能確定,所以二十歲以前可以說是我們吸取一般常識的時代。因為現代教育跟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有老師指導,老師對學生要負責任,現代的教育跟古時候師道相差很遠,老師只是傳授一些知識而已,對你一生他不會負責任的。二十到四十是我們這一生關鍵的時代,我們也在這個時代才真正認清佛法,明白佛法,發心來修學,所以二十歲到四十歲是我們發憤修學的階段。
四十到六十是我們奉獻的階段,我們要知恩報恩,或者是從事於弘法的工作,或者是從事護法的工作,道場裡面的執事是護法,住持是負弘護的總責任。而六十之後就要覺悟到要辦自己的事情重要,生死事大,如何將來決定得生淨土,這是我們一生當中最大的事情,所以晚年應當辭謝一切執事,念佛求生淨土,在這個時期人家請你講經可以,不礙你念佛;教學可以,也不礙念佛,但是擔任執事就操心、分心了,對自己修持功夫就有妨礙。所以六十以後最好不要擔任執事,有精神、有體力可以從事教學、講經的工作,應當以念佛為主,這是我們在一生當中如何安排時間。你安排得妥善,你這一生當中一切都會順利,安排得不妥善,你的光陰就虛耗了,這一生就談不上成就了。所以無論是大事、小事,成功的人,古今中外諸位自己細心去觀摩,他們的特色就是對於時間安排得非常妥善。
佛法經典的傳承教學,古人五年學戒,我們應當留意,這個方法自古代代相傳,傳了兩、三千年這麼長的時間,歷代成就多少人才,開悟的,證果的,這裡面一定有大道理存在。現代人可以說迷信科學,將古代優良的傳統用不合時代、迷信這些字眼就把它拋棄,不曉得那是真正寶貴的東西,這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不識貨,非常可惜。佛家訓練講經用覆小座的方式,諸位要曉得這個方式是從阿難尊者開始的,當時結集經藏就是覆小座,迦葉尊者是主持人。因為阿難的記憶力很好,世尊的侍者,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阿難都能夠聽聞,所以就由他來複講。
複講的原則,講漏了沒有關係,決不能添一些,你添加是你自己的,佛講了十句話你只記得六句,就把六句記下來就可以了,你可不能自己再造四句加進去,那就錯誤了。所以這個原則一直延用到後代,這是開始學講經的時候一定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諸位要曉得,它裡面甚深的義趣就是在訓練「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戒定慧三學,你遵守這個方法,這是持戒,遵守這個原理原則,踏著老師的腳步決定守這個方法,你不會走錯路,你講經不會背因果。宗門有一個公案,「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你講錯還得了!你要負責任的。這個公案是百丈大師的。我們遵循前人的腳步,我們就不會走錯路。
李炳南老居士教給我們,讓我們學講經採取古人一種註子,依照這一個註子來講,如果講錯了,那是他註解註錯了,我沒講錯,責任可以推給他,如果我自己加東西在裡面,或者是找別的東西混合在裡面,那個錯誤自己要負責任,那不是他的事情。所以這個就是守法,這也叫師承,學一個人的,跟一個人學,這裡面就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學。遵守這個方法、原理原則,這是持戒;一心專注是修定;經義、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智慧,教下訓練根本智的方法就在此,根本智成就了。古來的祖師大德們限定的時間一般都是五年,就是訓練根本智(戒定慧三學)的時間是五年,五年之後你的心定了,智慧開了,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了,這個時候才廣學多聞,叫你參學,成就「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
我在初學講經的時候完全依循李老師所說的,也就是複講,講演我是依據印光大師的文鈔,所以在臺上都有依據,我們在臺上的心也是輕鬆,也能夠穩定,不怕別人為難,人家來問難,這是祖師說的,經上說的。到自己智慧開了,自己有見地了,才所謂是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那是後得智現前,後得智決定是從根本智來的,這個是可以提供給諸位做參考的。
一位好的老師,好的善知識,我們能親近到,我們相信他的話,肯聽他的話,確實少走很多冤枉路。我們曾經看見有不少年輕的法師發心研教,那個勤奮、用功、努力,我們看到自嘆不如,非常感動,但是到最後他都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他不懂方法,他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勤奮,他就是現在一般人的毛病,摻雜許多的註疏,真是非常勤苦。說出來之後,變成一個大雜燴,叫人家不知道他講的重點在哪裡,這個是失敗,他自己也不曉得失敗在哪裡。講到最後沒有人聽,興趣就沒有了,這樣就退下來了,這樣的人太多了,都是不懂得方法,或者是不相信這個方法,方法看起來非常笨拙,但是有效。剛才講的時候,它能夠成就你的根本智,它能夠成就你的戒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