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弘法事業—須大智慧大耐心  (共一集) 1997/11/2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1-0070

  弘法、護法都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好事,是真正的善法,但是都必須真實通達佛法,契入境界,才能夠將這樁事情做得圓滿。如果是一個不懂佛法的人,憑著他的熱情來做,不但做不圓滿,可能裡面是弊病叢生,收不到正面的效果,還起了許多副作用。

  所以我們看經典裡面所記載的,為什麼佛出現在世間,觀察到這一方眾生得度的機緣成熟了,以佛的身分示現在世間,還得要去勞累千佛同時出現來護持,一尊佛發心弘法利生,千佛發心來護法。不是菩薩發心,不是聲聞發心,人天更談不上,所以佛法才能夠普度眾生,法緣才有那麼樣的殊勝,影響才有這樣的深廣。「深」是講時間長,影響到幾千年,以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來說,影響到一萬二千年,這是深;「廣」是達到全世界。如果不是諸佛發心來擁護、來護法,釋迦牟尼佛也做不到,由此可知,護法跟弘法的功德是平等的,無二無別,是一不是二,佛為我們示現的如是,我們應當覺悟。

  我們發心弘法或者是護法,也要像諸佛一樣,首先對佛法上要信解、要修持,要契入佛法的境界。佛法的境界就是大覺的境界,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就入境界了。然後發心,或是弘法,或是護法,總在緣分。有緣分弘揚就做弘揚的工作,有緣分護持就極力做護持的工作,使佛法常住在世間,利益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確確實實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然後才真正是所謂的「離苦得樂」。

  我們今天疏忽了前面這一句,極力在推動、在宣傳,佛法是離苦得樂的,那我們冷靜的去觀察,現在學佛的人,有幾個學佛的人是離苦得樂?沒見到,學佛的人學得很苦,不但沒得樂,得樂的跡象都看不到,原因在哪裡?原因是依舊在迷。世間人迷於五欲六塵,很苦了;學佛的人,不但迷於五欲六塵,還迷於佛法,比世間人更苦!這些事實,我們看在眼裡做何感想?迷在佛法當中這類的人,對什麼叫佛法一無所知,真正所謂是迷信,要參加許許多多的活動,要出錢出力,帶給他許許多多的壓力。

  我還聽到有許多在佛門活動裡面出錢出力的,自己沒有這個力量,去借高利貸,這是苦中再加苦,哪裡得樂?借貸要還錢的,經營不善的要破產。這些苦難都是因為學佛而帶來的,佛法給眾生真實的利益在哪裡?我們同學一定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知道佛的大慈大悲,不願意給眾生帶來一絲毫的勉強,不可以做的。佛法在哪裡?經裡面講得很清楚,「觀法如化」,這是你開悟了,世出世間法如夢幻泡影,「三昧常寂」,那你真正得福了,你真正得受用了,真的是離苦得樂了,心是寂淨的。

  弘法利生我們要做,盡心盡力要做,做這個工作一定要懂得緣,你才會做得圓滿;雖做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謂是「夢中佛事,水月道場」。有一類人喜歡辦大型的活動,動輒幾千人、幾萬人,搞這個活動,好像是轟轟烈烈,這些活動能不能做?也都在個「緣」字,不能勉強,勉強就錯誤了。大的活動、小的活動,不見得大的活動影響大,小的活動影響小,不盡然,《華嚴經》裡面告訴我們,大非定大,小非定小,所以「芥子納須彌」。

  這個道理在今天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有些體會,我們的道場雖然很小,講經說法的聽眾只有十來個人,這是小,可是我們將這個錄相送到衛星電視上去廣播,全世界的人都看到,小非定小,往往這個效果比幾千萬人聚會的那個活動效果還要殊勝,諸位想想,又何必去勞民傷財,攪和得大眾身心不安,這哪裡是佛法?今天這個社會,大眾趨向於熱鬧,《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一再提示,要我們「遠離憒鬧」,憒鬧就是熱鬧,場面很大,這樣的場面怎麼能夠叫心定下來?唯有心定下來才能開智慧。

  所以學佛人,二六時中一切境緣裡面,都要保持清淨無為,然後才能真正做到無所不為,先要做到無為,這屬於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而無所不知,無知是「三昧常寂」,無所不知才真正能觀機,然後應機施教,功德才能夠達到圓滿。時節因緣一定要明瞭,世間有一類急躁的人,諺語裡也常說「欲速則不達」,要有耐心去等待,用真實的智慧去觀察。圓滿的成熟,不一定要在自己這一代,自己這一代裡頭沒有這個緣分,下種子,這是真實智慧,大慈大悲。菩提達摩當年到中國,將禪門的種子種在這個地方,一直到第六代才開花結果,何必要自己看到?這種作為就是真實智慧,大慈大悲。如果達摩當年要急著弘法利生,急著把這個法門普遍宣揚,那可能禪宗在中國曇花一現,以後就沒有了,像成實、俱舍這兩宗,在唐朝時候,短短的只有幾十年的時間,以後就淹沒而不彰了。

  凡是大事業、大成就、大因緣,一定要有很大的智慧,很大的耐力,《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得成於忍」,沒有耐力怎麼能成就?今天大家看到淨宗這個十年來,好像是弘揚的很快速,很普遍,這不是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自己哪有這個能力?我們只不過做一點點增上緣而已。而這種現象我們能夠體會到一些,第一個是眾生淨土緣熟,這是先決條件,如果修學的緣沒成熟,佛菩薩也推不動,也沒法子,眾生的緣熟了,聽到這個法門生歡喜心了,這就是緣熟了,而是諸佛菩薩、護法龍天在推動,我們怎麼可以把人家的功德據為己有,哪有這種道理?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傳播的人,這裡頭這些人,如果不是佛菩薩化身而來的,也必定是佛菩薩加持,他才能做到。佛力加持的事情,《華嚴》裡面講得清楚,感應不可思議。

  我在這裡舉一個例子,佛力加持的事情,在台灣有一個人(這個人的名字我忘掉了),這是很久的事情了,他的母親在美國生病,打電話給他,告訴他病得很重,他就想立刻到美國去照顧他的母親。那個時候辦護照、簽證很難,他求觀音菩薩,真是一片孝心。有幾個人一起去辦簽證,到那裡排隊的時候,它有幾個窗口,排隊的人很多,另外窗口那邊人稀少一點,他說是一個女的美國的移民官,對他非常友善,對他笑笑,招手叫他過來,馬上就幫他辦完了,他看到這個人這麼友善,這麼好,非常歡喜拿到簽證了。

  過兩天又有一個朋友要到美國去,他說:好,我陪你去,那個移民官很好,我跟她很熟,非常友善。帶著這個朋友去,也到那裡排隊,就找那個窗口,同樣一個人,那個人看到他的時候非常陌生,好像理都不理,根本不認識。他就非常非常奇怪,為什麼才兩天,就會變得這麼生疏?所以孝心所感,佛菩薩加持的,那個加持的時間很短,只有幾分鐘,事情辦完佛菩薩就走了,她就不認識你了,她對你就沒有那分客氣了。

  所以佛菩薩加持時間長短不一樣,也是緣分,有的加持你幾分鐘,有的加持你幾個小時,有的加持幾天,有的加持幾個月,有的加持幾年,不一樣。我們才恍然大悟,三寶的工作都是佛力加持的,得不到佛力加持那怎麼行!上台講經也是如此,你登上台的時候,這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得佛力加持,那就不一樣了。怎樣才能得佛力加持?這是李老師以前傳授給我們的,「至誠感通」,真誠,我們就憑這一點,決定沒有虛假,真誠心,真誠到極處就是至誠。為弘揚佛法、為利益眾生、為幫助這個社會和諧、安全、繁榮,一片至誠,就能得佛菩薩的感應道交;我們這一邊誠心沒有了,那個感應立刻就消失了。

  什麼是真誠?熱心不是真誠,熱心是煩惱;與清淨平等覺、大慈悲相應的,就是真誠。曾國藩解釋「誠」這個字的定義,他說得很好,跟佛法裡頭相應,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真心離念,一念不生是真誠,真誠心就是清淨心,真誠心就是平等心,真誠心就是覺心,真誠心起作用就是大慈大悲。所以我們寫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下面八個字都是解釋真誠的意思。十個字裡頭,實在講就是講「真心、誠心」,真心、誠心一定具足下面這四樁事情。常存這個心自然就有感應,自自然然就得佛力加持;不必求,求不到的,求是妄念,妄念怎麼會有感應?

  由此可知,弘護工作要做得好,不能不深入經藏,我們今天讀《無量壽經》,對《無量壽經》要深解義趣,那就是深入經藏,解得淺不行,自己一定要深入,對人家講可以淺說,接引初機,自己要入得深,要解得透徹。我們能對於這個經典有十分的透徹,十分的理解,我們跟人家講個一分、二分,當然自在。他能接受三分、四分,就給他講三分、四分,能接受五分、六分,就給他講五分、六分,應機說法。自己不可以說是我懂得一分、二分就可以了,這不行,自己一定要深入。你要想真正的深入,還是經上這兩句話,你要認真去做「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就這麼兩句,這兩句你才能入得深。

  所以佛經很妙,每一句都含攝一切句,每一個字都含攝全部的經文,這叫圓融具德,這種經才叫一乘了義,正如《華嚴》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真正不可思議。經典不僅是讀誦、聽講,一定要去實行,古德教人隨文作觀,這個觀就是真正修行。隨時隨處都能提起觀照功夫,而後在一切境緣當中,自然就不迷、不邪、不染了,這樣功夫才得力了,才如法。否則的話,憑著一股熱心去把佛法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跟諸位說,那是福報,不是功德,是修福。修福來生在六道裡面享受福報,了生死、出三界,福報不能解決,正是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講的,生死大事福不能救,要慧,修福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這是我們必須要懂得的。

  福德跟功德完全不相同,功德裡面一定有福德,福德裡面沒有功德。現在許許多多人把什麼叫福德、功德分不清楚,以為修福就是修功德,以為修福就是佛法,錯了,修福不是佛法。佛是覺的意思,佛法是覺悟之法,修福不是覺悟之法,修福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頭,那怎麼是佛法?所以佛法一定要修觀,修正我們錯誤的見解、觀念,這是真正的佛法。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總算是有緣遇到佛法,而且發心出家了,希望珍惜這個因緣,將弘護的工作做好,以此功德迴向淨土,決定往生,這一生來到這個世間就沒有白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