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如何修行  (共一集)  1997/10/2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1-0050

  古大德常說「身安則道隆」,佛門裡面也有所謂的「法輪未轉食輪先」,這些諺語句子很簡單,很短,所說的都是真理,所以世出世間學問道德的成就,都要在安定當中才能夠得到。尤其是佛法,佛法所求的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智慧是從禪定當中得來的,禪定就是真實的安穩,身心安穩,智慧才能現前;生活豐足了,才能夠辦道。

  所以我們學佛弘法一定要本著「安定社會、利益眾生、弘揚佛法、求生淨土」,我們在一生當中能把這十二個字做到就很圓滿了。我們想一想佛在經典裡教導我們的,冷靜的思惟也就是這十二個字。印光大師教我們「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就是做一個表率,做一個模範,從哪裡做起?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哪些是表率?落實在生活上面,佛給我們講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五個科目可以說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包括盡了,所以盡在其中。我們用這五個科目,惠以眾生真實的利益,安定社會,和睦族群,以此功德迴向念佛求生淨土,這一生當中就決定成功。無量劫以來,我們希求超越六道、超越十界,這一生當中可以圓滿的達成,這才叫希有難逢的因緣。

  佛法是高度的智慧,佛法不是感情,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情執重決定是障礙,情執重是煩惱障,妄想多是所知障,這兩種是修行的障礙,不但是修行的障礙,實在講在世間也是辦事的障礙。為什麼事情辦不好?你仔細去思量辦不好的原因在哪裡,到最後歸納起來也不外乎,一個是妄想,一個是情執,還是佛法所講的二障。由此可知,這兩種障礙,障礙世出世間一切善法。

  所以學佛的人頭腦一定要清醒,心地要清淨、要真誠、要慈悲,自然就生智慧了,不生妄想,不生煩惱了。只要我們自己做到了,在環境裡面,特別是人事環境,遇到順境,我們合掌「阿彌陀佛」,不生歡喜心,歡喜心是煩惱。這個歡喜是人家讚歎你、恭惟你,這是環境的刺激,環境一刺激,你馬上就有反應了,這個反應是七情五欲的反應,不是好事情。「喜怒哀樂愛惡欲」叫七情。遇到逆境,這裡有位同學在問,人家毀謗你,甚至於陷害你,我們這個時候怎麼辦?也是一句阿彌陀佛。無論是順境、逆境,你能如如不動,才見到你自己修學有了少許的功夫,我們常講功夫得力。佛家常講「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沒有什麼了不起,在修行過程當中,這是功夫剛剛得力而已。而一般人修行多年了,遇到境界,心馬上就動了,沒功夫,換句話說,經不起考驗。真正修行人遇到順逆境緣,自己曉得那就是考驗自己功夫的時候,所以經得起考驗的人,順境是善知識,逆境也是善知識。

  《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就是代表一位修學大乘的修行人,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代表人事環境,他在這個社會接觸各個階層的人,他心裡頭如如不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增長智慧;如如不動,這是增長定功。所以在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順境、逆境裡面,成就甚深的禪定、無量的智慧。這是《華嚴經》的好處,它不但有理論、有方法,到末後帶表演,做出一個樣子來給我們看。

  學菩薩道,修菩薩行,到底應該怎麼做法?學習善財就行了。善財與五十三位善知識是把整個《大方廣佛華嚴經》,在舞臺上演出來給我們看,表演得非常精彩,非常動人,讓人看了之後自然就開智慧了。這是在講藝術的教學,那真正是達到了登峰造極。過去方東美先生對於《華嚴》讚歎備至,認為在這個世界上,自古至今,中國、外國,講到教學的藝術、教學的手法,沒有一樣能夠跟《華嚴》相比,這個在教學方式上來講真是到了完備,沒有絲毫的欠缺,圓滿高度智慧的表現。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真正成就,不能不留意,不能不認真的去探討。

  古大德判《華嚴》為圓教一乘,這確實是有眼光、有見地,不是隨便說的。《無量壽經》雖然在教義上跟《華嚴》圓滿無二無別,但是經文少,說得不夠詳細,意思雖然統統都有了,都具足了,上根人沒有問題,一看就通達明瞭,中下根人還要細講。我們今天發心出家,出家的工作就是為廣大群眾解釋經論,我們幹的就是這個工作。佛法是師道,就跟社會裡面的師範學校一樣,念師範學校就是學師道,師的責任在佛法就是幫助大眾破迷開悟,在世法裡面也是幫助大眾解除迷惑,所以師道的意義世出世法都相同。

  我們今天選擇這個行業,如何把我們本分的工作做好,為一切眾生解除疑惑,幫助眾生開啟正慧,這是我們的使命,是我們本分的工作。我們要幫助別人一定先自己做好,自己做不到怎麼能夠幫助別人?自己煩惱不斷,智慧不能現前,就沒有法子幫助別人。要怎樣把煩惱斷掉,智慧能增長?總綱領、總原則不外乎看破、放下,這是行門的總綱領。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如果你不在這四個字上用功夫,功夫都不會得力。看破是了解事實真相,放下是不執著、不分別,不分別、不執著,真放下了。可是看破、放下是相輔相成,要同時去做。愈是不分別、不執著,對於事實真相,你看得愈清楚、愈明瞭,愈清楚、愈明瞭,你就愈能放下,這樣的修行、用功才真正得到清涼自在,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德能漸漸往外透,這真實的受用,真實的利益,然後你為大家解釋經論,字字句句也從心性裡面往外流露,感人之深,自然就不一樣了,這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就是真誠心的流露。沒有真誠,那是虛假的,真誠得利益,虛偽造罪業。

  罪、福實在講就在一念之間。你看中國文字,福跟禍這兩個字很像,你不仔細看就看錯了,把禍看成福,福看成禍。古人造字為什麼造的形狀那麼相像?就是告訴你禍福不容易辨別。差別一點點,一念真誠,禍就變成福;一念虛偽,福就變成禍。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我們在一個道場講經,道場信徒給我們的供養,我們不收,都轉送供養道場,這個事情到底是禍是福?如果我們的心是真誠,為佛法、為眾生,我們自己做一個好榜樣,以行動來教人斷貪瞋痴,世間人貪財,我們不要貪財,從我們本身做起,這是福,如果我們用這個手段沽名釣譽,這個做法就是禍,你看看同樣是一樁事情,禍福很難斷定。我用這種手段來打知名度,你這個目的就不單純,你這個裡面是用的手段。爭取信徒,爭取人家對你的恭敬,對你的崇拜,你搞這一套,這是很高明的手段,你將來會得很大、更大的名聞利養,但是得到之後會墮阿鼻地獄。

  所以禍福不容易辨別,完全看你用心,你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這個做法是福,大福德。如果一念裡頭摻雜著有目標、有手段,那是禍害無窮。同樣是一樁事情,一個是心清淨,一個是心地染污。一個做得非常自然,做了之後,般若經上講若無其事,沒事,那是福,清淨是福。一個是手段,放長線釣大魚,那個就禍害無窮,阿鼻地獄就有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學佛最後學到阿鼻地獄去了,這就冤枉,那這個真是糊塗到所以然。學佛最殊勝的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要到阿鼻地獄。我們看多少學佛人最後到阿鼻地獄去了,非常的可惜,我們自己要小心謹慎。西方世界跟阿鼻地獄也是在一念之間,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謹慎。

  所以佛在「四依法」裡頭最後一句教給我們「依智不依識」,要依真實的智慧,千萬不要感情用事,不能用情識,用情識沒有不壞事的,一定要用理智,用真實智慧。

  問問題的同學,你們學六祖惠能大師,遇到這些情形,「合掌令歡喜」就好。人家罵我們,我們合掌,洗耳恭聽,他歡喜,不要去反駁。他罵,儘管他罵,他會罵累,累了的時候他就不罵了,「合掌令歡喜」。最近往生的林居士,我聽說那個人就是「合掌令歡喜」的。有一位法師罵他,他合掌跪在地上聽,法師發很大的脾氣,他還勸「師父,你要保重身體,不要氣壞身體」。罵了一個半鐘點,他就跪在那裡,「師父慈悲,不要氣壞身體」。所以那個師父說,「他簡直不是人了」。他是菩薩,他不是人,人會生氣,菩薩不會生氣,了不起,這是我們的好榜樣。你這一個人有沒有修行的功夫,有沒有涵養,在這裡就看到了,你是真的修還是假的修,小小境界風就動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這是一個在家人,我們出家人比不上他就慚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