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經與修持 (共一集) 1997/12/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1-0090
上臺講經,一般人總是把這一樁事情看得很難,於是就障礙了發心。在早年,我是因為看到李老師的經學班,林看治居士上臺講經,我去聽了、看了,覺得這個事情我也可以做,興起這個念頭,這是產生了興趣。陳居士這次來的時間雖然不長,聽聽你們講經,他告訴我,他也有這個興趣,也覺得這個事情他可以做得到,這是真的。可是經要講得好那完全靠修行的功夫,所以這個事情上臺不難,真正講得好那是難。我們凡夫講經就比不上阿羅漢,阿羅漢講經就比不上菩薩,菩薩講經就比不上佛,這是修證功夫的問題。
這個基本的技巧,人人都可以學得到,真實的功夫是要自己發心認真修行,解跟行決定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說我們起頭修學,「解」重要。清涼大師判華嚴四分,「信、解、行、證」,對初學的人來講,「解」重要。解了之後,他自然就去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修正種種錯誤的思想見解,這個最重要。思想見解沒有錯誤,言行就決定沒有錯誤。所以善學的人,善修的人,大修行人,特別我們是在禪宗裡面看到的,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思想跟見解,身語意三業,從意業上下功夫,這叫從根本修。也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然後表現在外面的就得大自在,不但自己受用自在,教化眾生也自在。經中所說的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這個世間是講十法界,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方式得度就用什麼方式,順逆都自在。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無厭足王」,《八十華嚴》所說的,《四十華嚴》裡面講「甘露火王」,用瞋恚教化眾生,殺人不眨眼的,他那是行菩薩道。你看我們戒條裡頭最根本的戒,第一條不殺生,菩薩殺生,殺人,所以這個我們不能學的,我們不是他那個境界,他殺是度,他有這個本事,沒有這個本事不行。
你們在《高僧傳》、《神僧傳》裡面看,跟寶誌公同時代,在四川有一位寶香法師,持戒很嚴的,那個地方的人很頑固、很執著,都不聽他的勸告,作會、祭祀都是殺生。寶香禪師要度他們,有一天就參加他們的大會,那個雞鴨魚肉一大堆,他坐下來照吃,吃得很開心、很高興,大家都生歡喜心。吃完之後,他叫大眾在他那個廟門口挖了一個大坑,把水放進去做一個池子,他從口裡頭吐出來都是活的魚、活的雞、活的鴨,他吃進去吐出來是活的,人家有這個本事,他自己就在那裡坐化了,用這種方式叫這一個地方的人醒悟過來,那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哪裡能做到?這些是修證的功夫。
佛菩薩度化眾生就在這個「緣」字上,像寶香禪師,就是個緣,他在那個地方住了幾十年沒有辦法帶動那地方的佛教。這是有一個時候,他們那邊的人大概有事情到京城,寶誌公在京城,這是當時很有名的善知識,他就去看寶誌公,我們曉得寶誌公是觀音菩薩化身。寶誌公就問他們那邊的佛教,他就把這個佛教情形向寶誌公說明。寶誌公就問他,「你們那邊的香,貴賤如何?」他說「我們那邊的香很賤」。寶誌公只是給他提了這麼一句話,他回去之後就見到寶香法師,寶香法師說「你見到寶誌公了?寶誌公跟你說什麼話?」「他問我這邊香貴賤如何?我說很賤。」那個香就是寶香,「賤還不走?」賤就要走了,所以寶香禪師最後露這一招就走了,寶誌公叫他走,你那個地方沒有緣,走了,最後露這一手。這是歷史上所記載的,這不是假的。
所以要講得好,要表演得好,完全是修證的功夫。功夫怎麼做?我那個時候剛剛學佛,我的緣分不錯,我一接觸佛法就遇到章嘉大師,初學什麼都不懂,也不懂得什麼叫皈依,但是我求學的態度確實是真誠恭敬,所以章嘉大師就非常喜歡我,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頭一天見面的時候,我就把這個問題向他老人家請教,他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以後我們深入經藏之後才明瞭,一切諸佛如來修行證果就是這六個字。布施就是放下,般若就是看破。說一個布施,五度就具足了。而真正看破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華嚴經》上講了多少次「剎那際」,剎那際就是如電,像閃電一樣。這個世界真的存在嗎?不是真的存在。你們同學當中有喜歡照相的,照相是很容易悟入這個境界,你看這一張照片,一按鈕一剎那,實際上這個相就是一剎那。我們整個生命就是一剎那、一剎那的相續相,所以它不是真的,你要把這個境界相當作真的,你愚痴,你已經迷惑了,你哪裡是覺悟?
真相就是如露、如電。一剎那、一剎那是自類相續,我們把自類相續當作真實,虧吃在這裡,所以你在這裡打妄想,分別執著,搞成六道輪迴,不管你怎麼搞法,真相還是剎那際,沒有前後。剎那際再深入的觀察就是沒有生滅,為什麼說沒有生滅?生滅同時。說生就是滅,說滅就是生,生滅決定是同時的,因為同時,所以才說不生不滅,你要入這個境界,這就叫證大涅槃,大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的境界。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見到這個真相就叫見性,宗門裡頭「明心見性」,教下「大開圓解」,念佛法門叫「理一心不亂」,什麼樣子?什麼境界?就是這個,你見到了,你肯定了。見到之後才曉得萬法皆空,了不可得,了不可得當中一定要有個「得」的念頭,壞了,不可能的事情,你有這一念的時候,你就別想出輪迴。《般若》跟你講「無智亦無得」,「無智」,所知障盡了,「無得」,煩惱障盡了,二障盡了是什麼境界?究竟圓滿的佛果。你還有能證的智,還有所證的得,你能所還沒忘,這叫凡夫,六道輪迴是這麼來的。
所以發心講經,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真實的,這個事業是真實的事業,真實的功德,除這一樁事之外,世間所有一切事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我在講席當中也說了很多次,不要到臨死的時候才曉得一場空,死了以後什麼都帶不去,「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業」是妄想分別執著,你只能帶這個去,除此之外,什麼你也帶不去。帶這個東西去可麻煩了,帶這個東西去就繼續不斷的搞輪迴,繼續不斷的搞虛妄。聰明人,有智慧的人,不幹這個事情,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捨得乾乾淨淨,知道一個什麼東西不空?剎那相續不空,剎那轉變不空,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因果的相續,因果的轉變。沒有徹底覺悟的人,修善因,修善因就是讓這個剎那轉變愈變愈殊勝,它決定是在變。迷惑的人,那個轉變愈變愈痛苦;聰明有智慧的人,境界是愈變愈殊勝,這是事實真相。徹底覺悟的人,那就沒有了,念頭沒有了,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大聖,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那個境界就完全不相同了。
由此可知,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沒見性、沒破無明,但是他們懂得這些事實的真相,真正認真的修善因,他那個變就是愈變愈殊勝,那善果。十法界裡頭的四聖法界比六道法界裡面聰明太多了,六道眾生愚痴,我們講執著、放不下,貪戀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造不善業。
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出家人,我們大家都是出家人,出家人許多地方做錯了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做得很對,這個麻煩就很大了。在前不久,一年前,我們講過《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這部經是《大寶積經》裡面的一會,第二十五會,彌勒菩薩問的,釋迦牟尼佛詳細解說的,內容都是講出家人在末法時期所犯的過失,我讀了之後,我覺得這部經是我們的救命經。我講過三遍,詳細的講過三遍,有兩遍已經整理出文字。我在達拉斯曾經用三天時間把這部經的大義給大家介紹出來,現在也寫成文字,這一份我看過,已經修改過,可以印書了。前天我們收到美國寄來的兩份,一份是簡體字的,一份是繁體字的,簡體字的至少要印一萬本,底下這個大會的時候,到那個大會裡頭結緣,好,讓大家看看,真正清醒過來,認真去反省檢點世尊對我們的要求是些什麼。看看來不來得及去印一萬本,因為那是小冊子,總共只有六十幾頁,六十幾頁只有三十多張。這個印一萬本結緣好,在大會裡頭結緣。
我們發心出家做佛的弟子,連這一點基本的認識都沒有,縱然你能講經說法講得天花亂墜,也是能說不能行,那李老師底下的話就說,該怎麼生死還怎麼生死,你沒有法子出離輪迴,該墮惡道你還是要墮惡道,講經說法講得再好救不了你,這是一定要知道的。這部經我們要把它拿來當作戒本來念,說老實話,現在半個月誦戒沒有什麼效果,那已經是一種形式,得不到真實利益,一定要像這部經上佛講得這麼透徹,我們看了才會動容。常常讀,我平常勸初學的人讀《了凡四訓》,要連續念三百遍,你沒有這麼長的時間薰習,這部經我看過一遍、兩遍了,讀過幾遍了,沒有用,不發生效果,提起來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完全做不到,薰習的力量不夠。你要曉得現在凡夫每天二十四小時在受煩惱的薰習,我們六根所接觸六塵境界,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還得了!天天受這個薰習,你想了生死、脫輪迴談何容易?佛法薰習的力量要能超過煩惱的薰習,要能壓過煩惱的薰習,你才能脫離,這是基本的道理。
我們看到有臨終往生的,一生沒有接觸過佛法的,臨終的時候聞到佛法,念佛往生的,確實是有,但是很少,那一種臨終往生的人,你仔細去觀察,他有兩種現象,一種平素就是個老實人,奉公守法,老成持重,必定是這一類人,另一類人,雖造作惡業,臨終真實懺悔,若不是這兩種現象,臨終幫他助念也不能往生。這兩種人都不是平常人,佛經裡面講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一種是這一生沒有遇到佛法,沒有緣;第二種雖然造作重罪,臨終一提醒,他就能徹底回頭,那是善根、福德發現,遇到這個殊勝的緣不是偶然的。
我們自己要時時刻刻檢點,我們煩惱習氣很重,修行修什麼?就是除煩惱習氣而已。每天讀經就是聽佛菩薩的教誨,念念不忘佛菩薩的教誨,要記在心裡,依教奉行。《無量壽經》上講得很多,夠清楚、夠明白了,但是《志樂經》裡面說得是更露骨,一點含蓄都沒有,非常契合現代人的根機。裡面跟我們說末法時期的出家菩薩,所犯的種種過失。這部經我們印了不少,也印了好幾版,每一版大概都是一萬冊。這部經此地有沒有?他們同學是不是都有拿到?應當要常常讀誦,能夠每天讀最好,不能每天讀,一個星期至少要念一遍,把它當作戒本來讀,常常在一起研究討論決定有好處,討論一遍,自己印象就加深很多。別人做不做與我們沒有關係,一定要從自己本身做起。
學佛的人要有個正確的觀念,至少這個觀念就是學佛的人只有今天,沒有明天,也沒有昨天,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才能打掉。掌握現在,不想過去,也不想未來,沒有過去、未來,最低限度要做到這裡,你就永遠保持清淨心。明天一定更殊勝,為什麼?你今天心清淨,清淨心是善因,那你的業果轉變,業果相續,當然殊勝,這個基本的道理要懂。佛菩薩所掌握的比我們高明,佛菩薩只有一剎那,我們今天講還今天一天,今天,佛菩薩是剎那際,這《華嚴經》上講得很透徹。那個剎那的時間是極短極短,短到不能再短的時候就生滅同時,說生就是滅,說滅就是生,所以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掌握的是剎那際,那就叫住一真法界。我們跟你講的時候,我們今天掌握到今天,掌握到今天是住十法界,不是住一真法界,今天還有生滅,我們看這個時鐘一秒鐘、一秒鐘過去,那是生滅。所以諸位要真正住剎那際,那就是住一真法界。
這樣我們就大致上明白一點,佛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他住一真法界,我們住六道輪迴。我們手拉著手在一塊生活,他是他的一真法界,我們是我們的六道輪迴,不一樣,表面上看是一樣的,實際上完全不相同,他住的是真實法界,我們住的是虛妄的法界,十法界、六道都是虛妄的。這一些事實真相,說實在的話,真的是《大經》裡面講得透徹。
我在這一段時間當中,天天在思索如何把《華嚴》完成,我想明年舊曆的正月我就可以開始了。昨天我想到的時候,最好的方法是閉關,禁足,我在這個地方住三年,以這棟大樓作界限,不出大門,我在那裡住三年,每天講兩個小時,三年不中斷,這部《華嚴》可以完成。過去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這個會集本,三年的時間,他三年不下樓,完成這個會集本。我們要是有三年的時間,這部《華嚴》在八樓的錄影室可以做成一套錄相帶。而每天這樣研究討論,三年不間斷,境界決定會轉過來,每天薰習。因為我們場地有限,所以人數也不能太多,能夠有五個人,不超過十個人,這最理想,共同來學習這部大經,這部大經是根本法輪。這部經能通達,實在說大小乘佛法都通達了,不但幫助我們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真正能夠依照經論的教誨修正錯誤的行為,契入這個境界。一真法界就是極樂世界,念佛往生決定有把握,這一生真的就沒有空過。
所以我們希望諸位同學,學佛沒有別的,了解事實真相。明白之後,不必說,不必提醒,你自然就懂得報恩。現在人為什麼不懂得報恩?不知道恩,不知道怎麼報法,用什麼方法報不知道。徹底明瞭之後就知道了,知道一切眾生於自己都有大恩大德,不但有情的眾生,裡面還含攝無情眾生,如理如教修行就是報恩,理,性德;行,與性德相應之行。誰是報恩?諸佛菩薩是報恩者,諸佛菩薩所作所為都與性德相應,他們的思想見解都與剎那際相應,所以那個心是永遠清淨。
《無量壽經》講了一句「三昧常寂」,這一句的意思可以淺說,可以深說,淺說,功夫成片也能說是「三昧常寂」,功夫淺者我們現代人可以做得到,講到最深的地方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寂滅忍」,究竟圓滿的大涅槃,三昧常寂,這是說到深的,有淺深不同。淺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絕對不會起心動念,絕對沒有分別執著,我們能做到這個淺的,這一生得大受用。念佛人為什麼不能往生?就是連這一點淺的功夫都做不到,境界風動,他的心就動了。小小的風一動,他就起心動念,他就分別執著,這是我們常講的禁不起考驗。真正講修行功夫就在這個上用功夫,不是叫你不接觸外面境界,叫你接觸,在接觸裡面修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修定,在我們淨宗法門講,這叫修一心不亂,功夫在這裡修,你不接觸境界,你到哪裡修去?
李炳老給我們講過,有很多人厭棄都市裡面的繁華不好修行,住到深山裡面去,沒有人跡到的地方好修行,修個幾十年不錯了,心定下來了,清涼自在了,請他到都市來觀光,走一圈又亂了,有什麼用處?李炳老說的這個意思,我在《竹窗隨筆》裡面也看到,蓮池大師也講過。所以大乘修行不在深山,大乘修行在紅塵裡面,紅塵裡面能夠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真功夫。
所以我們今人不成就那就不說了,如果有成就決定比古人高,高在哪裡?古人沒有接觸今天這個環境,把他們拉到現在的環境裡頭,好多都淘汰掉了,他都受不了。換句話說,在現代這個時代,這個定功如果說要是十分的定功,在古時候五分定功就夠了,應付今天這個時代要十分的定功,絕不受外境影響,特別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絕不為它所動。一切隨緣,絕不攀緣,起心動念就是攀緣,真正能做到隨緣不攀緣,心地一定是清涼自在的,頭腦清醒的,我們常講智慧,生智慧。一有妄想分別執著,智慧沒有了,生煩惱。煩惱是什麼?貪瞋痴慢,生這個東西,生無明,生煩惱。無明是迷惑顛倒,學佛人還常常搞這個就糟了,壞了。
所以一定要真修,要真幹,要契入境界,經才講得好,才講得圓,真正講得契理契機,深的人聽,有深度;淺的人聽,很容易明白,這就是所謂的左右逢源,頭頭是道。所以自己沒有真實功夫,弘法利生要做到好,不容易,學著做的確是不難,做到圓滿成功是不簡單的事情,一定要靠自己用真功夫,確確實實自利利他。
修菩薩道,學菩薩行,這是世間十法界裡面最真實的功德,最真實的事業,我們有幸遇到實在不容易,真的是所謂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了這個機緣,千萬不要錯過,希望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