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答問集—真正修行的道場是不是人愈多愈好? (第二八O集) 2000/9/2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29-522-0280
問:「我參加一個佛學院,有八個多月,那裡的場地不大,但很殊勝,人數多得連走路的地方都有問題。這裡學習的學生夾雜心很多,弟子跟組長說:人數這樣多,不如停止報名。可是組長說不可以這樣做,會斷大家的緣根。一個道場建立、安排、規矩都不好,日子久了愈來愈少人,這樣是不是斷大家的緣根更多?」
答:你的意思大概我能夠理解,怕斷大眾的法緣與學佛的機會。現在這個時代,確實是如世尊在《楞嚴經》上講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道場法緣殊勝是緣分,也算是一樁好事情,給眾生廣結法緣。
過去寺院叢林在市區人煙稠密之處都建有下院,下院是專門接引大眾,而自己主要的道場是建立在山林人跡罕至之處,所以佛家的道場叫「蘭若」,它的意思是「寂靜處」。靜到什麼程度?農村裡農家養的牛,牛叫的聲音聽不到,這是從前寂靜處的標準。我們曉得,現在有很多機械的聲音超過牛叫的聲音,換句話說,人少的地方,很安靜的地方,沒有吵雜的音聲,這個地方便於修道。修道的場所不可以做為觀光旅遊,否則這個修道場所就不安靜,道心就破壞了。所以從前建道場是分成兩個地方,下院是接引眾生,主要道場是修行的地方。
現在像這種建築是比較少了,真正修行也很少見了。我們從歷史記載上看,淨宗早年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這個念佛堂的人是報名參加,不是隨便可以去,所以他的人數總共只有一百二十三個人。這些人在一塊共修都成就了,所以無比的殊勝!在道場修行,不能隨便下山,不能時常請假,否則你就破壞道場。而且要把自己世俗的習氣、污染統統放下,我們在傳記裡看到,謝靈運居士跟遠公大師私交很好,他們是好朋友。謝靈運居士想參加廬山的蓮社,遠公大師拒絕,不收他。老朋友不收他,原因是什麼?文人習氣太重,他喜歡作詩,喜歡作文章,這是念佛的道場,你天天在吟詩,你天天在作文,你把大家念佛的心擾亂了,不讓他去,這是值得我們做參考的。
所以要建立一個真正修行的道場,決定有他獨特的學風、道風。講堂是教學,在一切經典我們選哪幾種進修,這是學風。道風是修行的方法,我們採取哪一種方式,大家在一塊共修,這個會有成就。如果這個道場沒有道與學,那就是有場無道,人數多少都沒有關係,為什麼?它不是在修道,它是在湊熱鬧,湊熱鬧人數多少就無所謂了,而真正講修行就不一樣。這個我們要懂得,自己將來建道場,不可以不知道。
節錄自:21-090-0021學佛答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