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幸福人生講座(第二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集)  2005/7/26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136-0005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提到,人要有理智去判斷什麼樣的人生走的才有價值。現在很多的成功我們也必須冷靜來思索這樣的方向值不值得我們去追求。企業家有鋃鐺入獄、勞心勞力,這都不可取,因為人生應該是全面去經營、去發展。常聽說當一個人的家庭破碎了,縱使他有再大的事業,他的人生圓不圓滿?不圓滿。而且說實在話,他這個很大的事業能維持多久?遲早倒下來,因為在《大學》裡面告訴我們,「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未之有也,他連自己的小家都治不好,還能治國,治更大的團體,那是自欺欺人。

  現在的企業應該可以算是古代一個小國一樣,古代一個小國就好像一個小縣,很多現代企業就有上千以至於上萬的員工,就好像在治理一個國家一般。當連對自己的家庭成員、對自己的家庭方向都經營的不好,他所擁有的企業、事業不是用智慧做出來的,而是用什麼?用福分成就的。這個福分還不單只是他自己的,很有可能還是爸爸、祖宗留下來的。當他沒有真正人生的智慧,雖成必敗,雖然現在看到企業還頗有規模,但是遲早會敗下來。看事情要看得深遠,不能只看它當下的成果而已。

  因為全球五百大企業,諸位朋友,平均壽命多少我們猜猜看?四十年。全球五百大,那個資產營業額都很大,這麼大的公司在四十年左右都會敗喪下來,這是富不過幾代?四十年,我看只有一代而已。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現在的人是有福無慧,而這個福是禍,老子說的「禍福相倚」。人在中晚年衰弱下來,這些因都是年輕氣盛的時候造的,所謂「衰後罪孽,都是盛時造的」,當他沒有智慧,縱使福分現前,也可能是災害到來。你看一個人假如沒有福分,他有能力去吃喝玩樂嗎?沒有。

  人生要全面成功、全面成就、全面圓滿,有一個最根本的要件,就是要先開智慧。諸位朋友,您從大學畢業,從學校畢業以後,每個月最起碼會把一本書看完的舉手?生涯規劃第一要件,第一個重要的是自我成長,是學習、是開智慧。你有了智慧才能下對人生的抉擇,你沒有智慧,下錯了抉擇,我們的人生都會處於收拾殘局,因為你下錯決定,還要去把它挽救,還要去把它完善,很困難。這樣的人生累不累?說錯了一句話,得罪了很多人,還要去圓場,累了半死。教錯了孩子,習慣成自然,現在要扭轉,又要大費周章。

  生涯規劃第一要件要開智慧,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的人生才往理智的方向走,因為你會判斷。諸位朋友,你在看哪一本書的時候告訴你人生生涯規劃第一要件是開智慧,增長德行,哪一本書?大半現在市面上生涯規劃引導你的方向第一個是什麼?賺進生命的第一個五百萬,是吧?我現在沒有概念,我是一介貧書生,所以對這個沒什麼概念。這叫做本末倒置,你沒讀過經書你無法判斷。

  《大學》裡面告訴我們,「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你看這個次第,叫道法自然,有了德行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我們真有德行,所感來的人都是志同道合,這樣的人群不會被人家挖角,不會見利忘義,此有人。有人,只要你有人才了,還怕打不開你的市場嗎?打不開你的事業嗎?這個土用在現代可以是你的事業,你的市場。有了市場可以去發揮,可以去利益這個社會,當然就能產生財富。而且這不止產生財富,這一群人的聚集又是循著共同的目標、價值,彼此之間會提攜後進,這樣的公司人才,這不止錢財,人才還會在這個環境當中不斷產生。

  有了錢財、有了人才,你可以大大去用,用在哪?用在所有員工幸福的家庭,用在社會的公益之上。我們看到現在很多的企業都在追求企業形象,這個用假如是用在一個人的奢侈上,一個家庭的揮霍上,這樣用對不對?那是絕對錯誤。但是我們看到為什麼企業的興衰這麼快?都是在發達起來以後奢侈了,下一代很揮霍,很快就敗下來。企業如是,一個國家亦如是。

  在商朝末年,商紂王時期,那時候紂王無道,但是旁邊有沒有賢臣在?有沒有良臣在?有沒有?當一個人整個要敗喪下來的時候,他身旁有沒有可以勸他的朋友?有沒有?應該都有,有沒有勸?只是當事人不願意接受。當我們人生真正挫敗下來,不要怪說都沒有人提醒我,是我們沒有謙卑受教的心。謙卑受教的心重不重要?太重要了,要了解守成不易。你的孩子出社會五年、十年,經營出一點成績出來,你要小心觀察他有沒有學到《弟子規》那一句「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假如我們的孩子沒有學到這一點,必敗無疑。諸位朋友,我們往前一看,兩個眼睛能看到哪裡?能看到眼前,左右兩邊都看不全,再看一公里外看得到嗎?所見有限,我們的背後完全看不見。但是一個孩子有受教的態度,肯聽別人的雅言、建言,他將有多少雙眼睛在成就他的人生,這個態度重要。當態度沒有形成,他會恃才傲物,覺得自己很有能力,聽不進別人的話,終究會做錯決策,下錯決定,就敗下來。

  歷代各個留名青史的君王都是能聽進別人建言的,這個態度從什麼時候開始建立?等到他開公司了你再教他嗎?從小教起。記得我有一次從杭州講課,講完以後回到深圳,我現在最怕人家問我一個問題:「蔡老師,你現在住哪裡?」我都不知道怎麼回答。那時候我剛好在海口、深圳兩地跑,那個禮拜剛好輪到深圳,我就在深圳住了一個禮拜。有很多的孩子都是接受經典教誨,那次我們回去,剛好孩子做了一點小錯誤,不嚴重,只是一個動作而已,我們跟這個女孩說到下次要注意這個動作,這個女孩聽完以後給我們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她說:「謝謝蔡老師指出我的缺點」。一聽我們很驚訝,但是也很欣慰。這個孩子接受別人批評的時候產生什麼心?歡喜心。就像子路聞過則喜,別人把他的過失講出來,謝得不得了,因為明白自己的過失才能夠修正,才能夠提升。

  講起來很有道理,做起來怎麼樣?你看我們現在成人,聽到別人一句批評,全身不舒服,不管他講的對不對,先不舒服再說。這樣的態度影響人生很深遠,我們的學業也好,我們的事業也好,都是一大障礙。而這個態度假如三歲、五歲就已經教導他,要感謝別人指出他的缺點,那他一輩子將有多少的助力來成就他。《弟子規》的每一句話都影響一輩子,考試的多五分、多十分,跟他的人生沒多大關係。人生的智慧就在取捨輕重緩急當中看到。

  現在的小孩,差不多五、六歲,聽到批評的話就臉很臭,都要聽好話,要人家稱讚。這樣的孩子已經埋下危機,埋下什麼危機?「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他耳根很輕,淨聽好話,所有巴結逢迎諂媚的人就得其便了,而真正正直不阿的良師益友就會離他遠去。所以孩子從小能聽得進批評,這個很重要。而商紂王身旁有非常多的良臣,但是欲令智迷,利令智昏。現在的年輕人,十幾歲、二十幾歲,欲望打開了,當他看到真正有德行的人,他會全身不舒服,趕快離開,「對不起,我有事先走了」,有沒有這個現象?有。盧叔叔的學問很好,很多年輕人很怕他,怕他批評。你看現在的孩子,連批評都承受不了,這叫自卑,自卑形成傲慢,聽不進去話。這樣的年輕人在跟狐群狗黨吃喝玩樂的時候,講起話來也是滔滔不絕,還有他一番道理,真正遇到有德行的人他很自卑,講不出話來。

  商紂王送了妲己一支象牙做的筷子,那時有一個臣子叫箕子,他一看到這個筷子就說了,「商朝必亡」。諸位朋友,我們現在有沒有這個能力?怎麼會沒有?你假如看到有一個母親打開冰箱拿出水果,先拿給他的兒子吃,你說「此家必敗」,你也有判斷力。孔子曾經說過,其實你經典讀得愈多,你就有那種未卜先知、洞察機先的能力。夫子說「損人自益,身之不祥;棄老取幼,家之不祥;釋賢任不肖,國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

  「損人自益」,一個人的價值觀假如損害別人,利益自己,他的一生絕對走向眾叛親離。這是小人冤枉做小人,他在損人當中把他本有的福分也折掉。面對損人自益的人我們沒有對立,我們沒有憎恨他,我們只覺得他很可憐,明明可以把人生經營好,卻搞得這麼樣的混亂。假如你看到損人自益的人你會怎麼做?要善巧方便把一本書介紹給他,這本書叫什麼?《弟子規》;他太現實了,怕他《弟子規》看不懂,給他看《了凡四訓》。

  我們看到袁了凡先生,在十多歲的時候遇到了孔先生,孔先生看他在採草藥,要走中醫這條路,就勸他,你看起來命中應該是當官的,好好去念書。他跟母親報告這件事,就半信半疑,姑且聽之。孔先生算他縣考童生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結果明年考這三個試,三處名數皆應,完全不差。他嚇了一跳,他媽媽也嚇一跳,就把孔先生找來,把我兒子一生的命運都算一下。算完以後,其中有提到他不可能考上進士,他命中沒有兒子,他的生命到五十三歲八月十四號丑時,當壽終正寢。諸位朋友,假如人家把你的命說你哪時候翹辮子都給你算好了,你會不會嚇一跳?

  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完以後,覺得命都是注定的,沒有什麼好追求,聽起來是很達觀,但實質上是什麼?是很消極、很墮落,沒有好好去把人生的價值發揮出來,就這樣悠悠放任。幸好可能祖宗有積德,「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他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貴人,雲谷禪師。他經過棲霞山就進去參訪雲谷禪師,與他對坐下來三天三夜打坐。三天過去了,雲谷禪師非常驚訝,覺得這個年輕人三天之內居然沒有妄想。諸位朋友,我們三天之內有沒有妄想?三天,三分鐘都很困難沒有妄想。心裡想不簡單,就問他:「你為什麼都沒有妄念?」袁了凡說:「這個命都是注定的,有什麼好算?」雲谷禪師聽完哈哈大笑:「我本來以為你是英雄豪傑,都沒煩惱了,原來是凡夫一個,連自己的命運都不懂得去珍惜,還這麼樣放棄」,就笑他。諸位朋友,假如你被笑了會怎麼樣?你可不能說「有什麼了不起!」就走了,那貴人就不見了。

  袁了凡先生能改變命運根源也在受教,對長者有禮,假如是我們的下一代遇到雲谷禪師有沒有救?那不見得。了凡先生就說了,難道命運可以改嗎?雲谷禪師說到,《詩經》有說「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書經》也提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諸位朋友,當我們面對事情的時候,提起的是經句、是理智,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一個人的功夫就在遇事情當中可以看得出來。我們也可以觀照一下,一天二十四小時,當然睡覺扣掉,我們說十六個小時清醒,在這十六個小時當中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起的念頭理智的,是經典教誨的佔多少?比例高不高?有沒有百分之五十?諸位朋友,假如沒有超過百分之五十,請問我們每天是進步還是退步?那你要有警覺性了,學習最怕的是自欺欺人。我都很害怕很多朋友來說「我學經典已經學六年了、學十年了」,這句話出來我都替他捏把冷汗。求學問最怕是要虛名,真正學六年、學十年,真正有學進去的,開口都是「我哪裡還做得不夠好,愈學愈慚愧」,這個才有入境界。要常常能勘驗自己的功夫,而勘驗最徹底的,從念頭上觀最準。

  雲谷禪師從經典當中先告訴了凡先生,因為他是讀書人,必然對經典有信心。講完之後又提到我們儒釋道三教教誨,在佛家的教誨當中有提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只要你如理如法去求,一定求得到,把這個方法告訴了袁了凡先生。還問他:「來,你說說看,你的命中注定哪些事情?」袁了凡先生就說了,他命中考不上進士。雲谷禪師很會教書,雖然他是出家人,但是他教書的能力不輸給老師,他直接問他,你覺得你有資格考上進士嗎?考不上是結果,引導他把什麼找出來?因。這就是引導一個人理智去面對人生,不要在結果當中打轉。

  了凡先生想了一下,沒有,考上進士的人長得都很有福相,我長得瘦巴巴的,跟我差不多樣子,福薄,又常常好議論人,這都是折福的習慣,所以考不上。當他認知到自己的不足,他就不會責怪命運了,他會找到自己的問題點。接著又問他,你覺得你應該長壽嗎?你應該有兒子嗎?有兒子是有子嗣,而我們的存心要跟天道相合,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假如我們的存心跟天道違背了,那很有可能你就沒子嗣了。了凡先生自己也想到他有潔癖,所有的小生命他都趕盡殺絕,然後不惜元氣,好徹夜長坐,你不愛護身體怎麼會有好的、健康的後代?又喜歡喝酒。這些習性自己都講出來。

  接著雲谷禪師就教導他改造命運的方法,最重要的核心,斷惡修善就能改變命運。了凡先生聽完以後也跟雲谷禪師道謝,深深鞠躬,回去之後開始立下要做三千件善事。諸位朋友,三千件善事要做多久?一天可以做幾樣?你們今天做了不少樣,中午要吃飯以前,廣修供養,做一樣了;走到我們善果林的周圍,看到一個垃圾馬上撿起來,又做一樣;見到每個同學非常恭敬熱忱的問候,「面上無瞋供養具」,你臉上都是和藹可親,人家看到你都不會少活三年,那你是無畏布施,那是好事一件。所以一天可以做很多善事,舉手之勞都可以做善事,舉步常看蟲蟻,也在做善事。

  行善不難,改惡困難,自己惡的習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過來。袁了凡先生做三千件善事做了十年才做到,不是因為他十年才做三千件善事,而是做了太多過錯,習氣伏不住,所以善惡相抵,花了十年才真正把三千件做完。一個人立身行道一開始比較困難,但是我們一定要有耐性,把它突破過去,這個慣性把它突破了,你往後的人生會走得非常的順暢。就好像今天這裡有一盒東西,我要把它推動,其實覺悟的法在一切事物當中,我們學物理也可以開悟,你不要覺得物理、化學沒有意義,只要你有悟性,物理、化學也可以讓你領受人生的真諦。

  我現在要把它推動,這個東西有沒有習慣?有,它的習慣就是我已經坐在這裡很久了,你不要動我,你要動它,它不讓你動,它會反抗。就好像我們現在的孩子,我們身旁的愛人,都有他的慣性,你一下子要動他,我不要讓你動,你不要碰我。在推動當中,我現在有沒有出力?有,不能說它不動你就說我沒出力,我用很大的力,只是還沒大到把它推動,這叫靜摩擦力。靜摩擦力很高,難度比較大,你一定要出力出到達到它的靜摩擦力。當然要改變別人以前先改變自己,所以先把自己的慣性推動起來,真正突破了,它就會下到另外一個境界,叫動摩擦力,我們往後在推動的時候,只要達到動摩擦力它就走得很順暢。難就難在開始啟動,只要你把這個東西推動了,它就很好推了。

  行善積德也是如此,前面一、二年一定要咬緊牙關,要有什麼態度?要有三國時代趙子龍救阿斗的態度,趙子龍怎麼救阿斗?把阿斗牢牢的綁在身上,幾十萬大軍把他團團圍住,他只有一個念頭,什麼念頭?把阿斗救出去,任何前面的阻擋,他都是奮勇衝過去。趙子龍有沒有時間在那裡想我剛剛這個槍耍得不夠好,我剛剛哪一個動作做的不對,他連想這個的機會都沒有。就好像我們在改過當中,你還有沒有時間在那裡「我又說錯話了,我又做錯事了」,連這種時間都沒有。太多人把時間花在懊惱,花在檢討,「又做不好了」,又在那裡自我責怪。自我責怪對自己有沒有好處?沒好處,只會讓你本來的衝勁慢慢都被冷卻下來。什麼叫反省?什麼叫懺悔?後不再造叫反省、叫懺悔,知道錯了,馬上提勁來繼續往前衝,不要見到人就開始講我哪裡又做不好,那裡又做不好,每天都在複習我哪裡做不到,自己的衝勁都被折損掉。應該是做錯了之後,拍拍屁股再站起來再往前。

  趙子龍要救阿斗,只要他的念頭裡面有所分心,他可能又會退回好幾步,好幾十步。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長期以來所積累的習性,也要像趙子龍一樣,有這種義無反顧的衝勁才行。諸位朋友,我們人生就好比趙子龍救阿斗,阿斗是誰?阿斗是你的「人之初,性本善」,你要把它保護好,你要把它從重重的習性當中衝出去,讓它大放光明。有一次我就問「阿斗是誰?」底下的學員就說「阿斗是劉備的兒子」,我當然知道是劉備的兒子,這是譬喻,人懂得從譬喻當中去領會道理,就很深刻。

  了凡先生沒有退縮,第一個善做了十年,第二個三千善三年就做好,後來訂一萬善也都在短時間之內達到了,因為他已經循規蹈矩,他的人生改變了。本來考不上進士,後來考上進士,因為他時時給人家法布施,告訴別人做人的道理,所以智慧提升,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他時時財布施,所以他的富貴也現前;治理人民過程,處處為人民設想,縣裡面的水患他是盡心盡力去治理,這是照顧人民的生活,讓人民無後顧之憂,叫無畏布施,所以他得健康長壽。本來命中只到五十三歲,他寫《了凡四訓》的時候已經六十九歲,後來他活到七十四歲,延壽了二十一年。

  從了凡先生的人生過程,我們要善學,了解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要懂得好好去創造。「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今天命中可以賺五百萬,假如我們用不法的手段來取得財富,那會是什麼樣的結果?五百萬好像太少了,要不要多一點?五百萬也不少了。我們常常感覺算命的為什麼算這麼準?因為比較多的人,人生心量沒有打開,心量沒打開,福田靠心耕,耕耘的收穫不大,所以都是屬於加跟減的狀態。比方說加十、減十,本來命中有五百萬,做了點小善,變五百一十萬,差不多,算得滿準的;命中沒幹什麼壞事,但是念頭裡面幸災樂禍,做了點小惡,減了十萬,四百九十萬,也還有點準。但大善大惡之人,命運算不準,他是大善之人,他的命運是用乘的,本來命中有五百萬,變成多少?五千萬。

  諸位朋友,假如你的命被人家算得很準,你不要高興,你要覺得很慚愧,居然還讓他算的準,那不是很丟臉嗎?做大惡的人,就好像他的命中該有的東西被除以十,只賺多少?五十萬。而當他賺到五十萬的時候,他還洋洋得意,「你看我用不法的手段,還沒有被發現」,這是小人冤枉做了小人。而且縱使他拿到五十萬,最後人生的結局大半都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他還要因為自己用不法的手段而付出人生的代價。我們看到非法之人,對他只有憐憫之心,好好的人生,被自己錯誤的觀念給搞垮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帶著《了凡四訓白話解》,因為怕他文言文看不懂,或者送給他《了凡四訓》電影版,那個片子有三片,拍得很好,送給他看,讓他趕快迷途知返。因為我在我的車上常常都會放著很多的經書,只要緣分成熟,什麼叫緣分成熟?看這個人很能接受,就可以送給他。

  緣,在中國人的口上常常會掛一句話,「隨緣隨緣」,這個隨緣是智慧。很多人拿著隨緣當隨便用,明明可以幫忙的,袖手旁觀,還自命清高「隨緣隨緣,不要勉強」,那不對。緣分有八分,你只做五分,這叫不仁慈;緣分只有五分,你硬要做八分,這叫攀緣。攀緣之後他會生煩惱,你也會生煩惱。要判斷緣分,盡心盡力,所謂「交淺不言深」。學問是活的,不是死的,你不要說這個人今天第一次見面,蔡老師說交淺不言深,剛好你跟他講了《了凡四訓》的故事,他兩顆眼睛都發亮了,想要聽下去,你說:「好,今天就講到這裡就好」,那你就學呆了,學問重在通權達變。

  緣分是動態的,當我們看到他跟我們言語的進退,感受到這個人善根很深厚,縱使是第一次見面,也可以多談一點,把道理談透,然後把書送給他。而送書也是學問,在談話當中看他比較容易接受什麼樣的觀念,就送不同的書。然後你不要太熱心,第一次送書就把十本書都給他搬過去,他的壓力會怎麼樣?他又不好意思拒絕,扛著那十本書,放在家裡不知道要放哪裡,他想我家裡又沒有佛桌,他壓力很大。這個分寸的拿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你去觀察他的需要,觀察他的態度,你就知道怎麼做了。我們隨緣隨分去成就別人的人生。因為已經看到損人自益,他的人生會不吉祥。

  再來,第二個「棄老取幼,家之不祥」。有一次我在講課當中問了一個問題,當你拿到一個最好吃的東西,你第一個念頭想到什麼?剛好有差不多二百個人聽課,前面第一排第一個年輕人就說了,「趕快吃下去」,他跟我差不多年紀,三十歲左右;隔三、四排有一個女性,四十來歲,她說「給孩子吃」;坐在後排有一位長者,七十來歲,他說「給父母吃」。諸位朋友,三個回答讓我們陷入很深的思考,誰的學歷最高?第一排第一個學歷最高,後面那一位七十歲的長者很可能一個字都看不懂,但是誰懂做人?諸位朋友,現在這個時代顛倒了,書讀愈多應該愈懂得做人,現在反而書讀愈多愈自私。

  我們看到多少含辛茹苦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國外念書,念到碩士、念到博士,請問回來奉養父母了嗎?寥寥無幾。在大陸有一個順口溜,說到大學生,「一年土」,一年的時候看起來還土土的,很忠厚老實,一年土,「二年洋」,二年學起來就有點洋味了,談起話來加幾句英文,顯得自己很有學問,頭還會抬得高高的,「in general」,還是「for example」,就會夾雜了。請問講話的目的在哪?要讓對方聽得懂,你在那裡夾幾句英文,人家聽得那麼吃力,那叫傲慢。這種事我也幹過,所以可以了解自己的傲慢。二年洋。「三年不念爹和娘,四年不願回家鄉」,忘恩負義了,家鄉對他的栽培拋到腦後去了。這樣叫教育嗎?我們希望教育出來的孩子是這樣的模樣嗎?教育不能顛倒,德行是根本,知識技能是枝末,本末倒置,天下大亂。

  「棄老取幼」,給孩子吃,不先給父母吃,「家之不祥」,這個家必敗。「釋賢任不肖」,很多的專家你不用,淨用一些政客,外行人領導內行,一定會下錯很多決策,「國之不祥」。第四,「老者不教」,上一代不把做人處事教給下一代,「幼者不學」,下一代根本抓不到人生方向,也不受教,「俗之不祥」,整個社會風氣一落千丈。諸位朋友,我們在這個時代都能感受到社會風氣的敗壞,就像物理學的重力加速度。我們問問現在六、七十歲的長者,他就會非常感慨,這三十年來那種人情冷暖變化太大了,俗之不祥。

  最後一個,「聖人伏匿」,有德行的人都不出來,因為劣幣驅逐良幣,大半都是追求名利、追求權勢的人當權,「愚者擅權」,這就是「天下不祥」。我們現在打開報紙看到窮兵黷武的現象相當嚴重,看到這個結果,我們處在這個時代也要冷靜,這些都是果相,只要我們站穩腳步重新種下正確的種子,才有可能在二、三十年之後改變家庭、社會、天下的面貌,把這些不祥的情景才能轉化。從這裡我們也深刻體會到《禮記.學記》那句教誨,「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要趕快教,趕快把德行的重要性提起來。好,我們早上先講到這邊,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