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三集)  2009/11/18  中國山東省海島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33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次我們跟大家學習到五戒第二條不盜,「盜戒」,我們剛學習過了。我們今天要進入五戒第三條戒,不邪婬,就是「婬戒」這一條。怎麼樣是犯了邪婬,要怎麼修才不犯邪婬,在這條戒戒經的經文給我們開示出來,我們現在請看經文。科判:「丁三、婬戒」。

  經【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不應生欲想。欲覺。尚不應生心。何況起欲。恚。痴。結縛根本不淨惡業。】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這條戒,經文的第一段,第一段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地方。這段經文雖然很短,但是它裡面意義非常的深廣,也是修這條戒最重要的一個綱領。綱領是什麼?就是心。所以在這個經文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到,佛告訴諸位比丘,『優婆塞不應生欲想、欲覺,尚不應生心』。這個就是佛給諸位比丘講,受了五戒的優婆塞,不應該生起「欲想、欲覺」,就是心裡不應該有這個想法、這個欲念,「尚不應生心」,尚就是尚且,不應該生起這個心念。『何況起欲、恚、痴』,「何況」就是更進一步,何況起了貪欲、瞋恚、愚痴。這樣就造成,『結縛根本不淨惡業』,「結縛」就是結成、纏縛,根本不淨惡業。這個結縛根本不淨惡業,就是從當初那一念的欲想、欲覺發展出來的,發展到貪欲、瞋恚、愚痴,造成結縛根本不淨惡業。縛就是繫縛,像被綁起來了。

  這段也就是《太上感應篇》講的:「見他色美,起心私之」。在《感應篇》對婬戒講的也不多,就是這麼兩句話,但是就這兩句話,它的含義甚深,就是教我們從起心動念,念頭微微生起的時候,你就要觀察到不要起這個念頭。也就是說從根源上去觀照,不要生起這個心,因為後續的這些欲、恚、痴,都是從當初這一念心所發生的。這是從最根本、根源去對治,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觀照功夫。剛開始還達不到觀照就是先用觀察,觀察到這個起心動念就要趕快把念頭把它調整過來,讓我們的心不生起這個念頭,根源如果能夠轉過來,後續身口的行為自然就不會發生。這一段經文就是從根本修。根本修不得力,也要退而求其次,從身口上去禁止。修,應該從根源、根本修,這是最徹底、治本的一個方法。從身口修是治標,從心源去扭轉過來、調整過來是治本。這段我們看蕅益祖師的《箋》,請看《箋》的註解。

  箋【於欲境界安立名言。名為欲想。於欲境界忽起尋求。名為欲覺。由欲不遂。而起於恚。欲之與恚。同依於痴。三毒既具。則為一切結縛根本。違清淨行。能招此世他世苦報。故名不淨惡業也。】

  《箋》給我們解釋這段經文,為什麼生欲想、欲覺這個心,會造成結縛不淨惡業。首先給我們講什麼叫欲想,『於欲境界安立名言,名為欲想』。廣化老法師的註解也有註這個欲想,他是舉出一個例子:「欲想:心中想女眾之身體特徵(如胸、臀等),若繼續聯想下去,身心如痴如醉而起尋求,稱為欲覺。」欲覺就是從欲想剛開始的一個念頭、一個想法,一直聯想下去就發展到欲覺。『由欲不遂,而起於恚』。「欲」這個字就是已經發展到一個相當的程度,產生這個欲望,他就要去追求,追求就希望得到,要去控制。如果追求不到,得不到也控制不到,這時候會起什麼樣的心態?就起瞋恚心,「而起於恚」,起瞋恚心。所以在註解裡面講,「若由欲已遂,欲海難填故而起貪」,得到這個欲望了,但是貪心是愈來愈增長,不斷的增長,貪得無厭。得到了增長貪心,得不到的時候又生瞋恚心。

  《箋》裡面給我們講,『欲之與恚,同依於痴』,貪欲跟瞋恚,同時依於愚痴,也就是講有了欲、有了瞋恚心就愚痴了。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給我們講,「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就是使一個人愚痴蒙蔽,蒙蔽他的心智,蒙蔽他的智慧,什麼原因造成的?愛跟欲。你起貪愛的心,生起了這個欲望,想去取得、得到,這時候人就愚痴,就沒智慧,愛跟欲會讓一個人愚痴蒙蔽。從這個地方擴展到我們整個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見到什麼都起貪心,甚至學佛也是不例外,貪佛法,換對象,貪心本質上並沒有改變,只是貪的對象換了一下,結果還是愚跟蔽,還是愚痴,還是蒙蔽,這是講煩惱的根本。所以在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第一時第二段開示文,前面四句偈,第一句話就是給我們講,「諸苦皆從貪欲起」,所有的痛苦災難,世間的諸苦(就是所有的苦),它的根源就是從貪欲生起來的。如果貪欲斷掉,這些苦自然就消失,就不存在了。這是講為什麼會瞋恚?因為它是從愛欲來的,它的根源是愛欲。因為得到了,他就增長貪心;得不到,違背他的心意了,他就起瞋恚心。有貪跟瞋,這個人就愚痴、就沒有智慧,所以「同依於痴」。

  『三毒既具』,貪瞋痴這三毒煩惱既然都已經具足了,『則為一切結縛根本』,就變成一切結縛的根本。,「結」就像繩子打結了,繩子打了很多結;「縛」就是繫縛,把你綁在那個地方。結縛根本,也有很多事情在提醒我們這樁結縛的事相。我在大陸也去過很多觀光旅遊的地區,有一次我記得到安徽黃山,還有其他地方我也看過。有一些旅遊區,上山的山路都會做一些欄杆,或者樓梯,都做一些欄杆,有很多人在賣鎖,還有鏈子。我們一路上去,欄杆上看到鏈子,還有鎖,非常多,密密麻麻的。我就問當地商店那些人,欄杆上怎麼鎖了那麼多鎖?他們就講,這就是年輕人他們戀愛,怕分散,他們兩個人愛情怕分散,所以就去買一個鎖,把它鎖起來,鎖起來就不會分散了,就永遠綁在那個地方。我說明白了,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現在讀到這段經文,我再回想,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買鎖去鎖起來,那不就應了這個經文講的嗎?「結縛根本不淨惡業」。結,打結;縛是繫縛,綁起來,綁起來還不夠,再加一個鎖。

  這些事相,我們從經典上學習,看到現前我們生活環境當中有這個事情,這也是啟發我們覺悟的,眾生迷惑的時候就是會這樣。他為什麼去買一個鎖鎖起來?愚跟蔽,愚就是愚痴,蔽就是他的心蒙蔽了,沒智慧。愚跟蔽怎麼來的?愛跟欲來的,因為他有愛、有欲,所以就會變成愚痴蒙蔽。愚痴蒙蔽,對於事實真相他就不明瞭,一天到晚就是生煩惱,則為一切結縛根本,『違清淨行』,違背清淨的行為。『能招此世他世苦報』,「能招」就是能夠招感,此世就是現在這一生,他世是來生來世,種種的苦報,所有的苦報都是從這裡發生的。『故名不淨惡業也』,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它名稱叫做「不淨惡業」,才給它叫做不淨惡業。這段是蕅益祖師的《箋》給我們註解的這一段經文。

  弘一大師再給我們補充《箋》裡面講的。他補充:

  補【文云。不應生欲想。欲覺。】

  就是這段經文裡面講的,不應該生起欲想、欲覺。

  補【律論釋云。】

  律論,弘一大師的補充,大部分都是根據《四分律》(《大律》),講的比較詳細、比較多,所以引用《大律》,或者其他的論裡面所講的,來補充解釋這個欲想。

  補【欲想者。身口不動。但心想女人。】

  這是補充欲想這兩個字,根據律論解釋欲想,是身跟口沒有動,沒有這個行為動作,但是他心裡在想女人,這個就叫欲想。他身口還沒有動,只有心裡在想,叫欲想。

  補【欲覺者。心既瞢醉。身體(ㄊㄥˊténg)瞢。】

  欲覺,就是心想的時候,就產生欲覺,這種欲望的感覺。欲覺生起的時候,『心既瞢醉,身體瞢』,身心陶醉在欲想、欲覺當中,如痴如獃,就變成這樣。這是《補》給我們做一個補充的解釋。

  這段經文,實在講相關的經論典籍,包括世間聖賢所講的這些經書,資料也相當的廣泛,最具體的就是印光祖師提倡的《安士全書》,清朝周安士居士他編輯的《安士全書》。《安士全書》分四卷,第三卷「欲海回狂」就是專門講這條戒的,第二篇是「萬善先資」講殺戒的,第一篇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註解,第四篇是「西歸直指」,指歸淨土。第三篇講「欲海回狂」,這一卷引用三教經典來解釋這條戒。可以說《安士全書》這方面講的比較豐富,因為它採取三教的經論,都把它節錄彙集在裡面,我們看到這本書,就節省很多時間,等於把佛的經典,道家的、儒家的都蒐集在裡面。這方面我們看《安士全書.欲海回狂》就能夠明瞭。這個地方,我們要從根本上去覺察,要知道它的根源是從那裡發生的。所以這段經文,我們同學就要特別的去深入、去留意。就像《太上感應篇》講的,「見他色美,起心私之」,你這個念頭一動,就生起欲想、欲覺了;欲想、欲覺一直發展下去,那就纏綿在心田裡面,心田就暗昧不明,被欲想、欲覺蓋覆了。所以太上老君也指示我們,從心最初那個念頭動的時候就要去發覺了。所以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怕這個念頭起來,怕我們覺悟的太慢,太慢它就一直發展,不可收拾。所以警覺性要高,覺悟要快,不能遲疑,這一條戒才能修的圓滿。

  《感應篇》是講到敬畏鬼神的,講因果的,因為鬼神都有記錄善惡因果。所以在見他美色的時候起一個心,私之就是希望佔有,去得到或者去控制,這個念頭起來,鬼神就記過了,不要等到你有實際的行為,就是起這個心、動這個念鬼神就記過了。如果感受到鬼神記功過,自然有敬畏之心,警覺心就提高,再見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他就有警覺性,不會被迷惑。但是這一條戒實在講也不容易修,因為這條戒,佛在《圓覺經》給我們講,婬戒是輪迴的根本,婬欲是六道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業因。生死輪迴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所以在《圓覺經》裡面,佛給我們很明白的開示,給我們講六道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以婬欲而正性命」。性命就是這個身體、這個生命怎麼來的?在六道裡面的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都是從婬欲這個心所產生的。所以這個身體怎麼來的,我們為什麼會有這個身體?由愛來的,由欲來的,你愛這個身就「還依欲本」,就是依這個欲。所以我們現在整個心就是在愛跟欲當中。你明白這個,在十二因緣裡面講,造成分段生死、六道輪迴的主要業因,愛、取、有這三個是現在的業因;愛、取、有這三個當中斷掉一個,這個現象就消失了。你從愛斷,或者從取斷,或者從有斷,一般我們從愛斷。像《四十二章經》、《圓覺經》、《楞嚴經》,經典裡面有叫我們從愛斷的,也有從取斷的,那就更高一層;從有斷的,那是最高的,那是密宗的修法,恐怕我們一般人做不到。因為有愛,你就有取,有取就有有。這個有是什麼?你就會落印象,落那個種子下去,落到第八阿賴耶識去,他就落這個種子。密宗的修法是有愛有取,但是他不落種子,他也就不會有生死輪迴。我們一般從小乘通大乘、方等,大部分從愛去斷,這個我們比較有辦法,比較有下手處。

  佛制訂戒,其實這條戒是最根本的,你要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這條是最主要的,第一條。所以《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婬戒就擺在第一條。一般經上講,像這個《五戒相經》,殺戒擺在第一條;《楞嚴》我們看到,它是不婬、不殺、不盜、不妄,它把婬擺在第一條。這個也很明顯告訴我們,你要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這一條是根本。我們在家同學,雖然不是出家眾,要了生死、超越輪迴,最終還是要斷除,才能超越輪迴。雖然不能達到斷得很乾淨,也要伏斷,就是把它控制住,戒就是幫助我們控制這些現行煩惱的。

  控制現行煩惱,我們還是在六道裡面,因為你沒斷就出不了,這是所有法門都不例外的。唯有淨土法門,它可以帶業往生,你只要暫時把它控制住,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邊世界的環境不會讓你生這些煩惱,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那個世界修學,再把這個煩惱斷除。在那個世界修行,要斷這個煩惱容易,因為那個世界沒有讓你生起這種欲念的環境,沒有那個因緣。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都是念佛念法念僧,只有進不會退的,到那邊再去斷這個煩惱。這是八萬四千法門唯一的一個法門,不斷煩惱能超越三界,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特色,它殊勝的地方在此地。當然我們現在在這個世界,你能夠斷除,你現在就超越凡聖同居土,就生到方便有餘土,當然是最好的。因此這條戒,我們要認真來修,因為所有的煩惱都是從愛欲生的,所有的煩惱。

  在我們這個世界修,有相當的困難,西方極樂世界修,因為那個環境好,都是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只有讓你起覺正淨,不會讓你迷邪染。但是在我們現前這個娑婆世界,特別在我們末法時期,這個時代是個開放的社會,五欲六塵,我們眼睛看的、耳朵聽的、身體接觸的、心裡想的,都是在引誘你生起貪瞋痴慢的,都在勾引你、在誘惑你。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修,當然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反過來講,你在這麼惡劣的環境,能夠修清淨心,不被五欲六塵所迷惑,當然你的成就也是非常快速,大幅度的向上提升,因為你通過這個嚴厲的考驗。

  我們生長在這個時代,也只能面對這個考驗。你在面對現實生活環境考驗之前,必須要做一些預備功夫,這個預備功夫就是戒。戒是有所限制的,哪些不能接觸,先有所限制,我們暫時不接觸,心才不會一直起欲想、欲覺。不起欲想、欲覺,我們要多在經教、戒律上面下功夫,特別在念佛念咒上,再加強修定。等到你戒定已經有相當的一個程度,再接觸不受影響了,你就可以去接受考試,考試通過,你功夫就突飛猛進。但是你現在一接觸,馬上就控制不住自己,這個時候你就是不能接觸。比如現在我們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都有電腦,但是大家修這條戒,除非你看到已經如如不動了,對你不產生影響,那當然就沒有問題。如果你看到這些誘惑的畫面,還會起心動念控制不住,我建議大家最好不要點那個節目來看,最好都避免,不要點新聞節目。現在我看新聞節目也都會有一些廣告,這些廣告也都會有這些讓你起欲想、欲覺的畫面。你起了欲想,就有欲覺,一直想下去,那就不可收拾,這樣就會擾亂我們的心神,你就沒有精神放在學習道業上面,就會受它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要避免,這也是一條戒。所以大家打開網路,避免去點到那個,這也是一條戒。這一條戒,就是讓你修這條不婬戒的。我們從生活當中,我們自己功夫不到,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自己知道自己,我現在的功夫到什麼程度,我見到這些境界,是不是還會受影響?如果還會受影響,我就避免,先不要接觸。等到那一天,自己戒定真正有了功夫,見如不見,不受影響了,那就沒有問題。這個是我們當前諸位同學,大家要學習的一個地方,我們要先衡量自己。接著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這段經文是最重要的,這段雖然經文很短,但是它的義理非常深廣。我們再看下面:

  經【是中犯邪婬有四處。男。女。黃門。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亦同於上類。】

  上面,第一段經文是告訴我們,心裡不應該生起欲想、欲覺,就是不應該起心動念。這段經文就是告訴我們,『是中』就是在這個當中,『犯邪婬有四處』,「四處」就是四個對象,四個處所,四個對象。這個是欲想、欲覺已經發展到犯邪婬這個情況了。怎麼樣是犯了邪婬?這裡經文給我們講,『男、女、黃門、二根』,對象有這四種,男的、女的,就是我們一般講「男、女」,還有「黃門、二根」。下面再給我們講,『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這是講男跟女不只是人道的,有人道的女人,「人女」就是人道的,現在她是人的身分,人道的女人;「非人女」就是鬼神這類的,她不是人,是屬於鬼神;「畜生女」就是畜生是母的,是畜生道母的,那個是畜生女。男女,男也是一樣,『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男的也有人間的男人,「非人男」就是鬼神,「畜生男」就是畜生道公的,畜生男。這個是講男女。男女分為這三大類,人間的男女,或者非人間(鬼神道)的男女,或者畜生道的男女。

  『黃門、二根,亦同於上類』,「二根」是男女二根。「黃門」,在廣化老法師的註解,他引用《十誦律》第二十一卷,將黃門分為五種:「一、生黃門:天生即不能行婬者」。就是他一生下來,天生就沒有性功能,不能行婬欲事的,這是生黃門。「二、半月黃門:半月能婬,半月不能婬者」。他是半個月半個月,半個月能夠行婬,半個月不能行婬,這叫半月黃門。「三、妒黃門:見他人行婬,男根方能勃起者」。他自己不會生起這種性欲,但是看到別人行婬,他才會生起婬欲之心,這個叫妒黃門,嫉妒的妒。「四、變黃門」,變是變化的變,「欲行婬時,忽失男根者」。就是要行婬欲的時候,男根忽然就消失不見了,這個叫變黃門。「五、形殘黃門:生已腐爛,或因蟲啖等而截去男根者」。可能是有病,他男根割掉了;或者是,中國古代帝王時代有太監,太監入宮,皇帝怕他跟裡面的宮妃發生性行為,所以凡是入宮做太監,都要閹割,截去男根,讓他沒有性功能,這一類叫形殘黃門。

  「戒律規定上述諸人皆不能出家受具足戒」。這五種黃門,有一種就不可以出家,也不能去受比丘戒。戒律上為什麼這麼規定?就是讓我們世間人知道,出家人修行,他是一個正常的人去修行的,不是不正常的;不是說,反正生下來就黃門,那就去出家修行,這樣社會大眾對比丘僧就生不起恭敬之心,生不起尊敬心,因為你根本就沒有性功能,所以你只好去出家當和尚,就變成這樣,比丘僧就得不到社會大眾的恭敬尊重。因此佛在戒律上規定,有這方面的缺陷就不能出家,也不能去受具足戒,要出家就要先檢查身體。所以古時候出家,規定是非常嚴格的。因此古代出家眾為什麼受到朝野社會大眾的尊重,這是這個原因。所以一個修行人,他是一個正常的人。如果讓黃門出家修行,人家知道就生不起恭敬心、就會誹謗輕視,出家人都是不正常的人去出家的,就會有這種情況。因此戒律上這麼規定,這點我們一定要明白。因為出家比丘僧是眾中尊,大眾當中最尊貴的,所以他的身分都是要讓社會大眾能生起恭敬心的,要讓社會大眾生起恭敬心,當然他是一個正常的人。

  這一段經文講的就是對象。對象有男跟女的,女跟男的,人間的男女犯邪婬,我們一般比較明瞭,比較能夠理解。跟非人女、畜生女這個情況,我們一般人比較不那麼理解。但是這樁事情在經上列出來,就說明的確有這些事情,人間的男人跟非人女行婬,或者跟畜生女行婬,這個有。人間的女人跟非人男行婬,跟畜生男行婬,這個也有。非人就是鬼神,以前我很喜歡看《聊齋志異》,《聊齋志異》常常會有一個書生,遇到死去的女人很漂亮,然後變出來,晚上就跟他幽會。《聊齋》,還有《閱微草堂筆記》,都有記載這個事情。這個事情我們也能夠相信,因為現代也有人跟鬼神交會的這個事情。這個就是非人女、非人男。畜生也有,我們最常聽的就是,我們同學大家大概都聽過狐狸精,狐狸精大家有聽過吧?狐狸精一出來,狐狸變一個很漂亮的女人,讓你看到神魂顛倒,就被那個狐狸精迷惑了。還有古代《白蛇傳》,《白蛇傳》就是畜生女,狐狸精也是畜生女,有男的也有女的。這個是對象。

  我們從古代這些例子,再看看現前這個社會,那就更多了,這個情況非常之多。為什麼會有這些情況出現?根據佛在經上講的,就是因緣。這個緣屬於惡的因緣,因緣聚會遇到了,就發生這個事情。為什麼有這個因緣?外面的因緣叫增上緣,必定自己要有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外面這個緣是增上緣,一湊合就發生這個事情。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是什麼?就是前面那段經文講的,起了欲想、欲覺。我們看《聊齋志異》記錄的,他為什麼會看到已經死去的女眾(鬼)晚上來找他(就是變得那麼漂亮的女人)?我們從這個經典來理解,肯定他躺在床上在想女人,想來想去就感應道交,感應到這個鬼的女人來,這叫感應道交,觀想。《觀無量壽佛經》是叫我們觀佛、觀菩薩、觀蓮花,我們在這裡觀想女人,把鬼女就觀想出現了。所以還是有欲想跟欲覺才會有感應。如果一方面沒有就不會有感應,一定是雙方面的,鬼女她也有欲想、欲覺,剛好就碰上了。所以起心動念裡面就會有感應,起心動念是感,外面的回應就叫應,也離不開感應道交這個原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學習到這一段。下面這段經文,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