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七集)  2010/5/5  中國山東省海島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57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次學習到妄語戒,經文已經到最後面一段。

  我們根據廣化老法師,他註解引用《正法念處經》打妄語墮地獄的,引用了五段的經文,都是有關在做人的時候、生前造了妄語的罪業,死了之後墮到地獄去。我們看到《正法念處經》的經文,看到果報這麼嚴重,可以說是觸目驚心。我們看了經文給我們說明這些業因果報,我們自然能夠在言語行為上提高警覺,不要造這個惡因,這個也非常重要。因此在二OO三年,我們淨老和尚請江逸子老師畫《地獄變相圖》,主要就是提倡我們中國傳統城隍廟所設置的因果教育。過去城隍廟就是社會上因果教育的一個處所,讓一般社會大眾來到城隍廟,看到《地獄變相圖》,知道在生前造什麼惡因,死了之後會有什麼果報,大家看了、明瞭了,才能夠斷惡修善。因此,因果教育在當前這個時代,顯得特別的重要。這也是印光祖師一生提倡的,以因果教育為一個中心、一個核心。

  我們上一次講到弘一大師的《補》,我們今天這一段再簡單複習一遍。「若為利養故,種種讚歎他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成就,而密以自美。若為利養故,坐、起、行、立、言語安詳,以此現得道相,欲令人知,悉犯中品可悔方便罪。」這一段是弘一大師的《補》,就是補充解釋《箋要》的,廣化老法師再加上註解。這一段《補釋》,重點就是我們為了名聞利養,重點在這個上面。為了名聞利養這個緣故,「種種讚歎他」,他就是別人。我們如果為了名聞利養,自己為了名聞利養,用種種的方式讚歎他人,就是讚歎別人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成就,讚歎某某大德修得很好,讚歎別人。「而密以自美」,密以自美就是讚歎別人,但是最後自己顯示自己比他更厲害,他厲害,我比他更厲害,我比他更高明,這個叫密以自美。就是借著去讚歎別人來突顯自己,總是為了別人對自己的名利、恭敬,這個就是犯了妄語戒。下面講,「若為利養故,坐、起、行、立、言語安詳,以此現得道相,欲令人知」。這個一段也是很明顯的,是為了利養。為了名利、供養,自己坐著,或者起(就是站起來),行就是走路,立就是站著,講話言語很安詳。「以此現得道相,欲令人知」,就是裝個樣子,好像是這個人修行功夫很高,看起來就像一個得道的高僧,要讓人家知道。處處表現,就是要讓人家注意,要讓人家知道,為的是什麼?為了利養。如果做這樣的一個表現,也是犯了妄語罪。所以這裡講,「悉犯中品可悔方便罪」,這個還沒有達到不可悔,是可以懺悔,但是也相當嚴重了,是中品可悔方便罪。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下面,廣化老法師的補充註解,又再給我們重複提醒,經文裡面講的,犯這個戒的五個要件。「一、所向人。二、是人想。三、有欺誑心。四、說重具。五、前人領解。」這是根據前面經文再提出來,犯妄語戒,犯不可悔有這五個條件,這五個條件都具足了,就犯不可悔罪。第一個,「所向人」。向人就是對象,他是向一個人講的,就是他的對象是人,是對人講的。第二個,「是人想」。他對象是人,心裡也是想要對人講的,是要騙人的,心裡的想法也是要騙人,這是人想。第三個,「有欺誑心」。有欺誑心,就是故意的了,有欺騙、誑惑別人這個心。他自己知不知道自己騙人?知道,但是他為了利養,為了名利、恭敬供養,他故意去騙人,製造一些妄語去欺騙別人。誑就是誑惑、誑騙,讓別人受騙,他有這個心。第四,是「說重具」。重具,在經典上講就是大妄語,大妄語是妄語的重罪,具足這個重罪就是講自己證阿羅漢果,乃至羅剎來到我所等,就像前面經文講的,這都犯大妄語的戒。這個說重具,說自己證果,自己實際上沒有證果,說他證得什麼果位了,這個就是說重具,這是第四個具足要件。第五,「前人領解」。有前面這四個,再加上當前這個人聽你講,被騙的這個人他領(就是他接受),你打妄語騙他,他領受、領納了。領就是接受過來,你打的妄語他接受了,他理解,也知道你的意思,把你的意思完全領納、接受過來。具足這五種要件,就犯大妄語戒,就構成不可悔罪。

  下面有個表解,這個表解是弘一大師的《補》:

  補【境想。向人。人想。人疑。上品不可悔。(且約大妄語)】

  這是造大妄語。

  補【非人想。向非人。人想。非人疑。非人想。中品可悔。】

  如果「向人」,他的目標、對象就是人,他是對人講的,「人想」,他心裡的想法也是要去騙人的,這個就犯了上品不可悔罪,這個是約大妄語來講的。『向非人』,就是他講的對象不是人,非人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鬼神,他的對象是非人。他向非人打妄語,說他證果什麼的,對象是非人,他自己心裡想法也是非人;或者對象是非人,他心裡的想法是當作人想,或者非人疑,或者非人想,這個是犯中品可悔罪。如果他對象是一個人,比如說對一個人打這個妄語,但是他心裡的想法是要對非人講的,但是實際上對象是一個人,這個也是中品可悔。如果向非人講,對象不是人,是鬼神,心裡是作人的想法,這個也是犯中品可悔。這個構成不可悔,就是對象是人,心裡想法也是人,這樣打這個大妄語就犯了上品不可悔罪。這個是境想,境就是境界、對象;心裡的想法。以這樣,這些要件具足了,構成可悔或者不可悔,這是戒律上的一個開緣,開遮持犯的一個解釋。下面有開緣四種,妄語戒有開緣。弘一大師的《補》:

  補【開緣。一。向人說證果等法。不言自證。二。誤說(欲說他事而誤說證果等)。三。戲笑說等。四。狂亂壞心。】

  這四種是『開緣』,「開緣」就叫開戒,它是不犯戒的。『不言自證』,不是講自己證到這個境界。向別人說怎麼證到這個果位,證到這個果位的境界如何如何,而不說自己證到這個果位,這個沒有犯戒,這是開緣,這個沒有犯戒。他只是向別人講怎麼證到這個果位,境界是如何,他沒有說,我自己證到這個果位,他沒有這麼講,這個不犯戒。犯戒就是說自己證到這個果位,實際上自己並沒有證到這個果位,這個是第一種。第二種是『誤說』,「誤」就是我們講話有時候會有口誤,『欲說他事而誤說證果等』,心裡並不是要打這個妄語去騙人,而是講錯話了,造成口誤。要說其他的事情,但是說錯了,說到證果去了。比如前面引用的例子,自己脾氣不好,要說自己像個阿修羅,講錯了,就講成阿羅漢去了,說自己像阿羅漢,講錯了,這個沒有犯戒,這個是誤說。

  第三,『戲笑說等』,「戲笑」就是開玩笑的。我們人常常會開玩笑,開玩笑講的不算,因為大家也不會把它當真,也不會當一回事。因為前面五種緣具足才構成不可悔,第五種就是前人領解,當前這個人他領受、他接受了,他聽騙了,他也知道你的意思、理解你的意思,他接受了,這樣才構成不可悔罪。如果他打了妄語,講了半天,當前這個人聽了也不受他騙,那他還沒有構成不可悔,就是中品可悔,可以懺悔;如果這個人接受,他就不可悔了。第四種是『狂亂壞心』。「狂亂壞心」,就是說這個人因為生病,或者精神錯亂,語無倫次,他亂講的,他這個不犯戒。因為他不是在一個正常的狀態去講的,當然他也不是有心要去騙人。狂亂壞心,他的心已經不正常了,他講他是什麼佛,講他是什麼菩薩、羅漢,大家也不會聽他的,大家知道他亂講,這個他不算犯戒。下面,我們再看弘一大師的《補》。

  補【唐。南山律師云。戲笑說等。雖不犯重。而犯輕罪。以非言說之儀軌故也。】

  唐朝,南山律師也有講,『戲笑說等』,「戲笑」就是開玩笑,講這些開玩笑的話。比如講開玩笑的話,你是什麼佛、什麼菩薩,講這些開玩笑的話,大家也不會當真。這個雖然不犯重罪,『而犯輕罪』,還是有罪,比較輕。『以非言說之儀軌故也』,我們話也不能隨便亂講,雖然開玩笑也不能隨便亂講,所以還是有犯輕罪。這個不是我們一般應該講的話,「以非言說之儀軌故也」,所以有輕罪。

  下面廣老有註解,「《五戒表解》云」,根據《五戒表解》裡面講的。「小妄語開緣:為救護眾生劇苦及性命,或為佛法,而自無惡心。」這是小妄語的開緣。「綺語開緣有二:一、為止息他人重大悲傷、憂愁、惱怒故;二、為攝護他人,令信佛法故。」在《五戒表解》裡面,有講小妄語跟綺語的開緣。小妄語就是除了騙人家說自己證果,那個是大妄語,其他都屬於小妄語。當然小妄語罪過輕重也不等,就是看自己的動機,還有受害的人受害的程度淺深、大小有所不同。小妄語也有開緣的,開緣就是開了這個戒,他不犯戒。在什麼情況可以開?「為救護眾生劇苦及性命」,為了救護眾生遭受巨大的苦難,或者救他的生命。或者為了佛法,弘揚佛法,而自無惡心,純粹是為了佛法,弘法利生,自己沒有惡意、沒有惡心,沒有私心在裡面。這個小妄語可以開的,這個是為了弘法利生。

  比如我們過去常聽淨老和尚講經典上的故事,有一個獵人追一隻兔子,遇到一個持戒的居士,獵人就去問他。剛才看到這個兔子跑到三岔路,追到那個地方,不曉得往哪一條路走,問這個居士。這個居士就騙他,明明往東走,他給他說往西邊走了,獵人去追他就追不到了。他是打了妄語,但是他是為了救眾生的劇苦,跟牠的性命,這個不犯戒,而且還有功德。為什麼?你看,救了兔子一條命,也救了這個獵人,少造一次殺生的罪業,兩方面都得利益了。他打了這個小妄語,他是開緣,有功德。「或為佛法,而自無惡心」,就是為了弘揚佛法,自己沒有惡意,存心就是為了弘法。比如我們現在流通很多佛法,有時候會遇到很多障礙,有時候真的也要開緣,打個小妄語,不然你這個佛經就沒辦法去流通。沒辦法流通,眾生就得不到利益,那麼這個來講是可以開緣的。如果為自己的個人利益,這個就犯戒了。《五戒表解》有這麼一個註解。

  綺語開緣也有兩種,「一、為止息他人重大悲傷、憂愁、惱怒故」。就是看到別人,他遭受到很大的悲傷、憂愁,或者煩惱、憤怒,講一些很好聽的言語、編一些故事,來止息他心裡的悲傷、惱怒、憂愁,這個也是開緣,這個也不犯戒。第二種是「為攝護他人,令信佛法故」。為攝護就是為了接引他來信佛,開了這個戒。我們舉出一個例子。綺語的範圍就是編織美麗的言語去騙人,去誘惑人,去迷惑人,讓人聽了想入非非,這個是綺語。綺語包括電影、電視節目、小說、舞蹈、歌曲這些,如果是編織的很美麗,但是都是迷惑人心的,這就犯了綺語的戒,犯了這個戒。

  為了弘揚佛法,打綺語也不犯戒。我們舉出一個例子,比如說現在很多流行歌曲,我們一聽就是綺語,他編的那個歌曲、歌詞都是綺語。現在也有很多有心的人,把流行歌曲加入佛法的歌詞,讓社會大眾一般人就像聽流行歌一樣,但是歌詞換了,歌詞內容是佛法。雖然這樣是有綺語在裡面,但是也接引一般社會大眾來學佛,給他種善根種子。像一般社會大眾,你請他來寺院裡面聽經念佛,他肯定不來的,他走不進來,他也不願意聽,我們就沒有辦法給他種佛法的善根了。利用流行歌曲,倒是一個方便法。你叫他來聽經念佛,他不肯來;叫他聽聽流行歌,一般社會大眾絕大多數還是很樂意的,反正他聽歌,娛樂娛樂,一般都能接受。所以利用這樣的一個方式去傳播佛法,這個也是一個開緣,這個是為了讓眾生接引他來信佛。所以過去有人提出質疑,說這個歌曲這樣怎麼可以?好像都是靡靡之音。當然已經入了佛門的,或者深入佛法的同修,自然他們不會去聽這些歌曲了;這個是接引一般社會大眾,讓他來信佛、種善根的。所以對象不一樣,這一點我們也要明白。因此綺語的開緣有這兩種,我們必須要明白。我們這樣持戒才能持的活用,活學活用,不會學死了。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的《補》,弘一大師的《補釋》。

  補【菩薩戒本云。又如菩薩為多有情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刵耳。剜眼等難。雖諸菩薩為自命難。亦不正知說於妄語。然為救脫彼有情故。知而思擇。故說妄語。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惟為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說。說是語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小乘律中。雖無此文。若為解脫命難等。亦宜準是開聽。】

  這一段是根據《瑜伽菩薩戒本》,弘一大師根據《瑜伽菩薩戒本》一段經文來解釋妄語的開緣。這段文有『刖手足難』,「刖手足」就是把手腳剁掉了;『劓鼻、刵耳』,就是割鼻子,鼻子割掉、耳朵割掉、眼睛挖出來,這些災難。『雖諸菩薩為自命難,亦不正知說於妄語』,如果菩薩為自己,遭遇到生命的危難,他也不打妄語。『然為救脫彼有情故』,但是如果是為了救度有情眾生,為了度眾生。『知而思擇,故說妄語』,「知」就是知道這個事情,他考慮選擇要去救這個眾生,你要去救這個眾生,你必定要打妄語,不然你救不了他。就像我們前面看到末利夫人,那一天持八關齋戒,國王要殺死廚師,她那一天開緣了。這一天本來受了八關齋戒,也不能喝酒,也不能塗香粉,也不能唱歌跳舞,這一天全開了,而且騙國王說這個人殺了。這個就是為了救生命,故說妄語,這個是開緣。

  『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菩薩,特別是菩薩戒這個精神,菩薩就是什麼?菩薩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你要有慈悲心,你看到眾生有苦難,你要去幫助他,你不能不管;如果你不管,就違背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所以菩薩為了度眾生,他只有觀對有情眾生有沒有好處、有沒有利益,有利益的就應該去幫助他,如果對他沒有利益,當然就不可以去幫助他。「自無染心」,不是自己心裡有污染,不是自己心裡想要打妄語去騙人。為了自己的名利去打妄語、去騙人,這樣就犯戒了。自己並沒有為了名聞利養、自私自利,沒有這個心。『惟為饒益諸有情故』,惟一的一樁事情就是饒益,「饒」是豐饒,以最豐饒的利益,給這些有情眾生,幫助他們。『覆想正知而說異說』,「說異說」就是說不一樣的話,就是妄語。不是正說,是異說,異就是不一樣的。跟心裡想的、心裡知道的,講出來的話是不一樣的,這個叫異說,異說就是打妄語。『說是語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講這個話的時候是為了幫助眾生、救度眾生,打了這個妄語,「於菩薩戒無所違犯」,對菩薩戒來講,他沒有違背,也沒有犯戒,而且『生多功德』,而且有功德。那麼反過來講,你應當開緣的時候不開,也是犯了戒,因為你違背了菩薩戒的精神,你犯了戒,就沒有功德了。這個眾生你有能力去度他,你不去幫助他,那你慈悲心就沒有了,就違背菩薩戒的精神。所以在這個時候,你應當要開緣,不但沒有犯戒,而且生多功德。

  下面說,『小乘律中,雖無此文,若為解脫命難等,亦宜準是開聽。』因為菩薩戒是屬於大乘戒,大乘的,聲聞戒屬於小乘戒。在小乘的戒律當中都是律己的,要求自己的,小乘戒就沒有講到利益眾生這一方面,也就是說講到斷惡這方面,沒有講到修善這方面。菩薩戒,斷惡修善兩方面都有。修善就是,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戒殺是斷惡,要求自己要戒殺,這個在戒律講叫止持,止就是停止,你停止殺生;要保持,持不殺生這條戒。那麼作持就是,你進一步不但戒殺,還要去護生、放生,跟人家講戒殺、不殺生的因果功德等等,這個叫作持。作就是修善,你還去勸別人,積極的方面。止持是消極的方面,對自己造惡消極,造惡業要止,停止、不可以去做,這是消極的。對惡消極,對修善,作持你要去做,這是積極的。所以我們佛法的學習,有人說學佛的人很消極,話也沒有錯,學佛的人對造惡業消極,不造惡業不就很消極嗎?對修善他就很積極了。世間一般不學佛的人造惡業很積極,修善業很消極,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白。小乘的戒律當中雖然沒有這個明文,這裡弘一大師給我們講,「雖無此文,若為解脫命難等」,如果你為了幫助眾生解脫生命的危難,等就是包括其他的,為了利益眾生這方面的,「亦宜準是開聽」,亦宜就是也應該依照菩薩戒這個標準來開緣。這個是為了利益眾生這方面。

  所以我們常常有時候帶一些經書、結緣的,佛法,利益社會大眾的,有時候到國內國外,過海關有時候也要跟他們打打妄語。不然你照這樣講,講不通的,他也不懂。所以這個時候,你打這個妄語不叫犯戒,叫開緣,因為你這個是對大家有利益的。你像弘揚佛法這些經典,以前大陸還沒有,現在比較開放了,以前還不是很開放。你說現在大家為什麼能聽到正法、能聞到正法?都是我們辛辛苦苦從海外,冒著種種的危難,大家才有機會聽到,不然大家就沒這個機會了。這個時候我們要知道,你戒律上應該怎麼去持,你是為了利益眾生的,不是為了自己自私自利,自己的名聞利養,那個就犯戒,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白。所以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弘揚佛法的這些資料弘遍全世界,我們說一個真話,台灣的同修,真的是功不可沒,雖然這個地方不大,但是大家都真正發心,出錢出力在做。早年來大陸流通正法,真的都是冒著生命危險,今天大家才有機會聽到這麼好的佛法,這些人也是功不可沒。這些做法,我們不是故意要去騙人、打妄語,是為了利益眾生。好,這個我們就講到此地。

  下面有一段廣化老法師的註解,我們後面還有一點時間,他這也是一個公案,這個公案就是發生在民國十七年。這個註解講:「道安法師住世時」,道安法師也是早年大陸到台灣的老法師,但是這位道安法師已經往生很多年,大概有三十幾年。早期我們淨老教授在台灣舉辦大專佛學講座,在中國佛教會舉辦大專佛學講座,在台北市有一個寺院叫松山寺,就是道安老法師當住持。道安老法師對年輕的出家眾很提拔、很栽培,所以我們淨老教授也是念念不忘道安老法師提拔後學的恩德。這是講道安法師,這位法師也是人非常好,可惜的就是太早往生了,也是我們佛門裡面失掉一個護法的大德。這是廣化老法師說,他曾經親自聽道安法師在世的時候,親口告訴他。這是道安法師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一樁持戒免難的故事。

  這個故事:「話說民國十七年間」,在民國十七年,民國是中華民國十七年。「湖南南嶽祝聖寺的老和尚,為在家信眾弟子們授五戒。授戒之時,老和尚講解五戒的意義和持戒的利益,非常完善。講完之後,大家法喜充滿,紛紛要求受戒」。這個是在民國十七年,湖南南嶽祝聖寺有一位老和尚傳五戒,為在家信眾傳授五戒。過去傳五戒有講戒,講解五戒的意義,以及持五戒的利益,講得非常好。大家去聽講,五戒講完之後,大家聽得非常歡喜,大家知道受五戒有這麼殊勝的功德利益,紛紛的要求受戒,很多人要求受五戒。「其中,有個小偷看到大家報名受戒,也想參加」。小偷就是不務正業,他幹的行業就是專門去偷人家東西的,那一天他也有這個因緣去參加這個法會,聽講五戒。聽完他也很歡喜,自己也有善根,看到大家報名受戒,他心裡也動了,也想參加。但是他自己心裡想:「受戒是好」,我是幹小偷的,專門偷人家東西的,「我能受什麼戒?殺、盜、淫三戒」,自己沒辦法受持,「又愛喝酒」,這個五戒,「想來想去只有妄語戒勉強能持」。過去受戒,你不用五戒一次全受,可以分開受的,「於是就報名只受一戒」,他報名受妄語戒,不打妄語,不騙人。「受過之後,他就發心,既然受了戒,就要清淨受持」,既然受了,你就要去持這個戒。

  「無巧不成書,就在這個小偷發心受戒的當天晚上,在他們村莊上,有一個身為團長的軍人,帶了十個兵,擔了十擔餉銀」。過去軍隊軍人,因為軍人、部隊也都要發薪水,餉銀就是薪水,那個時候還有用銀,用挑的。這個團長帶了十個兵,一個兵就擔一擔的銀子,要去部隊發放薪水的。路過他們家鄉,路過這個團長的家鄉,剛好經過他們家鄉,就順便回家住一個晚上。這個事情,被這個去受戒的小偷他們的同伴、平常在作案偷竊的這些同伴知道了。知道有這個事情,就來邀他晚上一起去作案,就邀請他晚上去偷那個餉銀,把軍隊的餉銀給他偷過來。這個小偷就跟他的夥伴、同樣幹小偷的這些夥伴,那一天晚上就去了,準備要去偷那些餉銀了。在路途當中就遇到他的叔父,這個小偷的叔父。小偷的叔父問他說去哪裡?這麼晚了去哪裡?以前沒受戒,他就隨便編一個妄語就騙過去了,今天剛好受了不打妄語,他叔父問他去哪裡,他受了不妄語戒,又不敢說謊,又不敢說去做小偷作案,在那邊支支吾吾的說不出話來。他的叔父看到這個情形,知道準沒好事,就大聲給他呵斥:你現在馬上跟我回去。這個小偷沒辦法,只好隨著他叔父就回家去了。其他的同伴那一天晚上就去偷了,去偷餉銀,結果被發現了。被發現,被這個團長全部槍斃了。「這個小偷,因為受持一條不妄語戒,撿回一條老命」。

  「受戒而能奉持,乃至一戒皆得無量功德利益,如故事中的小偷。又如佛世之薄拘羅尊者,宿世因持一不殺戒之故,九十一劫中無病無痛,且此世壽高一百六十歲,證得阿羅漢果。故知持戒功德甚大,有志者慎宜從急。」這個就是五戒不能完全持,你持一條戒功德也無量無邊,這是舉出佛那個時代,薄拘羅尊者。薄拘羅尊者過去生就是持一條不殺戒,所以他九十一劫當中也不生病,也不會這裡痛那裡痛。所以我們身體會這裡痛那裡痛,就是殺生造成的。我們淨老教授最近講《還源觀》,釋迦牟尼佛也講他過去生造的業因,這一生遇到什麼果報。比如說關節風濕痛、背痛、頭痛,哪個地方痛,他就把過去生那個業因,哪一生哪一生他造什麼業,所以這一生得這個果報,都講出來了。所以諸位同學,你現在那裡痛那裡痛,你就知道過去生造什麼業了。所以持不殺戒你就沒有病痛,像薄拘羅尊者,火也燒不死,水淹他也淹不死,刀殺他也殺不死,怎麼弄他都不會死;把他丟到海裡,魚吞進去又吐出來,也不死,他就是不會死,這個就是他沒有欠他們的殺債。而且在佛的時代,這個尊者活到一百六十歲,很高壽,而且證得阿羅漢果。「故知持戒功德甚大」,所以你持一條戒,功德就非常大了,「有志者宜從急」,急就是趕快來持戒。

  好,妄語戒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我們諸位同學,廣化老法師後面有幾個問題,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做一做。這個問題第一條是:犯大妄語戒,須具幾緣成不可悔?第二,什麼叫妄語?什麼叫大妄語?第二個問題;第三,妄語戒的開緣為何?什麼情況可以開緣?第四,真正佛菩薩再來示現,可以自己說出來嗎?若說出來應該如何?第五個問題,何謂兩舌、惡口及綺語?第六,綺語戒的開緣為何?這個前面都講過了,我們網路的同學如果大家要做做這個習題,可以做,也歡迎在網站上我們來交流學習。妄語戒我們學習到此地圓滿,下一次我們就進入到五戒第五條戒,「酒戒」。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