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三集) 2010/4/7 中國山東省海島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53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請看妄語戒。我們上次講到妄語戒的經文:「若優婆塞,實聞而言不聞,實見而言不見,疑有而言無,無而言有,如是等妄語,皆犯可悔。」上一次我們講到這個地方,這是講受五戒的優婆塞。這個是我們講一般的妄語,實際上聽到說沒聽到,實際上有看到他說沒看到,有說沒有,沒有說有,「如是等妄語」,等就是凡是有欺騙人的,這樣的言語都包括在裡面,這是舉出幾個例子。這些妄語是可以懺悔的,可以接受懺悔,皆犯可悔。五戒裡面只有講不妄語。
下面的《箋》是蕅益祖師再給我們補充註解。《箋》:「更有兩舌、惡口、綺語,並皆犯罪,但不失戒,故云可悔,非謂無性罪也。」《箋》給我們講,妄語還包括兩舌,還有包括惡口,包括綺語。所以如果犯了兩舌、惡口、綺語,「並皆犯罪」,一樣是犯了妄語這條戒,這是給我們補充說明。並不是說,我們講話不騙人,但是兩舌,挑撥離間;惡口,講話粗魯,講話去傷人;或者綺語,講一些美麗的謊言,這個就不犯妄語,這個還是犯了妄語這個戒,所以講並皆犯罪,都有罪的。「但不失戒,故云可悔」,是犯了,但是還沒有達到不可悔的罪,雖然犯了戒,但是他沒有喪失戒體,可以懺悔的。「非謂無性罪也」,非謂就是說,這個是就犯戒的罪來講,他有犯戒了,但是犯戒的程度還沒有達到失戒,還沒有達到不可悔、喪失戒體。是犯了戒的罪,並不是沒有性罪,性罪它本來就有的,有沒有受戒,性罪都一樣的。受戒的人除了性罪之外,再加一個犯戒罪。犯戒就是根據開遮持犯來處斷他有沒有犯戒,犯了戒,犯的輕還是重,可以懺悔還是不能懺悔。這個是就受了戒犯戒這個方面來講,性罪都是一樣的。因為殺盜婬妄是屬於性戒,就是你沒有受戒,它本身的性質就是惡的,就是有罪業的,你沒有受戒,你犯了就是有罪。這個不管你有沒有受戒,都一樣有罪的。不管是哪一類的眾生都一樣,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佛給我們講「羌胡夷狄」,羌胡夷狄就是我們古時候稱外國人,叫羌胡夷狄,不同種族的人也是一樣,你只要犯了這個戒就有性罪,罪報都一樣的;也不管你的身分高或低,罪報是一等的,這個就叫性罪。
我們根據祖師講的,「更有兩舌、惡口、綺語」,我們也把《十善業道經》這三條善業,《十善業道經》這方面都講到,五戒只有一個不妄語,但是不妄語涵蓋這三條,就是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我們把《十善業道經》,不兩舌的果報,我們來學習學習。「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這是《十善業道經》裡面給我們講的。
「若離兩舌」,就是你離開兩舌這個口業,不造兩舌的口業。兩舌就是挑撥離間、撥弄是非,讓兩方面破壞感情、起衝突,小至個人,大至一個國家、一個世界,只要這樣的言論,造成這樣的一個結果,就屬於兩舌。所以兩舌,它的罪業輕重也不一樣,這個是論心、論事,論他的存心;還有他造了這個業,影響的面有多廣,就是影響了多少人、範圍多大,影響的時間長還是短,結罪就不同了。比如說個人的話,罪就範圍比較小。兩個人,或者一個家庭對一個家庭,或一個團體對一個團體,一個國家對一個國家,範圍大小不一樣,結罪也不同,就看它的影響面,還有時間。離兩舌就可以得到五種不可壞法,不可壞就是不可以破壞的,別人不可能破壞的,不可壞法。
「何等為五」,哪五種不可壞法?第一個是「得不壞身,無能害故」,就是這個身體不會受到傷害,這是指身體來講,不壞身。我們在佛經上常看到,金剛不壞身,這個也是修善業得來的。如果造兩舌的惡業,身就容易被破壞,因為有造這個業。而且這個身體被破壞,就是我們在社會上很多新聞,自古以來都有這些案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分屍案。一個人被殺死的,他還不能保留全屍,他的屍體還要被分割,頭、腳都被切斷了,被丟到不同的地方去,分屍。身不但被破壞,還被分屍。這個業因主要是過去生造兩舌的惡業,去破壞別人,就是給人家分離。兩舌為什麼得這樣的果報?兩舌是口業,跟殺害身體有什麼相關?因為這個業引起殺生那條罪。比如說這個人,他是挑撥兩個人,讓他們兩方面去起衝突,起衝突可能就打架,嚴重就殺來殺去,人可能都被殺死了,這個原因就是由兩舌而起的。因此這個兩舌的業,又關係到殺生這個業,所以兩舌會造成這樣的一個結果。讓兩方面起衝突,挑撥離間,讓他們打起來,甚至互相殺害,這個就是業因。果報,自己身體也會被殺害,因為造這個業因。如果離兩舌,這個身就不會被傷害,得不壞身。剛才講人為的,分屍案;另外還有這種意外災禍的,身體也不能保全,比如說車禍的。我們過去也看過嚴重車禍的,車子一撞,血肉模糊,腳跑到這邊,手跑到那邊,頭跑到那邊,整個身體破壞掉了,有重力的撞擊。這個跟過去生造兩舌的口業有關係。如果離兩舌就會得不壞身,沒有人能夠去傷害你,所以講無能害故。他想要害也害不了,因為你沒造那個因,他要害也害不到,所以我們要離兩舌。這是第一種不可壞法。
「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眷屬是指我們世俗一般講家親眷屬,自己一家人,夫妻、父子、兄弟、姐妹,這些家親眷屬。還有包括自己的遠親、朋友,包括社會上的領導、被領導的,君臣,跟我們有關係的這些人,都叫眷屬。我們佛門裡面有四眾弟子,在家出家四眾弟子,道場有這些同修、信徒,這些都是屬於眷屬。那麼離兩舌,我們這些眷屬就不會被別人所破壞,就是不會受到別人挑撥離間、分化,破壞你眷屬與眷屬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眷屬被破壞了,就是說明,我們過去生兩舌的業因這個果報還沒有盡,現在還是要受這個報。所以離兩舌,第二種不可壞法,是得不壞眷屬,你這個眷屬大家的感情不會被別人所破壞。所以講無能破故。
「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信是信心,你對自己本業所做的,事業也好,學業也好,我們現在修行人講道業也好,這是本業。比如說我們學佛了,學佛,我們根據佛的教導,佛在經上講的我們來學習,這個是順本業。得到不壞信心,不壞信就是你的信心不會被別人動搖的,不會被破壞。我們往往也看到很多人學佛,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別人一勸,你就不要學佛了,跟我們去信其他宗教。這個我們過去在佛門也常常聽說,他就改信其他宗教去了。甚至有的人出家,他又被拉回家還俗,再去信仰其他宗教的,這個都有。這個是什麼一個情況?就是這裡講的,他的信心被人家破壞了。他的信心為什麼會被破壞?跟過去生造兩舌的業有關。因為過去生都是去破壞別人,這一生得到的果報就是被人破壞。過去生去破壞別人的信心,這一生也被別人來破壞自己的信心,就不能順本業。世間從事各行各業,道理都是一樣的,對自己從事這個本分的事業、學業、道業,要能夠信順。順就是順著正規的去做,順著本分正規的去做,不會破壞自己的信心。
第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得不壞法行,這個法就很多方面了,我們一般講法門;行就是修行,你根據哪一個法門來修行。不但我們佛門講法行,其他宗教,甚至世間一般人都有他的法行。所以這個法,它也涵蓋了世間出世間法,有世間法的法行,出世間法的法行。世間法的法行,我們講人天善法,比如說修儒家的,儒家講倫理道德,講倫理,講道德、道德仁義,教這些教育。他的目標就是要成就一個完美的人格,人就是要這麼做,才是符合人的一個標準,做人應該就是這樣,才是正常的,才是正規的,你要修這個。所以儒家講倫理道德。道家講因果,他層次比儒家就提升了,講修仙。儒家講做一個聖人、賢人;道家要做仙人,有天仙、地仙。這個都是他們的法行。我們佛門裡面講,你要得人天,將來得人間福報,或者更提升,要生到天道,那你要修十善業。比如現在我們淨老教授提倡《弟子規》,儒家的,這是做人的標準,這是儒家聖人他們教導的,做人就是這個標準;道家《太上感應篇》,這是修道、修仙的一個標準、基礎;我們佛家《十善業道經》,是所有佛法的基礎。
我們現在所修的,有一些人他要修,但是常常被障礙、被破壞,他要修習這個法行遭到破壞。遭到破壞他就不修了,他這個法行被破壞了,他自己信心不夠,容易受外面這些不同言論,或者不同社會壓力影響,自己信心不堅定,自己修行的法門也遭到破壞了。在種種不同的這種環境,大家都不修,我們還能夠這樣來修學,這個就是得不壞法行。比如說現在推廣傳統文化,阻力也是很大,大家都不這麼修、不這麼做,障礙很多,因為他不了解。因為他不了解,所以他不會去支持你,可能反過來他障礙你、破壞你。在這個當中如果我們能夠不受動搖,不被破壞,我們還是努力的修,這樣就對了。凡是容易被破壞的,沒有信心的,過去生造兩舌的業比較嚴重,所以他調不過來。我們修學淨土法門,這個也是修學的法行,就是你修行的方法,這個法門不會破壞。不但不會被破壞,還得到很多幫助,比如我們現在聽到淨老和尚講的這些經典,對我們修學淨宗就很大的幫助,我們還得到這個幫助。佛門其他各宗各派,我們都要尊重、要讚歎,不能說我修淨宗,然後就排斥所有的宗派,這樣就變成兩舌。怎麼說兩舌?兩舌,他就是製造分裂,讓你不和諧,破壞。佛門自己裡面門戶之見,宗派與宗派之間互相毀謗、互相破壞,這樣就錯了,這樣就造兩舌的業。所以我們修淨土宗,對任何一個宗派,大乘、小乘都要尊重,都要讚歎。只是說我選擇是這個科系的,好像我們在學校裡面,你念大學有很多科系,你念物理系的,你總不能一天到晚去毀謗念醫學系的。不是不好,只是各人選的科系不一樣。你選這個科系,就依照這個科系的理論方法來學習,並不是排斥其他科系的,而是要互相尊重。不能毀謗,毀謗就錯了,就造兩舌的惡業。不能說我修淨土宗是最好,你們修所有的宗都不如我,都不好,這個就謗佛、謗法、謗僧,造了極重的兩舌惡業。這一點我們學佛的同修不能不知道。
不管你修學哪個宗派,要成就必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對其他的宗派、法門都要尊重。不是我們不學習,我們現在還不到學習的時候,等到我這個法門修學明心見性了,所有的法門我們都會去接觸、會去學習,是時間上的問題,不是不學習。四弘誓願講「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是我們煩惱還沒有斷,就沒資格學那麼多法門,只能學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學到煩惱斷了,我們就可以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個時候來學就有能力了。現在說真話,一個法門我們學起來都消化不了,學那麼多法門你能消化嗎?不是我們不學,現在沒能力。為什麼沒能力?煩惱沒斷。等煩惱斷了,我們再來學。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明白。這個是第四種不可壞法,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你修行的法門堅固,不會輕易被別人所破壞。如果很容易,人家講個幾句話,自己修的就被破壞了,說明我們過去生兩舌的業這個果報還沒有消掉。
下面,第五個,「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什麼叫不壞善知識?善知識,這個知識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知識分子、讀書人,凡是讀書人,或者他有哪一方面知識的,都可以稱為知識。但是知識有善有惡,你如果去跟一個惡知識學習,把他當作善知識,那就錯了。現在很多人把惡知識當作善知識。現在整個世界,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佛在《楞嚴經》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邪就是他偏邪,他的思想,他的見解,他的言論偏差、錯誤了,這個叫邪師。這樣的老師有多少?像印度那條恆河的沙那麼多,這是比喻形容,太多太多了,到處都是。特別現在是開放的社會,各種言論、各種思想非常多,一個人就是一種言論思想,如果他的言論思想不符合聖賢、不符合佛菩薩,都是錯誤的,就叫邪師。那麼多的邪師充斥在整個世界每個角落,你很容易接觸到。特別現在電腦非常發達,再下面一代可能沒有用電腦的人就很少了,可以說過半數以上的人都在使用電腦。電腦裡面內容,惡知識的內容就太多太多了。
因此我們在末法時期,要遇到一個善知識真的就不容易了。像遇到我們淨老教授這樣的善知識,可以說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緣都非常深厚,這是過去生生世世累積來的,我們才有這個因緣遇到,遇到才能生起信心,生歡喜心,樂意來接受善知識的指導。善知識在我們末法時期也很難不受攻擊破壞,特別是毀謗這一類的,造謠生事、誣衊,這個情形就非常的普遍了。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往往有一些同修聽到人家三言兩語,說這個法師怎麼樣怎麼樣,專講過失,專講毛病。我們如果聽信了,對這個善知識信心產生動搖了,很容易就被破壞了,就不想再跟這個善知識來學習,這個就錯了,這個就是自己損失了。因此佛在《圓覺經》上、在《華嚴經》上,都告誡我們末法的這些四眾弟子,對善知識,特別是大乘的善知識,你不能去找他的毛病,去看他的過失。你去找他的毛病、看他的過失,損失是自己,吃虧是自己,你學不到真正的佛法。這點佛在《圓覺經》、《華嚴經》特別特別給我們告誡的,你要觀察他善的,你不要去記他不善的。他講的、他指導的是正法,這樣的善知識,我們就應當跟他學習。
所以淨老教授出來講經到現在,多少人批評,多少人毀謗,甚至登報紙、登雜誌,人家都送到我手上來了,但是我絲毫不受影響。為什麼?因為我們有聽經,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聽了經,這些是非善惡我們也知道去分辨,特別在《華嚴經》、《圓覺經》,佛有講過這個話,我們再來對照,的確就是這個情況,因此我們不會受他們影響。但是有一些同修,他經聽的不深入,對這個道理不明瞭,很容易人家講個幾句閒言閒語,他的信心就喪失掉了,就不願意再學習,改學其他的了。所以有一些同修說他去學其他法門,親近其他善知識,我們都隨喜,我們只是祝福他們遇到真正善知識。學什麼法門都好,只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都會成就的。
我們淨老教授也常常講他自己本身學習的經歷,他親近的三位老師,在當時都有人批評。第一個是教世間法的,教哲學的方東美教授,人家批評他年輕的時候一些私人的事情。他不受影響,他還是尊重老師,所以他得利益,老師給他指導的、教的,他都能夠依教奉行。第二個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在清朝是聘為國師的,章嘉呼圖克圖,在清朝他們在朝廷都有官位的。到了民國成立,被國民政府聘請做國策顧問,當時在臺灣就有一些人講這個是政治和尚。這個話也傳到我們淨老教授耳中,但是淨老教授親近章嘉大師,大師也跟他提過,其實他也不是喜歡做這個事情,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他也不是喜歡去當官。其實並不是他真正願意去做這個官位的,有時候是盛情難卻,他在這個歷史背景淵源,在這樣的因緣之下也不能不去擔任這個職位。他是中國佛教會第一任理事長,有人就批評,這個搞政治。但是實際上我們淨老教授親近他,他真正是有修行的高僧,不是一般的政治和尚,對他真正的認識,接受他的指導,認真修行,得到利益。
第三位是李炳南老居士,在家居士,批評的人就更多了,特別是佛門裡面的出家眾,批評的就更厲害。當時在臺灣,佛門這些出家眾,這些老法師、老居士,都是大陸過去的,就批評了。佛門講三寶,那個時候就稱他作四寶,加一寶。我們淨老教授也沒有受到影響,他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家毀謗、排斥這種情況之下,他還是沒有改變他求學的心,絲毫沒有動搖他向學這個心。所以他出家之後,還再回到台中蓮社跟李老師學經教學十年。這個就是「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得到善知識,跟這個善知識學習,不會被破壞,不會受到欺誑、迷惑。誑就是被欺騙;惑就是被迷惑。別人一些言語來跟他講,他馬上就被騙、被迷惑了,這個是跟過去生造兩舌的惡業有關,吃虧在自己。所以過去在新加坡,我們淨老教授辦弘法培訓班,有很多法師去學習。有的人他學經教,學得不錯;有一些人去那邊不學習,就是喜歡聽這些閒言閒語。都聽負面的,他都接收負面的,正面的他都沒有接收到,就非常可惜,被破壞了,被欺誑了,被迷惑了,他自己不知道。他自己還覺得,自己認為的、自己聽到的都是正確的;其實他自己不知道,自己錯了。這個過失也是在於不讀經典的關係,特別是大乘的經典,像《圓覺》、《華嚴》講這個重要的開示,都沒有去學習過。因此親近一個善知識非常不容易,輕易的就被破壞了,這個非常可惜。破壞了,這一生就得不到成就,自己學習的方向偏差錯誤了。
離兩舌可以得到以上講的這五種不可壞法,就是不可以破壞的法,這個法對我們修學來講,是特別特別重要的。「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如果能夠把離兩舌這個善業回向到無上正等正覺,以後成佛的時候,你得到的眷屬都是正眷屬。正眷屬,就是這個眷屬都是正知正見的,正知正見的眷屬就是學生。成佛了,當然要度眾生,眾生來跟他學習、拜他為師,學生就是眷屬。這些學生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沮壞就是破壞。魔王外道他時時刻刻就是要去破壞你,但是不會被破壞。現在我們講其他宗教的,有時候他要來破壞你,也不會被破壞,因為他的知見正,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理解,再加上真正的修行,當然他的信心絲毫不會受到影響。
記得《影塵回憶錄》裡面,我們民國初年幾位高僧大德都非常了不起,像虛雲老和尚、倓虛老法師、印光祖師、諦閑法師等等,這些在家出家的佛門高僧高士,都非常難得。在《影塵回憶錄》裡面,我記得看到一段。倓虛老法師是東北人,他到南方、到寧波觀宗寺跟諦老學經教,在北方沒有人教。有一次他坐火車,遇到一個基督教的,這個基督教信徒看他是出家人,就提出很多問題來問難。問說:你們出家人,不從事耕種、種田,也不從事任何的行業,好像是國家的廢人,沒有用的人,就是會吃飯;不從事生產,都不動,這有什麼用?倓老就跟他講:整個社會上的人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到農地去幹活?學校的老師是不是拿著鋤頭、帶著學生,我們到田裡去幹活,不上課了;政府機關那些官員都去幹活,都沒上班了,那些人都沒有在生產,他在幹什麼?所以一般人不了解佛法,他問的問題會很幼稚。倓老這樣一給他說明,那個人就想想真的是這樣,真的每一個人都到田裡嗎?我們整個社會的結構就一種就行了嗎?所有的行業統統收起來,我們大家每一個人都發一根鋤頭,然後到田裡面來幹活,行嗎?不是這樣的。因為社會整個結構體,好像你生活有衣食住行很多方面,不但物質方面,還有精神方面的,對不對?
這個基督教徒就說:出家人都不動。倓老就給他做一個比喻,他說:出家人就是不能動,一動就壞了;他就比喻這個時鐘,出家人就是那個心,時鐘不是一個分針、一個時針嗎?他說那些零件都可以動,出家人就是那個心,那個就不能動,那個動整個就完了。就是不能動,要修禪定,他一動就糟了;就像那個針心,那個心你把它抽起來,動了,其他的還能用嗎?不能用了。過去我喜歡看傳記,看看這些祖師大德,他們這些傳記也滿有趣的,能夠遇到這些人。所以這些人對佛法都是不了解的,然後隨便批評,隨便毀謗,就造罪業了。這是很容易,我們沒有深入的同修、同學就很容易受到影響,這個跟過去生自己造兩舌的業也有關係,因為過去生就是造這個業去破壞人家,現在也被人家破壞,有這個業因在。
所以我們要改過修善,從現在開始不再造兩舌的業,多勸人家和合。特別不要去勸人家離婚,在古時候勸人家離婚是很不道德的事情,破壞人家家庭,不要去勸人家離婚。所以,古時候幫人家寫離書,都有罪過的。但是現在這個社會,我看那個招牌廣告,專門辦離婚的,廣告寫得特別多,他不知道那個果報不好。你要勸人家和合,不要勸人家不高興就各走各的,有什麼了不起。這個就造兩舌業,將來他的家庭也會遭到這種破壞,造了這個業因。所以現在我們這個和合,對世間方面來講,推廣傳統文化、《弟子規》,現在的企業家論壇,這個真的是講和合。就是一個面臨破碎的家庭,你怎麼讓他恢復正常?這個是建議我們網路上所有同學,大家積極從這方面去發心、去推廣,這個就是離兩舌。不但離兩舌,還講和合語,勸人家和,不勸人家離,這才是對的,才是佛教我們的。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還有《十善業道經》講離惡口、離綺語的果報,我們下次再繼續來學習。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