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16/6/13 英國倫敦英國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07-0002
我念一句,大家跟著我念一句,我念完之後,大家再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地藏菩薩本願經》。諸位同修,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一頁。我們昨天在我們英國華藏淨宗法寶流通處,第一天跟大家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昨天我們也恭誦一部《地藏經》,也簡單的介紹《地藏經》的經題,把這次講經的因緣,昨天也都跟大家匯報了。
《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經題,我們看到的讀誦本,在一般流通有分上、中、下卷的。《乾隆大藏經》的《地藏菩薩本願經》,它分上、下卷,十三品,它分為上卷跟下卷。一般寺院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分上、中、下,我們看到上中下分作三卷的,一般都是寺院做法會誦《地藏經》。他不是一次就完全把經文誦完,它分作三段,就是上卷誦完就休息,唱個讚,就休息;休息一下,再接著誦中卷;中卷誦完,再休息,誦下卷。所以他不是一次誦完。像昨天我們大家用讀誦的,當中沒有休息,就是一氣呵成從頭到尾把這部經讀了一遍,我們中間沒有休息,這個當中我們就不必再念上卷、中卷、下卷,或者上卷、下卷,因為我們是一次就讀到圓滿。這一點也請我們同修大家了解。
昨天我們簡單介紹了這個經題,《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所以這部經叫人法立題。佛經七種立題,三單、三複、具足,有七種。單人、單法、單喻,三單就是這三種。人法、法喻、人喻,這個是三複。像我們念《佛說阿彌陀經》,「佛說」,佛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也是佛,這個經題只有單人立題,只有人,沒有法,叫做單人立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也是人法立題。《大方廣佛華嚴經》,它人法喻都有,「大方廣」是法,「華嚴」是比喻,「佛」是人,足具式,就是三種都有叫具足式。
這是講到地藏菩薩的本願。每一尊佛菩薩都發願,每一尊佛菩薩發的願有不同的地方,但是基本的願是一樣的。基本的願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發度眾生的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等於是一個總願,它是基本的願。所有佛菩薩發的願都是由四弘誓願所發展出來的,不管發什麼樣的願,總不出四弘誓願這個範圍,這是總願,總的願,總原則。每一尊佛菩薩根據四弘誓願的總願再發別願,他個別的本願,像地藏菩薩,他的本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發了這個願;阿彌陀佛,大家都很熟悉,我們淨宗同修都知道,四十八願;藥師如來他也發了十二大願。所以每一尊佛菩薩都有他發的本願,但是總不出四弘誓願,這一點我們必須理解。經是一個通題,每一部佛講的,我們中國人都把它尊稱為經,跟中國的聖人講的是平等的,都尊稱為經。
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經題,我們看到之後,大概也就知道這部經講的內容。這是講地藏菩薩他的本願,根本他發什麼樣願,什麼因緣他發願的,講這個事情。《地藏經》在顯教的經典是有三部經典,一般我們稱為地藏三經。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曾經印過合刊,稱為地藏三經。第一部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二部就是《地藏菩薩十輪經》,十輪講身口意三業,也就是十善十惡,講十輪;第三部叫《占察善惡業報經》,我們淨宗九祖蕅益祖師他有著作《占察經疏》,這稱為地藏三經。《本願經》是第一部,他根本的一部經典,就是專門講地藏菩薩的。就像我們淨土三經,《無量壽經》它是本,講四十八願的,就是法藏比丘他發四十八願的本願,再來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第一部就是《無量壽經》。地藏三經也是一樣,《地藏菩薩本願經》是第一部,淨土三經第一部是《無量壽經》,講他因地發什麼願而修行成就的這部經典。經題我們大概有一個認識了,也大概知道這部經講的是什麼內容,大家有個概念。這是一般講經的一個規則。
古大德他們講經是比較詳細,在還沒有講解經文,介紹經題這個時候,一般講經的法師都以華嚴宗的十門開啟把它分為十類來介紹這部經典。天台宗的五重玄義,它分五大類。這個就是還沒有正式講到經文,先把這部經裡面玄妙的義理做個介紹。一般老聽眾、老同修,他喜歡聽玄義,一般新的聽眾喜歡聽經文。過去我們中國農業社會,大家假期比較多。農忙的時期過了,大家就比較有時間,一些佛弟子大部分都會利用這個假期到寺院去掛單,掛聽經單,寺院法師利用這個時間講經,大家有時間去聽。特別一些讀書人,以前寺院就是讀書人的圖書館,要查什麼資料、抄經,世出世間的典籍寺院都有提供。所以有一些讀書人,他為了要進京考試,到寺院去掛單,在那裡讀書,環境比較安靜;有法師講經,當然他也就隨喜去聽經。過去的時代,大家時間比較多,所以慢慢講這些玄義,大家有時間來聽。現代這個時代就不一樣了,現在不但是工商時代,而且是科技尖端的時代,大家的時間都非常緊張,特別在海外的同修,時間真的都很有限。因此,我們講經也要知道大家的時間,現在的人沒有那麼長的時間,所以能夠比較簡單一點,大家比較有時間來聽講。特別不是老同修,初學的,如果講玄義,時間都要很長,講很久都沒講到經文,恐怕也就沒耐心再聽下去了。因此,一般都是用講經因緣來做個代替,像昨天我跟大家講了,這次為什麼講這部經,我們這個地方為什麼原因來成立的,也就是我們一般佛法講的,是什麼因緣來成立的,給大家做個簡報,就是講經因緣來代替玄義。這是我們中國古來祖師大德講經的一個規矩,不是講玄義,也要講個講經因緣,來給大家一個交代,什麼因緣發起來講這部經。
經題介紹之後,接著就是介紹人題,人題就是介紹翻譯這部經典的時代、翻譯這部經典的人。因為佛經都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的,印度,佛講的這些道理,用古代的梵文記錄在貝葉上面,傳到中國,要在中國流通弘揚必須翻成中文,所以翻譯的工作就非常重要。另外一個意思,人題也是告訴我們,這部佛經的確是從印度傳過來中國,在中國什麼時代、什麼人翻譯的,對大家一個交代。我們現在請大家看人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我們也簡單介紹一下『實叉難陀』。『唐』是指翻譯這部經典的時代,在什麼時代翻譯的,「唐」是我們中國唐朝。唐朝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可以說在這個世界上當時國力強盛,可以說國家富強,文化也非常鼎盛,很多佛經都是那個時代傳到中國來翻譯的。可以說唐朝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印度的高僧來中國,中國的高僧到印度,互相交流。大家都知道,唐玄奘三藏取經,到印度去留學十七年,帶了很多梵文經典回到中國再來翻譯。這是中國法師到印度去取經、去留學,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也不少,這是兩國的高僧大德互相交流,翻譯佛經。我們介紹『于闐國』,「于闐國」就是翻譯這部經典這個人他的國籍。在唐朝時代翻譯經典的實叉難陀法師,他是于闐國的人,于闐是我們現在中國新疆和闐這個地方,古代這是一個小國家,在唐朝時代叫于闐國,這是他的國籍。
『三藏』,「三藏」是他的學歷,就是這個法師他精通經律論三藏。我們一般精通一藏的就不容易,精通經藏的稱為法師,真正通達經教的法師,通經藏,通一藏就不容易;精通律藏的叫律師,戒律佔了三分之一,律藏;經通論藏的叫論師。能夠精通一藏或者二藏的,那就非常不容易,三藏都通達真的是非常非常稀有,這位法師他精通三藏經典。所以一般我們看到三藏法師,就是說經律論他都通達。『沙門』二個字,也是印度話的音譯,翻它的音,用我們中文的音跟它接近的把它音翻過來,沙門。好像我們英文翻中文的音,翻它的音,這個叫音譯。「實叉難陀」翻成中文,它的意思叫學喜,學了就歡喜,不學就沒有喜悅。在我們中國《論語》,孔老夫子《論語》一開章,開宗明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了之後,在生活當中去實習,得到的喜悅是像湧泉一樣,從內心不斷湧現出來的喜悅,不是外面刺激感官上的一個快感。外面的刺激,它只是一個短暫性的快感,不是真正像佛經或者儒家、道家講的法喜,那個不是。那個刺激一過去,實在講就很苦,因為它是從外面來的,不是從內心所生的。
學習非常重要,也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人生下來就是要學習,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到死,就是不斷的學習。所以我們佛教裡面,佛弟子對人寫信,有稱為學人的。比如說我們是修淨宗淨業,寫信給人家落款,「淨業學人某某」,這個就是表示我們不斷在學習。學了,我們有心得,學而時習之,有心得,我們就得到法喜,所謂「法喜充滿」,愈學愈快樂,這個是真正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有錢,也不是有地位、做大官,大富大貴。大富大貴的人,如果他不學習,也是沒有法喜,他也得不到歡喜,還是一樣煩惱很多,患得患失。富而不樂,貴而不安,有財富,生活不快樂;有地位,沒有安全感,特別我們現代全世界的人類都是過這樣的日子。九一一之後,我們到美國去,真的感受到現在全球人類富而不樂、貴而不安,沒安全感,得到財富也不快樂,還是整天生活在煩惱當中。這樣的財富、地位,是不是享受?也是享受,那不是樂受,叫苦受。
我們再看釋迦牟尼佛、孔老夫子、老子,孔子的學生顏回最具代表的,他什麼都沒有。佛物質生活是已經降到最低了,比顏回還低,顏回還有一個破房子住,佛連個房子也沒有,住在哪裡?住在樹下,所謂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其他什麼都沒有。他國王不幹了,過這樣的日子。我們一般人看,好可憐,放棄王宮的榮華富貴,過這種苦行僧的日子,這日子怎麼過?我們一般世間人看,太苦了。但是佛跟古聖先賢他的樂我們體會不到的,他的快樂我們體會不到。我們看起來他很苦,實際上他快樂無比,他得大解脫、大自在,心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恐懼,佛示現給我們看。在我們中國,孔子的學生顏回,孔子是最讚歎的,他窮又短命,他生活很苦,可是他很快樂。他吃飯連個碗也沒有,喝水連個杯子也沒有,就用葫蘆瓢舀水來喝,物質生活是缺乏到極處,「人不堪其憂」,別人看到都替他憂慮,這個日子怎麼過?但是,「回也不改其樂」,顏回他很快樂,他每天過得非常充實。
佛菩薩、古聖先賢,他們物質生活降到這麼低,為什麼那麼快樂?原因就是他有學。這個學跟覺悟的覺是一樣,中國文字學跟覺上面都是一樣的。學了,你就覺悟,一個人覺悟了,所謂破迷開悟,果報就是離苦得樂。苦是從迷惑來的,快樂是從覺悟來的,學了才會覺悟,不學就不覺悟,就一天到晚迷惑顛倒。有錢沒錢都苦,《無量壽經》佛也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有無同憂」,有財富的人也憂慮,沒有財富的也憂慮,統統是苦惱、憂慮,這就很苦了。我們人生基本上都有生老病死的苦,身體生理上的苦,再加上心理的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陰熾盛苦,身心加起來八苦,發展出來就無量無邊的苦,這些都是從迷惑來的。因此我們學佛,佛是覺悟、智慧的意思,就學個覺悟,學做一個明白人,我們這一生就非常有意義、有價值了。
所以這個法師的名號也是一個表法,我們要學。學,不管有財富、沒財富,都能學,只要發心願意學,沒有一個不能學的,這一點我們必須明白。所以實叉難陀法師的名字,我們看到這個名字就知道他是外國人,但是現在也是中國人,以前是外國,現在是中國了。「實叉難陀」,他是出生在西元六百五十二年,到七百一十年,他的壽命不長,只有五十九歲,五十九歲就過世了。雖然五十九歲過世,但是他翻譯的經典流傳到今天,我們大家還在讀誦。他翻譯的經典,另外還有一部《華嚴經》,也是這位法師翻譯的,稱為《八十華嚴》。他在中國翻譯那個時候,因為唐朝當中有一個變化,就是武則天當皇帝,她把國號改為周,武則天當皇帝,中國第一個女皇帝,他翻譯《華嚴經》就是武則天執政那個時代。武則天她崇信佛法,我們念這個開經偈就是武則天寫的,後來大概沒有人能夠寫一個超過她的,所以到現在還是用這個開經偈。武則天她信佛,又推崇大乘法,她覺得以前翻譯的《華嚴經》不完整。最早翻譯的,印度傳到中國來的《華嚴經》是《六十華嚴》,翻成六十卷。武則天聽說于闐國有比較完整的梵本《華嚴經》,她就派遣使者去請了,請譯經的法師到中國來翻譯經典。所以實叉難陀法師以這個因緣到中國來翻譯《華嚴經》,把梵文本的《華嚴經》帶到中國來,這是西元六百九十五年在洛陽大遍空寺重新再翻譯《華嚴經》。武則天很重視翻譯工作,親自到譯場作序,還有去標經題的品名。由南印度的菩提流志跟去留學印度回國的義淨法師(義淨法師是中國人)他們兩個人共同來讀梵本,參加筆受、證義還有很多當時的高僧參加。在聖曆二年(就是西元六百九十九年)翻譯完成,一共八十卷,我們稱的《八十華嚴》。後來的祖師大德又把《八十華嚴》合起來對照,就重複的去掉,剩下九十九卷,《九九華嚴》。我們淨老和尚他一生非常喜歡《華嚴》,因為他的老師方東美教授就是跟他講華嚴哲學的。在二十幾年前,我們老和尚也拿兩本給我看,我一直都沒看,《華嚴哲學》上、下冊。《華嚴經》。
實叉難陀翻譯經典圓滿之後,他就告假了,因為母親的年紀也大了,要回家探親。上疏兩次,去向皇帝請假,終於允許,送他回到于闐國。到了唐朝中宗即位的時候,就再次邀請法師到長安翻譯經典,所以在景龍二年(西元七百零八年),法師再度到長安,唐中宗親自迎接,歡迎的儀式非常的隆重,住在大薦福寺。這次到長安,中宗的時候,還沒有翻譯經典,就染上了病,在睿宗景雲元年(西元七百一十年)十月十二日,他就吉祥示寂,享年五十九歲。皇帝就派哥舒道元、他的門人護送他的遺骸以及他的靈舌,他火化的時候,舌頭也沒燒化,還有他的靈骨,送回去于闐。後人又在他火化的地方建一個七寶塔來紀念這位法師。他翻譯的經典也不少,詳細都在《宋高僧傳》,《高僧傳》譯經法師這一類的,有比較詳細的介紹。
古代翻譯經典都是國家主持的,歷朝歷代都是國家主持的,最早是漢朝。中國第一部佛經叫《四十二章經》,在漢朝時代翻譯的,也是請外國的法師來翻譯,摩騰、竺法蘭到洛陽來翻譯經典,第一部經典。河南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寺院,第一部經典在河南翻譯的。歷朝歷代翻譯,最晚到宋朝,都是國家主持的,國家撥經費來翻譯經典,民間沒有那個力量。國家請當時的在家出家,高僧大德,翻譯經典的譯場五、六百人,分類分得很細,翻譯經典。
現在我們佛經要翻成英文,那可不好翻,為什麼不好翻?因為古代翻譯經典都是證果的,起碼證得二果、三果、阿羅漢的,都有證果的,不是一般人,他才不會把意思翻錯,而且兩國的文字都要非常精通。你看漢朝安世高法師是早期的翻譯師,他特別有天分,他是安息國的人,安息是現在的伊朗,漢朝叫安息,到唐朝叫波斯,現在我們稱伊朗。他也是一個太子,也是國王,做了兩年,不幹了,讓給他叔叔,他要翻譯佛經。所以早期的經典,安世高翻譯的不少,失傳的也很多。安世高法師,他的傳記也非常傳奇,他能聽懂鳥獸在講話。我們中國古人也有人懂鳥獸的,在《禮記》裡面有專門管鳥獸的官都會聽鳥跟野獸的言語,他有這方面的一個能力。所以古代翻譯經典的法師都不是一般人,現在要翻譯,我們是凡夫,就很難,只能翻比較簡單淺顯的。過去美國沈家禎居士,他發心把佛教經典翻成英文,翻很多,堆一屋子,結果美國人都看不懂,中國人也看不懂,堆在那裡沒人看得懂。後來我們老和尚到紐約去,他就問:你翻了那麼多佛經?一問之下,都看不懂,沒辦法流通,人家讀不懂。我們老和尚問他怎麼譯的?他就找一個人來譯,就找一個人來翻譯。老和尚說不行,最少要二個三個、五個六個,不能找一個人,他一個人翻譯,翻譯好就可以了。我說這樣可能沒辦法,古代譯場最小的是幾百人,一個人就能翻譯,哪有那麼簡單?不相信,我們把《地藏經》翻給英國人聽看看,看看聽得懂、聽不懂;翻出來,他不曉得我們在講什麼。你對外語不通,你翻成中文,中國人也看不懂,也不知道它的意思。
所以翻譯經典兩國的文字都要精通才有辦法;不但精通文字、文學、文章,還要通佛法;不但要通佛法,還要有修有證。現在我們去哪裡找?找不到。找不到怎麼辦?你要度外國人還是要翻譯。所以我們老和尚以前翻譯都最少找幾個人,通中、英文的,有學佛的,翻譯講記,比較白話的來翻比較好翻譯。因為我們中文,特別是文言文,你沒有讀中文,你體會不到它的法味、含義,含義你怎麼翻,你都翻不到的。所以印度梵文帶到中國來翻譯,翻譯完了,祖師大德,中國外國的法師都一樣,都沒保留,因為他們精通中文,知道這個文字足足代替梵文,勝過梵文,梵文沒有必要再留下來。所以過去隋唐時代的中國人跟現在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很自豪,民族很有自信心,說大唐盛世。國人對自己的國家文化有自信心,吸收外國好的文化來豐富自己本國的文化,這是湯恩比講的。這是翻譯經典有它的一個難處,但是我們現在很多人發心,這個非常難得,這個需要求佛力加持、求三寶加持。我們是凡夫,還沒有證果,所以求三寶加持,這個就很有需要。求三寶佛力加持,讓我們翻譯能夠把意思翻得對、翻得正確,讓一切眾生都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現在很多人也發心做這個事情,發願真正為眾生,求佛力加持,這個會有感應的。
『譯』這個字,我們也簡單介紹,「譯」就是翻譯。這個譯,其實在古代周朝,它是一個官的名稱,東西南北方跟外國接觸,透過這個官的一個交流,兩國語言文字的交流。這個官的名稱,譯是在北方,屬於北方,譯。這個官的名稱叫做譯,其他三個方面,現在沒人提了。根據李炳南老居士他教講經的,他說可能是因為佛經大部分從西北進來的,大部分是陸路,從水路來的也有,比較少。水路從廣州進來的,像《楞嚴經》就從廣州進來的,從水路。大部分從陸路,從現在西北、大西北,西安往西,甘肅、新疆,以前叫做絲路,這一條路線是中國跟外國做生意的一條道路,佛經傳到中國也是透過這條路線進來。負責的官員的名稱叫做譯,所以後來大家就用譯這個字。譯是周朝時代跟外國交流一個官員的名稱。我們現在講翻譯、翻譯,大家習慣了,知道這個意思就可以了,就把梵文翻成中文。現在我們到英國來,又要把中文翻成英文,這個難度就比較高了。
人題,就是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在我們中國唐朝時代于闐國的一位三藏沙門,沙門是謙虛,應該講三藏法師,他講三藏沙門。沙門的意思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就是自己還有貪瞋痴,要好好修,修戒定慧來息滅貪瞋痴,這是法師的謙虛,應該是講三藏法師,這裡講三藏沙門,表示謙虛。實叉難陀譯。好,人題我們就簡單介紹到此地。
接下來我們就正式進入經文。這部經它有分品題,本經一共十三品,分十三品。我們看第一品: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我們接著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到後面的序文很長,這一段是叫做通序。通序就是我們一般講佛經有六種成就,『如是我聞』是信成就和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在忉利天』是處成就,『為母說法』,以及『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這是眾成就,大眾,聽眾。這部經聽眾不得了,不但六道眾生,「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就是十方世界所有的諸佛以及大菩薩摩訶薩都來集會,都到忉利天宮來聽釋迦牟尼佛講《地藏菩薩本願經》。這部經的聽眾,從十方諸佛到六道眾生都有,這部經不可思議。我們一般看到經典,佛講經沒有佛到現場來聽經的,一般都是大菩薩,還有佛的弟子。你看這部經,佛跟大菩薩、六道眾生都來了。
這六種成就,我們一看這部經就不可思議。「如是我聞」是信成就和聞成就,如是我聞它的意義非常深廣。過去我們中國天台宗開山祖師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在日本現在他們還尊稱為祖師。在日本比叡山,所有的宗派高僧都要去那邊修十六年,我也有跟老和尚去過。它歷代的祖師,第一代的祖師就是智者大師,天台宗在日本一共有三個祖師,還有一個是三祖、一個是第六代祖師,其他才是日本的祖師。比叡山,他們稱為佛教之母,佛教的母親,所有高僧大德都要去那邊修行十六年下來才能弘法。智者大師當時講《妙法蓮華經》,講經題就講九十天,意義還沒講完,「九旬談妙」,那是深入它的義理。但是今天我們不能九旬談妙,我們講九個小時,大概把人都講跑光了。
我們簡單講,「如是我聞」,如是就是確實是這樣的,我是阿難自己,阿難他是重複佛講的經。如是就是確確實實這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聞釋迦牟尼佛現場講的,不是聽別人轉述的,也不是自己去編的。不是阿難編的,確實他是親自聽佛講的,然後給大家報告。因為結集經典大家都推阿難出來複講,大家聽,他講的這句在場五百阿羅漢大家聽了都沒意見,這句才能記下來;如果當中有一個阿羅漢說,這句佛不是這麼講的,那一句就不能記。所以結集經典,它是百分之百,五百羅漢都要通過,不是像我們現在決議事情,少數服從多數,過半數就可以了,它是要全數通過。所以經它的可信度,後人才會相信,取信於後人。所以佛快滅度了,阿難哭得很傷心,阿[少/兔]樓馱就跟他講:你不要哭了,以後你要重複把佛的經教傳下去,你趕快問,以後如果把佛一生講的經典要做整理結集流傳後世,經的一開頭要安什麼?趕快去問,叫阿難趕快去問,不要一直哭,這個很重要!提醒阿難趕快去問:佛滅度了,以後我們整理你老人家一生講的經典,經一開頭要安什麼樣的字句,才能取信於後人,以後的人才不會有懷疑。佛就講:你安上「如是我聞」。這個就是這麼來的,阿難去請問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就是阿難親自聽聞的,不是他自己編的,也不是駕乩扶鸞,天降靈文,也不是,是他自己親自聽的。這個叫信成就和聞成就。
「一時」是時成就,就是講這部經的這一個時候,就叫一時。一時,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席當中也說過很多,我們有聽過的同修都知道。我們講經還是要重複的講、不斷的講,大家才不會忘記。過去有人也認為佛經講個一時似乎太籠統,一時到底哪一個時候?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我們都沒有詳細的記載清楚,寫個一時感覺好像滿籠統的。這有兩種說法,一個就是說古代的印度沒有統一,跟中國周朝一樣,政治沒有統一,所以各國的曆法也不完全相同。這個我們可以理解,就像現在我們中國傳統的民曆,今天是五月十一號,西曆是二O一六年六月十三號,年跟月都不一樣。所以記載,每一個地方的曆法不一樣,以哪個地方為準?沒有統一,很難記載,所以就用個一時,這是一個說法。另外一個說法,含義就深了,就是師資道合的時候,這個時候叫一時。師資就是老師跟學生,道相合了,修道相合這個時候。簡單講,也就是說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講這部《地藏經》,在場的聽眾大家都能理解,聽了都能接受、都能歡喜,依教奉行,這個時候叫師資道合。如果講了,一些人都跑光光了,那就不合了,佛就不會講。在這個時候。
一時又另外一個說法,就是超越時間、空間,因為佛經,我們昨天跟大家簡單介紹,經這個字它有「貫攝常法」。貫就是貫穿,它是連貫的。常就是它永恆不變的,超越時間、空間,三千年前是這個道理,三千年後還是這個道理,在無量劫之後還是這個道理;在中國是這個道理,在外國是這個道理,在他方世界也是這個道理,它沒有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所謂超越時空。它是真理,真理超越時空。它的事實真相,也是超越時空的。一時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很活潑的。一時是什麼?任何一個時候,師資道合的時候,因緣成熟的這一個時候,這個時候就是一時。我們今天大家坐在這裡來學習這部經,我們現在也叫一時,一時在英國泰晤士河旁邊,現在也是一時。這樣想,這個就很有味道,任何一個時候。我們學習這一部經,在任何一個時候、任何一個地點。所以它這個就很活潑了,不限定在哪一個時候、在哪一個地方。在哪一個時候,這時間已經過去了,不是現在了。所以一時,在智者大師他誦《妙法蓮華經》,他誦到「藥王品」,他就入定。入定,他出定,他講了一句話,他說「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靈山一會,就是印度的靈鷲山,佛在那邊講很多經,《妙法蓮華經》也在那邊講的。他入定去參加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經的法會,智者大師是隋朝時代的人,距離釋迦牟尼佛滅度已經一千多年了,就是說他回到一千多年前參加佛那個法會。出定,他說:那一會還沒有散,到現在還在。在說明什麼?他超越時空了。佛的法會,它永遠在的,只要我們跟他相應了,你就進入他的境界,還在,沒散。所以我們如果讀《地藏經》,很多同修讀《地藏經》,如果你讀到入三昧、入定了,你就會到忉利天去參加佛這一會。你出定的時候,你就會跟智者大師一樣,忉利天宮一會,儼然未散。是不是這樣?的確是這樣的。
《華嚴經》的理論,講「念劫圓融」,念是很短暫的時間,一剎那,很短暫的。很短暫的時間,可以給它化成無量劫那麼長;無量劫那麼長的時間,可以濃縮一念那麼短暫。那是說明什麼?說明一個事實,時間是假的,時間不是真的,是我們抽象概念產生的。在《唯識論》裡面講,時間、空間就是時分、方分,我們現在講的時間空間,它叫做不相應行法。不相應就是它沒有一個實體的,是我們人去給它設定一個抽象概念,人去給它設定的。時間它不是真的,所以他能夠念劫圓融,可以回到過去,我們也可以進入未來。科學家也知道,時光可以倒流,但是怎麼倒?他就不知道了。佛法用什麼倒?入禪定,你就超越了,你就可以回到過去,可以進入未來。「三際一如」,過去、現在、未來,它是一,都在一念當中。《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是講什麼?講時間,時間是假的,不可得。我們講過去,過去都過去了;講現在,現在就過去了;說未來,未來還沒到。所以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這就說明時間是假的。所以用一時,它就非常活潑了。
最近我們很多同修喜歡做三時繫念,特別大陸很多同修,他們請我去做的時間有限,也沒有辦法到每一個地方去做法會。所以很多同修都用我那個光碟,用過去在東天目山請齊老菩薩錄的,那個時候錄的品質還不是很好,很多人喜歡做,他就拿那個光碟帶大家一起共修,跟著念。後來到很多地方,錄的效果就愈來愈好,也有很多人就拿其他地方的。像香港錄的,二O一二年錄的效果最好,現在很多人,廣東有一些同修都拿那個每個月固定共修。很多地方都是拿光碟在共修,共修他們發現一個問題,在念疏文的時候,每次念某年某月某日,時間不一樣;在什麼地方,比如說在香港做的,在香港博覽館。然後大陸同修說,我們這裡又不是香港,他就覺得做這個法事好像跟我們現在不一樣,產生這個疑惑。所以今年三月我到上海片廠去拍一個通用版的,通用版的,我地點把它擴大,時間我就採用一時這個意思,我就不念「某年某月某日」,我就「時為護國息災法會之期」,就是這個時候,我們護國息災是常常要做的,大家在共修,就是這個時候,這個就跟一時的意思是一樣的。然後地點在哪裡?我就寫一個比較大的,我沒有寫盡虛空遍法界,我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夠大了,你這個拿到外太空去都可以用的。所以現在錄一個,我叫做通用版。這個也是一時給我們一個啟發,這樣錄一個通用版的,我們就用一時。你任何一個時候,大家在一起共修,就是這個時間。你就不要給它寫上某年某月某日,這樣就很活用,很活潑了,你這個光碟到處都可以用,都適用。如果標上年月日,的確,同修就覺得那個時間過去了,我們今天的時間跟念的時間不一樣,地方也不一樣,他們心裡難免產生很多疑惑。所以現在我用通用版的,也是得自於這個啟示。所以一時,它是很活潑的,我們明瞭這個意思,其味無窮。佛經,每一個字都是無量義的,講不完的。這是叫時成就,師資道合的時候,這個時候成就了,佛就講這部經。
「佛在忉利天」,忉利天是處所,忉利天是我們三界欲界第二層天。第一層是四王天,第二層叫忉利天,又稱為帝釋天,有的經典翻為帝釋天。我上個月去日本辦講座,講完同修帶我去參觀一個帝釋天的寺院,帝釋天,那個寺院叫帝釋天。我去看裡面的雕梁畫棟,就像我們中國的雕刻,雕《妙法蓮華經》裡面的公案,叫帝釋天。忉利天是佛講這部經的一個處所,叫處成就。「為母說法」,講這部經,主要是為他母親來說的。為了報母親的恩,所以講這部經,因此這部經是我們佛門的孝經。在儒家有一部《孝經》,孔子作的;釋迦牟尼佛為他母親講這部經,是佛教的孝經。這個是六種成就。
下面,「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一直到後面,六道眾生,天龍八部、鬼神都來。從這裡開始,這個叫發起序。我們上面講的、介紹的,這個是叫通序,通序就是每一部經共同的、通用的,都是這六種成就。這個發起非常殊勝,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都來了,以及大菩薩摩訶薩也都來集會。這個也是表法,就是佛講這部孝經,每一尊佛都是提倡孝道,大菩薩也提倡孝道,世間聖賢教學也是從教孝做為基本的。如果不從教孝,教學都落空了,這是表這個意思。所以佛佛道同,每一尊佛他都一樣的,教學以教孝為基礎,也顯示孝道是最重要的大根大本。如果離開這個大根大本,學什麼都不能成就,因此十方無量諸佛以及大菩薩摩訶薩都來集會,就顯示這一部經教孝它的重要。
下面講,『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佛與大菩薩來集會,「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五濁,我們在念《彌陀經》常常念到,「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濁是污染,五種污染非常嚴重的世界;惡就是造十惡業,造十惡業的世界,五濁惡世,這五種污染。劫濁是指這個時期,劫是時間的意思,印度叫劫簸,梵語叫劫簸,翻成中文就是時間、時劫。時間沒有什麼污染不污染的,時間它是不相應行法,它怎麼會有什麼污染?它的意思就是這個時期、這個時代,那種污染的事情、造惡業的事情太多了。我們中國人講,現在這個年頭不好,年頭不好就是那個時期發生很多不好的事情。所以這個叫劫濁。見濁就是思想見解的污染,特別在末法時期,《楞嚴經》佛跟我們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一個邪師就不得了,像恆河沙那麼多的邪師,統統在說法。說什麼法?說一些邪知邪見錯誤的法,誤導大眾,這就是見濁。煩惱濁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煩惱特別嚴重,貪瞋痴不斷的增長,不但沒有降溫,不斷的升溫,煩惱熾盛。眾生濁,就是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我們整個世界受到嚴重的污染。現在大家都知道,地球病了,地球污染了,空氣也受污染,水源也受污染,整個地球自然生態遭到破壞了,這個就是眾生濁。命濁就是我們生長在這個時代命很短暫。這個叫五濁惡世。
在這個五濁惡世要度眾生,真的很不容易,眾生煩惱惡業這麼重。你要做點好事,俗話講「好事多磨」。你要做點好事,在這個五濁惡世可不那麼容易,你發心做好事,但是磨難很多,障礙很多,折磨你的事情很多。你不做好事,還沒有這些折磨;做好事,折磨就特別多,不讓你這個好事做成,就是很多很多障礙,這就是五濁惡世。在五濁惡世,你看,你還要度眾生、還要弘揚正法,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說有那麼簡單嗎?真的很不簡單。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一生示現給我們看,也是為了要弘揚佛法,也是遭遇種種的磨難、種種的障礙。你好心好意對人,人家就懷疑你,惡意對你,甚至毀謗、攻擊,無所不用其極。但是遇到這些磨難,能不能退縮?還是不能退縮,還是要弘法利生,不然眾生就很可憐了。這個就是代眾生苦,不然他可以不用那麼辛苦,何必!出錢出力,要遭到毀謗、攻擊,遭到質疑,何苦?但是為了度眾生、為了弘揚佛法,那就要犧牲自己代眾生苦。代眾生苦是這個意思,不是眾生肚子痛了,我代替他痛,他就不痛,不是那個意思,是弘法利生,代眾生苦。佛在我們五濁惡世度眾生也不容易!你看佛在世的時代,還有提婆達多要害他,也很多障礙。佛都外有這些魔惱,僧團裡面又有六群比丘常常給他找麻煩,佛的時代都這樣了,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那就更不用說了。所以現在遇到一些磨難,再看看佛那個時代都已經有這個事情了,現在我們再發生這些事情也就覺得很正常的。
但是這個很重要的一句,在這個五濁惡世怎麼度眾生?要「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才有辦法在這個五濁惡世度眾生,才能『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調伏剛強眾生」,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沒那麼好度,剛強難化,本經後面還會講到。調伏剛強眾生,怎麼調伏?讓他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樂,因為不知道才剛強,知道他就不剛強了。所以佛以及大菩薩,『各遣侍者,問訊世尊』,來跟釋迦牟尼佛問訊。讚歎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五濁惡世,能夠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來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這個非常不容易。所以「各遣侍者」,向世尊來問訊,也是來給他護持。
好,這裡是一個段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就是如來放光。我們今天就先學到這裡,我們下面的經文,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好,我們現在請大家跟我念迴向偈,我念一句,大家跟著我念一句;我念完,大家再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