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三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03

  請掀開講義第三頁,我們從第五條看起:

  【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來是佛,現又作佛,是故當下即佛。直捷了當,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

  這一段文含義非常非常之深廣。佛在《觀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說明,淨宗修學依據的理論,實在講就是這兩句話,這兩句話把淨宗這個真相完全說盡了。通常學佛的人,實在說,什麼是佛?這個概念總是很含糊,無怪人家說我們盲修瞎練。佛究竟是什麼?沒搞清楚。前面已經跟諸位說得很多了,佛就是我們的自性,就是我們的本心。我們通常講真心,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真心顯露了,我們就稱他作佛;真心在有障礙的狀況之下,不能起作用了,我們就叫作凡夫。

  實在說,凡夫跟佛沒有兩樣,只是真心迷悟不同而已。凡夫雖然在迷,真心本性並沒有失掉;諸佛在覺,真心本性也沒有加一絲毫,確實這個法是不增不減。所以,這個佛就是自性圓滿的起用。就像前面所說的,我們夜晚看月亮,十五的滿月,一絲毫欠缺都沒有,它的光明完全發揮出來了。我們凡夫,實在講就像初一晚上的月亮。諸位曉得,初一一點光芒都沒有。雖然一點光芒透不出來,我們要問,初一晚上月亮有沒有?當然有,怎麼能說沒有!我們就好比是初一的月亮,諸佛就好比是十五的月亮,菩薩就好比從初三、初四到十四的月亮一樣,這裡面光芒大小不等。由此可知,佛就是心,心就是佛。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就不是佛,這是真心。不但佛是心,其實沒有一樣不是心,菩薩也是心。剛才說了,那個佛的心就是十五的月亮,菩薩的心是初三到十四的月亮。聲聞、緣覺,我們講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沒見性,換句話說,他們真心沒有現前。

  這個在唯識裡面,所謂的「同生性」與「異生性」,有這麼兩個名詞。什麼叫同生性?就是跟諸佛如來同用真心,那不是妄心,用真心,跟諸佛如來一樣的,這是講的菩薩。什麼樣的菩薩?圓教初住以上,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就好像夜晚的月亮露了個月芽。我們在初三,大概看到一個月芽,有了一點點光了;那一點光雖然很弱很微暗,但是它真正是月光。它不是假的,它是真的,跟十五的月光無二無別,只有大小不一樣,都是純真無妄,這叫同生性。異生性,異是不同,完全不同。換句話說,你自性的光明絲毫都沒有透露。六道凡夫,沒有透露;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沒透露。凡是自性光明沒有透露的,也就是真心不能現前起作用,在這個階段統統叫異生性。

  我們常講用真心,用妄心。這個異生性跟佛不一樣,是用的妄心;佛、菩薩用真心。真心,這是相同的;妄心就不相同了。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要真正覺悟,我們用心全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變化就太大了,都靠不住。你要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瞭解了,確確實實在生活當中,能減少許許多多的煩惱。你接觸一切人與事,曉得都是虛情假意,何必去認真?認真就吃虧了,就生煩惱了。別人對我們是虛情假意,我們對別人還是虛情假意,這個變化就太大了。什麼時候才用真心?必須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那個時候用的是真心。真心是永遠不變的,換句話說,妄心是隨時隨地都在那裡變化。

  所以諸佛菩薩是心造的,是心是佛,是心是菩薩。往下聲聞、緣覺、六道凡夫,還是心作的,是心是凡夫,是心是天,是心是人,是心是鬼,是心是畜生,是心是地獄,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真心變現之物。諸佛菩薩這個境界是真心覺悟之後變現的,權小、六道是真心迷了以後變現的。他在迷位,它還是起作用。迷,不是說沒有,它存在,它也起作用。覺悟,那個作用是究竟圓滿,清淨安樂!迷了起作用,那就是五濁惡世,無量無邊的生死煩惱,它就起這種作用。所以十法界全是心作的,全是自心變現之物。

  既然心能夠變現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最圓滿、最殊勝、最自在的是佛法界,最苦的是三途地獄,統統是自心變現的。諸位想想,既是自心變現的,這個十法界哪有得不到的道理?你想要作佛,這不是求別人,求自心就行了。這個心一轉變,佛法界就現前了。

  所以底下告訴我們,「是心作佛」。這個心怎麼作佛?念佛就是作佛。念菩薩,就作菩薩;念羅漢,就作羅漢;念什麼,就作什麼,這是真實的道理。也許有人問,我現在天天在念的時候,也作不了。我天天念黃金,黃金也沒有變在我的面前,那佛講的這個理論能講的通嗎?佛的理論沒有錯,問題在哪裡?你們不會念。怎麼樣念才會變?要一心念就會變了;換句話說,你雖然念,念的心不專,所以它變不過來。

  我們在傳記裡面讀到,宋朝末年趙孟頫(趙子昂)畫馬,這是個很了不起的畫家,他是宋末元初時候的人,以後在元朝也作過官。他天天想馬,天天就看馬,看馬的動作、馬的姿態。他晚上睡覺的時候大概也想馬,結果他真的變成一匹馬。他睡在床上,大概是白天睡午睡,有蚊帳,他太太把帳子掀開一看,這個床上一匹馬仰在那個地方,這就證明想什麼就變什麼。我們今天想什麼變不出來,是你心不專;你心要專,它就變出來了。

  真的,想什麼變什麼,不可思議!你一天到晚想佛,你怎麼會不變成佛?所以經典裡面教給我們,一心念,二心就不行,就不能感應。我們是三心二意,那怎麼行?所以他變不出來,天天念佛也作不了佛。一心念就能作佛了,就會變現了。所以關鍵是在一心,真正一心念,確實念什麼現什麼。

  既然知道這是事實了,我們為什麼不念佛,為什麼還要念其他的?念佛的好處、念佛的利益是當下恢復圓滿的性德,換句話說,就是一般宗教上讚美上帝的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全知全能。佛就是全知全能的意思,我們為什麼不幹?菩薩的德能比佛還差的遠,不究竟,不圓滿。這個法門是直捷了當教我們修作佛的法門,所以你念佛的時候,能念的心就是佛。「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量覺,無所不覺;覺了,當然就有能,所以也就是無所不能。這是如來果覺。

  「即是本來成佛」。佛在《華嚴》、在《圓覺經》上都說到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過你現在迷失了你自己。迷,不是真的;覺是真的,迷不是真的。換句話說,這個迷是有時間性的,幾時你一覺悟,覺悟就不迷了。所以在許多大乘經論裡面講,這一切眾生將來能不能成佛?決定成佛,只是成佛早晚不同而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當然能成佛。

  我們今天有幸遇到這個殊勝的因緣,因緣是什麼?成佛的法門。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法門,唯獨這個法門是成佛的法門。我們遇到之後,我們能不能成佛?成得了、成不了?實在講能不能成佛在你自己,不在別人,問題是你自己肯不肯依照這個法門修學。你對這個法門「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的修學,那你這一生當中就決定成就了。如果遇到這個法門修學,這一生還不能成就,這個因素決定出不了這三個範圍。第一個,你對它懷疑,你沒有完完全全的相信它。第二個,你修學的時候夾雜,換句話說,夾雜就是你不專心;譬如,我們念佛,還想參禪,還想持咒,還想學教,這叫摻雜,你心不專一,這不能成就。不夾雜,但是功夫間斷,間斷也不行;功夫一定要保持著不間斷,這個才有力量,才能真正成功。

  也就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裡面教給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要怎樣把這兩句話做到,這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祕訣。平常我們的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往外攀緣。眼,跑到色去了;耳,跑到聲音去了,都往外緣了。菩薩教給我們,你把這個六根收回來,「都攝六根」,收回來,不要再向外攀緣,這個很重要!譬如,我們喜歡看戲、喜歡看電視,我不看了,這收回來;喜歡聽音樂的,這不聽了,從那裡收回來;然後才能做到「淨念相繼」。

  念就是念佛,念佛為什麼叫淨念?我們念頭裡面有摻雜就不淨了;換句話說,專念就淨,摻雜別的就不淨了。我念佛,我又參禪,我又學密,我又持咒,這個就雜了,這個不是一心念佛,這叫雜心念佛,亂心念佛,這個效果就消失掉了。相繼就是不中斷,這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不斷,這才行。佛在《遺教經》裡面也告訴我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包括作佛在內;你只要把心控制在一處,作佛也能辦得到,何況其他?

  「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我們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不要想別的,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在這個社會上,處事待人接物,一切都隨緣;事情來了,我們要做;不能說事情來了,我躲避,這是錯誤的,要認真的去做;做完了之後,不要再想了,事情做完了,這一放下,佛號就提起來。

  也許有人會問(我碰到很多),像這樣作法的時候,譬如每天這個業務,我明天再去也不想想看,這個從哪裡做起?其實,你完全不想,這個事情一到面前,你會做的比你胡思亂想還要圓滿。為什麼?你想是落在意識裡頭,是妄想。你不想,這個事情擺在面前,完全是智慧的處理,哪裡會錯!想會想錯,不想就不錯,愈想愈錯。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換句話說,不能想,想是第六意識。參禪的人不想,所以參禪講離心意識參。心是什麼?第八識。意是末那識,識就是第六意識。完全捨離。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第八識是落印象。我們今天講印象,印象在哪裡?印象在第八識。參禪的人講心意識統統不要,離心意識參。離心意識,用的是什麼?用的是真如本性,用的是真實的智慧。參禪要用這個,念佛還是要用這個,研教也是用這個。我們日常處事待人接物,你會用這個,你就叫菩薩,就不叫凡夫了。

  所以學佛的人,千萬不要在用功的時候,我離心意識;我把功夫放下,處事待人接物了,又用心意識,這不行,這個心搞雜搞亂了。處事待人接物也不用心意識,換句話說,也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樣在這個世間純粹用智慧。諸位要曉得,心意識都是情(情識);捨掉情識,就是我們常講的理智,他用的是理用的是智,哪有會錯亂的道理!不會有一點錯誤。

  所以我們這個心,最殊勝的、最希有的是作佛。這個作佛就是念佛。你本來是佛,現在又一心一意想作佛,那當下就是佛。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關鍵就是你能不能相應,關鍵在這個地方。相應才好,不相應不行。什麼叫相應?心,是不是真正是佛心?那我們要問,佛心像什麼樣子?這個要知道,不知道作不了佛。佛心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相應了,這就真正作佛了。如果有阿彌陀佛,還有其他東西夾雜在裡面,這就不是佛了,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

  「本來是佛」,這是理(原理),沒錯。「現又作佛」,這是修,這是事。「是故當下即佛」,所以我們今天的修德跟自性本具的理體,它能相應,那就是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淨宗念佛成佛,原理就在此地。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對於這個法門就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了,斷疑生信,我們這個功夫才能夠上軌道,功夫才能真正的得力。

  「直捷了當」。在任何一個法門,沒有比這個法門更直捷了。其他的法門,實在講,委曲婉轉。這個法門直捷,不要拐彎抹角。

  「方便究竟」。有許許多多法門,方便就不究竟,究竟的不方便。譬如小乘經,方便不究竟;大乘經論裡面,像《華嚴》、《法華》究竟,不方便,我們修起來很麻煩、很困難。方便又究竟的,給諸位說,只有這一部經,只有這一個法門。說到方便,比小乘經還要來的方便;小乘經,不如它。說到究竟,《華嚴》、《法華》也不能跟它相比,真是方便究竟到了極處。

  下面兩句是讚歎,「奇特殊勝,不可思議」,這兩句是讚歎這個法門。奇是奇妙,特別殊勝。不但我們凡夫無法思議;思是思想,我們想不到,怎麼想也想不出來;議是議論,也沒有辦法說的出來。再看底下一段:

  【淨土諸經中。】

  佛當年說法,專講淨土的有三部經,前面介紹過了。如果說附帶介紹淨土的,那就多了,有幾百部之多;不是專講,是附帶講的。在這些經論當中:

  【唯此經備攝圓妙。】

  這是指《無量壽經》,專講淨土,這一部經講得最圓滿,將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理事因果面面都介紹到了。所以是「備攝圓妙」,圓是圓滿,一點遺漏都沒有。

  【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

  這個「宗」是講修行的宗要,換句話說,就是修學的綱領,修學的原則。這個宗,可以當作原則來講,當作綱領來講。的確也非常的簡單,也很明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什麼叫菩提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指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話好懂,比古大德跟我們講菩提心容易明白多了。古人講菩提心,譬如依《起信論》裡面講「直心、深心、大悲心」,依《觀經》講「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講了半天,我們也沒搞清楚,也不曉得怎麼個發法。還是蕅益大師講的簡單講的明白,我們容易懂,而確確實實我們真的是這樣作法。

  真正想求生淨土,這是覺悟,菩提是覺,是無上覺,是圓滿的大覺,所以稱之為大菩提心。為什麼?你修行想成菩薩、想成羅漢,或者想來生得人天福報,來生去享天福,這不是究竟覺,不是圓滿的覺悟。唯獨我想在一生當中成究竟圓滿的佛,這個覺悟才是真正圓滿的覺悟,真實究竟的覺悟。如果一個人真的覺悟了,你想想看,這個世間的事情,他還留戀不留戀?自然不留戀了。佛法裡面,無量無邊的法門,他還留戀不留戀?也不留戀了。這就是說真正能放得下了,世法佛法統統放下,這才叫覺悟。有一樁放不下,這一樁就是障礙。所以世出世間法統統要放下,千經萬論,我依這一本就夠了;無量法門,我採取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就行了,這叫發菩提心,無上真實大覺悟的心現前。

  然後,就是「一向專念」了。一是一心,向是一個方向。我們中國人常講一心一意,這個一向就是這個意思。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這是這一個法門修行的綱領,你看多簡單。底下實在講,就是修行綱領的註解:

  【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

  這個一向專念是根據什麼建立?為什麼要一向專念?一向專念這個理論從哪裡來的?是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就是講「十念必生」。隋唐時候,古來的大德有一個比較,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作一個比較,哪一個經是第一。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我們今天集結成的一部《大藏經》;這一部《大藏經》裡面,哪一部經是第一?無論在理論上、在修學上、在因果上,一切眾經不能為比的,這才算第一。這是大家公認的,《華嚴》是第一。

  把《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再作一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把《華嚴》比下去了。為什麼?《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華嚴經》到最後要不求生淨土,《華嚴》就不能圓滿。這一部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是講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兩個經一比較,當然這個經是《華嚴》的歸宿,《華嚴》得到它才圓滿,它是圓滿當中的圓滿。這樣我們才認識這一部經,這是世尊一代時教裡面所講的最重要的一部經。

  這一部《無量壽經》是兩個人說的,哪兩個人?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兩人所說的。這裡面有不少經文是阿彌陀佛說的,阿彌陀佛雖然沒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是釋迦牟尼佛轉述;釋迦轉述,就等於阿彌陀佛親口宣說的,沒有兩樣。在本經第六章這一部分,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完全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在這一章經裡面,沒有釋迦牟尼佛說的話。釋迦牟尼佛轉述,轉告我們,全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所以這一章是淨土經典的原始依據。

  我們打開這一本《無量壽經》,仔細看一看,你看這個經本裡面,哪一段、哪一句違背四十八願?找不到。可以說,全是四十八願的發揚光大,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全是四十八願的詳盡說明。因此,就這一部經總共有四十八章,哪一章最重要?第六章最重要,它是全經的中心,是淨宗最原始的依據,彌陀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哪一條最重要?第十八願最重要。十八願說的是什麼?十念必生。所以,執持名號這一個修學的方法,就出在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同時,也出在《觀無量壽經》的第十六觀。這是把這個法門的來源找到,它確實有根據。

  所以這個第十八願就登峰造極了,我們這樣比較才把這個佛法頂尖、尖峰找出來了,至高無上,沒有比這個更高的,這個找到了。如果不是這樣校量、比較,怎麼想,你也想不出來;還會以為有其他的法門比這個更殊勝的了,那叫打妄想。沒有了,這個法門是第一殊勝。所以它是以彌陀十念必生,就是第十八願為根本的依據。

  【深明三輩往生之因。】

  在這一部經裡面,「三輩往生」這一品裡面,就把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因行與果報,詳細給我們說出了。

  【廣攝九界聖凡之眾。】

  這是講他教化的對象。九法界,除佛之外,全都包括了。往上去菩薩,菩薩下面緣覺、聲聞,再下面是六道凡夫,合起來是九法界。九法界的眾生,依這個法門統統得度;不但統統得度,而且是平等得度,這個真正不可思議,這是所有一切經論裡面找不到的。或許有九界眾生都能得度,但是不能平等得度;它這個法門是平等得度,這是淨宗的特色。

  【正顯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歸元之路,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也。】

  這正顯示出持名念佛這一個方法是直指往生歸元之路。元是本源,本源就是真如本性。此地淨宗裡面講歸元,就是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但是禪宗的明心見性,到底見多少,不一定是圓滿的見性,這個地方的歸元是圓滿的見性。換句話說,決不是菩薩的境界,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個歸元,就是直接成佛這一條道路,是真正的成佛之道,成究竟圓滿佛之道,所以這一部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不僅是淨宗的第一經,實在講是一大藏教的第一經。

  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註解寫出來之後,我們在美國遇到;雖然遇到,還沒見過面,他把這個註解托人送給我,D.C.那邊同修送給我,要我替他寫一篇序文。我在序文裡面有一句說,這一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黃老居士看到我這一句,非常歡喜,他說這一句話不容易說得出來;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確確實實是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認識的人不多。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一部經成功之後,題了三首偈,也印在經本的前面。末後一首,最後兩句說「佛說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真正認識它的人,不多!

  我在沒有遇到黃老居士之前,在台灣、在海外,弘揚這一部經就是我一個人,找不到第二個,覺得自己的勢力非常孤單;好在還有過去講過許許多多大乘經論,有這個基礎。我說這個經,有的人雖然不高興,雖然不贊成,他也不好意思說出來。遇到黃老居士之後,這是真正遇到知音了,原來他也在弘揚這一部經典,他在大陸上弘揚;在大陸上弘揚這一部經典,也就他一個人。這個遇到之後,真是無量的歡喜,總有一個,還有一個認識的,不是我一個人了。確實像夏蓮居老居士所說的,能對於這個法門、這個經典,真正明白,真正認識,實在是不多。你要不是透徹的瞭解、認識它,你的信心就不能堅定。認識清楚之後,那就決定不會動搖了,信心堅固清淨,這才發願念佛,我們這一生往生淨土有指望了,再拍拍胸膛有把握了,無量的歡喜。下面這一段是述說這一部經會集的經過:

  【清初彭紹升居士曰。】

  彭紹升是清朝乾隆時間的人,他的父親是乾隆的兵部尚書,這個地位相當高;如果用現在職位上來看,就是國防部長,是乾隆皇帝的國防部長。他是一個貴族出身,人非常聰明,以童子的身分考中進士。古時候的童子就是沒有滿二十歲,沒有滿二十歲叫童子。因為他要是滿二十歲就行冠禮,就戴帽子,行冠禮。他沒有到二十歲考中進士,由此可知,他非常聰明。雖然考中進士,因為他的家庭環境好,所以他就不作官,他學佛,他是佛門一位很有成就的在家大德。他有《無量壽經起信論》,他有《無量壽經》的節校本;更難得的,他用《華嚴經》修學的方法,寫了一部《華嚴念佛三昧論》。這個《華嚴念佛三昧論》早幾年黃念老在北京講過一次,這個錄音帶輾轉流傳到台灣,台灣有一位台大的教授,從錄音帶上把它統統寫出來,然後再送到北京請黃念老親自修改,《念佛三昧論》的講記就印出來了。我們現在這邊還有不少本,彭際清作的這個《華嚴念佛三昧論》。他對《無量壽經》說:

  【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

  他當年對於淨宗修學很有成就,他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往生傳上有他。這很感慨的,為什麼這樣殊勝的經典不能夠普遍流通,是因為它沒有善本。古時候這個翻譯,在中國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這個後面會介紹到;除了失傳的本子之外,現在還存在的本子總共有五種。五種本子內容出入很大,所以修學的人不知道根據哪一個本子好,於是很多修淨土的人把《無量壽經》捨棄,專依《阿彌陀經》,道理在此地。

  這一個問題,實在講,在宋朝王龍舒居士已經發現了,而且他也做了一個會集本;這個會集本稱為《大阿彌陀經》,《大藏經》裡面也收的有。他的會集只依據四種的本子,另外一種本子可能他沒有見到。在古時候經書數量很少,因為那個時候都是手抄本,還沒有印刷;手抄本流通在世間,數量很少,很不容易見到。不像現在印刷術發達,印個幾千本、幾萬本,輕而易舉,不會失掉。到宋朝時候剩下五種本子,龍舒居士只看到四種,《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一個本子,龍舒居士就沒有見到。但是這個本子裡面,有許多經文是其他四種本子裡頭沒有的,他老人家會集這個本子就不圓滿了,就有遺漏的地方,這是個遺憾。

  所以到了清朝咸豐年間,魏源居士他是五種本子都看到的,他作了一次會集,這個會集當然比前面的本子要好、要完善。但是還有毛病,毛病在哪裡?取捨不當。有些非常重要的,他漏掉了;不很重要的,囉哩囉嗦的寫了一大堆。另外一個弊病是用自己的意思改動了經文,這是印光大師最反對的。當然你的程度沒有問題,你所修改的可能比原譯的文字還要適當。但是這個例子不能開;開了這個例子,到以後後人看看這個,我看得不太順眼,我把它改一個字;你看了不順眼,又改一個字;改到後來的時候,這個經本就面目全非了。所以這個例子不能開,這是印光大師非常反對的。這就是說明,一直到魏源的本子出來,還不算是一個最完美的,這才是到了夏蓮居居士了。

  【蓮公老人】

  夏蓮居老居士。

  【悲智雙運,宗說俱通。】

  這是讚美他老人家的德行,這個老人真正是個通家,博學多聞。「悲智」是說他的德,它有大慈悲心,他有大智慧。「宗說」,是講他的學;宗是禪宗,說是教下,他對宗門教下都通達,都有很深的造詣。不但宗門教下他通達,而且他是密宗的大德。

  【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

  他的佛法不是學一門的,他是把所有一切大乘法,顯教密教圓融貫通,他才有這種能力、才有這樣的智慧為我們重新會集《無量壽經》,而會集的最圓滿。

  【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

  老人晚年專修淨土,專弘淨土。我在今年年初在邁阿密講經,邁阿密奇奇怪怪的人很多,搞神通搞感應的人特別多,那個地方是個奇妙的世界。有幾個外國人,因為我講經的時候,曾憲煒居士當場翻譯,他英語好。我因為知道他會翻英文,而且這個聽眾是以外國人為主,所以我非常歡喜,這個機緣很難得。我那個時候在東海岸一帶統統講《地藏經》,到了邁阿密我就不講《地藏經》。我講什麼?我講「認識佛教」。這邊同修也許看到一個小冊子《認識佛教》,前面有個大綱。這個《認識佛教》就是在舊金山媽祖廟講的,是一個半小時,陳娟娟把這個錄音帶寫成了文字,印出來;因為是一個半鐘點,分量很少,意思不夠圓滿。所以在邁阿密遇到曾憲煒居士,這就很好,我來細講認識佛教,還是這個大綱。講了五天,這就講的詳細了。一天兩個小時,好像錄音大概是八、九個小時的樣子,所以相當詳細。這個帶子一套是國語的,一套是英語,我們把它分開來錄成兩套。這個將來再寫出來,那個分量就是現在小冊子的大概五、六倍了。

  這個聽經的一些外國人,有不少是有神通的。曾憲煒居士告訴我,我們《無量壽經》註解送到邁阿密去之後,他去找這些有神通的人來問他們;他一方面要考考他們,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講的對不對。那個書本上有一張夏蓮居的照片,他就叫他們看:你們看看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那個外國有神通的一看,就告訴曾憲煒說:這個人是很了不起的人,是大菩薩再來的。他說:你怎麼知道?他說:他的身體完全是透明的。曾憲煒聽得很奇怪,照片上怎麼能看到他的身體是透明的?而且告訴他,這個人在世的時候不太出名,現在已經不在了,他是大菩薩再來,功德不可思議。他說,他講的話都對,預先沒告訴他,他說的話都很正確。只有一點不能證明的,就是身體是透明的,這個無法證明。其他講的都對,他說現在不在世了,這個是對的;在世的時候不太出名,也對,這個都說對了。

  他就來問我,怎麼會從照片上能看到這個身體是透明的?夏老居士確確實實不是一個普通人。我們推想當中,必定是西方世界佛菩薩再來的;否則的話,這個會集相當不容易。你看前面這三個人都是了不起的大善知識,王龍舒居士、彭紹升、魏源都是了不起的佛門大德,他們做這個工作,做的都有遺憾,都有缺點,都沒有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真正不容易。夏蓮老希望這一部經典:

  【冀此無上寶典,饒益當來。】

  就是希望《無量壽經》能夠利益將來一切眾生,希望將來一切眾生能依這一部經念佛,決定往生。

  【乃繼前賢,重行會集。屏棄萬緣,掩關三載,淨壇結界,冥心孤詣,稿經十易方慶經成。】

  這一段是述說夏蓮老會集的經過,以及會集的態度多麼的謹嚴。集結這一部經,閉關三年,淨壇結界,這是他把他一生所學的教禪密淨統統融合在一起,才有這樣圓滿的智慧能力來會集《無量壽經》。這個會集的稿子改動了十次,十易就是十次的修訂,這一部經才會集圓滿成功了。

  【蒙慧明老和尚印證。】

  慧老也是很了不起的人,在當時在我們中國國內是非常有德望的一位高僧,他也是禪淨顯密都通達,很難得的一位大善知識來給他作證明。

  【慈舟專講於濟南,并親為科判。】

  今天晚上我吃晚飯的時候遇到妙因老法師,不曉得你們同修當中有沒有認識他的,他住在舊金山。妙因老法師他寫了不少關於戒律上的書,他的別號叫「二埋」,二埋就是他,他是慈舟法師的學生。在台灣,大家曉得有個懺雲法師,懺雲法師也是慈舟法師的學生。已經過世的,還有個道源老和尚,道源老和尚也是慈舟的學生。慈舟大師在濟南講《無量壽經》,就採取夏蓮老這個會集本,就用他的本子講。不但講,而且給他做了科判。

  這個科判真是非常之幸運,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還沒有丟掉,黃念老手上還收藏著一個手抄本。我到北京,他把這個本子送給我。我回到台灣,唯恐遺失了,所以趕緊就印,就印在這個《無量壽經》的後面,現在有不少的本子後面有。大概這些本子恐怕沒有,另外有幾種本子上有,附印在後面。我們第二次印的淨土五經讀本,那個裡面就有了,這個慈老的科判附在後面。這是我們民國初年佛門的一位大德,他可以給我們作證明。

  【梅公於中廣播講此經,稱為最善之本。】

  這個「梅公」是梅光羲老居士。梅光羲老居士跟夏蓮居是同學,也是同參道友,這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佛學家,他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舅父,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我的佛法是跟李炳南學的,李炳南老居士是跟梅光羲學的,所以我跟黃念老還有這一些瓜葛在裡頭,還有一些關係。他在序文裡面,這篇序文諸位都看得到,我們每一個經本上都有梅老居士的序文,序文有幾句話很重要:

  【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艱澀沉晦使之爽朗,繁複冗蔓歸於簡潔,凌亂俾成整嚴,闕疏悉令圓滿,必期有美皆備,無諦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這幾句話是梅老對於這個會集本讚歎到了極處。

  【是此本問世以來,講說讚揚,流播中外,見者聞者,歡喜信受。】

  這幾句話是黃念老一生的願望,也是一生的希求。他的願望、他的希求漸漸的圓滿了,真正做到了。

  【行見大經光明,常照世間,無量壽經之善本,於茲慶現,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

  我們恭逢勝會,實在是希有。所以諸位同學們,你們的親戚朋友有學佛的,要把這一個殊勝因緣告訴他,不要讓他錯過。我們在這個地方詳詳細細來做一次研究討論,對於我們修學淨宗,求生淨土的信心願心必定能夠增長。我們得這個好處,希望人人都能夠得到這個好處,這個機會非常之難得。現場聽講與看錄影帶的效果不相同,看錄影帶要跟聽錄音帶效果比,又要打個對折,那是非常非常不得已。一切都沒有這個現場精神能夠貫注,感受那樣的深刻,這是不相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