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五十五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55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三面,第三行第二句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復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

  前面佛給我們說明了邊地疑城的業因,以及生在那個地方的眾生他們的生活狀況,乃至於五百歲之後,他必定會懺悔,一定也能夠入品。佛把這些事情說清楚了,彌勒菩薩隨著提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綜合他的意思來講,就是許許多多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就不說了,學佛的人為什麼不求生淨土?佛的答覆很清楚、很明白,他的智慧不夠。所以這個法門是要大智慧,他才能夠選擇這個法門。

  所以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表法,你看本經開端,這是五位常隨弟子來表法,第一個是憍陳如尊者,代表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第一得度、第一成佛的法門。接著就是舍利弗、目犍連,舍利弗、目犍連在《彌陀經》裡面也是他們兩位擺在第一,但是在此地,他們排在第二,雖排在第二,那個表法的義趣跟其他經典不相同。因為他上面有個第一,這個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像舍利弗代表第一智慧,目犍連代表第一神通。如果不是第一,就不會選擇這個法門,正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能夠相信這個法門是大善根、大福德,這個我們從經讀到此地,這個意思非常非常的明顯,應該都能夠體會得到。

  佛說了這個原因之後,彌勒菩薩就非常感嘆的說,如果不求往生,有什麼方法能出輪迴?實在講沒有法子,怎麼能出得了輪迴?出不了輪迴的原因在哪裡?「虛妄分別」。

  諸位要曉得,虛妄分別是「所知障」,比「煩惱障」還難破;破煩惱障容易,破所知障難。「所知障」到底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求知欲,你對於知識要求的這個欲望,這就是所知障,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哪一個人不求知?佛給我們說的,你所求的知都是虛妄知識,不是真智慧。什麼叫真智慧?真智慧不要求,一切通達。佛給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一切眾生給他提出問題,隨問隨答,佛沒有考慮,沒有思惟,也沒有到哪裡學習過了再告訴你,沒有,那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是你自性裡面的本能,自性本來具足的,佛教給我們要開這個智慧。世間你所學的都不是真實智慧。

  所以縱然佛給我們講經,我們聽他老人家開導,佛也特別警告我們,不要把佛所講的,把它記住了,當作一種知識,錯了。那是什麼?不但你不能破所知障,還增長所知障,這個事情就麻煩了,這個是學佛最可怕的一樁事情。所以那聽經、讀誦用什麼態度?馬鳴菩薩告訴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個重要。「離言說相」,聽佛講經不執著他的言語。「離名字相」,佛經裡面所有的名詞術語,你體會它的意思就行了,決定不要去執著。「離心緣相」,就是你聽了之後,決定不要去想它,為什麼?一想就錯了,一想的時候是我自己的意思,落在第六意識裡去了。那怎麼聽?聽懂就懂,不懂也不想了,不要理會它。換句話說,佛說法,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佛教給我們聽法是聽而無聽,無聽而聽。

  聽經是什麼?你要是會聽的話,是定慧等學。聽經是什麼?修定。你只要不著言語相、言說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你是在修定,你是在如如不動,同時又在修慧,修慧是什麼?聽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修慧。這樣聽經會開悟,會有悟處。所以你看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阿難,佛的弟子一聽經,開悟了。我們為什麼不開悟?他會開悟呢?我們不會聽,他會聽。會聽的人他是修定修慧,我們不會聽的人在這裡增長煩惱障、增長所知障,唯恐二障還不足,還要添一點,一聽還得胡思亂想,這就是不會聽,所以是錯解了佛的意思,這個是學佛很難很難的一樁事情。

  這就是今天這個經文,佛就說了,說這些學佛而不求生淨土的,他們是『所種善根,不能離相』,著相而修。著相就是什麼呢?他有分別,他有執著,他有妄想,只要你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就是著相而修。這個著相修,『不求佛慧』,說老實話,如果他真正用功還算得力,他能得一點定,決定不能開慧。你要問為什麼不能開慧?他有分別、妄想、執著,就與慧不相應了。定,小定可以,大的定不相應;大定他沒有,他能得一點小定。所以他「不求佛慧」。

  『深著世樂』,「深著世樂」是煩惱障,對於這個世間五欲六塵他還貪戀,他還捨不得放下,所以這是煩惱障。那個地方是「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是所知障。這個兩種障太重了,業障深重啊。

  『雖復修福,求人天果』。他這個修行,現在佛門裡面常常在外面喊得很好聽,叫「人間淨土」。「人間淨土」是什麼?就是人天果報,就是人天福報,搞這個。

  『得報之時,一切豐足』,這個人天之福也要真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諸位一定要知道,我們在大陸訪問,遇到有一些人,總希望把自己的兒女親屬送到外國去,想方法送到外國,認為到外國他將來就有希望,在自己國家好像就沒有前途。這一種想法錯了,大錯特錯。一個人有沒有前途是他的福報,命中注定的。命裡頭有福,無論在哪個地方都享福;命裡頭沒有福報,到哪裡都要受罪,這不在乎環境,在乎你自己本身積功累德,父母祖先也是修福積德。在我們中國《易經》裡面所講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道理在此地,他不曉得。

  真的是事實,有很多從大陸來的,好不容易到美國來了,住了一、兩個月,他住不慣,他又回去了。你問他為什麼?這個地方太苦了,我吃不消。為什麼?工作太緊張了,太忙了。大陸上悠閒自在。你說他收入少,他生活程度低。他那個地方人民幣兩百塊錢,合我們這兒多少錢?現在一百塊大概是六百多塊,那是高待遇,大學教授一個月才人民幣兩百塊錢,大概合我們這裡三十塊錢的樣子。他過得很自在,他租一間房子,人民幣只要十幾塊錢。我們這個地方房租十幾塊錢能租得了嗎?他收入少,消費也少,所以他悠閒自在。所以這個不能一概而論,必須要看整個生活程度比例來定。你從生活程度比例來看,他們的收入不薄,我們這邊收入不高。

  所以總而言之一句話,要知道因果的道理,要了解這個事實,要真正真心去斷惡修善,去修福。那麼這樣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他到人天裡面是來享福的,這是個有福報的人。享福又能修福,他這個福報就綿綿不斷,換句話說,這一生享的,來生還享福,他種福嘛,修福嘛。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相當的智慧,什麼叫做「福」?他搞不清楚。

  我們中國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裡面含義非常之深,這是任何國家文字不能跟我們比的。你看看我們中國這個「福」跟「禍」就差一點點,看錯了就把禍看成福了,那個麻煩就大了。禍、福只差一點點,要沒有真正的智慧,往往就把它搞錯了、搞顛倒了,自己以為在修福,實際上在造業。這是中國文字含義之深。

  縱然他是真修福,享福的時候「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佛是把「三界」比作監獄,這個監牢獄,你在這個裡頭不自由。換句話說,得人天福報是出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這個福享盡了,你八識田中還有無始劫以來的那個惡業種子,那個遇到緣要受報,惡業種子就報在三途,所以這是人天、三途來回輪轉,沒完沒了。這是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的人,佛說明他們輪迴的狀況。

  【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

  這是指你的家人,無論是長輩、是同輩,或者是晚輩。

  【欲相救免。邪見業王。未能捨離。常處輪迴而不自在。】

  你的家親眷屬當中,或者有正知正見的人想來救你,來救你,你要能肯接受才行,換句話說,你要能把你的成見捨棄掉,對他所說的正知正見你能夠相信,能夠接受,這才行。如果你固執你自己的邪知見,不肯接納正知見,你家裡頭親屬再有智慧、再有能力也幫不上忙。這個阻礙就是此地講的『邪見業王』,「邪見」是指錯誤的想法跟看法,你堅固的執著;「業王」是你造作的這些業,這個業力非常強大,它牽引著你在六道裡頭捨身受身,它作主宰。因此,你就常在『輪迴』,在「輪迴」就決定『不自在』。

  【汝見愚痴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云何出離生死大難。】

  前面是講修福的,這一段講修福的人都不能出離生死輪迴,何況不修福?這是不修福的,『愚痴之人』,不信因果,不能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不信因果。我在《觀經》三福裡面講了很多遍,《觀經》三福末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一條是為菩薩說的。「三福」第一條是人天福,第二條是二乘福,第三條是大乘菩薩福。菩薩不信因果,那是什麼因果?不是普通這個善惡報應,這個善惡報應我們都曉得,菩薩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是念佛成佛,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這是很多菩薩都不知道,菩薩都不相信。這是說這就是「愚痴」。

  『不種善根』,這個「善根」就是念阿彌陀佛,不肯念佛。『但以世智聰辯』,世間的聰明智慧他有,他也很自負,也自認為有道,自認為有智慧、有學問,他也有辯才,「世智聰辯」。反而什麼?『益』也是增加,增長他的邪知邪見,他認為他的知見是對的,別人說的都是錯的。這些錯誤的知見,我們時時會遇到,時時會聽到,不但在家人有,出家人也不少。

  我出家的時候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就遭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難,許多長老都不原諒,認為出家人不應該跟在家人學,這個話是人說的,不是佛說的,我們「依法不依人」。佛當年在世的時候,我們知道維摩居士講經說法,我們看《維摩詰經》,這就知道了,維摩是居士,他有太太,有妻子兒女,在家居士。他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的學生舍利弗、目犍連去聽經,也要頂禮三拜,右遶三匝,跟對佛的禮節完全相同,佛這些弟子沒做錯事情。而且佛是鼓勵他們去聽經,去聽維摩居士講經,怎麼可以說是出家人不能聽在家人講經?就把在家人一貶就貶得那麼低,這個錯誤的。

  晚近,歐陽竟無居士,這很了不起的一個人,民國初年辦「支那內學院」,他負責主持這個內學院的教學。內學院實在講只辦了兩年,但是這個兩年對於民國初年的佛教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許多法師、大居士們都是內學院出身的。大家知道的梁啟超先生,就是內學院的學生。他在內學院院訓裡面就引經據典講得很清楚,佛法是師道,師道是老師第一大,只要是老師的地位,不管他是在家人、是出家人,男女老少都不論,他是老師,學生就必須要尊師重道。他引的經論很多,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我們聽人家說話,自己要有能力辨別他這個話說的是對還是不對,有一些似是而非,我們不能被人迷惑了。這個就是常常講的「增益邪心」。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唐朝時候的傅大士,這個諸位要知道,這是在家居士,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多少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拜他作老師,跟他學的,在家居士主持道場的。在家居士主持道場弘法利生,自古至今很多很多,成就不亞於出家人,所以要是說出家人不能跟在家人學,這就錯誤了。

  我學佛的時候初到台中,那個時候我過去一個老校長周邦道先生,在抗戰期間的時候他是國立第三中學的校長,我在那個學校念書。遇到老校長,老校長是一再勉勵我,那個時候我出家了,再回到台中去,他說一定要尊重老師,特別囑咐學道沒有先後。他真的有德有學,我們就跟他學,不管他是在家出家,真正有德有學就行了,足夠作我們的師長。不要認為李炳南老居士是在家身分,我們今天是出家人,就不好意思跟他學了,這個觀念就錯誤了。

  現在還有一些出家的大德對於這本經排斥,為什麼排斥?這是在家居士編的,所以他拒絕,他不肯採取這個本子,這個都是很麻煩的事情。那不用這個本子怎麼辦?五種本子都找來,念五種本子。五種本子不全念,經的意思就不圓滿。實在這個經三次的會集都是在家居士,還沒有出家人做這個事情。王龍舒居士是第一個,宋朝時候人;魏默深也是在家居士;夏蓮居;三個人都是在家居士。就是彭際清的節校本,彭際清也是在家居士。對淨宗有莫大的貢獻。如果說是在家人會集的,出家人要排斥,那麼蓮池大師沒有排斥王龍舒的,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裡面引用《無量壽經》,經文一半以上都是引用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可見得蓮池大師沒有分別心,對於王龍舒非常讚歎。龍舒居士往生是站著走的,不簡單、不容易。

  所以這個「世智聰辯,增益邪心」是非常可怕的一樁事情,不但誤了自己,還障礙了別人,障礙別人必定要負因果的責任。如果這個人誠心誠意念佛求生淨土,他這一勸,讓人家把這個淨宗法門捨棄掉了,跟他去學去了,這個罪過就非常非常大。明明人家一條了生死成佛道的光明大道,你把他從佛路上拉到輪迴裡面來了,這個罪過多大,所以他為什麼會墮三途,誤人罪大,誤自己這個罪小,誤了別人。

  『云何出離生死大難』,這個三途六道是『大難』。

  【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

  這個又是一類眾生,都是說明沒有辦法往生,沒有辦法在這一生出離。這一類眾生雖然『種善根』,這個「種善根」,他也是老實念佛,也專心念佛,認真的修淨土。而且『作大福田』,他也肯布施,對於佛教的事情,大眾公益這個慈善事業出錢出力認真在做,這個社會上很多人。他的毛病出在哪裡?『取相分別』,「取相」就是著相,著相分別,這是屬於所知障。『情執深重』,這屬於煩惱障,就是感情太重了,世間恩愛放不下,這個也是麻煩大了。受了這個牽累,『求出輪迴,終不能得』,他也很想求往生,結果是去不了。

  這一樁事,我在初出家的時候看到,我在台北圓山臨濟寺出家。臨濟寺在那個時候組成一個念佛會,叫圓山念佛會,會長是王大松居士,有一個副會長,名字我一下想不起來了,是福州人,他是台灣銀行的襄理,在金融界地位很高的;對於念佛會非常熱心,出錢出力。他也會打法器,所以在大眾共修的時候,他也來領導大家共修。好像三年之後,他生病,得的是癌症。在病重的時候,念佛會的同修到醫院裡幫他助念,他聽到佛號就討厭,就把人趕走,所以大家覺得非常奇怪,為什麼平時念佛那麼樣的熱心,臨終不念佛,聽都不願意聽。結果他死了。這是我們在經上看到了,必定是「取相分別,情執深重」。雖念佛,雖求往生,世緣放不下,還貪戀這個世間,在臨終的時候貪生怕死,機會就錯過了,這個就是我們俗話說的魔障。

  我們看到別人這個樣子,能不能保得住我們自己臨終很順利?會不會也像他那樣子?很難說,太難講了。所以功夫要在平常做,要怎樣做法?前面所講的五戒十善要真正做到。如果做得乾淨、做得清楚,無過於《楞嚴經》上講的「四種清淨明誨」,「明」是明白、明顯,「誨」是教誨。釋迦牟尼佛對我們明白的教誨就是四種清淨,這四種清淨是「四重戒」。四重戒裡面,《楞嚴經》上的排列順序,第一個是淫戒,第二個是殺,第三是盜,第四是妄語,這四惡如果不從心地上根本拔除,遇到外緣就變成障礙,這個事情很麻煩。要真的把它斷掉,要斷得乾乾淨淨。內裡面這個念頭都沒有了,外面的障礙就沒有了。我們求往生,臨命終時不遭魔難,沒有障礙,這才是真正有把握往生。

  如果我們對於「殺盜淫妄」這個心裡念頭還沒有斷,事沒有了,念頭還有,怕的在臨命終時那個關鍵的時候,因為你根沒有斷,它又起現行,就完了,這一生就空過了,所以這個關係實在太大太大。真正求往生的人應該要提高警覺,日常生活當中修行用功,什麼叫用功?把這個事情看得淡,這就是真正功夫。在一切時、一切境界裡頭,不動心、不起念,這叫真實功夫,這叫真正修行。修行不是修外表的樣子,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我們看到往生自在的,預知時至,不生病的,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有什麼本事?就是這個本事。他的心清淨,「殺盜淫妄」的念都沒有了。我們如果到這個功夫,換句話說,你自己的生死就決定有把握,臨終一樣不生病,一樣預知時至,喜歡坐著就坐著,站著就站著,愛怎麼走法就怎麼走法。

  《高僧傳》裡頭有一個人,名字我記不得了,我也沒有看到,是我們受戒的時候,戒和尚道源老和尚給我們講的一個故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有一個出家人臨命終的時候,他問大家「你們有沒有見過人死的時候坐著走的?」大家說有,有見過,也有聽過的。他說「站著走的呢?」站著走的也有,雖沒有見過,聽說過。他就豎一個跟斗,頭朝下,腳朝上,他說「這樣走的,你們有沒有聽說過?」「沒有。」沒有,他就走了。遊戲神通,真自在。你要說為什麼?就是戒律清淨,這個意念都沒有,那念佛求生淨土就得大自在。還有,意念清淨的時候,給諸位說,百病不生,身體用不著保養,用不著進補,自然就健康。所有一切疾病的根源都是這些妄念,那個「殺盜淫妄」的心叫妄想、妄念,那是病根。這是我們真的要把它記住,要認真的來修學。

  末後,佛在此地給我們做了一個結論,勸勉我們。那麼我們已經曉得佛在前面說明,總有三類的人不能生淨土,都是有障礙。

  【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當生佛剎。永得解脫。】

  首先在此地佛教給我們要『以無相智慧』,「無相」是什麼?無相是不著相,對於一切境界相不分別、不執著。見色聞聲,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要學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三昧現前,一心念佛。假如我們接觸境界起心動念,怎麼辦?接觸一定會起心動念,如果接觸真的不起心、不動念,那你已經是菩薩、是佛再來的,不是凡夫了,凡夫是一定會起心動念。這件事怎麼辦?第一個念頭動了,第二個念頭就轉成「阿彌陀佛」,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所有一切妄念制伏住,所以念佛法門這個法子好。你用其他的方法,用禪的方法、用咒的方法,沒有念佛的方法好。念佛方法簡單、快速,一方面是自力,一方面有十方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決定有效。問題呢,要會用,古人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是第一念起來了,第二念就克服了,這叫會用功。決定不要叫這個妄念,念念增長,念念相續,那就造業了。這樣念佛叫會念佛,會用功。一天到晚,二六時中,始終保持著身心清淨,就用這一句佛號的方法,念念執著這一句佛號,其他的執著統統捨掉,單單執著這一句佛號,這就好修了,這個就叫做「無相智慧」。

  『植眾德本』,「植眾德本」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執持佛號就是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是我們現前修學的成績,是現前功夫得力。功夫之不得力就是身心還不清淨,這是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了,身心一定清淨,分別、妄想、執著決定少了,什麼樣的疑惑都沒有了。

  學佛的人,特別是修淨土的人,清淨信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當然疑惑的問題實在是很多,無量無邊,為什麼?沒有開智慧。沒有開智慧之前,這些問題能不能解決?給諸位說,決定不能解決。佛給你講經說法不是替你解決的嗎?佛給你講經說法是騙你的,「黃葉止啼」。「黃葉止啼」是佛經上的比喻,小孩哭,哭怎麼辦?撿一片落的樹葉,告訴他,小朋友這是黃金,拿去可以買糖吃了,他一歡喜就不哭了,目的是叫他不哭,目的就達到了。真的、假的,暫時不說,目的達到了。佛給我們講經說法是「黃葉止啼」。

  聰明人在這個講經說法裡,他開悟了,那個不開悟的人,就教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見了阿彌陀佛自然就開悟了,這是古德所說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所以一切的疑慮,這些問題暫時放在一邊,不要緊,見了阿彌陀佛統統解決了。不見阿彌陀佛,佛到此地來怎麼給我們講,我們也不能明瞭,這是真的。真的話我們要相信,總是不要相信假的,要相信真的。

  所以這個經上句句真實,經上講了三種真實,這是大乘經裡頭很少見的。經上一開端給我們說,「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住真實慧」、「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三個真實。所以這是現前我們所希望得到的,沒有別的,「身心清淨,遠離分別」。實在說,「遠離分別」是因,「身心清淨」是果,不能遠離分別、執著,你的身心決定不會清淨。身心清淨之後,再不要搞分別、執著,不然又不清淨了。一定要能保持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一個意願,求生淨土。

  『趣佛菩提』,「趣」是歸趣,一心一意嚮往的無上大菩提,無上大菩提在哪裡?在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我們心行像佛所說的,那佛在此地就保證我們「當得往生」、『當生佛剎』,你決定會生西方極樂世界,『永得解脫』。好,我們再看正宗分最後的一品: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這品經裡面,世尊要告訴我們,十方世界菩薩無量無邊,有許多菩薩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了,這還是要具足,不具足的時候,佛講了,菩薩也不相信,所以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許多菩薩都不相信。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了,這個菩薩的根就很利了,一聽他就相信、他就接受,他也求生淨土。佛在此地要告訴我們這些菩薩的人數。十方菩薩尚且樂意求生淨土,圓成佛道,何況我們?世間聖人常常教我們「見賢思齊」,菩薩是聖賢,我們看到他,那就是我們的一個榜樣,我們要向他學習,我們要向他看齊。

  【彌勒菩薩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諸佛剎。不退菩薩。當生極樂國者。其數幾何。】

  『彌勒菩薩』的用意是勸我們拿定主意,下定決心求生淨土,他的用意、目的在此地。所以問『娑婆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這一個教區,這一個大千世界;還有十方諸佛的剎土,當然菩薩就更多,不是普通菩薩,『不退菩薩』。

  什麼叫「不退菩薩」?通常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不退轉有三種,第一種叫「位不退」,「位」是地位。那是什麼樣的菩薩?必須把見思煩惱當中,見煩惱,見惑斷掉了。我們在黑板上寫的那五種見,這個沒有了,真正斷掉了。這個不是伏,不是伏斷,是真的斷了,沒有了。三界總共有八十八品,八十八品見惑分成這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統統斷掉了。斷掉之後,在大乘,如果是圓教,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小乘就是初果須陀洹,經上常念的須陀洹。證得這個果位之後,絕對不會再退轉當凡夫,這叫「位不退」。但是他沒有出三界,他還在三界之內。雖在三界之內,他只是人天兩道往來,絕對不墮三惡道。而且人天兩道的時候,他這個往返總共只有七次,七次之後決定證阿羅漢果,一定超越三界,等於說他得到保證了,這是絕對不再退轉了。

  那麼諸位要知道,經上常說凡夫修行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這個三大阿僧祇劫從哪一天算起?從你證得這個不退算起。經上講我們都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不知道是多少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為什麼還沒有成就?就是從來沒有一次達到這個標準,這一生也是如此,沒有達到這個標準過。生生世世修行,考試都不及格,換句話說,那都不算的。從達到這個標準的這一天開始,證小乘阿羅漢是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成佛的時候是三大阿僧祇劫,從這裡算起。這叫「位不退」。

  第二叫「行不退」,「行」是大乘菩薩行,就是他絕對不會再退落在小乘。這個是圓教菩薩在八信、九信的位子,行就不退了。他們決定修學大乘,不會退墮在阿羅漢,不會退轉當自了漢,這個叫「行不退」。第三種叫「念不退」,念是念念都向無上菩提。他不會有別的念頭,只有一念求無上菩提,這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

  此地講的「不退菩薩」當然是指的「念不退」,不會指的「位不退」、「行不退」,一定是指念不退。念不退,三種不退都包括了。譬如證得位不退的,行不退、念不退他沒有,他沒有證到。證到行不退的,一定是位不退,但是念不退沒有。所以證到念不退的就叫三不退。這個三不退就是圓初住、別初地以上,通常我們對於這些菩薩稱為法身大士。《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此地所說的不退菩薩,不是普通菩薩。這是法身大士們,他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有多少?

  【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

  這是數字說出來了。

  【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眾德本。當生彼國。】

  這是釋迦牟尼佛正答彌勒菩薩所問的。娑婆世界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七百二十億』這個數字不算很大,「七百二十億」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不僅僅是我們這個地球,我們這個地球上現在人口才四十多億,還不到五十億,所以他是講我們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我們這個地球是裡面的一分子。在這一個大範圍之內,我們就知道有無數的星球,有天人居住,佛常在這個地區現身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這一個教區也是具有四土,有「常寂光土」、有「實報莊嚴土」、有「方便有餘土」、有「凡聖同居土」,同樣也是四土。這個裡面法身大士當然比這個要多很多很多倍。

  這是法身大士善根深厚的,求生西方世界的有這麼多人。他們具備哪些條件去往生的?下面這幾句話重要了:『已曾供養無數諸佛』。《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條是福德,這個福德多,曾經供養這麼多佛。『植眾德本』,這是善根具足了。「德本」有兩種,一種是勤修六度,菩薩的德本就是六波羅蜜;第二種就是一心稱名,專念阿彌陀佛。這些菩薩到底修哪一種?給諸位說,兩種都修。唯有兩種都修,他的因緣才會具足。如果專修六度而不念佛,這個機會就很難遇到。必定是六度、念佛兼修,統統具足,這些人當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答覆的法身大士,這個不退菩薩。下面彌勒菩薩沒問,釋迦牟尼佛也就附帶說了:

  【諸小行菩薩。修習功德。當往生者。不可稱計。】

  『小行菩薩』,那連我們都包括在內了,我們去往生的屬於「小行菩薩」。「小行」最低限度就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實在講,他的善根之厚,跟那些法身大士沒有兩樣,過去生中也是已曾供養無數諸佛如來,植眾德本,也是這個樣子的。

  生生世世雖然修,剛才講了,沒有成績,始終就是沒有能夠拿到學位。這個三不退就好比學位,沒拿到,不及格。雖沒有拿到,善根、福德還是非常深厚,所以這一生要遇到緣,那個緣要遇到殊勝的話,也能趕上去,上品上生能迎頭趕上。遇緣要是差一點,那就品位低一點,凡聖同居土下三品往生。所以這個品位高下實在是遇緣不同,這是善導大師為我們說的。我們仔細思惟他老人家所說的話,合情合理,我們可以相信的。

  這是在世尊他老人家教區之內有多少人往生,佛都知道,都預知。因此我們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因緣,不能錯過這一生。真正得生決定有把握,除這一部經要認真去修學,經上所講的,教給我們應當做的,認真去做;應該禁止的就決定禁止;教我們求生西方世界,我們一心一意就專想淨土,要把娑婆世界能夠放下,決定不能夠貪戀。能夠再讀《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四種清淨明誨」,那就更好了。《大勢至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的方法簡單明瞭,「四種清淨明誨」對於不得往生的障礙說得非常詳細,對我們是很好的警策,只要我們自己覺悟,我們自己能夠咬緊牙根絕對不犯,那這一生必定往生。既往生,絕對不在下三品,總是在上、中品的樣子,就是上三輩往生、中三輩的樣子,絕對不在下三輩。再看第二段:

  【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

  阿彌陀佛教化的範圍無限的廣泛,你要問什麼原因?因為佛在因地求學的時候,曾經遍歷一切諸佛剎土,因此一切諸佛剎土跟阿彌陀佛都有緣。佛在經上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跟佛沒有緣的眾生,他排斥,他不能接受,佛就沒有法子度他。阿彌陀佛結的緣結得就太廣了,盡虛空遍法界,他老人家統統廣結法緣,因此他的教化區就不限於極樂世界了。十方一切諸佛菩薩都讚歎阿彌陀佛,都讚歎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換句話說,沒有一尊佛菩薩不向眾生宣傳淨土,代表阿彌陀佛接引一切有緣的眾生。

  有緣就是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因緣是諸佛如來、菩薩們介紹的,這是機會、是緣分;善根、福德是他本有的,他多生多劫修積的。這三樣東西統統具足了,就決定得生。因此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之多,沒有法子計算的。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你就想像到每一天、每一個鐘點,甚至於每一分、每一秒,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都算不清的。一切諸佛剎土往生的人都集中往那裡去,這個狀況如果我們冷靜思惟一下,殊勝無比。所以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那是當然的,任何一尊佛的國土沒有這個現象。所以有比西方極樂世界大的,有比西方世界在物質方面更莊嚴的,有,但是像這種盛況,十方世界統統都到那裡去往生不退成佛,這樣的盛況,盡虛空遍法界只有一個極樂世界,其他世界沒有這個盛況。所以諸佛共同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個讚歎一點不為過,是非常正確的。世尊這一句話是總說,下面略舉幾個例子:

  【從遠照佛剎。】

  世尊舉他方佛剎,在此地總共說了十一個,這是略舉幾個例子。

  【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

  彌勒菩薩問的是不退菩薩往生的有多少?世尊此地講的『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就是不退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證得三不退,證到念不退才叫做摩訶薩,這是大菩薩。

  【東北方寶藏佛剎。有九十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國。】

  這個數字都非常可觀,數量都很大。

  【從無量音佛剎。光明佛剎。龍天佛剎。勝力佛剎。師子佛剎。離塵佛剎。德首佛剎。仁王佛剎。華幢佛剎。不退菩薩當往生者。或數十百億。或數百千億。乃至萬億。】

  這是連著跟我們總共講了十一個佛剎。佛剎的名稱也不是一定的,這個諸位要知道,正像我們這個地球上某一個國家,它常常換名字的。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每個朝代都換名字,滿清亡了之後,就換成中華民國,現在大陸換成中華人民共和國。佛剎也在常常換名字,這是我們要知道,就是不要執著。但是佛剎名字必定是它現前的狀況。像我們這個世界,佛剎就是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堪忍」,說明這個世界很苦,五濁惡世,這些眾生在此地生活居然能忍受得了,是這個意思。

  所以佛剎名字好,那個地方眾生福報大,在享福;名字不太好,眾生在那裡比較辛苦一點。我們從名稱上能夠看到眾生的苦樂、世界的淨穢,就是清淨、污穢,眾生苦樂可以從佛剎名字上能夠體會到一些,它這個名稱是這樣建立的。同樣的,佛菩薩的名號也不是一定的。不但名號不一定,形狀、身體、容貌都不一定,這個諸位要知道。不但他們不一定,你細細想想我們自己本身就不一定。你想想,你從小有個小名,到念書有個學名,到外國還要加一個外國名字,你這個名字也常常在改,常常在換,你的名字也沒有一定。容貌就更不一定了,你看看年輕的照片、求學的照片、現在,變了,天天都在變化。諸佛菩薩沒有定相,沒有定相,相貌才叫圓滿;有定相,這個相貌就有欠缺,就不圓滿。

  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現的相是圓滿相,這一種相好我們沒有辦法思惟想像,不可思議,說不出的;佛給我們說了,我們體會不到。諸佛菩薩在他方世界所現的相,那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著那個地區眾生的福報,他有福,就現福德莊嚴之相;他沒有福報,就現一個比較醜劣一點的相,為什麼?相要跟他差不多,他才能接受。這個地方的人沒福,他現個大富長者,那些人看到都跑掉了,那還能度眾生嗎?要現同類身,要現差不多的相,大眾才能接受,所以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沒有一定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都示現,就像《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一樣,隨類化身,得大自在。

  隨類化身,菩薩有沒有心?沒有心。眾生有心,菩薩沒有心,沒有心才會應。像我們敲鼓、敲磬一樣,鼓、磬沒有心,你重敲一下,它就響大一點;輕一點,它就響得小一點。你有心去感,他無心而應,這個才圓滿、才究竟。所以大家不要懷疑,到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是什麼身相?不要去懷疑這些,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就好,到那裡自然明瞭了。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