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五0集) 2011/1/2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25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零四面,從經文看起,倒數第五行: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
這是第四十六「獲陀羅尼願」。
【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
這一小節是第四十七願「聞名得忍」。
【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末後這句是「現證不退」。我們看黃念老的註解,這是最後一願,第二十四章。「右章具三願」,這章裡頭三願。「獲陀羅尼以上,為第四十六獲陀羅尼願。一二三忍以上,為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此下為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第四十六願,離生者,離生死也。三乘行人,入於見道。因見諦理,斷見思惑,永離三界之生,是云正性離生。」這個離生,註解裡面講得很清楚,離生死也,這個生死是六道輪迴。三乘行人,小乘是阿羅漢、聲聞,中乘是辟支佛,大乘是權教菩薩,他們入於見道,道就是事實真相。不是完全見道,也就是初步的了解。為什麼?他能把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見是見解,惑是迷惑,因為你見解有迷惑,所以你對於所見到的完全是誤會,沒有見到事實真相,這是煩惱裡頭最嚴重的。學佛就得從這個地方斷起,就是斷煩惱從這裡斷起。除了見惑之外還有思惑,思是你想錯了。六道眾生的通病,你想錯了、你看錯了。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八十一品。見惑雖然猛利,但是還好斷,思惑不好斷。古人有個比喻,斷思惑猶如藕斷絲連,藕切斷了,絲還連上的。所以思惑比見惑難斷。
佛為了便利教學起見,把它歸納為五大類,見惑五類,思惑也有五類。見惑,我們常常提到的,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五大類。思惑是貪瞋痴慢疑,這個疑是對於聖教的懷疑,對聖人懷疑,對聖人的教誨懷疑,這一懷疑你就學不到了。聖賢的教誨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你才能學到?一定要恭敬心,沒有恭敬心是學不到的。這樣看起來,我們才真正體會到,所謂了生死、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真不容易!為什麼佛這樣說法?因為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造成的,有見思煩惱就有六道輪迴,有因就有果。如果見思煩惱斷了,六道輪迴就不見了。六道輪迴確確實實不是真的,像作夢一樣,你在夢中有這個境界,醒了,醒了這個境界就沒有了。如果見思煩惱斷了,你就醒過來了,你才知道六道根本不存在,完全是假的。醒過來之後的境界就是四聖法界。我們用極樂世界的話來說,六道輪迴是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是方便有餘土,這大家就很好懂。所以凡聖同居土不見了,醒過來,方便有餘土出現,你完全進入不同的空間維次,但是這個還不是真的。
這是怎麼造成的?佛告訴我們,塵沙煩惱跟無明煩惱造成的。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煩惱太多太多了。怎麼來的?從分別來的。我們的分別心,用這種心對這個宇宙萬物,起作用的時候就分別了,分別無量無邊,把它比喻作塵沙。這個煩惱雖然比見思煩惱輕,還是障道,障礙你明心見性,所以要斷。斷了之後,在四聖法界裡面你就證得菩薩。菩薩雖然塵沙煩惱斷了,他還有無明煩惱,無始無明。無始無明要是斷掉,四聖法界不見了。所以是假的,不是真的。四聖法界不見了,出現是什麼境界?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說諸佛如來,要是說是我們自己的實報莊嚴土,一樣講得通,確實是如此。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不是真的。
實報土我們現在也清楚、也明白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居住的地方。這四十一個階級,天台大師都稱作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也就是說這四十一個階級的人,他們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十法界以下全是用妄心,他不是用真心,用阿賴耶,實報土不用阿賴耶。那麼,實報土是真的嗎?跟下面六道跟四聖法界來說,它是真的,六道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要跟常寂光來相比,它還是假的。《華嚴經》,這是圓教,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是四十個,上面有個等覺,他們住報土,再向上提升一級,妙覺位,實報土也不見了。可見得佛說的這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土也不例外,他沒有說實報土除外,實報土也不例外。往上去常寂光,常寂光沒有相,能現一切相,連實報土也是常寂光現的,那是完全回歸自性,達到究竟圓滿。所以《華嚴》稱為妙覺佛果,無上正等正覺,用這些名詞來稱讚他。
我們今天真正是道道地地的凡夫,我們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斷。我們學佛可以說是在佛教的幼兒園念書,沒有上一年級。一年級這個見惑要斷掉,這是一年級,二年級以上就斷思惑了,思惑難斷,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這五個級別才把思惑斷掉。如果我們用小乘的說法就很清楚。你看我們今天的位置,用小乘來說,我們是初果向,沒有證得初果,是向著初果,是這個方向,是這個目標,沒有達到。如果要是達到的話,那你就叫證得初果,就是小乘初果。證得初果之後,再向上提升,叫二果向,這是第三個,二信位的菩薩,三信位的菩薩就證二果,四信位的菩薩是三果向,五信位的菩薩是三果,證三果,七信位才是阿羅漢,脫離六道輪迴了。所以小乘阿羅漢等於《華嚴經》上講的十信菩薩的七信菩薩,第七個果位。到第八以上,八信位是辟支佛,九信位是菩薩,十信位是佛,這三個階級是斷塵沙煩惱跟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斷了,這是入實報土,但是習氣沒斷。這讓我們能夠理解,實報土裡面的菩薩,真的他是證平等法門。平等,為什麼佛還說有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我們今天理解,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你要說它沒有,這裡面這些菩薩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相同;你要說它有,他已經把起心動念放下了。起心動念放下,他還有什麼,有習氣,不是真的有煩惱,只習氣而已。所以實報土不能說有,不能說無,它只有心現,沒有識變。所以那個世界是永恆的,沒有變化的,就是人沒有生老病死,他們居住的世界沒有春夏秋冬,春生夏長在那個世界完全見不到,那個世界裡面你所看到都是永恆的,所以叫一真法界。
這些東西我們粗略的搞清楚、搞明白了,要緊的就是這裡一個字「離」。我們怎麼樣離開?要離開六道輪迴,要離開十法界,要離開實報莊嚴土,才能回歸常寂光,常寂光是永恆不變。六祖惠能大師大徹大悟那是什麼?那是講的常寂光淨土。「本自清淨,本不生滅」,實報土裡頭清淨,但是有生滅。「本自具足」,常寂光本自具足,實報土不是本自具足,它那個具足是心現的,它是所現,實報土是所現,常寂光是能現,不一樣。「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全是講的自性,常寂光。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的時候,把他所見到的一些境界說出來,講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這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他講的詳細,能大師給我們講的簡單,能大師的五句就是《華嚴經》的濃縮,能大師五句的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今天怎麼個離法?這裡教給我們離,離就是放下。
生,這個生是六道裡面的生死輪迴,大乘教裡面一般講的就是「斷見思惑,永離三界之生,是云正性離生」。自性裡頭沒有六道輪迴,自性裡頭沒有的統統要離,自性裡面沒有身,不能說沒有我,自性裡頭有常樂我淨,那是永恆不滅的,這是性德。「我」是什麼意思?主宰的意思,第二是自在的意思。我們這個身裡頭沒有我,身我做不了主,我要做得了主的話,我的身相貌好,我們人人都想!身體健康,永遠不生病,做不到,你做不了主。人人都想長生不老,還是年年老化,這就是你做不了主,你不自在。你有八苦,有生老病死苦、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你怎麼會自在!這是佛告訴我們的,點醒我們,你要覺悟,身不是我。什麼是我?我並沒有離開這個身體。
就像楞嚴會上,波斯匿王擔心自己老了,老了要死,怎麼辦?怎麼能夠不死?佛告訴他,你這個身體有生滅,有生滅就有生死,可是我們身體裡頭同時存在一個沒有生滅的東西,沒有生滅它就沒有生死,身體裡頭有兩樣東西,用現在的話講,一個是精神、一個是物質,物質有生死,精神沒有生死。精神在哪裡?他就問他,舉一個例子,眼,眼睛會見,這個見性沒有生死,它沒老。釋迦牟尼佛舉個例子,問他,你什麼時候看見恆河水,最初第一次看見的?三歲,母親帶著他經過恆河,看到恆河的水,見到恆河水。我現在只講見,不講別的。你十年之後見恆河那個見有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外面恆河有變化,外面境界有變化,我說見沒有變化。三十歲的時候,再過十年,三十歲你的見性跟二十歲有沒有變化?沒有變化。佛問他,你今年多大年歲?六十二歲,六十二歲的見跟你三歲那個見有沒有變化?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它不會生滅。我們今天講老了,我的眼花了,那是你的物質,你的眼有了問題,不是見有問題。為什麼?你戴個眼鏡不就又恢復年輕一樣的視力嗎?是我們生理上的問題,不是見性問題,見性沒有問題,如果見性也老花了,戴眼鏡也不行。所以說是你的見性,你的聞性,你見聞覺知六根根性沒有變化,沒有變化的,佛就說那個不生不滅。有變化的是你的身體,你的肉體,你的肉體有變化,肉體有生滅,你的靈性不生不滅。波斯匿王聽懂了,非常開心,感謝佛,知道自己什麼?自己不死!沒有生死,原來生死是身體,不是我,身體不是我,我是靈性。我們世間一般人講靈魂,靈魂跟靈性是一不是二,但是有差別。差別在哪裡?靈魂迷惑,就是沒有智慧,它愚痴;靈性有智慧,靈性不迷。我們修行,身體是其次,靈性最重要。如何把這個迷惑顛倒的靈魂,把它修成靈性,讓它放下愚痴,放下貪瞋痴慢疑,回歸到清淨平等覺,靈性是清淨平等覺,靈魂是貪瞋痴慢疑,功夫要在這個地方下,這叫做真功夫。
所以我們今天,第一個,佛慈悲,慈悲到極處,他都做出好樣子給我們看,這個身體在世間需要的是什麼?飲食、衣服、遮蔽風雨的地方,就可以了,就夠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個示現告訴我們什麼?身體在這個世間它所需要的很有限,你只能保持它最低的這個極限,這身體就不會壞。這個叫做什麼?中國古人叫知足常樂,真正做到了,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世間人爭來爭去的是什麼?還不就是這些資生之具,他要貪圖享受,還不就是這些。像釋迦牟尼佛那種生活誰要?誰都不願意過那個生活,絕對不會有人跟釋迦牟尼佛爭這個生活的資源,不可能。他表演這個東西給我們看,我們沒有釋迦牟尼佛那樣的功夫,那叫真功夫,他心地真的是清淨。我們從他這一生行誼當中看,他的身體確實是金剛不壞身,每天露宿在外面,他養成習慣了。這是學習古印度宗教跟哲學裡面那些大德的苦行,把物質生活降低到最低的水平,他得自在,他心永遠是定的,他不貪、不瞋、不痴,沒有傲慢,不懷疑,他沒有了,這個叫得大自在!這是大自在的生活。我們應當要向他學習,飲食、衣著、居住環境適可而止,不需要講求華麗、奢侈,那是錯誤的,那就是罪過,我們的心才能回歸到清淨。
永離三界,貪瞋痴慢疑,你就能超越!你對這個世間有留戀,你就離不開它。這一點我們必須有高度的警覺,什麼都不可以留戀,只要有絲毫留戀,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你學佛了,對世間你能夠放下,可是佛法放不下。我在美國見到一位法師,他愛好收藏古董,他收藏什麼?佛像、古代的古物,這些香爐、法器,他喜歡收藏這個東西,非常名貴。他有個房子,那房子都是寶,藏寶的,每一樣東西價值都非常高。我在舊金山講經,他邀請我到他精舍裡面供齋,請我吃飯,打開他的寶藏讓我去參觀,真的是寶。那個門是很不容易開的,不是他很尊重的人,他不會讓他看的。還算不錯,讓我去看了一下。麻煩在哪裡?這個東西他念念不忘,心裡真有,如果死了之後他到哪裡去?我們就曉得,死了之後一定不離開他那個藏寶的房間。那個房間有什麼?房間有老鼠、有蟑螂、有螞蟻,他就投胎到那裡去了,永遠守住他這些東西。你說這麻不麻煩!他要不肯放下,他就沒有辦法離開。還有一種愛好,我也是屬於這一類的,喜歡經書,現在呢?現在我放下了,我喜歡收藏經書。喜歡收藏經書,念念不忘這些東西,將來死了以後怎麼?那書裡頭有蛀蟲,蛀蟲就是喜歡經書的,這多可怕!想到這個地方,不放下不行。所以這些書我就送給圖書館、送給寺院庵堂,讓藏經樓他們去藏,我不要了。
我們這一生要永離三界之生,我們現在知道,只要一部《無量壽經》就行了,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不要了,什麼都放下。學蓮池大師,「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我只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蓮池大師,這叫做離生法。我們要曉得,現前所擁有的財富,在家同修有產業,無論多少,你自己要曉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擁有是因為你有福報,你要想這個福報愈積累愈大,那這個福報送給沒有福報的人去享,照顧別人,福報大家享,不要獨享。大家享,你的這個福報就不得了,一世比一世大,大到這個世間不能容,就把你擠到天上去,享天福,大梵天王。如果比大梵天王福報更大,又把你擠上去,擠到摩醯首羅天王,你步步高升。摩醯首羅天王要是把他的福報統統捨掉,他就成佛。這需要智慧,沒有智慧的人他想不到,沒有智慧的人他也做不到。
真的明瞭之後,一定要捨。佛經上常稱「二足尊」,足是滿足,圓滿了。二是什麼?福報圓滿,第二個是智慧圓滿。我們「皈依佛,二足尊」,在擁有福報、智慧裡面,佛是排名第一,沒有能跟佛相比。佛的福報完全是給大家享,他自己不享,所以他的福報就沒有人能跟他相比。佛的智慧圓滿,為什麼?完全是利益一切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佛的福報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你看看,這還得了!智慧幫助人破迷開悟,福報幫助人離苦得樂,他的福報是圓滿的。我們有福報是自利,有智慧也是自利,不肯利他,這不行,這是與自性相違背。你要問為什麼一定要利他?因為自他是一不是二。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就好像我們一個人的身體,我們這一個人,一個人就好像我們身體裡面的一個細胞,我們身體的一個細胞,跟整個身體無數的細胞,是一還是二?這個細胞說,我都自利,我不肯幫助別人,你這個身體這個細胞不錯、很好,其他都敗壞,你能活得了嗎?只有佛與法身菩薩才真正肯定,為什麼?他們證得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所以利他是真正的自利,自利是真正的自害。
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只有佛大乘經裡面講得透徹。我們學習過賢首大師的《妄盡還源觀》,《還源觀》上講得多清楚,跟現在最先進的物理學家所發現的愈來愈接近,科學家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都證明了,可見得佛講的不是假的。如果我們也能夠肯定,也能夠體悟,體會感悟,我們一定是自動自發捨己為人。今天這個世界災難很多!哪個地方災難最重,我們到那裡去。為什麼?如果你是一心為眾生,你的心態好,你的磁場好,你到那個地方去,會把那個地方不善的那些磁場、惡劣的磁場,把它減輕一部分。好比那個地方是大浪,波濤大浪,你這個地方是平靜的水,你這個水沖進大浪的時候,大浪降低了,你雖然也隨波逐流,但是你把大浪降低了。這就說明真正修行人到造作罪惡的那個地方,會把他的惡報減輕。要有決心,縱然在災難當中死去也在所不惜。為什麼?死去,曉得身體在這個災難當中死去,靈性更提升、更高了。
所以經教裡頭說,菩薩捨身餵虎,看到老虎找不到東西吃,很可憐,飢餓,菩薩見到了,願意把身體餵老虎。他捨身餵虎他得的是什麼?他提升了,菩薩的等級提升了,初住菩薩一下就提升到二住、三住、四住,往上提升了,不吃虧。我們凡夫看到,這個菩薩愚痴,你看自己身命捨掉了,餵一隻老虎。割肉餵鷹那就更是小事。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功德大!他為了教化眾生,幾十個人接受他的教化,種了善根,將來必定得度。雖然遭遇歌利王這種災難,他大幅度提升,超前成佛了,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未成佛之前菩薩道的故事。所以中國古人說一句話,名言,「吃虧是福」,你肯不肯吃虧?你肯吃虧一定有大福報。懂得因果的人知道,人能不能佔到別人便宜?不可能。人有沒有吃虧?沒有,也不可能,決定沒有。你吃虧後頭有大福在等著你,肯定你得到;你佔便宜,殺人要償命,欠債要還錢,還要加利息,還要墮三途受苦報,這都是真的,而且這事情就在眼前,並不是很遙遠,就在眼前,一口氣不來果報就現前。所以真正通達明瞭,何必要幹這些傻事?
人一生在世間光明磊落,沒有一念傷害眾生的這種念頭,你多自在。念念是在想著一切眾生真正的福祉。真正的福祉是大乘教育。法身菩薩應化在世間,無論什麼身分,不離大乘,自己做出大乘的榜樣,也認真努力在教導大乘。這是利益當中的真實利益,福祉當中的真實福祉。誰知道?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知道,所以他們真幹。我們要學就是學放下、學看破,念念不忘,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最後歸到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沒有一個不成佛,而且一生成就。如果不念佛,成就是多生多劫,念佛決定一生成就。存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大乘。
下面引用的,「《萬善同歸集》云:齊登解脫之門,咸闡離生之道。」闡揚就是開展,展開。著意在一個齊、一個咸,不是自己一個人,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登解脫之門,我們講入解脫之門。我想入,一切眾生都要入。解是什麼?解除煩惱。脫是什麼?脫離生死,脫離苦報。咸也是的。佛在做。闡揚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弘法、弘揚,闡是弘揚的意思,脫離輪迴、脫離苦難這一條道路、這一種方法。這個道就是方法、道路。離開六道裡面是分段生死,十法界裡面是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都離,你就證得解脫,這個解脫就是實報莊嚴土。西方極樂世界特殊,這是我們決定要去的地方,為什麼?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得彌陀四十八願的加持,生到那裡你就得到如同實報土菩薩同等的待遇。哪些同等?智慧、道力、神通,一切的一切都跟實報土菩薩沒有兩樣,包括自行化他,無量法門你統統都得到。在其他諸佛剎土裡不是這樣情形,你在同居土裡頭你要脫離六道,在方便土裡頭你要脫離十法界,那不是一樁容易事情。
「十方菩薩,以聞名故,皆證此離生之法。」這離生之法是什麼?就是這個經上講的「一向專念,求生淨土」,這就是離生之法。你看底下講,「並得陀羅尼。」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永遠離六道輪迴,也永遠離十法界。這個方法只有淨土有,除淨土法門之外沒有。並得陀羅尼,陀羅尼是印度話,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前面有解釋,這不再說了。這個地方給我們介紹的陀羅尼有四種,這前面沒說過,第一個是「法陀羅尼,於佛之教法聞持不忘。」這種陀羅尼,當年世尊在世阿難有這個,阿難尊者的記憶力非常之好,聽一遍一生永遠不會忘記,不簡單!我們不行,我在年輕的時候,就是二十多歲,跟李老師學經教,我的能力只有七天,我聽老師講經,聽一遍,七天之內大概沒有問題,讓我複講,我能夠完全講得出來,照他的話不增不減,也可能會漏掉一、二句,漏的不會太多,七天。時間長了就不行,慢慢都忘掉了。阿難厲害,一遍聽了之後一生都不會忘記,這叫真正得陀羅尼。我們年輕的時候記憶力還算不錯,但是那不是陀羅尼;如果陀羅尼的話,就是永遠不會忘掉。
第二,「義陀羅尼,於諸法之義總持不忘。」前面是教學,這個地方是悟入,意思完全通達、明瞭。所以學教、弘教這兩樁事情非常重要,沒有這個能力就不能像佛菩薩那樣教化眾生、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不是為自己,這一點同學們一定要記住。為自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自己得三昧,大開圓解,大徹大悟,這為自己。為眾生那就要廣學多聞,為什麼?眾生根性不一樣,你不能用一個方法教一切眾生,他不能接受的。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說了很多很多法門,這為眾生!慢慢的引導眾生,最後把眾生引導到淨土來,他就成就了。這個方法我們要懂,我們要學。度化一個眾生不是一生能做得好的,生生世世,急不得,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就歡喜了,才能成就。
所以老師非常重視學生結法緣,要跟一切眾生結法緣,你跟他沒有緣他不會接觸你,你跟他有緣他就很歡喜接觸你。接觸你才能得到法益,他要不接觸他怎麼能得到?結緣這個事情重要!結緣就要懂得布施,布施裡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要懂得善巧方便,巧妙的去運用。三種布施跟眾生結緣,引導眾生回歸大乘,最後回歸淨土。這個心大公無私,沒有一點私心,真正是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這是佛與法身菩薩的事業。幹這個事業辛不辛苦?不辛苦。為什麼不辛苦?他無我,三輪體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哪來的苦!著相就苦了,不著相就樂了。不但不著相,連念頭都沒生,你看《金剛經》後半部講的,「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那個見是念頭,念頭都沒有,所以,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法喜充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就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總持第三個意思就是「咒陀羅尼,又咒陀羅尼,有五名,據《祕藏記》意」,《祕藏記》裡面的意思。「五名者」,第一個叫「陀羅尼」,第二個叫「明」,第三個叫「咒」,第四個叫「密語」,第五個叫「真言」,都是一樁事情,也就是說陀羅尼有五種名稱,這在密宗裡面統統都講到。下面說,「陀羅尼者,佛放光時,光中所說也。是故陀羅尼與明,其義不異。」明是光,光中所說。有沒有這個情形?有,我還見到。我見過有二、三個人,他能聽到音聲,是外面來的傳話,所傳的是經、是咒,他能聽得到,有很多偈頌,也有很多信息,有這種能力的人不多。在佛法裡面,也許就是講的天耳通,用現在的話說,他有能力聽到不同空間維次的音聲。與佛有緣,能聽到佛菩薩傳法的音聲。這個事情我遇到兩個人,他們都來問我這個東西是真的還是假的,可不可靠?我告訴他們,如果你聽到這個傳音,與經教裡面所說的原理原則不相違背,那是真的,應當依教奉行,如果說是跟經典裡面所說的是相違背的,我們還是相信經,我們不要聽他的,要把握這個原則。經典是我們真正的標準,唯一的標準。
中國人所翻譯的佛經,我們對它要有信心,決定不能懷疑。佛講的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這個疑應該就是指這樁事情,如果對於翻譯產生懷疑,我們就一無所獲,損失太大了。因為我最初學佛,我懷疑,我向三位老師都請教過,我請教方老師,我說佛經這麼好,梵文從東漢到隋唐,傳到中國來的分量非常之大,有中國的這些出家人到印度去取經帶回來的,也有印度許許多多的這些高僧大德到中國來傳教他們帶過來的,還有少量是商人他們經商的時候,也把這些經書傳到中國,分量很多。翻譯並不是完全翻譯過來的,到中國來之後,經過篩選,換句話說,適合於中國國情的,適合於我們本土文化需要的,我們首先翻它。翻譯工程很大,是經過篩選的。這麼多的好東西,為什麼沒有保存下來,全部都失傳了,沒有了,這什麼道理?我們現在人懂得好東西保存,古人也懂得,一代一代傳下去,為什麼會失傳?方老師告訴我,他說:你不知道,古時候的中國人跟現在的中國人不一樣。我說:怎麼不一樣?現在中國人對自己沒有信心,什麼都是外國好,中國古人這個信心,對於自己傳統的信心,那是無與倫比的,自信心。所以佛經翻譯出中文之後,這個翻譯的人肯定,大家也肯定,決定是原味,翻得這麼好,沒有變質,而且中文文字比梵文更為華美,換句話說,翻成中文之後,中文經典可以取代梵文原文經典,不需要再去看梵文了。你說這種豪氣,這種氣魄,哪像現在中國人。這是我們值得參考的,我相信老師不騙我。
我向李老師請教,李老師告訴我,中國是得天獨厚,從事翻經的這些法師,裡面很多是佛菩薩再來的;方老師是個哲學家,沒有講到佛菩薩再來。李老師告訴我,最低程度是三果以上,阿那含以上,這樣的境界,他們來從事於翻譯工作,換句話說,這些人有修有證。現在到哪裡去找證果的人?只有真正證入佛菩薩境界的,他翻的才不會錯誤。章嘉大師更是就義陀羅尼上讓我們認識大乘、認識佛法。經教的義理從自性當中流露的,所以它不是人間的文字、不是人間的語言,它是從自性流露。所以經文文字不深,字字句句意味無窮,這些義理、法味無窮!隨著你自己修學的功夫層次。一部經,初學的時候讀這個經,看出意思不多,很歡喜;十年之後從頭再看,意思不一樣,提升了;你再十年,可能又提升了。所以這個經書你讀一輩子讀不厭,為什麼?遍遍有新意思出來。你的心愈清淨,你發現就愈多;如果心浮氣躁,你是一無所得。所以學習的心態決定你的成就,那就是印光法師所講的,一分誠敬,你看到一分的意思,二分誠敬,你看到二分意思,十分誠敬,你就看到十分意思,經的文字一個字沒有改動,你看出它意思淺深廣狹決定不一樣。義理淺深廣狹有沒有範圍?沒有,沒有邊際。所以真的見性,大開圓解,一部經裡頭見無量義,十方世界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教的意思,你能夠在一句一字裡頭看出來。
所以佛在經上才講,「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華嚴經》上的話。佛法一定要有人講,什麼人講?真正有真修、有真證的人講。找不到證果的人,我們也得找個真正修行人,他有他修行的心得體會,我們會得利益。如果他能讀,讀得很多,他能講,講得很多,他都沒有做到,那就不必找他,我們找自己就行了,何必找他?用現代話來說,他是把佛教的經典當作一種學術去研究,叫佛學。諸位一定要記住,佛學跟學佛是兩回事情。學佛才能解佛的真實義,不學佛,研究佛經不學佛,他所得到的是佛學常識,這裡面的義理他沒有辦法理解。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平等、覺裡頭流出來的。他的心不清淨、不平等,迷而不覺,他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你要想解如來真實義,你一定修清淨心,清淨心裡頭沒有雜念、沒有煩惱,他生智慧,智慧能解如來真實義,知識不行。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
不但佛法要用誠敬,世間聖賢所傳的,像中國傳統文化、《四庫全書》,同樣一個道理,一分誠敬你得一分的契入,我們講真實義,你才懂得作者的真實義,兩分誠敬你得兩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世出世間法要從恭敬當中求,沒有恭敬心求不到。不是老師不肯教,是因為學生沒有恭敬心。學生真有那麼一點點恭敬心,老師不會把你捨棄,為什麼?他想道一代一代傳下去,他想找傳法的人。什麼是傳法人?具足恭敬心的人,這個人有條件傳法,沒有誠敬他就沒有資格傳法,就這麼個道理。不是勉強的,勉強不得。我這一生生於憂患,年輕的時候苦不堪言,經歷中日八年戰爭,八年流亡生活,住得短的時間大概一個星期,住得長一點的大概三個月,就走路。八年在中國走了十個省,沒有交通工具,完全靠兩條腿走路,算起來至少也走二、三萬里路。過的是這種生活,無家可歸,同學們結伴。到抗戰末期的時候,國家收容這些流亡學生,建立國立中學,生活才比較安定,衣食住行國家給予。所以非常非常的痛苦。但是從小父母教的尊師重道,對學習有這麼一點恭敬心,這一點恭敬心在台灣就起了作用。我親近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承蒙他們認真的教誨,憑什麼?就是那一點恭敬心。除這一點誠意之外,我是一無所有,物質上我沒有一分錢對老師供養過,而老師對我特別照顧。要用一般的講法,我的長處沒有別的,就是老實、聽話、真幹,這麼簡單的條件,在今天就不容易找到。找到這樣條件的人,這種人就能傳法。
所以這是我們講,這也算是一種特異功能,眼能看到我們一般人見不到的,這是特異功能,天眼;耳聽我們一般人聽不到的音聲,他能聽到,這也是屬於特異功能。一切異常的現象都要用佛經做標準來衡量,可不可以採取,可不可以學習,一定要根據經教,這就不會錯。所以「陀羅尼與明」,明是佛放光,光中所說,你看到了,你聽到了,這跟明的意思相同。「持陀羅尼人,能發神通,除災患,與此方咒禁法相似,故曰咒。」這講咒語,咒語在密宗裡頭非常之多,大乘裡頭有。像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疏鈔》最後他把往生咒附進去。大師告訴我們,經是如來顯說,咒是如來密說。章嘉大師告訴我,咒語裡面有許多不是人間的言語,是六道的言語。鬼神有神通,他能聽得懂人間言語,他自己也有言語,我們聽不懂,佛聽得懂,佛知道,所以經講完之後,佛說的那個咒語,就是給這些鬼神,用他們的言語,把經裡重要的意思提出來說給他聽,所以我們不懂。了解這個意思,咒是顯之密說,顯是咒之顯說,顯密不二。這是佛的慈悲,佛講經。
我們人間講經也不例外,有沒有鬼神來聽?肯定有。怎麼知道?有一些感應很敏銳的人他們能覺察到,有人能看到,有人能感覺到。我們從理上來講那是講得通的。雖然這個宇宙之間有許多不同空間維次,維次是有,維次也通,不是不通,全都是貫通的。所以有緣的人他就能突破,這個有緣就是具足條件的人,不具足條件他就受它的障礙,具足條件障礙就沒有了。這個條件裡頭最重要的是清淨心、是真誠心,清淨心能夠突破空間維次,至誠心也能突破。一個念佛的人,一心念佛,念上幾年心清淨了,妄念沒有了,所謂是煩惱輕、智慧長,他這個能力就現前,他也能見到、也能聽到,也能夠接觸到。這樣的人我們見過,是真的不是假的,往往他們也傳一些信息給我看。所以念咒的人,修這個法門的,能發神通,比顯教裡面容易發神通。為什麼?密咒什麼意思他不知道,他容易攝心。我們念經會想經裡的意思,打妄想,所以心不能專注。密是容易專注,它有這個好處,能夠攝心。定跟智慧能除災患,我們講消災免難。
在中國民間道教很興盛,道教裡有符咒,畫符、念咒,有很多小的病痛符咒能治,很靈。靈的祕訣《了凡四訓》裡有說,怎樣才靈?畫這一道符,這個筆下去到一道符畫完成,沒有一個妄念,這個符就靈。同樣一個道理,我們念這個咒也是的,這個咒念完之後,裡面沒有一個妄念,沒有一個妄想,這咒就靈。所以咒愈長力量就愈大,為什麼?你的定功愈長時間愈長,它效果就大。最短的咒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是咒語,沒翻譯。阿彌陀佛,如果說,一聲的力量小,十聲的力量大,一百聲的力量就更大。用十念法,管用!裡面雜著妄想就不管用,你就把它破壞了。所以說原理是一個。真正懂得原理,念經管不管用?當然管用。念經裡面要是沒有一個妄念,這個經能除災患。這就是世尊所說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用經、用咒、用符這些做工具,目的呢?目的是制心一處,真能解決問題。所以密咒與此方、與中國道教的這些畫符念咒的方法相似,這稱為咒。「凡夫二乘不能知」,所以叫密語。咒,凡夫不知道,聲聞、緣覺他也不知道,誰知道?佛知道、法身菩薩知道,權教菩薩也未必真知道,法身菩薩知道,所以稱為密語。「真言者,如來之言,真實無虛,故曰真言。」佛經裡面這些咒語是佛傳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真實不虛,所以稱真言。密宗在日本稱為真言宗,中國稱密宗,日本稱真言宗就是密宗。這是陀羅尼第三個意思,咒的意思。
第四個意思,「忍陀羅尼。於法之實相安住,謂之忍。持忍名為忍陀羅尼。」忍,這個字裡面的含義有承認的意思、有認可的意思、有同意的意思。佛在大乘教裡面所說的一切法的真相,我們聽了之後,不懷疑,能承認,能肯定,這就叫做忍。能持忍,持是保持,這就叫忍陀羅尼。這種意義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支持點還是智慧,沒有智慧你不相信。譬如這個咒很難叫人相信,咒語的作用很廣,能幫助人得定,能幫助人持戒,能幫助人開智慧,而且能幫助人治病。你看《大藏經》上許許多多治病的咒語,可惜現在什麼?現在不靈了。佛實實在在了不起!他對於一個人生理上的結構,他太清楚了,真的明瞭,他的眼睛比透視鏡還厲害,你身體裡有疾病,出了問題,他都看到。用什麼方法把你問題解決?用咒語。咒語是音聲,換句話說,用音聲來把你有問題那個部位把它震動,把它震開,好像經脈一樣,他幫你恢復到正常,你病不就好了嗎?
我們中國方法用針灸、用推拿、用按摩,同樣一個道理,他用音聲,這最高明的方法。他教你念咒,你就跟他的方法去念。所以這些咒語記錄下來,現在沒有人會念。音要正確,音不正確的話就錯了,所以現在沒有人能夠念了。一定要口傳,文字沒有辦法。尤其文字,古時候的文字跟現在不一樣,它裡頭還有拼音的,叫二合,二個字拼成一個音,三個字拼成一個音,你看咒語裡常常有這種情形,所以一定要口傳。世尊當年在世遇到有病的人,就教他念什麼,他念病就好了。這很符合科學道理,它不是迷信,真有道理在,沒有神祕,完全是用音聲震動,調解你裡面有問題的地方,推拿還得動手,它不要動手,最高明的治療方法。佛經裡面很多,現在全用不上。我們知道佛教裡面有一些文字記載,唐朝時候還管用,還有很多人用佛經裡面的咒語方法治病,唐以後逐漸就失傳,念的音不一樣,達不到這個效果。所以現在這些治病的咒語,我們只看到,這是個紀念,知道世尊當年在世應用這些方法,幫助很多這些病苦的人,屬於無畏布施。陀羅尼我們就學到此地。
下面說,「十方聞名大士,皆得如上陀羅尼,安住於諸法實相,故云獲陀羅尼願。」這是總結十方世界,不是極樂世界的菩薩,十方世界包括我們在內。我們今天聞名,一心求生淨土,這是距離淨土接近了,還沒有發心想求生極樂世界的,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他得陀羅尼。這個四種陀羅尼,任何一種都叫得陀羅尼。得到之後一定要能夠安住於諸法實相,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四種陀羅尼都跟諸法實相有關係,如果我們對諸法實相不了解,總持就得不到。「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就是說,把整個佛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總綱領掌握到了,你的心再不動搖,你肯定了。我們現在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第一個總持法門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第一總持陀羅尼是什麼?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總持陀羅尼是什麼?就是一句名號。掌握這一句名號你就得總持法門,你就獲陀羅尼。彌陀發這個願,是希望你把整個佛法的綱領掌握到,總結起來就是一心稱念。用本經的經文就是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是什麼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就是菩提心。我們起心動念不離這十個字,與這十個字統統都相應,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這就是你獲得陀羅尼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