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五一集) 2010/9/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5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七十四面倒數第二行。
「身及諸根,無有增減」,這一句意思很深,念老在此地的註解說它這是「表佛身殊妙」,殊是特殊,妙是微妙。「由於住本地法身,示現之應身即具圓滿報身德」,這個意思我們昨天學習過,因為時間到了,所以它還有奧祕的深義,我們也不能夠不知道。身是法身,法身沒有物質現象,但是它確實存在,跟法性不一樣。法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法身它是個現象,不過這個現象我們六道眾生大概六根都沒有辦法理解它,它真的存在。譬如江本博士用水做實驗,水有沒有身?我們可以說是水的分子就是它的身,就是它這個現象。它也沒有眼睛,它會看;它沒有耳朵,它也會聽;甚至於它懂得人的意思,人的起心動念它都知道。換句話說,六根的作用在,沒有失去,沒有六根的形相,六根的作用在。同樣的一個道理,我們曉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粒微塵是不是跟水一樣,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絕對是真的。我們坐在這個講台上,這個講台是木頭雕的,它會不會看?會。它會不會聽?會。整個講台,把講台磨成粉末,每一粒粉末統統都會。即使把這些物質現象把它恢復到原子的狀態,那我們眼睛看不見,太小了,電子的狀態,現在講的是量子,更小了,那麼樣小的東西,它六根作用是圓滿的。在一張桌子,整張桌子它有見聞覺知,把它磨成粉的時候,每一粒都有見聞覺知。我們看過這本書,好像也有很多同學看過這本書,這本書裡面講的,寫這本書的高先生他問三王子,你們現在是鬼,鬼魂,問你們有沒有身體?沒有。他們沒有物質的身體,沒有物質的身體,換句話就是沒有眼耳鼻舌,他們像一陣風一樣,他們有聚有散。我們知道節慶裡放的炮竹,這炮竹會把他們炸散,一炸他就分散,也感覺得很痛苦,可是過了之後他慢慢又聚在一起。他有見聞覺知,他能看能聽,他也懂得人的意思,所以他能看得到我們的活動,我們看不到他。
「身及諸根,無有增減」,這個裡頭的意思很深很深!我們人在這個世間,物質的身體有生滅,靈性的身體沒有生滅。靈魂是靈性的身體,因為它迷了,我們叫它做靈魂;它要是覺悟了,我們稱它作靈性,大乘法裡面稱它為法身,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隨我們的念頭,我們的念頭是感,它有應,感應道交,它就在現前,它不是過去,它也不是未來。所以大乘教,確實祖師大德跟我們講,即在當下。當下就這一念,當下這一念要沒有了,宇宙一切都沒有了,一有一切有,一滅一切滅,一時頓現。《妄盡還源觀》裡頭講得很清楚,把這個道理,把這個事實真相。那是真我,我們這個身是假我。這個道理的確非常之深,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曉得,諸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在六道、在十法界,他們的身,實際上他真正的身是法身、報身,法身是體,報身是相,也起作用,在實報土。應化身叫分身,不是他到這裡來應化,實報土的身就不見了,不是,實報土的身還在那裡,在佛面前聞經、供養、修福修慧,沒間斷。應化是什麼?好像是分身去了,同時能分百千萬億身,不止十萬億,能分百千萬億身。為什麼?《還源觀》上三種周遍裡面講的「出生無盡」,哪個地方眾生有感,那個地方立刻就應,不是從哪裡來的,沒有,就在現前,因為法身遍一切處。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
真正有少許覺悟的人知道這個道理,明瞭事實真相,你說他起心動念能不慎重嗎?中國古人所謂獨善其身,如同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不止,佛法講不止,十太少了。好像十個人在你身邊看著你,不止,多少人在身邊看著你?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都在看著你。你怎麼能瞞得過諸佛菩薩?你怎麼能瞞得過天地鬼神?你怎麼能瞞得過萬事萬物?連一粒塵沙,連一根汗毛端,統統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迷的時候叫受想行識,悟的時候叫見聞覺知。宇宙之間這是法性的起用,就是這一個性,不起作用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沒有,你不能說它無,起作用的時候什麼都有,你也不能說它是有,森羅萬象是幻相,包括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法性所生所現的,它不變,所以叫一真法界。實報土以外,十法界依正莊嚴,那會變,永遠不停的在起變化,出生無盡。
什麼東西主宰這一切?佛說得好,心想,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主宰一切法,一切法從心想生的,所以念頭就太關重要!你天天念阿彌陀佛,你是什麼境界?極樂世界的境界,阿彌陀佛本地風光的境界,這還得了嗎?我們天天念佛,為什麼境界不現前?你不會念。為什麼說不會?你這一句佛號裡頭摻雜著有懷疑、有夾雜,而且常常間斷,所以你感受不到受用;換句話,你的佛號跟阿彌陀佛的心沒有連在一起。我們中國古人講母子連心,母子分離距離再遠他有感應,兒子真想媽媽,媽媽也真想兒子,所以當他們相念的時候就有感應。我們跟阿彌陀佛也要像母子關係一樣,那才行,那就是古大德常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那叫真念佛。所以,形式上不是很重要的,實質重要。把極樂世界看成我的老家,把阿彌陀佛看成我的父母,我們離開了老家,迷失了方向,到這兒來搞六道輪迴,現在聽到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明白了。明白之後,趕快認祖歸宗,這個重要!憶念不捨,這叫真念佛,決定不要把生死放在心上,心裡沒有生死了。
念念跟阿彌陀佛相應,我這裡發射念佛的波他收到了,阿彌陀佛的回應我們也感受到,自己感受到了,什麼時候回到極樂世界?聽佛安排。佛什麼時候讓我們去,就是什麼時候他來接,什麼時候就走;沒有來接,一定我們還有沒有完成的工作,需要在這個地方完成。一個是在這個世間提升自己的境界,比在極樂世界還要殊勝,這經上講的,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真修行,等於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為什麼?極樂世界沒那麼多誘惑,沒有,太平世界,這個地方誘惑力量太大,你能禁得起,這真的不是假的。順境、逆境,順境誘惑你起貪瞋痴,逆境亦復如是。你把境界看破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受外頭境界誘惑,我們自己成就了,雖然沒大徹大悟,清淨平等得到了。清淨心得到,平等心也得到,佛還沒有來接我們,那另外一個要幫助苦難眾生。這個世界與彌陀有緣的人不少,我們要做出一個好樣子來接引他們,幫助他們認識阿彌陀佛,認識西方極樂世界。他認識之後,他也能發願,他也能真幹,我們有能力幫助他,你住在這個世界就是這麼一樁事情,不是為自己。「正法久住,續佛慧命」是要我們認真去做的,這不是口號,要把它做出來。利用這個假身體,這個假身體挺管用的,用這假身體做樣子,《還源觀》上的四德把它做出來,「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做出來正法就久住了。今天佛法衰,社會大眾不相信,為什麼?沒做出來,社會大眾沒有看到真正佛法,道理在此地。我們明白了,搞清楚了,不做怎麼行?叫誰做?自己做,不要勸別人,不要依靠別人。他如果覺悟了,他肯定跟我一樣,甚至於比我做得更積極。所以這個是屬於報身德。
我們今天接著看底下兩句,還是屬於報身德,「如來定慧,究暢無極」,這就講得很具體。定是什麼?「定者,禪定。慧者,智慧。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這要做出來。什麼是戒?守規矩、守法就是戒,佛在經教上給我們講的規矩我們要遵守。我們現在住在這個社會,這個社會有國家、有政府,有典章、有制度,有風俗、有習慣,樣樣都要遵守,都要做出來,世出世間法都要把它做出來。世間法再多,我們中國老祖宗是真有智慧,把它歸納成十二個字,簡單,再多再多不出這十二個字的範圍,這不容易!這十二個字是,「孝悌忠信」,我做到沒有?「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怎樣才能做到?覺悟就做到了,迷做不到,覺悟是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菩薩戒經》裡頭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的孝悌忠信的對象是什麼?一切眾生。盡孝、盡悌、盡忠、誠信,這裡頭沒有講對德行高的、年歲長的,沒有講這個,對好人,不對壞人,也沒有。既沒有的話,一切眾生一律平等,對我有恩的人我是這個態度對他,毀謗我的人、羞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也是這樣對他,盡孝、盡悌、盡忠、誠信,一定要這樣做。這是什麼?這是覺悟了的菩薩,他是這樣做法的。你還有分別,你不是真正覺悟,真正覺悟的人沒有分別。我們今天也沒有真正覺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有做到,但是我們今天在大乘經教裡長時間的薰習,我們解悟,解悟如果真的去幹的話,肯定就真的覺悟,你不幹不會,你要一幹就真覺悟了。你看,許許多多懺儀裡,「一心恭敬」、「一心頂禮」,那是禮義廉恥的禮,真的不可思議!這是什麼?這就是定慧,我們講這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它的體是什麼?就是定慧,戒定慧。
「《會疏》曰:究謂究竟,暢謂通暢。」如來定慧,一般在大乘經裡面習慣的說,稱佛是從相上講的,稱如來是從性上講的,如來定慧就是自性定慧。哪個人沒有?一切眾生都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戒定是德。究竟通暢,「簡異因位所得,故曰無極」。究暢無極,這是從果位上說的,這不是因位。果是什麼?果是成佛,也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華嚴經》上說,初住以上就是果位。我們曉得,十信菩薩是因位,十信菩薩初信到六信還沒離開六道,在六道裡頭。七信離開六道了,七信是阿羅漢。六信是三果聖人在修四果的道行,還沒有成功,成功證得了四果,他就超越六道。所以,第七信是阿羅漢,第八信辟支佛。第九信菩薩,第十信是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沒出十法界,因位。十法界裡面這一尊佛,他要是把妄想斷掉,妄想就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他就證得初住,超越十法界,這才是真正的果。他住在哪裡?住在實報土,實報土的是哪些人?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華嚴經》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報土,報土就是實報土,實報莊嚴土。第四十一是等覺,再往上去無明習氣沒有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這一品無明沒有了,那就成為妙覺。妙覺住哪裡?妙覺回常寂光,就不見了,科學家講不見了,回到常寂光。這些都是宇宙之間的真相,佛經的名詞叫諸法實相。「故經義為,佛之禪定智慧,究竟通暢,非一切在因位之大士所能得。」這就講的什麼?通暢這兩個字,通暢就是無礙,《華嚴經》上講的四無礙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地方都是講阿彌陀佛。
我們再往下面看,下面是第三段,於法自在,解脫德。般若、法身、解脫。「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諸位要記住,自在就是我,得自在你說有沒有主宰?當然得到主宰,如果不能得主宰,怎麼能叫自在?這就是大乘法裡常講「常樂我淨」,這叫四淨德,這是性德,出現了,真我現前。諸位記住,真我到什麼時候你證得?圓教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菩薩,真的我找到了。六道十法界裡講我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真我找到之後,你就到實報土去了,你就永遠脫離十法界。常就是涅槃德,常是不生不滅,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那是常。樂,永遠離苦,永遠沒有苦了,無論是精神上、物質上,永遠擺脫了,那就叫樂。我,自在,最勝自在,自在、主宰都得到。淨,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的性德就恢復。
「最勝二字,自《唐譯》」,這五種譯本裡,唐譯有這兩個字,「最勝」。「心離煩惱之繫縛」,繫縛是比喻,好像繩索把你捆綁起來,你不自在了,煩惱就像捆綁自己的繩索一樣。現在怎麼樣?離開了,離開叫解脫,這個繩索解開了,你脫離這個痛苦。心離,煩惱就是繩索,你不自在,你很辛苦,用什麼方法把這個繩索解開?戒定慧,一定要知道,世出世間法同樣一個原理原則。世間法在古時候講學禮,禮就是規矩,禮沒有,儒就沒有了,戒沒有,佛就沒有了。儒家的禮跟佛法的戒是相通的,是一樁事情,佛家的戒比儒家的禮更嚴格,為什麼?他要得定,儒家還沒有制定這個目標,可是佛家持戒目的是得定,修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智慧沒有開,定沒有修成,定真正修成,自然開智慧。定是什麼?小定是清淨心,大定是平等心,究竟圓滿的那是性定,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是自性本定,那叫大徹大悟。
由此可知,修定是開悟的一種手段,而持戒又是修定的手段,持戒是手段的手段,不是目的,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這個不能不知道。許許多多學佛的人他不懂這個道理,把持戒、修定統統結歸到福報去了,修福去了。能不能修福?能,修人天福報,持戒不能得定,人天福報,修定不能開慧,這個定就變成四禪天、四空天,他將來到那兒去了,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修這個東西,不能把目標搞錯,不能把方向搞錯,這很重要。我們現在修淨土,想往生極樂世界,要不要戒定慧?要,沒有戒定慧,極樂世界去不成,特別是定,定叫三昧,你看什麼人能往生?念佛三昧得到了,決定往生。念佛三昧沒有得到,那得要靠運氣,什麼運氣?你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跟《無量壽經》上四十八願第十八願相應,決定得生,最後一念。你能不能保證你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不能保證。這個事情僥倖不得,要真幹,不能存僥倖之心:我現在不念佛沒有關係,臨終一念我就可以往生。你要曉得,臨命終時,第一個頭腦清楚,你能不能保得住?一下迷惑就完了。如果你要是生病,病得很重,像植物人一樣,連人都不認得,那你還能認得佛嗎?這個太重要了。所以臨命終時有三個重要的條件,第一個頭腦清楚;第二個,遇到善知識提醒你,就是講助念;第三個,自己真正發願求生淨土。什麼樣的雜念統統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一句阿彌陀佛歸心淨土,行,這人肯定往生,這是淨宗法門不可思議、無與倫比的功德。我們就是想到臨命終這三個條件找不到,遇到善知識,可遇不可求,頭腦清楚太不簡單了!我們看看,送往生你看,臨命終時幾個人頭腦清楚,幾個人在這個時候真正肯聽勸告?這麼一來,平時的功夫就很重要,這個東西像打仗一樣,平常練兵,天天在操練;往生就好比打仗,就那一剎那,最後那一念,能不能往生決定在最後一念。
所以送往生的人一定要有知識,印光大師講得非常好,往生的人他已經斷氣,不要碰他,為什麼?一般講,人斷氣了,醫生診斷說這個人死了,宣布死亡,他的神識沒有走,你碰他,他有感觸、他有痛苦。他有痛苦,心裡面生瞋恚,那個麻煩大了,瞋恚心一起來,三惡道去了。不能碰他,多長時間?八個小時,八個小時之後再動他。不但不能碰他的身體,他那個床都不能碰,這是常識,很重要。如果說最安全起見,最好十二個小時到十四個小時,那就非常安全,他神識離開了,你再給他換衣服、給他沐浴、給他穿衣。他走得很安詳,全身柔軟,柔軟不代表往生,走得很安詳,但是可以保證他不墮三惡道。全身柔軟,來生到人間一定比這一生還要好,他這一生做了好事,真有修行,來生得富貴;修的福更大,人間沒這麼大福,他就到天上去了。天有六層天,看他修的福報多大,他到哪一層天去,一般最普遍的是四王天跟忉利天,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所以人一定要修四淨德,修四淨德的人,臨命終時候沒有障難、沒有障礙,平常處事待人接物,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好!
現在修行最重要的,一定要記住從持戒下手,不持戒不行。不持戒念佛功夫不得力,不持戒學經教,學的是佛學,不是智慧。人真正持戒、修定,你念佛、誦經那就不一樣了,那你真的是在學佛。戒從哪裡學?我們今天要搞真的,不能搞假的,假的到臨終時候你將來還去繼續搞六道輪迴,你就錯了。你要再說我學佛,怎麼佛菩薩不靈?對佛菩薩起了埋怨,你下地獄去了。佛菩薩說得很清楚,你自己錯了,你不承認。你看看,我們的戒律依什麼?最高的指導原則,淨業三福。經上講得很清楚,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還得了嗎?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修菩薩道成佛的人,都要依這三條。這三條第一條你做到了沒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給諸位說,比我們中國老祖宗講的十二個字,內容還要深、還要廣。怎樣孝養父母、怎樣奉事師長?佛弟子想做個菩薩,菩薩知恩報恩,什麼人恩德最大?父母、老師,父母給我們身命,老師給我們慧命。不孝父母是頭等大罪,背師叛道跟不孝父母的罪是相同的,你這還得了嗎!
我們今天要把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用什麼?用《弟子規》。淨業三福這兩句是綱,《弟子規》一百一十三樁事那是目,你就曉得怎樣去做才把這兩句做圓滿。不能小看《弟子規》,《弟子規》展開跟十善業道沒有兩樣,八萬四千細行,倫理道德的教育。你要不從《弟子規》上去學,那你就得學小乘法,小乘經論很多,你要去學小乘戒律。所以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他們聰明,唐朝中葉以後,中國的佛教,無論在家出家不學小乘,用儒跟道代替小乘。今天佛教之衰,為什麼?儒跟道不學了,小乘也不要了,變成沒根的佛法,所以佛法衰了,衰成這個樣子。無論怎麼樣修你都不會成就,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也往生不了極樂世界,那麻煩大了!經典一展開,諸位就會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善的標準是什麼?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的基礎在哪裡?基礎在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我們用儒跟道代替,好!中國自己的東西,不輸給小乘。中國從採用儒家、道家來代替小乘,大概也有一千六、七百年了,這一千六、七百年出了多少高僧大德,這就說明古人的選擇沒有錯誤。我們還是要走古人的道路,用儒、道來代替小乘,就是用《弟子規》、《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這裡也可以包括印祖所推薦、所介紹的《了凡四訓》跟《安士全書》,把這些東西看作是戒律,根本的戒律。有這個基礎,我們修十善業道一點困難都沒有,你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連這個都不知道,都不能認知,不能真幹,你學佛可以說你在佛門種個善根,這一生想成就很困難。
佛講得清清楚楚,我們自己千萬別誤會,特別是教導別人的,你為別人指路,你要負責任,你把路走錯了,因果是你背,那個麻煩大了。自己沒有開悟,哪有能力教人?可是今天,開悟的人我們找不到,老師教導我們,現前我們不認識真正善知識,找古人。古人的標準看《大藏經》,他的東西能入藏,那就是肯定是真善知識,我們跟他學習就不會有差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都做不到,你怎麼能學佛?你入不了佛門。這是儒家的東西,你想想你做到沒有?《太上感應篇》裡面講的,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總共講了一百九十三條,教我們真做、真幹。如果出家,再加上《沙彌律儀》,《沙彌律儀》在家同學也可以學,這就入了佛法。有這樣好的一個基礎,這戒的基礎有了。定怎麼修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定。我選擇持名念佛,一天念三萬聲、念四萬聲,心就定了,二、三年訓練下來就得三昧,心清淨了。用這句佛號代替一切雜念,古人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無論什麼念頭才起,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取而代之,一切念都歸到阿彌陀佛,這叫三昧,念佛三昧。根大利的,那是什麼?真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心裡再沒有這些牽掛,這得定了,開智慧。
劉素雲居士在此地做了兩次報告,這裡留的有她的光碟,她有什麼本事?她自己說了六個字,一點都不錯,三世諸佛所以能成佛也就是這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你看世間人,最不容易放下名利,這是她的善根深厚,她從小一直到老沒有把名利看在心上,心裡沒有名利。一生誠實、真誠,沒有妄語,這是什麼?這是根本戒。你說劉素雲她沒有妄語,她會有兩舌嗎?她會挑撥是非嗎?不可能。她會綺語嗎?她會惡口嗎?都沒有。貪瞋痴慢很薄,這就是什麼?人家這戒雖然沒有學,不學她已經有這麼深厚的修養,你看遇到佛法,她就能夠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一天聽十遍,十年沒有改變,一門深入。你們仔細去觀察她,她有沒有開悟?好像有那麼一點。你要知道,有那一點開悟,她就有相當的定功。所以,不走戒定慧這個路子不能成就,戒定慧三學,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必須走的這條道路。
我初學佛的時候,因為知識分子好學,對於佛經的這些道理、境界很歡喜,戒律就很馬虎,看得很淡,不太接受。章嘉大師告訴我,戒律很重要,戒律好像,我們那個時候住在台北,好像台北到高雄你坐火車,戒律就是這張火車票。這張票,沒有到達目的地,你永遠不能丟掉,隨時他要查票,到達的時候這個票交回。他說戒律就像這張票一樣,沒有到成佛,等覺菩薩還要持戒,一直到妙覺果位,你的戒定慧三學圓滿,你能疏忽嗎?一門深入要守十年,一般講這是最少的,十年沒有得一心,我們念佛人講沒有得一心不亂,還得繼續幹十年。以一心不亂為標準,一心不亂有兩種,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實在是業障太重,把目標才定在凡聖同居土,業障習氣太重,這是不得已,真有志氣,要把品位提升、提高。所以,我們今天讀到這一句,解脫德這句經文,「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心離煩惱的繫縛,通達無礙,謂之自在,這一句就是《華嚴經》的四無礙法界。
「又不謀而運,一切無礙,謂之自在。」不謀就是沒有計劃,沒有預先的這種設想,自自然然的,什麼障礙都沒有,這才叫自在。「如《華嚴經》中之十自在」,這個十自在,念老都把它節錄在此地,我們在這裡都看到了,十種自在。第一個「命自在」,命是什麼?壽命。「菩薩得長壽慧命,經無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間,無有障礙也。」這個擺在第一條,是娑婆世界人最歡喜的,把它列在第一條,壽命自在。壽命與健康有密切關係,如果壽命很長,身體不健康,那不叫受罪嗎?那不是享福,那叫受罪。壽命長,身體跟年輕人一樣,這叫自在。能做得到嗎?能,真的能,在佛法上、理論上講,真的是沒有障礙。憑什麼?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長壽能得長壽嗎?能,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可是老師後頭有註解,必須如理如法的求你才能得到,真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求,得不到,那是什麼原因?不是在理上產生錯誤,就是方法錯了。理是一個純粹利人之心,不是自利。我在世間多住幾年,身體健康,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為正法久住,這個自然就會得到。為自己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個求不到,佛門裡沒有這個。因為佛菩薩沒有一個是自私自利的,只要自己夾雜一點自私自利、名聞利養的人,你就得不到,不是不靈,你不如法。所以這種求,求壽命,這是菩薩,不是凡夫。
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為什麼他不長住,連釋迦牟尼佛住世也只七十九歲就走了,他為什麼不多住幾年?這就是善導大師的話,「總在遇緣不同」。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有緣的人都得度了,他工作圓滿了,他走了。往後的眾生?往後的眾生有與其他佛菩薩有緣的,這是世尊的弟子,代代相承,這些弟子當中確實許多都是再來人,佛、菩薩、羅漢應化來的。佛沒有捨棄眾生,世尊的法緣圓滿了,就交給弟子,你們接著,一個一個接著搞。因此學佛,結法緣比什麼都重要。李老師過去在台灣,法緣非常殊勝,我們跟他學經教,他也把這個常常叮嚀、囑咐我們,要與大眾結法緣,還教我們怎麼個結法。他老人家一個星期講兩次經,固定的,一個星期講兩次,教我們當接待。我們這二十多的同學學經教的,老師講經我們就是招待,在大門口看到有聽經的同修來了,去招呼他們,給他們找座位,給他們拿經本,告訴他們今天從哪裡講起。有時候,老師講,給他們再買一點糖果結緣,我們都很窮,沒錢,一塊錢去買一點花生米,一個人一粒,一個人一粒,糖果一個人一小塊,結緣。我們這些同學就幹這個事情,結法緣。你要不結法緣,你將來縱然講得很好,講得天花亂墜,沒人聽,來聽經的人是跟你有緣的,這個不管你講得好不好,緣最重要。我們親自看到,我們有幾個同學講得很好,可是講經,聽經的人沒幾個,十幾、二十個人。林看治居士也是我們的老學長,她六十歲,她的法緣好,無論在哪裡講,座位上都坐得滿滿的,我們都很羨慕,老師說人家法緣殊勝。所以結緣就很重要。這我們學會了,這麼多年來,我們在國際上邀請講經,我們法會還沒有開,我們結緣的東西都運到了,全部都是經書、光碟、錄音帶、錄像帶這些東西。所以一講經,門口都擺滿了,隨便拿,法緣殊勝是這麼來的。四攝法裡面頭一個是布施,結緣布施是跟一切聽眾結法緣。
所以確實佛氏門中真的有求必應,記住一個原則,不為自己,不能摻一點點自己的東西在裡頭,一摻就壞了,感應就沒有了;一絲毫自己都沒有,那個感應就不可思議。世尊的弟子,真正弟子,在這個世間就是續佛慧命,接引眾生,接引他們到極樂世界。別的法門,別的經典不重要,那是什麼?他們喜歡,讓他們開開心,給他們講講。真正有受用,幫助他了生死出三界,這一生當中圓滿成佛,就是這部經。淨土的五經一論,這是真正重要的,不能不知道。所以財富,佛說得很好,財布施得財富;聰明智慧,法布施;健康長壽,無畏布施。真正修這三種布施,三種果報,這世間人所求的,智慧、財富、健康長壽,你統統得到。心裡沒有自己,一心就是為如來正法,為普度眾生,你這一生就不會生病。為什麼還會生病?還有自己沒放下,你才會生病,自己放下了,就不會生病,這個道理要懂。
第二,「心自在,菩薩智慧方便,調伏自心,能入無量之大三昧,遊戲神通,而無障礙也」。心自在,這裡頭最重要的,心要定。什麼是定?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定。先從執著放起,下手。執著裡面,佛告訴我們,你得真幹,頭一個放下身見。放下身見是什麼?無我。無我,我還要替別人工作,沒有我自己的事情,沒有我自己的念頭,我工作是為別人,為續佛慧命,為利益眾生。只要是為正法久住,為眾生得利益的事情,我都去做,沒有一點點為自己,身見就破了。身見破了之後,必須要做到的,實在講這五種見惑是同時得到的,一個得到了,統統都得到。對立的念頭沒有了,邊見,於一切人、一切物再不會有對立,你就做到隨緣妙用。我們常常說,在這個世間,對一切人事物,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支配的念頭,你看你多自在!你有這些念頭,你多操心、你多辛苦,操心、辛苦那造業。你不對立、不控制、不佔有、不操心,你不造業了,那真叫消業障。沒有成見,能夠恆順眾生,別人說什麼,很好,不好的也很好。那不好的,他將來看到,他吃虧上當!吃虧上當他在學習,他在那裡吸取經驗、吸取教訓,有什麼不好?好事!他要不吃吃虧,他從哪裡學得到?所以,菩薩也常常看到人造作罪業受苦報,不去勸導他,他必須要通過這個教訓,他自己覺悟。反而在享福的時候,順境裡面,要提醒,避免他造業。迷得很深,造極重罪業的時候,佛有的時候看著笑笑,不會說話的。這是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慢慢等他覺悟、等他回頭,你再去教他不遲。
所以首先心要定,不被外面境界所轉,我們這部經上修行的標準,就是說了三樁事情,清淨、平等、覺,清淨是阿羅漢,平等是菩薩,覺是佛。我們修學的目標,念佛、持咒、持戒那都是手段,目標是什麼?目標是清淨心。我們修行是不是真有功夫、真得力,那就是我們的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一月比一月清淨,功夫真得力了。自己曉得一個月比一個月有進步,真正放得下。一切放下,心裡沒有所求的了,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佛菩薩要我們做什麼事情,結果做事情需要花錢的,我們也沒有錢的,我們也不會到人家那兒去化緣,自然就有人送來。那就說明什麼?這個事情佛菩薩是一定要叫你做了,有人送錢來;沒人送錢好,這個事情可以不必做,不必操心。所以永遠是隨緣不攀緣,這就對了。「遊戲神通,而無障礙」,遊戲神通是形容你的日常生活是在做遊戲,通達無礙。心自在。
第三,「資具自在」。這個資具就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必須要具備的一些條件。物質的條件沒有不行,吃的雖然很簡單,但是要能吃得飽,穿的簡單,要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夠了。釋迦佛當年為我們所示現的,他們居住的地方是熱帶,恆河流域,所以三衣一缽就夠了,他沒有任何東西。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們是托缽,每個人出去托缽,托到的飯菜不是自己就吃了,不是的。回到自己好像現在的營地一樣,他沒有房子,他也沒有帳篷,就是樹林,回到這個樹林,把所有飯菜統統集中倒在一起混合起來,吃多少拿多少,真正共產主義。有人托的菜好,有人托的菜不好,有人托得多,有人托得少,回來之後大家集中。所以古人講,出家人一缽千家飯,那真的不是假的。你吃的時候盛這一小缽飯,那是一千二百五十人到外面托缽回來的,那不是千家飯嗎?不是假的,真的是做到利和同均。六和敬裡頭,真的是真正做出了平等,清淨平等覺他們表現在生活上,心地一絲毫不染,托了之後,回去大家分了吃。
衣服,古時候的衣服比較難得,飲食比較容易,衣服從哪裡來?人家送一件衣服那不是容易事情。衣服多半是一般人衣服穿舊了、穿破了,丟掉不要了,他們撿來。撿來還可以用的,破了不能用的把它剪掉,能用的一塊一塊剪下來留著,留著夠縫一件了,拼湊起來。我們這個衣現在是象徵性的,這是一塊一塊的,在以前確實是一塊一塊縫起來的。布料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所以必須染色,染成這種顏色。這顏色是什麼?紅黃藍白黑統統混在一起,就變成這種顏色,所以叫染色衣。衣只有三種方式,一種是五條的。我身上搭的這個是二十五條,二十五條叫大衣,大衣是九條到二十五條都叫大衣。平常一般穿的是七條,工作的時候是穿五條,五條是工作服。出去托缽這是大事,一定要披二十五條衣,這就是對一切眾生的恭敬,恭敬心。這些在家人供養我們飲食,這些飯菜供養我們,出家人對他們法布施,對他們講解佛法,以佛法教導他們,他們有問題要為他們解答,沒有問題要為他們祝福。所以信眾以財施,飯菜是屬於財,財施,出家人用法施回報。
現在社會跟從前不一樣了,我們有居住的房舍,寺院庵堂。人口多了,學佛的人比從前也多了,所以現在有學校、有講堂,這所有一切設施都叫資具。「菩薩能以無量珍寶,種種資具,嚴飾一切世界,清淨無礙也。」這些珍寶,世間這些七寶它到底有什麼作用?七寶是屬於財富,它的作用是幫助你免於貧窮,換句話說,帶給你財富,它作用在此地,所以大家把它看得很珍貴、很名貴。佛法不然,佛法把法看得很重,稱之為法寶。世間上財寶只能解決我們衣食住行這些問題,沒有辦法幫助我們了生死出輪迴,證得涅槃不生不滅,沒有這個能力。法有這個能力,所以法寶比這個世間的財寶,不知道要重要多少!所以學佛的人重視法寶,你看看一本經書,一句佛號,佛號是修行法門,一本經書能真正幫助一個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世間無量財寶都不能跟它相比,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前面講的,這個經文上講「惠以真實之利」,真實之利是法寶,我們以法寶布施、供養一切大眾,這個福報是真大,不能不知道。今天我們修最殊勝的法供養,是什麼?就是現在的電視跟網路。現在人誰不看電視、誰不用網路?我們把自己修行的心得,修學的法喜,利用這些高科技,與許許多多有緣眾生,什麼叫有緣?他打開這個頻道,這就是有緣的,跟他們在一起分享、一起學習,這是在今天這個世界裡最殊勝的資具自在。如果有能力的,無論出家在家,道場裡一定至少要設網際網路的網站。每天認真修行,認真學習,每天都把我們修學的成績,我們的心得,在網路上給一切大眾分享。這是真正報佛恩,這是真正的資具自在。
「嚴飾一切世界」,嚴是莊嚴,飾是裝飾,莊嚴裝飾一切世界,用什麼?佛陀教育。佛教自己本身稱宗教,宗門、教下。宗是什麼意思?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教是教育、教學、教化。宗教兩個字合起來,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眾生,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就幹這樁事情,我們今天遇到,得到利益,得到好處,我們發願加入他們的團體,也來從事這樣的工作,成就資具自在,成就嚴飾一切世界,讓一切世界都像極樂世界一樣的美好。這個裡面所有一切居民都是上善之人,上善是什麼?菩薩。中國老祖宗所說的,孝悌忠信這十二個字全部都落實了,佛陀教學的十善業道,三皈五戒,人人都做得圓滿。
我們曉得,正報莊嚴一定帶動依報的莊嚴,依正莊嚴無與倫比。在遍法界虛空界裡面,極樂世界是個示範點,一切美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這個我們往下學習大家都能看到。你看阿彌陀佛是怎樣建立極樂世界,建立極樂世界不是他自己享受的,不是為自己,特別是為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這功德多大!阿彌陀佛的心量大,心地純淨純善,所以極樂世界真的嚴飾是一切諸佛世界之冠。我們這一生真幸運,遇到這個法門,親近阿彌陀佛,認識清楚,搞明白了,下定決心,非去不可。像劉素雲一樣,你聽她講演的時候口氣,認定極樂世界,非去不可!要有這樣堅定的決心,能不能去?肯定能去。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這下面第四是業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