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證道歌 (第一集) 1980/1 台灣圓覺寺 檔名:09-013-0001
諸位同學,今天我們有這麼一個殊勝的因緣,在圓覺寺講永嘉大師的《證道歌》。這個寺廟跟我就很有緣分,我在四十二年,剛剛學佛沒多久,那時候是玄妙老和尚做住持,他老人家在閉關,正定法師是這邊的當家師。朱鏡宙老居士跟他們很熟,當年老居士住在此地,我跟老居士的因緣很深,我到此地來玩、來看他,順便來叩關,來拜訪玄妙老和尚。在當時這個寺廟住的人還不少,環境非常的幽靜。前年,淨定法師請我到這邊來講經,是暑假的期間。講經的對象是一般的同修,並不是以大專學生為對象的。課程就是《禪宗集》,所以《禪宗集》是在此地講的。《禪宗集》講完之後,錄音帶大概流通有一部分。有很多人聽到錄音帶之後,有打電話來找我,有口頭上來跟我說,希望把《證道歌》也講一遍。我也是一直找不到一個適當的時間來講這篇東西。
《證道歌》雖然不長,但是在佛教裡面它有很高的地位。自古以來,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的,可以說沒有不讀《證道歌》的。而《證道歌》裡面含的義趣,可以說是無有窮盡,徹法底源。雖然說是禪宗的,實在講是一切大乘法的綱領。我們這一次有這樣殊勝的因緣在一塊共同的研究,這也是非常之難得。尤其是在農曆年的前夕,意義就更為殊勝。諸位在假期當中不去遊玩,到這個地方來聞佛法,是難能可貴。在未開講之前,我先要把永嘉大師,就是《證道歌》的作者,給諸位做一個簡單的介紹。諸位掀開我們頁數的第三頁,就是《證道歌註》第三頁,第三頁這個題是「永嘉真覺大師證道歌」。我將前面彥琪法師的前面一段介紹跟諸位說一說,也可以從這篇介紹裡面對於永嘉大師有個認識。因為介紹裡面比行狀還要清楚一點,所以我們行狀省略,就介紹這一段。
「從緣悟入之謂證」,緣是講佛法的因緣。佛法自始至終都不離開因緣,像《法華經》裡面所說的,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就是「為一大事因緣」。可見得從緣悟入並不單單指二乘聖者裡面的緣覺。緣覺所謂是從緣悟入,他是從十二因緣。這個地方是一大事因緣。這是解釋證這個字的意思。「千聖履踐之謂道」,此地的千聖就是指千佛。這個地方是泛指,並不一定指一千尊佛,他就是指一切諸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走的這條路,這個就是道。這是無上的大道,不是小道。「吟詠其道之謂歌」,這個歌不必多解釋,這是吟詠歌唱,內容就是證道。可見得這一篇的歌詞所敘說的是諸佛所證之道,也是佛法裡面究極圓滿之道。所以它確實有相當的深度,一定要靠我們自己去悟入。
底下就是解釋,或者是有人問難,說「無修無證者,乃諸散聖,助佛揚化,已於往昔證道,不復更證」。這是假設有一個人提出這一個問題。大道無修無證,無修無證的道是真正之道,可見得有修有證的那是小道。為什麼說無修無證是大道?因為這是講到本性理體,本性理體裡面哪有修為?哪有可證?雖然無修無證,可是迷惑的眾生並不能夠見得,因此還得要假藉因緣悟入。入了之後才曉得確實是無修無證,這是見得萬法的本性。乃諸散聖,散是指散在十法界當中這些聖人,他們無不是隨類化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樣的身分」。在十法界中助佛揚化,揚是弘揚,化是教化一切眾生。這些諸聖在往昔早已經證了道,無需要再證。像諸位曉得,在我們中國,大家所曉得的觀世音菩薩,這是早就成了佛,所謂是「倒駕慈航,乘願再來」,退居在菩薩地位上。而文殊、普賢無不如是,地藏菩薩更不用說。所以這些人早都證了。而我們歷代祖師當中,也確實有不少是佛菩薩再來的。你像我們比較近一點的印光大師,大家都曉得,這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太多了,而我們肉眼凡夫就是見了面也不認識,也把他當作凡人看待。這是講的諸聖,散在這個十方世界教化眾生,這些人是不必更證了。永嘉大師,說實在話,我們仔細看看這個也是個再來人,也不是平常人。
「譬如出礦黃金,無復為礦」,金從礦裡面已經提煉出純金,它不會再回到礦石那個時候,已經提煉出來。這就是比喻已經證了,不會再迷了。底下舉出幾個人,這幾個人都是在佛教史上大家所熟悉的,像「寶公」,寶誌公。大家常常曉得拜梁皇懺,梁皇懺主持法會的人就是寶誌公,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下面像「萬回、寒山、捨得、嵩頭陀、傅大士」,這一些全都是菩薩化身。寒山、拾得,大家曉得是文殊、普賢。傅大士是彌勒菩薩再來的,這是示現在家身。我們現在看到彌勒菩薩的像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也是彌勒菩薩化身,這是現了一個出家相。由是可知,諸佛菩薩在我們中國示現的化身太多,那些是少數被人發現的,我們歷史上有記載的。還有更多身分從來不露的,換句話說,根本就沒有人曉得,歷史上也沒有記載,這太多太多了。在歷史上有記載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從這裡也能看到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這是說明這麼一樁事情。
下面講,「即有所證,須求師印可,方自得名為證」,這就是講在一般修行上要講證果、證道一定要有師承,沒有師承,這個是靠不住的。經典裡面說得也很清楚,說是「自威音王佛已前即可」,威音王是表法的,這是說久遠劫之前沒有佛出世,在沒有佛出世當然沒有人給你印證,所以是還可以,你說你自己印證還可以。威音王之後有佛出世,有佛出世就一定要佛來印證。所以說「自威音王佛已後,無師自悟盡屬天然外道」,這句話我們一定要牢牢的記住。為什麼?與自己有關係,我們自己好好的學佛,不要學成了外道。要想自己不學成外道,這師承很重要,能不能有所成就關鍵在師承。
「是故二十五大士所證圓通從佛印證」,這句話是說的楞嚴會上,楞嚴會上二十五位菩薩所證得的圓通是釋迦牟尼佛給他印證的,有師承。「善財參五十三位知識從知識印證」,這也是說的師承,這個《華嚴經》上的。「乃至西天此土」,這是講釋迦牟尼佛以後,西天是指印度,此土是指我們中國,佛教傳到中國來。「諸位祖師遞相印證。所謂佛佛授手,祖祖相傳也」,可見得這個師承是沒有間斷的,這是一脈相傳,沒有間斷的。這一段統統講的是師承。
「大師因看涅槃大經悟入,往曹溪六祖印可」,這是講永嘉大師證道是六祖大師給他印證的,他也是有師承。在這個地方諸位要特別留意一點的,就是永嘉是六祖的學生,雖然只親近六祖一天,這一天就是師生的關係了。在《六祖壇經》裡面有記載,《壇經》裡面所記載的跟這一篇裡面是差不多,它都是引用《壇經》裡面的。可是在這裡特別提醒諸位的是,《壇經》裡面所說的,永嘉大師是從《維摩經》開悟的,而這個地方講的是《大涅槃經》。我們從《證道歌》內容上去看的時候,好像也是《維摩經》。所以我們在後面行狀上,底下這一行狀上他沒有提。這個可能是彥琪大師註解的時候,也許他是弄錯了,也許他是別有所依,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前面的序文這也是根據彥琪法師註解寫的,所以都是寫《涅槃經》。我們將來讀到《證道歌》本文的時候,就看出來好像不大像,因為它這裡面有提到一句是五眼、五力,提到這麼一段,那就是「淨五眼,得五力」。淨五眼、得五力,這個說法是《維摩經》上的。因為在一般的講法都是五根、五力,五根、五力講得多,說五眼、五力說得少。所以從這後文上看的時候,他引用的有《維摩經》上的話。這一點要注意,將來讀《壇經》的時候,才曉得跟這個地方所講的有點不同。
下面都是《壇經》裡面的話了。在這個地方我把他到曹溪參學這一段略說一說。永嘉大師是一位很聰明的人,他四歲出家,四歲小沙彌,那真是小小沙彌,四歲出家。在十幾歲的時候,他對於教理就相當通達。他主修的是天台,不但對於天台教義他精熟,而且對於天台修行的方法,就是「止觀」,他真正用了功夫。他開悟,實在是在天台止觀上開悟的。這個人確實也是個過來人,悟性很高。傳記上所記載他的,是行住坐臥心都在定中、都在禪觀之中,這種定就是楞嚴定。所以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當時有一個玄策禪師,跟他是好朋友,他們年齡都差不多,都是很年輕,玄策是六祖的弟子,他們常常在一塊聊天、談道。玄策禪師覺得他的見解與南傳的頓教(就是六祖大師所傳的頓教)宗旨很契合。於是乎就問他的師承是誰?他就說了,他說我對於教下是各有師承。他學的東西很多,都有老師指導,而對於契入沒有人印證。玄策禪師就講了這段話,說是威音王佛以前即可,威音王以後,你要是沒有人給你印證,那你還是算個天然外道。他也很謙虛,他說那就求你給我印證好不好?玄策禪師說我分量還不夠。說話的時候,地位、聲望都不夠。就介紹他,他說你可以到曹溪去叩見六祖,請他老人家給你印證。他說你要願意去,我可以陪你一道。當時有玄策禪師,另外還有一位,都是禪宗的大德,就是左溪玄朗禪師,陪他一道到曹溪去參訪六祖。下面這就是參訪六祖這一段話。
「師到日,值祖坐次,繞禪床三匝,振錫一下,卓然而立」。這是他到了六祖,跟六祖見面,你看看這是什麼樣的一個風度。他到那裡去,六祖是坐在禪床,禪床就是禪堂裡面座位,祖師坐在那個地方,他就繞著這個禪床繞三週,這個繞也是禮節,繞佛也是禮節,繞了三周。繞了三周之後,他手上拿著有錫杖,這是從前出家人出門都帶錫杖的,錫杖振了一下,就在地上用力振了一下,就站在六祖的面前,一句話不說,就站在六祖面前。
六祖就說了,「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行行無虧,大德從何方而來,生大我慢」,貢高我慢的態度,沒有禮貌。在這個地方,我們從《壇經》裡面能看到,真正開悟得道之人非常的謙虛。我們看六祖在黃梅,諸位要曉得,六祖也是證了道以後才到黃梅去的。永嘉證道他是有教理的基礎,就是有天台教觀的基礎。六祖實在是了不起,六祖不認識字,也沒有聽過經、也沒有研過教,他只是砍柴、賣柴,聽到有一個客人念《金剛經》,他站在旁邊聽了幾句他就開悟,他就證入了。這真是千古一人,在我們中國佛教史裡頭就沒有看到有第二個人。所以他是證了道之後再到黃梅,也是請五祖給他印證。到了那裡去之後,跟五祖談了幾句話,五祖曉得他是已經證入了。但是並沒有給他印證,叫他在碓房裡面為大眾服務,所以他在黃梅每天也是破柴、舂米,做了八個月的苦工。已經證道的人,在寺廟裡做八個月苦功。別的人不曉得他,都瞧不起他,而他對於寺廟裡上上下下每一個人都恭恭敬敬,這就證道的人不一樣的所在,真正是經上常講的「禮敬諸佛」,一切恭敬,他做到了,那證道人都做到了。我們從大師對每個人的稱呼你也就能看得出,六祖大師稱一般人,就是小沙彌或者是在家的居士,只要是學佛的人,他稱人都稱人上人、稱大德,從來不輕視一個人。這是在《壇經》裡面諸位可以能夠讀到的,像這些地方我們都應當要修學。
永嘉大師到這兒來請教的、來請印證的,所以這個是屬於禪機,不是他沒有禮貌,他這個表示就是請六祖大師出題目,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方法,說請他老人家出題目,他是來考試的、來應試的,求老師出題目。老師就是看他那個動作上,給他出了個題目。說是沙門,沙門是出家人,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就是出家人應當有規矩、有禮貌,行行無虧。大德從何方而來,生大我慢?說你到這裡來的時候一點禮貌都沒有,見到祖師沒有禮貌,你是從哪個地方來?為什麼這樣的傲慢?
「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他今天來求印證就這兩樁事情,在迷悟,關鍵也就是在這上。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這兩個問題,一切眾生都免不了的問題。生死事大,在我們概念當中容易了解,這是大事,再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大了。學佛目的就是要了生死,諸位要記住,除了生死之外,那一些事情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不足以為道的事情,這個是大事。如果不是講為了生死,其餘的事情就是世間的學問能做到,何必要來學佛?正因為生死大事,世間所有的學術、宗教、哲學、科學都沒辦法解決,佛才出現於世,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無常迅速是講的行苦,所以是念念不住。世間人常說「光陰似箭」,念念遷流,青春不住,這是很苦的事情。
六祖就說了,諸位看這個對答,言語非常的簡單,確實是解決了問題。「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你既然感覺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那這很簡單,你為什麼不體取無生?問的裡面有生死,六祖答覆的時候只有一個無生。無生,死就沒有了,不必要無生無死了,無生就行了,問題就解決了。體是體會,取就是證得,這個地方的取不是取捨的取,有取有捨就落到生死裡面去了,所以這個地方的取是證。所以你為什麼不體取無生?無生之法是佛法。了無速乎,了是了達、明瞭。無速,無速是什麼意思?如如不動。這一句就是禪宗裡面常講的「坐斷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是一不是二,那哪裡有遷流?這是佛法的目的。
「師曰」,這是永嘉禪師說。「體即無生,了本無速」。這個地方注意到一個是體、一個是本。體就是本,本就是體,我們講宇宙萬有的本體。本體是什麼?在佛法裡面講叫真如、本性,也叫如如。它的名稱有幾十種之多,意思都是一樣的。體即無生,就是無生,這就是說明他自己所證得的,他的見解、他的見地。了本,本上也沒有速,本體裡面沒有十方,也沒有三際。三際跟十方,十方是方分,三際是時分,時分、方分在《百法》裡面都是屬於不相應行法,是遍計所執性,完全是假的不是真的。這一個見地實在是非常之難得,所以這麼一問,這考試就通過,非常圓滿,得了個滿分。祖師說,「如是如是」,這就給他印證了。祖祖相傳,傳的什麼?就傳的這個。你看人家這一問一答,如是如是就是圓滿及格了,滿分及格的。永嘉證得的,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六祖所證得的也是如此。所以這是同一個境界,給他來做證明。
「須臾禮辭」,這證明完了之後,印證完了之後,他就告辭了,就要離開了。事情辦完了,這很快的,須臾是很快,很快他就離開了。「祖曰,返太速乎」,六祖說,你怎麼這麼快就走了?「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你說我很快就走了,我這如如不動,我根本就沒有動,你怎麼說我走太快了?諸位想想看,他沒動。實在講,你們諸位也是沒有動而來到圓覺寺,沒動就來了,不來不去。如果諸位在此地一個星期當中,你要能證得這個境界,就跟六祖、永嘉把手同行,那個個都能入這個境界。這樣才叫不虛此行,真正有成就了,曉得自己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確實是如此。他們是見道,就是能夠體會到、通達了,我們是迷了這個真相,就是一個迷、一個悟不同而已,除了這個之外,沒有什麼兩樣。「祖曰,誰知非動」,你說「本自不動,豈有速耶」,哪一個知道不動?底下這幾句話很重要。「師曰,仁者自生分別」,這個仁者是他稱祖師、稱六祖,意思就是說我沒有分別,你自己在分別。你看這個一對一答,這個意思都很深。
「祖曰,汝甚得無生意」,六祖說,不錯,無生的義理你是深深的證得了,你是真正的、深深的了解了。永嘉大師說,「無生豈有意」,無生還有什麼意義?「祖曰,若無意,誰生分別」,沒有意義的時候,誰分別這個境界?誰能夠說出這個境界?「師曰,分別亦非意。祖歎曰,善哉善哉」。分別有沒有?有分別。有分別、有言說,但是怎麼樣?不是意。我們現在所難在哪裡?就落在意識裡頭。我們的分別、我們的執著,乃至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所體會的,縱然是講所證得的,全都落在意地裡頭。人家是分別亦非意,非意就是非心意識。因為八個識都可以叫做意,都可以叫做心,都可以叫做識。他分別,但是不是心意識。而我們現在所最大的難處,我們的分別是心意識,所以不能夠見到一切法的真實相。如果我們像永嘉大師一樣離開了心意識,那每一位都是如如佛!善哉善哉,這一句也是給他印可的,跟前面「如是如是」是一個意思,善哉是好極了,好極了、好極了!
「既蒙印可,方得名為證也」,這個是祖師給他印證的。底下這個解釋說,「實非諸位小乘,天魔外道,未得謂得」,沒有得到自以為得到了,沒有證道自以為證道了。這樣的現象尤其是在我們現前這個世間非常普遍,我們自己要注意、要留意。就是學佛不可以步入歧途,不可以學成了外道。「古德云」,底下這一段很要緊,這也是教我們辨別佛與魔。「世間文字法師」,這是指一般講經說法的法師,依文解義,脫離不了文字的,這文字法師。「暗證禪人」,什麼叫暗證?就是沒有師承的,所謂是天然外道。「為佛法大患,誠可哀哉」。由此可知,不但參禪難,需要真正的善知識來指導,研教又談何容易?什麼地方找一個超越世間文字的法師,我們跟他學教才有受用。為文字所轉,那是佛法大患。
我們在《壇經》裡面讀到,法達禪師誦《法華經》三千部,沒悟的時候為《法華》轉,這就是落在文字裡頭。那《法華經》人家背過三千遍,熟透了。諸位想想,一天背一遍、念一遍,三千遍也得十年,這個功夫多深。那他要講《法華經》,那是講得真是天花亂墜!可是怎麼樣?為文字所轉,沒開悟。悟了之後轉《法華》,正是《楞嚴》裡面所講的,悟了以後,這才能轉境界,「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可見得不悟,我們為境界轉,讀經為經轉,見色為色轉,聽音聲為聲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為六塵所轉,這還能脫得了輪迴嗎?自己在境界裡做不了主,隨著境界在流轉,這就是生死相、這就是輪迴相。參禪、研教也不例外,這如何得了?
所以說是佛法大患,誠可哀哉。正是古德所說的「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就這個意思。你要照著經文裡面去講這個意思,三世諸佛都喊冤枉。為什麼?諸佛一句話沒說,一個字也沒講,哪有解釋的?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佛經沒講解的、沒意思的,你要在經典裡面,這個字怎麼講、這句是什麼意思,那就壞了,這就是佛法大患。沒有講,我們在此地講,是講而無講;你們諸位在這聽,那會聽的人,聽而無聽,無聽而聽,才能入門。你要認為我這裡有講,你那裡有聽,那諸佛都流眼淚了,這個路就走錯了。這是佛法跟世間法不同的地方,的確是的。
下面說,「今所證者則異於是」,就是永嘉大師所證的,跟前面所講這個世間文字、暗證禪人,那大大的不相同。為什麼?他所證的是「無生法忍」,他所證的是無生法。什麼叫無生法忍?忍是承認的意思,同意、認可。什麼事情認可?就是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萬法皆如、萬法皆真,不見一法生,也不見一法滅,這個就是無生法忍。不但是體性是不生不滅,再給諸位說,現象也不生不滅。哪有生死?哪有來去?所以「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中觀論》裡面講的八不就是無生法忍。人家確實親證這個境界,體會到這個境界。
「此之大定,具足六法」,底下的六條,也就是勘驗無生法忍的。第一是「正宗非異證」,這是決定正確的,不是外道所證的。第二是「圓契非空證」,是圓滿契入,不是落在頑空裡面。第三是「究竟不異證」,不異是沒有兩樣,與十方諸佛所證的是完全相同。第四是「設利下濟證」,設是設施,利是利益,下濟就是下濟三途苦。這個地方的下濟,包括了九法界有情眾生,示現一個榜樣做給他們看的,是叫這些迷倒眾生能夠看到這個樣子能夠大徹大悟,也能夠證入。第五是「道由法爾證」,這一句很重要,這是證入的原則,法爾是自自然然的,一絲毫勉強都沒有。法,本來就是如此,所以說是無修無證。第六是「了義非偏證」。「故得名為證也」。
「然如是猶涉義路」,說了這些話,又怕落在義路上。義是什麼?就是義理,我們今天講研究這些道理。義路是什麼?是心意識所緣的,所以說猶涉義路。底下有個比喻,譬如有個人,撚這個空,虛空,我們要把這個虛空撚成一條繩索,這怎麼能辦得到?這「徒廢精神」,這是不能成就的。義路要走,走的時候要能捨棄,一面走是一面捨棄,這樣才能真正證得。我們現在最大的困難,走這條義路的時候不肯捨棄這個道路,依舊落在心意識裡頭。諸佛祖師是超越了心意識。「若是本分衲僧,腦後眼開,當自知矣」,兩個眼睛在前面看到,你不稀奇;腦後有眼,這個就稀奇!這是舉出比喻,教我們要超越。我們一般講超越常識,佛法裡面講要超越心意識,才能見到諸法實相。
這個地方就把永嘉大師簡單的介紹就到此地,底下一節我們就正式讀經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