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永嘉證道歌  (第六集)  1980/1  台灣圓覺寺  檔名:09-013-0006

  第十八頁最後一行: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

  上午跟諸位說明過『四大』,「四大」的性就是『寂滅性』,所以了解四大的真實相,才能夠做到事事無礙。小註裡面給我們說的是「四大性空,於法自在」,這兩句話說得很清楚。大師這一句就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隨緣度日就好,才能夠得到自在。因為唯有隨緣才能夠與寂滅性相應。凡夫之人他就是不能隨緣,縱然說他隨緣,他在境界裡面起心動念,這一起心就不是隨緣了,心才動就有分別、就有執著。那個很粗的動我們能夠覺察得到,微細的動我們無法察覺。你要不相信的話,前面我跟諸位講過夢境。假如你的心要不動,怎麼會作夢?可見得作夢那個心的動是動得很細,自己不知道,不知不覺它就作夢了。如果曉得自己心動,那夢境就可以控制了。所以清醒的時候,心動容易覺察,相粗,微細的不能覺察。粗的動我們能夠控制,那就算相當不錯,這個就講定功,你能夠控制得住。但是微細的動還是控制不住。阿賴耶識裡面那個生滅就像海上那個波浪一樣起伏不定,連證得阿羅漢果的人都不曉得。阿羅漢的定功是九次第定,這麼深的定,阿賴耶裡面的生滅起伏妄念他還不知道,何況我們心粗的人!

  從這個地方來看,修行實在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我也曾經跟諸位說過,它也不是個難事情。那個關鍵的所在就是理路通不通達,理路要不通達就難,行門就難;理路要是通達的話,行門就很容易,頓悟、頓超就很容易,一生確確實實可以成就。一生成就,諸位要記清楚,並不僅僅是密宗一生成就,哪一宗、哪一個法門都是一生成就。問題在哪裡?就是你能不能圓悟。如不能圓悟,密宗也不能成就。所以佛法自始至終,十方如來所說的沒有兩樣,一定要悟了以後,然後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都能夠一生成就。法門裡面最殊勝的無過於淨土,而淨土理論之難懂,經上常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彌陀經》裡面說是「難信之法」。一般人聽了不相信,當然的!一般人聽了相信,那十方諸佛為什麼還說這是難信之法?它理太深、太妙了,中下根性很難接受。但是中下根性依照這個方法去修都能有收穫。禪與密,雖然講捷徑,可是淨土是捷徑裡面的捷徑。你看淨土裡頭有部書叫《徑中徑又徑》,那個「徑中」就是指的禪與密,「徑中徑又徑」是指的淨土,這是諸位一定要曉得的。

  我學佛的因緣,第一部所看的佛書就是《六祖壇經》,丁福保的那個註子,《箋註》。那時我還沒有學佛,我在一個朋友家裡,是休假的時候,到台中去玩,住了三天。我那個朋友家裡書很多,我就隨便抽了一本,就是《六祖壇經》,看看、愈看愈有味道,三天把它看完,這是我第一部看的經。而我學佛的第一個老師,正式的老師,是章嘉大師,密宗的大德,甘珠還是章嘉的學生,我那個時候也跟章嘉學,所以跟甘珠活佛在一起就跟同學一樣,很隨便。我跟他三年,密宗的常識我知道很多,他沒有教我學密,他告訴我,密是最上乘法。到現在我們知道得很清楚。好像學校那是博士班,當然博士班一念了,博士帽子就戴上了,那就畢業了。

  所以密是什麼?成佛的班,一學著就成佛了。試問問,你小學、中學、大學都不要念,我就念博士班去好不好?行不行?如果要行的話,那你念小學、念中學、念大學,你傻瓜,你怎麼那麼傻?費那麼多十幾年的光陰,去念那些沒有用的東西,為什麼不一下就念博士班,馬上就畢業了?密是屬於加行,最後一關,無論你學哪一宗、學哪一派、學哪一個法門,不學密不能成佛,但是那是最後一關,這個諸位要記住。嚴格的來講,什麼資格才學密?七地菩薩。我們是不是七地菩薩的身分?如果把尺度放寬一點,圓教初住菩薩,明心見性,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了一分,這個時候可以學密。如果說再要放寬一點,那就是騙人了。我這裡辦博士班、研究所,你從來沒有念過書的都可以,我都可以招生,那就是這個學校,這種博士班沒人去念了。

  我跟諸位說個笑話,我在五十一年的時候,住在大溪,大溪有個香雲寺,現在那個香雲寺,我去年去看了一下,蓋得很不錯,以前我住的那時候是破廟,沒人住的。那時候我們有四個出家人住在裡面,那個住持老和尚就是寂光老法師,住在基隆大覺寺。另外有我一個,還一個法融,有個明演,他們兩個都過去了,那寂光法師也過去了。廟是破破爛爛的,我們在那裡生活非常困難,那廟沒什麼香火,也沒有人供養。我在大溪關帝廟講經,一個禮拜去講兩次,就是那聽眾供養我們一點米、菜,我們在那裡度一段苦日子。明演法師跟法融法師他們兩位是學密的,他們是跟屈文六,屈上師學密,屈上師的密在臺灣也是相當有名。他們兩位就來勸我,他說你對教理又很通達,人又很聰明,那你要一學密的話,不是馬上就成就了?我說是。

  屈上師就派人到我們廟裡頭來遊說,勸我們都跟他學。跟他學的時候,他馬上是每一個人一個月津貼我們三百塊錢伙食,那時候三百塊錢很值錢。寂光老和尚就動心了,他說我們還是要去,因為我們生活這麼苦。說如果我們到那裡去一皈依他,學了密,我們五個人一個月有一千五百塊錢生活費用,那很自在了。我就跟老寂光說,我說:「我沒有去求他,他來找我,我想想我這個程度還不夠學密,我這個程度不夠,他來請我,他那個密就可想而知了」。我說我不去。我說你們要去那你去好了,總不能是為三百塊錢就賣身投靠。我這麼一說,他們臉都紅了,不去了,他不去了。常識我們要懂。

  所以在西藏,人家那邊的學密是先要把顯教通達,這是一定道理的,經教理論都要通達之後,才可以跟上師灌頂,來開始學習。這個東西不是隨便能學的,而且還要非常高明的老師在那裡看他,因為這個東西容易著魔,容易走錯路。禪與密都是很危險的道路,岔路很多,魔障很多。你要遇不到一個好老師,萬一走上岔路,那就是好心學佛,後來變成個魔了,這個東西不是麻煩大了?高實在是高明,章嘉大師跟我講得很多,我佛學的底子是章嘉大師奠定的,講經這套方法是在台中學的。我跟諸位說,我有師承的,我學佛就是兩個老師,章嘉大師三年,到他老人家圓寂,以後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所以我學東西不是兩個老師教的,是一個老師、一個老師教的,而且時間都相當長,這也是我佔便宜的地方。我學哲學是跟方東美學的,也是一個老師教的,當時我認識的名教授大概有二、三十個,我每一位都去請教,跟他們談談。到以後選擇一個老師,就跟他。要不是這麼學,虧就吃大了。

  可見得這個理論,尤其是講教理,你像凡是了義的經典,都是說明教理,理是通達一切法。無論你修哪一個行門,總而言之,不違背這一個原理。所以它是最究竟的、最圓滿的。在此地,把握到一個原理就是「寂滅性」,真如本性是清淨寂滅的,一切萬法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能變是清淨寂滅,所變當然是清淨寂滅。你只要用清淨寂滅心,你在一切法上你就隨緣自在。凡夫為什麼會變成凡夫?我們用的這個心跟寂滅的真心恰恰相違背,真心是寂滅的,我們偏偏用個一天到晚妄動那個生滅的妄心,這用這個東西,這個東西跟清淨寂滅性是相反的。什麼時候你真正了解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萬緣放下,心就寂淨了,生活上事事無礙。跟諸位說,事事無礙就是密修、就是密證。再看底下一句:

  【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這裡說不但是四大之相本空,相是空的,是有為法,乃至於一切行,行也是空的。這個如果要不相信,你們看看《百法》就相信了。四大是《百法》裡面的色法,是一個色法,是有為法;既然是有為法,那《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有為法是空的。一切『諸行』,「諸行」是什麼?五蘊裡頭的行蘊,行蘊包括的五十一個相應的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的心所,統統屬於行蘊,『無常一切空』。前面說了「四大」,這個地方說了「諸行」,就把《百法》五蘊全都含攝在其中。佛門常講是「萬法皆空」。空不是無,空是有,那《百法》法法都有。雖有,它「當體即空」。所以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同時,空有不二,空有一如,這就是『如來大圓覺』。哪一個「如來」?諸位要曉得,不是釋迦如來,也不是彌陀如來,是自己如來。換句話說,這就是自家大圓覺性,禪宗裡面所謂本來面目,《華嚴》裡面所謂的一真法界,名目雖然不一樣,境界是一個,不是兩個境界。

  大圓覺的境界,諸位細心的去體會,哪一個沒有的?本來是現成的,並不是叫你在那裡,悟了,四大五蘊才是空的,不悟不是空的,不悟還是空的。悟了才曉得這是如來圓覺,圓滿覺性,圓覺是圓滿的覺性,迷的時候還是圓滿的覺性。可見得這個事情不關迷悟。從事實上說,就是實相上說,無關迷悟。但是從受用上來講,那就有關迷悟了。悟了受用自在,迷了受用不自在。迷了的時候生無量煩惱,悟了的時候生無量智慧。再跟諸位說,生無量智慧絕不做智慧想。如果心裡想著我一天到晚生智慧,那個麻煩大了,那叫打妄想,不是生智慧。智慧是清淨的,智慧裡面沒有妄想,智慧裡頭絕沒有說我開了智慧了,我有很多智慧,不會的。智慧那是六祖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無量圓滿的智慧。

  【決定說。表真僧。有人不肯任情徵。】

  再把底下一句念了,這是一段。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這一段這是大師勸導人要建立自信心,要從根本學習,這個很重要。這種的教學,跟諸位說,是對大乘人,是對最上乘人。無愧他是六祖大師的弟子,接引大眾也是跟六祖大師沒有兩樣。六祖大師這個法門是接上上根人,不是接普通人的。實在講,那個上根、下根沒有一定,哪有一定的?經上講的五種根性,跟諸位說是方便說的。我在前面也跟諸位說過,是迷悟程度不等而建立的差別。這種差別要是說真實話,是無差別當中的差別;換句話說,差別本是無差別。問題,我們就這一段經上來看,就是你自己相信不相信你自己?你自己特別想想,我不行,我是劣根,那你當然是劣根,一點沒錯。你說我是上根,你是上根也沒錯。為什麼?你相信你是上根,他相信他是劣根,有什麼法子?這個問題就得問自己。為什麼?法本來是平等的,哪有什麼上下?上下是你自己在那裡分的。所謂上根之人,換句話說,他有充分的自信心,他能成就。下根的人,他沒有自信心,佛來勸他,他都搖頭,不行,我業障太重了,我根性太鈍了。這個佛也沒法子度他。所以一個人的自信心非常要緊。

  大師在此地說,『決定說』,這「決定說」三個字,可以說包括前面從「君不見」一直到此地,句句都是決定說。乃至於一直到《證道歌》的終了,也是句句都是決定說。我們今天所謂是肯定的言詞,斬釘截鐵,絕不拖泥帶水。諸位想一想,如果沒有決定的信心,言語就不能那麼樣的肯定。言語不肯定,別人聽起來免不了疑惑。決定說,別人聽了之後不疑。

  『表真僧』,這個地方「僧」,首先對這個字要認識。什麼叫做僧?這一個字原本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就是「僧伽」,中國人喜歡簡單,尾音就略掉了,意思是和合眾。它的本意是必須具備六個條件,叫做六和合。六個條件裡面有一個是根本的條件,那就是「見同解」,就是見解相同,這一個條件是根本的條件。那個見解不相同,意見就分歧,那什麼和合都是假的,那都不是真和合,見解相同這是真和合,以這一條為基礎。其次講「戒同修」,戒律是什麼?是生活規範。因為我們團體住在一塊,團體要是沒有一個規約,這個團體秩序就亂了,所以生活要有規範。戒律裡面有兩大類,有小乘戒律,這就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都是小乘戒,這些戒律是自律的,就是我自己個人生活規範,與第二個人不相干的,個人的,是屬於自修的。第二種叫大乘戒,大乘戒是什麼?共同生活規範,是入眾的,處眾就要遵守的。小乘是獨善其身,大乘是兼善大眾。因此在菩薩戒裡面,必須得犧牲自己,要方便別人,這個是大乘的精神。我們如果要學戒,連基本的精神都不懂,就會死在戒條之下,不但是修戒不能夠得定,不能開慧,恐怕連得福都得不到。所以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

  第三條就是「利同均」,如果要做不到這一條,諸位想想看,那個心能清淨嗎?你譬如說,我們說個最簡單的,利是什麼?就是利養,出家人接受的四事供養,大家要平等。人家供養我的錢我要平等供養大眾,不能說是我要多一點,你們要分配少一點,不可以,要利同均,心是平等的、心是清淨的。在家也一樣,因為僧,給諸位說,不一定是出家人,你在家人守這六個條件你也是僧,你也是僧團,你家庭就是僧團。所以這個不關在家出家,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你在家裡面你這樣做,家庭就是僧團,就是「真僧」。你工作賺的錢,你家裡多少人都能平均分配,利同均。

  那理論如此,今天幾個人做得到?還得同均之後,還得藏一點私房錢,這心就不均了,這就不行。再跟諸位說說,經上常講「積財喪道」,實在講我們道業上頂大的障礙,真的無過於銅錢,這個東西是麻煩透了。幾時能夠把利同均做到了,事上就相應了。要是做不到這一條,那些理論都是空談的,都不是真的。為什麼?真的理論一定表現在事相上,內外一如,表裡一致。絕不是說,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那個說的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理論說的是叫你看得破,看破了之後,事就放下了,放下了之後,你就不曉得那個自在快樂是無法形容的,不是你親身去體會你想不到的。你不要以為你有錢,多多益善,這個很樂、很自在,你不曉得統統放下之樂,比那個還要自在。這個是第三條。

  其餘三條,是「身同住」,共同住在一個團體裡頭;「口無諍」,沒有爭執;「意同悅」,人人都是法喜充滿。這叫僧團,這個叫真僧。他這個註解裡頭註得也很好,「學般若之人識心達本,萬慮都忘」,這個也註得很好。

  我跟諸位講這個僧團,佛跟我們講阿鼻罪業裡面,所以說五逆十惡,五逆罪裡頭就有一條,破壞僧團,是阿鼻地獄的罪業。我記得我有一年,有一位老居士請我吃飯。在吃飯的時候,他就非常的悲痛,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他說法師,現在末法時期,五逆罪,造其他罪業的還不太多,殺父親、殺母親畢竟還不太多。他說有一條真是不得了,就是破壞僧團,他說這些人將來都得要墮阿鼻地獄,這個怎麼辦?怎麼救他法?我聽了一笑,我說老居士,你的心腸很慈悲,請你放心,在我看一個都沒造破壞僧團的事情。他說怎麼?我說沒有僧團。你把六和合講一講,哪一個僧團有六和合?沒有六和合,你不要破壞它,它自己跟自己打架,那它是什麼僧團?我一說他也笑了,你這個話是有一點道理。我說你放心好了,不要擔心。

  真正做到這六條件,三個人、四個人在一塊共住,你要是破壞他們,才會墮阿鼻地獄。現在各人都有私房錢,那不是僧團,那不是真僧。所以這個道理明了,一看就清清楚楚,著什麼急?操什麼心?那個老居士七十多歲,人真是很慈悲,我聽了聽笑笑,沒這個事情。我說我學佛這麼多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我沒看到一個僧團,那破壞什麼?沒有破壞的。要如永嘉大師所講,那這是真僧。這就是真正發心修行的人,這是真僧。所以註解裡面講的這八個字很要緊,「識心達本,萬慮都忘」,這是真僧,這是真正修行人。

  說『有人不肯任情徵』,這一句話是勸勉的話。雖然永嘉大師在此地是肯定的說,表白真正的修行人,真實的,僧,是團體叫做僧,一個人也稱僧,真正一個出家人或者在家修行人,因為僧在家也包括,出家、在家都可以稱。這是普通的名詞,諸位要曉得,和尚在家出家也能稱,法師在家出家也能稱。唯獨比丘不行,比丘、比丘尼一定是出家人稱呼,在家人不能稱。和尚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老師,但是這個老師還附帶一個解釋,就是親教師,直接教給我書的,我上過他的課的,這個老師在印度就稱和尚。所以你們將來要是到學校裡教書,你們的學生喊你就是和尚,和尚有什麼稀奇,和尚就是老師,所以在家人可以稱。法師也就像先生一樣的,也有老師、有先生,不一定上過我課的,沒有上過我課,在我們學校做老師的,沒有直接上他課的就可以稱法師。不是親教師沒有資格稱和尚。和尚一定要教過我書的,我跟他有這麼密切的關係。所以這個僧,在家人可以稱。但這六個條件一個都不能缺少,缺一個也不行。

  說有人「不肯」,就是不肯承當,大師苦口婆心的這樣子勸導我們、教導我們,我們聽了之後也不敢當,這就是自己認為自己的根性不夠,不敢直下承當。不肯承當那怎麼辦?那好,就隨他去!「任情徵」,徵這個裡面還帶著有徵難,就是找著來問你,來給你問難,他不但不相信,還要提出反駁的意見來問,那一切都隨他。這個意思註解裡頭有,諸位自己去看。註解後頭的一段說得非常好,境界很高。

  『直截根源佛所印』,這個裡頭著重的就是「直截根源」,學佛要知道從根本、從本源上修。『摘葉尋枝』,那是從枝葉上去修的。枝葉上修,費的時間久,吃的苦頭多,成就有限。從根本上修,這個就是頓悟、頓修、頓證。在佛教經典裡面,有直截根源的經典,我們稱之為了義經典。大概在中國所流行的這一些經論全都屬於了義經典,都是講根本的。像《法華》、《華嚴》、《般若》、《圓覺》、《楞嚴》,像這些經典全都是屬於根本的,為我們中國歷代祖師所提倡的,為大家所愛好的。「尋枝摘葉」這個事情就是講的小乘的經典、人天乘的經典。譬如在此地給諸位講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就是枝葉,不是根本,裡面講的是人天的道理。

  雖然這個是枝葉,我也跟諸位說得很清楚,枝葉也不能不要,根本固然是要,枝葉也得要,枝葉、根本統統都要,這一棵樹才有看頭。如果只有根本,光禿禿的沒有樹葉,諸位想想看,這樹也不好看,只有枝葉沒有根本,那個枝葉是插在那裡的,沒有幾天就要枯死了,它不是究竟的。這是一個比喻,叫我們要知道探求根本,根本就是講的明心見性。這個地方講是直下頓入佛知知見,這是《法華》的意思。可是枝葉,是我們現行的生活規範,我們就是這個根本,這個是大法,剛才說過,大乘法是要以小法為基礎的。好像你念書一樣,我們要想修學密,念研究所必須先要念大學,在念大學之前必須先要念中學。所以推究起最初方便,還是要從幼稚園、小學念起。

  可是在中國,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中國人實在是世界上絕頂聰明智慧的人,從哪裡見得?就是他能從小就培養根本智,這個真正是了不起的教育,那就是我告訴諸位從背誦,這是從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根本智。所以到十幾二十歲,就可以直接入一乘了義經典,他能有成就。現在我們苦了,我們沒有經過這個訓練。沒有經過這個訓練,自己要覺悟,必須要補習,所以說一定要下苦功。為什麼?沒有根本智,你要想直截根源那就困難了,恐怕不會有什麼收穫的。所以必須要培養根本智。培養根本智的方法很多,背書是其中之一,並不是說除了這個方法之外沒有別的方法,有別的方法,這是方法之一。可是這個方法在比較起來是最好的一個方法,最適用的一個方法。你譬如說,用念佛、用參話頭,都是可以培養根本智的。但是那一句佛號,字太少了,這一面念佛的時候還是一面可以胡思亂想,所以這個心收不住,你看念佛人念了幾十年了,心裡還是亂糟糟的,這就是什麼?這個太短了,力量不夠,攝受不夠。

  像古時候那些人一句佛號就行,你一聲佛號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是佛說的,不是假的,真管用。古人的那個心,跟諸位說,就像那個乾燥的木柴一樣,一枝洋火一點就著了、就起來了。我們現在這個心,就像那個木柴泡在那個大海水裡頭,泡了幾千年,一拿出來用那個汽油燒都燒不著,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所以我們現在要用什麼?必須要用那個煉鋼的那個大冶爐裡頭,放在那裡才能燒得著。這就講的根性不相同,我們的習氣太重了。人家那是什麼?他名利淡薄,生活在世間欲望很低,知足常樂,這樣的人學道容易,他心本來就很清淨,這一接觸他更清淨了。我們現在心裡頭名聞利養,今天爭這個,明天搞那個,這怎麼行?這叫你放下,如何能放得下?不但放不下,佛法裡頭我還得第一,你看多爭一個第一,不但沒有放下,還得多加上一些。世間法裡出風頭的,佛門裡頭也得要出風頭,這不是糟糕嗎?所以這就叫不相應。所以說是沒有這個大冶爐沒法子鍛鍊,要曉得這個道理。

  今天我們要想成就,在時節因緣上來說,我們確實有迫切的需求。為什麼?從前人他們確實是有福報。我們現在要講福報,比從前人差太遠了。我就不說太遠,我講三十年前,我就說我第一次到圓覺寺來的時候,民國四十二年,那個時候這個路還沒有開,沒有柏油馬路,這個路什麼時候造的我都不曉得。我記得我是一步一步從山下走上來的,小路,還走那個石階,大概走了有半個多鐘點的樣子,一路上都看不到人。到這個廟裡來之後,廟裡的上上下下對我招待非常的親切,賓至如歸,有一個親切的味道。四周圍也看不到那些高房子,都是看到這些田地,確實有詩情畫意的味道。現在一看看,雖然物質進步了,人的味道沒有了,人的價值貶低了,這是很可悲哀的,不一樣!所以我們現在很不容易了解古人那種生活的情趣,沒法子了解。縱然念古人的文章、讀古人的詩詞,境界體會不到。

  所以科學發達有什麼好處?沒有好處。如果真有好處,我們中國人早就發明了,中國人這麼聰明,哪裡會落在外國人後頭?這個東西帶來的是災難。現在災難形成了,核子大戰避免不了,這也是眾生業力,共業所感。這一個大災難一來了,哪一個人都保不住。唯一能夠可靠,決定安全的,那就是在佛法裡頭成就。幾時你證得一心不亂,明心見性了,那原子彈掉下來,你也可以在這看看,像放煙火一樣,很好看,非常自在。我跟你講的話一點都不假。你要沒有這功夫,那可不得了,那個麻煩就大了。

  那我們想想看,在現在來修,來得及來不及?來得及,現在來修還來得及。真正理論通達,方法明瞭了,三年時間足夠了,就可以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可是達到這個境界,諸位要想學的話,一定要懂理論、懂方法。錯了那不行,那時間就得拖長,一點都錯不得的。所以修學的態度、修學的方法,尤其是態度重過方法。我記得我五十六年初到臺北來講經,有很多人問我講經的方法,大家都著重講經的方法。我告訴他,講經方法並不重要,態度重要,成敗關鍵百分之九十在態度上,方法充其量不過佔百分之十。有好的態度又懂方法那當然更好,有良好的態度不懂方法,說出來句句都能感動人心。有好的方法,沒有好的態度,說了之後,人家聽了歡喜,出了大門都忘掉了,那有什麼用處?當時聽起來還不錯,一回沒有味道,沒有回味的。諸位想想看,這個東西方法還是其次。

  修的時候就是要從根本修,我們才能夠成就。如果在「摘葉尋枝」,在經教裡面這一部經由淺而深逐漸來探討,那要到哪一年才能成就?所以這個事情,在我們今天來講,時間不允許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覺悟,要努力、要認真的學習。認真的學習一定要放下萬緣,要捨識用根。聽了這些不要去胡思亂想,懂得的就懂得的,不懂得的也不要去想,不懂得的去想,想了還是不懂。如果那個不懂的東西一想就懂了,可以,很好!想了還是不懂!不但想了不懂,愈想愈麻煩,這枝枝葉葉走的愈走愈複雜。所以古人他的好處就是,懂就懂,不懂決定不想,再來一遍,他用這個方法。這就是什麼?這就是用觀照的功夫,這就叫「依智不依識」,識是分別,我們現在習慣上都用識,不曉得用智慧,不知道用根。這個東西我給你一再說過,沒有意思,沒有意思你想它幹什麼?沒有講法的,沒有講法,你要探討它幹什麼?所以拿著經典再去研究、再去討論、再去探討,胡思亂想,這是三世佛都喊冤枉。會叫你開悟的,開悟的就是清淨心,心清淨就會開悟,少打妄想。如果妄想起來多念佛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