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永嘉證道歌  (第十一集)  1980/1  台灣圓覺寺  檔名:09-013-0011

  打開經本第四十一面: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

  這幾句是對於六道輪迴的傷感,但這是事實,是不容易躲避得過的。我們世間人,尤其在春節期間,總是要討個吉利。所以我在中廣廣播,中廣告訴我,從初一到初五這五天,廣播電台裡面不可以有一個「死」字。他們也想討個吉利,他說初六以後就可以了,可以說個死字。電台裡面他們也很注意這個。但是雖然想討個吉利,總是事與願違。真正的要想逃出生死,不是沒有辦法,確實是有辦法的。如果要是不相信佛法,尤其是對大乘佛法懷疑的話,『生死悠悠』是決定不能避免的。到下面我們還能夠詳細的讀到。

  『無定止』,「定」就是沒有一定,六道輪迴沒有一定。凡夫總是被業力牽著走的,業力自己不能做主,哪一個業力力量強,「強者先受報」。我們一般講眾生造業,是善、惡、無記都具足。譬如我們心裡想一心念佛,心裡頭有阿彌陀佛,這是造佛法界的業;心裡面想著觀音菩薩,這是菩薩法界的業;一念貪心,就是餓鬼道的業,鬼是最貪的,所以貪心重,就與餓鬼相應;瞋恨心重就與地獄相應;愚痴重,就是善惡是非分不清,這就是愚痴,畜生的業。我們每個人從早到晚,十法界的業統統都在造。但是哪一個業造得多,哪一個業的力量特別強,強者先受報,這是佛告訴我們這一個道理。道理是明白了,業力天天造是不錯,確實是不錯,強者先受報,那好了,我們就可以在這十種業裡面,我們對哪一種的業要加強,強者先受報。如果我們對於成佛這個業要加強,那強者先受報,我們就成佛了。這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道理就在此地,我們講帶業往生,就是根據這個道理來說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雖然沒有斷惑,也沒有念到一心不亂,在種種善惡業當中,念佛這個業力最強,這就是帶業往生。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那個地方是果報殊勝,得的便宜就得在這裡。第一個是壽命長,到那個地方是無量壽。無量是有數目字的無量,那個無量是數字的單位,這是印度十大數第二個大數的單位。第一個大數是阿僧祇,阿僧祇個阿僧祇叫一個無量。我們在經上看到,釋迦牟尼佛從前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成就。成佛只要修三個阿僧祇劫,而極樂世界人的壽命是阿僧祇個阿僧祇壽命。我們不說多,就說一個無量,阿僧祇個阿僧祇。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下品下生也是注定成佛了,沒有話說,他壽命太長了,這果報殊勝。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貪瞋痴都不會起,為什麼?一天到晚聞法,不會愚痴。到那個地方要什麼就有什麼,沒有貪心。

  譬如說,我們人生活在這世間上,最重要的東西你們知道是什麼?一刻都不能缺少的?空氣。你們哪一個人貪空氣?哪一個人弄個東西把這空氣儲蓄裡頭藏起來,沒有這個事情。為什麼?太多了,所以就不要貪了。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金銀財寶太多了,黃金都拿去鋪馬路了,你想想看是不是?太多了。我們現在弄一點金首飾戴在身上好像感覺到很美的,如果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到你,就好像地上的水泥磚頭瓦塊弄得一身的,那多難為情是不是?所以那個地方是七寶,七寶是建築的材料,那個地方建築房屋宮殿都是七寶建築的。所以太富足了,沒有貪心了。

  那些人都是諸上善人,瞋恚心沒有了。所以在那個環境好,環境裡面叫你不起貪瞋痴。有這麼美好的環境,我們為什麼不去?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受這個「生死悠悠無定止」?這是愚蠢至極,迷惑至極,就是不覺悟!如果要去,諸位要記住,此地這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你們自己早晚好好冷靜想一想,這個世間「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樣都帶不去,何必為這個操心?何必為這些事情牽掛?把那個極樂大好故鄉捨棄掉了,人怎麼會這麼愚笨?看到別人那麼愚、那麼笨,我們自己得覺悟,不能跟人家一樣,要跳出生死悠悠、要超越。怎麼超越法?這個地方講的是頓超。

  【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頓悟』,『了』是覺了、明瞭,徹底明瞭一切法『無生』,這個境界是相當之高。只要你悟得「無生」,生死就自在,得失的心沒有了。得失心沒有了,榮辱憂喜當然也沒有了,你的心才能得到平靜,才能夠得到解脫。下面這就是講道人的生活: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優遊靜坐野僧家。闃寂安居實蕭灑。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這是講道人的生活、道人的心境。以往修道人所居住的處所都是在深山,遠離城市。圓覺寺這個地方在過去是深山。我到台北來的時候,是民國三十九年。民國三十九年那個巴士,公共汽車只到圓山博物館,這一邊就沒有車了。所以要是到圓覺寺來玩,在圓山博物館那個地方下車,走到山上要走一個多小時,差不多要走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的樣子。路也不是現在的柏油馬路,是泥土的小路,我第一次來的時候就是這麼走上來的。所以這地方的深山要走兩個小時才能走到,不像現在車開到門口。從前是深山,現在不是了。所以從前這個地方非常的寧靜,一點聲音都聽不到。

  『蘭若』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清淨的處所。這清淨也有個標準,在佛經裡面所講的是牛叫的聲音聽不到。村莊裡頭農夫家裡面養的叫的聲音最大的是牛,牛叫的聲音它這個地方聽不到。所以這些修道的人在這裡住茅蓬,在這個地方建寺廟,就是遠離鬧市,環境清淨。在一般大的寺廟,它在市區裡面有下院,所以講本山一定是在郊外,在遠離都市的地方。都市裡頭為什麼要有下院?那個下院就是便利信徒往來,有什麼事情在這個都市它有講堂,寺院也叫做下院。弘法利生是要在都市,修行養道是要在深山,這才是一個健全的寺廟。實際上,在從前圓山那個地方也算是郊外,距離台北市區也相當之遠。那個時候中山北路兩邊都是稻田,不是現在的這些高樓大廈,從前都是稻田,現在房屋建築統統都連起來了,把郊區都變成都市了。這是描寫他居住的地方非常之清淨。

  『岑崟』是山,這是指山,山之高。『幽邃』是形容深,幽谷深邃,長松之下。這是道人生活如此。底下小註裡頭也說,「見性之人,隨緣度日,任性逍遙,或入深山,或居岩谷,隨處建立,應物無方,無不可也」。現在由於科學的發達、交通的便利、物質的建設,把過去道人生活的環境都給破壞了,道人有道人的生態環境,現在也被這些科學破壞了。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一切都進步了。從前在深山裡面,我到這裡來的時候,還沒有電燈。但是我到圓覺寺來的時候,我第一次來是民國大概是四十一、二年,山上什麼?山上也點電燈,那個燈不是電力公司牽的電線,沒有電線,是電瓶,點的是兩燭光的小電燈泡。每一個房間都有一個兩燭光的小電燈泡,比油燈就方便了,也比油燈要亮得多了。電瓶每一個星期要到底下去充一次電,挑著擔子挑到下面去充電,充好了再挑上來。那有一番情趣,雖然沒有這麼明亮,那味道不一樣,味道不相同。

  現在諸位要想過野外的生活,實際上野外生活好,尤其是諸位這樣的年齡,在山野裡面陶冶自己性情,那是很難得的,在現在講是難得的機緣。出家人常住在寺院,尤其這個寺院建築得富麗堂皇,絕不是好事情。為什麼?道心沒有了,在這個環境裡頭把道心磨滅掉了,貪瞋痴的欲念隨著增長。所以佛法雖然不講苦行,不注重修苦行,可是釋迦牟尼佛對於苦行也非常的讚歎。為什麼原因?迦葉頭陀第一,迦葉尊者苦行第一。迦葉尊者是大富長者,他家裡面有錢、有地位,他可以享受,人家不享受,去修苦行。唯一釋迦牟尼佛常常讚歎他。原因就是苦行能夠助道,在境界裡頭不起貪瞋痴慢,對於我們修道人來講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出家人,尤其是年輕的出家人,一定要受苦。如果要是不受一段苦難、折磨,可以說在道業的根本上不容易建立。學一些經典,跟諸位說,沒有用處,煩惱習氣要不能夠斷除,他學的這些東西真正是「說食數寶」,是別人的東西,不是自己的,自己哪裡有受用?

  不但是出家人要能吃苦,在家居士學道的,只是頭髮沒有剃而已,其他的生活跟出家的人沒有兩樣,在家居士也是常年住在寺院裡面,跟出家人是一樣的生活、一樣的修持,所以也是一樣的成就。這就是今天的環境對於修道來說是不太相宜,這是我們自己要提高警覺。所以常住裡面的工作要多多做一些,現在我們做這些比起從前那差太遠了。從前的居士在山上自己要種菜,現在到底下去買菜,不要種菜了。以前要修路,那個小路常常要去修,所以這個講出坡,每一天這工作多,現在這些工作少了。以前要砍柴,現在也不要砍柴了;從前要挑水,在現在也不要挑水了。以前要到外面去買一點東西,要挑個擔子,一往返要一天,買一點日用品,現在也不需要了,方便太多了。

  我在民國四十七年,跟懺雲法師在埔里住茅蓬,我每一個星期要到埔里去買一次東西,也要挑個擔子挑三、四十斤,要走兩個半鐘點到三個鐘點,一個往返是一整天。現在諸位出家是不會吃這苦頭,那時候我們在山上,也得自己種一點菜,那個水是用竹管子接下來,可是常常竹管子會壞,晚上被那些野獸折斷,都常常要去接,種菜還得除糞,這些事情。現在的出家人福報大了,實際上不是福報大了,我看沒什麼福報。這一享受,人就享受得迷惑顛倒了,神志不清。人不能享受,要享受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娑婆世界享受不得,享受總是麻煩事情。因此環境要自己去修。道業,怎麼樣修、怎麼樣成就,自己要了解。如果是樣樣都隨俗,那問題就大了。那個隨俗之人要到如如不動才行,不是如如不動的時候他不能隨俗。不過將來如果大陸光復之後,到大陸那個深山裡面去修行的話,還能跟古人一樣。因為大陸還沒有開發,深山古寺裡頭並沒有公路,大陸上公路是石子的公路,沒有柏油鋪的,那是幅員太大了。所以到那個時候,可以能夠了解古人的風範。

  『優遊靜坐野僧家,闃寂安居實蕭灑』,「優遊」是顯得自在,身心都沒有牽掛。這個地方註解裡面註得也非常之好,尤其後面兩句,後頭有雪竇禪師所說的,「出家兒得與麼尊貴」,就是他尊貴在哪裡?「得與麼高上」,高上在何處?「萬乘位高而不挹」,這是講從前帝王,不必給皇帝作揖;「五侯門峻而不趨」,王侯都不相往來,高在此地。像六祖大師,這都示現的榜樣給我們看。中宗皇帝,那是武則天跟中宗的時候,召見六祖大師,派了欽差去迎請他。諸位想想看,如果今天說是總統、部長、院長來邀,馬上就去了。我們六祖大師如何?對於有權、有勢、有財富的人絕不巴結,心地清淨,所以才「蕭灑」、才自在。「目對千差,心閒一境」,這兩句話諸位要記住,千差是指世間種種差別的境界,心裡面怎麼樣?心裡頭是一境,這就是平等觀。無論什麼境界裡面,在他的心裡頭是平等的,王侯與庶民不二,沒有差別心。沒有差別心,心就是清淨,清淨心裡面才有慈悲。心不清淨哪有慈悲?慈悲是平等的,慈悲決定沒有差別的。

  『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這一樁事情,寒山子道得明白,小註裡頭有一段可以背誦,依教奉行。你看這小註最後這一行,「寒山云,我見轉輪王」,這是我們世間最有權勢的王,轉輪聖王,「千子常圍繞,十善化四天」,在這個世間講實在是了不起,「莊嚴多七寶,七寶鎮隨身,莊嚴甚妙好。一朝福報盡,猶若栖蘆鳥,還作牛領蟲,六趣受業道,況復諸凡夫,無常豈長保」,這幾句話很能警惕我們。所以諸位要覺悟,世間一切權勢財寶,你仔細想一想,也不過就是給你看一看、摸一摸,你還能得到什麼?所以有一類的糊塗人,糊塗至極!用盡了心思去找財寶,找個大金剛鑽,找來了,找來了怎麼樣?看了一看,摸了一摸,趕快送到保險櫃裡頭去,他一年、一生當中不知道摸幾次,摸不了幾次了,也看不了幾次,都藏在那個地方,提心吊膽,怕被人偷去了。你說這又何苦?找這個罪受,本來沒有這個罪,找這個罪受,要覺悟!

  經裡面講的「積財喪道」,一點都不錯,財需要有用,積在那個地方沒有用,積得那麼多,沒有用處,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佛教給我們有了財了,趕快把它用掉,不要等待明天,今天有財今天就用掉,「物盡其用」,這是真理,這是真正為自己修福,為眾生修福。你積在那裡不用了,不用,換句話說,它沒有價值,你把它的價值不能讓它發揮,這就是個罪過。所以諸位細細想想,佛法裡頭有許多很深的道理,而都在我們日常生活日用之間。這個地方舉這個輪王,輪王也不行,也離不了六道輪迴。離不了六道輪迴,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是空的,為什麼迷在名聞利養?迷在五欲六塵裡面?

  再看底下,『住相布施生天福』,要緊的是這一句。底下是比喻,『猶如仰箭射虛空』。布施是好,是修福,布施要著了相,所謂是三輪不空,有能布施的我,有接受布施的人,也有所布施之物,心裡面耿耿於懷,念念不忘。有沒有福?有福,這是福德。再跟諸位說,布施如果三輪體空,布施完了之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那叫功德。所以功德裡面包括有福德,福德裡頭不包括功德。凡是令我們心清淨、平等、慈悲的,就是功德;凡是叫我們心不清淨、不平等、沒有慈悲的,這就叫福德。福德與功德我們要能夠辨別清楚。功德是稱性的,是受用不盡的;福德是有漏的,是享受得盡的。這是講「住相布施」福報很大,你修的大布施,這果報在天上。但是天福是會享得盡的,享盡之後,又要墮落,還是脫不了輪迴。所以說「猶如仰箭射虛空」,那個力量消失,又墮到地面上來了。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這在佛法裡面講叫三世怨,冤冤相報,苦不堪言。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的人他就很少修福,就不肯修福了。不修福,享福,諸位要曉得,一定造罪業。福享完了,那個罪業之果報現前了,就得墮落。我們不要說別的,有一點我要提醒諸位同修,你們要特別注意,但是放在心裡。近些年來,我們由於經濟成長率每年增長得很快,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富裕到什麼程度?天天過年。你們曉得是什麼意思?在從前,我像你們這樣的年齡,比你們還小一點,十幾歲的時候,在大陸上,飯菜裡頭要有肉,總得半個月才有一次,才能夠看到一點肉,量很少,殺業不重。只有到過年的時候才有大魚大肉。所以小孩都盼望過年,過年才穿一件新衣服,生活節儉。現在怎麼樣?現在你看,哪一餐沒有魚肉?一天要殺多少生?

  前年我講經的時候,有一個同學告訴我,他說有一個雜誌上,是外國人統計的,我們台灣這個吃在全世界第一。他怎麼統計的?按我們人口比例,一天殺多少牛、殺多少豬、殺多少羊、殺多少雞、殺多少鴨、殺多少魚,這個比例全世界之冠。我聽了亦難過也高興。難過的是什麼?殺業太重,以後果報不可思議。高興的是什麼?世界上這麼一宣揚,跟大陸上比較比較,大陸上老百姓太苦、太可憐了。我們吃的是世界第一,就是說明殺業太重了,這沒什麼好事情。在佛法因果律裡面所講,吃牠半斤將來要還牠八兩,吃多了,吃的時候很舒服,還的時候難過,這個事情麻煩。我是曉得這個道理之後,我就不吃肉了。

  我二十六歲學佛,學佛半年以後我就不吃肉,這個道理我懂得,我曉得這個事情之可怕。素食營養就夠了,何必跟這些眾生結怨?所以我們不能夠相信外道,外道說上帝造這些東西給人吃的。上帝來造人也是給老虎吃的,老虎吃人,你為什麼又覺得不舒服了?又覺得難過了?哪有這種說法!真正是叫胡造謠言。尤其現在醫學上也漸漸提倡素食。我們能夠以身作則,也不必勸人,我們自己吃長素。可是如果諸位要在家裡面,父母對兒女愛護得無微不至,聽到你學佛有些家庭很恐怖,再一看到你不吃肉就更擔心了。所以在家裡、在父母面前,父母叫你吃,你就多吃幾塊,吃給他看,叫他心裡歡喜,孝順父母的心。對佛教有沒有好處?有好處。為什麼?你學佛他不反對了。再又他會給那親戚朋友說,我這個兒女學佛很好,學佛很不錯,他就會自然就宣傳,叫大家都來學佛了。

  如果你學佛學得怪怪的,這肉不能吃,這個吃了要造業,將來要還債,那父母一聽心裡就難過了,佛學不得,你們千萬不要勸小孩學佛,那一學佛就壞了,對佛教反宣傳了。所以學佛的人頭腦要靈活,通權達變,什麼場合怎麼樣去運用,那個戒律都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條文,每一條戒都有開緣的,不是呆板的。所以在團體、在家裡面,要活潑的運用。團體當中你要是勸人學佛,學佛不錯,我自己是吃素,跟你們在一塊也能吃葷,沒有障礙。那些人,學佛沒有障礙,我也可以學。一看到你吃素,這不行,我口饞,我不能學佛;換句話,把人家學佛這個機緣給他斷掉了。所以說在大眾當中你要跟他生活一樣,這就接引他入門,這個不叫破齋,也不叫破戒,這是菩薩行方便,就是「先以利欲勾,後令入佛智」,這菩薩方便法,這個就叫做大慈大悲,憐憫那些眾生。

  我昨天晚上參加那個小同學會,這個就是什麼?目的就是拉他們來學佛。交情很厚,他們一天到晚就是吃魚吃肉,在一塊就是喝酒聊天、胡鬧,小同學!從小在一塊長大的,我們現在台灣有十三個人,確實是很難得,三十多年的老朋友一個月聚會一次,不到要罰五千塊。所以在這個場合當中那就很隨便了。但是他們很尊重我,給我預備著素菜,像這樣子對於他就有影響。我常常送一些書看,看了有道理,是有道理,有道理就做,有道理。這就是曉得,在某種場合之下一定要發慈悲心,要以度眾生、接引眾生為第一個條件,自己可以隨和一點。這都要看當時的環境,自己如何來權變運用,是以利益眾生為第一義。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這就是講前面這些世間有福德之人,他們縱然生在天上,天福是有為法,天福是享得盡的,並非究竟法,怎麼能夠像『無為實相』的法門?一直可以超入『如來地』。這段註解很多,註解比較長,但是這個註解並不難懂,大家自己細細的去看就可以了。如果有問題,我們在研究討論會裡面再提出來討論。

  【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所以這根本非常重要,我們只要把根本掌握到了,不要『愁末』。我再跟諸位說,我們一般的聰明智慧是「末」,福報的享受也是末。『本』是什麼?我說得淺顯一點,「本」就是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在大乘法裡面叫做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心。這三心是一心,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菩提心是以直心為根本,直心是基礎,直心就是平等心,平等心就是直心。第二講深心,深心就是我說的清淨心。深心是自受用,有體有用,平等是體,清淨是自受用,這是自己的享受。慈悲是他受用,對一切人、對一切眾生要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是從平等心裡面出生的,這個是本。什麼時候你的心平等清淨了,你就成佛了。佛心就是平等、清淨、慈悲。所以我們修學就是修根本。淨土裡面念佛修一心不亂,這一心不亂就是菩提心,到理一心不亂的時候,就是真正的平等、清淨、慈悲。我這樣說諸位容易聽得懂,容易理解,這個是根本。三心裡面自然生智慧,心地清淨就放光明,一切法一看都明瞭,這是智慧。清淨心裡面有無量無邊的福報,享不盡,其樂是無比,真正是離苦得樂。所以大師勸我們要著重修根本,「不愁枝末」。

  譬如『淨琉璃含寶月』,這是比喻。「淨琉璃」它是比喻的法身,「寶月」是比喻的般若智慧。這是講真心理體所生的智慧與境界相合,這就是一真的境界。註解裡面有一小段,這是古德說的,就是教下與宗門不能夠圓通相契合,於是宗與教都違背了根本的道理。所以「今之講者偏彰漸義」,就是偏在一邊,「禪者唯播頓宗」,也偏在一邊,禪與教相違,就好像「胡越之隔」,越是在南面,胡人是在北方。「由是人與法差,法與人病,佛意本末難見,散義浩博難尋」,這幾句都是講後世無論是學禪、研教所發生的弊病,都未能得其本。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如意珠」就是比喻前面的摩尼寶珠,也就比喻一心理體,指前面所講的根本。我們真正解得了根本,根本非從外得,根本是各個本具,人人都有的,不是從外來的。平等心是你自家有的,清淨心也是你自己有的,慈悲心還是你自己有的。可惜的是什麼?是凡夫被分別、執著、妄想障礙而不能現前,這就變成凡夫。去掉分別、妄想、執著,你的心就平等、就清淨、就慈悲,那就叫佛了。佛與凡夫差別就在此地。

  好,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