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大願精進力夜神章  (第十二集)  1987  檔名:12-005-0012

  請掀開經本,八百四十面第六行,最後一個字開始:

  【時。善財童子普遍觀察守護一切眾生大願精進力光明主夜神。起彼十種極清淨心。獲此佛剎極微塵數菩薩同行。】

  這句是上面一大段的總結,前面我們看了八十八同。因為這一段文很長,講了好幾次才把它講完,在這個地方也正好把它總結一下。由於前面所起真正生起了平等心,所以與一切善知識是樣樣都等同。整個八十八同裡面,可以分為五個重點來說。第一是用心、行持,與佛菩薩沒有兩樣,那就是說明善財用的心是用的真誠之心,就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心相同,行為也相同。如果就本經表法上來說,就是普賢菩薩的十願,那個願是心,心願;文殊菩薩的十行,就是十波羅蜜,完全是講行,從布施到智慧是講行。所以能與一切善友同,這第一個意思。由此可知,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用心,所謂心要是相同,那個行為不學,也就會很接近。這個心,存心非常非常的重要,希望我們同修們,在這個道場,我們研究這大經,在這一部大經上一定要培養佛心。佛心雖然是本有的,我們現在因為迷失了,要把它恢復,好好的培養成佛心,然後才養成佛的行為,那我們就很像佛了;很像佛,距離成佛就不遠,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

  第二是自他不二。這個是實證的功夫,也是真實的境界,就是本經上常講的一真法界,所以能與一切菩薩同,從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位菩薩能與菩薩同。第三是人法不二,所以他能夠與一切法界同。這個意思就更深、更廣,正是經上所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世尊成佛的時候,他自己很感嘆的說,大地眾生同成佛道,這也是真實的讚美,可惜的是一切眾生由於分別妄想而不能證得這個真實的境界。

  第四是因果不二,所以能夠與一切諸佛同。因果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人人都明瞭因果,天下就太平了。為什麼?惡因結的是惡果,善因一定有善果,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所以佛法在弘揚上,我們這裡也有不少發心的同修,發心出去講經說法,特別要著重宣揚因果報應的這些事與理論,把它講清楚,讓大家能夠相信。社會上多一個相信因果的人,社會上就多一個好人,也就少一個壞人,這是我們應當努力去做的,這是真正的行菩薩道。第五是染淨不二,所以能夠與一切眾生同。你看上與諸佛,下與眾生,乃至於法界,沒有一樣不同。這是我們想到前面所講的八十八同,上同諸佛,下同眾生。當然這個地方是八地菩薩,就是不動地的菩薩,實實在在證得了事事無礙,所以才有這樣殊勝的境界顯示給我們看。我們在這個裡面,許許多多地方都應當要學習。

  今天這個文是個總結,『時』,就在這個時候,『善財童子普遍觀察』,就是觀察這一位夜神,這個夜神的名號比較上長一點,叫『守護一切眾生大願精進力光明主夜神』。「一切眾生」是他所守護的,「大願精進力光明」是能守護。沒有大願,沒有精進力,沒有智慧光明,你怎麼能守護?這個名號在此地不必再介紹了,前面都曾經講過。這樣子觀察,就『起彼十種極清淨心』,生起無比的清淨心。『獲此佛剎極微塵數菩薩同行』,由此可知,上面講的八十八還是略舉,實際上是無量無邊,「極微塵數」。這在剛才五點的意義裡頭,我們能夠明瞭。現在再看底下經文:

  【得是行已。心轉清淨。】

  『是行』,就是指前面的八十八同,善財童子入了這個境界之後,『得』就是入,就是入了這個境界,心格外的清淨。不是說他以前不清淨,不清淨就不能入初住,不要說初地,初住都不行。初住就是清淨心現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是真正的菩提心顯現。我們在《大乘起信論》裡面看到的那個境界,「大乘起信」,那個信心剛剛生起,是什麼境界?圓教初住菩薩。《金剛經》也是這個境界,破了四相,四相、四見破了,這是圓教初住菩薩;《楞嚴經》也是這個境界,都是這個境界。

  這是應當要曉得的,心不清淨不能入道,要在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去鍛鍊清淨心。要想得清淨心,實在上講,也並不是很難的事情,只要你能真正看破,這世出世間一切法不是真實的。《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古德常說,常常念《金剛經》可以開智慧、可以成佛,也是有道理的,它確實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我們能看破、放下,心就得清淨。它這裡是『心轉清淨』,是增上,是愈來愈清淨。

  【於善知識發起無量無邊歡喜。】

  當然這個地方『善知識』,就是指大願精進力夜神。可是如果從廣義的來講,前面有八十八同,上同諸佛,下同眾生,換句話說,他的法喜是從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能生法喜,這個了不起,這點意思我們決定不能把它疏忽掉。因為善財這個時候不僅看大願精進力神是善知識,在他的眼目當中,無論看到哪一個人都是善知識,看到畜生也是善知識,看到餓鬼、地獄也是善知識,乃至於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善知識。為什麼?他與法界同,這才真正顯示出他的平等性智現前,心真平等,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法喜充滿。

  【偏袒右肩。頂禮其足。合掌恭敬。一心瞻仰。以偈讚曰。】

  這幾句都是講的儀式、禮節,這在我們經上看到很多。為什麼老是要說這些話?實在講,我們今天讀起來真是感慨萬千,愈發覺得它重要,為什麼?現在的人禮節都忘得乾乾淨淨的了。中國自古是禮義之邦,現在變成了野蠻民族,沒禮、不講禮,你說有什麼法子!不講禮,我們現在禮貌比外國人差多了,外表不如外國人;可是實在講內在,外國人不如中國。中國人遇到別人有苦難,真幫忙,外國人不行。但是外國人表面上非常有禮貌,見了你面,不管認識不認識,都要跟你打個招呼,跟你笑笑,很客氣,這在我們中國社會上看不到的。外國人禮讓,絕對沒有爭先恐後,禮讓。我們中國古人講禮,現在不講禮了,這實在講是教育上的失敗。所以念佛經,你看看像這樣的句子,在這一部經裡頭不知道念了多少遍,自己要警覺到,要學,要學得待人接物要有禮貌。

  『偏袒右肩』,這是古印度的禮節,在我們中國古時候祭祀大典的時候也「偏袒右肩」。這就是在行禮的時候,不忘承事,右邊手膀露出來,做事情方便。長者一有吩咐,立刻就去做,不敢怠慢,這是恭敬。印度禮是如此,我們中國古禮也是如此。『頂禮其足』,這是行最敬禮,以我們最尊、最貴重的頂頭禮善知識之足,叫接足禮。我們現在行禮要翻掌,翻掌是什麼意思?這個意思就是他的兩隻腳站在我們手掌上,這叫接足禮,這是最恭敬的,是取這個意思。『合掌』,這個「合掌」表一心。平常這十個指頭就好像心散亂,現在我敬禮的時候,我把心一切妄念統統都把它息滅掉,一心一意來對待這個善知識,所以合掌表一,掌要合起來。有人合掌,掌是空的,這個是不對的。掌一定要合起來,它表一,表一心,合掌代表一心,這一心是最恭敬的。『一心瞻仰』。

  向下有十一首偈頌,這個偈頌全是讚歎善知識的,全是讚歎的話。前面十首是讚歎發增上殊勝的大心,末後一首是頌前面所說的,就是把前面這八十八同,他自己是深深的入這個境界。對於他能入這個境界,當然得力於善友的啟示。這個啟示前面我們沒有聽到講話,實際上就是暗示,感激善知識的深恩,這是大恩大德,是這個意思。我們現在來看這個偈頌:

  【我發堅固自在意。志求無上佛菩提。今於聖者知識所。而起自己無異心。】

  這是第一首。『我』是善財童子自稱,他說他已經發了無上菩提之心,就是我們在前面常常看到,他遇到善知識說,我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這前面兩句就是這個意思。他說到善友這個地方得到了印證,這是非常非常的難得的。所以『今於聖者知識所』,「知識」就是老師,就是善知識,就是老師。在他這個所在,『而起自己無異心』,「無異心」就是前面同,八十八同,與佛、與善知識完全同一個心,無上菩提心。

  【我以得見善知識。普集無盡諸白法。滅除一切眾罪垢。成就清淨菩提果。】

  這是頌見善友的利益。當然善財童子這些話其實都是為我們說的,人不能不親近善知識,這是非常非常重要,古人所謂的「近朱則赤,近墨則黑」。《資治通鑑》裡面也有,說是觀友知其人,你要想看這個人,這個人是怎麼樣的,你不了解他,你可以看看他交的是哪些朋友,就能想到這人是怎樣的了。如果他這些朋友,都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這個人必定也是有道德學問,俗話說「物以類聚」,他的朋友一定是跟他是一類的。如果他的朋友都是吃喝嫖賭的,這人決定不是好人。所以這是,這很重要的,善財童子所親近的都是善知識。『普集無盡諸白法』,「白法」就是善法,「集」是講修集,天天在修學,只要是善法他都修。

  什麼叫善?這個善與惡在佛法裡有個很簡單的標準,凡是利益一切眾生的事,就叫善法;凡是利益自己的,都叫惡法。也許有些同修聽了感到迷惑,我們常講要自利利他,於我自己有利的,怎麼都是惡法?你要是深入法藏,你就曉得真的是惡法。為什麼是惡法?佛法的宗旨是破我執,你有自利的這個心,有自利的這個行為,必定是增長我執。我執不破,不能出三界,你說這個法是善法、是惡法?不能出三界,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出了三界,阿羅漢憑什麼?阿羅漢破了我執。所以佛訂的這個標準是大有道理,他這個標準是訂在能不能出三界,訂在這個上面。而我們世間人一般就把人天當作標準,那當然可以自利,我自利什麼?我能升天、我來生能得人,三善道受生,這是自利。可是你要想出三界,那這個就錯了,大錯特錯。

  所以佛法的標準要記住,我們所有的想法、所有的看法、所有的行法,全是利益眾生,決定不要想到對自己有什麼好處,把這個念頭打掉,然後你才心開意解。你念念都想眾生,給諸位說,這個福報就大得不得了,不可思議的功德福報。可是你不能想,你想的時候,我這樣做,原來對自己有大福報,那糟糕了,你一天到晚念眾生、度眾生,結果還是為自己,這個我執還是打不掉。但事實確實是如此,自己要善於運用,一定要把自我這一念把它斷掉。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想別人,想一切眾生,這個就是「普集無盡諸白法」。『滅除一切眾罪垢』,當然像前面所說的,念念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罪障自自然然就消除,不要用什麼方法去懺除,自然就沒有。否則的話,你用什麼懺都懺不了,沒法子。不必懺悔,罪就沒有了,為什麼?沒有為自己的念頭了,還會有什麼罪業?所以一切罪障都能滅除。『成就清淨菩提果』,「菩提果」就是佛果,就是圓成佛道。

  【我因得見善知識。普以功德莊嚴心。盡未來劫諸剎中。勤修利益眾生道。】

  這第三首也是『善知識』為增上緣,也是得到「善知識」的啟示,才能成就下面所講的功德,就是普遍『以功德莊嚴心』。什麼是「功德」?這兩個字要把它認識清楚。現在有很多寺廟裡頭,佛像前面擺個箱子叫功德箱,大概丟一丟幾個錢,那就有功德了,那是錯誤的,沒這個道理。如果這個叫功德,那梁武帝當年做的功德可大了,達摩祖師怎麼可以說他並無功德?梁武帝建寺廟,建了四百八十座,度出家人、供養出家人不計其數,這是佛門的大施主、大護法。達摩祖師到中國來,跟他見了面,梁武帝也很炫耀他的功德,在佛門裡做了這麼多好事,所以梁武帝跟他說我做這麼多事情,我這個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這達摩祖師說話太直了,所以兩個人談得不投機,以後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去了。梁武帝也不護他的法,為什麼?不投機,太直了,不知道這善巧方便一點。太直了,一盆冷水澆下去,梁武帝當然不高興。要曉得他那個做的,那叫福德,是三界有漏的福報。梁武帝修的那個,將來果報在天上做天王,出不了三界的,還是在六道輪迴之中的。

  功德可以出三界,功德可以了生死。功是功夫,這個德跟那個得失的得是一個意思。你下一分功夫,你就有一分收穫,收穫那就是得。所以佛門功德通常講什麼?講戒、定、慧,尤其著重在定。譬如持戒,因戒生定,如果你持戒得定了,那麼你持戒算是功德,但是持戒是功,你得的是定。禪定,定又是功,開了智慧這是德。如果持戒不能得定,這個戒不是功,不是功德,變成福德。怎麼說持戒不能得定?戒律非常的精嚴,持戒持得很好,他這個所以不能得定,就是看到別的人,你看這個人破了戒、那個人不持戒,那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我。你想想看,他能得定嗎?他不能得定,他心被外面境界轉。所以他的戒持得好,他的果報是人天福報,這個就不是佛教誡的目的。因為佛教我們持戒,是叫我們持戒要得定的,並不是叫我們持戒得來生人天福報。

  要怎樣持戒才能得定?這六祖說得很好,所以《壇經》不可不讀,言簡意賅,它的文字很簡單,經文不長,把佛法重要的道理統統說盡。我們過去講過不少遍,實在是好!六祖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你能夠不見別人過,你就得定了。你要常常看這個也錯了、那個也不對了,你就決定不能得定。真正得定的人心平氣和,確實不見他人過,這是我們要學。我們要常常見自己的過,不要去見別人過。更不容許無中生有、造謠生事,那個罪過就更大了,人家沒有過失還懷疑,恐怕他哪裡有做什麼錯事,有破齋、破戒了,那個罪過就更大。所以這功德要記住,定慧是真正的功德。菩薩就是以定慧來莊嚴自心,莊嚴自心就是莊嚴佛道場。道場在哪裡?在心中。維摩居士講得好,「直心是道場」,直心就是功德莊嚴心,所以這是真正的道場。

  『盡未來劫諸剎中』,「盡未來劫」是指時間之長,就是從今而後;「諸剎中」,這是處所。前面四個字是講時間,從今以後,無量劫中,生生世世;末後三個字,諸剎中,剎是十方諸佛國土。因為前面有盡未來際劫,這一句裡面實際上就是說「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勤修利益眾生道』,這一種大願真正不可思議。勤苦的修學,修學是利益眾生之道,利益眾生的道,給諸位說,就是大乘佛法。換句話說,發這樣的大願,就是為一切眾生造福、為一切眾生服務,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圓證菩提,做這個,這個是菩薩的心行。我們念了之後,要能夠體會得到它真實的意思,要努力去學習,所謂是勇猛精進,把一切的顧慮統統拋棄掉,向這個目標邁進。再看第四首:

  【我念聖者善知識。攝受饒益成就我。為攝我故悉顯示。最勝寂靜真實法。】

  這一首頌裡頭,也是有感恩的意思。『念』就是有感激,心裡面懷念著,念著『善知識』。這個『攝受饒益成就我』,這個裡面是三層的境界。第一個是「攝受」,攝受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接納,也就是歡迎你來,是這個意思。在佛法裡面講這個叫攝受,我們現在的話講歡迎、講接納,這就是佛法裡頭所謂的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對於眾生攝受是平等的、是普遍的,而且是非常強烈的。問題是出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又不肯接近他,排斥佛法,佛就沒有法子,就無可奈何。真正能信受,必定能得到最豐饒的利益,叫「饒益」。饒是豐饒,就是最豐富的;益是利益。我們今天講是最圓滿的利益,最大的利益,你一定可以得到。這個問題也在自己,在乎自己信力的淺深,你信得深,你得的利益就大;你信得淺,你得的利益就少,在乎你自己的信心,在乎你自己體會,你能夠體會到多少。也可以說理解,但是理解沒有體會這個意思好。理解往往裡面還帶著有意識在裡頭,體會是不用意識的,離心意識,這樣我們接觸到經典,接觸到經典就是佛攝受我們。

  我們讀經,讀經自自然然他有悟處,每讀一遍,有一遍的體會、有一遍的心得,不衰,不會退轉,愈念愈歡喜念,從初發心到成佛,這個經典愈念愈歡喜,你決定捨不得把它丟掉的。可見得這個佛經攝受人心力量的強大,絕不是世間書籍能夠相比的。換句話,佛的經典比那些菩薩的論、註疏,力量強大得多了。菩薩所有的這些論典、註疏,攝受力量沒有經典那麼樣的強,這是真的。諸位要是能夠稍稍涉獵一些,你能夠體會得到,一切註解沒有經的原文那個力量強大。所以我們對於佛實實在在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沒話說。佛的這些言語文字,都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到等覺菩薩,還有一股強大的攝受力量存在,為什麼?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品身相無明沒破,他見性還沒有圓滿。佛經是從圓滿的覺性裡面流出來的,所以有這麼強大的力量。這是不讀經你不知道,讀經就曉得。

  讀經的方法有好幾種,有些人一生專門念一部經,有些人發心念一切經,《大藏經》從頭到尾念,念一切經;有的人在這一切經裡,選個十幾、二十種、三十種來讀的,有這麼三種情形。這三種情形說實在話都好,無分軒輊,都好。問題在哪裡?問題在你要會讀,你要不會讀,那不行。不會讀的人,我覺得不如念一本;會讀的人,這三種方法是平等的,統統都好,在於你會與不會,這個關係很大很大。佛法裡頭常說,根性利鈍,上根的人可以去讀一切經,中根的人選個十幾、二十種、三十種去讀去,下根的人念一部經。久而久之,他會開悟。這講饒益,攝受饒益。

  成就,那就是要幫助他了生死出三界,證菩提,這叫成就。換句話說,成就在佛法裡面,最低的標準是超越六道輪迴。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就不算成就,沒有成就。有前面攝受、饒益,但是沒有成就。你這一生修行修得還不錯,來生升天了,到天上去做天王去了,天福享盡了還要退轉,所以不能算成就。因此小乘阿羅漢以上的,才算是成就;念佛往生的人算成就,而且這個成就遠超過阿羅漢,不但阿羅漢不能比,乃至於藏、通、別的佛菩薩都不能比。所以大家要曉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最殊勝的成就。可惜的這個法門很少人相信,這是沒法子,這是他沒有福報。等於說是把這個世出世間無價之寶送給你,你懷疑,你說這個是世出世間第一無價之寶我不相信,真的有這個寶貝,你肯送給我!不信有什麼辦法,那就沒法子了。其實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凡是遇到人,第一個就把這個寶貝送給你,你不相信,那沒法子,換次一等的給你。所以能體會到佛菩薩大慈大悲,已經是相當不簡單。我們今天要真正想成就一切眾生,只有一個方法,勸他念佛求生淨土。

  所以我過去講席當中也常常給人說,如果這一切經典擺在這個地方,只准我取一部經,我跟你說,我毫無懷疑的,立刻取《阿彌陀經》,我不會取第二部經的。為什麼?因為這一部經決定成就,其餘一切經不要沒有關係,有這一部就行了,就決定成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怕沒有經念,那經太多了,他們那個地方的圖書館、藏經樓,比我們這個世界豐富得多。所以先要有能力取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成就,此地這個地方成就也是這個意思。因為這個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善財童子本身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他修的這個法門。

  『為攝我故悉顯示』,攝就是前面講的攝受,實際上這個「攝我」,它的意思就是把前面一句都包括了,攝受我、饒益我、成就我,統統包括在其中。所以菩薩將一切的妙法,完全展現在你的面前,毫無隱暪,全都展現在你面前。這是什麼境界?『最勝寂靜真實法』,「勝」是殊勝,是一種清淨寂滅的真實法;換句話說,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你看《仁王經》裡面,將菩薩分為五大類,叫五忍。最高的位次就是寂滅忍,寂滅忍的菩薩在菩薩位次上是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是下品的寂滅忍;等覺菩薩是中品;如來果地上叫上品。此地現在這個大願夜神他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實際上他是無生法忍,是中品的無生法忍,九地是上品,距離寂滅忍很近了。所以此地講「最勝寂靜真實法」,是講的寂滅忍,雖然沒有達到,非常非常接近,八地菩薩非常接近。

  這個境界完全展現在面前,實際上境界是沒有差別的,外面境界完全沒有差別,一切差別都是從我們自己分別執著妄想裡頭生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個世界是清淨寂滅,就是如來所證得的一真法界,這淨土裡面所講的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確實是這個境界。你要想證得,一定要用清淨心。如果你有一個最勝寂靜心,你就見到最勝寂靜的法界。這個在理上講也很明顯,境隨心轉,你是佛心看到這個世界,就是佛世界;凡夫心看到佛的世界,也是凡夫境界,是境隨心轉,不是心隨境轉。再看底下第五首:

  【關閉險難諸惡趣。開示淨妙人天路。亦示一切諸如來。所成種智無師道。】

  前面這個兩句,這個是修行的根本法,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初學,非常重要。『險難諸惡趣』,這一共是說了三樁事情,「險」,是講的險道,危險的道路;「難」,就是通常講的三途八難;「諸惡趣」,這就是直接指的三惡道。這些我們都知道是不善的果報,果報要怎樣才能離開?這不是一個容易事情。佛經上常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果報現前了,你害怕了,害怕也沒有辦法,不能說害怕就可以不受了,不行,還是要受的,怕還是一樣要受的。如果要想不受惡報,只有一個方法,不造惡因,你就不受惡的果報。但是我們是今天才覺悟,今天以前我們就造了不少惡因,雖然如此,今天才覺悟也不算遲,覺悟之後,就把這一切惡因,從今天起斷掉。從什麼地方斷?從心地上斷掉。「罪從心起將心懺」,要在心地上斷惡修善,這叫真正修行,從心地上下功夫。見到果,立刻就想到因。見到善的果報,就想到它那善因,我們努力的要修學;見到惡的果報,立刻想到這個惡因,我們決定要把它斷除。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就是我們修心的時候,這個地方一定要提高警覺,古德所謂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念要覺,不能迷。

  『開示淨妙人天路』,「開」是開啟,「示」是指示,指示淨妙這才是人天大道,人天的正道。「淨」是清淨心,「妙」是妙行,什麼叫妙行?斷惡修善。斷惡修善如果著相,那就不妙了,那個福報就是人天福報;如果斷惡修善裡面三輪體空,不執著,這個行就妙了。所以菩薩行跟凡夫不一樣的,就是他淨有妙;阿羅漢是淨不妙,這個我們要曉得;凡夫這是淨與妙兩者都沒有。這是我們需要曉得,要修學的。這兩句就是告訴我們,在三界之內,要求人天的果報。底下兩句是講佛法,『亦示一切諸如來,所成種智無師道』,同時也開示一切諸佛他們怎樣修行成功的。「種智」就是一切種智,如來果地上的智慧,一切種智證得,就叫成佛。這個智慧也叫無師智,沒有老師的,也叫做自然智,所以這叫「無師道」。同時也開始這個法門,無上菩提的法門。第六首說:

  【聖者希有無等倫。是佛最勝功德藏。無垢無量如虛空。出一切智清淨樂。】

  『聖者』就是稱揚大願精進夜神,稱讚他非常非常的『希有』。你看到這來參訪,一句話沒說,善財的收穫已經是不得了了,得到的利益就太多太多了,沒有說一句話,這就是表法的意思。可見得善財在這個時候心思極其聰明,六根一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就開悟,他就覺悟,所以讚歎他「希有」。倫是比倫,『無等倫』就是沒有跟他能夠相比的,「倫」是同類的,沒有跟他同類的,這是讚歎他的超勝。『是佛最勝功德藏』,讚歎他是諸佛如來最殊勝的,好像功德寶藏一樣,藏要當倉庫講,功德寶藏。

  『無垢無量如虛空』,這個無垢也無淨,就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為什麼曉得它這裡面含這麼多意思?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前面八十八同裡頭有染淨同,所以上同諸佛,下同眾生,可見得他是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生不滅,這是了不起,所以這個是如同虛空一樣。這些全是講的心法,實在說了這麼多,也就是六祖講的一句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講的真心,真心本體裡頭本無一物,所以「無垢無量如虛空」。雖然無一物,他有不可思議的智慧,有不可思議的德能,出現『一切智清淨樂』,這就是真如本性的妙用。在《楞嚴》上講「三如來藏」,前面一句是空如來藏,後面這一句是不空如來藏,這是菩薩果地上的境界,真正達到了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聖者福海量如空。我今所見無邊際。念念之中能出生。清淨善根一切智。】

  這個經文意思很明顯,稱讚福報之大,菩薩的福報就像虛空一樣,廣大無邊,這稱揚他的大福報。『我今所見無邊際』,這個福報善財童子自己完全體會到。這個地方我們要明瞭,善財能夠體會到,就是他的福報;他要沒有福報,他體會不到菩薩無量無邊的福報,他跟菩薩同樣入這個境界,所以他體會到。『念念之中能出生,清淨善根一切智』,這福報大在哪裡,這具體的指陳出來。可見得這個讚歎不是隨便說的,不是誇張的,是實實在在的,因為念念當中都能「出生清淨善根」,都能出生「一切智」,一切種智。一切善根,就是一切善法之所出生的地方,根是能生的意思,菩薩能斷一切惡,能修一切善,斷惡生善的那個根就叫善根。

  【仁今滿我波羅蜜。增我不可思議福。令我冠佛妙法繒。長我清淨諸功德。】

  『仁』是仁者,也是對於菩薩的敬稱(對菩薩尊敬的稱呼)。仁者,你今天圓滿我的『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話,在《華嚴經》上講有十種,就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這十波羅蜜,這是菩薩行。善財童子稱讚大願夜神幫助他圓滿十度,十波羅蜜。這個十波羅蜜圓滿,當然這是不可思議的福報,所以是『增我』,「增」是增長,增長我不可思議的福德。底下兩句是比喻,講『令我冠佛妙法繒』,「繒」是一種綢緞,就是戴在頭上的,好像現在這個帽子一樣,綢緞的帽子一樣,我們講加冠。這個冠是什麼?是佛的寶冠。加這個冠就入佛位,也令善財童子今天要戴上佛冠,這是比喻。『長我清淨諸功德』,「長」也是增長的意思,前面這兩句是增長福報、福德,末後這兩句是增長功德,因為它有妙法在裡面,成就他的妙法。

  【我念聖者善知識。令我成滿諸佛智。我今誓願常依止。速疾成就諸白法。】

  這一首是念善友幫助他成就圓滿如來果地上的智慧。所以他發心,這是報恩之心,『我今誓願常依止』,「依止」就是與他同住,不離開他,依靠他,止在善友所居住的所在,這個叫依止。所以出家人,和尚裡面有一種叫依止和尚。譬如我們住在這個寺廟裡面,這個寺廟的住持就是我們依止和尚。我在那裡住一天,他做我一天的依止和尚;我住一年,他做我一年的依止和尚,我依靠他,就是止在他這個地方。當然此地這個依止裡面,包括著學道,包括著報恩。

  現代一些年輕人犯了個通病。今天下午,我遇到葉曼居士,就是田夫人。她是非常感慨說現在的年輕人沒有耐心,不管做什麼事情,就希望趕快就成就,哪有這個道理的!急著要成就,急著要表現,所以造成社會的大亂。無論在道德、學術、技能,都沒有很深的基礎,為什麼?學了一點點就要表現,就想要出人頭地,這是大病。我們看看古人,親近一個老師至少都是十年,不離開老師,他能有成就。現在找這樣學生到哪找?找不到,沒有了。說老實話,佛法真要滅,那也是個定數,佛法是要滅法的。這個責任是不是老一代的不肯傳法?不是,老一代人真正想傳法,沒有學生學。傳的人有,學的人斷掉了,沒人肯學,沒有耐心。實在這是定數,我們過去常常講,這些老法師不慈悲,現在想想不是的,不是他不慈悲,沒學生,深深體會到這個意思。

  還有我們在《高僧傳》、《居士傳》,諸宗語錄裡面所看到的,多少學生學成了,參禪的明心見性,念佛的得一心不亂,還不離開老師,盡形壽的依止老師,這是報恩。他已經成就了,為什麼還不離開?他要替老師多做一點事情,幫助老師教後來的同學,等於說做小老師,替老師分勞,真正了不起。所以看到古人,我們羨慕。『速疾成就諸白法』,這個意思很明顯,一看就明瞭,「白法」就是善法,很快的成就一切善法。

  【我以善友饒益故。一切功德咸具足。歡喜普為諸眾生。教導宣揚一切智。】

  這一首才是真正讚揚,光是讚揚,沒有一點成績表現是不行的,這說出來了,他要代佛弘法、代菩薩弘法,這個意思也很明顯。他因為善友給他豐饒的利益,他有很大的成就,『一切功德咸具足』,「具足」就是成就,沒有欠缺,所以非常的歡喜。自己發心普遍的為一切眾生,『教導宣揚一切智』,這個「一切智」就代表著大乘佛法,把自己所修、所學、所得到的都能普遍的宣揚,這個是真實的讚歎。再看末後的這一首:

  【仁今與我為師範。】

  這是大願夜神,你今天做我的老師,為我的榜樣、為我的模範。

  【令我修行無上法。】

  『無上法』是一乘法,《法華經》裡面所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我於無數億劫中。無能少報師恩德。】

  這是感恩之意,就是我在『無數億劫』當中,我報老師的恩德都沒有辦法,不要說是報得多,就是少許的恩德,我都報不盡。這是師恩,實在講超過父母,父母之恩,一世的恩,佛菩薩之恩是生生世世,確實永遠報不盡的深恩大德。

  我們今天將偈頌這一段講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