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大願精進力夜神章  (第十三集)  1987  檔名:12-005-0013

  請掀開經本,八百四十三面,第四行:

  【爾時。善財說偈讚已。白言。大聖。向所顯現不可思議菩薩境界。願為我說此解脫門。名為何等。發心已來為幾時耶。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這個地方看起。前面我們讀過十一首偈頌,這一段經文,這個偈頌是讚歎菩薩,讚歎完了之後,這也向菩薩請教,請菩薩為他開示。在這一章裡面,實際上善財童子見到菩薩依正莊嚴,已經就深深的體會到了。體會到,這一種我們通常現在這術語說叫暗示,這一切的暗示善財全都能夠領會,都能領會得到。所以我們前面看到八十八同,八十八同是略說,實際上是無量無邊,沒有一樣不同,只是舉出八十八個例子來說明而已,可以說善財完全契入到菩薩法界。現在見了面,讚歎完了之後,這再用言語來請教。這幾句話裡面,他提了三個問題,說『向所顯現』,就是前面在依正莊嚴上所顯示的,一句話也沒說,他所看到的是『不可思議菩薩境界』,就是他深深體會到的。但是這個境界究竟叫什麼名稱不曉得,所以這個『解脫門』,『願為我說』,第一個要請教的,這是菩薩所證的法門叫什麼名字。第二個問題要請教的,就是菩薩發心,你從初發心到現在有多久了?就我們現在問,你學佛有多久了,你才有這樣殊勝的成就。第三個問題問的,像這樣已經到了這個成就、到這個境界了,距離成佛還有多遠?也就是問大概什麼時候你能夠『當得』,「當得」可能不是現在得,當然是將來,你將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無上菩提。所以他問的,這是三個問題。

  在清涼大師註子裡面說,他這梵文本裡面是四個問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問修行。但是此地經文翻成中文只有三個問題,而三個問題,修行實在講也包括在這三個問題當中。所以說是文字上沒有,意思上是具足的,意思上並不欠缺。善財既然提出這個三問,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一定要詳細給他解答,所以下面這個經文,就是菩薩給他的開導,也就是答覆他這個問題。這個答覆就是把他自己修學理論的依據、方法、成就,完全傳授給善財童子。前面是暗示,可以說是默默的傳授,完全看學生自己的領悟,這種暗示的方式,在我們中國禪宗裡面用得最多,幾乎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用暗示這種方式,什麼話都不明說的,所謂是棒喝,你要在這個當中去體會。即使有問答,禪家的問答常常是答在言外,我們看語錄所以看不懂,道理在此地,它的意思在言語之外,你不能體會的話,那一點都沒辦法。所以它需要自己真正去領悟,不是言語能夠傳達的。

  這是經論上常講的「不思議境界」,議是議論,不可以議就是不能言說,說不出來的;不可以思就是不能思惟,你就是到不思惟、不議論的時候,這一個動作或者是一個現相,他立刻就真正體會到。《華嚴經》裡面,這種方法是附帶著的,幾乎每一位善知識或多或少都有,但是這是經教,畢竟還是以言說為主。像前面那一段,統統用的暗示。在答覆當中,他是先答名稱,然後再答發心以及修行,答修行。善財問的有證果,答的裡頭沒有答證果;不答證果,並不是漏掉,它裡頭有很深的意思。第一個意思,顯示菩薩大悲心的深廣。像地藏菩薩所表現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成佛事情暫時放在一邊別談,度眾生要緊,這是悲心特別重,所以不提這個問題。第二個意思也含攝著菩薩久遠劫前,他早就成了佛,現在是倒駕慈航來的,那成佛不成佛還談什麼?不用談,用不著談,他是從佛的位子上退下來,來行菩薩道的。不僅是此地這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在一般經文上看到的小乘,目犍連、舍利弗,你看佛都告訴我們,這兩個,這個形象是個小乘阿羅漢,實際上他們早都成佛了。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此地成佛教化眾生,這兩尊佛下來做釋迦牟尼佛的徒弟,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這古佛再來。由此可知,此地這一位大願精進力夜神也是古佛再來,所以問成佛的事情不答。這兩重深意在裡頭。我們現在看經文:

  【夜神告言。】

  這告訴他。像這些文字我們要曉得,現在不流行了。上下叫尊卑,現在平等了,自由平等了,不說這個了。在古時候很重視,所以下對上要『白』,「白」是尊敬,敬詞;上對下用『告』,告訴你。這個告訴你,這是上對下的口吻。

  【善男子。】

  這是對善財童子的敬稱,稱他是『善男子』。

  【此解脫門名普化眾生令生善根。】

  這就是大願夜神,他所證得的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叫做『普化眾生令生善根』。這個意思是說,《普門品》上講得很清楚,那是觀世音菩薩所說的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來度化眾生,菩薩就現什麼身。菩薩有沒有身相?沒有身相,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也沒有身相。我們現在凡夫,所以喪失了自己的本性,就是迷惑顛倒。為什麼會迷惑顛倒?最大的一個因素就是執著這個身相就是我,這是大錯特錯。所以你不能有無量無邊身,為什麼?你執著這一個身是自己。佛菩薩決定不執著這個身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不執著。因為不執著,所以他就能隨類現身,現無量無邊身。現身,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沒有意思,所以自己心清淨。憑什麼現身?眾生心意,眾生喜歡什麼相,他就現什麼相,所以是隨眾生心,不是隨自己的心,應所知量。所以在人間,現的就是人身;在中國現的是中國人身,在外國現的是外國人身,這個是得大自在,這個叫『解脫門』。「解脫」就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因此,佛法跟世間法我們要能夠辨別,佛法學的是什麼?你要記住,在總綱領裡面,跟諸位提示的,就是你一入佛門,第一樁事情是拜老師,受三皈依。受三皈依是正式拜老師,入佛門,發心接受佛菩薩的教誨。三皈依就是傳授給你學佛的綱領、修行的原則。三大綱領傳授給你,你依照這個綱領去學,這叫學佛,學佛才能成佛,成佛就是此地講的,「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三大綱領是覺、正、淨,皈依佛,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淨而不染。所以叫三自皈,皈依你自性覺正淨,這總綱領,一開頭就把這個總綱領傳授給你。顯教密教、各宗各派,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修什麼?修覺正淨。如果我們的修學真正使我們身心得到覺正淨了,這個佛法的效果得到了,我們學這個有了成就。假如我們學佛學得什麼?還是迷惑,迷一天比一天重,還是邪知邪見、還是染污,貪瞋痴慢天天在增長,那就大錯特錯,那個不是學佛。這是我們要懂得,一定要牢牢的記住。

  所以佛法,不是說經典念得多、什麼東西能貫通,不是的。你念得再多,你講得天花亂墜,你的煩惱不斷,你的習氣不能改掉,你還是迷惑顛倒,你所搞的這一套,就是現代人講的佛學,不是學佛。你已經把整個《大藏經》變成世間的學問,那是研究佛學,與學佛是兩樁事情。學佛是要自性覺正淨,是以這個為目標。佛學?那就是博學多聞,這是佛法、世間法都能通達。世間的學者,我們現在所講的像博士、碩士學位,佛學家,人家要叫你個佛學家,這都是罵人的話。佛學家是什麼?是搞佛學,不是學佛。佛學家,你很通達,你身心不清淨,你煩惱重重,你還有貢高我慢,還有貪瞋痴慢。這個不一樣的,這個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念佛不能得一心,不能往生。甚至於你學禪,你還是生死輪迴,你連四禪天都去不了。因為四禪天要禪定,要有定功,你沒有定功的話,連四禪天都去不了。所以那口頭禪,沒用的。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既然學佛了,就要認真的學佛,要學覺正淨。這個地方意思講,菩薩就是隨類化身,現無量無邊的身來幫助眾生,所以叫「普化眾生」,普是普遍,教化眾生。

  末後這一句,這就是教化的目標,「令生善根」,就是教他要生起一切善,這個善是以成佛為目標。修這些善法,究竟成佛,所以它叫做根,也就是成佛的根本。除了這三大綱領,這三綱是總綱領,覺、正、淨是總綱領,五乘佛法都以這個為總綱領。譬如講六度萬行,那是大乘佛法的綱領,菩薩法的綱領。本經裡面所講的十願、十行,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是一乘的綱領。這部經是一乘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是一乘綱領。六度是大乘綱領。三皈依,覺、正、淨是總綱領,這個要記住。我們修行能抓到綱領就有辦法,為什麼?常常拿這個來印證,我今天有沒有迷惑顛倒、我今天有沒有邪知邪見?我今天有沒有染污、有沒有貪瞋痴慢?如果這些妄想、這些執著一天比一天少,我自己就進步了,心地必然一天比一天清淨。如果這些雜念、妄想多,自己要覺悟,我們功夫用得不得力。雖然在誦經、雖然在念佛,可是煩惱還是這麼多,這個自己要覺悟,要懺除業障。

  怎麼個懺除法?哪一個人不希望懺除業障?業障究竟怎麼樣懺除法?我告訴諸位一個祕訣,不打妄想,業障就沒有了。你常常打妄想,你的業障就消除不了;你幾時到一念不生,業障就消除。這是個勘驗自己很好的一個方式,不打妄想。所以念佛不容易,最近我們兩個道場都有不少同修發心念佛。可是念佛有同學來問我,念佛要求一心不亂、還是求往生?這就打妄想。不能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不能求一心、不能求往生,也不能求瑞相,什麼都不能求。為什麼?你有求,你裡頭就有夾雜,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裡頭還夾雜一個求往生、求一心,你看看你怎麼能得到一心?一心裡頭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所以你什麼都不求,你所求的統統達到,一心達到了,瑞相也見到,往生也達到。你心裡頭一有這個願求,就糟了糕。所以念佛常常講,不間斷、不夾雜,你有這意念在就夾雜。夾雜你想想看,念阿彌陀佛是一個心,求往生又是一個心,求一心不亂又是個心,你已經三心了,你怎麼能得一心?你已經變成三心了!所以說不能求。

  因此佛法裡面,像《觀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讀誦大乘」,《觀經》裡面三福,最後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大乘怎麼讀法?不能求解,這個經展開,從頭到尾念下去,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叫讀誦。如果一面讀,一面想裡頭意思,糟了,你落到心意識裡頭去了。落到心意識裡面就是什麼?迷、邪、染。你讀誦的時候你迷了,你在裡面想這個是什麼意思、那個什麼意思,這是邪知邪見。你一面念經,就被經染污了,被經染污了你的心性,那你就全盤都錯了。所以讀經應該什麼態度讀?這個我們道場常常講,諸位要老實記住,讀經,經文展開之後,是一個妄念沒有,從頭到尾念下去,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個裡頭就是覺正淨。經本展開,一個妄念沒有。所以戒學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一個妄念沒有,哪裡有惡?沒有惡,所以就諸惡莫作。

  經,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讀經就是眾善奉行,你看戒律就具足。小乘戒,諸惡莫作;菩薩戒,眾善奉行,讀經的時候,不要再搞了一條一條那個很麻煩,全部都有了。讀的時候專心,沒有一個妄想,沒有一個雜念,就是定,所以讀經是修定。從頭到尾,每一個字清清楚楚念下去,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這是慧。這個讀法,讀誦大乘這個讀法。這樣讀久了,戒定慧三學統統具足,統統成就了。所以讀誦大乘是幹什麼?是修戒定慧。所以他的目的跟世間不一樣,世間,我讀這裡頭什麼東西我都知道了。這裡頭什麼都沒有,你知道什麼?這是我也講過,佛的經典什麼意思都沒有。你要說這個經典有意思,那意思只有一個,應該自古以來的法師、大德講經,都是這一個意思,註解也只有一種。為什麼一部經書註解有幾十種、幾百種?可見得它不是一個意思,幾十種就幾十種意思,幾百種就幾百種意思。它沒有意思,沒有意思起作用的時候是無量意思,沒有意思是根本智,般若無知;無量意思是後得智,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所以先求根本智,後得智不求。後得智是什麼?人家來問,問這一句,你就可以立刻就答覆他,這一句怎麼講法,那是後得智。另外一個人再問的時候,隨著問的時候,他的態度、他的表情、他的音聲,你一聽就曉得他是個什麼程度,那就是感,這就有應,答覆他那個正好適合他的程度,他聽了很滿意。另外一個人問,可能他程度高一點,你答覆的就不一樣。同樣一句話,你答覆十個人是十種答覆法,但是這十種答覆絕對不違背經義,可見得經沒有意思,經有無量義。你們要學一種意思,那就是我們俗話講的,叫書呆子,你只知道一個意思。

  所以現代人求學,跟古時候人不一樣,這個話,唐大圓居士就講得非常的感慨。他在唯識的論裡頭,他的註疏不少,過去台中蒐集他的好幾種,把它合訂成一本,李老師給它定個名字,這個名稱叫《唯識新裁擷彙》,唐大圓居士的。他裡面就有一段,談到我們現代人忽略了根本智,沒有根本智,決定沒有後得智。你看後得,根本是先得,那是後得。根本智的培養就是在讀誦大乘。所以他講從前在中國古時候,我們古老的時候念書,從小就是背誦經典;背誦經典的目的就是訓練根本智。所以不解意思的,那種教學法現在人都反對。這個教學法在中國用了幾千年,現代人學西方的思想,反對這個方法,他不知道那個方法真正好,真正開智慧,那是真智慧。現在人所有的,佛法裡面不承認他有智慧,叫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在佛法裡頭,八難之一,這遭了難。什麼難?不能接受正法,不能夠真正理解正法,不能夠體會正法,他遭難。這個世智辯聰就是佛門裡二障裡面的所知障,這是諸位要記住的。千萬不要學佛增長所知障,使你自己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透不出來,這是特別要注意到的。所以他此地著重在善根這兩個字,能有善根,就能夠究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把這個法門名稱介紹出來了。

  下面這段文,就要說明這個法門的作用。法門名字曉得,這法門有什麼用處?顯示它的業用。業就是一切的造作,用就是用途。這個名是個名稱,名之後一定有實際的東西在。比如書,書是一個名稱,那確實有一本書在,確實有個東西在,這個東西我們就叫實,名是假的、虛的,這個東西實的,實實在在的,業用就是實在的。所以曉得名稱之後,名必定有個實際上的東西在,所以他就要說出他一切的造作、一切的德用,從這所有造作、德用與這個名一定相符,一定相稱。

  所以這底下所講的,也可以說是作用是無有邊際的,無有限制的,這個裡面有事有理。經文很長,也可以分為三個大段落。第一個段落裡面是說明,叫內契事理,第二段是大用無涯,第三段是總結深廣。在第一段裡面,你要念了經文會發現,與《心經》裡面所講的義理非常非常的接近,叫我們真正體會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色空不二。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才能真正契入到《華嚴》無礙的境界。這第一段的大意是徹底明瞭法界裡面沒有是一定實實在在的色法,我們今天講物質。這個道理今天科學家還沒有能夠達到,因為科學家曉得這一切現相是假的,但是他還認定一個什麼?執著有一個基本的物質,他這個觀念還不能突破;換句話說,他色不是空,色還談不空。在佛法裡面講,基本的物質也是空的,這個基本物質從哪裡來的?相分,從見分變現出來的。所以唯識學家講,見相同源,都是同出於自證分。見分,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精神的這一部分;相分,就是物質的這一部分,精神跟物質是同源。《心經》裡面講「色不異空」,那空是講精神,色是講物質,是一不是二,而且都不是實在的實體。真實的實體是真如本性,就是自證分,它是從自證分裡變現出來的,不是實在的。這個是佛法,你看幾千年前就講得這麼透徹。因為它不是個實在的,所以才事事無礙。這個色法與色法裡都沒有障礙,不僅是理事無礙,真的是事事無礙,這才入到華嚴境界。曉得這個道理了,就是色法與心法都不執著,你在性相裡面就得自在,在性相裡面就超越,才真正能證得自在解脫。拿現在的話來說,你主宰宇宙,不是宇宙主宰你;你能控制宇宙,而不會被宇宙控制,道理在此地。這個受用是真實的作用,也在此地。我們看經文:

  【我以得此解脫門故。】

  這個『我』是夜神自稱,他對善財講,他得到普化眾生令生善根的解脫門,因為得到這個法門的緣故。

  【悟一切法自性平等。】

  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平等。所以佛的十號裡頭,有一個叫等正覺,就是他的覺悟與一切諸佛決定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哪一個佛比哪一個佛要高一點、大一點,沒這個道理。但是哪一個佛的法緣好一點,那個佛的法緣差一點,有,這個有。說他的智慧德能決定是平等的。法緣為什麼會有差別?那是跟眾生結緣不相同,這個有差別。這是所以古來大德常常勉勵我們,要與眾生多結法緣。你要是不結法緣,將來你成佛度眾生不多,是不是?為什麼?與你沒有緣的人,這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不是佛沒有能力,是眾生跟他沒有緣,不喜歡他,不願意親近他,一看到他來了,掉頭就走,無緣。所以要與眾生廣結法緣。

  所以他徹悟『一切法自性平等』,這一句實在講非常重要。你要真正體會到這個意思,你就曉得我們學佛要想成就,我們修行從哪裡下手這是最穩當的、最快速的?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心,經論裡頭常講,十法界心行,當然很複雜、很複雜,這個事情。可是舉裡頭最重要的,換句話說,第一個因素、第一個條件,佛的心就是平等心,菩薩的心是六度心。所以此地是菩薩,他這個心還是普化眾生令生善根,這就是菩薩心。佛心是平等心,所以緣覺是十二因緣心,阿羅漢是四諦心,天人是十善心,人是五戒心,餓鬼道是貪心,地獄道是瞋恚心,畜生道是愚痴心,這是講第一個因素,去掉了一些複雜的,第一個因素。知道這個原理,我們可以能夠想像自己,我來生十法界裡頭到哪一界去。想想這十個條件,我是哪一個心。實在說,十個心都有,一天到晚起心動念,總不出這十個範圍。十個心都有,哪一個心的比重大,就是它時間長。時間長,印象深,這就它的力量大。如果我們,你看你早晚去念佛,你念佛是佛心;看到別人可憐的,生起憐憫心,我也去布施他,我去幫助他,這就是六度心,這就菩薩心;看到稱心如意,起了貪心,這餓鬼心,馬上就墮餓鬼了。所以你一天當中,二十四小時當中,你就在六道輪迴,就在十法界流轉,就看你在哪個法界裡頭耽誤的時間長,哪個法界的力量深,換句話說,你來生就會到那裡去,這個問題很嚴重。正因為如此,所以佛教給我們,你的煩惱不能斷,你十法界這個心在那裡流轉,你不能夠把它止住,這才教你一個方法,念阿彌陀佛。你把這一句阿彌陀佛念熟了,其他的妄念都沒有,都不起來,一起念頭就是阿彌陀佛,你將來決定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麼個道理,這是在所有法門裡面最簡單的法門,最可靠的法門,靠得住的法門,我們不能夠疏忽。

  這部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同時在這個經裡面我們能夠發現,所有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都是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歸宿,因為這個經上,我們這個經上所念到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每個人所修學的法門不相同,這五十三個人就是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像《楞嚴經》上是以二十五位菩薩代表一切法門,「二十五圓通章」。這個經上是以五十三位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有顯有密、各宗各派,統統都有。但是到最後,全是修十願、十行,就是依照文殊、普賢這兩位菩薩提示的一乘法,修學的綱領,十波羅蜜、十願,統統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歸宿,這是我們在這個經上所看出來的。

  我也是因為在《華嚴》上看出來這個事實,所以我才死心塌地念佛,我把其他的統統捨掉。過去我對於經論確實有偏愛,一切大乘經論都歡喜,也蒐集這些經典,現在統統不用了。有許多蒐集的我一遍都沒有看過,現在也不看了,真正覺悟明白過來,只有這一個法門,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就。其餘法門想不想學?想學,什麼時候學?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再學。那個地方所收藏的《藏經》,比我們這個世界豐富得太多太多。那個地方指導的老師,阿彌陀佛,同參道友都是十方諸佛、諸大菩薩,這個自在,決定不走岔路。我所以這些年,我在《華嚴》上也十幾年的功夫,從民國六十年開始講《華嚴經》,今年七十六年,連頭帶尾十六年,這是我在《華嚴》上得到的心得。所以這個心清淨多了,欲望沒有了,不但世間欲望沒有了,出世法的欲望也沒有了。

  所以這個平等很重要,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都用平等心,好處就太多太多了。因為這個心是佛心,這個心就是自己的真心,純真無妄。菩薩心還帶一分妄,還有一分身相無明沒破,所以還不能叫平等。我們能用平等心,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就開始修佛心。別人待我不平等,不要去計較,我待人平等,為什麼?他是凡夫,他不學佛。我們既然要想學佛,就要修平等心,要知道一切法平等,為什麼?一切法空寂,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十法界依正莊嚴,絕沒有例外的。《金剛經》裡沒有一個註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個佛法界除外,沒有這個說法。沒有說西方極樂世界除外、華藏世界除外,沒有說。由此可知,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也一樣,所以一切法決定平等。我們用不平等的心看一切法就是自己的病,就是自己的迷、就是自己的邪、就是自己的染污。如果我們用清淨平等心看一切法界,我們就是覺、就是正、就是淨,這是功夫。這在禪家講,這叫觀照,要照自己,我有沒有覺、有沒有正、有沒有淨,功夫從這上用。

  【入於諸法真實之性。】

  前面那一句是講的悟,悟是開悟,所謂是大徹大悟,『悟一切法自性平等』。第二句就是入,入了境界了。悟了以後就證果,入就是證果。『入於諸法真實之性』,這一句話是什麼?其實這句話就是淨土宗所講的實報莊嚴土,實就是真實,大意是說真實性中沒有差別相,沒有種種相,也沒有無量相。差別、種種、無量,這是事,事有,事有體沒有。古德所謂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今天看到黃金所做的器皿,做的首飾、裝飾品,那個樣子不曉得有多少種,那麼多種,你就去看,統統是黃金,除了黃金之外沒有別的東西。所以從金上去看,一律平等,一個相。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再去推想,現在十法界依正莊嚴,那是器,那是所變的,就像那個金的金器一樣(首飾一樣),花樣很多,它的體質質料是一個,質料是什麼?本性,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之物。我們問性在哪裡?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明心見性。明心是什麼?你的心不迷了,迷了就不明。你不迷、不邪、不染,你這個心是覺、正、淨,這就是明。明瞭之後怎麼樣?明瞭之後見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自性,就見性。性在哪裡?無有一法不是,全是自性。這個時候恍然大悟,見到了金,原來器器皆金,沒有一樣不是金。性在哪裡?法法皆性。所以禪宗講見性,性在哪裡?乾屎橛。你所以聽他講話好像是胡說八道,其實他說的一點都沒錯,無有一法不是性。你現在所謂見不到性是什麼?是你心不覺,你迷了,迷失了,你的心沒有放光明。這就是說虛妄心裡面有分別、執著、妄想,所以真性,一真法界擺在面前你見不到,實報莊嚴土就在現前,你沒有辦法得到受用。

  四土不是真正有四土,你要以為真的有四土,錯了,實際上就是一土,哪有四土!是眾生四種不同的境界,見到四種不同的土,其實是一樣東西,就是各人看法不相同而已。破了無明的人,就是明心見性的人,看到這個世界就是實報莊嚴土。他明心見性了,他住在我們這個地方,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是不是實報莊嚴土?他的感受當中確實實報莊嚴土,他的感受當中這個世界確實是一真法界。但是沒破無明的人,他沒有這個感受,他體會,體會不到。斷了見思煩惱的人,看到這個世界是方便有餘土;見思煩惱沒有斷的人,看到這個世界是凡聖同居土。沒變,世界沒變,一樣也沒變。所以你才真正明瞭佛講的話沒錯,境隨心轉。為什麼境隨心轉?因為境是心變現的,心造萬物,不是萬物造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麼個道理。

  所以學佛要緊是修心,禪家特別注重。你看《大珠和尚語錄》,一開端就問修行,他提出要從根本修。什麼叫根本?心是根本,要修心。因為心造萬法,心現萬法,心變萬法,所以說變出來這個境界,境界就是一個,然後就是看你用的什麼心,你看這個世界就不一樣。其實世界根本沒有變,哪有變?沒變,我們自己看這個世界不一樣,是自己的心不相同。每個人心不一樣,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看法不一樣,感受都不一樣。所以這裡真實之性,就是這個經上講的一真法界,我們淨土裡面講的實報莊嚴土。入是真正契入,不到大徹大悟,入不了這個境界。底下說:

  【證無依法。捨離世間。】

  這一段意思是說,清涼大師講不依於色、不依於空,這是講一切法,這就是真正所謂的『無依法』,所以佛稱為無依道人。依,在唯識裡面講,依他起。依他起,對我們凡夫來講,非常適合。你這個法怎麼有的?種種因緣而起來的,種種條件起來,這個我們一聽承認沒錯。像這本書,這書怎麼有的?因為有這個塑膠的封面,有紙張,有線給它裝訂起來,這許許多多東西湊合起來的時候,把它訂成一本,我們叫它做書。實際上它沒有,許多條件集合的。這個我們一聽很懂,這是不是真實法?不是真實法,這叫方便法。真實法?真實法根本就無依,哪有條件?沒有條件。真實法難懂!怎麼難懂?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講,講這個心現識變的道理,講到微細之處,所謂的是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所有的一切現相是什麼相?《金剛經》上說得沒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可得。它是個幻相,不是真實的,相確實有,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真正從這體會到,一切法不生不滅,你要說它生,它已經不存在,它那個時間太短暫了。

  佛講的這個比喻,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現在把六十乘九百,再彈,我想一秒鐘至少彈四次,你再乘上四,就二十多萬的生滅,兩個十萬八千。這個生滅的相,你怎麼能夠覺察得到?但是佛所講的這個,給諸位說,是給我們這些凡夫,腦袋都不太聰明的人講的,舉的這個例子很粗,實際上的這個相比這個還微細,不知道微細多少。所以告訴你的真相是什麼?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真的。不僅是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了不可得,這跟你講真實話。就是因為什麼?這裡講到「無依」,這個也叫做,這是這個一切法所依的就是真如,就是本性。本性能現能變,一切法是所現所變,所現所變都是剎那的,我們講剎那,時間都太長。

  今天我們所看的這個相,就是這種剎那的相續相。好像我們看電影,你看電影的時候,看到好像有那麼回事情,實際上它裡面的底片一張一張都要換掉,一秒鐘就換掉二十四張。它鏡頭一開,照一個照片在銀幕上,再關起來,這個照片馬上就換掉了,再開一開,第二張,這個照片照上去,這個原理大家懂得。這個一開一合就是個生滅,但是電影的生滅速度很慢,一秒鐘二十四次。現在就說佛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換句話說,一秒鐘裡頭有兩個十萬八千個開合,你怎麼會覺察到?所以今天森羅萬象,你在裡頭以為樣樣都是真實的,你不曉得它是個幻相。我們看電影是平面的,現在在世間這是立體電影,你不曉得這個真相。佛給我們說明宇宙萬法的實相,諸法實相是立體的電影,是幻相,不是真相。

  如果徹底明瞭它是幻相不是真相,你的心裡頭什麼都放下了,什麼念頭都沒有,你立刻就得到像如來果地上的大定(首楞嚴大定),一切萬法不動心。不但世間法裡不動心,佛法也沒有,佛法是因世間法而建立的,沒有世間法就沒有佛法,它是相對存在的。世間法是病,佛法是藥,病沒有了,哪裡還要什麼藥?藥也沒有了。所以佛法是治病的,病治好了,佛法也沒有了,這個人就恢復到健康。如果有那個佛法,執著佛法在,好了,好像你病好了,病好了,藥離不開,天天還吃藥,又吃出病出來。所以《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指佛法,佛法也不能執著。佛法它的作用,幫助你開悟,幫助你悟入;一開悟、一悟入,馬上丟掉。所以經上講「如筏喻者」,渡船,渡河那個竹筏,像小船一樣,那是個工具,到了彼岸,船就不要了,丟掉了,那個筏就要丟掉了。佛法是渡河的工具,過了河就不能要。所以稱為無依,萬法無依,無依就是依真,真無所依,這就是無依的法門。

  『捨離世間』,這就是世間種種的差別,這個「世間」是廣義的,就包括了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經上沒有註捨離世間,除智正覺世間,沒有這樣寫法。智正覺世間,就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四聖法界,六凡四聖統統都捨離,這一下超越了,超越了十法界,這才是真正恢復了本性。如果是有佛法界在心裡頭,那你還糟糕,你住在佛法界裡頭,你還不能超越。有個佛法界,成了佛,佛法界了,有佛可成了,這個佛是什麼佛?天台四教裡頭藏教佛。藏教佛沒有見性,十法界裡頭。通教以上見性了,見性的時候連佛也捨掉,這是真正徹底究竟的捨離了世間。所以到這個境界裡面,確實心中一法不立,就是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恢復到真心的本體。根本智圓滿了,本來無一物的時候,根本智圓滿,後得智起用就無量無邊。這種境界,在佛法裡面不得已給它起個名字,叫內證。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要以達到這個境界為修學的目標。參禪是要想達到這個目的,研教也是要達到這個目的,密宗裡持咒也是達到這個目的,念佛還是達到這個目的,就是方法、手段不相同,所達到的境界、目標決定是相同的,無二無別,所以法門平等。

  但是這許多手段、方法確實有難有易,這是我們自己要會選擇,與我們的程度、與我們的生活環境也都有影響。我們今天不受外界影響,這是理論,事實上做不到;做不到,在方法上就應當要慎重的來選擇。禪、淨、密我們暫且不說,我們講教,教比較複雜。所以清涼大師就在這部經的註解解釋題目的時候,他老人家就說得很清楚,就講解與行,他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什麼邪見?就是滿腦袋的佛法,佛法就是邪見,佛沒有法,你看《金剛經》上說,誰要說佛說法那叫謗佛,你怎麼搞滿腦袋的佛法?這佛法就是邪知邪見。這就是什麼?你沒有內證的功夫。

  另外一句是「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這個事情麻煩了,這叫我們何去何從?解也不對,行也不對,所以一定要解行相應。換句話說,我所體會到的,我就入這個境界,就做到;我一做到的時候,就把這個法捨掉,我心裡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像善財童子,他參訪到這個地方,大願精進力夜神,這是第八地的境界,前面七地的時候統統丟掉,決定不再執著,決定不再分別,這就是捨。好像我們爬樓梯一樣,我們爬上面一級,底下一級一定捨掉。如果我踏上這一級,底下那一級不肯捨掉,諸位想,你能上得去嗎?這個是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世間法可以不捨,所以世間法愈多愈好,老子說過,「為學日益」,天天要增長,學問、知識天天增加,天天豐富。佛法是學道,「為道日損」,損是什麼?天天要捨,天天放下。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一切放下,什麼都沒有了,成就了,你念佛,一心得到了;你參禪,明心見性得到;你研教,大開圓解得到。今天一般學教的,為什麼不能大開圓解?他不能捨,他沒有內證的功夫,只在這文字、術語、義理裡面去鑽、去研究,去搞這個東西,沒有內證的功夫,所以他達不到這個無依法,他不能捨離世間,病根就在此地。所以這是希望諸位同修要記住的。

  你曉得這個原理原則,說老實話,學佛無論從禪、教、密、淨,都有門路可入,都能成就。教不是不好,說老實話,我自己想像自己的根性,與教的習性的確相當之深。我一直到今天,我讀經能伏妄想,念佛有的時候還伏不住。我讀三個鐘點經,確確實實全部精神貫注在裡面,不打妄想,這就是證明過去生中在教上下的功力很深,所以習氣很重。這樣才行。所以學佛不能用急躁的心,這《四十二章經》上有,釋迦牟尼佛用彈琴做比喻,彈琴時候弦緊了怎麼樣?緊了就斷掉;鬆了怎麼樣?鬆了就不響;要調理得適中。學佛無論學哪個法門,不可以操之過急,操之過急會出毛病。但是也不能懈怠懶惰,懈怠懶惰那個弦就鬆掉了,不能成功;太緊了會斷掉,一定要適中。所以要有恆心,要有耐心、有長遠心,鍥而不捨的去精進,必定成就。不貪多,一定要懂得方法,懂得那個訣竅,曉得自己修什麼、學什麼,我目的在哪裡,這一定要搞清楚。我們求的是覺正淨,一開頭決定是求的根本智,要明瞭這個道理,而不是在字裡行間,不是在死記這些法相名詞。

  我好像也曾經跟諸位說過,我以前有個學生,學唯識、學《百法明門》,他曾經在師大中道社講《百法》,他來告訴我,他在中道社講這門課。我笑笑,我說《百法明門》,恐怕不大對。他聽,怎麼了?我說你講的可能是百法黑門,不明。我就提醒他,什麼叫明門?聽了百法之後開悟了,從一百法裡頭曉得就跟這個經裡頭意思一樣的,曉得一切法皆是夢幻泡影,一切法皆不可得,徹底放下,證得人我空、法我空,這就是明了,念了這一百法開悟了。如果念了這一百法,把這一百法每一條都記住了,這個腦子裡裝了一百法進去了,這叫黑門。為什麼?增長了一百個邪知邪見,本來腦子裡頭沒有這一百個邪知邪見,現在你又幫他增加了一百個邪知邪見,那就是你的罪過。所以不好講。要講得叫人開悟,不要叫人死在句下,死在這名相之中,那就糟糕了。所以佛法,這是佛法跟世間法不同的地方。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