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大願精進力夜神章  (第二十三集)  1987  檔名:12-005-0023

  請掀開經本,八百六十七面第三行,偈頌第十四首。第十四首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唯有如來恆住世。智眼常明如日光。眾生痴闇覆其心。不見善逝常迷沒。】

  從這一首看起。在前面十三首裡面,除了第一首標示之外,底下的十二首,每一句都結歸到「十力智光恆普照」,都結歸到這一句。如來十種智力,以前我們講過,但是很久了,有很多新的同修可能沒有聽過;老同修,時間久了,也可能有忘掉了。今天我們特別將《教乘法數》裡面「佛果十力」,影印了這麼一張表,給諸位略微的介紹一下,我們才曉得這個經裡偈頌,每一句結歸的究竟是個什麼意思。《教乘法數》裡面這一段,是根據《大智度論》裡面所說的。說如來果地上有十種特殊的能力,這個能力不但我們沒有,菩薩也沒有。所以這經上常常講到十力,或者十智力、十力智,都是這個意思。

  第一,叫「是處非處智力」,換句話說,他這十種特殊的能力都是依般若智慧所起的力用,大力大用。菩薩智慧沒有圓滿,菩薩也有十力,比如來果地上要差一點。這個地方是專指佛的十種智力,第一種是是處非處,這一句話怎麼講?底下這一段就是它簡單的註解,它的說明,「知一切眾生因緣果報」。這個一切是包括等覺菩薩在內,所謂是九界有情眾生,不止六道,六道之外有聲聞、緣覺、菩薩,九法界的有情眾生,佛統統知道。所以真正相信佛法的人,自己常常要檢點,不要認為我們做了事情沒人知道,那就錯了,大錯特錯。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不但你所作所為看得清楚,你的起心動念他都清清楚楚。所以我們古時候,中國這些古聖先賢給我們講,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在佛法裡不止,諸佛菩薩比我們人多,多得太多了,個個都看得清楚,個個都指著你,只是你自己不覺得而已,自己不知道,那菩薩看得清清楚楚。

  這一句下面還有個詳細的說明,我們看底下,看它這個線畫的。「如作善業能得樂報,名為是處;若以惡業望於樂報,則名非處。」這個註解雖然註得簡單,意思非常明瞭,這一種智慧就是曉得一切眾生的因緣果報。你造善,你就是起一個善念,也一定有善報;作惡,起一個惡念,也有惡報。所以不但惡事不能做,惡念都不能起。可是我們凡夫不想起念,偏偏起念頭,這就是業力,天天要起念頭,時時刻刻要起念頭,這怎麼辦!念頭可以歸納為三大類,善念、惡念、無記念。這個無記就是說不上善惡,非善非惡,這叫無記。你起善念就善報,惡念則有惡報,所以你永遠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這三善道、三惡道頭出頭沒,我們自己要很冷靜的去想一想,從早到晚,咱們起的這個念頭,善念多,還是惡念多?將來要到哪裡去,自己清清楚楚,用不著問別人。果然起的善念多,你將來在三善道;你是惡念多,那你就是三惡道。六道輪迴是自己造的,不是別人控制住的,是自己造的,真的是自作自受。

  佛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修什麼?無非是把這個念頭克服,克念作聖。說實在話,用哪一個法門控制這個念頭都不太容易,法門裡面最殊勝、最妙的,無過於念佛,那就是說,古德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什麼叫覺?這一聲阿彌陀佛就是覺。換句話說,這念頭才起,不管這個念是善念還是惡念,第一念起來,第二念就把它轉成阿彌陀佛,念佛要這樣念法。換句話說,決定不許妄念相續,善念也是妄念,不要叫妄念相續,立刻用阿彌陀佛取而代之。這樣諸位常常念阿彌陀佛,念佛功夫久了,你其他的妄念沒有了,心裡不生念則矣,一生念就是阿彌陀佛,你將來的果報決定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是,是處。不能這樣念佛,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有是處,那就非處。很要緊,很要緊。所以古德教給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非常非常的重要。

  經,我勸同修們不要再去念其他的經,念這一本《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就夠了,不搞別的,專修淨土,其他的統統放下。如果你每天把《無量壽經》念一遍,你念上一年,你自自然然西方極樂世界的印象常常浮在你的腦海之中,這叫憶佛(想佛)。心裡面常常憶佛,口裡常常念佛,《楞嚴經》上說得好,「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看這樣殊勝的功德,我們為什麼不去修?真正照這個方法一門深入,二、三年的功夫,我們的淨業就成就。淨業成就了,你就得自在。所以聰明人應該要取這一招,要把這個法門修好,這個叫是處非處智。所以諸位要記住,起一個念頭必有果報,古德常講,「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一定有報應的。我們這個造作要小心,所謂是「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警覺性高,他怕造因,所以他決定不造惡因。眾生迷惑顛倒,一天到晚打妄想,到果報現前來,害怕了,那害怕也沒用處,來不及了。我們今天要覺悟還來得及,要趕快回頭。

  第二,叫「業智力」。什麼叫業?業是造作的結果。所以常常跟事連在一起念,事業,造作的時候叫事,你在做什麼事;事情的結果就叫做業。所以你在學校念書,書念完了叫畢業;正在念書的時候交作業,你們都要交作業,作業就是造業;業造完了就畢業了,那就是業,這個就是叫業力。佛「知一切眾生三世所有諸業」,三世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佛統統知道。也許有人懷疑,過去世造的是已經造了,現在世造的佛看得清清楚楚,未來我還沒造,他怎麼曉得?我們沒造,他也知道。怎麼曉得?凡夫他有心意識,換句話說,他有分別執著妄想,有分別執著妄想他就落在數量裡面。不要說佛,那個世間會算命的人、會看相的人,都知道你明年怎麼樣、後年怎麼樣。那明年、後年還沒到,他怎麼曉得?這就是你落在數量裡頭。那個算命他是根據理論來推測的,所以他推算的也相當準確。在佛法裡面講,那不是現量,他用比量的方法,能夠推測到的。佛不是用比量,佛是用現量,佛的神通、智慧不可思議,未來的事情他也看得清清楚楚。

  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照中國歷史記載,佛滅度已經三千多年,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佛的預言,講到末法時期這個情況,跟三千年前所記載的經典裡面,簡直就是沒有差別,他把我們現代這個社會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怎麼不知道?太清楚了。可是這個業,實在講,當你不覺的時候,你順其自然在那裡造作,那是凡夫,換句話就是,順著這條路走;覺悟了之後就回頭。我想我們同修都看過《了凡四訓》,你看看袁了凡先生,孔先生給他算的命,真是算得一點都不差。年年他那個造作結果,都跟他算的命可以能相符合。所以了凡先生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以前,我們可以說他是個標準凡夫。為什麼?他一生完全是命運安排的,一點都轉動不得,標準凡夫。遇到雲谷禪師之後,雲谷禪師教他改造命運、創造命運,那就不靈了。由此可知,命運操縱在自己手裡。你去算命沒有關係,算得很準確,你自己心裡有數,我要如何來改造命運;改造命運,這是全操在自己手上。念佛是唯一快速改造命運的方法,這個改造是徹底的改造,超凡入聖。下下品往生也是圓證三不退,也等於說圓生上三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我們今天真正發心,真正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佛也知道,佛也歡喜,佛也加持你,佛也幫助你,不讓魔來擾亂你,你這一生決定成佛。這個是業智力。

  第三,是「定智力,知一切諸禪三昧」。這個禪定,三昧翻作定,這個就是禪定。禪定的種類太多太多了,無量無邊,所以叫諸禪,經上常講無量三昧。禪定怎麼會有這麼多?你先要懂得禪定這個名詞的定義,六祖在《壇經》裡面講得很明白,外不取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這就是禪定。實在說,六祖是聽《金剛經》開悟的,所以他修學的理論依據都離不開《金剛經》。《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六祖傳的禪定,就是依這兩句話,不取於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這個是禪定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我們取不取相?我們動不動心?動心取相了,就沒有禪定。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無量無邊,我樣樣都不著相,樣樣都不動心,這個三昧就無量無邊。所以說個很明顯的例子,有人他財看得很淡,他在財,他不取相,他不動心,他在財上得了三昧,禪定了;可是名不行,他要爭名,他喜歡頭銜,一碰到這個,他不肯讓,他要爭,在名上他放不下,權力上放不下。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

  咱們學了佛,世間法放下了,佛法放不下,那還是不行。在佛法裡面,還是有執著,還是有分別,還是著相,在世間法裡面你得了三昧,出世間法裡頭沒有。因此,禪定大分有世間禪定、有出世間禪定。世間禪定叫四禪八定,這個要是修成了,他的果報在色界天、在無色界天,但是出不了三界。到第九定才能超越三界,所以阿羅漢跟辟支佛所證的叫九次第定,第九定這才超越。這還相當難的一個事情,實實在在不容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鍛鍊,樣樣都不著相,樣樣都不動心難,真正是難!這個東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所以要依照這個標準來修學,我們可以說修行一輩子,恐怕超越三界的能力都沒有。可是念佛這個法門殊勝,佛在經上常說,一切三昧,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換句話說,總三昧,只要把這個一修成,所以這百千三昧、無量三昧統統都成就,都得到了。怎麼回事情?前面跟諸位講過,起心動念都轉成阿彌陀佛,這個就是總三昧。修成了,這叫念佛三昧。這個念佛三昧,給諸位說,功夫成片就叫做念佛三昧。事一心、理一心,那更不必說了,到功夫成片就是如此。這是我們要認真修學的。所以我們自己到什麼樣的功夫,到什麼樣的境界,佛知道得清清楚楚,自己一定要努力。

  第四,是「根智力,知諸眾生諸根上下」。不知根,這個教學就不契機,所以這很重要。自己要不見性,就不契理。所以,一定要知道眾生的根性。就好像大夫看病一樣,診斷的時候,對這個病人,他的病源知道得清清楚楚,他用藥就方便,真是藥到病除。所以我們看佛陀在世的時候,這些學人親近佛陀,在他的會下,幾句話一說就開悟,就證果了,那是什麼?佛知眾生的根性。我們今天讀經不開悟,我們今天修行,修禪、持咒、念佛也不能開悟,原因是什麼?這些法門不契我們的機。這麼多的法門,如何去選擇?這個就太難太難了,真正是難。好像我們病了,到一個藥店要去抓藥來吃,沒有醫生處方,這個很危險,那個藥要是拿錯了,一吃就藥死了,不但好不了病,反而病上再加病。現在我們學佛的人就犯了這個毛病,學佛的人,十個有九個是病上加病,他不學佛還沒事;學佛了,學個半年、學個一年,學出精神病出來,我看到太多太多了。這什麼原因?吃錯了藥。所以《華嚴》上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就是這個道理,他吃錯了藥。

  我有沒有能力介紹諸位?給諸位開個處方,讓你去吃藥?我也沒這個能力,我要給你開個處方你就吃,準也把你藥死。可是佛陀實實在在是大慈大悲,知道末法眾生的情形,他老人家特別留了一服藥方,供給我們末法時期,不必找醫生,這個叫萬靈藥,不管你什麼病,你用這個藥決定有效,決定能好,這個就是念佛。《大集經》裡面等於給我們普遍的授記,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念佛成就,淨土成就。我們今天生在末法,你要不聽佛的話,要去搞別的法門,不是佛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佛,你也對不起你自己,這是我們真正要覺悟的。所以真正念佛人,應當要記住蓮池大師的教訓,「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他們要,我就讓給別人去;「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你們誰愛行,就誰去行去,我不幹,我念佛,我聽佛的話,老老實實做一個佛的乖弟子。聽佛的話,你就決定沒錯,為什麼?我們現在根性最適合於念佛。

  所以我們這個道場是專門弘揚念佛法門,《華嚴經》,尤其這《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接引我們入西方極樂世界的,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點沒錯,是接引我們往西方的。希望同修們要體會到這個意思,專修,把其他的一切都放下。不但世緣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我們的佛號才念得好,這一句佛號才能把我們身心一切的毛病都能治好。你放不下,藥用的大概是分量不夠,或者是時節因緣不對,效率就差。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一句佛號就得力。

  第五種是欲,「欲智力,知他眾生種種欲樂」。欲是欲望,樂就是享受,九法界的眾生,不但根性不相同,欲望也不一樣,愛好也不相同,佛統統知道。所以佛度眾生,這就有善巧方便。這雖然是如來果地上十種特殊的能力,我們明瞭了,也得要覺悟,覺悟了之後,自己曉得怎麼個修行法,也知道如何去幫助別人,別人跟我們根性不一樣,跟我們志趣不相同,嗜好也不相同,我們也能幫助別人。法門很多,我這個法門你不肯接受,還有別的。這個念佛法門是第一法門,第一法門,當然一定要有第一福報的人他才能接受;不是第一福報、上上根人,這個法門他不能接受,他不能相信。甚至於他也很讚歎,他不修,這就是福德因緣不夠。所以修這個法門是第一善根、第一福德。

  第六,是「界智力,知世間眾生種種界分」。這個界分,界是界限,分是分際,拿現代的話,這一切眾生都是有一類一類的,他清清楚楚。像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以人來說,每個民族種類不一樣,文化背景不相同,意識形態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他都知道,因此佛說法就不是一種方式來說的。所以佛法是活活潑潑的,它不是死呆板的,這一點諸位一定要認識清楚。佛在印度對印度人說的那些法,在我們中國未必能適合;跟我們中國人說的,我們今天搬到美國,不一定能適合美國人,這是什麼?種種界分不相同。同一個民族,像佛法流傳在中國,歷史上正式的記載,永平十年,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到中國,永平十年是公元六十七年,今年是一九八七年,已經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了,這一千九百多年當中,每一個朝代的中國人也不一樣。經是一樣的,你看解釋不一樣,我們看到漢人的解釋,換句話說,這個經是對漢朝時候那個人說的;你看到唐朝了,又有新的註解,跟從前解釋不一樣。如果是一樣的,何必再囉唆?用不著再做新註解了。換句話說,唐朝人的病跟漢朝人不相同,所以同樣一部經,必須要用新的方法來解釋。到宋、到元、到明、到清、到現代,代代都有新的註解。還是一部經,那一部經就像那個樹,樹根、樹幹,它是一個,每一朝代的註解就好像那個枝枝葉葉,推陳出新,年年長的是新葉,年年開的是新花,它還是那個老樹。所以你要會看,你看每一個朝代的解釋,你就曉得每一個朝代人他害的那個病不相同。

  所以佛經,給諸位說,沒有解釋的,經典本身沒有解釋;如果有解釋,那就死了,死東西,所以它沒有解釋。我們用清淨心對照這個經典,這個意思自自然然流露出來,所以它沒有解釋,它有無量無邊的解釋。在中國人,可以用中國人的解釋;我們到外國,就用外國的解釋;古人有古人的解釋,現代人有現代人解釋,活活潑潑,怎麼講法都不離它的宗旨,所以它能治一切人的病。現在人講經,所以到國外弘法都失敗,失敗的原因在哪裡?不曉得這個道理,把中國這些古來的註解拿到外國去講,不但要叫外國人去當中國人,還要去當中國古人,你說外國人怎麼肯服氣?所以聽了一次,下次就不會再來,這就是講失敗了。所以咱們到外國要了解,要教他做外國人,做現代的外國人,做二十一世紀的外國人,他聽了就高興,他就能接受。這個都是界智力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佛經沒有解釋,那無所不解,活活潑潑的,所以這佛經難也難在這個地方。一定要開智慧,你才不會死在文句之下,你把一切經統統講活了。

  說到這一點,當然我想同修們都很羨慕,如何能得這個智慧,把經都看活了?這就是要求根本智,也就是說般若裡面講的般若無知,我們先要求無知,要求這個,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根本智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清淨心,到你心清淨到極處,它自然起照用,那個照用就是後得智。所以你心不清淨,你哪來的智慧?清淨心就是《彌陀經》裡面講的一心不亂,所以一心不亂就是根本智,心不顛倒那就是後得智,它起作用了,他不顛倒,樣樣清楚,樣樣明瞭。所以我們要求真正的智慧,用念佛這個方法,這也是妙絕了,念到心地清淨,自然就放光,然後你面對一切佛經,那個意思自自然然生起來,不要用思惟,不要用思考,自然這個意思就顯現出來,而且那個意思顯出來,正契合於現前大眾的根機,這個才妙!

  再看底下這一條,「至處智力,知一切道至處相」。這個至處,簡單的說就是果報。譬如說你修五戒,你將來到哪裡?你來生也到人道;你修十善,那你來生一定到天道。至處就是講你到哪裡,你修四諦,那你是聲聞道;你要見思煩惱斷盡了,那你就證阿羅漢果;八十八品見惑斷盡,那你就是小乘初果,這個就是講大小乘菩薩的階級,菩薩的果位,佛清清楚楚。修什麼,將來一定到什麼地方。這個裡頭要緊,你念佛,一定往生淨土。念佛一定要發菩提心,你看《無量壽經》裡面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今天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哪裡?對於淨土法門理論、方法、境界都沒搞清楚,所以這個念的心不踏實;不踏實,所以成就就談不上。如果把理論、方法、境界搞得清清楚楚,你這個心就踏實了,你句句佛號自然不一樣,句句得力,這個不相同。可是要把它搞清楚,單靠一部《彌陀經》不夠,所以一定要真正深入註疏,像《彌陀經要解》、《彌陀經疏鈔》,要真正深入。

  大經,淨土裡面,古德稱為淨土第一經就是《無量壽經》,我們現在是把《無量壽經》自古以來的五種翻譯本,統統印出來了,諸位福報都很大,每個人都可以看到這五種的原譯本。而且夏蓮居居士,可以說他一生的精力,三寶加持,將這五種譯本會集起來,編了一個會集本,我們要讀。你能夠每天念一遍,把《無量壽經》念一遍,你念上一年,我相信你會時時刻刻那個西方極樂世界境界就在你腦海當中,就是剛才跟諸位說的,憶佛念佛。因為《無量壽經》裡面講得詳細,《彌陀經》講得太簡單,不知道得詳細,這境界往往你想不起來。念多了,印象就深刻,這些方法古大德常常提示我們。你看過去倓虛老法師,他就教我們常常念經典,《無量壽經》、《彌陀經》。他老人家有個比喻,你念一遍,就像那個電影在你心裡頭放過一次,放久了印象就深刻,你才能想得起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印象深刻。所以這非常非常的重要!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也是一切道至處相之一。我們今天一切道裡面,修什麼道?修念佛的這個道,在修這個道門。

  再看第八,第八種是「宿命智力,知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佛有這個能力,有這種神通,這底下講,「姓名、苦樂、壽夭等」,就是一切眾生,每一個眾生,生生世世他都知道。如果從狹義上來講,就是指佛自己,佛自己的一世,自己的過去世,自己過去過去世,生生世世的事情統統曉得。生生世世姓什麼、名字叫什麼,一生做一些什麼事業,統統清楚。這一點諸位要重視它。我們今天想,我們要報父母之恩,我們只曉得這一生的父母,我們前一世的父母?我們再前一世還有父母,生生世世都有父母,那怎麼辦?我們現在不知道了,你要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統統知道。我沒有成佛,怎麼有這個力量?阿彌陀佛這十種智力加持在你身上,你都曉得,我們自己過去生生世世的事情統統知道了。這個時候,那個發願迴向才真正是一個踏實、不落空的迴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因為什麼?這個四重、三世都擺在你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些眾生跟你自己是什麼關係,生生世世是親屬的關係、朋友的關係、冤家對頭的關係,全都擺在面前,你才曉得,這個叫宿命智力。

  第九,「天眼智力,見眾生生時死時善道惡道等」,這是佛的天眼親眼看見的,此地是舉出一個例子。一切時一切處,都在佛的眼裡,沒有一樁事情他看不清楚,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佛都看得清清楚楚,沒有障礙。

  最後一條,叫「漏盡智力」。漏盡就是指自己,「自知我生已盡,不受後有」。成佛了,或者是成阿羅漢,誰知道?自己曉得,自己知道。菩薩成佛,不會說他成佛他不曉得,不會的;他成佛,他清清楚楚,他明明白白的。再跟諸位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知道,不會說自己不曉得,糊裡糊塗就往生了,沒有這個道理的。糊裡糊塗不能往生,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定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世間事都是假的,我們要真正去學「於人無爭,於事無求」。我們求什麼?求一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去西方極樂世界。什麼都不求,就求這一樁事情。求得到求不到?我跟同修們說,人人求得到,就怕你不肯求,那就沒有辦法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我們今天講漏盡不敢講,我們要求往生西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曉得往生西方,不再受六道輪迴。你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大家要修福、修慧。

  所以倓虛老法師在《念佛論》裡面,末後舉的那三個人,我們要多多念幾遍,看一遍不行。你能把那三個人,那三段故事,你把它念上一百遍,你自自然然就不一樣,為什麼?那是我們修行的榜樣,我們應該要效法的。他舉的三個人,意思非常的圓滿,一個出家人,一個在家男居士,一個在家女居士,他這麼舉法的。那個女居士不認識字,結過婚,有兩個小孩,家境非常之苦,她的先生是碼頭上拉黃包車的,你們想想她家境多苦!她預知時至,坐著往生的。她都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她念佛沒念幾年,老法師在青島建湛山寺,每一個星期一次念佛會,她就是每個星期去參加一次。她為什麼能念成功?生活太苦了,她真正有出離心。太苦了,聽到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好,她真正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她有這個心,她有這個願望。這個心就是蕅益大師講的發菩提心。她是真正有菩提心,又能夠一向專念,她工作的時候也不忘記念佛。因為她做的工作都是粗活,都不是用頭腦的,用體力的,所以它不妨礙她念佛。

  這三個人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要學習的。我是把《念佛論》看了十幾遍,所以我非常的歡喜,我印《無量壽經》,把它附在後面,印了一萬多冊流通。倓虛老法師那個《念佛論》的錄音帶,我聽了差不多三十多遍,我就聽他的同學(就是諦閑老法師那個徒弟),念佛念了三年,站著往生,站著走的。他這些護法給老和尚報信,老和尚回來替他處理後事,往返三天,他死了以後還在那裡站了三天,等老和尚給他處理後事。這個人也是不認識字,也是沒念過書的,一生一次經也沒聽過。雖然出家,也沒有受過戒,他老實,師父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他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念到底,從師父傳授給他,到他最後一口氣,他的佛號沒有斷。你看這個我們在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註解裡面,這是上上根人,他的上上根是這個標準。這些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因為這段經文句句都接到十力,十力智光恆普照就是指的這個。這一張表諸位可以帶回去,可以做參考,背後是菩薩的十力,都可以做個參考。

  我們就看今天的經文了。從前面這首讀:『唯有如來恆住世,智眼常明如日光』,這兩句是總結,如來十種智力加被九法界的眾生,佛光普照。我們今天沒有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是自己有障礙,雖然自己有障礙,佛光還是加持我們,這一種加就是我們常講的冥加,佛光加持,你自己感覺不到;如果自己感覺得到,那叫顯加(明顯的加持)。說個實在話,今天在全世界,佛菩薩特別保佑台灣這個地區,這是真的,原因在哪裡?今天世界上所有一切的眾生,他們的業障都比我們還要厚、還要重。你可以看到台灣人普遍的愛好佛法,雖然是迷信他也喜歡,沒搞清楚他也歡喜。外國人不行,他不能接受,這就佛光想加都加不上,他抗拒,這個是無可奈何。台灣雖然是很亂,外道很多,假佛教很多,但是真佛教也不少,所以這個地區有福。以前開心法師講,將來世界上遭大難的時候,這個地球上兩個地方是福地,一個是台灣,一個是瑞士,這兩個地方是福地,福地福人居。現在有很多人要移民到外國去的,那都是沒有福報,這個地方福地,他在這住不住,他要趕緊到別的地方去,去受難去。

  我對外國了解得很清楚,我看得很清楚,開心法師沒出過門,他講這個話,我可以給他證實,確實像他講的,這個地方是福地。福從哪裡來?從大家念佛來。你們大家肯念佛,這個地方的福報就更大。要認真的念佛,專門弘揚念佛法門,自己念佛,勸人念佛。自己念《無量壽經》,也勸別人念《無量壽經》,因為《無量壽經》比小本《彌陀經》好,講得詳細,這兩本經是同部的。你看蓮池大師《疏鈔》裡面,他就判別的這同部的,內容完全一樣,只有文字有簡繁的不同,一個說得多一點,一個說得少一點,裡面的意義完全一樣。我們根性劣,那個言語少、文字少,我們就看不出來。所以我們必須要囉唆一點,多說幾句,我們懂了,明白了。多說一點,你就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兩卷,分量不太多,一天念一部,非常適合。你肯念經、肯念佛,那就是佛光天天都照你。

  下面這就講一般的眾生,『眾生痴闇覆其心』,愚痴、無明,把自己的心性蓋覆住了。『不見善逝常迷沒』,「善逝」是如來十號之一,所以見不到佛,見不到佛光,常常迷惑顛倒,「沒」是頭出頭沒,三界六道輪轉,就是這個意思。向下有六首偈,是總結:

  【我於善逝非親屬。於諸異道亦非怨。異道既非奪我財。如來亦不與珍寶。】

  這六首偈頌裡面,前面四首說明他讚佛的意義,就是他為什麼要讚佛,是不是佛對他好處?沒有,所以這裡面非常清楚,他沒有好惡,可見得自心非常的清淨,這種清淨心讚歎是真的,不是巴結佛,不是討好佛。所以開頭講了,我跟佛非親非故,我跟他沒有這種親屬的關係。佛以外,這一切眾生,這就是異道,異道,我跟他也無冤無仇,可見得這個心清淨平等。『異道既非奪我財』,這些魔王外道,這一切眾生,他沒有跟我過不去,沒有來奪取我的財物。佛也沒有什麼好處給我。所以這真正是站在中庸、平等的立場來讚歎,說明他讚歎是出自於本意的,這裡頭決定沒有好惡。下面意思就更明顯了。

  【但以世尊清淨語。決定利益無怨親。滌除妄垢顯心源。故我歸依無等者。】

  說個實實在在話,今天在我們本省同胞學佛的人很多,供養的人也很多,心都不單純,都不清淨。他為什麼去拜佛?有求於佛,他去拜他,求升官的、求發財的,求保佑平安的、求消災的,總有一大堆要求他才去,以為去拜佛、去供養,這個就有求必應,都是存這種心來的。如果跟他講,你到佛門來,佛一樣東西不給你,他掉頭而去,明天再也不來了。有求而來的。不像菩薩清淨心,真正明理而來的。前面也曾經跟大家講過,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門在哪裡?不是在我們這個大樓,也不是寺廟庵堂,佛門在你心裡頭。佛心是覺心,常常跟你講三皈依,你要記住,皈依佛,是覺而不迷,這是佛門;皈依法,正而不邪,這是佛門;皈依僧是淨而不染,佛門是覺、正、淨。我們自心覺正淨,這就是入了佛門。佛門裡頭沒有迷信,沒有邪染;我們用迷信,用邪染的心去入佛門,怎麼能入得進去?入不進去。可是還是有一些是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真正在那裡修福。迷信的人當然是很多。看看經上講的,菩薩學佛不迷。

  『但以世尊清淨語』,「世尊清淨語」就是經典,阿難尊者結集下來就是經典,經典裡面文字語言都是清淨的。記住我前面跟你講的話,如果這個經要有意思就不清淨。你看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是清淨。有意思就有一物,就不清淨,所以你念經要念得沒有意思,把你的清淨心念出來。你要講經,用你的清淨心對著經本,就生無量義。換句話說,拿著經本,把自己清淨心裡面的意思引出來,所引出來的跟經上就像一個模子印的一樣,它就相應,這個很重要。『決定利益無怨親』,決心是平等心,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妄想,哪來的怨親?所以是一律平等,這個才是清淨心。這是佛教給我們的,經典教導我們的,我們在這個裡頭得到真正之受用、真正的智慧,這才值得我們讚歎,值得我們敬仰,值得我們皈依。『滌除妄垢顯心源』,前面這半句是離妄,讀經就離妄;不讀經、不念佛,妄去不掉。你自己心裡明白,不念佛、不念經就起妄想,那個妄去不掉,你會想東想西、想前想後,他會打妄想。念佛,妄想就沒有了。所以要努力的念佛,要拼命去念佛,念佛做什麼?把我的妄念給念掉,去掉。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利益說不盡。

  諸位要細細去研究大經。我們現在,我從美國帶來一部《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的註解,現在是有幾個同修在這裡校對,裡面有錯字,標點符號這很多錯誤,把它修正過,想在最短的時間,我們把它重新做版,把它印出來。我相信這部書印出來,會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只要肯依照這個經典修行,他這一生決定得度。我想初版我印一萬部,希望在最短的時間能把這個書印出來,供養諸位同修,得到這個,依教奉行,這一生決定往生。

  「顯心源」,心源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就是念佛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這真如本性透出來了,破了無明,真如本性就顯了,這才是佛對我們無量無邊的恩德。『故我歸依無等者』,這個「無等者」也是對佛的讚歎,佛稱為世尊,世出世間最尊、最貴,沒有人能跟他相等的。人家說這個很有道理,不是為名聞利養來學佛的,這種學佛態度多麼的莊嚴、多麼清淨,真是正大光明,所以他才能夠真正得到佛法殊勝功德利益。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學佛、求佛,所要求的太少了,所謂是小兒科,小孩來找你,給他一個銅板,他就很滿足了,現在人學佛大多數都是如此,給你一塊錢就很滿足,高興得不得了。人家學佛,是要成佛。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