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弘護人員扎根共學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21/3/25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06-0006

  成德法師:諸位家人,大家吉祥,阿彌陀佛。剛剛我們聽到這首曲子,尤其裡面歌詞提到的,「老師啊是一盞油燈」,我們就想起李炳南老師他的一首詩,「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所以師公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榜樣。那師父上人也秉持師公的精神,教化也是持續不間斷六十多年。我們講過課都能理解,開口神氣散,講課還是要費氣力的、耗氣的。而老人家是長期講學,有時候飛到美國,時差還沒有調,就直接到了講課的現場,有時候一講就是八九個小時。那時候在美國還是站著多,我們看像《阿彌陀經要解》,都是站著講的。所以事非經過不知難,那老人家講學六十多年,也耗了不少氣力了。

  所以我們大家都是因為遇到師父上人,我們才知道傳統文化、佛法的殊勝。就像《勸發菩提心文》裡面提到的,「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那我們就很難不隨波逐流,在財色名利當中打滾。自己也常想,沒有遇到老人家,現在還在不在世間都是一個很大的問號了。當時候在二OO四年剛好在香港分享課程,有把錄像發給在澳洲的師長,我聽同修們說,當時候老人家一看,就說:「這個是短命的相。」因為老人家閱人無數,看了就能體會。就像李炳南老師當時候看到學生福報不夠,勸他們要弘法、要積累福德。所以也是可以回想,沒有老人家的教導,自己決定是隨波逐流的。三善道消福報,消完了,在消的過程不可能不造業,造的業都是三途的種子。黃念祖老居士說,「三途一墮五千劫」。這些都是大修行人教導我們的,這些慈悲懇切的話,我們不能因為太容易獲得,慢慢變得不敏銳了,警覺性還是要很高,這每一句話都不容易得到,這都是他們一生修學積累下來的閱歷、智慧。所以那五千劫下去了,還得了!

  所以要有世間師長才知道禮義,有出世師長才能了解脫離輪迴的佛法,不然我們也只有一條路,所有的人從生下來注定要走的路,就是走向死亡。唯有明師受戒,我們聽師長、聽傳授給我們出世法的老師,我們才有可能解脫。「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而且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老師這麼重要,但老師也不好找。所以我們能遇到師長,真的是很大的福報。我也常常跟同修們共勉,我們遇到老人家,是我們當生成就的機會到了,因為往生就是作佛了,彭際清居士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

  差不多兩年前在香港,陪著老人家散步,老人家講了一句話,「我們現在求的沒有別的,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永脫生死輪迴」。我們現在不靠這個法門,辦不到了。佛在《大集經》上很慈悲的提醒我們,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其實要聽佛陀的話都不簡單,都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黃念祖老居士又說了,他老人家很懇切,他說:「我斗膽的說,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只要不求生西方淨土,這一生了脫生死不可能。」我們聽到黃老這個話,能體會到他的心嗎?生怕我們走彎路,那個彎路一彎回來,頭髮已經白了,牙齒也開始掉了,想精進也開始打瞌睡了,這個時候才認知到淨土法門的殊勝,就怕比較晚了。他們真的都是「警眾太殷勤,曾無間寸陰」。黃念祖老居士晚年身體也不好,但那工作量好大,還在註解《大經解》,一天還有固定功課,一天佛號三萬聲,老人家說了,「我是生死的凡夫,就不能不重視修行」。

  這些善知識他都是入了境界的,入了境界都用真心,每一句話都非常慈悲。我們現在媒體發達了,要拿到這些法寶(他們的講經)容易,但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我們得神交善知識才行。聽話有用耳聽、有用心聽,還有用神聽,神交善知識、神交古人。為什麼《了凡四訓》會說「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那就起感應道交了。印祖又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其實我們都可以勘驗,我們對善知識的誠敬心,是剛學的時候比較強,還是現在?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就是退了。而且《華嚴》也提醒我們,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假如對師父上人,聽他的法語沒有這種如貧得寶的心,比較沒有那麼恭敬了,那在其他的地方,處事待人接物,是進還是退?因為我們都是用的同一顆心。

  我也看過,很激動,告訴我說,他夢過老人家多少次了。其實太強調這個,就很容易著相了。佛門修行的核心是般若,般若就是要離一切相。常常還要去講給別人聽,那已經自己著了。我也曾經遇過一個單位的負責人,拿了一本照片,相冊,說我們辦班有哪一些瑞相,他一張一張給我解釋。其實我們看了都有幾分擔憂,只要覺得是瑞相,一著,就會受群邪,一有執著,魔得其便,都不能執著。常常強調夢到,有時候我們的感情愈來愈深。我們要了解,用感情要跟善知識學習是很難的。我見了不少,感情起作用了,跟著老人家變成什麼?爭寵、爭表現。老人家是來度我們出輪迴去作佛的,我們把這麼殊勝的緣分變成搞情執,你說冤枉不冤枉?善用心,緣分愈來愈殊勝;不善用心,最殊勝的緣還變成我們墮落的緣。所以佛門這個善用其心比什麼都重要,因為心生則種種法生,我們心善用了,依報隨著我們這個正報就不斷轉動了。所以我們學習隨時都要歸零,才有那種如貧得寶的心。

  那包含老人家也常常說,他是因為《華嚴經》,老人家講《華嚴》講了也有幾十年了,他最佩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一思惟,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修什麼法門?都是念佛求生淨土,然後整個《華嚴經》末後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老人家其實就是以他的表演勸我們別走這個彎路了,直截了當。「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這是最快成佛的方法。「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所以海賢老和尚也給我們表法,老師一告訴他念,他就念了,老實、聽話、真幹,成就很高。

  那成德自己也是著相了,從二OO三年到了海口,人家稱我們老師,我們不知不覺就著在這個相了。後來差不多十年左右,差不多二O一二年、二O一三年,剛好在分享《群書治要36O》,裡面「務本」的句子最多,因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當時候讀到有一句教誨,「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為人父」,兒子當不好了,要把爸爸當好不大可能;「知為人臣者,然後可以為人君」,下屬都當不好,不大可能能當領導,這是一個基礎,我們帶底下的人就是帶他怎麼當下屬,我們自己都沒有當過,怎麼當得了?第三句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我們先懂得怎麼事奉人,才知道怎麼來培養、訓練人。我當時候真的分享這一句的時候,背後都流冷汗了。因為自己就想,知為人學生,然後才可以為人老師,但自己在因緣當中,並沒有深刻認知這個務本,就在因緣當中迷失掉了,我自己也沒有好好當過學生。從那個時候開始,盡量有機會就到香港去親近老人家。那這一點李越老師做得好,她還從這個《弟子規》裡面挑出我們為人子、為人學生、為人下屬,常常會在境界當中要提起的這些態度、行為,有七個及時。因為我們常常看、常常能對照,能把這些基本的態度扎穩。自己一對照,我自己還差得遠。

  所以面對還是有人會稱呼我們老師,以至於像成德現在是出家,有人會稱呼法師,那是他們恭敬三寶、恭敬老師。我們面對他們的信任,我們就有一分責任,但我自己也要有我的自知之明。從明師受戒,明師是過來的人,老人家是傳統文化最後一代。我們認知清楚自己的程度,我們才不會在緣當中迷失掉。那成德跟著大家一起跟老人家學習,充其量可以陪伴大家一起學習。像我也跟漢學院的同學講,那成德最多是陪伴他們兩年。但是我不會懈怠,我也得要努力,好好再提升,看爭取能不能陪伴他們更久的時間,因為他們以後面對的境緣挑戰也不小。

  包含我們在座的諸位家人,老人家已經提醒我們,給我們打預防針,做心理建設了,我們這個年齡弘揚文化的難度,比他老人家是十倍、百倍的難度都不止。這個是告訴我們,遇到挑戰是正常的。而我們聽了這個法是警覺性要很高,不是生起恐懼。假如生起恐懼了,那不是因為這句話,是我們的性格裡面很容易產生負面、容易產生憂慮。其實我們都是在經過每一件事之後,更了解自己的性格,更了解自己想法、看法、做法上的慣性。看清楚了,這個是煩惱,這是分別執著,不覺本無,我要把它放下,那就受用了,一放下了,自己的煩惱就輕了,智慧就自然會比較增長了。所以假如老人家哪一句話讓我們產生擔心、恐懼,那我們已經會錯意了,老人家每一句法語是幫助我們放下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所以連跟著老人家學,都要善用心。所以老人家也提醒,不能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了。

  我們這一二個禮拜,也可以感覺到大家很用心學習,也很惜緣,在小家庭當中,也都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們也體會善友為依的重要。今天也是大家庭心與心交流,也歡迎我們家人們踴躍來分享。我們首先請張同學。

  張同學:尊敬的法師、諸位家人,大家下午好。學生這邊是在上一週的學習當中,自己就有幾個問題,本來週一的時候想請法師開示,然後沒有輪到。這幾天的學習,自己又有一些新的認知,然後希望給大家匯報一下,然後也請法師給我們開示。

  第一個問題就是,自己一開始對「相信佛菩薩的安排」這句經教,在生活當中去用的時候,有時候會感覺到,當下面對那個緣分,自己心裡知道是要相信佛菩薩安排,但是實際上遇到事情的時候,不知道到底怎麼樣才是相信了安排,就是可能有的時候自己以為相信佛菩薩的安排,但是自己做的那個事情是攀緣的事情。後來這幾天的課程當中,學生就慢慢的領會到,好像相信佛菩薩的安排是自己不操心,就是可能一件事情它是順其自然的那樣子去完成了的那種狀態,然後自己心裡面沒有特別多的起心動念,就是每個當下都能夠比較安住,然後也能運用經教,在一些緣分裡面去做事的時候,是相信佛菩薩的安排。這個地方就是稍微比較理解到了。

  然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關於發心的問題。因為學生這邊來到學校也很久,有的時候就會感覺到自己對自己的發心,突然就覺得發心很小,然後就有一些壓力,有的時候就會產生自我懷疑,就覺得是不是自己沒有發心啊?然後上午的那個訪談裡面,學生就聽到有一位家人好像問了相似的問題,然後自己就聽到法師說,法師一開始就沒有懷疑,但是就是通過愈來愈修學,就走得更堅定了。然後學生就理解到說,自己應該是,雖然現在發心可能不夠特別的大,但是就在自己現在這個當下要更努力、更精進,然後不要懷疑自己,然後就是把這個心量能夠愈來愈拓寬。但是自己面對這個壓力,要把這個壓力不能像法師剛剛說的變成負面情緒和憂慮,要知道這是自己的煩惱,然後要把它轉成一種動力。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因為在團隊裡面,有的時候偶爾也會遇到同仁,其他同仁會有這種對自己發心可能也是有一些小小的動搖的時候,自己知道應該是要反省自己德行可能不夠,但是自己也不知道具體應對上面,自己又應該去盡一些怎麼樣的本分。這也是一個發心上面的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因為法師之前也講到,就是說有真正父子有親的這個天性能夠出來的時候,然後自然而然的就是對師長的這些教誨能夠領受到,就會像那樣的天性一樣去完成師長的一些心願,那是真正從內心出來的一些東西。學生就有的時候感覺到,和長輩溝通起來好像就不是特別通順,有的時候自己表達一個東西就感覺,好像不知道是自己沒有表達好,還是怎麼樣,就感覺長輩好像聽了也沒有特別懂。然後學生自己心裡面有的時候也不是特別能夠,就是長輩會給講一些道理,自己又感覺不是很契機,不能接受,自己就覺得不是特別會溝通,所以就……然後這一次的班程裡面,也接觸到家庭其他的哥哥姐姐們,他們的那個介紹,自己就感覺他們就比較自然,然後就會產生了一個問題,就是和父母的這個連根,尤其像我們在團隊裡面,這個連根到底應該怎麼樣連?或者是不是也可以偶爾短期請一下假,還是……這個連根的問題,自己感覺不是特別懂。有這樣一些感悟和問題,想請法師開示。

  成德法師:好,謝謝張同學的問題。《弟子規》有講:「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這是一個很難得,也很重要的學習態度。但佛法講,不能執著,就是不要把問人又變成一種執著,因為執著在哪?變依賴了。比方說像成德,我初學佛的時候,沒人可以問。那當然,每個人的緣不一樣,我旁邊沒有比我修行早的。母親雖然先學佛,但是她主要是念佛,教理方面,我們是因為接觸到老人家了。但是相信老人家的教導,所以只要有遇到一些境界了,有生一些煩惱,就聽老人家講經差不多十五分鐘左右,自己的心念好像就轉過來了。所以這是成德的緣。

  所以我現在也建議大家,遇到想不通的事了,第一個先用老人家教我們的經教來思惟,八正道裡面有正思惟,想一想可能就想通了。這是一個方法。就好像剛剛張同學一開始說的,她第一個問題,她是聽經的時候自己解答了。有時候自己心靜下來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會自己可以想通。假如自己用老人家的經教不能想通,那就可以打一些相關的字,看老人家的佛學問答有沒有這個解答。你現在拜這個網路之賜,我們也可以善用這個工具。那這些方法都用了,還是沒有解決,那當然可以請教你依止的老師、依止的領導,來請教。那當然,領導也好、老師也好,也要依經教、老人家的教誨來護持年輕人。那當然,我們佛門常說契理還要契機,「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我們修學也很容易理論講得太高,那實際好像也不是很好落實。我們要了解佛法是管用的,管用就是能解決問題,能解決當前的疑惑、煩惱,這才是對機的。我們中醫講藥到病除、對症下藥。

  剛剛第一點,其實相信佛菩薩安排,要安住當下。其實應該大家有印象,前年,應該是兩年前,老法師跟成德教導,是佛菩薩祖先承擔,我們最重要把心用對,要愈學愈簡單。事實上心用對了,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心用對了,境界慢慢就會轉變、會改善。所以我們是學生、我們是下屬,我們心有疑,隨札記,去請教,但我們也要注意態度。那領導跟老師,我們雖然在這個因緣當中,我們也要觀心為要,我們的念頭裡面有沒有控制?有沒有要求?這個都要很謹慎。其實我自己在帶漢學院的同學們,他們的善根不見得比我薄,福德因緣比我好得多。就看因緣,他們有些三四歲、五六歲就開始父母就護持他們,成德也是二十多歲才開始學的。所以一直在跟大家強調不能住相了,你一住「我是老師」了,那就把孟子說的好為人師的習氣調出來了,這樣反而我們就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可貴的地方了。我們見了不少傳統文化單位,都是領導、老師用壓的,最後他們變成什麼?厭惡傳統文化,不要跟我說傳統文化了。傳統文化應該是給人如沐春風,怎麼會搞成這個樣子?其實傳統文化本身沒有問題,是我們的控制、要求會不會因為這個傳統文化的緣而增長?

  所以蕅益大師說「淨社銘」,末法淨土宗修學四個非常重要的原則,「觀心為要」,觀起心動念這個根本是最重要的。我們傳統文化講情理法,古人留下這三個字,一定有他的深意的,愈親的,不管是家人還是團體的法眷,也都要顧及情感。像家庭裡面,說家人要講情不能講理,講理氣死你。你看夫妻互相講道理,你看講不講得成?但是講情是顧及彼此的情義、恩義這些部分。但是也不是搞情執,大家聽什麼都不能執著了。

  我們去觀察,家庭父母和合,家很溫暖的這種環境,孩子他就比較陽光、活潑、開朗,很喜歡幫助別人;假如家裡夫妻就吵,他也很怕回家的,他就比較容易悲觀、退縮。這個不是對錯的問題,因為一切法因緣所生。最近我跟很多人都在交流,都是成年人了,都跟我差不多年紀,都說我媽媽很強勢,所以他從小就覺得比較壓抑。我講這個給大家聽,是我們有沒有去體恤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時代的背景是什麼?你去了解了,可能你很多不理解他的行為就理解了。任何的行為都有它的原因,不可能突然變成這個樣子。

  我就跟黃念祖老居士的一段話聯接起來了,我們四十幾歲人的父母,那都七十多歲了,黃念祖老居士那時候說,他經歷那個特殊的年代,那種痛苦加在八個人身上,八個人都得死。我不知道大家聽過這一段沒有?黃念老是大修行人,加在八個人身上,八個人都得死,他不會妄語的。那我們換另外一個角度,在那個年代能活過來,還把兒女拉扯長大,那都已經那種意志力都很強。而且為什麼女人變強了?因為可能她的丈夫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被批鬥,那承受的壓力太大了。我都遇過這些家庭,他的父親現在一百零一歲了,他們一敘述到那些情況,我們聽了都流眼淚。那你說那個時代的女性要承受多大的壓力?所以現在有一句話叫理解萬歲,那個年代太特殊了。

  我們懂了傳統文化的道理,是嚴以律己,然後寬以待人,這個心不能用錯了。孔子「吾道一以貫之」,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同樣的,傳統文化走到現在快二十年了,成德是十八年了,也差不多是這個二十年上下,有沒有問題?出現的問題不小,甚至可以說每一個團體都有它面臨的挑戰。我們俗話說的,「當家才知米貴,養子方知親恩」。我們也遇過,會講課了,護法護持他不簡單,他會講課了,他覺得人家都讚歎他,他覺得自己很厲害,他會不知不覺膨脹,然後他就看人家護法的問題了,然後又有人要拉他了,那他見人家護法的過了。我們要知道護法也是成年才學的,但是他有這個發心已經很難了。老法師說,夫妻白頭偕老一句真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那同樣的,舉一要反三,這哪是夫妻相處是這樣?我們全部都是成年才學傳統文化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他不同的習氣,那我們一盯著對方的錯誤了,它就會一直放大,明明有很多優點,甚至對我們有很多恩德,我們都看不到了。一切法從心想生,自己的心有執著點了,看得也不客觀了。結果你看人家護持他這麼多年,就這樣離開了,離開換一個,換一個地方護持他了;再過一段時間,他又看人家的問題了,又換一個地方了,你就看他一直換。

  可是難難在哪?人在境界當中都是覺得別人錯,他看不到自己錯,真難!這不是我講的,《論語》裡面有一句話很深刻,「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孔子說「已矣乎」,就是「算了吧」,感嘆。大家注意,夫子感嘆也是慈悲,你們不要理解成夫子心情不好。你看人家佛陀也流眼淚,不要說佛陀感情動了,佛陀流淚是在喚醒我們的良知,所以得看懂善知識在幹什麼。

  老法師一年多前,成德在極樂寺,當時候老人家要入寢,要休息了,我在他的房間裡,那都準備好了,結果老人家坐在這個床角,很認真的跟我說:「我講六十年,夠了,換你們年輕人要講了。」我現在想一想,我們那麼有福報,都有地方可以修學,那都是老人家一生弘法的福德功德力,不是我們的能力。你說我們冷靜想一想,我們的團體是因為我們的德行招感來很多人嗎?其實冷靜再看看一個數字,離開的人都比留下來的人多。那這是證明什麼?這不是我們的德行,我們有德行了,那不會離開那麼多人。那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再加入?那不就還是老人家的威德嗎?我都遇過,團體裡的護法強勢,很多人煩惱離開了。這一離開都會影響對老人家、對傳統文化的信心,但是主事的人說:「不來算了,還有人等著來做義工。」你看他的傲慢在這個因緣當中在增長,沒有反省。我們看古聖先王,他們是君道,當領導者,古聖先王留的一句心法是什麼?「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不放在心上,我們在境界當中很難不見人過、不指責人。一個上位的人都會跟人對立,他的團體要和睦、和合不大可能。所以孔子感嘆,那是悲憫,悲憫學習的人這個瓶頸一定要突破。什麼瓶頸?一定要能知過才行。孔子說,我見不到,能見其過是知過,內自訟是悔過,還沒到改。

  所以我現在對年輕人都會特別強調這一點,因為他們現在還沒上台,還沒有權力。其實有時候上了台有權力了,要勸很難,這是我走過來的經驗。當然,假如諸位家人,你們覺得勸成德很困難,在這裡成德也要向你們懺悔。治家沒有祕密,假如你們還信任成德,你們覺得成德所講的、所做的有不妥的,請你們一定要護持我、提醒我。我的初發心也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但是畢竟我智慧不足,假如真的有,還請大家慈悲指正。因為我也沒有退路了,我已經出家了,要荷擔如來家業,我不忍心再給佛法添一點亂,假如真的有,請大家一定要告訴我。我也有信心,我對自己要有信心,我對佛法也有信心,有佛法就有辦法,能解決的,事事無礙。雖然我說都存在,每一個團體可能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但是你把它當問題,它就是問題了;你把它當增上緣,那可能因為這一件事情、這一個問題,大家都提升上去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個領導者心態很正確,確實出現危機了,開誠布公,很坦誠的,說不定團體的人才知道原來這些我們都沒考慮,反而大家的責任感、使命感透過這件事情都被鼓舞起來的。因為我們做的事情裡面沒有私名、私利在裡面,都可以坦坦蕩蕩、光明正大的做;我們有私心在裡面了,那才要遮遮掩掩。所以我感覺只要有佛法就有辦法,事事是沒有礙的。

  祖師也提醒我們,發心容易恆心難,所以現在進進退退都很正常,但是也是考驗我們的一個心理素質。這也是孔子教的,不是我說的,因為我說的大家不一定服。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如之何就是很主動去突破、去解決問題,該怎麼辦?該怎麼辦?假如人都沒有主動要去突破跟解決問題的態度,孔子說那我也拿他沒辦法了,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夏蓮居老居士說的,「自助者天助」,自己要幫助自己了,旁邊的人才使得上力;「自救者天救」,自己都不主動了,癱在那裡,人家扯能扯我們多久?我們看老人家給我們表演的,寧為成功找方法。我們都一直說我們跟著老法師學,我們有效法他哪些做人做事的態度了?這個是我們要勘驗自己的。我見了不少,都說是老人家的弟子,都是幹著自己要做的事,也不是照著老人家最重要的理念在努力。這個都是裨販如來,拿著佛門、拿著大善知識的威望在搞自己的名聞利養,這罪很重。我們以前覺得這太嚴重了,裨販如來,可是我們的名聞利養心放不下,自己不知不覺在做,自己不知道。

  那麼多人叫我們「老師」,很尊重我們,他們真得利益了嗎?還是愈學愈困惑、愈學愈執著?因為我們自己執著了,人家又信任我們,不知不覺我們的執著就會影響他了。所以這個都要很冷靜,我們見到領導者強勢、脾氣大,底下的人很難過。結果後來這個領導走了,因緣有調整了,下面再上來的人跟他一樣,當時候還覺得很痛苦的人,上來一樣,還是強勢。一來受他影響了,二來,我們都沒有從別人的錯誤當中真正提醒自己。「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所以《弟子規》不能小看,「見人惡,即內省」,我們見人惡,可能就落他的不好而已,不一定有內省,結果可能隔一段時間我們跟他一樣,甚至比他嚴重都說不定。

  假如大家覺得有壓力,也是一個境緣,我是建議大家,你在一切境緣當中都是更了解自己,我為什麼會有壓力?我是因為什麼想法、什麼念頭所以我有壓力?我現在這個想法跟老法師教的一樣嗎?這個也是觀心為要。那我們還在修行,我們不可能不受境界影響,這個時候你也要自己想辦法。像我有時候覺得動力不夠了,我就把玄奘大師的紀錄片放來看,一看玄奘大師「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向東土一步生」,一看很震撼,眼淚流下來,好像沒事了。其實就是個念頭而已,你一下子看了祖師的這些風範,好像充了電一樣。我是覺得我們現在這一二代人不要太閒了,要承擔一些利眾的責任,在利眾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感覺到眾生的需要在哪。

  我現在也聽到不少同仁,身邊都有十一二歲就憂鬱症的。昨天還有一個漢學院同學給我發來,北大的老師說,北大的新生三成都有「空心症」,就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有一些學生都有自殺的傾向,甚至都自殺過。怎麼我們培養了這麼多年的孩子是這個樣子?大家在反思。結果他那個報導的照片上寫了一行字說:「提高一分,幹掉千人。」你成績提高一分就幹掉一千個人,一千個人就在你後面了。在教室裡,在黑板上就吊著「提高一分,幹掉千人」。這種氛圍不是過一年、二年,過多久?從小學升初中,初中又升高中,甚至於上大學、讀研究所還是這種氛圍,你說人的心態不扭曲?不扭曲我看他也不是普通人了。

  所以我們這個年代,真的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老法師為什麼講經一直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諸位家人,老法師這句話我們聽懂了嗎?真聽懂的人,從這一刻開始,你不會苛責人了,因為他的行為就是有原因的,他父母沒有教;他父母怎麼可以沒教他?他爺爺奶奶沒有教;他爺爺奶奶怎麼可以沒有教?他曾祖父母沒有教,那你還要去怪誰?你要聽懂老和尚一句話不簡單,你真聽懂了,你的心態就變了。老人家的話還是老人家的話,我的心態還是我的心態,那那一句法還沒有入心。

  成德也是跟同仁有很多交流,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到,我講課有一個特點,比方說,我們都會覺得年輕人在學習傳統文化,我要對傳統文化做出貢獻,我可能幾年之後,我學到怎樣了我就可以怎樣了。我說你不能寄望在未來,其實你可以做出的最大貢獻在當下就可以了。《了凡四訓》講到,貧女供佛,二文為滿,只有兩文錢。那她有多少錢?她就兩文,可是她功德是圓滿的,發意圓成。所以,其實我們有很多慣性都是在過去煩惱、現在煩惱、未來煩惱當中。我就跟大家講,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現在給同學產生最大的一種動力的不見得是老師,為什麼?他一聽老師講,老師又不是普通人;我們一聽老法師一講經,老法師不是普通人。我們一起這個念頭,我們自己就加了很多這個我不可能,這個我現在不行。老法師講的每一句都是契我們講的,怎麼會不行?可是我們自己會產生這種心態。但是我們一看到劉素雲老師,人家也是老法師的學生,可是人家為什麼可以修得這麼好?我們一下子就被激勵了。所以我跟同學們講,有可能能夠幫助同學最大的動力,是同學裡面有人做表法,就振奮同學了。那請問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廣修供養?當下。佛法只要不能安住當下,一定會產生三種煩惱,過去煩惱、現在煩惱、未來煩惱。他為什麼不能安?因為他過去也留下了一些擔憂,落了一些印象,然後會害怕未來。那你心都不能安下來,怎麼提升?所以能安住當下的人才能向上提升。

  我的觀察,每一個人當下只要他的願心沒有退,真的都是他最要突破的點,只是他自己沒有看到。所以六祖大師有講了一句話,是對那個好像是追上他的高手,好像是四品將軍惠明先追上他的,他告訴惠明法師:「密在汝邊。」這句話很有味道,密在汝邊。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而且那個覺就是我們的念頭,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假如我們看不清楚現在就是我需要突破的最重要的課題了,我們不知道了,我們就會選擇什麼?換地方。一換了,好像好了,好像沒煩惱了,沒多久,不同的人出現了,不同的事出現了,考的又是同一個問題。其實我這段話,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走過來的幾年。我的觀察是這樣,不一定準,大家參考。可是很有意思,你只要考過了,他以後不給你出這個考題了,考其他的了。所以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

  我為什麼會開解告訴他們,你當下就可以做出最大的貢獻?其實這個就是受老和尚的教導影響,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中,這已經形成我們一種思惟的習慣了。而且我聽老和尚講經,任何一句,哪怕是菩薩行最高的頂法普賢行,都是當下就可以做了。所以我們學佛以來,聽任何一個道理都是怎麼落實,怎麼在當下落實,從沒有起一個念頭說現在做不了。這是我整個修學過程,從老人家的引導到我們去做,從來沒有哪一個教誨當下不能做。佛法就是生活,普賢行最高了,禮敬諸佛,我們每天面對那麼多人、事、物,都是諸佛,恭恭敬敬的,不就是落實禮敬諸佛嗎?稱讚如來,你能夠見每個人都能看到他的優點、他的善根,那就是在落實稱讚如來了;廣修供養,你接觸一切人、一切事,都想著我能夠多出點什麼力,你都是盡力的,你不會去保留,那就是廣修供養;做每件事情過後都能反省、檢討,經一事長一智,就懺悔業障,都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

  因為有這個心境了,所以我們在跟大眾交流儒釋道,也都會這樣去開解。但是大家聽也不能聽執著了,比方說我自己帶的團隊有很多年輕人,他們也沒有在父母身邊。那當然我要引導他,你這一分孝敬的心,也可以落實在我們團體裡面的長者、領導、老師,從「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可以延伸到師長呼應勿緩,師長命行勿懶。那是要引導他不要去分別,是吧?你當下也可以做,你要從父子有親延伸到愛兄弟姐妹、愛鄰里鄉黨,「凡是人,皆須愛」。可是大家不要聽我這麼一講,忽略了對你父母的孝敬。哪怕你不在他的身邊,你心是不是時時能體恤到父母?還是父母已經替你很操心了、很難過了,你完全感受不到?包含我們的團體同仁,只要是他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有需要,我一定全力支持他趕快回家盡孝。中華文化一個字來講就是一個孝字,你沒有孝,師道也沒有基礎了。我們處事待人的涵養從哪裡?就是從孝悌練的,「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了凡四訓》開解,開解得很透徹。所以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

  當然,每個團體有每個團體的情況,成德以自己這一點經歷、一些感受給大家做參考。還有一點就是,我感覺溝通是我們每個人必修的科目,其實溝通不難,難在我們要真誠,我們要對人不要有成見,對人不要有控制要求,這樣溝通才能達到效果。

  不知道有沒有回答到張同學的問題?這個妳也不要有壓力,就是妳真的有聽不懂,或者還有聯想到其他什麼,都可以馬上再回應。

  張同學:學生這邊感覺有理解到了法師的意思,然後也比較感覺,自己問的問題自己都比較懂了,現在。

  成德法師:好,好的,沒問題,到時候有問題我們再切磋。

  張同學:好,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趙老師,我們接下來請潘同學。

  潘同學:大家好,能聽到嗎?

  成德法師:可以。

  潘同學:其實當法師在說歡迎大家踴躍舉手的時候,學生一個念頭就是想說回應一下這句話。那也是特別感恩,這次有機會參加這樣的一個共學班,一開始的時候那一分珍惜的心還沒有在學習十幾天以後這樣子的深,因為一直有在學。但是這次學習完了以後就是深刻的體會到,像自己這樣的一個根性,確實是叫障深業重,就是聽師父老人家的教誨,或者是法師的教誨,確實不是一遍就能夠聽得懂的,是需要長時的去薰,那確實就是透過這一次再去聽以前聽過的內容,然後感受也會不一樣。那也就是有幾個點吧,以前沒有聽懂的那個道理,甚至於是法師也經常說的道理,那這一次忽然一下子感覺有一點懂了,找到了那種狀態,應該在生活當中自己呈現的一種狀態,原來這個就是這個問題,就感覺也挺開心的。

  包括是昨天還是哪一天忘記了,法師在講課當中有提到一個案例,當時舉到是李班長的這個例子。李班長他一直是在聽這個四十集,但是當他自己有一個修學的想法去做的時候,其實法師當時給他的回應,他沒有感受到。那法師就說,其實四十集還沒有聽懂。那法師後來就是說到自己這樣子說的那分用心的時候,學生就是一下子反觀內照到自己,這麼多年也是做著同樣的事情。就是自己雖然在法師身邊學習,聽法師的教誨,但是就是不能理解法師的那分心。就是法師為我們操了很多的心,為我們的未來都有去著想,但是自己常常都會沒有百分之百的聽法師的話,沒有百分之百的相信師長的話,雖然在這裡學,常常還是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執著,然後自己錯了還不知道。

  就比方說,像今天法師講到自己,在視頻當中講到,一開始法師也是接觸到《無量壽經》,以後也是希望有這個心願專修專弘《無量壽經》。當時我們聽到採訪裡面,像黃學長他們都是很高興,說期待未來能聆聽法師講解《無量壽經》,我們一同學習。那其實法師給我們的表演就是一心一意的去落實師長的心願、師長的教誨,哪怕是自己跟《無量壽經》很有緣,但是都是沒有自己的一個執著。學生曾經的一個執著就是,覺得自己也是很喜歡《無量壽經》,然後聽到師長老人家說這一生就要專修專弘,然後我就錯誤的理解,然後就說我這一生也就是好像也沒其他的能力,好像什麼也不會,那我就學《無量壽經》,就是學這一部經,以後希望就能夠在這一部經上深入。

  那法師在課程當中又開解,師長一生最重要的表演就是專修專弘,專修專弘就是弘揚淨土法門,就是給我們表演八個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其實師長老人家的一生就是為佛教正名,就是把什麼是教育的佛法給我們大眾呈現出來。但是自己就是不能體會得這麼深,看也看不懂,所以常常就執著自己的那一個點上,執著在自己那一個點上,自己的修學就不能夠安住當下,心就會沒那麼安。所以這一次透過學習,就是一下子好像開朗了,然後又更加的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也是發自內心的希望從現在開始,真正的是老實的去向百分之百的聽老師的話的這個方向去努力,不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辜負老師的這個慈悲的用心。

  好的,那學生就匯報這些。有不對的地方,請法師、大家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潘同學,也隨喜她的善根,但是要修正一下,「百分之百聽師父上人的話」,我講的話跟師父上人不一樣,你們也要指正,要護念我。

  《法華經》說的,「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法華經》用「大因緣」,那就是我們這一生要成就,最重要的緣就是善知識,就是明師。那現在有遇到了,那更要老實聽話,而且還得聽懂、還得看懂。那這裡面什麼?不能加自己的東西進去。比方說,剛剛潘同學在談的,「我自己沒有能力」,妳加自己的念頭進去了。本來佛菩薩要派妳做事的,妳一個「我沒有能力」,他也派不了了。所以佛菩薩安排,自己不能有念頭。「真心一法不立」,這句話誰都聽過,但問題是我們的念頭有沒有減少了?我們要往真心的方向去走,那我們走的這幾年,我的念頭、妄想、煩惱、憂慮是愈來愈少還是增多了?假如有增多,那學錯了。大乘佛法講的都是徹法底源,講得很透徹。能聽到大乘佛法也是很大的福報,我們不會活得稀里糊塗的,我們知道根本在哪。

  那老法師在表演,表演得特別明顯,我們太心粗眼翳了。比方老法師說,我學習聽三十遍。老人家還做給我們看,他學習黃念祖老居士的《報恩談》,幾個月都一直在那裡學,都拿在身上聽。老人家那時候都八十多歲了,他的修學都已經,七十三歲的時候就說他隨時可以走了,八十多歲還一直在重複聽黃念老的《報恩談》。你看多慈悲,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這個年代學習,假如你學一次就過了、兩次就過了,走馬看花、囫圇吞棗了。而且我們現代人的通病就是靜不下心,比較浮躁。這不是批評,這是客觀來了解。我們生活的環境,假如是在大都市裡面,那節奏很快,都一直在趕、一直在趕,那就不知不覺受影響了。那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假如浮躁不能降伏,我們聽經入不了心,這一點一定要降伏。在什麼時候降伏?隨時隨地,走路的時候「步從容,立端正」;在哪裡學習?講話的時候,「凡道字,重且舒」,講話快就是浮躁、著急;「寬轉彎,勿觸棱」,在生活裡面為什麼會出現情況?都是心有浮躁了,才會磕磕碰碰的。所以這是要擺在重視的位置,不然我們就是囫圇吞棗、走馬看花而已了。

  所以老人家你看,他連表演不都是在護持我們嗎?就像我們的父母,雖然生活的這些小細節,你只要用心去感受,他每一個細節都是透著對你的關愛。像自己的母親,現在自己回想起來,都很晚了,媽去哪了?還在底下洗衣服,她教了一天的書,還在那洗衣服。吃飯的時候,她往往是最晚上桌的,最早吃完的,又去弄水果給我們吃了,都是生活的細節。早上一起床下來了,早餐已經在弄了,那不都是母親的愛嗎?老和尚的愛在哪?真靜下心來,你聽他老人家講每句話,你就感受到了,真的每一句就是生怕我們錯過了這一生得度的機會。所以為什麼佛法四大菩薩表修德?第一個就是地藏菩薩,我們心地的寶藏從哪裡開?孝親尊師。所以地藏菩薩,婆羅門女、光目女,我們要效法。

  然後老人家的表演也都是應我們的機,在提醒我們。包含弘揚《無量壽經》,推展《弟子規》跟弘揚《無量壽經》是兩件事嗎?那我們不能去分別它吧?《觀無量壽佛經》裡面,韋提希夫人說我要去極樂世界,那佛先給她說什麼?三世諸佛淨業正因。老法師說,你要往生,第一福要做到,你才是善男子、善女人。那第一福裡面第一條「孝養父母」,第二條「奉事師長」,老和尚說落實在《弟子規》,所以《弟子規》怎麼會跟《無量壽經》不一樣?我們常常去分別它,那就是二法了,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而你弘揚《無量壽經》,是把《無量壽經》打開才是弘揚《無量壽經》嗎?那你在弘揚《弟子規》的時候,你有沒有「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你有沒有抓住一切機會「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你有沒有把阿彌陀佛的精神展現在你的弘法事業裡面?那你展現出來,不是在弘《無量壽經》嗎?你在結每一個法緣的時候,有沒有進一步介紹念佛求生淨土?「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所以成德是感覺都是圓融的,弘揚《弟子規》跟弘揚《無量壽經》它是相輔相成,它也不是兩件事情。而且老法師說的,《四庫全書》跟《弟子規》放在一起平等,甚至於你沒有《弟子規》你會講《四庫全書》,還不如會《弟子規》就好了,因為你沒有《弟子規》你會講《四庫全書》,長浮華,還不如能把孝親尊師表出來。師父這些比喻都很有意境。

  那成德,我沒有預設我一定要怎樣,我沒有這個念頭,我就是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叫我幹啥我就幹啥。包含結婚不結婚,我也沒起這個念頭,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因為我有個我要結婚,或者我不結婚,我就有我自己的想法了,那佛菩薩只能恆順我了,他們就恆順眾生了。大家看,我現在假如沒有出家,我在英國漢學院要帶人也挺麻煩的,八成都是女眾,我假如現在沒有出家,帶那麼多女孩子,不是很好帶吧。所以我出家了,老人家點頭了,那這個很好啊!所以我沒有刻意去想。但佛菩薩很慈悲,有求必應,你要求也是行的,所以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但是你在求的時候,你自己也要考慮清楚。

  有一個同學,他的姐姐在找工作,他姐姐不信佛,其他家人有信佛,然後就教她要念《普門品》,要念佛、要念經,然後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結果他的姐姐就半信半疑,做做看,開了四個條件:第一個,要離家近的;第二個,去的單位人際關係要不錯,可能是她之前工作的地方人際關係她很困擾吧;第三個,薪水還要比之前的工作多一點;第四個,單位的飯菜還要比較好吃。結果後來四點都滿他姐姐的願,他姐姐就開始信佛了。這佛菩薩先以欲勾牽。

  那同樣的,你求工作可以得工作,但是要如理如法求,你得要積累功德;求男女得男女,你要求小孩,可以感應小孩;你要求好的另一半一起修行,也都求得到,都要如理如法去求,要有信心。你看人家黃念祖老居士很慈悲,知道每一個學生要面對有學業、有事業,還有未來的家庭,不可能每個人都出家;再來,現在出家你要找一個依止的善知識、依止的道場,這個都不簡單。但是我覺得還是相信佛菩薩好,自己不操心,不然一想未來又一大堆念頭,還不如安住當下好好念佛、好好服務大眾。

  黃念老他有一篇教導附在《心聲錄》後面,是「送信佛青年赴日進修博士學位」,他面對這些要留學的年輕人的一段談話。其中他說,你要選對象也要有標準,第一個,他要是個明白人,不是糊里糊塗的。所以寧可跟明白人打架,不願意跟糊塗人說話,這第一個;第二個,要善良、良善,有良善的心不願意害人、不願意損人利己;第三個,要誠實,不是油滑,不是有很多很多招數(這個對女眾就很重要了,女孩子,這男孩子口才好,一逗妳,妳很高興,妳就吃了這個糖、吃了迷藥,所以不能是油滑的,要誠實的);第四,要正派,作風正派,男女關係也要正派。這樣的人挺好,就是要重德行,其他的條件都可以降低,就剛剛這四個條件重要。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沒有了,十全十美的是聖人,現在找個賢人都不容易。大家注意,這一段話是幾十年前講的,這可能三四十年有了。我們的婚姻、家庭問題解決得好,對於修持有極大的便利。建設一個佛化的家庭,對於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很有利的。接著他還語重心長交代,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兒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過於兒女不信佛。這個差別就大了,他幫你一把,在最關鍵的時候幫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了;他拖你後腿,你就往生不了。

  所以大家要信佛,佛菩薩是很慈悲的,有求必應。我們常常在自己的念頭裡面繞啊繞啊,繞出了很多不必要的煩惱出來了。我們接下來請方同學。

  方同學:法師好,大家好。

  成德法師:妳好。

  方同學:末學身邊有一個事情,就想問一下法師。就是一個小孩子,一直聽老法師的一套,自己帶這個小孩子,現在今年已經十六歲了。因為兩夫妻都是在幫助念佛堂,他自己這個小孩子女孩子就沒有去上,外面都沒有帶出去,就自己家裡面帶。然後都是讀《無量壽經》,然後背古文,還有時間就是聽經、拜佛,然後做一點家務。還有她就是都沒有跟別的小孩子一起玩。再還有就是她會孤獨什麼,她就會養一些小貓、小狗,跟她一起作伴。大概就是這樣子的一個情況,現在就是已經也十六歲了,就還是一直帶在身邊。

  還有一件事,就是看到像法師講的夫妻這一塊。夫妻這一塊,學佛,我就是看到很多兩夫妻,一個學佛,一個沒學,大部分都是女的有學,男的先生都沒學,就是看到前面沒學的時候,她們都會跟末學講,前面的時候還會跟先生出去散散步,有時候還會這樣子;後面學佛以後就沒空了,就執著著要聽經、要幹嘛,然後就沒有這些了,就是說新衣服也不買了,吃素食更不要說的,都受不了。因為有的是她先生還是領導什麼,她自己也在單位,就感覺可能,在我的看,就是邊上的人就說,應該不是這樣子學佛,給人家一種好像很害怕的,這種是不是……?這樣子一個問題,請法師開導,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第一個問題,這個小孩自己在家學習多少年了?

  方同學:她從小就是都是在自己帶,十六歲了,都是這樣子帶,前面可能二三歲的時候有去常州那邊,去了一年後面就回來,就都沒出去了,都自己帶著的。

  成德法師:好,其實這兩個問題我們還是回到一個心上,就是學佛最重要的是放下執著,而不能因為你聽經了,把聽的道理產生了一個新的執著點。因為一執著,考慮事情都不全面了,我們說做好事就強勢了,這是好事,就強迫對方要接受了,你看不是都是產生執著點?那一產生執著點,身邊的人就有壓力了,這溝通就會有問題了,孩子或另一半有些話都不敢跟我們講,因為講了沒用。所以父母子女之間、夫妻之間應該都能夠溝通很順暢,因為學佛的人隨時能夠恆順眾生。你比方說這個女孩,你看她養貓,這不都是從這個行為都已經看出她內心的狀態了嗎?她畢竟還是個小孩,你不能以你大人的要求去要求她。這個還好,這個孩子我看性情還不錯,假如性情比較剛烈一點,早跑掉了。太多這種十七八歲上下的孩子,就是父母都太控制要求,最後他們都不想走這個路了。在講課的老師也是一樣,我看了不少,一直逼孩子。私底下比孩子年齡大一點的姐姐去跟他談,「我以後不到漢學院讀書」,這是他孩子內心的心聲。我們逼得孩子父子有親的溝通都沒了。

  我們剛剛一開始放這首歌曲,其實我一聽,首先我們從事教育有一個使命感,我們要振興師道。師徒如父子,對老師還有什麼話很有壓力不敢講,這個我們當老師的也要反省,師徒如父子了,還有什麼不能講?其實人經歷很多事慢慢就體會,緣分是絲毫勉強不得的,你愈勉強愈適得其反。這在五倫關係裡面都一樣,看起來我們是為對方好,可是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強求、控制,最後都適得其反。我們得經一事長一智。

  這個假如妳跟她的父母很熟,去請他們好好求觀世音菩薩,感應一個很好的讓孩子修學的環境。那種年齡還是需要同儕,但是也要這個團體的學風、道風比較穩定。那他父母護持道場,把這個功德迴向,來護持他女兒之後的修學的路。再來,更重要的,她的父母能不能在過往當中看到自己的執著點,進而去調整,這樣他跟他女兒之間那種相處的隔閡才能化開來。這個不能要求小孩,她才十幾歲,都要父母自己先轉變。但是大家不要給我聽執著了,都是父母要先轉變,到我們就不一樣了,我們已經四十幾歲了,一定是我們先轉變,不能要求父母。你說,法沒有定法吧,但裡面都有人情事理。我們的父母都六七十、七八十了,他們年紀這麼大了,你去要求他轉變,太苛刻了。應該是我們先轉,我們先順,孝順孝順,順到讓他很歡喜,他一高興了,我就聽我這個姑娘的,我就聽我這個兒子的,就對了。

  再來,您敘述的這個學佛的,這個就太執著了。敦倫盡分,因為她這種轉變,她的先生可能也理解不了。為什麼印光祖師特別強調「敦倫盡分」這四個字?有道理,不然我們就會著在相上叫精進。一著就不是真正精進了,一著就跟佛法不相應了,你哪怕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那也不見得能受用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也很擔憂,他說以調伏習氣為精進,又怕我們著在相上的精進了,我們的習氣是不是真的有調伏?你看祖師都很慈悲,這夏老說的。印祖說「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李炳南老師說:「白衣學佛,不離世法」,你不能讓你的親戚朋友都覺得你這個人怪怪的。「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處世不忘菩提」,用菩提心來處事待人接物,「要在行解相應」,你不能聽一大堆理論都沒有落實。落實在哪?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家裡面有沒有愈來愈和諧了?親戚朋友有沒有愈來愈歡喜能跟你相處?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所以我們能恆順這個世間,但自己不要執著就好了。你也可以穿得很莊嚴,穿唐裝很莊嚴,帶動穿衣服的風氣。穿衣服也是佛法,你不要穿得讓人家覺得你怪怪的,都不敢接近你,那不是很奇怪嗎?師父說要和光同塵,你一下子就鶴立雞群了,人家又不能理解,不是對佛法產生一種誤會嗎?

  謝謝我們方同學。好,還有沒有同學要分享?可以舉手。現在不是練禪定的時候,大家法要用對地方,現在都沒人舉手,那修成禪定了,這個用錯地方了。好,我們請范同學。

  范同學:老師好、大家好。學生是想剛才聽到方學長的那個分享第二個問題,學佛那一家人。學生有些體會,是因為學生家是穆斯林的一個家庭,之前學佛的時候,學傳統文化也走入一些誤區,也是在穿著上有不太好的不足點,就感覺那個樸素,自己用自己的想法,覺得那叫樸素,其實是給自己那個執著點,就是用來掩飾自己的那個非法。但是後來學了老人家的佛學問答,還有法師講的哪堂課中的不記得了,但是裡邊就有講到有一個居士去提問,問老法師,我們學佛人能不能戴首飾還有化妝?老人家的回答就是,我們只要沒有那個貪心,我們也表一個莊嚴相,要表法。後來也是這一句話就是很肯定的是幫助了學生,學生就開始買一些衣服,然後繼續去陪伴先生一起外出,在穿衣這個方面就改變自己。

  有一次先生就講學生,說妳看妳現在都像斧頭幫的幫主,頭髮弄那麼短,然後穿的衣服那麼素,人家要看妳學了以後,那天底下誰還去學?這一句話對學生挺有刺激感的,感覺一個針扎了一下的感覺。後來學生就想,在家裡邊,先生也是感覺他是一把銼,學生的稜角比較多,他就用這把銼來銼學生的一個稜角,在這個生活當中就感覺先生提出來的一些世間的要求,學生就來陪伴他一起去做。因為老人家當時也講了,佛法不離世間法,然後還講到白衣在家的那個樣子,要不能不僧不俗,尤其是女性,把那個頭髮要不就弄得短短的,然後穿上居士服(女眾居士服)來回出入,讓人感覺到很奇怪。雖然學生沒有那樣打扮,但是穿衣的顏色方面,現在回想起來有一點怪怪的。現在感覺先生應該是百分之九十,好像自我感覺良好,百分之九十是滿意的。那麼也是在老師的提醒下,在團隊當中也要記得常回家,在家裡邊要敦倫盡分。學生也是希望自己能夠真正的聽老師的話,然後敦倫盡分,照顧好家庭和孩子這方面。以上就是自己在這方面的一點點的感受,請法師能夠多多批評指教,還有方學長。

  成德法師:謝謝范同學。我們這個大家庭心與心交流,你有寶貴的經歷都要一起供養出來,不能吝法,不管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都可以提供大家參考,不然會得愚痴果報,不能吝法。

  謝謝范同學的分享,我們還是要能念念去感受別人的心,體會別人的狀態。人家不理解我們,我們不難受,人不知而不慍,但是我們要去理解別人,因為我們要行菩薩道,菩薩所在之處要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你首先要能理解別人,你才好講話懂得順人心,生活當中理解他,才知道怎麼去照顧人。所以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我執要不斷的淡,不能讓它增長。你再用功,結果實質上我執在增長,那就學偏了。四大煩惱常相隨,我見;我愛,都要別人順我,那也是我愛;我慢,傲慢;還有我痴,愚痴了,不理智了,感情用事了。

  謝謝范同學。還有沒有同學要分享?

  張老師:劉學長舉手了。

  成德法師:好,有請。

  劉同學:阿彌陀佛,法師吉祥,各位家人們吉祥。

  成德法師:大家好。

  劉同學:學生分享一下,針對於方學長說的這件事,學生就是比較像法師所說的鶴立雞群的那個人,就是我執比較重,而且也是我慢,所有法師說的,學生都具備。學生以前就是在穿著方面是非常注重的,突然學佛了,斷了之後,媽媽也說,這怎麼一下子變成比八十歲的老太太還什麼了,也不穿了、也不抹了,高跟鞋也不穿了,所有的那些貂也都給掩埋了,就是都不穿了,就一下落差非常非常的大,就是非常不理解,就特別特別的執著,大家都不理解。

  後來聽法師講經,特別是去年這一年,就開始慢慢的知道放下了。因為執著特別嚴重,精進是很精進、很勇猛,但是自己執著到那個點裡頭的時候,把家人都嚇到了,他們特別不理解,日中妳只吃一餐,那是出家人的事,妳在家怎麼能這麼做?後來我們這裡有一個法師,他說,「那我到道場去了,做教職人員」,你說我師父都不能日中一食,「我要吃飯的時候,那妳吃不吃?」我師父都沒地方擺了。後來學生一看,那天剛好跟法師通完話,我就知道我這個我執非常非常的重,後來那天到法師那最後學生就說,「法師您吃」。他給我吃東西,我剛開始是不吃的,怎麼都不吃,就是不吃。法師那天我們溝通完了之後,學生就到那了,我就開始,他給我,他說:「妳能吃了?」我說:「能吃。」因為最起碼孝親尊師這一個恭敬,法師給我吃那我就吃了之後,他覺得,「啊,妳放下了」。當我放下的時候,我就感覺特別輕鬆,要不我就覺得心裡特別不自在。你有這個執著的時候,心裡是一種特別扭曲的那種感覺。當時我跟朱會長一起去的,上法師那。所以他說,那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相處之間就沒有隔閡了,妳總用妳的我執,有這個命令,我就很難跟別人相處了。

  所以學生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特別是強制這個心特別特別的大,就是總想控制別人,這種我慢可能是,就總想控制別人。但今天法師的開示讓學生心裡一下亮堂了,把學生的事情也解決了。方學長說的這個事情,也是學生曾經特別願意犯的這件事情,就是妳這穿了好衣服,不消我福報了嗎?這不行,我可不能穿。所以當自己放下的時候,臉上也不會像以前那麼執著了,就是笑也不會像以前,笑也瞅著很假,就是強制的那種笑,而不是發自內心放下的那種笑,它是不一樣的。學生就能體現出來,就是別人感受不到,你自己內心深處的你那個真心,你是能感覺到的,因為你沒替自己著想。

  就像學生之前頭兩天我們小組分享的時候,也跟他們分享了一件事情。因為從小家裡就是告訴學生不能佔別人家便宜,要吃虧,那時候不懂為別人著想,以為就是忍一些事情,很多。學生之前有一次做生意,以前做金融生意,都是拿很多的錢,但是剛好是跟一個也是社會上的人做交易,十五年之後,學生碰到他的時候,他說妳第一次到我們那,我們是做了要殺妳的計畫的。因為我拿了三百多萬現金,一個小女孩二十多歲到他們那,他們家裡所有的計畫都做好了。當一次一次他給學生提出一些要求的時候,學生都滿足他,無所謂了,我的錢最後他還是一半錢不能給我帶走,給我的貨也不能給我。我說,那你就放在你那再收吧,我們以後還要長期做生意。他說就因為妳那種真誠,我們感動了,我們沒殺妳,妳知道不?那當十五年之後,學生到他們那,已經成了很好的朋友,他跟我說這個真話的時候,那學生才知道,原來爺爺奶奶,還有爸爸媽媽、姥姥姥爺教給學生的,給學生換了一條命。所以當法師跟我說這個真誠心的時候,我當時就是沒有體驗到,後來學生突然想到這個事,原來那個時候就是認為吃虧沒有什麼事情,吃虧就吃虧點,讓人家多掙一點,人家很辛苦,付出那麼多的辛苦,就讓人家多得一點。所以通過這個事,學生就更能理解老法師講的事情了。所以今天對這個事情學生也做一個分享,有不到之處請法師批評指正。感恩,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劉同學的分享。所以古人說吃虧是福,還是很有道理,這個善心可能可以轉化一些惡緣。再來,佛法是心法,所以修行是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去修。其實我們對人有要求的時候、有控制的時候,這個念頭貪瞋痴慢疑都在裡面了,這我們要看得到。你比方說我學佛了,一些衣服好像就都放起來了,不穿了。當然有一些衣服穿了對社會風氣不好,那當然別穿了。這個大家都要去辨別,因為我們很容易變成什麼?一下要麼太過,一下又不及,太過跟不及都是執著。所以佛法強調是讓我們放下執著,我們不能在佛法的因緣當中又產生新的執著。所以老法師說,佛是讓我們放下貪瞋痴,不是換對象去貪瞋痴。就好像《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連佛法也不能貪,所以貪不能換對象。其實我們冷靜想一想,當我們把一些比較好的衣服都收起來了,我們的心念是什麼狀況?「希望別人把我當作我修行很好。」這不是還是名聞利養嗎?這不是還是很在乎別人怎麼看我嗎?那這個跟我們還沒學佛以前在世間的這些心態,不是差不多是一樣的嗎?那不就是換對象了嗎?學佛最重要的,我執要放淡,所以當你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你都能考慮到你另一半的感受,考慮到身邊人的感受,你才是在把我執放淡。生活中的小事,你真正去把它深入去觀照,才能看到問題點,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而且我們都是老法師的弟子,老法師到底是怎麼講,又是怎麼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一學佛,其實還是隨順自己的想法、看法。一談到老和尚就痛哭流涕,但是事實上在做的時候也沒照他講的跟他表演的,都是情執起作用。哭為什麼?情感換對象了。女人情執都重,都想要找一個依靠,看到老人家無私無我,也是一種心理的寄託。不能換對象。用情執跟善知識學不到東西的,情生智隔,所以是要依教奉行才對。老法師講經,我不知道你們聽過沒有?沒有聽過那不能怪你們。老法師說他持午,他到台中蓮社去的時候持午,結果李炳南老師晚上拉他去吃飯。你們聽過沒有?這到底是在啟發我們什麼?你可以持午沒有問題,可是你該開緣的時候你要開緣,不然你又變成一個執著了。所以李炳南老師說,你這樣不能度眾生,你要修大乘佛法,眾生歡喜要邀請你的,這個時候你要開緣,去跟他結緣,去給他講佛法。不然人家都很擔心你了,人家持午了,他不好意思找你了,這緣就沒了。現在眾生好不容易找你,挺難得的,大家都忙得要死,他還特別要請你吃飯,你就可以給他講佛法了。所以師父的話要聽懂,就是不能執著,我們的念頭時時都是為了利益眾生。大乘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時間也差不多了,有沒有哪一位同學今天沒分享會睡不著覺的?因為剛剛說不能惱害眾生,想說再問一下。

  趙老師:法師,剛剛譚學長有舉手。

  成德法師:不然我就不強你們所難了,一直要請你們講話,這樣我就強你們所難,要放下控制的念頭,我剛剛才告訴劉同學而已。好,譚同學請。

  譚同學:法師好,大家好。法師,學生有一個問題,就是最近在聽家人們分享,談到了往生的事情。學生想到往生是大事,但是沒有做好準備,最在眼前的就是父母年紀都大了,那如何往生,如果往生了應該怎麼辦?因為沒有學過相關的要怎麼做,如果突然業果來臨的話,就感覺自己一定會手忙腳亂的,不知道要做什麼。所以在想豫則立,這個事情今天突然一下想到,想到了以後,現在當下是否要去做一些準備?了解一下相關的一些事情。就這一個問題想向法師請教,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譚同學。佛門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看清人生是無常,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無我就是你做不了主,無常就是隨時會有變化。所以我們面對自己,甚至於是面對父母,父母比我們年齡更長,都要有警覺性,面對無常來的時候應該怎麼做?所以這個我要跟譚同學道歉,還沒有安你這個心,所以今天結束我會發資料給大家。老人家曾經針對一本印光祖師有鑑定過的書,然後老人家還親自在這個書上畫紅線,就是專門談往生應該怎麼做,裡面也都是依據印光祖師的一些教導。那個書叫《怎樣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寫得滿仔細的,好好看一下。然後再善巧的跟父母交流,因為這種問題也要顧及到老人家的感受。這個都有善巧方便,比方說親戚朋友有年齡比較長的,或者也出現生死問題的,可以藉由這個話題,很自然的談出來。你不要直接就要跟父母談這個,也要看他的接受度,他會不會覺得你怎麼突然……甚至於有一些人一般人不了解佛法,你一跟他講念阿彌陀佛,他就覺得是要死了嗎?他可能有這些先入為主,沒有人給他講清楚的,這個都要去能體恤到父母,慢慢慢慢的去引導、去交流。好,謝謝譚同學。

  時間到了,我今天要很好的檢討一下,我這個做人有問題,為什麼?怎麼都沒有人要跟我講講心裡話?所以我這個做人太失敗了,我待會結束之後要好好反省一下。謝謝大家,把這個交還給趙老師。

  趙老師:謝謝法師,感恩法師的慈悲教誨,應該是大家聽了您這些開解都有所體悟。看到這個時間的情況,可能也考慮到您要休息,這是學生的一點感受,也不知道對不對。法師剛剛也是重點教誨我們,就是在境界當中隨時要清楚自己的狀態,也能夠了解到他人的一個用心。從跟我們的父母、家人、團隊的一些同仁的相處當中,都是歷練自己,提升自己轉念的功夫。同時也把師父的這些寶貴的教誨,都通過我們實實在在的一個力行和落實,讓大眾很歡喜接受,就是能夠心嚮往之,那我們每一個當下都可以做這個弘護正法的工作。非常感恩法師這麼細膩,用簡潔明瞭的指導,也非常感恩我們各位學長的這種好樂正法的分享,還有提問。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我最後再補充一下,大家看我們趙老師都是善解人意,這個我就要向他學習,你看他就能體恤到大家可能是覺得這個時間快到了,讓成德不要太累,要休息,他隨時能看到人家的善良。再來,成德剛剛講的也是實話,大家都沒有心裡話跟我講,這我要檢討。就是一件事,不同的人、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反省點。其實一葉知秋,你不要小看一件小事。就像最近我們漢學院的學生他在論文、口試,他在寫論文的過程出現的種種的點,我說大家假如能從你寫論文的整個過程靜下心來體悟,你會受用終身,這裡面基本上所有你以後要成就一個事業的做人做事態度都在裡面了。我們現在變成什麼?聽經才叫學習。其實沒有一法不是佛法,第一個,沒有人跟我講心裡話,這個我要反省,就是一法;再來,假如我們很多年的法眷,情感都不能很自然的互相溝通交流,這也有點怪了,這又是一個點,這個又很值得我檢討了。這身邊也最起碼有不少我們廬江的老友了,跟著團隊也都十幾年了,或者在這個道上弘揚文化也都十幾年了,在這個時刻,他們心裡還有顧忌什麼,不然也跟我談談二三句這個心裡話都可以,所以我這個家文化的經營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我要好好檢討一下。

  謝謝,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