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弘護人員扎根共學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21/4/3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06-0009

  成德法師:謝謝趙老師,也謝謝工作人員,很用心,在清明前以這一首「大誠祭歌」,讓我們能生起對祖宗的緬懷。佛法「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才能入佛陀的法藏,才能深入經藏,信、解、行、證。假如不信,不肯去學了;不信,跟佛菩薩、祖先的心不相應了,頻道沒有接上,想加持我們也不可能了,只能在一旁等待我們真信了。所謂「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我們對這一句話有沒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在菩提道上會有很多的境界,我們能夠在一切境界當中提升,在一切境界當中積功累德,最主要是我們的信心堅定。《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們只要有煩惱,一定跟信心有動搖相關聯。包含信自己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一關就很重要、很重要。我們往往好像覺得退得特別厲害,好像不知道要退到哪裡才是個盡頭,主要都是對自己沒信心。有同修就說了,「我相信佛陀,但是我不相信自己」。那成德跟他說:「你這個邏輯有一點怪。你既然相信佛陀,那應該對佛陀講的話不懷疑,佛開悟的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那我們應該從這一句就不會懷疑自己。」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他生生世世不妄語,他舌頭伸出來可以把整個臉蓋住,所以應該是相信釋迦牟尼佛就會相信自己。所以這一句法語首先把愚痴的根能夠斷掉,愚痴的根是懷疑。所以佛的第一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不能懷疑自己,也不能懷疑他人,不能懷疑眾生。「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沒有著在牠畜生的這個外相,牠的佛性不增不減。

  佛陀接著講了:「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那我們也不傲慢了,因為我們還要下大功夫對治分別執著。下到什麼功夫?下到沒有時間去論人家的是非短長。就像孔子看到子貢有批評人,孔子說:「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提醒學生,你很賢德了嗎?假如是我,我沒有那個閒工夫去論人家的短長。這是孔子透出了他用功的狀態。六祖大師也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而孔子針對子貢提醒,因為子貢口才非常好。所以這對我們修行也是一個提醒,我們很有辯才,但是也要謹慎,因為假如揚人惡,就會造口業了。所以《無量壽經》才提醒:「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也提到,俞都先生他還沒有被灶神爺點化的時候,灶神爺提醒他,你之前也是常常調侃別人,「舌鋒所及,觸怒鬼神」。所以口業很容易犯,有時候不容易注意到。對於殺、對於邪淫,這個一般修行人不敢做,可是口業有時候會忽略掉。所以在《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有一個讀書人叫郁從周,他命中五十四歲是要做到大司空,而且還是太子的老師,這個命不一般。但是因為口業太重,陰間記錄已經兩千多條,假如再不改,到了三千,連他的子孫都要淪為乞丐。我們想想,他的命,包含他子孫的命,本來都挺好的,但因為口業變成這樣了。夏蓮居老居士也說了,學道之人無剪爪之暇,就連剪指甲的時間有時候都找不出來。自己修學,讀經、聽經、念佛、拜佛,加上還要處理一些公務的話,真的有時候想剪個指甲,想了好幾天還沒剪。那也是提醒,焉有時間說閒話?

  所以孔子也好、夏老也好、六祖大師也好,這些提醒對我們都非常重要。所以「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還有分別執著,不能傲慢。我們一天不能作佛,我們就要勇猛去努力,這樣才是對得起自己的佛性,也是對得起善知識跟一切人對我們的護持,不能打閒岔。

  所以我們時時要提起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哪怕現在是儒釋道整個衰敗的一個低谷,我們這個信心也不會減少。剛剛我們看到,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祭祖、在英國倫敦祭祖,在這麼艱難的時候,老人家能推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祭祖,由帶動中華兒女認祖歸宗,進一步再帶動世界各地的人也能夠緬懷祖德,成德非常敬佩老人家的苦心。一百多年前,超過一百五十年了,英法聯軍用船堅炮利打我們,但是一百五十多年之後,我們用中華文明的至寶,孝道跟師道,供養給了英國、法國,還有世界各民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真的是以德報怨!那辦一個法會,人力、物力、財力要用多少?只要眾生能增長善根,這財物也是身外之物,也是帶不走。「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所以在這麼難的時候,老人家做的這些事情,成德感覺,應該對後世的影響都會滿大的。

  但畢竟老人家現在九十五歲了,所以也是我們弟子們應該承擔責任,跟老人家的救世理念同台演出的時候了。至於我們該做什麼,不用著急,能把心安住當下,敦倫盡分,自然佛菩薩安排,自己不用操心。弘傳聖教不是靠一時激動能做到的,得靠相信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不然我們又被這個境界把我們容易激動的性格調起來了。孟子說:「其進銳者,其退速」,進得很快的人,退得也很快。孟子這一句話也在提醒我們,為什麼進得很快?激動;為什麼退得很快?因為往前衝的時候,看到一些現象,一生煩惱了就有情緒了,也退得很快了。

  所以上次跟大家探討,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們從底谷上來,怎麼可能所有都沒問題?沒問題才是有問題。「沒問題才是有問題」是說沒問題就是粉飾太平,有問題才是比較平常的狀況。我們自己要轉換,要把習氣淘汰掉,沒有個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不夠,那更何況整個大環境,大部分的人都還沒有遇到聖教,這個共業還是很強。但是我們不擔心,眾生善根不可思議,諸佛聖力不可思議,我們透過自己的善根,跟佛菩薩的神通願力交感,就很有力量了。「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禮拜三是觀世音菩薩聖誕,昨天是普賢菩薩聖誕,我們要把觀音的精神跟普賢的精神學到。觀世音菩薩「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跟佛菩薩的願力融在一起了,「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我們時時能體恤到眾生的苦難。這是觀世音菩薩教導我們的,我們當下就能效法,因為慈悲心也是我們本有的,本有的真心。普賢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我們這一生去極樂世界就是成佛了,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得把這個頻率趕快接上。「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極樂世界在哪?遍一切處。它是法性土,遍一切處,我們的心一接通了,它就現前了。很多祖師看到極樂世界很多遍,最後他要往生的時候就講出來了。所以為什麼老法師說:「我相信海賢老和尚常常見到阿彌陀佛。」大家有沒有印象?老和尚講這個有用意的,勉勵我們要接通這個頻道。普賢十大願,我們念的時候非常震撼,「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稱讚乃盡,供養乃盡。而虛空界無有窮盡,我此供養,我此禮敬,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感覺這《普賢行願品》念下來,真像觸電一樣震撼,我們要接通頻率。誰是普賢菩薩?誰是觀音菩薩?誰是不是,不是我們要太去操心的,每個人各有他的因緣,我們只能做好配角,護持他。但是我們自己這一生能不能成就,自己是主角,師父領進門,修行還得靠我們個人。

  所以我們菩薩道、普賢行,六度、十願,不可須臾離也,隨時這個念頭、這個言行出來,跟六度十願相不相應?有沒有違背的地方?我們這個世間,「愛不重不生娑婆」,情執都重。我們這個情執的話一講出來,自己就在煩惱中了,聽的人也有壓力。我們情緒一起來,觀照不到自己,也觀照不到別人了。假如我們的話跟六度十願相應,我們身邊的家人、同參道友聽了,大家的正能量提升。這個都要自己去感覺,不然有時候我們會變成自己情執起來了、情緒起來了,如入無人之境,一直在那裡講情緒、情感的話,自己又是一把手,人家又不好講我們;或者我們是父母,孩子也不好跟我們說;我們是老師,人家也不好說。但是這種情緒的話講多了,對自己、對別人都很有影響。「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隨時要觀照我們的話跟經典相不相應,離經一字,便是魔說;下錯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我們可不能享受著領導的位置、老師的位置,而不提高警覺自己的責任。身為長輩,不能給小孩不好的影響,這是我們古代幾千年大家族身為長者的心態。同樣的,現在我們團體裡,是不是應該也有這樣的心境?我們應該讓每一句教誨變成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我們要下這個功夫,養成習慣了,就「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詩經》提醒我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初發心都很猛,但不知不覺我們做著做著,心裡覺得自己有做了,有功勞了,誰誰誰都是我度的,那梁武帝不就是在提醒我們了嗎?

  我還沒有聽老法師講經,我也有接觸到台灣的佛教團體的活動,他們有辦教師營,我們去參加,因為我們當老師都要有去參加這些培訓的學分,你要去參加多少時間了才行。結果成德去參加好幾天,坐著火車去參加,聽到他們團體的人張口就說,誰誰誰我度的,誰誰誰我度的。我當時候不懂,但是就覺得怪怪的,聽起來怪,不知道怪在哪。後來讀《金剛經》明白了,連佛都不說他有度眾生,怎麼我們都覺得自己有度眾生?菩薩若有我相,我度了,那我相就起來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出來了。菩薩若著相布施,即不名菩薩,他落了一個「我有布施」,他的心已經不清淨了,他不是菩薩了。

  《了凡四訓》也提醒我們,「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這樣才能清淨。為什麼《了凡四訓》提醒「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我們的心念裡面有沒有想去討好誰?那已經是曲了。「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我們在做的過程當中,對呀,我們想去利益人、去愛護人,可是我的動機是愛人,為什麼我會產生情緒、生氣?這裡面摻雜了什麼?這個得自己看清楚,不然我們純的利人的心都沒有夾雜的話,應該不會有生氣、憤怒、抱怨。甚至於更嚴重的,我們聽黃念祖老居士說,怎麼可以背叛我?怎麼可以去跟別人學?當一個人講出這樣的話,他已經不在道中了。人家想去跟誰學,那是人家的緣,師生的緣總不能勉強。所以要放下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我的孩子」、「我的團隊」、「我的什麼」,冤枉,明明是可以去作佛的,就在這些境界當中,四相、四見增長,自己假如沒有觀照到,不進則退,我們要慎之又慎。

  佛在世的時候已經說,五個五百年,第一個五百年解脫堅固,大家很有道心,持戒解脫了;第二個五百年禪定堅固,修習禪定;第三個五百年多聞堅固,多聽經、聞法;第四個五百年塔廟堅固,建塔廟建多了;第五個五百年是鬥諍堅固,會捲入是非。我們現在不是五個五百年了,我們現在是第七個五百年了,三千多年後了,這個鬥諍堅固是愈來愈嚴重。所以老法師說,六和敬四個人見和同解不容易,兩個人都會吵架。這些不是講給別人聽的,講給我們弟子們,有沒有跟任何人有對立的念頭?從心上就要觀照到,才不會變成言行;有時候觀照不到,言行一出去,收不回來了,那個隔閡很可能就不知道要再花多少時間才能化掉。心平氣和則能言,沒有心平氣和不要講話,一講話就造業了。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我們今天大家聽完這首歌,我們一起「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我們效法祖先、效法祖師、效法佛菩薩,把正法振興起來。我們有信心,二人同心,其利都可以斷金,更何況我們是有團隊的人。

  好,上一次還有幾位同學,我們趙老師請一下,下一位是……

  趙老師:好的,法師,我們首先有請張學長。

  張同學:法師好、大家好。學生上次週四看完電影以後,就特別有一些感受,想給大家分享一下,也請法師看看對不對。因為就是這幾週的課程裡面,就有一個地方自己有在思考,就是說聽經教可能有的時候自己就聽不懂經教到底講的是什麼。法師也有說到自己十幾年以後。學生就在想,你看連法師都十幾年以後,學生可能有些地方就是沒有聽對,然後就不知道到底是自己哪裡有差距。

  然後在看電影的時候就看到一個環節,就是達摩大師來到中國以後,到了那個寺廟來講經,當時一開始達摩大師就沒有講話,大家就在下面有各種各樣的疑惑,包括下面就有一個叫善蒙法師和住持有一個應對,旁邊有一個有鬍子的法師好像沒有提到名字,那個法師當時就說:「明白了,天竺僧人講經不用口。」但是當時一下子學生感覺到,好像這個態度上面,前面那個法師他就是表了一個說有懷疑,所以就沒有去感悟,但是後面這個法師他好像是有在感悟達摩大師他的用意。包括後面就是有一個環節是有一個小和尚在樹下打瞌睡,那個法師又和達摩祖師有一個應對,在應對的過程中,又是那個有鬍子的法師,他一下子就說他明白了,大師之言,一切隨緣,不要執著,普通人隨緣即變,得道者隨緣不變,他就悟到了。就感覺學生就體會到,這個裡面差了一個就是,沒有中間地帶,就是全放下自己的念頭,去相信,然後去感悟,可能學生就是有點自己在這個裡面有在思考。

  包括後面在靜室裡面,那些人有一些各種各樣的想法,然後達摩大師就說磨瓦成鏡,那個地方。當達摩祖師說到「那坐禪又豈能成佛」的時候,我就看到這個眼神,其他人的眼神就是有疑問,但是只有那個法師他說,那怎樣才能成佛?自己一下就明白,就是要去聽這個的時候就是放下自己所有的念頭,聽到一個指導,然後自己馬上去相信,然後去看看自己哪裡還有疑問。就是這個地方,自己突然就明白了,以前就不太清楚說到底應該怎麼樣去聽這個話。可能也是自己以前看的時候就沒有把心放在這個上面去感悟,所以就並沒有看到這個重點,那天看了以後自己就非常的開心,感覺找到了一個重點。就是以上這些內容,請法師指導。

  成德法師:謝謝張同學。我們回想一下,在「十年因緣」當中,老法師說善知識給我們最大的幫助是什麼?幫助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就幫我們出現執著點的時候他點化我們,但是問題是我們要信任他,他才幫得了,緣才具足。所以從這個影片裡面,每個人可能對達摩大師的態度、信心都不大一樣,但是張同學舉的這位出家人,他是比較恭敬達摩大師的。雖然當時候達摩大師被請上講經台了,然後其他的人都很疑惑,他說:「我知道了,天竺的僧人講經不用口。」其實這個話你再去細細想想,達摩祖師傳的是什麼?禪宗,本來就不立文字。這是一個角度,以心傳心,他一開口了,又怕你著在他的言說上。所以《金剛經》說,若說我有說法者,即是謗佛,不能解我所說義。佛陀說,誰說我有說法的,是謗佛。我們假如不用心去體會,就有點想不明白了,佛明明講了四十九年,怎麼佛說他沒有說?就怕我們又著在他的一句言說上了。所以《大乘起信論》講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所以禪宗不用口,這是一個角度。

  再來,《論語》也告訴我們,「予欲無言」,孔子說,我不想講話了。然後子貢說,夫子你不講話,那我們怎麼學?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會觀察的人,可能佛沒開口,他就已經法喜充滿,甚至開悟的都有。所以須菩提,《金剛經》的當機者,佛都還沒講,他已經特別感動了,他看佛每一個動作,每天過的這些生活,大慈大悲,「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給眾生種大福田,難道是佛陀需要吃東西?佛可以不吃。「敷座而坐」,表什麼法?誨人不倦,每天講經沒有休息的。你看假如佛陀的一舉手一投足學生都看懂了,你說這個學生跟了幾天不開悟,也不可能吧。當然他看懂了他要照做。所以佛那個時代有人聽經,聽到一半證果了,他聽著聽著就放下自己的分別執著了,所以他就證果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老和尚常常講經講到一個段落了,然後最後講了四個字:「放下便是」,這個也很有意境。所以假如我們觀察不出善知識的良苦用心,可是我們又很會講他講的話,這就是個大問題了。這些我們都要留心去觀察自己,觀察他人。我也觀察過,觀察過講經引經據典的人,私底下請教師父的問題讓我很吃驚,他台上引經據典,為什麼台下對這些人情事理、對這些義理感悟很困難?所以孔子的話有力道,為什麼能引經據典?「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一般的大眾看不出來,但是真正走實修的人感受得到。老法師說的,你自己沒有真實修行,你講得再好,人家出這個門口就沒味道了,出了教室的門就沒味道了;你是真實在下功夫,人家聽完你的課,可能三天還有味道,你講的話還在震撼他的心靈。我們不能小看孔子講的每一句話,這跟我們可能都是決定性的關鍵,當信佛經語深,「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我們可不能走到這個方向去了。所以老人家說六種佛教,其實這個「記問之學」很可能就是「學術的佛教」了,遣詞用句不一樣,意義、意思一樣。「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是要有悟性的,是要解行相應的,是要學而時習之的,學是解,時習之是行。老法師說,為什麼六祖大師常生智慧?因為他依教奉行,解行就相應了。

  那我們看到達摩祖師他磨瓦成鏡,他很善巧,拿個瓦片啟發大家。所以《禮記.學記》裡面講教學者要能夠「約而達」,講話不能太囉嗦,很簡約,人家一聽就明白了,約而達;「微而臧」,你的表達很容易把義理彰顯清楚,不會給人家愈講愈糊塗;「罕譬而喻」,你舉個小例子,舉個譬喻,講個故事,人家就體會到了。所以這個達摩祖師也給我們示範,他拿個瓦片就點化他們了。

  很好,大家對這個達摩祖師的每一個情節都很留心。當然我們確實會有聽不懂的部分,也不是說一聽老法師講經全部聽懂。但是我們不要起煩惱,「我怎麼聽不懂?」一想,開始著急了,愈著急心愈靜不下來,怎麼聽也愈聽愈不懂。能聽懂一句就很珍貴了,聽懂一句落實一句。老法師說,解幫助我們行,你行了又幫助我們解。所以只要有聽懂一句了,趕快去做這一句,不然可能我們又變成一種很喜歡思惟,然後都得把它打破砂鍋問到底,然後想了老半天跟生活也沒有關係,未來都還沒發生,想一堆。

  我那天還聽到有同修問,人有隔陰之迷,其他五道有沒有隔陰之迷?我說這個跟我們這麼重要嗎?你怎麼那麼喜歡想一大堆問題?所以佛比喻你被一枝毒箭射到了,你現在要幹什麼?趕緊處理解毒,不然沒命了。會不會有一個人被毒箭射到了,這誰射的?這個箭的牌子是什麼牌子的?你想、想、想,到最後命都沒了,想、想、想,十年過去、二十年過去了,你都沒時間修行了。得要想最重要的問題,先出去再說了,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看就有人想了,那我本來是佛,我現在為什麼不是佛?我什麼時候開始迷惑的?就是現在迷惑的,念頭一動,無明就產生了,你當下一放下,就立地成佛了。你說我過去輪迴很久怎樣怎樣,都是念頭,其實時空也是不存在的,放下便是,安住當下。

  我感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要不多愁善感,要不很喜歡琢磨。但是大家要知道,修行,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你要去落實的時候,最重要首先要恢復清淨心。所以你只要懂一句你去做,保證你再聽經,你懂得會愈來愈多,因為你隨著解行相應,你的心境上去了,你就會愈聽愈懂,不要急著一定要全部搞明白。說實實在在,大家那麼年輕就要全部搞明白,其實都是以前那種學習慣性。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有一個學歷很高的人,他說希望學講經。其實我已經很累了,他每個禮拜都來找我,開車還開很遠,其實我都聲音沙啞了,但是人家這麼想學,那我就捨命陪君子。但是我發現什麼?他一個禮拜一個禮拜接著來,他聽我講話,愈聽這個眉間愈深鎖。我說聽法應該是愈聽愈法喜,怎麼他愈聽這個眉間愈深鎖?後來我就感覺他太著急了,我就叫他去看一個片子「商道」,因為這個片子裡面洪德銖,這個都房大爺,跟林尚沃提醒,「你到底在急什麼?你到底在急什麼?」他急著賺錢嘛,「你以為做生意是賺取金錢嗎?」他的心態偏了,急於求成。其實人想學習,只要那個心急了,他就學不到東西了。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只要一急了,就浮動了,聽東西好像聽很多,走馬看花、囫圇吞棗,真正遇到境界,一句都提不起來,沒有一句入心;入了心,你隨時可以提得起來。所以為什麼說學習貴在什麼?觸動心靈深處,能夠真正流下懺悔的淚、感動的淚、起而效法的淚,都很難得。

  結果我看他這麼緊繃,而讓他看片子他也看不到,我都有點江郎才盡了。剛好我在跟他談話的時候,旁邊坐了一個阿姨,她學歷不高,結果我發現我在跟他講的時候,他臉部表情愈來愈緊繃,然後這個阿姨帶著微笑一直向我點頭,然後還會接我的話跟我有互動;他一句話都沒有,一直盯著我看。後來我就跟他講,這個洪德銖跟林尚沃說,「你在急什麼,你在急什麼?」我說你都看不到,我就是希望你看到這一點。最後他說,「我明白了」。他也說我明白了,跟那位出家人一樣,啊,我明白了。他明白什麼?他說他從小到大,學習非常認真。比方說他在大學裡面,他要學哪一科了,他就到圖書館把跟這一科相關的所有的書全部搬回家裡,然後一本一本看,一本一本把那個知識全塞進去,這是他的學習習慣。這是記問之學。傳統是什麼?「探理宜柔」,你要深入義理,你身心很放鬆,「優游涵泳,始可以自得」,若有所悟。所以你看孔子帶著學生很多時候在哪裡上課?在樹下,都可以聽到鳥叫聲,大家很放鬆。所以都別著急,慢慢來。「隨處安閑,自然合轍」,你隨處身心要安閒,才能跟道相應;「顛倒想滅,肯心自許」,這夏蓮居老居士的法語。哪些顛倒想?未來煩惱、現在煩惱、過去煩惱,都把它放下。我們請下一位同學。

  趙老師:王學長。

  王同學:大家好,學生向法師和家長、長輩們匯報。這次學習之後,這兩天出現了一個考試,不小心考糊了,但是考糊了就從中吸取到反省自己的問題。就是在團隊當中與學長應對的時候,對方可能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起情緒了,就情緒不太好。當下自己第一念就是,怎麼你學了還起情緒,怎麼這個樣子?當下第一念就是這樣,然後沒有觀照自己,心裡就告訴自己,算了,你冷靜冷靜吧,我先上去,不跟你說話。自己就走開了。上來樓上之後,自己就坐在電腦前面看「正知正見」的時候,就把心安下來,就通過這一個事情反省到自己,就是當下其實起的那個「你怎麼學了還起情緒?」其實就是那一顆傲慢心,高下見就起來了。然後那天正好聽到法師講六信,首先就沒有信佛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當下就觀照自己的念頭,就是因為心是向外的,就沒有向內來看自己,所以就是還大言不慚的說,你冷靜冷靜吧,我先走了。感覺就是現在通過這段時間學習,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切都是佛菩薩最好的安排,就能夠感覺到生活當中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一想這是佛菩薩安排,讓我通過這個事情離成佛的道路更近了一步,就特別的開心,特別的法喜、放鬆,就不會起我怎麼又有這個事情、我怎麼又出現這個問題的心。

  因為那天正好看到「達摩祖師」的電影,其中有一幕給學生比較印象深刻的就是,一開始開場,父王生病,那個法師去了之後就說地獄和極樂世界,那個大太子他聽到的就是地獄,而達摩祖師聽到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學生就正好通過自己考試的這個事情,然後聯想到這個影片,就能夠反省到自己,自己的心態是什麼樣子的,就會聽到對方的話,就是一切都是自己的心變現的。因為當時那個大太子做了壞事,所以他聽到的就是地獄;而三太子就是一心想的父親生病了,趕緊回去,就他的想法,他的就是極樂世界。

  就想到學生在生活當中這次考試,一開始沒過關,後來靜下心來就想,其實都是自己心裡已經有了對立,已經有了不服,就覺得「你怎麼能這樣?你都學習了」,就看不起別人的那顆心。也沒有通過就是當下,法師說的要感恩,不能對立、不能生氣,要感恩對方,其實他是在給自己提醒,自己有這個問題。當時想到這些話之後,學生就反觀自己學習了這麼長時間,每次都說要落實,然後就發現自己好像在行為上落實的很多,沒有真正的去觀照自己的念頭。今天因為通過這個考試自己沒過關,這一個念頭起來,學生就反觀到自己,以前總聽到講俞淨意公總說意惡,就覺得自己不是意惡,我沒有要害人的心,我也沒有念頭裡我要怎麼怎麼樣,把你要怎麼怎麼樣,然後嫉妒,使勁的那種,就沒有,我就覺得我不是這樣的。但是通過這次的考試讓學生知道了,其實自己當時的一個不耐煩,一個這種念頭它已經屬於意惡了,就覺得在生活當中還是沒有把自己真的看得太透,還是在行為當中下的功夫比較多。就是說,我這個毛病不對我要改,我要走路慢,我要放東西慢,我要擦,打掃衛生乾淨,就沒有觀照到這顆用心是什麼。以上就是學生最近學習的一點收穫,請法師與諸位長輩家人指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王同學的分享。成德也感受《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個俞公他所經歷的過程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修行人都要經歷過的,他所表的就是不自欺。假如我們自欺了,那就變習氣使然,渾然不知,都不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甚至還進一步埋怨上天,那就造更大的業了。所以尤其那十六個字,「意惡太重」,所以身口意我們得從意下功夫,從根本。「專務虛名」,做個樣子,心地沒有下功夫,那很可能還是落入了希望別人肯定、希望別人讚歎,這個還是好名。那「滿紙怨尤,瀆陳上帝」,其實我們要能不怨人可不簡單。能夠從這些生活的細節去觀照,這個太重要了。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被別人騙,被別人騙怎麼會悲哀?被別人騙消業障,進一步經一事長一智;被自己騙了,那就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緣給錯失掉了,那才是最大的冤枉。所以老法師說,賢護等十六正士,賢護首先要我們能護好自己,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

  她的心境很可貴,她有喜悅了,這個屬於忍辱當中的喜忍。黃念老說六忍,是不同修忍辱的方法,這個是喜忍,所有都是來成就我的,都是來提醒我還有哪些習氣的,感謝每一個境緣。這個也是五十三參的態度,只有自己是學生,其他的不管它是什麼境界,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來成就自己的。真的能保持這樣的心態,每一天都會有進步,「見人善,即思齊」,進步了;「見人惡,即內省」,也進步了。所以老法師常常說「你會麼?」就是你會不會修,很關鍵。

  趙老師:現在有請洪學長。

  洪同學:大家好。上週是想請問法師一個問題,就是自己在觀照自己最大的習氣中,有一個疑問就是法師說那個最難的習氣是自己起伏最大的,如果有兩個習氣都起伏比較大,那應該先改哪一個?第二個在探索的過程中又發現了,法師說要先調伏自己最難的那個習氣,還有一個就是法無定法,還有一個就是一段時間專門改一個習氣,自己在力行的過程中就會有一些困惑,但在這週的一個學習過程中找到了答案,跟法師、跟長輩們匯報。

  學生觀照到自己最大的習氣是瞋恚,就是以前自己理解的瞋恚是發脾氣的人,或者是講話很大聲、很凶的人,自己從來沒有覺得自己跟這個詞會扯上關係,從來也沒有觀照到自己。那天法師說貪好的境界,如果貪不到了就會瞋。學生就想,我好像這樣子,我平時在境界中,經常境界不順己意的時候就會有滿多不平的。自己就查了一下「瞋」,到底瞋的表現是什麼?發現瞋的表現有嫉妒、在境界面前心不平、抱怨、爭強好勝等等。就感覺這每一條學生都有犯,才發現原來我自己也是一個脾氣很大的人。

  然後就回顧自己沒學佛之前的這一路,為什麼人生有很多的煩惱、有很多的困惑?就在於自己看起來是很乖,但是內心有很多的抱怨,抱怨父母、抱怨自己遭遇的一切人事物、抱怨生活,還會覺得說不喜歡上學,為什麼要上學?等等諸多的煩惱、困惑、不理解,然後自己才會抑鬱、才會整天愁眉苦臉的。就是這週突然找到了自己為什麼以前是那個樣子的根本原因,也突然明白了學佛之後,那次參加學習班的時候,法師讓我們抽了一個小便籤,學生抽到的是「不怨天,不尤人,因果不空」。當時我就覺得我沒有怨天尤人,就是覺得好像跟我也沒關係。但今天這陣子也聽到法師講深信因果,突然明白了以前的自己就是因為怨天,埋怨自己遭遇的境界、生活,還有人事物,才會是這樣子,就是有很多煩惱、抑鬱。學了佛之後,自己還會以前的那種性格的慣性也帶到了學佛,遇到事情的時候,雖然不會跟人家起衝突,不會大聲跟人家講話,不會發脾氣,但是自己的內心裡面有不高興、有不平、有抱怨。我就突然覺得那句話就是對我二十六年人生的一個總結,今天才明白了,然後就提醒自己以後要不怨天、不尤人、深信因果,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真的相信一切是佛菩薩最好的安排。

  學生找到了自己最大習氣是瞋恚,然後又在想,那我也挺傲慢的,我會看人過失,我想我到底要先改哪一個?然後又聽到法師說,瞋恚的核心是傲慢,我想是傲慢,那我要先改傲慢,看人過失就是最大的傲慢,我就要先改看人過失。因為我要是沒看人過失,我就不會不高興,心裡不會不高興,也不會抱怨。這是我自己在這過程中,找到自己最要改的習氣是看人過失。

  第二個點是力行的過程中,自己對要先從最難的習氣改起,自己就是有一點疑問,但是在看「達摩祖師」裡面講到一句話,「武功和文字都有靜態和動態的一面,若要參悟禪機,就要細心觀察」。學生就是發現自己執著了這個理,就是要找到自己最難的習氣執著了。就是去年的時候寫了改習計畫,就發現其實在這過程中改傲慢,但是有的時候不是只有傲慢要對治,有的時候那個次要的習氣,譬如說自己不覺得很嚴重的,它就會上升為主要矛盾了,譬如說好面子、在意別人的看法,這時候也要去對治。就是發現說,要把這個時間長度拉大,不是說就看到這一段時間,你可以從小到大來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那個最要改的習氣,可能不是這段時間你用功了就改得掉的,可能它會這段時間嚴重了,下一段時間它是輕了,輕了之後,或者是佛菩薩他會,你可能這階段覺得你考過了,過一段階段佛菩薩又來考你說看你真的考過關了嗎?就是這時候又要法無定法,就是不能執著,執著於自己要改的那個最難改的習氣。這是自己暫時體會到的是這邊,就是不能執著。還有今天法師說,「正知正見」的這一集就講到了,如果對法有覺得是矛盾的,那就是自己有執著了,就更體會到這個問題,知道這個答案在哪裡了。學生報告到此,如果以上有說得不對或不妥的地方,請法師還有諸位長輩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洪同學,妳要放鬆一點。

  洪同學:好。

  成德法師:不要著急。

  洪同學:好。

  成德法師:剛剛洪同學她很可貴的,她很多話講得很好,不能把性格又帶到學佛裡面來了。所以老法師說,修行兩件事,知過、改過,我們要愈來愈自知,「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所以老法師說,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所以洪同學開悟了,她本來不覺得脾氣不好的,她現在認知得很深刻了,這叫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了。進一步改正自己過失,叫真修行。可是有可能我們發現自己過失了,不小心另一個習氣又冒上來了,「你看我不行」,「你看我不能」,就又變成自我否定了。所以發現過失是要慚愧、奮發,進而去改過,這個心態是對的。大家去觀察,很多人一慚愧,然後就蔫蔫的了,沒有氣了,因為他搞成自我否定了。所以我們有可能從一個煩惱又調動出其他的煩惱,這個都要觀照自己的心念。更了解自己的這些分別執著點,發現了沒關係,不覺本無,可以放下的。就像達摩祖師說,「你的心不安,拿來,我幫你安」。這段大家有印象吧?「我怎麼找不到那顆不安的心?」它本來就是假的,你把它當真它才能障礙你。做個比喻,就好像小偷做賊心虛,要爬上你們家的牆了,要跳進你們家了,你是主人,你做得了主,大聲一喝,他就跌下去了,從牆上就跌下去了。《了凡四訓》說,「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所以我們在境界當中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都不干別人的事,別人是來幫我們的。就像剛剛王同學說的,其實是我的內心已經跟對方有對立的情緒了,有不服了,才會因為他今天這個表情或者這個言語,我自己就產生了「你都學那麼久了,怎麼還這樣?你先冷靜冷靜,我先不跟你說話了」。這個話裡面還有一點清高,自命清高也要注意。這個歷代讀書人也給我們很多提醒,文人相輕。實在講,會相輕就不是文人了,書沒讀進去了。讀書人也不能太理想化,「百無一用是書生」,當然這句話我不知道誰說的,這個不是經典說的。但是不以言廢人,人家會講出這樣的話,鐵定是被我們書生給搞得有點無奈了,很可能就是我們盡講理論,實際情況解決不了問題了。

  所以洪同學妳後面提的非常好,就是只要妳身心不放鬆,妳就是有煩惱上來了,這個都要靠自己來觀照。然後她的體會也客觀的敘述了修學過程,好像這段時間這個習氣不嚴重,過一段時間這個習氣嚴重起來了。因為妳遇到的人事境緣不同,我們說等於是遇到這個境界了,可能內在的瞋出來了,或者內在的貪出來了,或者內在的疑出來了,所以還是要從最難的下功夫。大家注意,心是根本,如果連這個道理都不知道,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徒然浪費時間。心是根本,當你在用你最大的氣力去對治你最嚴重的習氣的時候,那請問你有沒有形成這個態度?你會用最大的氣力去對治最嚴重的習氣的時候,其他的習氣起來的時候你都不會去對治?洪同學妳了解我的意思嗎?妳用的是同一顆心。妳現在是什麼?只有最大的習氣出現的時候,我才跟它作戰,其他的統統掛免戰牌,都不戰。那不就我們又對一個教理形成了一個自己的認知嗎?所以說為什麼要安住當下?妳就是在當下去面對這個境界,去觀心為要。

  所以只是提醒我們,要有一種決心,一定要改過,從哪裡開始?從最難的,就是要有這種決心。而妳在最難的時候都使勁在對治,妳慢慢慢慢那種警覺性、決心毅力就在對治當中提升了。哪會說妳一直用力對治最嚴重的,然後其他的習氣統統用不上功,這不是很奇怪嗎?妳的心在提升了。心在何處?心在作用,是吧?那妳面對最嚴重的習氣會作用,妳面對次一等的習氣就不會作用了?所以妳看都跟達摩祖師有關吧?什麼是佛?見性是佛。性在何處?性在作用,在眼為見,在耳為聽。所以大家這個「達摩祖師傳」每一段都很有味道。其實為什麼安排大家看電影?這裡面也有很多表法,我就不說了,你們有領悟的再說吧,不然我就又把你們的悟門給堵住了。每個做法裡面都有契理契機的部分在裡面,我們假如體會不到了,那就變成什麼?就變成會排課,我們以前上的都有這些課。你不知道為什麼要排這個課,你只是又背了一些公式,把它套上去而已了。你假如對象不同了,時節因緣不同了,你那課還是一樣照以前的經驗,你又執著,執著以前的經驗也是執著。

  所以當時候這個怪成德,成德智慧淺薄,不能事先洞察可能會產生的情況,所以廬江二三百人回到故鄉去了,那當地的人一聽廬江回來的,就把他請為上座,該怎麼推展傳統文化?大家也不夠冷靜,廬江二三百人,你也要看他是做什麼的,他在農業部協助那二十九畝田的,然後你把他安排上去講課。你不能太激動,你要客觀去看待一個人、看待一個緣。那為什麼佛要講般若講二十二年?就是講到讓我們隨時不能執著,不然我們就經歷一個事就產生了成見,產生了罣礙,產生了疑惑都有。

  因為廬江的因緣是集了二三百人,而且是各地的物資都來了,他才是這樣操作,而且那時候的操作也有需要調整的地方,大家在摸索,所以不能迷信。但是回去以後,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廬江的資源、廬江的人力。我們當時候全國各地好吃的東西都吃得到,有大連的櫻桃、煙台的蘋果,都吃到了。因為這些地方的老人家都覺得這些年輕人在做傳統文化,他們很疼愛我們,把好東西都寄過來了,各地的資源都來護持。你回去以後,每一個地方哪有那麼多資源?哪有那麼多人力?你都要客觀的向人家給出意見來。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可不能打腫臉充胖子。人家很恭敬、恭維你,可是我們也要知道自己的程度,那到時候給人家開出的建議又不適合當時候的因緣,那你不是誤了人家一方的緣分嗎?所以有一個名氣也要謹慎,盛名是所累。

  好,我們是不是要休息一下了?

  趙老師:好,謝謝法師。

  

  王同學:法師好,班主任、家人大家好。學生最近學習跟老師和家人匯報兩個點,因為時間關係。第一是老師一直都護念我們隨時回歸本分、回歸家庭。學生聽了以後也特別向老師懺悔,老師一直都在為我們擔心,但是我們卻渾然不知,一直都忙乎事。這一次也是把大部分精力就用在家裡,婆婆和先生、和孩子。其實先生田老師他一直都是在影響著我,然後是孩子,讓婆婆、田老師我們也都比較沒有什麼惦記的,婆婆修行也很清淨,除了念佛很規律,聽師父老人家經等等,主要就是孩子。老師這次也提到,孩子家家要護念好,不然將來真正是沒有給大家起信了。所以說學生這次想更多的就是說這分用心往家裡用了,然後感受到真的是不可思議,孩子就是雖然我們一樣的時間回家,但我那個心就感覺到慚愧了,自己對孩子確實不上心,一直以為大女兒帶孩子比我帶得還細膩,是專業等等,其實都是理由,自己沒有那分責任感。這次也是想讓大女兒歇歇,我也多一分心,孩子確實也很開心。然後也發現孩子很多的習氣,她那些急躁、她那些沒規律、他那些有頭無尾,這些細節其實都是學生的習氣,和學生忽視孩子,長期不能夠關注孩子、引導孩子,出現的種種問題。所以學生也會在日常繼續的好好的去深入,回歸家庭、回歸本分。請老師放心,向老師匯報。

  其他的點其實挺多的,這次念佛生起信心了,就是不知不覺就想念佛了。就是說老師一直講,我們怎麼能得到佛力加持?只有真的那顆心跟菩提心相應,跟佛心佛願相應,才得佛力加持。然後也是通過老師一直是感恩師父老人家、感恩佛菩薩怎麼樣在護念我們那麼多那麼多人,所以說就想我們能感受到的是老師這麼多這麼多不容易,師長老人家也有那麼多那麼多不容易,也知道,就感受到佛菩薩,對呀,他的不容易會更多了,就是從那分感恩心生起,念佛就不知不覺。以前就努力想念佛,總是就忘記,一忙事就忘記,但這次真的是不可思議,老師總說就在我們信心,然後最近就不知不覺本能就想念佛,好像其他事沒有比念佛更能想著,想念佛頻繁多了,感受到自己那個浮躁的心安了很多,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就是通過「達摩祖師傳」感受很深刻的,這以前沒有,以前也看過幾次,這次就感受到遇見達摩祖師一路以來的人很多,但是為什麼他們最後沒有真正得利益?就感受到第一慧遠大師接待的時候,他看達摩祖師光腳,然後他那一個眼神就帶動了很多下邊的人。就感受到以自己的心,自己平時就是很容易有好惡的心,自己去看、聽,或者看人說、看人做去衡量,就感受到自己一言一行,那一個好惡的心會影響多少人,誤導,這塊自己感受。還有感受到諸多一路以來,那麼多人為什麼沒得利?為什麼二祖慧可大師得利了?感受到二祖慧可大師遇見了好老師,老師謙卑真修,護念二祖師父的那個心,一直以來都是那種護念。但是二祖慧可大師為什麼成就?就去感悟,慧可大師他老實、聽話,他雖然是有困難,遇見魔障,但他會捧起經書、會想辦法。但自己遇見事的情況下是不是想辦法?想的辦法是不是與經典相應?是不是與老師教誨相應?這時候去感悟。然後感受到為什麼慧可大師最後成就了?慧可大師他第一聽老師話,第二有老師護念,他最後去親近達摩祖師的時候他能夠肯再次突破習氣,譬如說他下雪暈倒的時候,那個師父把他抬回去,但是他醒了以後又回去繼續虔誠的求法,就是修道路上能夠戰勝這一切困難習氣,不能夠停止求道的心。

  所以說學生就感受到,我們也遇見恩師了,老師和師長老人家了,但是我那個心是不是像慧可大師那樣的虔誠,遇到任何困難,有任何困難的時候都有求道那顆虔誠的心?感受到雖然自己學了很長時間,為什麼那些人沒有得到達摩祖師的法?就因為他們學的時間長了,他們就去以事來看。為什麼慧可大師得到的那麼順利?雖然他學的時間短,但他老實、聽話,真能突破習氣。就感受到學生此生的時間也是太有限,遇見恩師了,遇見師長老人家的正法、師承的法,遇見真正淨土法門,不能失去這個機會,一定不能以好惡的心、我執我見的心,要這次百分之百的歸零,好好聽師長、老師教誨,真正的改自己的習氣,改過去習來報恩,老師、師長和佛菩薩、祖宗之恩。學生說的不妥之處,請法師和老師加以指導。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王同學的分享。她提到歸零,真心一法不立,所以我們覺得有什麼,那這個心上就不清淨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老法師說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因為一切經教都是佛陀自真心流露的,我們不用真心不相應,甚至於聽都會聽錯。所以為什麼老人家一再強調從放下十六個字下手?因為有這十六個字就不是用真心了。那真心在哪裡練?首先孝養父母,敦倫盡分。跟我們最親的親人我們真心都練不出來、提不起來,你說更遠的要提起來,那不是自欺欺人嗎?所以古人留下這些格言,都是他們人生的閱歷,「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小事不能調理,家裡的小事我們都不能做得很有序、解決得很好,我們要去辦大事,那不可能的;一家子弟不率規矩,未有能教化他人者,我們自己家的子弟都教不好,還去教化社會大眾?所以《大學》不是提醒我們,「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所以我們都要依照《大學》、依照經教去做,不能依自己的想法、看法,因為我們還沒有證阿羅漢,很容易就隨順自己的認知了。所以這個次第,這個兩綱八目,不能躐等。為什麼印光祖師要一再強調敦倫盡分,次數非常的高?就怕我們學妙了、學高了,接不了地氣了,跟家庭脫節了,跟處事待人接物脫節掉了。所以家庭的本分重要,是我們能不能利眾的基礎,不然到時候出現個什麼情況,我們根本就沒有底氣跟人家講傳統文化了。

  而且不能很忙,愈高位的人愈不能瞎忙,位置愈高是做決策的、是抓方向的,不是去管一大堆細節的,你忙得要死是錯誤的。所以老法師也曾經對著一位護法,老人家慈悲,暗示他(大家都有年紀了,直接講怕他面子掛不住了),說艾森豪將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三軍總司令,第一把手,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把手,每天幹什麼?打高爾夫球。可能我們一想,前線的士兵都冒著生命危險在為世界和平,怎麼這個最高統帥在打高爾夫球?他最重要的是下決策,他一下決策下錯了,幾十萬人的命就沒有了,那是他最重要的工作。我們也見過很多領導者每天忙得要死,身心都很疲憊,你說他怎麼下決策?你說他怎麼修道?你說他怎麼領導大家深入經藏?我們當領導者隨時要提醒自己,我表的法對不對。

  剛剛王同學說到的,看人家沒有穿鞋子形成一種成見,結果底下的人都受他影響。「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我們一個不正確的態度,傳到下面去愈來愈嚴重。達摩祖師沒有罣礙,人家執著要穿鞋,他最後還是拿走了。所以在修道人的心裡面沒有障礙,事事無礙,而且都是帶著笑意,把那雙草鞋帶走了。帶得好,最後這個草鞋還用上了,是吧?遇到那個妙香莊的老闆,看到達摩祖師他的拐杖上一隻草鞋,你看最後這隻草鞋用上了吧。最後回去開棺,只有一隻草鞋,證明達摩祖師沒死,眾生著相了。你看到最後一刻都拿死來破眾生的執著,佛哪有涅槃?達摩祖師哪有涅槃?佛度有緣人,誰百分之百信任他了,把他的教誨一打開,他就加持我們了,我們就受用了。時空根本不是障礙,障礙的是我們的分別執著,「祖師已經死了,離我們很遠了」,都是自己那多愁善感。人家蕅益大師就沒這個障礙,所以蓮池大師不在了,大師的《疏鈔》在、教誨在,學蓮池大師,成為淨宗九祖,沒見過蓮池大師,人家都可以傳承;孟子傳承孔子也是。所以外面沒有障礙,障礙在我們的心念。

  「世間好話,聖賢、佛菩薩說盡了」,這是老法師講的。這句話我們愈來愈有感悟,祖師的智慧圓滿了,他哪怕短短講一段話都是圓滿的,我們真的要相信自性的德用。印光祖師,「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差不多一百個字而已,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精華都在裡面,它是圓的。我們一看,這麼短,就開始輕慢心起來了,不知道你把這個掌握住了,你就可以去作佛了,「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實我們的慢就表現在對法不恭敬。《金剛經》講:「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有經典在的地方就像有佛在一樣的恭敬。經是佛母,每一尊佛都是因為讀了古佛傳承下來的經典,他才能成佛的。所以經典是佛母,怎麼可以不恭敬?

  所以剛剛像洪同學她聽老法師講「修行要從最難處下功夫」,她就珍惜這一句,好好去用功,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就得十分利益了。真在一句話下過功夫了,煩惱鐵定會輕。假如我們感覺自己的煩惱沒有輕反而有加重,那這個時候就要清楚,我們沒有真正在一句下過真實甚至是耐性長遠的功夫。因為一個習氣都要不計成敗、不顧生死才衝得過去,哪有習氣那麼好對治的?所以夏老這些話都是過來人,夏老說了,「功夫非至身心閑淡處,不得謂之入門」,我們身心要閒淡才是入了門。忙時要閒,忙著忙著,心都跟著很著急、很散亂,那就不是在修道的狀況了;閒時要忙,你閒時就這樣混,把時間就這樣稀里糊塗浪費掉了,那個忙,大家要了解,那個忙就是你要很充實,你不能浪費時間。就像剛剛王同學說的,「現在想念佛了」,這個很重要。黃念老說的,不要求我們把念佛當唯一,但是要把念佛當第一。你一有時間不念佛,那已經修學偏掉了。你一有時間不利眾、不念佛、不精進、不自愛愛人,還在刷手機,看的那個新聞看得自己又跟人跟事對立起來了,那就不珍惜命光。一分時光一分命光,你拿來念佛,至心念一句,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所以有沒有把念佛當第一,我們可以檢查。再來冷靜想想,念佛對自己家人、對自己團隊最有力量。我們不念佛,自己煩惱都伏不住,你怎麼幫他們?「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我們煩躁的心能把事想對,能把決策做對?不可能。你反而靜下來念佛了,佛菩薩一加持,你想通了,有方法了。所以為什麼問題那麼多?因為我們沒有老實念佛,不然都能解決,就陷到事裡面去了。所以夏蓮老說的,你要身心閒淡處才是入門,我們往往修修修到什麼?「熱忙人」,盡搞世間輪迴業,瞎忙;要不就是「伶俐漢」,耍小聰明,都不下鈍功夫,都知道念佛重要,愈念愈少,沒下功夫。所以我們也要以現在修行人的現況為借鑑,不能做熱忙人,不能做伶俐漢,不能攀緣,哪怕你有緣,做紮實,不要充場面。你看印光祖師都說,送你的父母、送亡者,一句佛號念到底,你不要去做其他的,在那裡擺個場面給人家看,又請人來做法會,到底亡者能不能得真實的利益?亡者跟我們的緣最深,我們的心念是不是一心念佛,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不要往外求。

  剛剛王同學有一個反省也很重要,自己大女兒她學幼教的,她照顧比我細心。大家要了解,投胎做妳的女兒了,跟父母緣分那其他人不一定能取代的。再來,我講這些話不是讓大家執著,不在你陪他多少時間,在你心有沒有跟他在一起,佛法是重實質的。現在很多家長坐在他旁邊滑手機,那是陪嗎?他孩子很善良,「爸,你還是先去忙吧」。心不在,小孩比我們敏銳的。所以剛剛王同學已經感覺到了,她的心跟孩子一在一起,孩子的笑容、孩子的身心的狀況就不一樣了。她剛剛講的一段也很重要,發現孩子的急躁、沒有規律、有頭無尾。小孩愈小,什麼能力愈強?模仿。他什麼時候在模仿?隨時隨地,包含我們的心念都在影響他。

  我自己回想,我在講課的時候都講,母親一句話都沒講,跟人互動,我們已經受到很大的感動了,對待一個計程車司機的心境,我母親一句話也沒給我講。所以我們現在自己回想,我爸爸媽媽從來沒有跟我講過一句話說,「兒子,你要孝順爺爺奶奶」,一句都沒講過,在我的記憶當中,五六歲以後有長記憶,一句都沒講過,為什麼我們都知道要孝順爺爺奶奶?身教,潛移默化。你用講的,自己沒有做,反效果,心裡不服,你們大人都是要求我們,不要求自己。所以很重要,夫妻共識、團隊共識,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團體雖然不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才是真正的供養,撐場面帶動的是虛浮的風氣。實在我現在也是打腫臉充胖子,我現在光是英國漢學院,我自己的責任我都沒有盡好,時間是有限的,所以真的我得關門好好敦倫盡分。但是畢竟跟著大家的因緣都十多年了,也有責任把自己錯誤供養給大家,我能講的我都講了,接下來也要給大家表個敦倫盡分的法了。謝謝王同學。

  趙老師:下面有請徐學長。

  徐同學:法師吉祥,大家吉祥。首先非常感恩趙老師、張班長,以及為此次課程所有默默付出的諸位老師,你們辛苦了,感恩你們,阿彌陀佛。時間過得特別快,四週的時間馬上就過去了,離和我們各位家人們、親人們分開的時間距離愈來愈近了,所以學生心裡有一些不捨,也可見學生的情執非常重,也想到了法師講,「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

  通過四週的學習,學生感觸非常深,就分享一個點。首先也向法師匯報,向諸位老師匯報,學生在學習之前心裡有幾個疑問,但是在通過四週的學習,聽法師講經,基本上都解決了,感恩法師。學生分享一下上週四,孺慕平台主持人採訪法師十七年弘法歷程,這一段視頻看了之後學生特別感動。當主持人把法師的照片一一播放出來的時候,法師每一張照片都露出燦爛的笑容,但是學生能夠感受到法師笑容的背後流了多少汗水和淚水。所以法師總是把快樂帶給別人,而把痛苦卻留給了自己。也就是法師長年累月的晚睡早起,身體嚴重透支,所以導致用法師的話來說,身體有一度不聽使喚了。即使是這樣,法師沒有退失道心,還堅定不移,勇往直前的走在這條路上。學生在想,這是一種怎樣的力量?所以也由此想到玄奘大師當時取經的時候,中途遇到了種種困難,但是玄奘大師沒有退失道心,大師說,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向東土半步活。這是菩提心的力量,法師正是這樣的存心。

  所以主持人當時請教法師,說法師,我身邊有的年輕人為什麼真心發不出來?菩提心發不出來?當時法師也談到了兩點,第一點說二OO三年去海口,和家長、孩子們做傳統文化交流分享的時候,那一年以後看到家長和孩子們的變化,回來和父親談起這個事情,父親中間有幾度落淚了。法師又談到《勸發菩提心文》,說我們師長老人家真正的在報本師恩、在報眾生恩,說我們師長老人家真正的在落實《勸發菩提心文》。當說到這的時候,法師當時哭了。所以學生看到法師哭的那一刻起,當時學生的心就受不了,學生這一顆堅硬的心,這一顆冰冷了四十三年的心,當時被法師的淚水給融化了,學生就反問自己,妳為什麼真心發不出來?菩提心發不出來?因為知恩報恩的心沒有生起,菩提心怎麼能夠發出來?所以學生這些年假如沒有遇到師長和法師,自己的命早都沒有了。所以學生真的這一次再次被法師的淚水把學生沉睡已久的道心再次喚醒,感恩法師。

  所以學生特別慚愧,法師總是把快樂帶給別人,痛苦留給自己;而學生和法師這些年做的恰恰相反,學生總是把快樂留給自己,而把痛苦帶給別人。這些年打著師長和法師的旗號,其實是在壞佛法、壞傳統文化,因為學生習氣很重,讓身邊有很多人對學生失去了信心,對傳統文化失去了信心。所以學生就是一個罪人,學生現在就是一個被糊死的油燈泡,整個被煩惱習氣給糊死了。接下來學生真的要好好的修整一下自己了,學生要拿著鋼絲球,不怕疼,不要面子,把糊在油燈泡上的油漬、煩惱習氣把它蹭掉,讓自己本善智慧的光芒早一點顯露出來,以此來報佛菩薩、祖先、父母、師長、法師和眾生的恩德。在此學生懇請法師能狠狠的批評學生,給學生消消業障。學生這些年真是在傳統文化說是做義工,其實一點功沒有,造了好多的罪業,懇請法師批評學生,學生無盡感恩,也懇請諸位長輩、諸位老師學長們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徐同學:學生分享到此。

  成德法師:謝謝徐同學的分享,我們聽了也很感動,也很隨喜她的善根。夏蓮老說到的,「學者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此二關不破,任你談玄說妙,終是門外打之遶」,你能講大乘經典,但這兩關沒有破,進不了佛門的。所以剛剛徐同學的反省,能不自欺,能回想自己走過來的路錯在哪裡。當然成德也理解,其實我們都不是從小學的,也很想做好,但是畢竟我們也是成年以後才學的。但佛菩薩慈悲,不會捨棄我們的。就像老和尚在英國漢學院說的,「我們這些人習氣都很重,為什麼佛菩薩還讓我們做?我們還有承擔的心,我們沒有退縮」。但是我們也要經一事長一智了,都要時時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能隨順煩惱習氣了。

  徐同學反觀這種警覺性也很高了,她說已經四週課程過去了,她起了不捨的念頭了,她說看到自己感情太重了。對,妳這個念頭不趕快調下去,妳接下來四週效果就不好了,就在那裡算日子了,怎麼還剩三週,怎麼還剩兩週,就不能安住當下了。她轉念也很快,「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不要執著,我們一心求生淨土,大家當下就是法眷,不在同一個地方,力量也是往同一個方向在使力。主伴圓融,你們不要又起一個念頭,成德在英國,我現在在國內。比方說我看到王同學了,妳那個小女兒沒有送到英國漢學院來,妳失職了,妳們夫妻都學那麼久了,妳沒把她護好,那妳這個配角演得不對,英國漢學院他們是配角。所以我上一次跟邱同學說的,你沒把四個孩子送來,失職。所以佛法是主伴圓融,沒有分自分他的,當前的緣分我們是主,要做好。

  還有一個,學習態度也很好,心裡雖有疑問,但是靜下來聽經,自己想通了。大家想一想,是人家回答你好,還是你自己想通好,效果上?有時候你習慣別人解答了會變成依賴。那當然,你假如確實想不明白了,那也可以問;假如沒有那麼著急,自己靜下心來念佛、靜下心來聽經,就自己想通了,有時候這個通還會觸類旁通。我們的緣分不一樣,當初成德學佛的時候,旁邊沒有團隊,我自己找了二三個人,我沒有人可以問,但是我一有疑問就聽經,聽一聽,十五分鐘左右問題就解了。所以有福報也不能依賴。

  再來,剛剛徐同學一直強調,我把歡樂留給別人,把痛苦留給自己。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不能痛苦。當然,有時候有一些挑戰,這是在所難免,但苦不苦決定在念頭。有些可能旁人覺得很苦,可是他在突破,他法喜充滿都說不定。就像我們看到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我們在旁邊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或者氣得死去活來的,這個歌利王太過分,但是人家忍辱仙人就在那個境緣提升了,本來是在彌勒佛後面才成佛,超過去了。

  所以老法師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這個我們要勘驗。所以我身體出問題還是性格逞強,這個要調整。所以現在調了,慢慢就恢復了,這個病也沒有白生,受用終身。第一個看到了老人家的耐心、慈悲,一直鼓勵我,所以我只要對誰沒耐心了,我就會想到師父的慈悲的笑容、和藹的笑容,我就生慚愧心了,我不也是師父這樣鼓勵才站起來的嗎?第二就是念頭很重要,不要一直在那裡想病、想不行了,把念頭放在去利眾,慢慢慢慢就緩過來了,所以心生種種法生,包括身體。所以她能從這個感悟聯想到玄奘大師、聯想到祖師,那這些祖師都會加持她,這些祖師都是法界身,遍一切處。好,謝謝徐同學。

  趙老師:法師。

  成德法師:今天我接下來沒有課,沒有緊急的課,所以我看我們再延到你們的六點,但是有事的人就可以先去忙,這個事事無礙。你們真的有事,不然到時候你繼續聽,你們家裡的人沒飯吃了,這個我就有罪過了。不能執著,要把眾生擺在第一位,不能執著。

  趙老師:謝謝法師,接下來有請儂學長為我們分享。

  儂同學:法師好,對不起,因為今天學生是從文山來到老家掃墓上墳,就是祭祖,所以在外邊現在不方便打開視頻,現在語音和法師匯報。

  成德法師:沒關係。

  儂同學:各位家人,還有法師,大家下午吉祥,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儂同學:學生先生這邊的老家是在田蓬,富寧的田蓬離越南很近,就是大概五公里到海關就可以到越南了。是昨天過來的,這個地方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全村有四十多戶,都是姓冷,四十多戶人家。這個冷家的家族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家族,四十多戶人家家教也是很好,就出了一百多個公務員,老師佔大多數,醫生、老師佔大多數,叔叔這些都是在教育部門是當老師,教務處主任這些,還有那些表弟都是當老師的。

  學生今天想跟法師匯報,四月一號那天學生就舉手了,舉手因為那天是一個很特殊的日子,那天四月一號是文山這邊的六十三年的州慶。學生想藉州慶這樣的一個日子,跟法師請法,和八十多位家人結法緣,希望文山的團隊在阿彌陀佛加持護佑下,在法師、師父老人家的加持護佑下,在馬老師和陳老師的帶領下,將傳統文化在文山這個地方弘揚開來,並走出國門,將傳統文化從文山弘揚到越南去。這個團隊其中的一員就有學生,因為法師說,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直下承擔,責無旁貸,師志己志。第二個特殊的是,四月一號那天是大姐家孫子生日,週歲生日,請法也是希望王小朋友跟法師和八十多位家人結法緣,期許王小朋友早聞聖教,早聞佛法,福慧增長,健康快樂的成長。

  第二,和法師道歉,就是二月一號的那天和法師通電話,因為太激動了,就說錯了一句話,說跟馬老師修學時間實際是九年,當時脫口而出說十二年,講完電話以後才意識到是自己的錯誤。

  第三點是這四週聽法師講經,還有和各位家人一起共學法喜充滿。法師在講課的時候笑容滿面,法師和藹可親,這樣的情緒一直感染到學生,所以聽課和大家庭的心與心交流,還有小家庭的心與心交流,都是很開心,法喜充滿,真正的體會到了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很放鬆,聽得也很入心。感悟最深的就是法師談到的念念為他人著想,對治煩惱習氣,學生聽懂了這一句,所以就隨時提起對治自己的習氣。

  第四也是向法師匯報這幾年修身齊家的情況。學生家是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家風也很好,爸爸媽媽也是孝敬父母、相敬如賓,給學生做了好榜樣。剛學傳統文化的時候學生也很執著、自私自利的,陪伴父母的時間和先生的時間就少了,就只顧自己修學了。先生就這個事情給學生提意見,學生就這個問題就請教馬老師,馬老師說,那要去孝敬好父母,回家要做《弟子規》,多付出、少說話,處理好夫妻關係的法寶是老師在四十集講到的,「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學生也是老實、聽話、真幹,就調整了心態,就是把修學、孝敬父母、照顧家庭,還有上班幾不誤,也把經典用在家裡。所以就是說通過幾年的修學以後,通過團隊一起努力,就把家庭給轉了,所以現在爸爸媽媽也支持學生學傳統文化,先生也支持學生做義工。所以很感恩有了傳統文化,救了學生的整個家族,救了學生的生生世世。因為時間關係,就不說得太多。

  原來還想說和法師分享一點是,那天媽媽和學生一起聽法師講經,然後媽媽就對學生說,我用方言說,看一下法師能不能聽得懂?媽媽講方言話,媽媽說:「蔡老師太厲害了,講課從台灣講到中國的全國各地,又講到國外。」學生就接著說:「法師現在還講到了聯合國,還講到漢學院,現在在英國漢學院當老師。」所以很感恩師父、法師的教誨,爸爸媽媽現在也是吃素了、念佛了,也救了他們的法身慧命,很感恩的。很感恩馬老師和陳老師對學生的關心,也感恩法師和師父老人家的教誨,阿彌陀佛。學生就匯報完畢,敬請法師教誨。

  成德法師:謝謝儂同學,堂上二老是活佛,好好護好。

  儂同學: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蓮池大師說的,「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一定護好父母去作佛,尤其緣分這麼具足,老人家善根福德因緣都有,這就是我們的責任。再來,也感謝妳今天表的法,今天掃墓,我們還放「大誠祭歌」。所以大家可以去掃墓的一定要去,哪怕是去不了,那一定明天我們好好修行,迴向給自己的祖先,並期許自己這一生一定要成就,「一人得道,九祖生天」,這是對祖先真實的供養。

  我聽到儂學生提到她先生的家離越南這麼近,因為我聽到這裡,首先跟儂同學約一下,我去越南的時候到時候請她也一起。

  儂同學:好的,一定,法師,跟法師同台演出。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儂同學: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我只要聽到越南,我就會想到老法師有說了,四個地方要團結,除了我們中國以外,韓國、日本,還有越南,這個有漢文化的地方有基礎。所以我一聽到延邊,這個我們時時要把老人家強調的放在心上。而且她的先生本身這個家族團結力都還很強,家族是整個傳統文化傳承最好的平台。現在是因為大家庭普遍都保持不了,老人家有智慧,才又開出了一道良方,就是企業家,企業團體來傳承仁義、道義的家道,但是最理想的還是像儂同學剛剛講她先生那個家族,四十多戶,你看出了那麼多人才,那真是人傑地靈,風水不錯,那些山川、樹木、花草都在給我們說法,那可能望過去,那種景色就讓我們的心胸開闊。所以這些地區的人民特別純樸,也特別熱情,特別會造緣。在這裡要跟她道歉,上一次她居然鋪墊了那麼多緣,結果沒有叫到她。

  儂同學: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儂同學妳那時候要先跟我們工作人員,跟趙老師打個招呼,什麼事是可以變通的,妳那邊有這些特殊的情況,要滿眾生的願。然後妳激動講錯了,人之常情,妳不要太往心裡去。然後妳說我和藹可親,這是妳不嫌棄,我這一次有時候挺凶的,還是妳的心地比較柔軟,都看到我是和藹可親。

  妳有提到聽懂一句,就是「念念為他人著想」。這是老法師的妙法,不然我們的四大煩惱很難調,調了這個,那個又冒起來了,可是這一句法就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四大煩惱的根就是這個我,你只要去想別人了,這個我慢慢慢慢就淡了。真肯下功夫,三個月人就不一樣了,心就柔軟了,特別敏銳能觀照人家的需要了。而且佛法是無邊的、是圓融的,事事是無礙的,就怕我們不肯用佛法而已,什麼問題都能解決,再難的問題都能解決。這個老法師思考過,說佛菩薩萬德萬能,可不可以讓一個快要墮地獄的人去作佛?這麼一思惟,可以,阿闍世王殺父害母,最後佛勸他念佛,上品中生。這樣的問題都能解決,其他的都芝麻蒜皮了,有佛法就有辦法。所以她剛剛講到的,工作、家庭這些都不會耽誤,你只要能把佛法用上了,都不會耽誤到。就怕我們在工作、家庭的境緣產生了執著點,那就麻煩了。

  謝謝儂同學,我們再請下一位。

  趙老師:下面有請王學長分享。

  王同學:法師好,大家好。學生這幾天聽課有兩點淺淺的體會,藉此機會報告法師和諸位家人,也請法師和諸位家人批評。

  首先一點,法師在「正知見」的第十集裡面提到,什麼是信具足?就是要深信自他一體無差別相。我們自己上節課大家庭分享,曾學長的提問和法師的解答,也體會到確實自己的信心其實還是不足的,所以面對很多境界會動搖,就很想去受持這句話,可是又覺得好像離自己滿遙遠的。今天聽到昨天的第十一集,法師講了一個事情,就是有一個同仁跟其他的同仁起衝突,法師寫經句提醒他,結果他還覺得說人家就是犯了這個經句上的問題。法師也藉這個事情提醒我們,就是說重重境界裡面都不能去見他人的過。當時自己就想說,自己遇到同樣的境緣,又要提醒對方,但是也不能見他的過,那該怎麼辦,怎麼去用心?突然間想到這個的時候,就跟這個自他一體無差別相這句話聯繫起來了。就想到說,其實我們只要見到任何一個人的過,都是自己內心煩惱的呈現,就像法師引唐荊川先生講的,雖然可能程度上有不同,但自己一定有同樣的問題。

  自己最近也在當下的境緣中,看這些讓自己生煩惱的人事物,再去拉回來看自己,確實自己都有。譬如說厭惡別人不負責任,覺得我還滿負責任的。那其實自己真的有荷擔如來家業的那種責任感?也並沒有。諸如此類,學生就不贅述。所以就體會到說,我們去用自他一體無差別相去觀照這個境緣的話,其實對方出現的任何境緣也都是來提醒我們的煩惱習氣,那麼就拉回到自己的心念中,雖然可能也根據緣分去提醒,但是提醒自己是主,提醒他人只是去盡這分本分而已。自己體會到這種用心,好像就能聽懂法師今天在「正知見」十二集裡邊提到顏夫子那句話,叫「仁者自愛,智者自知」。就是感覺所有的境緣全是自己的問題,就是在這裡邊去解決自己內心的這些煩惱習氣,同時對別人失去信心,根源還是出現在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對佛菩薩的教誨、老師的教誨失去了信心。

  另外一個角度,法師今天也提到觀世音菩薩的行誼,叫「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自己聽到了也滿感動的,但是也要去效法觀世音菩薩這種精神。就體會到我們在自他一體無差別相的心境中去看到其他眾生的那些,譬如說我們見他的過,去看他那些過,去體會到他後面這些眾生的苦難,他一定是迷惑,一定是靈明自性被淹沒了,才會有這個我們看到所謂的過,也可以去體會眾生的苦難,進而盡自己的本分去幫助。這是第一點體會。

  第二點體會就是法師講到,老法師當時二OO九年去台灣那個因緣,說如果有誰肯站出來,哪一個領導者肯站出來弘揚傳統文化,老法師一生的福報智慧都加在他身上。自己也非常感動,就想到說我們今天文化繼絕存亡,為往聖繼絕學,我們也經常掛在嘴邊。我們今天真的發心為往聖繼絕學,真的發心跟老法師、法師同台演出,那麼古聖先賢、老法師、這些佛菩薩的智慧福報也會加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所以我們今天遇到了特別殊勝的緣,就是師父老人家還有法師的這個緣,還有很多,像我們現在有八十多位同仁,都是菩薩來給我們表演,這麼殊勝的緣,自己就堅信其實任何一個眾生都一定能夠獲益,一定能夠取得成績,因為緣太殊勝了,自己的信心就增強了一些。時間到了,學生的報告就到這裡,如有不當之處,請法師和各位家人批評,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王同學的分享。我們剛剛提到佛法最重要的就是用真心,所以我們內心不能落下對錯的印象,但是又很清楚對錯,但不落在心裡面,又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所以哪怕見到問題都是想著怎麼去護持他,這念頭都是在護持別人。但是在護持別人當中也要守好自己的念頭,假如我們去幫別人,結果又著在這個事上了、著在這個人上了,忽略了自己的心念,有時候愈幫愈忙。所以這個自他不二,自己的心念對,才真正能幫得了對方,甚至於這個心念都不能形成執著點。比方說你去勸一個人,你勸他先去工作,不要去讀研究所,這樣家裡老人的負擔會小一點。可是我們去勸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念頭:「我一定要把他勸通」,心上有東西了,你若心有住了,你這種心態去勸的時候,對方就會有壓迫感。人很奇怪,你愈壓迫他,他就往另外一個方向走。然後我們就更不舒服了,我明明為他好,他還不接受。

  我們以前小時候還學過一篇文章,很有意思,有一個人穿著一個大的外套(大衣),結果這個北風跟太陽剛好在一起,這個北風就說了,我們看誰的能力強,能夠把他的大衣脫下來。然後這個北風就咻啊咻啊使盡它所有的力量,就要把他的大衣吹掉,愈吹他抓得愈緊,吹到北風也快沒氣了,算了算了,讓太陽吧;然後太陽一放光,這個人覺得很溫暖,自己就把它脫掉了。所以人在做任何事不能強求、不能有控制、不能有佔有,不然會適得其反。不見一法離心別有,我們的心一調了,依報跟著就轉了。

  儒家這些教誨其實也是一個次第,讓我們一下子就入了自他不二,這個也不一定是每一個人都能很歡喜、很自然的就用這樣去觀照。我們能「見人惡,即內省」,這叫內學。比方說剛剛王同學舉的例子,看到人家沒責任感,他心裡想,那荷擔如來家業我也不夠盡力。不然我們就會以己之長而蓋人、己之善而形人、己之多能而困人。了凡先生這三句話有味道,我們一不觀照往內的話,一出去見人家過了,就會有高下見了,就會用自己做得好的部分去壓人。其實我們的好也還沒有圓滿,甚至於,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他不好我也有責任,我這個責任感也沒圓滿,那我怎麼還好用責任感去看人家過?

  所以老法師有一段法語很精彩,有一個人很痛苦的跟老法師說:「我很想不見人家過,就是做不到,咋辦?」老法師說:「你真的想改嗎?」他點點頭。「你真想改,我才跟你講。」他又點點頭。後來老法師就說了,「你從今天開始,看到任何人的過,就告訴自己,是我做得還不夠好,不能感動他」。這個法妙!我們真的去做了,我都要求自己,我會不會吃虧了?你就每天德日進,過日少,哪有吃虧?所以師父這些法我們都不容易遇到,更重要的是我們肯不肯「如貧得寶,改往修來」,真的照著去改、照著去落實,「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我們會感來很殊勝的因緣去自利利他。

  他第二點也分享到,二OO九年老人家在台灣,這個我是親身在旁邊好幾個月的時間。我現在想想,像印宗法師這樣的人太難得太難得了,六祖大師假如沒有印宗法師,他的成就充其量跟五祖差不多;就是有印宗這樣的護法,他才能夠一花開五葉,四十三個傳人,整個禪宗影響了中國社會一千年。那這個公案我們體會到了,要感恩,感恩人家肯護持我們,在一方,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們這個時代要做一件好事挺難的,要面對多少的不理解,這些都要護法去溝通、去協調,只是他們很多困難沒跟我們講而已。可是我們弘法的人假如沒有去體會護法的難,就容易很傲慢,因為我們理很會講,可是面對的人事境緣不是我們直接去面對的,看別人不足很容易,看自己不足很難,只要看別人了,就不容易看自己了,精力分散在外了,所以我見過不少弘法的人換地方。

  夫妻一句真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不只是夫妻是這樣,弘護的人員相處也是這樣,君臣、兄弟、朋友、父子,都要這樣!你一看對方的缺點,它就開始擴大了,之後就影響自己的心態了,之後就造成隔閡了。其實實實在在講,假如一個人真的只看對方的優點,比方說我們弘法的人只看護法人的優點,你真正保持這個心念,哪怕他真的這個護法沒有辦法突破自己,佛菩薩會安排更殊勝的人來給你護法,一點都不吃虧。我們人就是太計較了,一點虧都不肯吃,「他要我對他好,那他先得對我好」,太計較了。所以老法師說,學佛第一件事學吃虧。我們也見過,他一開始接觸傳統文化,他所遇到的老師、護法,那不一定是修得很得力的,他還感人家的恩德,他也不見他們的過,他都想著怎麼樣幫弘護的人員,那這樣的人往往以後感的護法、老師愈來愈殊勝。天底下沒有吃虧的事,一切法從自己的心想生,最重要的就是守好自己的真心,這是根本。所以我們接受老法師的教誨,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對人沒有指責,都感人家曾經幫過我們的部分,福田靠心耕。

  剛剛洪同學好像說她有抽籤,抽到「不怨天、不尤人」,我聽起來就很覺得佛菩薩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慈悲,哪怕妳抽個籤他都加持妳,都在點撥我們。所以我感覺王同學這幾天應該佛菩薩加持他不少,他對這些教理都會自己觸類旁通,去領悟到了。這個沒有佛菩薩加持,我們的腦子不可能那麼清楚。我們都有業,不只是這一生的業,還有過去生的業,真正明白,沒有佛菩薩加持,我們連正念都保不了。感恩心自然就起來了。沒有彌陀發四十八願,我們只有輪迴的分,靠自己的力量見思煩惱出不去了,救命稻草,哪有不感阿彌陀佛的恩的?還不趕快抓住,那就是看不懂這個恩德,看不懂這個緣分的難得。

  剛剛還有提到,我們給別人建議不能只是依自己的經驗,還要客觀了解人家現在的狀態,他的狀態、他的家的狀態、他現在團隊的狀況,給人建議要置身於利害之中。而你真正參與事情,你要置身於利害之外,不然你一做事就瞻前顧後、患得患失,你要整個跳脫出利害,我就盡心盡力,無欲則剛,有緣盡力做,沒有緣不戀戰。所以這些經句我們都要用對地方,用對法。

  這個時間也過了,今天感謝這麼多同學這麼真誠的分享,讓我們都很有觸動。今天分享的同學他們都有透出菩提心,難怪我們感覺聽下來自己也很有正能量。所以蕅益大師說善友為依,在末法時期還是挺重要的。好,謝謝大家的參與,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