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弘護人員扎根共學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21/4/8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06-0011

  成德法師:謝謝趙老師。剛剛這首歌是在彰顯我們江南第一家鄭氏家風。老法師有一個專題開示,就是談到傳統文化的承傳靠的是家道的延續,因為一個人他要成長、他要提升,他需要環境,而且這個環境是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為什麼古人能齊家就能治國?因為他是在大家庭鍛鍊出來的。現在大家庭還有,很少很少。還有大家庭的,一定要把它承傳下去,這真的是國寶,還有這種環境太難得了!老法師四歲的時候去了他姑媽家,他姑媽家是大家庭,老人家有大家庭的洗禮。那時候還有拜師禮,讀了私塾,才會對大家族的文化有這麼深刻的體會,沒有經歷過,不容易有那麼深的體悟,萬法因緣生。所以老人家的家庭教育,還有他在大家族裡面的成長,都讓他對文化有很深的認識。又看到對日抗戰之後,整個社會起了變化,這大家庭愈來愈少了。到我們眼前,都是都會的發展,一個大城市裡面幾百萬人,甚至上千萬人,現在小家庭多了。成德是在高雄市長大的,可是很慶幸,成德是三代同堂,父親是長子。所以小的時候記憶當中,我有三個叔叔,還有一個姑姑,跟我們住一起的,吃飯的時候很熱鬧,一家九口,那種敬老愛老、兄友弟恭,就呈現在我們面前。尤其是沒有私心,父親都是想著父母、兄弟姐妹。父母有這個心境,我們不知不覺就受影響。三代同堂,成德都得到終身的受用,那假如大家族,那人生的鍛鍊、體悟就更深了。

  所以剛剛我們看到這個影片,也就想到老法師為這個時代開出的一個救世良方,企業家,企業團體來建立家文化。以前的大家族是經過血脈的因緣,他們都是同一個姓氏傳承下去,現在是透過仁義跟道義來承傳。確實是道義,因為朝著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就像我們在傳統文化的團體,那就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個是法眷。也透過有這樣的環境,大家在其中不斷薰習做人做事,要鍛鍊,不然世間有說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個書生是讀成書呆子,讀通了不會這樣,讀通了可以治國經邦,可以治理國家的,這才是學問;可以安危定變,人家這個企業快垮了,他一去接觸,他知道問題出在哪,馬上可以幫助人家解決。不能我們學傳統文化,人家一問我們身心、家庭的問題,我們也答不上,縱使給他回答了,不契他的機,這個都是沒有學通。

  所以老人家有智慧,都能開出解決現在問題的良方,問題是我們弟子得照做,才能夠為人演說。演出來了,沒學的人看了有信心,他沒有信心他不可能學,信為道元功德母。所以鄭濂了不起,他做出榜樣,給當時候的全國效法,後世也以他為榜樣,真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德育課本》裡面,明太祖朱元璋先生還給他派了一個考題,送給他兩顆水梨,看看他一千個人怎麼分。人家很從容,抬來兩個大水缸裝滿水,一邊打碎一個,每個人喝一碗。這個明太祖服了。這個教我們公平,不能有私心。首先誰做?一把手要做,上位者要做。

  我最近接觸一些企業界的同修,一起跟他們討論問題,我問他們說,你覺得現在最急、最重要的是哪一件事情?這個也可以問問我們,我們在團體當中哪一件事最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現在都急著症狀解決問題,很少思惟從根本解決問題,所以一要討論問題了,都是一些枝枝末末發生的事情。不能捨本逐末,這樣解決不了問題的。《了凡四訓》說的,要如斬毒樹,直斷其根。你在問題當中解決,好像這棵樹是毒樹,你把一個葉子一個葉子這樣拔下來,不要讓它毒害人,你東邊拔完了,西邊又長出來了,西邊再拔,東邊又長出來了,問題層出不窮,每天忙得焦頭爛額。要從根本解決問題,希望我們這一期班下來,我們的心裡很清楚,遇到每一件事,我們都看得到根本在哪,進而從根本下手,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其實鄭濂的故事就告訴我們,大公無私。怎麼才能大公無私?要去掉私心,就是格物,那格物就是本。

  好,我們工作人員挑的曲子都很用心,隨喜功德。我們請大家來分享,或者提問都可以,大家交流一下。

  趙老師:首先有請孫學長。

  孫同學:法師好,大家好。學生這裡分享一則今天看完「畫聖」的感受。在「畫聖」裡面感受到了師長的那種苦心,因為在這裡面吳道子先生也是,他在對他的徒弟的時候。

  成德法師:唐安州。

  孫同學:對,唐安州。他說,「良才美玉,棄之可惜」。就是第一次紅絳問他的時候,他說挺看好唐安州,覺得如果他再等,不去幫他調一調他這種傲慢的話,就覺得很可惜。所以吳道子就每次都在等他長大吧,就一直在等他能夠把這個虛名放下,所以一次次的在引導他。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唐安州就是一直都挺執迷不悟的,最後一步一步的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還把紅絳給害死了、給逼死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也體會到自己在放下自己這個習氣就是這種過程。也體會到師長每一次在跟大家交流講法的時候,也是非常苦心的說,中華文化已經到了繼絕存亡的時刻,年輕人站起來,然後我們來承傳文化。學生因為也是來大同國學七個月了,也是一步一步的在體會這個一條龍,在體會師長的這個教導,然後也慢慢的在去除自己習氣的過程,也能體會到師長的苦心,然後也想來承擔這件事情。這就是今天自己的一點體悟,就是從「畫聖」裡面體會到了這種師承,和老師給我們的教導,然後也期許自己能夠把自己的習氣一點一點的改掉。然後自己現在比較重的一個習氣就是說話聲音很大,然後語速還很快,就是因為自己的心還是比較急、比較浮躁,就是期許自己能夠沉靜下來,「一切言動,都要安詳」。以上就是學生的一點點心得體會,如果有說得不當之處,請法師、各位長輩批評指正。

  成德法師:孫同學,妳不是上一次就舉手了?

  孫同學:是的,上一次舉的。

  成德法師:上一次有沒有還要跟我們分享點什麼?

  孫同學:上一次想分享的是家裡的一個變化。就是上週的時候其實有一點點小煩惱,就是在跟家裡親情交流的時候,跟媽媽交流的時候,媽媽就說,過年還是回家吧,就說還是回家來看一看。但是我當時心裡就起了一個有點想忤逆媽媽的想法,那我現在做這麼好的一件事情,怎麼現在還說一個過年回家看的這種小事?當時一下就有警覺性,就覺察到自己其實很不孝順,就是沒有把爸爸媽媽放在心裡,沒有體會到爸爸媽媽那種苦心。因為我剛畢業,然後媽媽就鼓勵我說,讓我來大同國學,然後好好修行扎根,來的目的就是來扎孝親尊師的根的,就感覺自己有點忘了初心,反而愈學著學著感覺自己其實是傲慢了。因為當時一下就起了一個心,就是為什麼媽媽要說回家看看這種話,就覺得媽媽自私,但是其實是我自私,我自己覺得自己好像幹了什麼很偉大的事情,然後沒有把媽媽放在心上,其實就挺愧疚的。所以上次就想分享,自己不應該起這個心。

  上次想分享也是家裡的變化,因為每個月都會親情溝通,每次溝通的時候,媽媽一般就會問我家裡的一些事情,像弟弟在中考什麼的,媽媽有時候會有一些煩惱,然後媽媽就會跟我探討,就會跟我討論,「女兒妳是怎麼看的?妳看這個事情,我的心念動得對不對?」就會這樣跟我分享。然後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就覺得家裡變化挺大的。然後有一次媽媽就跟我說:「女兒妳長大了,可以為家裡分擔了。」我當時就特別感動,就覺得只有自己認真好好去修學的時候,就會感召家裡也會有變化,家裡也在成長,自己也在成長。有的時候也會覺察到,假如說自己稍微懈怠一下,心裡比較煩的時候,家裡其實有的時候就會出狀況。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和家裡是一體的,所以如果家裡有問題的話,一定是自己修學出現了問題,所以還是要好好扎根。學生的分享就說到這裡,請法師、各位長輩批評指正。

  成德法師:謝謝孫同學的分享。佛門說「不二法門」,我們去一般傳統的叢林道場,還沒有到大雄寶殿以前,我們上山就會看到這五個大字,「入不二法門」。所以我們所處的環境,以至於我們的家庭狀況,跟自己也不是二,跟家裡是二了,那就不是入不二法門了。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正報也是一不是二。所以也很難得,她這麼年輕有這個體悟,自己狀態好,家裡面狀態就比較平穩;自己比較煩惱了,好像家裡也會比較波動。佛門叫信解行證,這個證講得高是契入境界了、證果了,講得淺就是你很有體悟了、體證了,你愈有體證,你就愈有信心了。

  那她剛剛一開始提到這個良才美玉棄之可惜,她透過吳道子講這句話,她能感受到老師的心,確實是想好好的栽培唐安州,她聯想到師父上人對於年輕人那一分期許。事實上,我們現在所有年輕人現在能有修學的環境,都是老人家的威德庇蔭的,也是老人家的教誨在指引我們的,團隊的老師、護法,也都是依照他老人家的教誨在弘護正法。她剛剛提到,她媽媽說她長大了,跟她分享這個有沒有關?有關,會心疼師父上人,會心疼自己的父母了,這個人慢慢成熟了,會心疼就不讓他們操心了,會讓他們放心。我們唯有做到一個能讓父母老師放心的人,才能夠去利益眾生,不然那都是激動而已。「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個次第不能亂,不然我們都學成就像那個蓋三層樓,第一層、第二層沒有,就直接蓋第三層,那變危樓了,隨時倒下來會壓到人,我們沒有基礎,出去弘護正法,會讓人生煩惱的。

  所以《了凡四訓》說得好,「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接著從哪裡下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我們走到哪才能夠聚人和。我們還會跟人對立,還會指責,還會用道理壓人,怎麼可能會因為我們而贏得人和?了凡先生開得這麼透徹。我們看「孝」字都跟哪一個字連在一起?「順」,柔聲下氣。我們假如一學傳統文化了,用道理壓父母,那你說看起來在學,根本完全學偏掉了。都要在這裡練功夫,深愛婉容,柔聲下氣。所以我們弘護正法,護念自己、護念別人,都要依照經教來護念,不是一時自己的感受、想法、激動。弘法的人要冷靜,離經一字,便是魔說。次第不能亂,內聖外王,格致誠正,才能修齊治平,「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所以我們一定要給後面的人正確的示範。

  有一個企業,他經營了二十多年了,他的企業裡面的員工一千多人,沒有夫妻離婚的,一對都沒有。我說,你功德無量,身教做得好,言教也跟上。我們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可以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修行很大的障礙,我認為是怎樣,我覺得是怎樣。所以《四十二章經》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好,所以我們看唐安州,不就是都認為自己對?他認為的對是什麼?他比老師還對。那這個邏輯就非常奇怪了,你都覺得你比老師對,你跟他學?所以這個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個我慢很厲害。還有我愛,你看他對名聞利養愛成這個樣子,威脅老師了,他還覺得自己對。那佛菩薩面對我們這個情況,都恆順。我們真是要醒過來了。

  當時候我聽到有老人家身邊的人講了個事,說有人要去請教老和尚問題,有人就告訴對方,你不用問了,你問,老人家都是說好好好好好,結果人家聽了真的沒問。他給人家引導錯了,在身邊都看錯,不善用心,都是自己的我執我見。我們請教師父,師父從來沒有說好好好好好,有問必答,因為你是為眾生的事情去請問,你是真心去請教,老人家哪有不應你的?真的都表演給我們看。就像那個《禮記.學記》講的,叩之小則小鳴,叩之大則大鳴,都應我們的機。我自己觀察,老和尚說好好好的,都是其實都有自己的意思了,是讓老人家幫他背書,出了事還讓老人家背黑鍋,「老法師同意的」。老人家明白得很,恆順眾生,他度脫我們不急著這一世。所以老人家在國際間走,有一次剛好人家給他填資料,有一欄叫興趣,師父上人想都沒想填了八個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都看得清楚。我們真的不能心浮氣躁,剛剛孫同學也提到了,在對治自己的心浮氣躁。心浮躁,我們聽老人家講聽不懂的,觀察也會觀察偏掉的。怎麼具體來改善?真的察覺習氣了,那才剛開始,緊接著要不斷去對治、去突破。「凡道字,重且舒」,講話不能急。不只講話的時候要調心,走路的時候也要調心,「步從容」,「寬轉彎,勿觸棱」。這些一舉一動都是練心場,都要調自己的心不要浮躁。平常要多念佛,不然一直想事情,愈想也會浮躁起來的,想著想著會上火,有時候晚上還睡不著覺。心一靜下來了,比較能聽懂老人家到底在提醒我們什麼了。所以老人家特別強調,十六個字沾都不能沾。

  老人家真的是平等慈悲,哪怕是一二十歲的孩子去請教他,都給他最徹底的教導,這都是我觀察來的。有一個孩子還在讀大學,在澳洲,結果父親病重,他趕緊跟老人家道別說要回台灣。老人家馬上告訴他:「趕快回去,好好念佛。」這兩句話指導了,趕快回去是什麼?什麼事情最重要?孝順第一位,趕快回去。再來,你給你父親最大的幫忙是什麼?好好念佛,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沒有比這個念佛力量更大的方法了,最好的消業方法。他真的至誠念,他父親病危,後來又緩過來了。真有感應,我聽了很感動。老人家真慈悲,有問必護念我們。所以我們真的要請教老和尚,那一定要歸零。甚至我們每一次聽經以前都要歸零,我們是完全恭敬的狀態,才能聽得受用;我們假如很浮躁,我們心裡面還有別人的過失,邊聽邊想著「那個人就是這樣,他好嚴重」,你這樣聽經是不可能受用的,愈聽愈分別,愈聽愈執著。

  剛剛跟大家說了,我跟企業界的這些一把手交流,我問他們最重要的事是什麼?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智慧,不然你怎麼幫人?要怎麼有智慧?煩惱輕智慧才會長,我們得改我們的壞習慣才行。可是一管理了,都是看別人錯,都是要管別人,找到幾個人從自己的習氣開始放下?那我們愈當老師、愈當領導,愈來愈往外了,因為我們處在高位,我們可以教訓人。我們當老師都在講課,講給別人聽,這種境緣就很容易向外,就不容易向內了,除非有高度的警覺性。其實很可能我們現在大家在討論這個話題,君子務本,從格物下手,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完全認同;可是這一堂課完了,這一個共學班完了,或者今天就離開你現在聽經的門口,可能這個正念就不見得保持得了,真不簡單。眾生業力也是不可思議,不能掉以輕心,念頭要護好。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你不小心煩惱一起來,招感來冤親債主在身邊;正念提起來,招感來佛菩薩加持,一念差很多。

  所以我們難得大家一起聚在這個因緣切磋,我們要想著,這個因緣結束了,我如何保持,甚至是如何提升,這樣才叫精進。修行要靠個人,不能都是依賴別人。我要怎麼保持?這個還能求人嗎?我們得有自己的方法出來、配套出來,不然一下子又捲入忙碌的人事環境,那就這麼好的領悟又都退喪掉了,就太可惜了。能參與這是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要讓它發揮更大的作用。好,我們請下一位。

  趙老師:下面有請儂學長。

  儂同學:各位家人,大家下午吉祥。阿彌陀佛,法師好。

  成德法師:妳好。

  儂同學:學生今天是想首先和法師這邊道歉,就是上週六法師說到,因為學生先生的家離越南很近,然後和學生相約,說法師到越南,學生也去越南。學生當時就答應了,說,好,感恩法師,跟法師同台演出,然後後邊就笑了。下來了以後,學生就品到,覺得那聲笑是習氣使然,就是感覺自己對法師不恭敬,就是沒有那分恭敬心,然後也沒那個弟子相。就想到印光大師講到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學生這樣沒恭敬心的話,這一生遇到了明師、遇到了佛法,那也不受益,那就是辜負了這一生的因緣。

  成德法師:儂同學,妳覺得妳這麼回應有不恭敬在哪?

  儂同學:我覺得我笑了以後,覺得好像有點習氣使然的那種感覺。

  成德法師:什麼習氣?笑也不好嗎?

  儂同學:覺得太隨意了,感覺是。

  成德法師:隨意在哪?

  儂同學:就說答應了那就答應了,笑一笑就行了,感覺那時候我笑聲音還有點大,就感覺自己有點……就是好像平時和學長們之間在交流的時候那種說說笑笑的太過於隨意的那種感覺。這是學生過後品到的。

  成德法師:比方說今天師父上人假如說他要去越南,我說,「師父,我跟你一起去」,我也會這樣做。

  儂同學:法師那個笑就覺得是說心很平,笑得很自然。我就覺得學生那時候好像是有點太過於隨意,像和同事在說說笑笑的那種感覺。

  成德法師:你們不要太緊張了,不要學得變成神經質了,放輕鬆,不要學得太拘謹,過與不及都不好。不然每一次妳一分享就說我要跟法師道歉,每一次聽妳講話,變成我很緊張了,又怎麼了?上一次太激動,給我講年分講錯了。那個沒事!

  儂同學:好的,法師。

  成德法師:妳再放鬆一點,妳會跟彌勒佛一樣。

  儂同學:好,謝謝法師,就感覺那件事情就不說了。法師和學生相約了以後,學生也是效仿法師,法師是要過雅思,學生下來也是要準備學越南語,到時候法師到越南的時候就可以給法師當翻譯。

  成德法師:妳之前有學過越南語嗎?

  儂同學:沒有。

  成德法師:那沒關係,我們請一個人就好了,妳現在好好念佛,不用學越南語。大家要知道,你們聽東西不能著相。我為什麼一定要學英文?因為我沒有學我沒辦法留在英國,假如不是因為這樣我也不學,我就好好深入經典,我講《無量壽經》,把經講好就好了。那是一定要了,那這個時候我們不挑境界。你們不能用相上去看,不然到時候妳學得很辛苦,我就有罪過了。沒事,妳親戚朋友裡面有越南話挺好,對傳統文化也有認識的,妳就可以請他,讓他一起參與進來不就好了?

  儂同學:好。

  成德法師:我們都有年紀了,都是秋天了,四十到六十是秋天了,要多念佛。

  儂同學:好,感恩法師。第二件事和法師分享的是,法師在這次課堂裡面有講到,就說學佛必須先打破自欺一關,自己的真實情況是什麼?就是成家的回家裡去問另一半,學生那天在和先生散步的時候,就跟他聊起這件事情,就說這次成德法師在跟我們講課的時候有講到說,自己的真實情況是什麼,成家的回去問另一半,況且還要先念一天的佛,先定一定。學生就說,那現在要問你我有什麼缺點?我先生聽了以後他就樂了、他就笑了,他就說,妳的缺點彌頑。彌頑是我們當地的話,就是說密密麻麻很多的意思。他就說妳的缺點彌頑,可以寫一本書。我當時一聽說,我有那麼多缺點?學生就說,那好,你先說一二條。他就說,第一,妳聽不進去別人給妳,就是說妳做錯的時候,別人給妳提出來,妳會狡辯,去證明說妳自己是對的,妳去狡辯;第二條是妳喜歡把妳認為對的強加給別人。他說,先說這兩條吧。我聽了以後心裡面當時也倒是沒起什麼,因為法師在講課的時候已經先給我們講了,學生就想著要以一個平常心去聽先生提的意見。然後對先生說,那好,那我以後就改正,我做錯什麼你就多給我提意見,我先生也就笑了。這個事情就感覺到自己真的還是自以為是。時間到了,學生感覺到自己習氣也是很重,既然先生提出來,要對治自己的這些缺點、習氣,對自己的壞毛病、壞習氣趕盡殺絕。今天就和法師說到這裡。

  另外有一個問題要請教的,就是因為師父老人家就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學生就一直發心做教育,在教育界,但是感覺自己還是沒有做好。這段時間來到身邊的這些小朋友還是有這種心要學習,然後那些家長有這種心,要把孩子送到我們這邊來學習,到少就說在去讀一年級之前先給孩子扎根。學生也是發心要做童蒙養正的老師,陪伴孩子一起成長,但是就覺得自己還是沒做好。所以想請教法師,怎麼做才能更好的去利益來到身邊的這些有緣的孩子?感恩法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儂同學。首先隨喜她的善根。祖師說「聞教便行,奚待更勸」,一個人聽了教誨,馬上就去做,那這個人不用人家勸導了,他很主動,聽一句他就好好去落實一句。這種態度真的保持下去,就解行相應了,就能觸類旁通。學東西,東方是強調悟性,不是知識積累,「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是重視心性的提升。

  她剛剛提到她回去馬上就問她先生。當然,大家也要感受到講話有講話的氣氛,氣氛要經營好。她剛剛是在散步的時候,這還不錯。這個都要考慮到當下對方會不會歡喜,自然的來跟妳溝通。再來,她聽她先生講,她心還是平和的,這個就挺可貴的。一般聽先生一講自己的缺點,可能內心裡就冒出來,你也有,你也很嚴重。那假如這個心態沒有調整,要接受另一半的提醒也很難。所以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還是要嚴格要求自己。首先自己要帶頭做,能接受勸,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首先我要先做對。假如儂同學這兩點痛改,我相信一個月之後,妳先生會跟妳承認錯誤,不用妳說他,自他不二。我們看看孫同學講到的,她的狀態好了,家裡就挺好,都一樣的。為什麼《中庸》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你要修君子之道,從哪裡看出來?看你夫妻相處,這個是騙不了的。因為夫妻同室,不只是同一個房子而已,同一個房間,最親近的,你要慎獨,你私底下所有的行為他都看到了。所以我們很佩服古代的讀書人,太太對他非常的敬佩,他在遠方守邊關,很多年都見不到,還是對他全心全意支持,都沒有抱怨,那是真正讀書人的正氣,讀書人的忠義、情義感動太太。到我們現在學傳統文化了,我觀察的,能感動另一半的不多。為什麼不多?我們沒有真幹,真幹一定感動的。尤其假如我們還是講課的人,那再不面對,那就是自欺了,還在給別人講夫妻相處,自己回去了還對立衝突。那真的要在佛菩薩面前懺悔,這個是破壞佛門、破壞傳統文化形象,這個不行,不能得過且過了。

  儂同學還提到,覺得自己沒有做好。能夠日日知非,這個是好事情,日日知非才能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就一日安於自是了。但是大家要注意觀自己的念頭,心是根本,我們看有人他也知道自己的過,但是他知過之後又偏到另外一邊去了,有些人是不知過、不承認過,有些人是知過以後很自責,自責到沒信心,都是煩惱。所以儂同學妳那個念頭裡面,也不要常常我沒有做好、我沒有做到,愈想愈鬱悶。都要是正向的思惟,習主席說的正能量,佛門叫正思惟,這樣才是用對心。今天小孩願意學,太難得太難得了!習慣成自然,少成若天性。「蒙以養正,聖功也」,這是最偉大的事情。現在孩子找到我們了,妳能找到比妳適合的師資,那當然很好;找不到,我們可以組成團隊,好好共學一下,然後用真誠心來帶孩子,然後感召更多人來投入。其實儂同學妳生孩子,知道孩子來了,妳會不會擔心教不好他?當時候妳會不會有這個擔憂?孩子要來了,怎麼辦?每天都很擔心。不會吧?

  儂同學:不會。

  成德法師:對,《大學》說的,「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妳真的覺得自己還不能教,妳每天給觀世音菩薩磕頭。大家要信佛!佛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妳為了下一代著想,妳至誠求一個老師來,我覺得不可能求不到;真求不到了,那可能是佛菩薩在點化妳,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先請妳自己,不然應該會有感應,這個時候妳就責無旁貸,可以承擔起來。但是要不斷接受團隊的建議,人家一提意見,我們很虛心去改,我們不忘要去成就小孩的心。能這樣,雖不中,亦不遠矣。

  我跟妳舉個比喻,我在學校教書,我問很多教了二三十年書的同仁,我說:「你跟哪一年教的孩子感情最好?」他說:「第一屆。」我說:「你教書的能力什麼時候最好?」他說:「現在。」教了二三十年,大家注意,第一年教有沒有經驗?沒有。為什麼孩子感情跟他最好?他雖然技巧上不是很純熟,但是他是全心全意,孩子感受到了。小孩心很清澈的,都能感受到我們的心,我們有時候想事想複雜了。大家注意,學佛要愈學愈簡單,不能思想複雜,要簡單到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愈來愈簡單。愈學愈謙虛,謙虛到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樣我們就學對了,愈學愈簡單,愈學愈謙虛。愈學愈慚愧,慚愧不是自責,慚愧會奮發改過,慚愧就是好事都給別人,都是別人的功勞,壞事向自己,有什麼事情做得不圓滿,我有哪一個部分我還沒有做到位,這是我的責任。這就是勘驗我們的心境有沒有在道上。印光祖師特別強調,因為印祖那個時候已經是國民教育了,所以印祖也看得很清楚,他說去學校以前,把他倫理道德因果的根基一定要扎下去,他有是非判斷了。因為學校畢竟有不同家庭的孩子來,不可能說不互相影響,先把他的這個根基扎下去比什麼都重要。謝謝儂同學,我們請下一位。

  趙老師:下面有請陳學長。

  陳同學:法師好,大家好。學生想先和法師匯報一下今天上午看「畫聖」最深的一個感受。吳道子先生對唐安州他的惜才和用心,學生就感受到佛菩薩同體大悲,不捨一人。就是前天那個課程法師講怎麼樣才能接受到佛菩薩的加持?就是要依教奉行。然後從影片學生就感受到,佛菩薩就時時都在加持,就是看自己的那個心有沒有在依教奉行。整個過程,一開始先是從店裡看到他的畫,會忍不住給他一番指導。後來的時候看到唐安州那麼著於名利的時候,先是在他那個屋子裡面拿到那個金條的時候,就跟他說,你特別像我少年時氣盛的時候,就是為博浮名不惜一切,實乃大錯。當時其實已經對他有提醒了,一步一步的,但是唐安州都沒有心裡會有覺照。後來的時候就更慈悲,始終沒有放棄,就是感覺是用身諫,就是把自己的胳膊斷掉,來讓唐安州有那種覺照和覺醒。甚至感覺到紅絳也是佛菩薩,就是用自己的生命來提醒唐安州,當你著名利的時候,就是會對身邊人造成的這個傷害。就感覺身邊其實都是佛菩薩,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加持。直到唐安州後來他肯定自己也有覺照,才會在雪地裡面重新去拜師。

  學生就感覺到,確實是有的時候你的心不依教奉行的時候,就看不懂佛菩薩是在怎麼加持,其實佛菩薩一直一直都在加持。學生為什麼對這一點感受很深?這是參班已經第五週了,張老師就是一直帶著學生。前兩天的時候學生上課遲到了,我們是兩點十分上課,學生就有遲到。張老師其實前兩天的時候點學生一次,他就說,妳看法師講的課平時在學校也聽過,怎麼法師一講妳一聽好開悟,好像什麼都懂了?以前老師講的其實也都是複講的法師的,為什麼老師一說「講過沒?」自己就「講過嗎?」就聽不見。然後老師就說,妳現在這樣子,那如果五十天以後閉了班呢?就是說要覺照自己的恭敬心,有沒有真實的落地,落在自己身邊的老師身上。因為也是很激動,然後遲到那天,老師也是說,那為什麼共修班的課就知道提前十分鐘就開始準備好?學校平時修學的課程為什麼就會遲到?就是覺照到自己這顆心。然後老師就很溫柔的來勸諫,為什麼?因為學生就表達過覺得共修班的老師好溫柔。其實那顆心無形當中學生也在覺照,自己的心就是把法師的經教用在自己的老師身上,就在看自己老師有沒有做對那種。

  其實這麼多年如果沒有張老師的話,自己就不會有現在的成長,但是就慢慢慢慢的好像唐安州一樣,就沉浸在那個名利裡面不自知。然後老師點的時候,第一次點還覺得我有在覺照。就是直到那天點完,學生就真的有覺照了,然後晚上就去老師辦公室裡面就哭,其實就很懺悔,心裡就很難過,就覺得怎麼會起這樣的念頭?對自己這麼多年護念自己的人還起這樣的要求的心。然後老師就說,那妳就哭會吧,然後就把好吃的拿出來給學生吃。就感覺佛菩薩的那種加持,其實真的每天都有,就是自己的心念能不能沉澱下來去依教奉行。

  所以今天看到唐安州的時候,彷彿就看到了自己。但是好在,然後我還跟老師說了,我說,其實現在屬於是讓老師的老師親自來教自己,感覺其實自己很不夠格,就是能不能伏住自己的那個傲慢的習氣。然後我說我可怕自己飄起來了,然後老師就說,我這不是把妳拉住了?反正就是前天晚上的時候,就自己跟老師懺悔完,心裡就安下來了。第一次跟法師像這樣匯報,心裡好緊張,心突突突突都快跳出來。今天的時候就能感覺到,就不是用追明星的那個心在跟法師去學習了,就是心裡開始想著法師天天教誨就是要放下這種執著、放下緊張,那不能因為跟法師講個話就又把緊張提起來了,這不是辜負了教誨嗎?就能很理智的去覺照了,感覺心態好像調過來一些了。學生就很感恩身邊有親教師的陪伴,就能很看清自己每一天的狀態,感覺確實不能辜負這些教誨,要很相信並且去落實。

  還有一個就是關於上次您也提到了,就是關於電影課程的這個安排,學生也想請教一下。就這幾週學生看電影,就自我感覺,因為它是安排在第四天,前三天會有一個課程的吸收,看到電影的時候就會把前幾天的經教就會看到一個榜樣,就是他真實的落實出來是什麼樣子。就像「達摩祖師傳」裡面蓋修心的那個地方,一下子法師前幾天一直在強調的,要內學、要修心,那個鏡頭就會更加深刻。然後看到二祖對達摩祖師的那種相信,面對一個九年一動都沒有動過的人,他就能在雪地裡跪三天三夜,就是至誠感通。就是感覺看到了很多榜樣,然後再薰習三天,後三天的經教再看的時候,就有感覺腦子裡也會映出來這些榜樣,他在電影裡的片段,就會對這些經教理解會更深刻。所以就好像自己可能還沒落地到位,但是電影裡的那些榜樣他直接做出來了,就是會對經教解得更深刻一些。反正學生是這樣的感受,就感覺電影課好像確實是一週的話安排在中間那一天,就感覺這次參班對電影一看好有感受,經教就能應上,可能是不是有這個原因?也想請教法師。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陳同學。首先要跟張老師還有同學們道歉,成德增長大家的分別執著,這個是自己道力不夠,要跟你們致歉。再來,身邊有老師可以護念我們的心念,這是很大的福報,要好好珍惜。也如剛剛陳同學分享的,她感覺佛菩薩一直都在加持,這是確實的,因為佛菩薩是同體大悲,他對每一個人都是隨時在加持。那為什麼有些人沒得利益?因為他有煩惱,就好像你撐著一把黑傘,太陽要照你也照不進來了,他有障礙了。我們肯依教奉行,這個障礙就沒有了,這感應非常快。一念可以遍虛空法界的,虛空法界有多少佛菩薩?他們統統都契入同體大悲了。所以真正相信這個道理,心裡不會不安,真的佛菩薩是靠山。

  她能從感受吳道子先生真的是用心良苦,從見到那一幅畫就一直在護持他了。其實我們可以冷靜想想,我們現在在弘揚文化,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清楚佛菩薩一直在加持我們嗎?還是我們有不少煩惱?那我們煩惱的時候,佛菩薩沒加持嗎?有,我們的心沒有誠敬,浮躁了,就感受不到了。比方說剛剛儂同學她非常認真的請問她的先生,事實上,比方說我再請教儂同學一個問題,儂同學妳剛剛說妳兩個缺點,妳先生跟妳提出來的,妳自己回想回想,他之前沒跟妳講過嗎?

  儂同學:他應該是講過的,他之前跟學生講過,學生狡辯,感覺自己是做得對的,然後就會說我覺得這樣可以,就會跟他去狡辯這樣。這一次是有了思想準備說,去跟他請教的時候就比較虛心的,法師都講了,說要先念佛,當時我有念佛,告訴自己要把自己的內心調平,一定要平才能問他。

  成德法師:了解,謝謝。

  儂同學: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就是說藉儂同學這個事情,我們要很冷靜,都有佛菩薩在提醒,有時候是佛菩薩藉你另一半提醒你,但我們太著相了。甚至於你另一半都是為你好的心,那顆心不是佛菩薩的心嗎?我們怎麼這麼去分別執著他?一分別一執著,都體會不到家人的這種疼惜我們、為我們好,就體會不到了。其實一個人隨時身邊都有人事物在提醒我們,就看我們有沒有靜下心,或者看我們有沒有受教的態度了。所以一執成病,人一有執著點的時候,就看不到了。就像畫聖吳道子隨時都在教唐安州,但是他執著我要登堂入室,我要什麼,反正他就是羨慕那種可以見皇上,入這些大臣家裡面如履平地,他就是喜歡那種感覺。所以大家注意,我們成長過程中,不知道什麼時候建立了一個成功的形象,而那個形象不一定是對的。哪怕我們遇到老和尚了,反而我們還是依我們以前那種我一定要出人頭地,我不能讓人家瞧不起我,我在農村,我一定得要揚眉吐氣。這些都是好勝的心,這些都是自卑所產生的動力,都要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昨天我跟我們預科班的同學們,他說他很羨慕那些能力才華很高的同學。羨慕就是一種煩惱,羨慕,羨慕你就很想要他這樣,像他這樣有什麼好?跟人家比賽都得名,贏得很多讚歎。這都是世間輪迴心、輪迴業,得看清楚,不然看起來是在為往聖繼絕學,事實上骨子裡還是那種好勝、羨慕、嫉妒,打腫臉充胖子。看著老法師揮揮手好風光,你要知道那個責任有多重!那個不是風光。當老師的,靈魂的工程師,你把人家引導錯了斷人家慧命,這個得慎之又慎的事情。得到家長、孩子的信任,這是很重要的責任。

  你看每個人分享都可以前後呼應,都是相通的,所有的教理不就是講個真心還是妄心,怎麼會不相通?陳同學後面有一個態度很可貴,她回應成德幾天前問的一個問題,看電影這樣的一個教學方式,覺得用意何在?她的領會很好,因為你看到具體落實的榜樣。有時候我們聽課可能理多,當然跟現在的人講課理不能講太多,你講理講個五分鐘,也不舉例、也不說故事,差不多他就要夢見周公了。你就要稍微,現在大眾不習慣聽理,甚至還有一些你要更敏銳了,一聽理就反感。這樣的學生我都見過,你不能怪他,你一跟他講道理,他臉色很難看,擺一個臉給你看。那可能是佛菩薩再來的,對,他說不定是極樂世界來考我會不會著相,一個人坐在底下,坐在你正對面,然後擺個臭臉給你,你受不受他影響?那才是練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只要一了解,父母道理講太多,結果學傳統文化,老師也是這樣,講那麼多,都沒有做到,孩子內心很難受,最後也裝不下這些道理了。所以我們講道理他臉色很難看,那也是慈悲,提醒我們,我們給人家演錯了,不然他才十幾歲,他還肯表現出來,他比較直率,他不會裝樣子給你看。

  再來,也是希望透過電影提醒大家悟性很重要。悟性在哪裡?我現在問大家,悟,悟性在哪裡?你們有沒有想到看的這幾片電影的哪一段台詞?「性在何處?」「性在作用。」你自性起用,你看什麼都有悟處,聽什麼一聽就有悟處。悟性本有,奇怪了,看一場電影,別人能悟那麼多,我怎麼都沒體悟到?明明看的是同一部電影。那要謹慎,我可能學習的狀態要調整,都是記憶性的。假如是悟性的,你一看你就有領悟。當然不一定說領悟的都完全一樣,每一個人悟的不一定完全一樣,深度廣度都不同。所以現在要扭轉我們形成的這種知識性的學習,真的不簡單。大家要知道,我們的自性就是被兩個東西障住了,一個叫我執,一個叫法執。我執就是誤會這個身是我,就為了這個自私的我的享受、我的孩子、我的財富,損人利己,我執,見思煩惱出來了。再來就是法執,法執就是你對世出世法都不能執著。

  我給大家舉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一個同學,他很小就開始讀《無量壽經》了,然後他還在學校讀小學,結果這一節課上數學,他說他算不了,因為他腦子裡全部是《無量壽經》的句子。大家聽懂我的意思,他連讀經都執著,他死記硬背,所以在算數學了,腦子裡很脹,都冒這些東西出來了。所以讀經是修定,讀經是讓我們的心清淨,其他的妄念進不來。你用念佛、用讀經的方法是讓你的心愈清淨,愈能起作用。清淨的心煮飯煮得很好,算數算得很好,跟人講話講得很平穩。心在哪?它起作用了就是心發揮了。所以念佛念得好的人,應該處事待人接物都會提升。假如說我念佛念得好,但是跟人溝通不行,我保證他念佛念得不好,為什麼?他用的是同一顆心。所以《華嚴經》讓我們很好勘驗,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這個很有味道。

  好,我們休息一下再回來,謝謝。

  

  張同學:尊敬的法師、張老師,諸位長輩、家人們,大家吉祥。學生就這段時間以來一點點粗淺的學習心得體會和疑問,向法師家人們匯報以及請教。通過學習後,發現自己哭得出來,也笑得出來了,哭是因為被師長、法師還有一些前輩的行誼感動而哭,笑是因為找到了自己的一些問題而笑。雖然找到了一些問題,但事還需漸修,接下來還需要一點點的落實、改過。學生聽到了沈老的短片裡面那段對話,覺得很感人。有人就對沈老說,你年紀這麼大了,應該與家人團聚才是。沈老他並沒有,就是那種心懷天下的情懷,並且在監獄裡面被拷打也不變節。然後師長一路走來,也是受了很多的侮辱、誹謗,九十多歲還在為眾生奔波。然後法師也經歷了無怨無悔的十年,十年背後真的很不容易。事非經過不知難,前面有很多的路,都是像沈老、還有師長(爺爺輩的),還有法師,很多前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現在傳統文化的因緣。就像這次疫情出現一樣,我們能夠在這裡相安無事的學習,就是有句話叫「哪有什麼歲月靜好,那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就是這條路有太多太多的人犧牲奉獻,所以每走一步都要很謹慎。

  「未論行善,先須改過」,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毛病習氣很重,不但幫不上忙,而且還會添亂,如果不提升道德學問的話,做好榜樣,就和師長、法師同不了台,然後也演不了戲,也覺得很慚愧。以前老一輩遇到再大的困難,境界面前都有一股勁、一股力量、一股魄力,學生就連小小的習氣都打敗不了,甚至有的時候還被習氣給打敗了,就感覺自己成不了大器。然後心胸格局不夠,現在外面災難頻頻,救急如救火一樣,我自己還有時陷入了小我當中,就很慚愧。師長有提過,念佛法門萬修萬人去,可是往生的就幾個。學生就反思,自己能成為往生的那幾個人嗎?答案不是肯定的。那其實是自己不想去,平時聽經也是似聽非聽,念佛也是似念非念,遇到境界,名聞利養的心起來,就覺得自己還挺不錯的,遇到貪瞋痴慢、自私自利、五欲六塵,還覺得目前現狀日子過過還行,悠悠度日,就忘了這一生是來觀光旅遊的,要回老家。

  再來想請教法師,學生遇境緣當中,特別是在面臨抉擇時會舉棋不定,不能夠明辨是非判斷,怎麼做更好?通常有幾種情況,第一種是完全不懂用什麼經句來應對;第二種是有幾條經句,但是不懂用哪一條對應境界來做判斷,然後心裡面又有一個聲音,有一念告訴自己要怎麼去做,但有時不能判斷是否是正念,怕是自己的意思,或者是錯覺,然後這時會受旁邊人影響,自己容易動搖,被境界轉,最後聽別人的,結果並不是處理得很如理如法。請問法師,如何善用第一念判斷是不是自己的意思,還是正念,然後不被境界轉?

  還想請教法師,「達摩祖師傳」的慧可他成就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顆誠敬心。學生覺察自己,對人的誠敬心會退失,想請教法師,如何保持和提升誠敬心?

  還有想請教法師,就是每個人的習氣總在不知不覺中染上,除了提起警覺,如何在剛開始時防微杜漸,不使習氣增長?這樣就不要等到後面要花很多功夫去對治習氣了。

  以上如有不妥之處,懇請法師、家人們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張同學。她問了三個問題,我有沒有記錯?應該是三個問題。我有一次漢學院的學生一次給我問了十個問題,同一個人,他問的時候還寫了一個標題叫「修學十問」,我勉強給他回答了。不過更重要的就是,人家一問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想到經典或者想到老和尚哪些教導,因為我們心上常常提得起,人家一問你,你就比較容易起來。

  一開始看到張同學的微笑,我特別欣慰,因為我很怕學傳統文化學到笑不出來,還哭不出來,這個會內傷。大家要注意,我們跟著老人家,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只要不是這個感覺,那得調整,方向、目標有點不是很對了。所以也想到孔子為什麼《論語》第一句話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當然,這個哭不出來、笑不出來是結果,一定有原因,這個要把原因找到,一定是我們的心有一些分別執著了。你說學傳統文化很好,怎麼會這樣?因為我們內心,比方說我們內心有傲慢,傳統文化很好,可是我們背了經句之後,傲慢更增長了,明明是很好的緣,變成增長傲慢的緣了。所以我們想一想,真的是自己要負完全的責任。老人家有一個墨寶,人生就是自導自演、自作自受了。因為不好的緣,我們的心態對了,它就變逆增上緣,外面是障礙不了我們的。釋迦牟尼佛表演得很徹底,忍辱仙人,要割他的身體,他覺得幫助他修行了,所以他在那個境界忍辱波羅蜜成就了、持戒波羅蜜成就了,就是因為這麼修,提早了,在彌勒佛之前成佛了。這一段公案我們都聽過了,聽是解,真正去用是行,解行一相應,我們的心境提升了,我們的智慧就提升上去了。所以師父領進門,老人家給我們講的這些教誨都是法藥,能不能利益我們,那修行靠個人,我們肯不肯吃藥,依教奉行。所以你們也不能問我,學傳統文化為什麼笑不出來、哭不出來了,解鈴還須繫鈴人。

  再來,她哭出來了,是因為她念本師恩、念師長的恩。真的,法傳到我們東土兩千多年,代代都有承傳的祖師。甚至於我們想到玄奘大師、鳩摩羅什大師,有他們我們才有經典可以讀。可是他們都九死一生,他們受盡侮辱,皇帝逼他一定要結婚、要娶妻,還把他軟禁十八年。你看一般人覺得晴天霹靂了,可是對他來講有沒有障礙?他很用心的學漢文,所以他翻出來的經比我們漢人翻的還順。我們都讀過《阿彌陀經》,讀得很歡喜,那是鳩摩羅什大師,用現在的話講,他外國人,還幫我們翻譯漢文的經典,太偉大了!而且他圓寂以前說了,我所翻的經假如都沒有錯,我的舌頭不會爛。所以火化的時候,他整個舌頭都是舍利,現在供在甘肅好像是武威,有一個舍利塔,專門就供鳩摩羅什大師的舌舍利的。所以我們要念祖師的恩。

  再來還要念眾生恩、念眾生苦。現在眾生真的很可憐,我當時候記得我有一年在福州的時候,小學生開學第一天,就有小學生自殺了,聽了很不忍心。你看我們幾千年的炎黃子孫讀書,不自覺的搖頭晃腦,「人之初,性本善」,用著自己不同地方的方言,朗朗上口。結果現在喪失民族自信心,用西方知識的系統,又以考試為目標,然後一種學習的氛圍都是競爭,提高一分,幹掉千人,都是這種心態,慢慢慢慢心就扭曲掉了。所以因有眾生而起大悲,我們要把大悲心喚醒,因有大悲而生菩提。所以是眾生喚醒我們的,不然我們又是悠悠度日,都是享痴福了,愈享愈愚痴了、愈造業了,享福很少有人不造業的。所以許浚在最潦倒那個時候,三積大師告訴他,醫生可以救病人,病人也可以救醫生。最近加拿大多倫多要辦一條龍,收二到四歲的孩子,雖然還沒開課,已經有不少孩子在念了。有一個三歲的孩子,他們把他念的那個發給我,他念著念著自己就搖頭晃腦了。我一看了之後,雖然每天工作不少,很累,一看完精神就來了,看到下一代比我們更好,就很有動力了。

  那妳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在做抉擇的時候,是可以用標準來衡量,首先不能違背戒律,不犯國制,不漏國稅,不謗國主,不作國賊,包含也不能犯五戒;再來,這麼做對正法有沒有幫助、對眾生有沒有幫助;再來,自己有沒有得清淨心,妳不要做了自己很多煩惱,那也不行,要調整,妳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從這幾個原則去判斷。所以其實就是妳有沒有自受用,清淨平等覺自受用;有沒有他受用,為佛法、為眾生;然後又不能違背戒律。

  那妳有想到了,有時候遇到境界不知道要提起哪一句教誨。不知道的時候不要緊張就好,趕快靜下來念佛、拜佛,佛菩薩會感應,可能妳就會冒起哪一句。僅供參考,因為我初學佛的時候,遇到一些境界,不知道怎麼解決,我就去念佛,或者去聽經,我就不去想它了,因為想不通了。然後不想它了,專注念佛,念著念著,或者聽經,聽著聽著,突然有教誨浮出來了,我就知道怎麼做了。再來還有情況是,同時出來好幾句,不知道用哪一句,那妳就要判斷這個時機契哪一句。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前天有個同修問我,說直下承擔跟度德量力衝不衝突?張同學,直下承擔跟度德量力衝不衝突?為什麼不衝突?

  張同學:學生覺得是,度德量力就是根據自己的情況來直下承擔,所以就不衝突。

  成德法師:妳再講一遍,抱歉。

  張同學:學生覺得,就是要度德量力,然後再來承擔,這樣子,所以不衝突。

  成德法師:好,要度德量力,然後再來承擔。意思就是說,你要承擔以前,得要先冷靜度德量力。所以直下承擔也不能是衝動的。那直下承擔可不可貴?

  張同學:可貴。

  成德法師:也很可貴的。好,我們了解,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經教,印光祖師歸納,從理上講不離心性二字,從事上講不出因果兩個字。這句話很好用,你遇到什麼事,要考慮問題在哪,離不開因因果果。但是只要談到是心性的道理了,那都不會離開真跟妄。每一句經句的道理,都是讓我們更了解真妄。了解真,就要恢復它;了解妄,就要放下它,有分別執著要放下。我這個心不真誠,我趕快要真誠;我這個心沒有為人想,我趕快要提起為人想的心。所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五心,其實五心就是一個真心,這五根手指頭,它往根本上就是同一個手掌,都是真心。可是為什麼要講五心?讓我們好去體會,讓我們好去觀照。所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所有的教理,它可能有一段它是特別強調真誠重要;可能另一段經文它是強調清淨重要,五欲不能染;有一些經文它是強調慈悲很重要,「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其實它每一句都是讓你回歸到真心的。但是我們現在學教理,假如著在拇指不是食指,我們自己就產生困擾了。所以直下承擔,它有慈悲在裡面,它承擔什麼?承擔眾生的事業,利益眾生的事業,慈悲,它偏重在慈悲這裡;度德量力呢?度德量力是很冷靜,不能太衝動,那它是在正覺這方面,比較理智,但是都是真心的起用。

  所以妳現在就要看,妳現在遇到的境界,雖然好幾條出來了,那現在這個心境應該是哪一條比較契現在的機,妳就可以自己去判斷了。到時候妳真的有問題再寫上來,我們再就實際的來探討,現在原理原則先跟妳做個交流。

  再來,妳覺得這個誠敬心很容易退失,首先妳要放下擔心誠敬心會退失,擔心也是煩惱。所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道不能離,道就是心。「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菩提心、真心不能失掉,不然就修成福報而已了,不是往生的功德了。所以梁武帝給我們上了很重要、很重要的一課,他做了那麼多佛門的大事,可是他不清淨了,他染名聞利養了,遇到一個開悟的聖僧,居然不好好跟他學習,馬上就問:「朕有沒有功德?」馬上把他做的所有的大事翻轉成輪迴的福報了。所以護好自己的真心很重要。

  老法師教導,普賢十願第一個禮敬諸佛,老人家說對人、對事、對物都要禮敬,對桌椅板凳也要禮敬,好好使用它、愛護它。假如我們把老和尚這句教誨聽進去了,對人,看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我對阿彌陀佛的供養,跟對一切人沒有兩樣,這樣就容易禮敬諸佛了。對事也恭敬,因為這是大眾的事,這是大眾的信任,甚至於這是老人家派給我們的工作,我們很恭敬的去做。所以還是得自己多提醒自己,多觀照自己的心念,「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不容易退失了。

  可能妳也想到,習染會不知不覺產生。因為不進則退,修學不進步,會往後退的;不放下,會愈來愈染著的。那這個首先自身的警覺性要很高。為什麼曾子要說「吾日三省吾身」?他那個反省的功夫下得滿深的,他就不會每天混日子過去了,這樣就不會染上習氣了,自我的反省,經過一件事也檢討。再來,一聽經,每一句都是講給我聽的,這樣警覺性就高了。再來,接受別人的提醒,「直諒士,漸相親」,妳的護法就多了,有一點小徵兆了,人家就來護持自己了。自己自我提醒,別人又提醒妳,這種警覺性不知不覺就會高了。當然,從妳問的問題裡面,妳的性格比較容易擔心。心有所恐懼、有所憂患,不得其正,所以要放下未來煩惱,安住當下就好了。以上回饋。

  趙老師:下面有請張學長。

  張同學:阿彌陀佛,法師吉祥,大家好。學生的情況可能會特殊一些,剛才張學長說,她是可能有一點哭不出來、笑不出來,學生是每天要不就是大哭、要不就是大笑,就是屬於感情特別豐富,很豐富的,特別是就這一個月,每天真的是特別感動,每天收穫特別大,而且愈來愈覺得自己簡直太幸福了,真的是找到了那種中了特等獎的感覺。因為之前這一年在「薰聞成種」的平台上一直聽法師開示,就覺得收穫特別大,然後自己就在心裡想,什麼時候要能請成德法師指導我的修學,那就太好了。但是自己後來又想,這個可能性簡直太渺茫了,因為成德法師在英國漢學院,這怎麼可能?但其實自己之前是錯失了一次機會,因為之前成德法師有一次特別慈悲,給延吉市迎春佛堂做開示的時候,劉學長跟我說了,給我留名額了,但當時我的那個心,覺得自己修學得特別不好,而且覺得自己見法師的那個心,不是一個弟子見師父的心,是粉絲見偶像的心,就追星的那種感覺,然後就覺得如果是這樣的心,就感覺好像辜負了法師,也辜負了劉學長。所以那一次為了對治自己的習氣,就說我連成德法師我都做到不見了,那我其他的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但是成德法師沒見,其他的也還沒放下。就是自己的習氣真的特別重。

  知道自己今天要發言了,然後在發言之前,就經歷了一個心裡的波動。今天上午是有事情,然後就想說下午我要發言了,那學長們都說得那麼好,發言得那麼好,本來又有時間限制,自己也不能發言得太差了,雖然自己修學差,但發言也不能太那個啥,所以就想說我不然就寫個稿,寫個稿雖然不照著念,但是自己心裡面有點底。但是後來中午的時候,自己因為還沒有看「畫聖」,吃中午飯的時候就想說,我吃中午飯的時候先看半個小時,看半個小時之後我就停下來,然後先寫個發言稿,等課下了之後,我再繼續看「畫聖」。結果一看上之後就停不下來了。特別是看到吳道子先生給一個村民畫了觀音菩薩之後,自己就特別特別的感動,就覺得自己簡直太可笑了。最近學習這麼多的感動、這麼多的收穫,然後怎麼還在這麼可笑的在為所謂的面子和名聞利養再去,連發個言,發個言本來是心與心的真心交流,又不是訪談節目,我幹嘛搞得那麼的那啥?就覺得自己特別的可笑。

  然後就在反思自己,在這次學習之前,本來覺得這十六個字裡面,其他的自己是做得特別不好的,唯獨名聞利養可能是稍微輕那麼一點點的,但是通過學習發現名聞利養其實是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感覺,之前還覺得自己好像把名利看得挺淡的,通過學習之後,特別是通過最近各種觀照自己的內心,發現自己為什麼那麼的傲慢,然後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那麼喜歡聽好聽的話,愛面子,然後很在意別人的評價,其實這些不都是因為名聞利養嗎?包括其實不自信也是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了,而迷失了自己的那個真心。就覺得其實自己以前最忽視的反而是自己最嚴重的一個問題。

  通過這次學習,就覺得自己收穫最大的就是,以前自己是特別的不自信的,因為特別是學了傳統文化之後,就覺得自己做錯了太多的事情,很多是不可原諒的,就像法師講的,已經懺悔到天天在自責,已經變成一種負能量了,就很不自信,特別是生了大病之後,就更加覺得自己有一種,甚至是低人一等的感覺,就有這種感覺。通過這次的學習,法師的慈悲開示,還有家長、家人們的幫助,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就是自信心找到了好多好多,就是要相信自己,而且相信佛菩薩,只要自己依教奉行,這一念心用對,其實佛菩薩和師長老人家、法師時刻都是在我們身邊在加持我們的,真的是有這樣的感覺的。所以現在每天就很開心,然後就很歡喜,覺得特別有安全感,心也安了很多。

  特別是法師給劉總的開示,「有佛法就有辦法」,就覺得這一段開示,對學生是特別特別受用的。因為之前在「薰聞成種」聽這段開示的時候,當時自己在家聽的時候,一邊聽一邊鼓掌,簡直說得太對了,就是特別特別歡喜,當時聽了就不止十遍,因為覺得特別適合自己,因為自己也是完美主義這些問題都有。然後昨天也是這個課程又聽了三四遍,就覺得每聽一遍都有不同的悟處,然後就很歡喜。就覺得其實也不用說聽那麼多,只要是老師講的能夠真正的去做到、去落實,其實也沒有那麼多的煩惱的,心就安了。

  我好像有點囉嗦了,我就趕快問問題。有一個問題要請教法師,就是學生本來在學習之前有很多的問題,但是通過學習法師的開示,家長、家人的幫助,現在基本上絕大部分的問題都已經解決了,就特別感恩。但是現在還有一點還有一些困惑的,就是關於攀緣和造緣的問題。因為之前師長老人家也講到說,當今可以救這個世界的有兩種人,一種是媒體人,一種是國家領導人。學生當然不認識國家領導人,但是媒體人,因為自己的專業和工作,確實是有挺多這方面的資源,但是這兩年就覺得之前自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面墮落了,這兩年幾乎是處於半閉關的狀態,不太敢接觸以前的這些同事、同學、老師,不太敢接觸,覺得自己定力不夠。但是又想到,如果真的是能夠為弘護正法做一些事情的話,那自己是不是也應該主動的去聯繫聯繫?但是又想到說不能攀緣,要隨緣,而且自己發現在遇到當下的一些境緣的時候,自己想幫助別人,但是有那種好為人師和執著。而且自己又屬於那種感性有餘、熱情有餘,而理性智慧不足的那種,所以就把握不好這樣的一個分寸感和尺度,請法師開示。

  最後再說兩句,耽誤大家一分鐘,就是有一個請求,想請求法師……上週日聽課程的時候,週日的那個課程,聽到法師的聲音其實已經有一些沙啞了,但是還在給學生講課,當時真的是心裡挺難受的。然後就想到就是我們今天已經學習第三十二天了,法師真的是把孝親尊師還有師德風範都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就看到法師每次給我們開示這三個多小時,要麼就是耐心細緻的去給我們開解,要不就是特別認真的去傾聽記錄,但是整個過程中連一口水都不喝,所以就覺得法師真的是太辛苦了,把所有的能用上的時間全都給我們了。所以學生就想說,請求法師您能不能盡量多喝一點水,然後不要太勞累了,盡量也不要熬夜,因為眾生和我們這些學生真的都太需要您了,請您一定照顧好自己的法體。這次學習真的知道自己錯了,然後覺得如果再不依教奉行,真的是太對不起老師了,那自己太沒有良心了,所以就請法師也放心,我們都會聽話的,您就多保重身體。

  以上就是學生的匯報,有不妥之處,請法師和各位家人們多多批評指正。又耽誤大家時間了,實在是很不好意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張同學,妳請我多喝水,妳這麼一講,我就有點口渴,我本來沒有想的,這個真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不過很謝謝妳的關心。那當然,我們也要觀照到,有時候我們一做什麼事太投入了,旁邊的家人看了會擔心,這個時候也要顧慮到,他叫我們喝水,你就趕快喝一口,這樣他看了也比較放心;他叫趕快去睡覺了,你就要趕快去睡覺。不然有時候我們這個太執著了,雖然是做好事,搞得身邊的人很掛心我們,這樣也不好。要能觀照到遠方的眾生,更要觀照到身邊的親人才對。好,那我以後都拿一罐水放在旁邊。謝謝、謝謝。

  那妳剛剛問的問題也都很好,從妳的分享,成德也回想自己學佛過程,第一個,沒想說要見老和尚,就聽了老和尚說,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就開始用了。結果用了一段時間,自己很受用,特別感恩老和尚。剛好有朋友說,「老和尚在新加坡,我們去見一下」。我心裡就想,這個拜師,把這個老師的恩德要表達一下。我就去了新加坡,給老人家磕個頭,又回來幹活了。也沒想說要去跟在他身邊要見他,就是只是想著我當下應該怎麼照著做。結果後來因為我在教小學,就看到一年不如一年,這個公家的飯吃不下去了。我說那我要讓孩子能夠受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我自己要補課,我也是考試機器考上來的,就到了澳洲去補課了。結果本來打算在那留十年,因緣沒成熟,然後就又回到台灣,沒考上,結果就跑到海口了,這十八年就是這麼過來的。

  我沒想一定要去見師父,跟在師父旁邊,但是後來因緣接上了,可以跟老人家工作了,但是也會不好意思見,覺得自己學得很差。但是每一次見,本來腦子裡還有一些問題,一見,問題都沒了。所以老人家有那個智慧的光,可能他的磁場很大,我看不到而已,就對我們有這種無形的幫助。可能是看到老人家了,邪念、妄念起不來了,沒有這些了,很多事自己容易想通了。

  那當然妳也很可貴,妳能看到自己的這些比較重的習氣,進一步要把它改掉,從最難處下手。「達摩祖師傳」已經告訴我們,罪從心起,還從心懺。「懺悔文」裡面也說的,「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不要再放在心上了,更重要的,由這一分人生的領悟去供養、去護念更多的人。煩惱是菩提,悲憤是力量,化悲憤為力量,化危機為轉機。佛法很強調轉念,這麼一轉,事事是好事了。

  而妳剛剛也分享到,也不是要聽很多,這沒錯。你聽了不去落實,那聽了變知識,變所知障。佛法貴行,貴在能力行。這個是《大智度論》說的,「佛法貴行,不貴不行。但能勤行」,就是我們真明白一句了肯去做,「縱復寡聞」,縱然你聽的經教不是很多,「亦先入道」,還是先契入境界。我們就不講別的,《弟子規》它才一千零八十個字,把它做到,那我們就脫胎換骨了。我就不講其他的,我們舉兩句就好了,「見人善,即思齊」,這一句真的把它一直做下去,脫不脫胎換骨?你所見每一個人,你在看老和尚,看到他的優點,看到他的心境,你就效法他,那光是老和尚給我們的言教、身教,你就脫胎換骨了,你有「即思齊」,「聖與賢,可馴致」。那我們有沒有每一天都在落實這一句?「凡是人,皆須愛」,「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事別人的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這一句話舉一反三。那這句話延伸開來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每天用這樣的心境待人,自私自利就沒了。所以真正你說《華嚴經》很好、《無量壽經》很好,要落實,《弟子規》。所以老法師說《弟子規》跟《四庫全書》平等的,不能小看《弟子規》,小看《太上感應篇》跟《十善業道經》。

  成德有一個修學的心態提供大家參考,老和尚的經教不容易遇到,要珍惜,這麼好的法寶我們要裝在心裡,以前錯誤的思想觀念要把它清出來,打包好讓垃圾車拉走。所以隨順聖賢佛菩薩、師父上人教誨,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了,統統把它拉走,就對了。

  妳問的問題,攀緣、造緣、隨緣。我們現在有一個思想的慣性,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對就是錯,它的對立性太強了。比方說我們要不太熱情,要不就不接觸人,你看都走極端了。像我們張同學就很熱情,現在怕了,怕太熱情,自己又太感性,搞得自己也不知道是要進還是退。其實這個還是不夠信任自己,妳應該在境界當中觀心為要,善觀己心。發現自己太激動了,趕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念;假如還是控制不住,那就離開現場。因緣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我們常常把因緣想成不是黑就是白,好像它都不會動。「這個人跟我沒有緣」,就完了;沒有緣可以造緣。我們一聽,佛不度無緣之人,「他跟我沒緣」,其實是自己的冷漠,合法掩護非法。佛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不要強求,緣還沒有到,你不要強求。可是沒有緣,佛會造緣,你看到他,「阿彌陀佛」,不是跟他結緣了嗎?有什麼好吃的給他一點,不結緣了嗎?你說他看到我就生氣,那你晚上給他迴向,不是也是結緣嗎?根本沒有障礙,可是我們現在好像什麼都可以是障礙,明明是事事無礙,我們都給它想成什麼都是障礙了。

  所以比方說妳說我幫人,我幫人我又很怕我好為人師。妳看事還沒來妳就先怕了,所以我們很容易這種性情就是擔憂。妳愈怕妳的心愈不定,所以要把這個怕放下,多念佛。有時候說我不能這樣講、我不能這樣講,結果一講又變成這樣了。然後每一次自己也很生氣,我都提醒自己不要這樣,怎麼還這樣?因為妳很不相信自己,妳的心定不住了,一下在境界就控制不了自己了。信任自己就是一種安定的力量。或者妳有配套,帶妳先生一起去,或者帶著跟妳很有默契的人去,我假如怎麼樣的時候,你碰碰我的腳,或者你這個手勢摸摸頭,我就知道你在提醒我不要太激動、不要太激動,這個也可以,有佛法就有辦法。我不知道這樣回答有沒有回答到妳的問題?

  張同學:有的有的,特別感恩法師,特別感恩您慈悲開示,句句都說到學生心裡了。像我今天恰好就穿了一個黑白分明的衣服,感覺就是把我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一下子就表現出來了,確實很不信任自己,是這樣的。

  成德法師:好,謝謝謝謝。

  張同學:感恩法師慈悲。

  成德法師:謝謝。我們會遇到很多不同的境緣,所以首先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去應對,求佛菩薩加持。妳哪怕真的還是有被轉,妳也不要氣餒,都是歷事練心,經一事長一智,妳會愈來愈警覺的。所以要相信自己,要相信佛菩薩的加持。而且往往都是在境界當中,確實自己有一些不好的情緒上來了,趕快把它調下去,事情還是會發展得好,就怕那個念頭起來,妳控制不住而已。不是沒有,都會有,都經一事長一智,應該愈來愈有信心,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好,阿彌陀佛。

  趙老師:法師,您的時間上還可以嗎?

  成德法師:我們再兩位同學。

  趙老師:下面有請孟學長。

  成德法師:大家有事的話可以先離開沒關係,時間已經超過了。

  孟同學:法師吉祥,各位家人吉祥。法師,原本是就像二祖慧可大師一樣,經常像他一樣半夜醒來跑到水井邊,使勁的洗手上血濺下來的那個痕跡,學生也是經常會想起過去所做的那些錯事,想起來就感到特別難過。這次也本來是想帶著手臂上的那個血點子,讓法師來幫著洗,但是現在好像沒有了,就感覺當下也是很安定。最近一段時間學習,感覺到了真心是不動的,也感覺到妄心動得特別厲害,就是有妄言、有妄行,還有妄念,和真心此消彼長的,有時候真心就降伏了妄心,然後就很高興、很舒服;有時候還是敵不過妄心,最後被它給打敗了,就動得特別厲害,那個不動的真心就不能夠顯現出來。所以感覺到有老師您真好,有您真好,沒您的話,我不知道自己的學習會向何處去。

  再來就是想問您一個問題,就是說學生這邊只是以您為師、以師長老人家為師,其他身邊的老師,或者是人家的德行修為也比我好,但是就不會像對您和對師長這種感情,只是把他們當作學長,你說這樣子對不對?是不是又是妄心在動,真心喪失掉了?

  再來匯報一下就是這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的真心顯現得多一點,就更加做回到一個真正的父親、一個兒子、一個丈夫,最主要的是能夠做一個真正的孩子們的引路人,真正的成為他們身邊的一個善知識。這是自己做老師,做學校的體制內的老師這麼多年來,最有那種自我安慰的地方。以上就是向老師的匯報和一個問題,請法師解答,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孟同學。我們也可以感受他對孩子的責任心,應該他一路以來也不輕鬆,也經歷不少考驗。他有一個學生現在在漢學院,都會常常提到孟老師對他的恩德。所以大家是都在成就漢學院的緣,在這裡也感恩大家。很多的疑問我們能自己領悟到,這個就非常難得,自性本有智慧。而我們遇到老和尚,就像他常常告訴我們,章嘉大師說的,後不再造是真懺悔,我們就不要再常常去糾結那些以前的事了。而且我們一心正念,一定往生極樂世界的,就怕我們不想去而已。「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跟佛菩薩就不會再分開了。「憶佛念佛,現前當來」,還不是臨終當來,海賢老和尚見阿彌陀佛見好多好多次了。所以別去罣礙了,我們這一生能往生極樂世界,以前造的業會變成、轉成法緣了,你造那些業會跟這些人結緣,你現在是阿惟越致菩薩再來了,不然沒有緣還度不了。所以只要當下後不再造就對了,不要去懊惱了。所以三種煩惱,過去煩惱要放下,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甚至於要經一事長一智,你的人生閱歷就提升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要瞎操心,不要有未來煩惱。當下又用經教來思惟,就沒有現在煩惱。就像剛剛張同學問的,我在做抉擇怎麼辦?不違背戒律,為眾生、為佛法,自己又得清淨心,度德量力,審勢擇人,這樣去考慮。

  成德在跟大家分享「做孩子一生的貴人」的時候,有分享一段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的心態,或者怎麼思惟,這個可以提供大家做參考。

  這個真心跟妄心拔河太正常了,修行是個過程,我們不能在修行的路上又調動起那個急於求成的習氣了。急於求成也是習氣。所以要發勇猛心,「立決定志」,我決定要往生,我決定要突破習氣。接著「不計成敗」,你好像說不要發脾氣,怎麼又發了?不要去算,也不要去記了,安住當下。「不顧生死」,就是那個習氣要起來的時候,死都不怕,就怕這個念頭不對,要這樣去對治習氣。因為「忿如火」,有時候憤怒像火一樣,你不遏止它,它會燎原,火燒功德林的,忿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欲望像水一樣,你不遏止它,它變滔天巨浪,有時候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是那個欲望控制不住了。所以要不顧生死,死都不怕,就怕念頭不對,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這個都是夏老,修行再來人的話。

  我們想一想,剛剛孟同學說的,他很尊重老和尚,尊重這個師承。尊重表現在哪?表現在依教奉行。假如我們的尊重沒表現在依教奉行,叫情執,這個可以勘驗,那只是感情作用。有一個同修就跟我說了,「我相信釋迦牟尼佛,但是我不相信自己」。我說你這個邏輯有問題,你相信釋迦牟尼佛什麼?你相信他講的,那才能表現你是真正相信他。可是他開悟第一句話就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你為什麼不信?人都是自我感覺,得看深入一點。

  所以我們尊重老和尚,一定表現在如貧得寶,這些教誨太好了。我們不舉別的,老和尚說禮敬諸佛,開解普賢十願,對人、對事、對物都要禮敬。甚至於我印象最深的,老人家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他老人家說,「我看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不是把眾生當作阿彌陀佛,眾生本來就是阿彌陀佛,我對阿彌陀佛的供養,跟對眾生沒有兩樣」。老和尚把他的心法傳給我們了。我們看老人家對待一個小朋友他也很恭敬,這是我親眼看到的。有一次送老人家回六和園,因為下了車還有一段小徑,車開不進去的,我們陪老人家走,走到六和園。剛好遇到當地的小朋友,老人家看到小孩笑得很高興,然後對著小朋友說:「明天給你們糖吃。」結果一進門老人家講第一句話,「趕快去幫我準備糖,我明天得給小朋友帶去」。我們很感動,你看老人家答應小朋友的這麼恭敬。那我們把老人家這個禮敬諸佛接受了,接觸每個人都很禮敬,什麼年齡層我們都恭敬。

  再來,老人家教我們五十三參,一切人都是來成就我們的道業的,我們要恭敬。其實人一誠敬的時候,很容易起覺照的。至誠如神,至誠感通,你很真誠的時候,人家講話偏在哪你很容易聽出來。可是你聽出來,你還是很誠,你聽出來你不會變成對他有成見,他在長我們的見識,為什麼他有這個思想?原因在哪裡?現在的人,或者哪些背景的人為什麼會這樣?你很清楚了,因因果果,每個人都在讓你積累人生的閱歷,都是學習。不然我們自己,我成長的背景很單純,父母都是公務員,我也沒見過什麼大場面,但是就是老人家教的,都用真誠去應對。

  所以孟同學也不要太擔心,我是感覺大家都很謹慎,但是謹慎得有點緊張,緣來了就去應。師承表現在哪?你遇到一切境界的時候,都是提起老人家的教誨,這是你真正把老人家教誨放心上了,這實質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然我們看起來在守師承,搞得自己很緊張,然後你的緊張鐵定會傳遞給身邊的人,也搞得家裡的人緊張,甚至於你還負責帶團隊,搞得整個團隊的人都很緊張,難怪會笑不出來,難怪也會哭不出來。心是根本,老師的心會影響學生,不知不覺,潛移默化。

  不知道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

  孟同學:謝謝法師,心開意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我們再請一位。

  趙老師:接下來有請路學長。

  路同學:法師好,諸位家人好。學生也是感受到了佛菩薩的加持,第一個舉手,到最後一個還有機會。大部分問題也都解決了,就簡單的分享一下。因為今天對於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外公還有奶奶是九年前二月二十七走的,今天是一個九週年的祭日,父親母親就都回到家鄉去做祭祖。學生也是九年前自己剛好剛接觸傳統文化不久,從這件事情也體悟到很多真相。今天剛才在聽法師開解的過程當中,也是有一個心得,裡面也帶有些疑問,分享一下。

  就是現在有看到一些現象,祭祖就是家鄉還是算比較重視,但是現在實質就是比較少了,形式還保留有一些。《論語》裡面就講「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就感覺到現在就是家裡面人以形式性的去團聚一下,去墳地上走一走。但是家族裡面是接受儒家思想比較多一些,對佛法接觸也不是很多。學生就想問一下,向法師請教一下,就是在當下我們後代子孫如何能夠做更多的一些功德去迴向給這些祖先,真正利益到他們,也能受祖先的這些利益,自己也能夠更加的去發心把這些家風家道傳承下去。因為學生家鄉,回憶起父親、母親講小時候的一些情景,也是特別的重視倫理道德。父親是那一輩最小的,學生和弟弟是這一輩最小的,也感覺到有這樣一個希望能夠承傳千年不衰家道的願望。所以就也是想請教法師,這些細處應該如何落實?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路同學你剛剛講說,剛剛在聽其他學長分享或者發問,可能有一些問題就解決掉了,有心開意解了。所以因為成德也遇過,比方說有幾位同修都在問老人家問題,結果後面問的人感覺前面的問題好像已經回答他的問題了,他後面還是問。很可能就是後面的人在聽的時候,他有一個念頭,那不是我的問題,那不是我的問題。其實那個理是相通的,可能就解決掉了。我是因為路同學剛剛說,他有一些他自己開解了,這個就是很多問題其實你靜下來,你在聽經的時候,或者聽別人在探討的時候,你可能就通了,本自具足。

  你接下來我也感覺到你比較憂國憂民,看到這個風氣現在形式多實質少,假如依你學過的經教來思惟,做什麼對於祖先最好?

  路同學:法師好,學生第一念想到的就是師長每次在祭祖時候都會有相關的開示,祭祖的實質和意義就是提倡孝敬,知恩報恩,報本反始。現在當下可以做最好的就是能夠承傳文化,發心把傳統文化復興起來。

  成德法師:對,老法師說的,我們這一代人最重要的就是把文化要傳下去,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因為沒有遇過這麼危急的情況。所以路同學自己回答了,我沒回答。大家要信任自己,你把心靜下來了,一思惟,答案就出來了。你們不要「現在成德法師會回答問題,趕快來想一些問題」。你們自己靜一靜,自己可以想通的,我不能再造成大家分別執著的增上緣,那我就有罪過了。還有沒有?承傳文化,以此功德迴向給祖先很好。

  路同學:還有就是做一個榜樣,因為最近上次學生也順便反省一下,就是在心得裡面也寫到一些情況,雖然是真實的,但是後面也感覺到讓老師或者其他家人聽到也會有擔憂的地方,學生言語方面就是不太周全的地方。感覺就是自己在盡孝方面,在自己父母方面自己還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就是把這一塊用真心彌補起來,然後從自己修身開始,從父母開始,從和父母恢復這種真誠心開始,做出一個好的樣子來,這是一點。還有另外就是剛才想到《地藏經》裡面的,有講到一些能夠利益先人的一些方法,就是懸繒燃燈,還有抄經這些。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路同學,他也體會到要做榜樣。這做榜樣功德很大,因為現在這個時代大家信心危機,你能做得出來就能給人信心。所以老人家為什麼一直強調要做示範?真做出來,功德大了。

  那你也提到自己要先恢復父子有親,因為老和尚說的傳統文化兩個目標,第一個,恢復父子有親;第二個目標,再把這個天性再延伸到對兄弟姐妹、對家族,然後再對鄰里鄉黨、對一切人、對一切萬物,這第二個目標。我們要去幫別人恢復父子有親,首先我們自己要恢復,自愛才能愛人,自助才能助人。

  你剛剛提到《地藏經》,你看這個我們都讀過,燃燈、燒香、抄經。但佛法強調的是依義不依語,你假如在古代抄經,很好,為什麼?經本很少,沒有印刷術,你抄一本,人家能讀、能成就,功德很大;現在印刷術發達了,經書很容易拿到,這個時候要講解,要為人演說,要把它講清楚,這個功德都很大。講課、講經的人轉變命運快,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我們看那個較量,你三千大千七寶布施,都比不上跟人家說四句偈,這是《金剛經》的較量。《普賢行願品》,那也是較量得更讓我們覺得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尤其現在你剛剛也說了,形式多了,實質少了,這個實質就要靠人宣講,讓人一明理了,他做得就會很真誠孝敬,就跟祖先感通了,他這個家道就可以傳下去。「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那一天我們遇到一個同修,她的太爺跟印光祖師一起蓋監獄,然後在監獄裡面教這些服刑人員傳統文化。我說她太爺功德無量。我說那妳是阿惟越致菩薩的後代,她太爺跟印祖的關係不一般。她太爺的那些德行,她說我們比起我們太爺差遠了。我說不要有這個念頭,人有時候都是一直在否定自己,不要這樣,縱去遠,以漸躋。我相信我們只要有這個效法的心,太爺就放光加持我們。所以這個孝道的弘揚很重要,大家要發心來做,來弘揚,來講解清楚。

  再來,念佛的加持力,念佛超度祖先的力量很強。「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所以這個念佛功德大,發菩提心功德大。所以「一子出家,九祖生天」,當然他這個出不是相上的出,他是真發菩提心真出家。《維摩詰經》說的,發菩提心,是名真出家,不是相上而已。所以這些大經大論都是破我們的分別執著,不然我們假如一出家了,我們就高人一等,那我們就在出家的緣自己墮落了,那就麻煩了。發菩提心功德很大。

  不知道這樣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

  路同學:回答到了,法師,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最後再補一句,處事待人接物隨時都用真心,統統都是功德。

  好,謝謝,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