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四十九集) 2022/7/2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49
阿彌陀佛,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首先跟大家致歉,有好幾節課停課,是剛好有抱恙,生病了,所以有停了幾節。當然在課程當中也跟大家有交流過,我們學傳統文化、學佛是面對境界要清楚。佛是覺,覺悟,在哪裡覺悟?在當前的境界是覺悟、是明白的。師長強調說面對境界要清楚,這次自己生病這個境界應該也是在跟成德說法,提醒自己的做人做事,提醒自己的性格。這是成德自己在觀照的,就是性格比較逞強,安排事情就安排得太緊湊、太逞強了,一透支了就容易生病。因為這次病,覺得體力有點緩不過來,應該是長期逞強。本來今年還挺有目標的,說要增胖幾公斤,前面這一二個月還略見效果,結果這幾天就血本無歸,都退回去了。
所以自己就考慮了一下,所謂度德量力、審勢擇人。這句話是弘一大師揀選《格言聯璧》編成了《格言別錄》。我們一般口袋書有《晚晴集》,裡面就是收錄《晚晴集》跟《格言別錄》。這個口袋書很有好處,剛好搭捷運、搭高鐵,隨時可以拿起來,開卷有益,這都是祖師智慧選出來的,讓我們在面對境界的時候都能遵循這些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這都有祖師的慈悲,還有他的智慧在其中。
我們現在面對一件事,我們要怎麼思考?《弟子規》提到了,「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我想我們看到這句都有一些反思,以前在答應人家的時候,有沒有曾經沒有考慮周全,後來有點吃不消,時間精力上吃不消,那就不好意思了,要跟人家溝通、調整,甚至還得要拒絕一下。我想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體驗,所以這句話在我們面對因緣,在考慮事情就是一個很好的原理原則,量力而為,度德量力。
審勢,形勢也要清楚。甚至於是我們很願意做這件事,但你是要做長久,那你就要從長計議。比方說像成德的性格太逞強,那還是可以做,但是就怕可能會跟諸葛孔明一樣,五十幾歲就走了。諸葛孔明先生他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德記得(當然我差諸葛孔明差多了)師長也說,我們學佛得表好法,尤其身體要好,我每一次聽到這裡就很沒底氣。我們弘揚文化希望能走得長久一點,這都要考慮清楚。
擇人,我們答應一個因緣,這個因緣的成敗在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一件很好的事,我們用錯人,好事都變成壞事了。推薦人要很謹慎,或者我們是可以安排關鍵的人的,這都要慎之又慎。
說到度德量力,因為這次生病受寒,這應該是二三天就可以緩得過來的,這次二三個禮拜還沒緩過來,所以感覺可能有一段時間透支了,得稍微調養、調息一下。因為成德在英國漢學院本身都有擔任課程,這英國漢學院算是我們一條龍因緣當中的龍頭,它得穩住。全球那麼多父母、家庭、孩子、學校都往這個目標在努力,英國漢學院穩住當務之急,大家有一個奔頭,往這個目標邁進。所以成德要調整,英國漢學院的課程是沒法調整的。而且年輕輩的,說實在的,我們除了上課之外還要帶,希望這些年輕輩的子弟兵早一點來承擔教學的任務。子弟兵很重要!英國漢學院假如是從台灣坐飛機要坐十二個小時左右,坐了之後還要坐車五個小時才會到,這樣的因緣,我們想讓老教授常常這麼幹,說實在的不忍心。教授們都是師長老人家挑選的,他們也非常發心,很慈悲在護持漢學院的學子,很肯教。因為他們都有年紀了,他們最重視的事就是承傳,很肯教這些年輕的學子。這樣的緣要讓年輕人早一點來承擔的話,我們還得多花一些時間來護持他們。所以在當前的因緣,成德度德量力,可能要跟大家請幾個月的假,先調整一下。
而我們一條龍的教學師長指導我們,「小學學做人,中學學做事,大學學為政」。其實我們要從事一條龍的教學,這段開示是很重要的,而且我們教學相長,我們還要不斷積累做人做事;為政,怎麼教孩子管理眾人的事,怎麼教孩子經營家業、經營事業。這些做人做事不是說他大學畢業了來教他。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些很成功人的傳記。當然現在成功的人成德盡量不講誰了,為什麼?蓋棺論定。這個時代外在的誘惑程度比起一百年前,那可能不能用十倍、二十倍來形容了。比方說他現在在企業界賺很多錢,你在課程當中讚歎他,結果他下個月出狀況了,但是我們講的東西還在流通,到時候人家一聽,你看這個出情況了。我想可能最近這些年大家應該也有感受,所以古人用「蓋棺論定」四個字有道理。比方說什麼模範夫妻,最後出狀況了。所以避免可能讚歎的人之後有情況,盡量還沒有蓋棺論定的我們就不具體舉名字,這樣可能比較不會有流弊的問題。
我們這個時代挺挑戰的,夏蓮居老居士說,「末法眾生根鈍業重,外魔內障」,外魔是外在的誘惑,光是一個手機、光是網際網路可以連上的誘惑那真是沒法形容。當然對於我們教學者來講也不能擔憂,為什麼?擔憂是煩惱。身有所憂患不得其正,有所恐懼不得其正。我們要把自己的心調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夏老接著講,「外魔內障無人不具」,因為我們都是在同樣的因緣成長的,沒有一個人跳脫了我們現前所處的因緣,所以「邪多正少」,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多正少,「退易進難」,退步很容易,進步不容易。「若都無苦,忍從何生?」沒有這些境緣的考驗,這忍辱怎麼修?「借彼魔惱,堅我願力」,這些困難考驗愈多願力愈堅,愈挫愈勇,百折不撓,「只要將猛,不怕賊強」。
夏老這一段分析,對於我們怎麼修身、怎麼教學,很重要的啟發。我們的學生以後要面對那麼多誘惑挑戰,現在做人做事的根基太重要了。《格言別錄》說道:「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凡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社會偏邪的風氣我們受影響了,因為自己正氣不足了。這跟醫學都相通,《黃帝內經》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在這個空間裡面有病毒,五個人在裡面,可能有人生病,有人沒生病,他外在的緣一樣,為什麼他沒生病?他正氣足,正氣存內。少成若天性,三歲看大,六歲看老,從事教育工作,面對愈小的孩子責任愈重大,影響愈深遠。
師長指導我們一條龍學習的主要內容,小學學做人,這都是培養他的正氣,具體內容《聖學根之根》。我們這個民族教化幾千年,這部《根之根》它編輯都是依循幾千年蒙學的教育,因緣生老師在師父的指導之下編出來。而這部書功夫下得很深的是開吉法師,師長指導她練講《聖學根之根》。首先開吉法師是科班出身,成德這是屬於半路殺出來的程咬金,她是北大中文系畢業的。她一部一部練講了好幾年,所以這部《根之根》功夫下得很深。所以成德向我們極樂寺的幹部推薦,成德這幾個月調整,啟請我們開吉法師來跟大家授課。我們有始有終,因為《天下太平之根本》跟大家交流還沒有完,這個內容跟大家交流完,啟請我們開吉法師跟大家教授《根之根》裡面這些精華的部分。
剛好成德在英國漢學院也要授課四書的部分,四書是師父指導,中學學做事以四書五經為主。成德調息調息,氣力比較足了再就教於大家。在這兩年左右成德是比較有點逞強,也挺拼的,上了一些課,也提供大家做參考。比方《太上感應篇彙編》,成德有從頭依據經文挑了一些《彙編》的內容,差不多有五十堂課左右,《太上感應篇彙編》。大學學為政是《群書治要》,剛好《群書治要》成德也上了幾十節課,這個陸續會有後製,再把鏈接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因為扎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還有《十善業道經》,成德剛好有花了十一節課跟大家學習了《十善業道經》,也可以提供給大家。這段時間我們跟開吉法師學習,另外大家也可以參考成德這段時間的一些跟我們一條龍教學比較有關的課程。
我們接著來看《天下太平之根本》,上一次非常感謝我們王老師的現身說法,跟大家分享,讓我們增長堅定的信心。因為在現階段的社會環境、家庭情況,要能依據印祖的教誨來做已經很不容易了,除非對這些教誨有很深入的了解,又能看到榜樣,這樣信心比較立得住。師長有提到,說了不一定做得到,做到的人可以說。所以我們真正下功夫敦倫盡分,下功夫遵循祖師這些教誨,我們做了之後必然有很深的體悟,尤其在解行相應方面,這個時候再來給大眾現身說法就很有力道。
所謂廣修供養,都是在盡完本分之後,那個供養是最紮實的,所以當父母的能盡心盡力去做了,他講出來的課程分享對父母的啟發會很深。我們看胡小林老師,他把傳統文化用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次他到美國去,請他授課,那一次他主要提怎麼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長,他也是現身說法,很多人聽了很受啟發,好像都有編成書籍,好像還有課程在流通。所以盡了本分,盡本分叫禮敬諸佛,本分是諸佛,本分當中關聯的我們的家人,家人都是諸佛,我們盡好我們的本分就是對所有家人的禮敬。我們在學校當中盡好我教學的本分,是對領導的禮敬,對學生的禮敬,也是對他家庭、家長的禮敬,他們這麼信任我們,把孩子交給我們,受人之託,忠人之事。
所以禮敬諸佛,普賢行在哪裡?絕對沒有離開我們當前的本分,絕對沒有離開我們現前的心念。心念跟普賢行相應,那積功累德了。普賢行願的功德力很大,在《普賢行願品》裡面有提到,人在臨終的時候身體四大分離,留不住,會敗壞掉;包含家親眷屬,善惡禍福追命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在這個時刻裡面我們也靠不到了;所有的財物,萬般將不去,什麼都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努力帶得走的,不會努力那些、牽掛那些帶不走的。但《普賢行願品》講到了,我們所修的普賢行功德力不會壞的,這個功德力會帶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我們的心念言行跟普賢行相應,當前就在行菩薩道,就在行普賢願。我們的心行跟普賢行、跟六度不相應,那我們就可能跟十惡相應了,那就是在造輪迴業,所以這一念之差差別很大。
我們已經學傳統文化了,那就不能再造輪迴業。聖教教我們就是一個愛字,自愛愛人,不能再糟蹋耽誤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勸發菩提心文」裡面有提到「尊重己靈」,尊重自己的佛性。我這一生一定要出輪迴,我這一生一定要往生作佛,尊重己靈,這就是菩提心、就是自愛。自愛的表現就如《論語》孔子教顏回夫子的,「克己復禮為仁」。克念作聖,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
所以我們心念一定跟六度、跟普賢願相應。我們自愛才能愛人,我們自己身口意都隨順煩惱,那我們能把孩子教好嗎?我們能把學生教好嗎?不可能,言教是建立在身教的基礎上。我們在課程當中跟大家也提過菩薩四德,這是賢首大師總結整個《華嚴》的教誨,總結顯一體、起二用、三種周遍,接著就是菩薩四德,還有五止六觀,把整個《華嚴》的教化總結得非常完整,其中最核心的「菩薩四德」,師長老人家在菩薩四德講解的時間最多。菩薩四德在哪?就在我們當前。「隨緣妙用」,我們當前就有面對家庭的因緣、教學的因緣、工作的因緣,甚至是護法的因緣,在道場裡護法。隨緣,不攀緣,也不逃避,不過,也不不及。隨緣妙用怎麼妙?在這些境緣不能起情緒、不能起煩惱。我們被這個境界轉了,妙不起來了。一被轉,發完脾氣,我不想發怎麼還是發了?就妙不起來了,不只妙不起來,造業了。「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發完脾氣可能還得花更多的工夫,不好意思,跟人家道歉,還要請人家吃飯,稍微修補修補一下關係。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所以妙妙在不動心、不被境界轉,妙在大公無私。
接著「威儀住持有則德」,這是身教。再來是「柔和質直攝生德」,是言教。師長講解的時候說身教是基礎,我們沒有威儀住持有則德,要去勸別人人家心裡不服。「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這是《大學》的教誨,知所先後,有諸己是先,求諸人是後;無諸己是先,非諸人是後。我們今天要勸人家改脾氣,我們自己脾氣不改要勸別人,適得其反,可能還沒勸到一半,人家說你脾氣也沒比我小,你還講我。
《太上感應篇》講正己化人,正己那要從自己做起,「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化人這個「化」,《太上感應篇彙編》解釋到,化是什麼?自然,自然能夠感化別人。我們自己有做了嗎?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真的有正己了,這個化潛移默化,自自然然。
「普代眾生受苦德」,要很有耐心陪伴孩子、陪伴學生。菩薩四德在哪?普賢行在哪?當下。大家在認真敦倫盡分,這是禮敬諸佛,也是廣修供養。剛剛跟大家舉的胡小林老師盡他當父親的本分,他就可以廣修供養給大眾。我們王老師跟大家分享,這個不是做一天、兩天,這是做了十幾年。
我們上一次提到第四大點,家庭教育乃治國平天下之根本。我們看到這個重點,那每一個成家的人都有責任。當然,大家一聽說成家的人都有責任,成德已經出家了,有沒有責任?出家了,出家要荷擔如來家業,更要以天下為家,要為天下培養人才,不然家就白出了。所以師長有指導我們,我們是地球人,我們的起心動念都要為整個地球著想。現在是更明顯,真是牽一髮動全身。我們不把環境保護好,哪裡會受影響?全球都受影響。現在這個溫室效應氣候異常全球性的,但是我們知道根源在人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這個世界問題愈多,愈凸顯中華文明的重要性。師長曾經有勸勉過我們,我們身為中國人,身為炎黃子孫,就是要來救這個世界的,因為古文明只剩下中華文明了,這段話我們要放在心上。人生就兩種情況,要不就是願力身,要不就是業力身,隨業流轉,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而且三善道消福報,消福報很難不造業。成德記得初學佛的時候老和尚說,三善道是觀光旅遊,三惡道是老家,出來一下又回老家報到去了,這個比喻我是印象深刻。所以一定要發願,這樣人生才不會隨業流轉。有願可以改造自己的命運,改造家庭的命運,甚至於改造跟你有緣人的命運。所以發願重要,師長常常勸我們要做好榜樣,這就是淨業三福勸進行者,為人演說。我們要為人演說,首先我們要為整個地球來著想。要解決地球的問題,中華文明在現在以及未來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記得在「十年因緣」,師長在最後有提到,我們年輕的學人,希望大家發心做小學教員,就是希望我們能發願陪伴孩子學習老祖宗的文化。我們陪伴他十幾年,他德行學問有基礎了,他可能是當代的范仲淹。大家想一想,一位老師培養了一個范仲淹功德多大?這個用computer(電腦)也不好算,為什麼?因為范仲淹的功德還在增加,因為雖然他離開了,他的精神還在,他的教誨還在。所以師長曾經有講過,你辦一個念佛堂,有一個人往生極樂世界你就值了。這一段大家聽過沒有?所以今天我們從事教學,真能教出一個承傳的人才就很值了,這個功德就很大。
我們當下能夠將印祖《天下太平之根本》的教誨好好落實,相信我們所積累的體悟在現在跟未來一定可以供養利益很多有緣的人。所以家庭教育乃治國平天下之根本,我們這裡列了三小點,第三點跟大家再複習一下,「家家夫婦,皆知道義,及與因果,敦本重倫」。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真正的學問就在落實五倫大道。「躬行不渝」,不渝就是不變,有恆為成功之本,不能做一二個月不想做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得長期以身作則。「則所生子女,習見習聞」,父母的一言一行隨時在薰陶他,潛移默化影響他。「如水入器,如金就型」,比方說金子鎔化了,你放在什麼樣的模子它就變成那個形狀了。「其性情自成賢善,必不至暴戾恣睢,以惡為能也」,不可能這樣的。
成德自己是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感謝能有跟大眾交流傳統文化的機會,愈交流愈感受到父母恩德之深,父母影響之無形。好像自己回想起來,從來沒有爸爸媽媽說「來來來你給我坐好,我跟你講個道理」,一次也沒有,可是觀察觀察三個姐弟處世的態度,都受父母深遠的影響。比方父母從來不談利,比方爺爺奶奶的事情,從來沒看過父親把兄弟姐妹找來,「來來來,你分多少錢,你分多少錢」,這我沒見過。反而見到什麼?兄弟姐妹,「大哥你不可以這樣,你也要讓我們出點力」。真的是「財物輕,怨何生」。我的成長過程,整個家族從來沒有因為錢產生過摩擦的,沒有,這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父母在我們面前沒有言語上的衝突,一次都沒有,我也沒見過我母親發脾氣,所以我們也沒學到怎麼跟人家吵架,吵不起來。人家講話一大聲,像我大姐,人家一講話大聲她就流眼淚,結果人家也罵不下去。所以真的是父母對我們的影響,潛移默化,什麼時候受影響不知道,可是你細心靜下來觀察自己做人做事,真的都是父母的身教。
印祖這一段真的是很精闢,如水入器,如金就型。接下來第五大點:「家庭之教,母教最要」,母教最關鍵、最重要。我們看底下第一小點:「人之性情,資於母者獨多。」這很容易觀察。我們看緣分的分析,印祖說到了,「居胎則稟其氣」,孩子在母胎裡面隨時受母親,用現在話叫磁場的影響,母親的心念、一言一行,孩子都能感受到那個磁場,而且生出來「幼時則習其儀」,生出來三歲以前都在母親的懷抱裡、母親的身旁,所以隨時都受母親一舉一動的影響。「其母果賢,所生兒女,斷不至於不肖」,不可能行為品性不好。「譬如鎔金鑄器,視其模,即可知其器之良否。」
上一次王老師有提到,她的孩子也是在我們當前的社會環境,也都是進入青少年時期,她跟孩子溝通,孩子還是很好溝通,性情還是溫和。不能說現在外在環境不好,外在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決定比不上家庭、比不上父母。而且說實在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真正用心修行,我們的家人都有佛菩薩、龍天護法在護佑,這個感應是不可思議的。我看大家的表情好像不夠相信這一點。念佛之人師長講沒有魔障,為什麼?因為念這句佛號,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念這句佛號,阿彌陀佛遣二十五大菩薩隨護其人,魔不能擾。你們家你真念佛了,二十五菩薩常常在你們家護持,那當然也會護持到你們家人。
《淨修捷要》第三十一拜,「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這一拜是拜護法。大家想一想,這一心觀禮念下來很誠心,感多少常住三寶、龍天護法護持?這感應真的是不可思議。像成德出來跟大眾分享傳統文化十多年,家裡都挺安定的,這真的都有佛菩薩、龍天護法保佑。這真的不難理解,比方說以成德自己,我出來做這件事,我的二姐還跟我說,「我給你做經濟支援,你好好去做」。我們做弘揚文化的事情,親戚朋友都會支持,那大家想一想,佛菩薩、龍天護法會不會護持?鐵定會的。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尤其在這樣的時代,我們真發願、真有信心,感應來的加持更不可思議。為什麼?現在肯發這樣心的人太少了,一發變成諸佛菩薩、古聖先賢的獨生子女,那個加持更不可思議。
「求子三要」,第二個小點。現在哪一對年輕夫婦結婚,說我就是為天下培養棟梁人才,我看觀音菩薩一定會送孩子給他,送子觀音。當然願不能退,發了就要堅持下去。印祖講道:「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孩子身體是父精母血,父母本身身體不好,他先天的基因就比較不理想,所以得父母自己先把身體素質調整好,保身節欲,以培先天。
「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且《了凡四訓》講道:「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這已經告訴我們,子女跟我們也是感應,所以要求一個好子孫,我們要積功累德,就會感得好的子孫。
我們看這個求子三要,祖師的智慧考慮得很深,而且是考慮得慎於始。現在問題為什麼不好解決?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處理事情都沒有從一開始就很慎重,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開始沒有謹慎考慮好,後面要來改善就很費力。所以我們看這個求子三要都考慮得從開始就很慎重。
「第三,胎幼善教」,少成若天性,小時候把他教好,「以免隨流」,把他教好了就不會隨波逐流。
「此三要事,務期實行。再以至誠,禮念觀世音,求賜福德智慧、光宗華國之子,必能所求如願,不負聖恩矣。」我們真的依照求子三要去做,而且很恭敬的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一定會感來真正有福德智慧,可以光宗華國,可以承傳家道,可以復興文化的人才,一定會到這戶人家來。信為道元功德母,有堅定的信心必有感應。
這段假如相關政府單位能理解,那應該婚前要辦培訓班,把這些都講了,這個國家地區就有福報了,知不知道真的是差太多了。
第三,「胎教之重要」。印祖舉了例子,「文王之聖」,周文王之聖德,「由於胎教」。「胎教乃教於稟質之初」,他一受孕就開始受母親所接觸到的這些人事的影響,不能說他生出來才受影響。「凡受孕後,務必居心動念行事,唯誠唯謹」,很誠敬,很恭謹,「一舉一動,不失於正」。成德曾經有聽到,媽媽喜歡打麻將,結果後來這個孩子生出來聽麻將聲比較睡得著,他在胎裡面就受邪氣影響。所以真的一舉一動都有影響的。「尤宜永斷腥葷,日常念佛,令胎兒稟受母之正氣,則其生時,必安樂無苦。」我遇到好多個,父母信佛,母親念觀音、念《普門品》,生產都很順利,而且孩子生出來了不吵。「所生兒女,必相貌端嚴,性情慈善,天姿聰明。」
第四小點,「世人只知愛女,任性嬌慣,不知以母儀為教。今日之人女,即異日之人母。賢母由賢女而來。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人欲培植家國,當以教女為急務。」有賢妻賢母才有好的下一代、好的人才,這樣邏輯一推上去,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所以教女比教子更重要,愛女不能嬌慣。後面還有提到教子女,甚至教女兒的部分,我們再來談。
第五小點,「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者」,即指女子有德,她能「克盡婦道、相夫教子而言」。女子有德真的是達到相夫教子的效果,所謂妻賢夫禍少。孩子、丈夫他的人生一定會出現一些障緣的,不可能說人一生什麼障礙都沒有,不大可能,可是女子心很靜,女子有德、有智慧,因為她心安在家庭,她都能察覺到,她都能及時護念到。今天假如當母親的人心安定不下來,她很難觀察到教育孩子的機會點,甚至於孩子都出大狀況了,她會覺得怎麼會這樣,她都不知道為什麼。其實真正心安定,孩子一說謊他的臉馬上不一樣了,觀察得出來;到學校去發生什麼事了都會寫在臉上,都可以及時引導他。父子有親都能保持下去,他心裡話都會跟父母講。先生在事業當中也會面臨挑戰,太太都能提醒到。
第六小點,「況初生數年,日在母側,親炙懿範,常承訓誨」。孩子三歲、五歲前都是在媽媽身邊繞啊繞啊,其性情不知不覺受母親影響,「為之轉變,有不期然而然者」,潛移默化影響了。這前面都提到了,自然而然,「如鎔金鑄器」,那個模子最重要的就是媽媽的風範。
第七小點,我們看到「總論第二」,總論在《太平之根本》第八頁。後面提到了,「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賢人,由於世少賢女。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有賢妻賢母,則其夫其子女之不賢者,蓋亦鮮矣」,就很少,不多見,只要女子賢,她丈夫、子女都受到她的德蔭。「彼學堂」,因為在那個時代,對我們來講都七八十年前了,「彼學堂提倡男女平權,直是不知世務」,真的對世間的事情不夠透徹,考慮得不周到。「須知男有男之權,女有女之權。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職,其權極大」,因為這個影響是最重大的。人假如沒有好的下一代,這人類還有未來嗎?但人要有好的下一代,母教是最重大的,所以其權極大。「不於此講究,令女子參政等為平權,直是不識皂白者之亂統」,不識皂白就是黑白不分。我們要了解,古人這些智慧指導了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代代都出人才。現在這幾代西方東進,好多思潮我們自己要冷靜去思考、去判斷,不然這些重要的思想觀念,我們不遵循老祖宗,我們遵循現在的這些思潮,最後真正出狀況的時候可後悔來不及了,人生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所以印祖這些話值得我們深思。當然,你要去說服一個人的想法,我覺得是挺困難的。我們自己明白了,我們自己好好做就好了,不要急著去說服別人。等我們做了,自己、家庭都受很大的利益,別人看了他自然就受到啟發。
我們再看第六大項:「因果者,聖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也。」因果教育,聖人佛菩薩教化眾生之大權示現,權宜之計。因為師長老人家說了,倫理道德教育讓人恥於作惡,因果教育讓人不敢作惡,他懂因果他有畏敬的心,不敢做壞事。這個救急,你馬上講,他馬上產生這種敬畏的心,但是五倫八德他得長期薰修,他才能在一切境緣當中提得起來。所以人人知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這是周安士先生,周安士先生編了《安士全書》,這是一本寶書。
我們看第一點:「須知知因果者,居心行事,唯恐或有過愆」,他有敬畏心,他有警覺性,他怕自己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有過失,這樣他就「必能敦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在《彙編》裡面有個故事,有一個讀書人文筆也不錯,功名都考不上。後來遇到高人幫他看,說你小的時候曾經瞪了你父親一眼,這個罪業重,還沒消掉。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為什麼求不到?有業障,要消除掉。彌天之罪當不得一個悔字,我們要能懺悔,要能後不再造。甚至於古今中外不孝之人真是天打雷劈,《彙編》裡面有。近代都有發生,好像也跟大家有提過,芬蘭有個兒子殺了母親,從家庭一出去就被雷給劈死了。就是這些因果孩子聽了他有畏懼心,他必能敦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研窮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八事」。師長常說我們學習倫理、道德、因果、科學,還有聖賢教育,聖賢教育就是大學之道,就是兩綱八目,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就是明德、親民都圓滿。明明德底下有四個綱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內功,內聖的功夫;親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外王。所以我們老祖宗是內聖外王的學問,這八事他就容易理解了。
「於兒女初開知識」,初開知識就是比較能理解一些人事,比較懂事了,「始學說話時,即以因果報應等事理,循循善誘而薰陶之。俾其深信因果報應,毫髮無爽」,就毫髮無差,因果報應真實不虛。這個眼前發生的事也都可以信手拈來,讓他去體會因果報應。我們真的靜下心來看,因果報應就在我們眼前的社會,甚至就在我們親戚朋友的身上,甚至在自己身上可以現身說法。「此即致治弭災之根本也」,家庭社會能夠安定、能夠治理好,災難能夠消除掉,根本還是因果的教育。
我們看第二小點,在「分論第二」,《太平之根本》的二十八頁,「小兒從有知識時,即教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八德做到了,他必感善果;八德違背了,必遭禍患。所以倫理道德跟因果教育也要融在一起,引導孩子,幫孩子開解。「令彼」,他又知道六道輪迴,他就不會把人生當作就是吃喝玩樂了。「令彼知自己之心,與天地鬼神、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薩悉知悉見,如對明鏡,畢現醜相,無可逃避。」《大學》裡面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瞞不過天地鬼神、佛菩薩。他了解這個真相,「庶可有所畏懼,勉為良善也」,他會勸勉自己要行善、要做好。
在《了凡四訓》有一個故事,衛仲達,他剛好有緣到了陰曹地府,結果把他陰間的記錄調出來,他造的惡裝滿了一屋子。他自己都很驚訝,我才四十歲左右,怎麼會有這麼多惡?陰間官吏說了,「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這個故事對孩子就很有啟發,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這些故事對我們自己修身很有幫助,對我們教學也很有幫助。後面功過一秤,他善事才一軸而已,像一根筷子一樣那麼少的善事,但是這個善事的力量居然超過滿屋子的惡,因為他那一念是為天下百姓著想,「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孩子很單純,聽完這個故事他可能心量就拓寬了,他心量一拓寬,他為整個班想、為整個學校想,我們當老師的又及時給他稱讚如來,他善根就不斷增長。
這一段印祖很懇切,而且教得好細。不知道大家在一起學習印祖的教導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他老人家的慈悲、細緻。我們繼續學下來,那真的是大慈大悲,連女子要生產該怎麼生都教得很仔細;你要嫁女兒了,你要怎麼引導你女兒,讀下來真的眼淚都快下來了,真是老婆心切,就怕我們漏了一些重點,造成人生的這些遺憾。
像接下來講的都很仔細,「無論何人」,教小孩從小怎麼待人,「即婢僕小兒,亦不許打罵」,哪怕是家裡請的傭人,都不能無禮對待。「教其敬事尊長,卑以自牧」,教他要謙退、謙虛。「務須敬惜字紙,愛惜五穀、衣服、什物」,這就是愛惜物命。《了凡四訓》舉了十個行善的綱領,最後一條愛惜物命。「護惜蟲蟻」,一個孩子假如從小就知道護惜蟲蟻,他不只少造太多業,他看到昆蟲,「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這《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教的;「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太上感應篇》教的。你說他從小就愛惜物命,他這個心境可以積多少福報?福田心耕,這樣的孩子你根本不用擔心,兒孫自有兒孫福。
《彙編》裡面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媽媽看到蟲蟻就拿火燒,殺了不知道多少螞蟻。這種事成德以前也幹過,所以現在身體不好正常,小時候護惜蟲蟻自己不懂。結果這個媽媽殺了那麼多螞蟻,後來她生了個兒子,有一天進屋,看到自己剛出生沒多久的孩子被無數的螞蟻在叮咬。妳種了那個惡因,這個惡果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哪怕是螞蟻,牠都有靈知的,牠也是有仇必報。最後孩子死了,這個媽媽也痛苦到最後也走了,所以傷害生命最後果報會在自己身上。
另外有一個故事,正面的。他做酒,有時候會有昆蟲誤飛進去,牠就會死,他很愛惜這些物命,把牠們救起來。後來這個人被人家誣告,罪很重,可能命都要丟掉,被人家誣告了。結果官員要斷他的案,那個筆拿起來要定案,就會有蒼蠅飛過來阻止他寫字。讀書人都知道因果報應,他看這個現象,可能這個案子有問題,後來一調查,真的他被冤枉了。凡有靈知,牠都是有感覺的,牠也會知恩圖報的。而且用佛門講,眾生跟我是一體,不能殺害。
再來,「禁止零食,免致受病」。病從口入,現在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跟吃有沒有關?有大關係。現在夏天到了,大家想一想,夏天最想幹什麼事?喝涼水,吃冰棍,真是阿彌陀佛。大家要知道,外面天氣熱,但是體內是什麼?體內是冷的,你冰棍再吃下去,對身體損害很大。為什麼現在很多十幾歲的女孩生理期一到都痛得上不了課,甚至於在床上打滾?那都是體寒,這都是飲食不節造成的。現在零食裡面都加很多防腐劑、很多抗生素,在李炳南老師那個時代就已經講,不要輕易到外面去吃館子,能自己煮比較安全。當然真的要出去吃館子,要挑注重衛生、有良知的館子。這一句我得補上,不然開餐館的人哪天來找我算帳。
「能如此教,大了決定賢善。若小時任性慣,概不教訓,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類」,這個罪過就大了。「此時後悔,了無所益。古語云:『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其實現在成德覺得首先要讓下一代身心健康最重要,身心一健康,他起心動念都在培福,你又何必去擔心他?可是身心不健康,他哪怕是名校畢業又如何?名校現在有憂鬱症的學生可不少,你說他都有憂鬱了,他會幸福嗎?輕重緩急、本末先後,我們父母老師得要取捨清楚。
「以其習與性成,故當謹之於始也」,慎於始。「天下之治亂,皆基於此」,都奠基於小孩的教育,「切勿以為老僧迂談,無關緊要」。印祖對在家人這些指導非常細緻,我們好好珍惜。
第七大點:「如何落實家庭教育。」
首先第一小點,「家庭教育,最初當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本」。印祖有提到建立一些好的德行,列了二十八項,我們來看一下《佛化兒童讀本》,這樣我們扎孩子德行的根有這些具體的綱目,我們掌握這個綱目,怎麼落實在身教上,落實在家庭、教室、學校這個境教上。曾經都聽過,到學校去看,學生一半的食物都倒掉,這種學校氛圍,孩子能夠愛惜食物嗎?就挺難的。重視起來的學校不一樣,倒菜的桶子就放在老師旁邊,學生過來要檢查一下,慢慢讓他養成習慣。
第一條,「孝親」,這是大根大本,「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與我,實為一體。我愛自身,應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榮親。」「身有傷,貽親憂」,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對我們恩德那麼大,不能讓他們再操心了,身體要照顧好;「德有傷,貽親羞」,也要愛惜好自己的品性,不能讓父母蒙羞,更要鼓勵孩子自己做人做事有德行,讓人家覺得這個孩子好,家教好,這是榮親。所以《孝經》講的:「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第二,「友愛」,友愛也是悌。「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悌也是我們整個文化的核心。「兄弟姊妹,手足骨肉,痛癢相關,休戚與共。」「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德育故事》裡面有很多悌方面的故事,其中好像有三兄弟他們要分家,他們家前面有個紫荊樹,那也得分。結果他們在那裡想著分家的事,這個紫荊樹就枯掉了,枯死了。他們三兄弟很受啟發,你看萬物都有情,後來就不分了,結果紫荊樹又活過來。這都是歷史當中真實的個案,我想這個能講給孩子聽他終身難忘。「兄愛弟敬,和和睦睦。相推相愛,家庭之福。」
第三,「敬師」,孝親尊師是德行的大根大本。「師嚴道尊,人倫表率,道德學問,是效是則。」所以父母老師的配合很重要,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父母教孩子尊重老師,教育是合力。父母要引導孩子,老師所教的要依教奉行,這是真正對老師的尊重。而老師他給孩子做榜樣,而且「養我蒙正,教我嘉謨」。孩子小時候受父母老師影響最大,所以要感老師身教、言教的恩德。「不敬其師,何能受益?」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我們現在來看,這每一條都很重要,哪一條沒教到可能都會出狀況。你看第四點,「擇友」,尤其到青少年年紀,這個最關鍵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相處,有損有益。」所以孔子有「益者三友,損者三友」。隨著年齡的增長,朋友的影響愈來愈大,可是他如何擇友也是從小形成的態度、判斷力。「益者近之,損者遠之。勸善規過,端賴乎茲」,端賴於此。
第五,「布衣」,這是建立孩子對於物質的態度。「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衣取遮體,兼以禦寒。大布之衣,惜福養廉」,儉以養廉。「莫羨綢緞,錦繡華美。折了福壽,自暴自棄。」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觀念,衣服最重要的是遮體、禦寒,而不是穿的跟人家攀比,而且太奢侈都會折損自己的福壽。而且節儉可以延長壽命,因為福報沒有花完,所以延長壽命。
第六,「蔬食」。談到飲食,「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蔬食衛生,肉食傷生。殺時恨心,其毒非輕。勿貪吃肉,吃了須還」,吃牠半斤還牠八兩。「還的時候,真個可憐。」我們這一生受病苦是花報,真正的果報是在畜生道還人家肉。現在生病是花報,所以還的時候真個可憐,我們看畜生道當豬,那就不知道要還多少世,很麻煩。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