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六十集)  2022/11/26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60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上一次的課程,我們一起探討印光祖師所著的《佛化兒童讀本》。一起研究這二十八個德目,主要是從我們學習印祖《天下太平之根本》,我們有「學習綱要初探」,談到「如何落實家庭教育」。這一大項有九小點,我們談到第二點,就是自己所作所為有法有則,能為子弟做榜樣開始。

  在《妄盡還源觀》有提到菩薩四德,「隨緣妙用無方德」,這二十八個德目很可能在學生或者孩子一天生活情境當中都會出現,這時候能抓住這個機會教育點,把這二十八個德目能夠隨事來講說,隨緣妙用。菩薩四德當中有提到「威儀住持有則德」,這是身教,「柔和質直攝生德」是言教,身教在言教之前。我們一起學習這二十八個德目,要先以身教為先,不是學著又想著只是去講給孩子聽、給學生聽而已。「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這個知所先後,有諸己是我們有這些優點,這樣好帶動學生、帶動孩子;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們沒有這些缺點,再去護念孩子、學生改掉這些缺點。所以儒家、佛家這些教誨也都點明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身教為先,言教為後。菩薩四德最後是「普代眾生受苦德」,代眾生苦要很有耐心陪伴、耐心護念。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著急,沒有耐性,很可能變成揠苗助長。

  我們之前講到「盡忠」,「一秉真誠」,忠誠、忠誠,我們很多的詞能夠去體會這詞中的字,忠誠,忠就是很真誠,「不被妄侵」,一念不生是謂誠,我們的心裡對對方有成見,要真誠對待他不容易;忠貞,你看這些詞都能讓我們更去體會「忠」這個字;忠義,忠的人該做的事他會盡力。一秉真誠,不被妄侵。「事親接物,了無二心」,侍奉父母親人、待人接物都是真誠盡力,沒有二心、沒有分別,不會變心,二心就變心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諸位仁者,你們人生過程有沒有因為人家變心很難過?好幾天睡不著覺,「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所以我們很難過,我本來要用「痛恨」,我看這個詞不是很好,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這個痛恨的念頭起來,又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我們很不願意人家騙我們、對我們變心,那我們也不要對人家變心。其實說實在話,我們一天變幾次心?我們的心常常在變。所以儒家的心法是忠恕之道,忠就是我不能變心,嚴以律己;恕,寬以待人,人家變心是正常的,不要苛責。我們能這樣處世,那就離真心不遠了。「忠恕違道不遠」,「道」就是真心。我們對任何人、事都是用忠恕,這叫積功累德,不用忠恕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對我們聞佛法的人,此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出離輪迴生死,所以我們學佛的過程一聽到這個跟往生有關、跟了脫生死有關,耳朵就變長了,不敢忽略了這一段話、這一段祖師的開示。

  印光祖師說:「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常存」就是不能須臾離也,要提起這個心,「心心隄防過愆」,心念要提防自己,犯錯就起輪迴心造輪迴業,尤其要跟十善相應,不能造十惡,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方與佛合」,這個心跟佛的心相應。「如是之人,決定往生」,印光祖師只講了這一句話下來,就給我們保證,只要這樣處世待人,又念阿彌陀佛,必定往生。四個重點,常存忠恕、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跟佛菩薩不感應。所以我們存忠恕,別人變心我們能包容,我們自己不能變心,從一而終對待家人、對待親戚朋友。師長常常說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這句話我們得重視起來,盡忠就是用真心。

  「只期盡分」,就是期望自己能夠盡到力量,盡了自己的本分,「不計人知」,沒有想要別人認可、要別人知道,因為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不是有什麼條件、有什麼名聞利養的追求才去做的,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如是之人,堪為世儀」,能做到盡心盡力,盡自己的本分,這就是世間的表率、表儀。

  我們再看下一個,十四、「守信」。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這一定要教給孩子。我們也曾經聽過不少故事,在西方社會,比方你逃票,車票故意不付,被查出來,這個記錄是連線的,有可能你再去求職,人家不錄取了;甚至於你去貸款,人家不借給你了。這是第二生命,肉體是第一個生命,還有另外一個是你在這個社會的信用。「民無信不立」,你沒有信用,你就很難在人群立足。而且你做了一件讓人家不能信任的事,你再求別人信任你就不容易了。我們小時候都聽過的故事,「狼來了」這個故事,他騙了人,後面人家就不信了。

  「守信之人,言不妄發,說到做到」,當然這裡也是考慮「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所以要答應別人以前要度德量力,量力而為。古人的態度,答應以前很慎重,不輕諾;答應以後,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答應了,再難他一定要堅持他的信諾。在商業界也曾經聽過,他合約訂下去了,賠錢他也做,也不偷工減料,信義為立業之本,後來反而是客戶覺得他應該是虧錢了,後來一看也是貨真價實,被他感動了,以後生意都交給他做,他再難還是守信用。說到做到,「不矜不伐」,守信用是我們做人應如此,不能守了信用反而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矜」就是有點傲慢,「伐」,自我標榜。「我這個人可守信用了,幾年前怎樣怎樣怎樣」,你要小心一點,會自我標榜的比較不可靠,他做什麼事都是有目的性的,不是發自他的良知、真心。

  剛剛「忠」也有提醒,只期盡分,不計人知,你做那個事情都是帶有目的的,這都不真心。就像守信是要發自良知去守,假如是為了「我守了信,這樣我去銀行貸款、我做什麼事才方便」,假如是建立在自己的利益之上的信任,可不可靠?有可能假如他這一次不守信,他算盤一打,我這個不守信可能可以賺到我這輩子花不完的錢,你看秤一秤,信用跟花不完的錢要取哪一個?那就危險了。所以有很多人他不守信,都是他一生沒有不守信的記錄,但最後一次他可以把自己的公司搞垮,因為可以賺到他花不完的錢。說實實在在話,人算不如天算,他這麼搞,很可能他的禍就要現前。小人冤枉做小人,這個財富可不是這麼算的,財為五家共有,你昧著良心了,水災要你的錢;火災要你的錢;小偷、強盜要你的錢;貪官污吏要你的錢;還有不肖子孫就降到你們家來了,敗家子要你的錢,那個守不住的。所以守信是本分,不矜不伐,不能去炫耀。

  「無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厭棄」,人家不願意為伍了,不願意合作了,「不如牛馬」。所以我們自己不能把自己的人格給丟了,仁、義、禮、智、信,這是五常,我們得人身也是因為五常的善因,我們不能以人身行違背五倫的、五常的畜生事,這才叫自愛。

  十五、「仁慈。」「仁愛慈悲,心之生機」,仁愛合天心,上天有好生之德。「此心愈真,福澤愈深」,其實所有的德目我們都是引導孩子「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福田靠心耕」、「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稻盛和夫先生介紹給年輕人的第一本書就是《了凡四訓》,讓他了解命運的真相,自己是可以改造命運的。

  福田大分三種,「恩田」,不忘父母恩,我們說上報四重恩,每天迴向,這個念恩的心都能時時保持。包含我們佛門連吃飯都有功課,吃飯以前要先供養佛菩薩,然後還要感謝施主,所以一般齋堂叫「五觀堂」,要食存五觀。所以吃飯也是修行,會不會修差別很大。比方說吃飯,不會修行,對飲食揀擇了,一揀擇分別心就很重,偏食。所以「對飲食,勿揀擇」,你看在吃飯的時候練不分別、不執著。師長常常說「你會麼?」就是會不會修行。道場在哪裡?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面對一切人事物練不分別、不執著,會修行;不會修行,在每個人事境緣,還有物質環境也是,你看吃東西是物質環境,那就會墮落下去。所以飯前感恩詞很重要,感謝天地滋養萬物,感謝國家培養護佑,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老師辛勤教導,感謝同學關心幫助,感謝農夫辛勤勞作,感謝大眾信任支持,感謝所有付出的人,最後一句,還有漏掉的全部都包了。當然你當老師的要敏銳,比方說飯前感恩詞,感謝天地滋養萬物,感謝國家培養護佑,念那麼快,有口無心。所以老師要很敏銳,孩子是走形式還是有口無心,都要機會教育、引導。這是恩田。

  再來,「悲田」,仁慈是屬於悲田。還有「敬田」,恭敬三寶,恭敬一切人事物。比方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你就不會糟蹋食物,這都是培福。節儉的人有福報,甚至可以延壽,因為祿盡人亡,人這一生的福祿花完生命該到終點。假如他能活六十歲,可是他特別節儉,到六十歲的時候他的福報還沒有花完,他可能會延壽二十年;可是他假如花得太凶,他本來六十歲,可能他四十歲就走了。

  在《德育古鑑》有一個故事,兩個同學同年同月同日同時辰生,結果他們兩個人比方說考上秀才,這個功名的時間點幾乎都是一樣的。後來兩個人分配到教育部門工作,兩個職稱都一樣,但不同地點。兩個人相約,比方我可能不行了,通知一下另外一個朋友。後來其中一個朋友去世了,另一個朋友就很緊張,「哎呀,他走了,我可能也差不多了」。他趕去弔唁,在好朋友的靈堂前很傷心,「你地下有知,通知通知我,我是不是差不多了」。當天晚上就夢到這個朋友跟他講,「我出生家裡比較富貴,養成奢侈的習慣,我現在福報花完;你從小家裡貧窮,你很節儉,所以你寬心,你的命還很長」。

  所以教富貴子女比教貧窮的子女難,因為富貴從小就是順境,一順境就覺得理所當然,不容易感恩。貧窮的孩子,你送他個小禮物,感激得不得了;富貴人家,你送他很好的東西,他看一看放在旁邊,連個謝謝都沒說。我們當老師也要常常提醒孩子要念人家的恩,人家送我們東西都是一分心意,我們要感謝,不能挑剔,不能連個謝謝都沒說。我們都是從小沒吃過什麼苦的,都比較是富貴、順境,那就要對治,從小太富貴,感恩心就比較弱。而對治自己的習氣要修行靠個人,自己下功夫。像李炳南老師的榜樣,人家供養什麼,他都先拿去供佛。我們也是對治,人家送我們什麼,我們一定提醒自己,哪怕不能當面感謝,一定也要發一個信息或者打一個電話致謝。都要從這些細節當中來調伏自己的不足、自己的習氣,才能轉過來。

  所以恩田、悲田、敬田。時時存著仁愛心,福澤愈深。「若無此心,勢必殘刻」,殘忍刻薄。「縱有宿福」,縱使過去生修了福報,「折盡受厄」,因為太刻薄,福報折損得很厲害,最後是招來災厄。

  《格言別錄》裡面有提到「造物所忌」,造物所忌是上天最忌諱的,「曰刻、曰巧」,「刻」就是刻薄,跟上天的好生之德相違背,所以待人不能苛刻,要寬以待人,能包容;「巧」就是耍小聰明,自己比老天爺還會算,這都是忌諱。

  在宋朝有兩個將軍特別明顯,當到大將軍,過去宿福也很厚,一位是曹彬,一位是曹翰,他們是同樣時期的將軍。曹彬我們看歷史記載,他要攻南京城,結果他就裝生病,就跟他下屬這些將軍說,「哎呀,我這個病只有諸位將軍能夠治」。那當到將軍的人都重義氣,「有什麼我們一定幫忙,你儘管說!」曹彬就說:「入城不妄殺一人,這樣我的病就能好。」跟這些將軍約定好了。大家想一想,南京城可是大城市,整個軍隊都是不妄殺,那多少人的生命撿回來。這是他在戰爭當中的態度,護了多少的生命在其中。

  講一個細節,他有一個士兵犯了錯,判了幾十軍棍,結果曹彬說先不打,過一段時間再處罰,記著!後來過了一段時間才處罰,身邊的幹部就很納悶,「將軍,你為什麼要一段時間才執行?」曹彬說:「他犯錯的時候剛結婚沒多久,那個時候我打他,怕他家裡的人說可能就是因為娶了這個掃把星才會被處罰,所以隔一段時間不會把這個責任牽連到他新娶的太太身上。」一個將軍考慮事情到這麼細緻,替他的太太著想,其實也是替他一個家著想。所以他仁慈積了厚福,不只他自己很有福報,命很長,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他的孫女就做到皇后了,後代子孫都很發達。將軍後代能很好的不多,因為畢竟從軍要帶兵打仗,很容易殺害生命。這是很好的榜樣,在武官當中還能修菩薩道,這不簡單,所以上天給予他的福澤就很明顯。

  另外曹翰,他脾氣大,攻城之後很可能會濫殺,他最後就短命了,而且後代也不好,所以同一時期的武將對比就很明顯。

  《太上感應篇》裡面,《感應篇彙編》當中都有,這一本書可以伴隨我們教孩子倫理、道德、因果,而且它會集得理跟事都非常完整,理很透徹,事有正反兩面,學生一聽印象深刻。

  十六、「不殺生。」「凡屬動物,皆有知覺」,牠都有知覺、有靈魂。「貪生怕死,唯命是惜」,都很愛惜生命。「若戲頑殺,及殺而食。現生後世,決定報復。」我小時候假如就有學印祖,我看我現在身體會好多了。小時候拿著昆蟲在玩,就傷害不少生命。我記得這個報應也挺快的。小學期間爬上樹去抓金龜子,結果就從樹上掉下來,一掉下來,樹下就有玻璃片,一插,你看一二公分的這個,我這裡有證據在,留下痕跡了。這就是殺生的果報,幸好祖上有德,沒有插到動脈,不然血就噴出來了。這是反面的現身說法,講給學生聽。

  像《彙編》裡面,我們舉一個例子,因為這個例子可以說明凡有動物皆有知覺。你說一個螞蟻有沒有知覺?會,牠會痛的,牠有靈性的。杭州有一個婦人,性格非常凶悍,遇到螞蟻,比方說在廚房看到一群螞蟻在爬行,她就瞋恨心起來,就拿火燒,死掉的螞蟻無法計算。然後又常以石灰塞住蚯蚓洞,可能蚯蚓就活不了。後來她生一個孩子,還在襁褓當中,才幾個月,剛好這個婦人走出房間,後來回來看到床上一個黑團,她就很驚嚇去看,她的孩子已經被整群的螞蟻咬得變成一個黑團,死掉了。這個婦人痛失自己的兒子,最後也暴斃了,傷心過度死了。螞蟻也有知覺,現生後世決定報復的。

  另外一個正面的例子,你看蒼蠅很小,牠也有知覺。有一個工人,他的主子是做酒的,他只是服務而已。他有仁慈心,看到蒼蠅不小心掉進去了,他把牠撈起來,不然就死定了,這樣也不知道救了多少蒼蠅。有一次被誣告,要死刑的,這個官員要下最後判決,每一次要寫上去就有一群蒼蠅過來阻止。古人都讀古書,因果的真相都明白,此事必有蹊蹺,就重新調查,就洗刷這個工人的冤屈。所以都有知覺,有怨牠會報怨,有恩牠也會報恩,決定報復。

  我們有時候這一生身體不好,可能想一想我這一生好像也沒有什麼殺害生命,怎麼身體不好?因果通三世,有時候是過去生造的,這一生被殺的這些動物牠是後世緣才成熟來報復。我們深信因果,不能只看這一生。因為我們能深信因果,我們才能發得出一種懺悔的心,真誠的懺悔才容易化解過去的這些仇恨,再加上我們積極放生做功德迴向,都能化解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第十七、「不偷竊。」「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喪品」,偷小東西喪失品德,甚至於你全班同學、全校同學都不信任你,「偷大招禍」,可能就要鋃鐺入獄。「偷人之物,折己之福。欲得便宜,反吃大虧」,不要幹傻事,小人冤枉做了小人。而佛門教導不偷竊教導得更深入,「不與取」,別人沒有說要借給我們的東西,我們不能隨便去拿,從這個態度建立起來。當然自己家裡的人、很親的人就要懂得開緣,不然你回到家裡面,打開冰箱要吃點東西,「媽,這個我能吃嗎?」問了好幾次,你媽媽說:「你今天是怎麼搞的?」別人沒有同意的,家裡人家裡的物品都可以使用的。當然從另外一個面,比方說你的朋友到你家裡來,他持戒精嚴,你就可以跟他說:「我家裡什麼東西你都可以用,不要客氣。」這就是你能夠替人家考慮到這裡,那他就很寬心,不然他持戒精嚴,用個衛生紙,你不在他得等你,可以通知你了他才能用。

  十八、「不邪淫。」「淫欲為害,傷身喪志」,玩人喪德,玩物喪志。「雖屬夫妻,亦當節制」,《太上感應篇》特別強調不能淫欲過度。這一點印光祖師非常感嘆,就是以前的人懂得節欲,所以都是壽終正寢;現在西方東進,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讓人不懂得節欲,往往傷了身,折了壽命。古人有說,上士(品德修養很好的讀書人)異房,夫婦傳宗接代的大事辦完了分房睡;中士分床,同一間房間不同床,分床;下士異被,就是蓋的被子一人一條。古人對這些事很懂得拿捏分寸,因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要懂得節制。

  「若是邪淫,更非所宜。古今志士,無一犯之」,印祖這後面八個字就提醒我們,古今仁人志士,可以留名青史的人,沒有一個是犯這個的。我們現在的目標不只是留名青史,我們是什麼?是要做大丈夫,出六道輪迴,裝身於千古聖賢之列,不願為隨波逐浪之人。往生就是作佛,這不是開玩笑的,那更應該要嚴持戒律。

  古人特別提醒,「萬惡淫為首」,確實有道理。在《彙編》裡面說,淫甚至於勝過殺。因為你淫人妻女,有可能她家裡的父母、丈夫忍受不了,有的自殺了,甚至有的氣憤到去殺了對方的全家,這樣的例子都有。所以萬惡淫為首,古人的考慮很深遠。

  剛好這幾天有朋友寄了一個故事,剛好也是對比的。明朝有個讀書人叫孫道,他沒什麼福報,到人家大戶人家也只是抄抄寫寫,人家還不請他做私塾老師。結果有一天晚上,有一個婢女跑到他房間要進來,他拒絕,他有定力,拒絕了。結果那個大戶人家的私塾老師反而沒有拒絕,這個私塾老師很快就生了重病,教不了,變成孫道來擔任教師了。後來慢慢人家很信任他,都把小孩送給他教,他們家境就慢慢富裕起來。他的叔叔剛好有一天可能在夢中到了陰間,然後就聽到人家在唱餓死的名單,結果唱到孫道就把他改成有福了,本來他的命是餓死的。結果真的,當他到四十六歲,因為他命中是四十六歲,當他到那個命的時候,確實他們那個地區真的出現饑荒,可是他命已經轉了,他後來延壽兩紀,活到七十來歲才走。你看就拒絕了一個婢女,他改命了,他的後代子孫都改了。

  另外一個,唐朝,叫裴章,他還跟智者大師的學生曇照法師關係很熟,從他父親到他,都有親近到這個高僧。當時候曇照大師還跟他說:「你看你的命格很好,將來會做大官。」後來過了很多年,曇照大師又看到他,就很驚訝,他的面相都變了,他說:「你到底有做了什麼損陰德的事?」他說:「我應該沒有做太多。」他二十歲娶妻了,他說後來當了官,只是沒有守住女色,他自己覺得應該不會太嚴重。後來大師就很感嘆:「你自己折了自己的福報,你不只沒福,你還有可能會有災禍。」後來沒幾年他被自己的下屬殺了。你看本來命很好的,就因為邪淫,最後遭了橫禍,橫死。

  現在的社會風氣一定要從小教孩子不能邪淫,先入為主重要。假如他小的時候你沒教他,一去初中、高中,那種風氣又影響他就麻煩了。幼兒園老師、小學老師能把這個德行給孩子扎下根,這積的陰德很厚,功德無量,少成若天性。

  十九、「不說謊。」「言為行表,是本心術」,言語、行為,言為心聲,所以根源還在我們這一顆心上。「心既不真,行何能正。望爾後生,切勿妄語」,要不妄語也得從心地下功夫,心要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造這些業,有可能受報在地獄是拔舌地獄。從小讓孩子看看「地獄變相圖」,幫助會很大。當然你不要放太多很恐怖的,放到孩子作惡夢,最後家長都反感。大家那個度還是要掌握好,也要看著孩子的表情,不要都驚恐萬分,他有一種敬畏心就好。我感覺我們現在當老師也不能矯枉過正,過猶不及。我很感謝,我在高雄成長,我們高雄有個春秋閣,有龍虎塔,那個龍虎塔裡面把地獄景象畫在牆壁上,我們小時候進去,印象很深。

  所以「望爾後生,切勿妄語。口是心非,終無結局」,你騙人家一次兩次,人家不是傻子,不會一直被你騙,日久見人心,你就不能在人群立足了。我們聽師長說,佛陀生生世世不妄語,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三世不妄語,舌頭可以舔到鼻尖。這個可以做教學用,讓同學們,一班像我那時候教書三十五個學生,說不定有哪個學生真的舌頭可以舔到鼻尖,你就可以馬上印證,「你看這個同學一向守信用」。人一生的特質都有帶著前世的習氣,他三世不妄語就可以表法出來,同學會印象深刻,我怎麼差這麼遠?他會印象深刻,我前生有這個習氣,這一生也有,他就會引以為戒。

  二十、「不吃菸。」「菸俱勿吃」,其實這可能就包含這些吸鴉片、吸香菸都在裡面,都不能吃,「以傷衛生」,傷健康。「口氣常臭,薰天薰人。鴉片香菸,其毒極烈。花錢買害,痴人可憐」,這些東西對自己很不好,甚至於你抽菸全家人都受害。聽說有個研究,抽二手菸的人得肺炎更厲害,因為吸的人吸都吐,他盡量吐出來了,二手菸吸進去都沒有吐,所以真愛護家裡人要改掉這個惡習慣。好像也都有報導,吸菸得肺癌的比例很高,這些其實都可以呈現給孩子看,眼見為憑,就記憶深刻了。

  我們曾經聽過一個太太勸先生戒掉菸,她勸得也很有技巧,她不是說別抽了、別抽了!這種勸法手段有點不是很善巧。她知道,這是觀機,看到她先生特別愛自己的女兒,前世緣分深。跟母親緣深轉男身,跟父親緣深轉女身,這都有因緣。她就有一天跟先生聊啊聊啊,剛好聊到很自然的情況就說了:「你看女兒跟你緣這麼深,她結婚的時候,在要拜父母的時候,假如我們缺席了,那是女兒多大的遺憾。」她先生聽完就把菸給戒了,你看這夠善巧的吧。講話要柔軟,柔軟的人會抓時機,勸人要不露痕跡,自自然然就帶出來了。尤其愈親的人你要愈自然,因為愈親的人愈敏感,你還說,「來來,坐,我今天有話跟你講」,這麼露骨,人家馬上身心就是緊繃的,今天又要給我嘮叨什麼了。成年人要給他留面子。忠恕之道,自己不要面子,嚴以律己;但是要給別人留面子,這才是恕,寬以待人。

  二十一、「不飲酒。」「酒是狂藥,飲必亂性。醉則反常,越禮犯分。最好勿吃,免致大喝。聰明智慧,常保清白。」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跟五常相應,不殺生,仁;不偷盜,義;不邪淫,禮;不妄語,信;不飲酒是智。你不飲酒代表你很理智,不要喝了酒胡言亂語,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做出沒有辦法挽回的錯事情,所以理智的人他會考慮後果。當然不只是面對酒要理智,其實應該面對什麼事都要理智,我們要有這種敏感度、敏銳度。

  大禹是聖王,剛好有人進貢酒,他一喝就很警覺,他說後世必有人因為喝這個東西而亡國,所以他警告他的後代子孫,「內作色荒」,內好女色;「外作禽荒」,喜歡打獵玩樂;「甘酒」,要喝酒;「嗜音」,喜歡聽靡靡之音;「峻宇雕牆」,喜歡住豪華的宮殿;「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剛剛提的六點有一點就會亡。所以節制欲望重要。

  在《彙編》當中舉到《大智度論》談飲酒的過失,總共有三十二點,這個可以念一遍給孩子聽,這麼多害處。我們舉前面幾點來看,第一個,「財物虛竭」,酒也挺貴的,錢財都耗掉了;第二,「眾病之門」,喝酒傷身;三,「鬥諍之本」,喝了酒亂性,跟人爭吵衝突都有;第四,「裸露披跣,同於牛馬」,喝了酒不守禮,就是失了理智,袒胸露背的就很難看。提了很多,身力軟弱,心志迷惑,智慧蒙蔽,不知敬父母,不知敬鬼神……真的,喝了酒之後確實是這些狀況。

  在《彙編》當中舉了一些例子,比方說這些大官去見皇上,結果一開口都是酒氣,皇上覺得他不值得信任,都降他的官職。這裡也提到閩南一帶有個讀書人叫劉某,姓劉,平常行為都非常端嚴,而且他學生很多,常常都跟學生勉勵他們要戒色。結果有一天喝醉了,居然跟朋友在爭一個妓女。醒過來之後很後悔,沒有臉去見學生。結果閉門三日,不出門,然後集結古今受到酒危害的這些例子來自我警策,把這一本書取名叫《百悔經》。這個讀書人還挺可貴的,他懺悔的方法很積極,編了這一本《百悔經》,來贖自己的罪過,勸更多的人。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而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要在學生面前立信是不容易的,要失掉是很容易的。

  另外有一個江蘇一帶的讀書人葉某,他平常孝悌做得特別好,人家都稱他孝子。有一日喝醉後居然跟弟弟吵架,父親出來勸解他,他因為喝醉了,居然講了幾句對父親不恭敬的話。結果五更天快亮了他醒了,他的太太就把他醉後的情況講給他聽。他悔恨欲絕,趕緊到父親的房前磕頭,痛哭流涕,求他的父親原諒他。跪了好一陣子,父親的怒氣才消下來。

  這兩個讀書人平常德行都挺好的,都不免因為喝了酒行為乖張。假如平常就沒有這樣的德行,還很喜歡喝酒,那就不知道會闖出什麼禍來了,所以「酒名禍泉」,還是講得很有道理。當然佛家都有開緣,開遮持犯,比方說年齡很大了,血液循環不好,這是可以開緣的。我們活學活用,不能學得死板。

  二十二、「不賭博。」「賭錢博弈,喪志失時」,人陷到某些嗜欲裡面去,真的就沒什麼志向了,甚至於根本都提不起責任感、提不起本分,玩物喪志了。你看賭博打麻將打一整夜的,時間多浪費,打一整夜可以念兩萬聲佛號、幾萬聲佛號,差別太大了。而且那個很傷身,熬夜在那裡賭博,真是太愚痴了。

  「專心於此,正事棄遺」,會誤了很多事。「有限光陰,送之兒戲」,寸金難買寸光陰,居然就這樣賭博玩樂給它葬送掉了,而且還要「破家蕩產,罪無了期」。要跟學生講,你找對象,他假如會賭博的,你要保持距離,以策安全。會賭博,那不只害了自己,可能祖上的財產統統都敗光了,有時候敗到這種程度他還是不改,妳嫁給這樣的先生就苦命了。當然可以舉例子,當地假如有這個例子,就可以舉給他,引以為戒。

  二十三、「不奢侈。」「奢侈誇富,買禍買賤。君子下看」,奢侈的人,有涵養的君子人家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交往,「盜賊來劫」,奢侈的人感不到有德行的人來交朋友,會感什麼來?感盜賊來。其實這樣奢侈,孩子看在眼裡,最後會敗家產的。南部,我現在講地點都不講具體的,台灣南部。因為講得太具體怕有些人生煩惱,怎麼講到我住的地方?不惱害眾生。有一個在企業界也頗有成就,他的財產累積到二十億,不少了,買個房子一億。你看你住那個一億的房子,盜賊看了會怎麼樣?想方設法。人世間的緣都是感召的,敗家子也是自己感召來的。結果那麼會花錢,後來他中風了,他兩個孩子在他中風的一年之內把二十億全部花光。請問大家,事情結束了沒有?不能結束,他孩子已經花習慣了,他的苦日子才剛開始。除非他的孩子去上道德講堂,不然他沒有轉變的增上緣。所以各地辦道德講堂都是功德無量,就有可能讓浪子回頭,那就金不換。

  「布衣蔬食,聖賢儀式」,聖賢,有涵養的人,他們都是安貧樂道、樂天知命,精神生活不斷提升,物質生活自然淡、減少。所以布衣蔬食,聖賢儀式,「現生後世,人各取則」,都以他們為榜樣。我們比較熟悉的晉朝石崇,他很奢侈,都在那裡跟人家比財富,最後被人家告,整個家族都受牽連,就死得很慘,這都是因為奢侈誇富,買禍買賤。

  我們看二十四,「不傲慢」。「傲慢輕人,實自呈短。明人知伊,學養俱罕」,人家明眼人一看我們傲慢,學識涵養不可能高到哪裡去。荀子有說:「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事業能發展起來,恭敬,服務人很恭敬;敗就是開始傲慢,就要敗了。學業也是這樣,恭敬學問,愈積愈厚;覺得自己學得很好,了不起,傲慢,這就上不去了。「縱到聖位,猶不輕人」,孔子是我們的榜樣,他是至聖,他不輕慢人,甚至於是項橐才七歲,「昔仲尼,師項橐」。既然孔聖人都不輕人,我們怎麼可以輕人?「絕無凡聖,念存於心」,絕對不會去傲慢,都是謙卑待人,謙受益。傲慢還是要用忠恕之道,別人有慢我們能包容,自己一有慢趕緊遏止。在佛門《法華經》裡有一個常不輕菩薩的表法,對每一個人都是恭敬,每個人都有佛性,這樣才能奉行普賢行。普賢行第一個「禮敬諸佛」,有傲慢就行不了普賢十大願。我們是要去極樂世界的,傲慢一定要調伏,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要把頻率接上去。

  二十五、「不嫉妒。」「人有才德,我當讚歎。彼於社會,必有貢獻。若生嫉妒,是謂愚痴。業報奪汝,宿世慧思」,我們假如嫉妒心太強,我們宿世的慧根也會受到很大的障礙。「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你稱讚人家的德行,人家去效法,你功德無量;一嫉妒,那個折福很大。

  師長還特別講了一部經,《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可能有觀察到。師長講每一部經一定都有觀機,都是在護念我們每一個弟子這條菩提路能夠走成就。像老人家講《金剛經》,就是看我們雖然在念佛,還有太多放不下,這一部經就是幫我們看破,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別當真。講這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應該是有觀察到在道場當中可能會嫉妒他人。這一部經的緣起就是有一群修行人嫉妒兩位法緣殊勝的法師,結果就毀謗他們,造下這個惡因。大家想一想,毀謗,講幾句毀謗的話時間很短,可能不到三十秒,果報呢?墮到地獄一千八百萬年。地獄是度日如年,一千八百萬。然後又要到餓鬼、又要到畜生,才能夠回到人道來。結果他們那一世回到人道,聽佛陀講經都聽不懂,很難過,去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又把他們帶到佛面前來,佛就把這個因果講出來了,他們痛哭流涕,懺悔。所以人要冷靜,造十惡很短,後面的果報很長。我們在境界當中警覺性就高了,太不值得,太冤枉了,不能造惡。

  二十六、「不偏見。」「人有小智,未聞大道。每執己見,以為最妙」,不能固執己見。「坐井觀天,所見者小。若登高山,前見自了」,站的角度遠一點,會對自己以前這些固執就覺得很不好意思、很丟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有時候固執起來就只是執著在自己的角度,還是要冷靜,多聽聽旁觀者的角度。人要不固執己見,首先觀照觀照,父母的話自己聽不聽?兄弟姐妹的話自己聽不聽?這是最了解我們的人,假如他們勸我們都不容易接受,那鐵定我們也挺固執的。沒有聽過哪個人很固執往生極樂世界的,什麼都要跟往生掛鉤,我們警覺性才會高。

  二十七、「不遷怒。」「有富貴人,氣量或小。每因拂意」,就是不順自己的意思了,「忿怒牢騷」,常常會發牢騷,就是氣量不夠,不能容人。發牢騷就是起情緒了才會發牢騷,起情緒就是瞋恚心。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所以不能發牢騷,不然自己把功德放一把火給燒了。難行能行,困難愈大功德愈大,不要發牢騷,李炳南老師說歡迎困難、歡迎困難。「遷怒無益,自他煩惱」,造成自己跟他人的痛苦煩惱。我們自己檢討檢討,最近有沒有情緒上來了,還把這個情緒延伸到親戚朋友身上,事後還不跟人家道歉,那我們就談不上修行。一察覺有情緒了,不要講話,先冷靜冷靜下來,不遷怒、不貳過,要效法顏回夫子。「海涵寬恕,是無價寶」,有容乃大。我們進佛門第一堂課是彌勒菩薩幫我們上的,第一堂課沒有過關,後面的課就修不了,大肚能容、笑口常開才入得了佛門。

  二十八、「不恥問。」「能問不能,多問於寡。冀人從己,故先自下。若是無知,尤當問人。博學審問,造詣方真」,能夠博學審問,自己的道德學問才能不斷提升、才能契入境界。要問別人,開不了口,不好意思,這要把好面子放下。連顏回這麼有學問,人家都能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所以德比於上則知恥,我們以孔子、以顏回為榜樣。甚至於有時候學生會的我們不一定會,我們也可以表一個法。比方說,我教書的時候,那學生廚藝還比我好,我可以向他請教。你這個動作,你這些小學的孩子他一定印象深刻的,你就演出來給學生看。

  今天跟大家交流完印祖編的《佛化兒童讀本》。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不好意思,超了五分鐘。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