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劉素雲老師複講 (第五十二集) 2018/5/16 中國 檔名:56-214-0052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下面我們接著上午的內容往下講。請看下面這段經文: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闇。轉受餘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先看幾個詞彙,『身愚神暗』,「身愚」是指自身愚昧,「神闇」是指精神昏暗沒有智慧。『轉受餘教』,餘教是指不能即生了脫生死的教法,都叫餘教。「轉受餘教」就轉移目標了,又去接受別的教法了。『無常根本』,「無常」是六道輪迴,「根本」是由貪瞋痴造作十惡業。『蒙冥抵突』,「蒙冥」是糊塗,不清醒,「抵突」是抵觸、衝突。
我們看下面這幾句經文,「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暗,轉受餘教,顛倒相續」。這幾句經文的意思,佛教我們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前四句告訴我們,貪瞋痴的痴,這個愚痴的果報非常可怕,人為什麼會造惡?究其根源就是因為愚痴。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世間人自己都看不清楚,往往是是非顛倒,把惡的當作善,把善的當作惡,這就是愚痴。吉凶禍福說的是果報,作善一定得福報,作惡一定得惡報。可是世間人不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就「競各作之」,競各作之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不但是做,而且還競爭著去做這種惡業,這個果報就不堪設想。身愚神闇,身愚是造作惡業,神闇就是愚痴,沒有智慧。「轉受餘教,顛倒相續」。就我們目前情況來說,可以這樣來解釋這兩句經文,就是學了幾天佛,又改變主意去學別的宗教、別的法門去了;聽到別人講異法,他自己的念頭就轉了,這就是轉受餘教。轉受餘教的後果是什麼?就難免受異端的影響,受異端的影響,這就叫顛倒相續。
「無常根本」,無常是講人的思想、念頭剎那剎那在變化,一會想念佛,一會想參禪,一會又想學密,甚至是一會又想去學神通,這樣顛倒相續的結果就是愈迷愈深。「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我們看這段經文,「蒙冥抵突」,蒙冥是糊塗、迷糊,抵突是固執,與佛菩薩、與聖教相抵觸,不但不接受還反其道而行之,他們不信經法。這不是指社會上的一般人,是指哪些人?是說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們居多,他們不相信佛的經典,認為佛經的承傳不可靠,翻譯的更不可靠。大家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時沒有寫書,只有口述,是佛滅度之後,弟子們記錄下來的。記錄的東西可靠嗎?這就是這些知識分子們所懷疑的一個問題。他們不知道,當年結集經典的那些人都是佛的弟子,有的是古佛再來,是大菩薩示現,他們不是凡夫怎麼會有錯誤的!
另外我們再看,古時候當時的譯場(翻譯的譯),譯場是非常嚴謹的,令後人五體投地,令我們讚歎。以前我曾經跟大家說過,阿難剛複講佛講的經典,那是有五百羅漢在場作證。如果有一個人提出異議:這句話我好像沒有聽佛說過。這句話就要取消,不能流傳後世,所以說當時的譯場是相當嚴謹的,這是一個。另外當時主持譯經的這些大師,都是修行證果之人,在中國的歷代傳說中,這些人都是三果以上的聖者。不但是譯經,就是講經說法、論述經論的,都是修行證果的人。沒有證果的人不敢講,怕講錯,因為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大家都知道因果太可怕。我們就知道,古人是多麼的小心謹慎。古人不像我們現代人,我們現代人不念聖賢書,把聖賢的智慧、聖賢的經驗都否定,這就是蒙冥抵突,不信經法的由來。我這一次試講《無量壽經》,用這一句話可以說明我的心情,就是戰戰兢兢講大經,唯恐誤導諸群生,這就是我的心情。好在我這次是用複講的形式,是複述師父老人家講過的內容,沒有我自己的發明創造。
看下面一句,「心無遠慮」,遠慮是指後世來生。一切眾生都絕不是只有這一生,這一生的時間很短暫,縱然是活到一百歲,比起無限的時間,也是短暫的一瞬間。人道之外,其他的幾道壽命都比較長,這也是一個奇怪的現象,當然其中必有很密的道理。六道裡只有人的壽命是最短的,其他五道壽命都長。比如說天道,四天王天離我們最近,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四天王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五十年,也是按三百六十天計算,那邊的壽命是五百歲。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一百年,壽命是一千歲。再說看惡道,鬼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一個月,也就是說人間的一年是鬼道的十二天,他們的壽命差不多也是一千歲,很少有短命的。再看地獄道,在這裡我們是講一般的地獄,不是講阿鼻地獄和無間地獄。一般的地獄的一天,是人間的二千七百年,大家想想,中國號稱五千年的歷史,在地獄不過是兩天而已,那裡的壽命真是萬歲。墮到阿鼻地獄、無間地獄壽命何止是萬歲,那真的是萬歲萬歲萬萬歲。畜生道,也許有人覺得畜生道裡,有許多牠們壽命是很短暫,但是我們要知道牠們的壽命雖然短,但是牠們不容易離開畜生身。為什麼?因為畜生愚痴,牠執著那個身就是牠自己,牠死了以後還要變成同類的畜生。
比如螞蟻,死了以後再投胎牠還變螞蟻,牠不知道牠可以換一個身相,牠是堅固的執著、堅固的愚痴,很可怕。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當年釋迦牟尼佛看到一窩螞蟻,他就笑了,弟子們問佛,您笑什麼?佛說你們看到這窩螞蟻沒有?弟子們說看到了。佛說這些螞蟻愚痴、可憐,七尊佛出世的時劫都過去了,牠們還沒有脫離螞蟻身。大家想一想,一尊佛出世我們就算是三個阿僧祇劫,你想想七尊佛都出世了,那最少也是二十一個阿僧祇劫。二十一個阿僧祇劫,螞蟻仍然沒有脫離螞蟻身,並不是牠的壽命很長,而是牠死了以後牠再投胎,牠還去投螞蟻胎,還作螞蟻,牠不知道可以換一個身,這就是畜生的愚痴所在。我們想想自己,我們一天到晚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捨己為人這是善念,自私自利是惡念。善念多將來你生善道,惡念多將來你生惡道,現在是惡念的人多,善念的人少。只有能夠維持善念的人,將來他可以得到人身,可以得人天兩道。大家想,因為現在善念的人畢竟是少數,惡念的人現在是多數。
下面一句,「各欲快意」,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稱心如意,現代人的稱心如意是幹什麼?不是幹好事,是幹那些貪瞋痴慢損人利己的事,他們把這樣的事,以此為快意。這裡說的損人利己,我們可以這樣看,所謂的損人利己並沒有利己。如果真的損人可以利己,那也就罷了,可是因為幹這些事情,既損人又不利己。你說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怎麼能去做這樣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下面幾句,「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就是說貪瞋痴三毒的煩惱在支配著你身口造業,永遠沒有止境,一天到晚不停的在造作,這些都是三途的果報。我們肉眼凡夫看不見後果的可怕,可是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一再告誡我們要斷惡修善。「哀哉可傷」,這句是佛菩薩的一句感嘆的話,為什麼感嘆?就是對上面我們所說的,眾生的這些表現,佛菩薩發出這樣的感嘆,所以說是哀哉可傷。佛菩薩苦口婆心勸導眾生,要把念頭轉變過來,一念善心即得人天果報。如果我們不好好的修學,轉眼之間就又墮三途沒有出期。佛菩薩看到這個事實,感到非常悲傷。雖然諸佛菩薩慈悲,但是眾生不覺悟,佛菩薩也無可奈何。看下面一段經文: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
『先人不善』,是指過去的祖先們不認識佛法,先人就是指過去的祖先們。不善,在這裡說知見不正,不明因果事理,以致造作許多惡業,這是「先人不善」要表達的意思。『語』,這個語言的語,在這裡念第四聲「玉」,是告訴和告誡的意思。
我們先看看,下面這四句經文的意思,「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幾句是告訴我們,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教導,所做的許多惡事還可以原諒。意思是我們在沒有遇到正法之前,造作了很多罪業,甚至於毀謗佛法,這是可以原諒的,因為不是故意要造作的。縱然是故意造作的也是因為無知,對於佛法的真相沒有真正的理解,對佛法有誤會,所以才造作很多罪業。這裡舉了幾個例子,比如說像佛教史裡淨宗的祖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他們年輕的時候,讀的是儒家的書,自以為是孔子的門生,當時他們是反對佛教的,不但在口頭上常常污衊佛教,還寫文章來批評佛教,這些都是造的毀謗三寶的罪業,這就是不識道德,不認識佛教。「無有語者」,就是說沒有善知識開導他們,沒有人教他。「殊無怪也」,這是可以原諒的,不必怪他。
像我們剛才說到的,蕅益大師和印光大師,他們以後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明白了佛法的真相以後,他們痛改前非,認真的懺悔,修學、弘法利生,成為淨宗的一代祖師。要問他們為什麼能成為一代祖師?有兩個力量,一個力量是懺悔的力量,這也是一種怕墮地獄的力量在推動。因為他們深知所造作的罪業,就是地獄的因,將來必墮地獄無疑,知道了這個事實的真相,心生恐懼。因為他們知道這個果報必須要自己來承受,誰都代替不了,唯一的生路就是自己認真修行。這是一個力量在推動他,就是怕墮地獄。第二個力量,就是生淨土的力量在推動著他們,這是真正覺悟的力量。擺在面前就是兩條路,一條是懺悔改過,一條是一意孤行。那懺悔改過你就可以免墮地獄,如果你一意孤行是必墮地獄無疑。
看下面幾句,『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這四句經文是起承先啟後的作用,它是指世間愚痴造作罪業的人,他們以為人死了就永遠消失,死了一切都完了,什麼都沒有了,就是我們常說的死了、死了。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這種見解在佛法裡叫做斷見,就是認為人死了以後,就什麼都沒有了,死了就是死了,死了、死了這是一種斷見。還有一種人認為,人死了以後將來還作人,狗死了以後將來還作狗,這也是一種不正確的見解,這叫什麼?這叫做常見。他認為永遠不會改變,人死了以後還作人,狗死了以後還作狗,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這是一種常見。這個斷見和常見,在佛法裡都稱為邪見,邪知邪見,邪見是不正確的見解,這不是正知正見,這是錯誤的見解。古聖先賢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善惡確實是有報應的,這些人不相信,以為這些話,是那些聖賢人欺騙愚痴的老百姓,這種認識是真的愚痴,是真正的顛倒相續。我們再看下面一段比較長的經文:
【更相瞻視。且自見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惑道者眾。悟道者少。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看下面的這些詞語,『迭相顧戀』,「迭」是交換的意思,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彼此顧戀不捨,就是你戀著我,我戀著你,互相不捨。『憂愛結縛』,結是心裡有牽掛,縛就是用繩子綁著,「憂愛結縛」就是憂和愛這兩個牽掛,就像繩子一樣把人捆綁著。『旋盡』是立即終了。『惡氣冥冥』,「惡氣」是指邪惡的氣氛,「冥冥」指昏暗不明。『違逆天地』,天地在這裡是指天地鬼神,也代表本性,「違逆天地」,可以做這樣的解釋,就是違逆了自性天良。『更相瞻視,且自見之』,這兩句經文是說對於世間的生死,善惡的報應,要冷靜的觀察。這些事實就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有些事情,可能就發生在我們自己的身上。佛法所說的輪迴這是真實的事實。
『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這是佛在給我們舉例子說明,這些情況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幾乎每天都能見得到,是事實,這個我們都有切身的體會。比如說我們幾乎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況,有的時候在街上都可以遇到,殯儀館裡遇到的就更多了,每天都不知道有多少個家庭,在遭受生離死別的痛苦。大家想一想,送殯沒有不哭的,有不哭的那是極少極少的。那大家想一想,哭泣有用嗎?沒有用,一點用都沒有。人死了你想把他哭活,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這種生離死別的痛苦,可能我們人人都經歷過,或者將來要經歷,這是一件非常非常痛苦的事情。「一死一生,迭相顧戀」,人在臨死的時候要和親人分手、別離,彼此互相是眷戀的,彼此都放不下對方。大家想一想,該是一種多麼痛苦的情結。
下幾句經文,是「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這幾句是說人在六道中之所以然的道理,就是說人為什麼在六道裡輪迴?是什麼原因,前面經文已經講得很清楚,「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種臨終時的恩愛別離,一別之後就改頭換面,再遇到的時候互相彼此都不相認。要是真正覺悟之後,知道這件事情是一場空,人生如夢,不過是一場夢而已,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若過去生中你修福報比較多,你這一生享受富貴榮華,你這是做了一場好夢;如果你前生沒有修福,冤親債主很多,你這一生就是做了一場惡夢。事實確實是如此,人生就是一場夢。
下面幾句經文,『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世尊在這裡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認真的修行,那我們的損失真的是太大太大。經典裡常說「人身難得」,得人身是最最可貴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六道裡只有人道容易修行,其餘的五道很難修行。為什麼?佛這樣告訴我們,比如天人的壽命很長,他們的福報很大,把修行這件事情忽略了。如果與天人談修行,他們聽了不感興趣,因為什麼?他們天天在享樂,生活很自在,他們認為修行是一件苦事。這正是佛經上講的「富貴修道難」,這是一個難,富貴修道難。再說,阿修羅的福報也很大,他們的嫉妒心、瞋恨心很重,也不容易接受佛法。你教他修慈悲心、修清淨心、修平等心,這個心阿修羅是發不出來的。我們再說惡道眾生,惡道眾生太苦了,還有一句話叫所謂的「貧窮修道難」。如果你勸他學佛,大家想一想,他三餐都吃不飽,他哪有心思學佛?唯有人道,就像我們所說的小康之家,說富也不太富,說窮日子還過得去,就這樣的他容易接受佛法,也真正能夠修學佛法。所以說六道裡,只有人道修學佛法比較容易,其他五道都很難。
「深思熟計」,就是多想想、多比較比較,然後決定你這一生要修哪個法門。我們這一生中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這一生才有意義、才有價值,這一生才不會空過。我們決定修行的法門之後,就要「專精行道」,這是修行成敗的關鍵。一個是要選修哪個法門,選修完之後要專精行道,這是修行成敗的關鍵。成敗與否,關鍵就在專精那兩個字上。什麼是行道?行就是日常生活。有同修把學佛和生活看作是兩回事,雖然他做到專精,但是他沒有行道。這樣能不能往生?老法師告訴我們,靠不住。師父沒說能,或者是不能,告訴我們三個字,靠不住。就是說如果你把行道和生活割裂開來,不敢保證你一定能夠往生。因為什麼?因為當你臨命終的時候,如果有些是來找麻煩的,你心一亂那障礙就現前了。你沒有把功夫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鍛鍊,一旦在這個時候,你可能就禁受不住那個考驗。就是有搗亂的、有障礙的,這個關你就過不去。所以老法師告訴我們什麼?一定要應用在生活中、工作中、處事待人接物中。平時要練兵,到時候你才能上得戰場,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如果你平時沒有這個修行功夫,臨時抱佛腳,那就來不及了。所以佛告訴我們,要把經典中的教訓因應在實際生活當中,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要理論聯繫實際。
下面兩句經文,「年壽旋盡,無可奈何」。人世壽命是短暫的,古人惜寸陰。世出世法的成就都要靠年輕,因為什麼?因為年輕人有精力、有體力好修行。不可以認為我現在年輕有為,與人共爭不急之務那就錯了。我記得上午我說,有人說現在還早,我正年輕力壯要幹一番事業,等我老了、退休了我再開始學佛,這個理念是錯誤的。在這裡又一次老法師告訴我們,修行,年輕人有精力、有體力,好修行,不可以在年輕力壯的時候,與人共爭不急之務。什麼是不急之務,上午我們講過了。等到退休了,你老了你再想修行,為時已晚,到那個時候真是後悔莫及。我們看《高僧傳》以及《居士傳》,那裡所記載的修行開悟證果的,差不多都是在四十歲以前。這是老法師告訴我們的,就是修行開悟證果的,差不多都是在四十以前。四十歲以後成就的有沒有?有,但是已經很少。大概修學成就的年齡,在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少數利根的,也有二十幾歲就開悟的,那是根性大利之人。比如六祖惠能大師,他是二十四歲,在五祖忍和尚的會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六祖惠能大師的會下,也有幾位年輕的,二十幾歲就開悟的,但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都是在三十歲到四十歲,這樣的年齡是真正覺悟的一個年齡段。
所以年老修行艱難,這點我們要有足夠的認識。後面這兩句話我們要重視起來,年老修行艱難,這點我們要有足夠的認識。因為年老了,我們的體力和精力都下降了,真的不如三、四十歲的壯年人,有精力、有體力。世間的事得過且過,那都是不要緊的。應知道我們在這個世間的壽命是短暫的,一定要知道什麼事情,是我們這一生中最最重要的大事情。真正覺悟的人他們知道,在這一生當中最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沒有比這件事更大的事情。當年壽旋盡,無可奈何時,我們因為修行不夠,到那時候後悔已遲,無濟於事。告訴我們什麼?就是修行的機會一定要牢牢的把握住,你能把握住這個機會,你是大智慧之人、大福報之人。如果這個機會失掉了,非常可惜,你再想得到這樣的機會,非常非常困難。所以古今中外的英雄豪傑,有大智慧的人,就是能夠掌握住機緣。凡是能夠掌握機緣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那反過來說,凡是掌握不住機緣的人,沒有一個人能成就。
『惑道者眾,悟道者少』,這兩句經文是世尊悲憫有情,深慈厚澤。『各懷殺毒』,六道眾生因為迷惑,而各懷損人利己之心,因為貪欲、瞋恚、愚痴、嫉妒,而造作殺盜淫妄等極重的罪業。尤其是現在世界之亂,是歷史上沒有過的,這個世界現在就像一個大殺場。「惡氣冥冥」,惡氣是邪惡之氣,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顯而易見。佛法講身光,世法講的是氣,新的名詞叫磁場,一切人身體都有氣,都有光,都有磁場。心地誠實的人、誠敬的人,往往通過觀察,能夠判斷出人事之興衰,國土的治亂安危。就事而論,各人的氣色不同,各地區的氣色不同。大家從這部佛經裡我們可以看到,三千年前,佛就看到今日的世界惡氣冥冥。佛的預知,我們真的不能不佩服得五體投地!三千年前,佛就把當今社會的狀況,看得一清二楚,那時候就看到現在今日的世界,是惡氣冥冥的世界。『為妄興事』,「妄」是妄想,指三毒煩惱,「興事」是造作,天天打妄想造作罪業。
看下面這幾句經文,「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這五句經文是告訴我們,造作罪業的下場和他的果報,他所想、所做的與天地都違背。什麼是天地?佛經裡所講的天地就是十善。如果你違背十善,違背慈悲喜捨,這就是恣意罪極。這種人是無所忌憚,為所欲為,以此作惡的因緣,天地鬼神確實能夠頓奪其壽,就是把他的壽命奪掉。這是事實,因為什麼?他所造作的罪業,造惡到極處,本來他的壽命是很長的,現在變成短命,或者是遇到意外的災難,這是鬼神奪他的壽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這兩句是告訴我們,墮入三惡道很容易,出離三惡道非常非常困難。看下面一段經文: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若曹』,這兩個字是漢朝時候的一個術語,這個術語是什麼意思?就是你們大家的意思,「若曹」就是你們大家。『安樂國』就是指的極樂世界。『虧負經戒』,「虧」就是不圓滿,「負」是辜負的意思,統指解行虧缺,虧負佛在經戒中的教誨。「若曹當熟思計」,你們大家要熟思、要熟計,就是要認真的多思考、多比較,然後才有選擇,才會真正覺悟。『遠離眾惡』,眾惡就是指十惡業,十惡業一定要遠離,一切惡業必然感召惡果。佛言「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教我們要「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佛教我們認真修學十善,誘導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不退成佛,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無上無比之大善。這句我再說一遍,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不退成佛,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無上無比之大善,大智大德者必定認真修取。誰修取?大智大德者一定是認真修取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做這樣的大智大德者?
下面,『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世間人所貪圖的、所競爭的,實際上說來說,就是「愛欲榮華」,爭的就是這個,奪的也是這個。能不能得到?決定得不到。所得到的,不僅是曇花一現,轉眼成空,了不可得。我們看看這個世間,看看我們周圍熟悉的人,這一生他們的苦樂與興衰,看清楚了我們就知道,「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真正有智慧的人自己的生活,物質的享受水平愈低愈好,少造業。不跟人家比賽,心安理得,這一生你會過得很平安、很自在。現在是亂世,亂世當中平安就是福,這句話你信嗎?亂世當中平安就是福,那是真正的福報。要知道「皆當別離」,只是差別在別離的早晚而已。「無可樂者」,得到的時候你覺得好像是樂,離別的時候這個苦就來了。如果我們不得那怎麼樣?就是既無樂也無苦,苦樂都沒有,這才是真正的幸福、清心、自在的正受,就是你要正確理解什麼是樂。其實你得到的時候也沒有什麼樂,那你失去的時候就不苦了。
我記得有這樣一個例子,有個企業家他是做了很大的買賣,規模很大,也賺了很多錢。他這個人有個什麼特點?就是頭腦特聰明,咱們用聰明這個詞,特聰明。就是記憶力超過常人,所有往來的帳目他不用帳本,沒有帳本,他的帳本就是他的腦袋,全用腦袋來記。就是所有進的、出的這個帳都在他腦袋裡裝著,就是這麼一個應該說比較奇特的人。結果有一天,事先沒有任何預兆,這個人突然的死掉了,一個企業家,大家想想,那後面的結局該多麼亂套。你說所有的來往帳目都在他那腦子裡裝著,人死了,誰都不知道這個來往帳目究竟是怎麼回事。他的媳婦那急得簡直都要尋死上吊,怎麼辦?人家欠他的,沒聲了、沒動靜;他欠人家的,人家紛紛登門討債,你說讓他媳婦這日子怎麼過?所以你說他那麼多財富,他是樂嗎?結果後面這個苦誰來承當?他走了,他媳婦遭罪了。是不是這樣?所以你看你周圍這些人和事,你就想想,你自己應該怎麼樣對待這個人生?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你要仔細琢磨琢磨。
看下面幾句,『當勤精進,生安樂國』,這是佛在勸勉我們,要精進、要勤奮的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唯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永遠得到真正的安穩、真正的快樂。極樂世界之外沒有安樂處,我就對最後這一句話非常感興趣,我也推薦給同修們,極樂世界之外沒有安樂處。現在我們都講移民,往這移民、往那移民,老法師勸導我們,要移民往哪移?往西方極樂世界移民,這才是最正確的移民。『智慧明達,功德殊勝』。這兩句是讚歎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們,也就是菩薩們,若非智慧明達,則不能選擇求生淨土。「明」是明瞭,「達」是通達無礙,「智慧」是通達盡虛空遍法界的智慧。「功德殊勝」指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活的種種果報,殊勝無比!這是佛在讚歎、勉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告訴我們這是真實的利益。
「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記住這幾句話,這是佛慈悲對我們提出的警戒,他教導我們不要隨著現前的妄想心,貪圖五欲六塵虛妄的享受,把佛講的經教捨棄,你不認真的修學,你就會落在別人的後邊。雖然是說這一生我們也種了一點善根,但這一生不能往生,將來什麼時候往生?多生多劫之後,如果你再遇到這個緣,你還能繼續不斷的努力。縱然你在那個時候能夠往生,你跟我們現在的同修們比一比,現在往生的同修,到你往生的那個時候,他們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作大菩薩,有的已經到他方佛國作佛去了。你說這樣一比較,不就比較出結果了嗎?你落後在人家的後面,那是太遠太遠了。所以佛告訴我們,「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我們不能再繼續在六道輪迴,我們也不能修行落在別人後面。佛勉勵我們要把握住往生的機緣,決定不要落在別人的後面。第三十三品經文,講到這裡就結束了。
下面說說這品經文的幾個要點,第一個要點,從這品經文開始,世尊為我們說明娑婆世界的狀況。娑婆世界的眾生業障習氣深重,三毒熾盛,沉淪六道,苦不堪言。佛勸勉我們厭離娑婆,求生淨土。第二個要點,現代人都在忙著競爭,爭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恰恰是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世間人倒覺得很重要。爭什麼?爭名聞利養,爭五欲六塵。豈不知拼命的爭這些,就是拼命的在造輪迴業,這種現象當前社會是普遍存在的。無論是爭到的,還是沒有爭到的,都生活在痛苦之中,這是當代社會眾生的共業。第三個要點,什麼是真正的幸福?身安、心安,身心皆安,一天到晚不操心無憂無慮、無牽掛,真正幸福是心中無事。什麼人有福報?絕對不是財富、不是權勢、不是名利,富而苦不如貧而樂,「無事僧、閒道人、清涼漢」,這是有智慧、有福報的人。
第四個要點,「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國家、家庭都要修德積善,祖宗有德子孫受益,祖宗無德殃及子孫。不要跟人家比名聞利養,要比就比德行和福報。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知足是第一富;不知足的人,貪得無厭,永不滿足,苦不堪言。第五個要點,我們這一生中有目標、有方向,這一生才有意義、才有價值。應該知道我們在這個世間的壽命很短促,一定要知道,什麼事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真正覺悟的人都知道,最最重要的事莫過於求生淨土,這是人生第一件大事。真正有智慧的人,對自己的生活、物質的享受沒有任何奢望,水平愈低愈好,少造業。不跟人家比,心安理得,一輩子過得平安自在。現在是亂世,亂世當中平安就是福。
這一節課的交流就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