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 (第四十五集) 2003/1/2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45
《太上感應篇》
諸位觀眾請看《感應篇》第七十一節:
【苟富而驕。苟免無恥。】
接著底下一段也是兩句:
【認恩推過。嫁禍賣惡。】
太上所給我們舉的這些例子,都是一切眾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知不覺常常觸犯的。『苟富』是稍稍富有,過去比較沒有錢,現在比較富有,賺到錢了,並不是大富稍稍富有,就顯得驕傲了。
『苟免』,「免」是倖免。夫子說「行己有恥」,上一集也跟諸位提到,人不能不知恥,不知恥的人永遠不會進步。《禮記》裡面講「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這就是「行己有恥」的具體現象。不僅是財富,功名利祿都包括在其中,有得到的機會,要想一想我應不應該得到,這個就是有恥。這個財富,這個名位,我是不是應該得的?不應該得到而得到,甚至於不擇手段爭取得到,那更加是無恥到極處了。
所以從前的人,賢人君子接觸過聖賢良好的教育,縱然有機緣得大富大貴,他也能夠在一生當中安貧樂道,將他的富貴與社會一切大眾共享。在中國歷史上,印光大師最佩服的是范仲淹,這個人是得大富大貴,他將他的富貴施捨給他的宗族,給他的鄰里鄉黨,給社會一切大眾,所以印祖十分讚歎,我們在《文鈔》裡頭,常常看到他老人家提起。范仲淹他的家道八百年不衰弱、不衰敗,他的家道興旺,子孫一直傳下去,傳八百年還不敗,一直傳到今天。范仲淹是八百年前的人,子子孫孫到現在家庭都興旺,子子孫孫都能守住祖宗的成規、規矩,「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家庭教育好,所以可以保持家道不衰。
所以古人講,對人對事對物恭敬、節儉,這是福報的根;驕吝、傲慢是災禍的根源。我們在生活當中,不知不覺種下這些禍根,到果報現前的時候,不知道凶災是從哪裡來的,自己不知道。這個凶災來臨時,怨天尤人,怨嘆別人,連老天爺他都怨嘆,這樣的心態是罪上加罪,這怎麼得了!
所以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能夠與社會大眾共患難,決不求倖免,一定要幫助社會,幫助苦難的眾生度過災難。我們看看,這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念念為眾生想,為社會安全想,為眾生利益想,沒有替自己想。社會上多一個這樣的人,這個社會安全就多一分的保障。
所以我們希望富有,富有可以有力量布施,有能力幫助別人,自己要節儉。我自己節儉一分,對社會就能多幫助一分;我們節儉兩分,對社會就幫助兩分,長存此心,無量的功德。我們多浪費一分,眾生的福利就減少一分,我們把它浪費掉了,不知不覺就造罪業,縱然是我們本分應當享受的,也不應該。我們看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佛陀諸位都知道「福慧二足尊」,福德是圓滿的。圓滿的福德,他為我們所示現的還是惜福,還是節儉,我們沒有看到一尊佛菩薩浪費過。
註解裡面引用古人處事待人接物的規範,我們要多讀,要認真的學習,這裡面所說的都是因緣果報。存心仁厚,待人厚道,都是得福;稍稍驕慢,輕視別人,都種下了禍根。你在得勢的時候,別人不敢動,不敢惹你;在你失勢的時候,這些人就來報復了,人如是,得罪鬼神亦復如是。鬼神你要得罪他,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自己無量劫來冤親債主很多,在我們周圍無形的一種壓力,我們自己好運、走運、氣旺的時候,冤親債主不敢動你,但是他躲在那裡等你,等待時機,沒有消失,等到我們運衰弱的時候,他就來干擾了。特別是在病重的時候,生病垂危的時候,一般人講在臨終的時候,我們在《地藏經》上讀到,在這個時候冤親債主就都來了,都現前了,善惡的業力這個時候統統出現了,所以凡夫哪有不隨業流轉的道理!隨業流轉非常可怕。
底下兩句,『認恩推過』,這個就是一般講的冒功。好事不是自己做的,自己要把它冒認,是別人做的,要把它冒認是自己做的,這是「認恩」。冒認別人所做的恩德,別人做的好事據為己有,自己有過失推給別人,好事佔據,壞事都推給別人,嫁禍於人,這一類的事情我們也常常見到。
德行的修養一定要從童年開始,讓他養成一個習慣,能夠辨別邪正是非。我們中國古老的教育,從童子就開始,所以這個社會能夠長治久安,一個民族能夠綿延幾千年而不會被消滅,原因就在此地。可是今天我們這個民族遭遇到空前的危機,危機不是列強欺負我們,並不是別的國家很強欺負我們,這個還不是主要危機。危機是我們把祖宗的教誨疏忽了、捨棄了,這才是真正的危機,這個危機會使一個國家亡國滅種,亡國不怕,還會復興,滅種就可怕了。所以夫子教學,第一個是德行,有道理!我們再看古今中外,所有宗教教育都是把德行擺在第一。
儒跟佛的教學非常圓滿,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個世間古今中外聖賢的教學,我們也要細心觀察,也要彼此了解,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你對於自己的文化才真正產生了信心、愛心,樂意依教奉行,樂意將它發揚光大,利益一切眾生,佛家常講「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對它輕視,原因就是了解得太少了,這個也難怪,你沒有學過,沒有人教導你,沒有人給你講,自私自利這個意念永遠不能放下,如何修學成就自己的德行、學問,也沒有人教過你。
現在要找到一個善知識教導你,幾乎已經不可能了。李老師從前教學生,說得非常坦白,真正學習的年齡是二十歲以前。我們要問:現在二十歲以前的青少年,誰肯聽從善知識的教導?這個年齡血氣方剛,很不容易接受善導,不容易接受善的教導。人到四十歲的時候,習氣污染已經固定成了習慣,很不容易改過了,很難改。縱然遇到善知識(我們知道古今中外的善知識,自己都非常謙虛,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五十三參,你看每一個善知識,自己謙虛,尊重別人,他們有智慧、有德行、有修養、有見識),看到你這個人可教,幫你的忙;不能教,你不能教,就像惠能大師所說的,「合掌令歡喜」。各人造各人的業因,各人受各人的果報。諸佛菩薩有耐心,等你的果報、業報受盡的時候,你能回頭了,佛菩薩再來教你,所以這個期間往往是經過多少大劫,時間很長久。
這一生之中給你種個善因,阿賴耶識裡頭給你種一個種子,這是佛菩薩對得起眾生。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見到阿彌陀佛的形相,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古德告訴我們,這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這一生縱然不能得度,久遠劫之後,必定還是這個種子起現行,能夠成就自己的道業,但是要等待多久,那就很難講了。
如果在這一生要想得度,「信願行」必須要具足。可是我們仔細觀察,仔細反省檢點自己,「信願行」三方面具不具足?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佛的教誨相不相應?念念相應,行行相應,這一生決定得度。偶爾相應,多數時間不相應,這一生就很難得度,但是得一個人天福報是有,肯定有。真正依教修行,《無量壽經》講得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菩提心沒有發,一向專念做到了,你得天人恭敬,得人天福報,不能往生。往生諸位要記住,一定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覺悟,徹底覺悟。
菩提心一發,《太上感應篇》裡面所講的這些過失都沒有了。所以這本小冊子對我們而言非常有用,我們常常讀誦、常常檢點,如果還犯這裡面的過失,自己立刻就要警覺到,我沒有發菩提心。我修淨土,沒有菩提心,你看歷代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不要說祖師大德了,四十八願裡頭就講得很清楚,你得天人恭敬,不能往生。只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不能往生西方,但是可以得到天人尊敬,換句話說,你會得人天福報,要脫離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做不到。所以我們有沒有真正發菩提心,可以從《感應篇》這裡面的善與惡,善能夠奉行,惡能夠改過,這樣的人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西方凡聖同居土,決定有分。
如果斷惡修善又能夠離一切相,念念不離清淨心,這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往生實報莊嚴土。所以經上講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我們想一想這話是什麼意思?詳細想來,娑婆世界修行比極樂世界還要殊勝,問題就是你會還是不會?你要會修,確實比極樂世界還殊勝;不會,那就遠遠不如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有進無退,只有進步沒有退步,進步非常緩慢;娑婆世界修行是大進大退,會的人大幅度的進步,不會的人是大幅度的退轉,這是大進大退,極樂世界是有進無退,不退轉,但是很緩慢。我們明白這些道理,知道事實真相,要會!利用這個短短的機緣,要大幅度的精進,這樣我們這一生就不空過。請再看《感應篇》第七十三節:
【沽買虛譽。包貯險心。】
這兩句話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打知名度。註解裡面引用孟子、莊子的兩句話,說得很好,孟子說「有諸內,必形諸外」,莊子說「名者,實之賓也」,這是古大德的見解。孟子與莊子是我們中國古代聖賢,古大德的見解,所謂「實至名歸」,你實際上有德行,自然就出名,何必要去打知名度!有心去求知名度,這個心已經不善了,所以下面說『包貯險心』,儲藏在裡面的心不善,藏在心裡的這個心不善。
「名」自己有時候感覺是個好事情,而實際上名與實要是不相符,你得到名聲,但是實際上你的德行不符合,這個鬼神看到就嫉妒,不要說人,鬼神都嫉妒,也可以說是一切障難的根源。所以古人所求的是德行的建立,決不求名聲的遠揚,不求名。諸佛菩薩為了教化眾生,自己也不宣揚自己。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在古籍裡面看到,世出世間的聖賢,沒有一個不是自己謙虛而尊敬別人、抬舉別人,我們想想其中的道理,果然能夠參透,我們也就學會做人了。
心善、行善,我們得的果報善;心行不善要想得好的果報,沒有這個道理。世間為什麼會這樣的濁惡?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災難?學佛的人曉得「一切法從心想生」,種種災變都是由於我們心想而顯現出來的,我們包藏不善的心,自然就有不善的果報。我們學佛,佛菩薩用的是什麼心?佛菩薩所用的心,佛經裡面常講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誠心,好善好德之心,成就別人之心,這是真善,所謂是「止於至善」,在果報裡面也是第一殊勝的果報。我們要明瞭,要覺悟,要認真努力去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希望我們深深體會這個道理。
名聞利養應當遠離,這些都不是好事情,世間人追求是迷惑顛倒。我們看古今中外,世出世間的聖賢,從來沒有去求名聞利養的,從來沒有去追求五欲六塵的享受,所以他們的道德能成就,功德能圓滿,這個功德是幫助社會,幫助一切眾生,建功立業。雖有殊勝的功德,也沒有把它放在心上,所以永遠是那樣的謙虛,永遠節儉,永遠對人、對事、對物恭敬,這是我們應當學的。下面兩句:
【挫人所長。護己所短。】
這也是大病,從什麼地方來的?從嫉妒障礙來的,看到別人有好處勝過自己,想盡方法去障礙,自己的缺點也盡心盡力去遮蓋,這是大惡!可以欺騙世間人,但是欺騙不了佛菩薩,欺騙不了鬼神。總而言之,都是我們自己迷惑顛倒,念頭錯了,錯在自私自利。
從這些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堅固的我執,一切都是為了我。「我」是什麼?佛法裡面講得很清楚,「我見」,我見就是執著,我們講成見,執著我,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身體是我的,這是所有一切錯誤的根源,從這裡面生起了「我愛」、「我痴」、「我慢」。唯識經論裡面講「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四個東西就是世間人執著的我,我們詳細想想對不對?佛說的這四個字,其實就是貪瞋痴,「我愛」是貪,「我痴」是痴,「我慢」是瞋,就是貪瞋痴,瞋恚生驕慢,生傲慢。這是我們無量劫來生死輪迴的病根,這個根要不能夠拔除,念佛也不能往生,這是特別提醒同修的。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希望真正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一點不能不留意。只要不能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還是為自私自利,對待別人嫉妒障礙,自己的缺點盡量掩蓋,這種行為怎麼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萬聲也不能往生,必須要知道。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地都是真誠、清淨、慈悲。由此可知,我們如果具備了真誠、清淨、慈悲,念佛就決定得生。
第十八願所講的「一念、十念必定得生」,為什麼念一念阿彌陀佛,念十念就能往生到西方?它的條件就是真誠、清淨、慈悲。真誠、清淨、慈悲是菩提心,真誠心是菩提心的體,《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至誠心」,清淨心就是《觀經》講的「深心」,慈悲心就是「迴向發願心」,所以具足這三心,念佛才能往生西方。沒有這三心,完全跟這三心相違背,處事待人接物虛偽不誠實,自私自利,貪圖名聞利養,處處總是希望炫耀自己,自己在別人之上,錯了!「深心」沒有了,對待別人不是真的慈悲,假慈悲。什麼叫假慈悲?對我有利的,我對他就好一點,更慈悲一點,對我沒有利的,置之不理,一切都是以利害做為標準。其實他的想法看法全錯了,他所看的是利,眼前的小利,這個看錯了!眼前小利你得到了,往後的大害你必須要承受。佛在經典當中對我們的教誨,佛的確是苦口婆心教化一切眾生,可惜眾生麻木不仁,體會不到。
佛法徹始徹終就是孝親尊師,淨業三福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這個地方做起,做到究竟圓滿就證得無上菩提,所以佛的果位是孝道跟師道的圓滿。我們不能夠依教奉行,不能夠改過自新,不孝,不敬。《感應篇》裡面太上訓示世人的,善法我們不能行,是不孝,是不敬;惡法不能改,是不孝,是不敬,所謂忘恩負義,背師叛道,這樣的人還有什麼成就!
首先要救自己,要知道自己無量劫墮落在生死輪迴,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這一生當中非常幸運遇到佛法,佛的教誨我們知道了嗎?我們是不是真的懂了?我們信了沒有?有沒有真的相信?有沒有依教奉行?首先自己要做到,這是第一要緊的事情。別人能不能做到?我們能幫多少忙?只要盡心盡力,功德就圓滿了。他肯不肯聽、肯不肯做,是他的事情。
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社會上提倡的民主自由開放,誰也沒有權力干涉誰。所以在這個時代,父母不能管教兒女,老師不能督促學生,自由開放,能不能成就完全靠自己努力了,自己能不能體會?自己肯不肯發憤?肯不肯學聖人、學賢人、學作佛菩薩?古時候父母師長可以勉強學生弟子去做,可以勉強他去做,現在不能勉強了,不但青少年不能勉強了,連孩童都不能勉強。
過去我們導師也有講過,住在美國(導師在美國也建立道場,在達拉斯,在聖荷西,都有建立道場),居住的地方的隔壁是美國人,也有中國人住。中國人這個父母傳統的觀念,管教兒女,小孩不聽話,總是做父母的,就中國人而言,罵他幾聲,打他幾下,小孩就哭了,這也是很平常的事情。隔壁美國人聽到了,就跟小朋友說:要不要我幫助你,我打電話叫警察把你爸爸、媽媽抓去坐牢,告他虐待兒童。你看這有什麼法子!連兒童,父母都不能管教。
現代的社會,跟我們中國古時候的觀念完全相違背,一百八十度的違背。學校老師也不敢教學生,教學生會被告,這怎麼得了!所以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災難,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怎麼會沒有災難?一定有。所以我們看到洛杉磯淨宗學會有出一本雜誌《慕西》,「慕」是羨慕的慕,「西」是西方的西,出版這本雜誌,有一集裡面有統計美國社會上青少年的問題,犯罪的年齡愈來愈低,愈來愈多,數字愈來愈多,這就使我們很擔憂。社會上造惡犯罪的人愈來愈多,即使我們現前能勉強平安度過,再過二、三十年之後要怎麼辦?到那時候會更多,現在這些兒童長大了,到那時會是什麼樣的社會?不堪設想。
所以現在古聖先賢這些道理,我們唯一能做得到的就是多講,要多講些,多多的勸導大家,希望廣大群眾當中能有幾個覺悟的,能有幾個回頭,給沒有覺悟的人做一個好榜樣,這就是大慈大悲。決定不能再做壞樣子,做壞樣子就是惡魔陷害這些苦難眾生,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覺悟。
太上教導我們,善行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惡心、惡行我們要常常反省、檢點、改過自新,不辜負印祖一生極力提倡。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認識,也能夠體會到,印祖的悲心超過同一個時代所有的這些法師、大德,他的智慧能夠見到世間這些狀況,悲心提出這些東西來救護。唯有我們有深刻的認識,甚深的體會,我們才能夠發心繼續祖師的弘願,把他的教學發揚光大,幫助苦難的世界,幫助苦難的眾生。首先要自己成就,自己不能成就,要想幫助別人,佛經上常講「無有是處」,所以自己必須覺悟,痛改前非。請再看《感應篇》第七十五節,也是兩句:
【乘威迫脅。縱暴殺傷。】
這也是我們平常所講的仗勢欺人,靠勢,靠他有勢力欺負別人,也是一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不知道這些事情跟眾生結下了冤仇大恨,引起對方強烈的報復,而這個報復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所以古聖先賢教人,在你有權力的時候,你有地位的時候,你有威勢,你要懂得修福,要懂得積德,不應當乘勢去欺負別人,你看禍福就在一念之間。
我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做寶坻知縣的時候,這個時候有地位、有權力,他利用他的權勢做好事,減租。這一個舉止,他本來發心做一萬件好事,這一個舉止受恩惠的人不止一萬人,全縣裡面這些農民統統受恩惠了,得到利益了,他一萬件的善事就圓滿,減租這件事就成就一萬件善事。如果你不懂這個道理,作官,作威作福,欺壓百姓,造作的罪業是地獄的果報。我們從這個明顯的例子,就應當深深的省察,深深的去思惟,吉凶禍福確實在一念之間。
我們也看到西方有一些傳說,說人一生從出生開始,就是我們在母親的母胎裡面出生,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完全按照自己命運去走,一生不能改變。在古老的預言裡面,我們也是這樣看到的,好像依照劇本去演戲,說你這個人出世,你會遭遇什麼事情,一生賺多少、吃多少,就像這個劇本人家寫好了,你就按照劇本去表演,到那時候你就演什麼角色。遭遇到什麼情形?這劇本是誰寫的?是不是上帝寫的,鬼神安排的?如果這是事實,人活在世間還有什麼意思,完全聽別人控制、擺布,聽別人戲弄,這個話就講不通。不是上帝安排,也不是鬼神作主。
西方這個說法是根據什麼?這個說法跟《了凡四訓》裡面孔先生算命的講法一樣,了凡先生在還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他先遇到孔先生,孔先生很會算命,算得很準,將他的命運一生從頭到尾,從出生一直到死,每一年吃多少、賺多少,考試在什麼時候考第幾名,都不出孔先生所算的。一直算到他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在自己家裡死,壽終正寢。這是我們一般說的排流年,算命的有跟人家排流年,從生算到死。西方的講法,就像《了凡四訓》裡面講的孔先生算命算得很準一樣。
孔先生幫了凡居士一生命運都算定了,而了凡先生從自己實際生活上去對比,果然不錯,到什麼時候考試考第幾名,今年得多少薪水,會遭遇什麼事情,小小一點事都很應驗、很準,到那時候確實就有這件事情。果然不錯,每年去考試,考中第幾名,跟命裡算的都一樣,所得的俸祿也跟命中所說的都一樣,一點都沒錯。像這樣的理論叫做宿命論,宿命就是過去生所造的,這一生所感受的,都沒有改變,都是根據過去修的,這一生也都沒有改變,受這個果報,這就叫宿命論。宿命論就是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一般算命的人說的,跟西方人預言說的一樣,命算得很準,你問他這命能改嗎?這沒有辦法改,命運注定就是這樣,你只好要認命。他沒有辦法改,因為他不知道如何改,他自己知道怎麼改,也不用給人算命,自己就可以改了。算命的人他自己也不曉得如何改造命運,可是他如有技術、有學術,確實可以把一個人的命運算得很準,這是有,這在古代中國、外國都有,算命算得很準的確實有。可是你要請教他怎麼改,他就沒有法子了,他會跟你說命是注定的,他不知道如何改。
人有沒有命運?確實有,只有迷惑的人按照自己過去生寫的劇本去表演,沒辦法改變。袁了凡先生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以前也是這樣,也是照過去生所造的、寫的劇本去表演,一點都無法改變。直到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了,他才明白,劇本是誰寫的?命誰安排?自己安排的,自己寫的,自己前世所造的。所以佛家講「業力牽引」,這是真理,這是真實的道理。
因果報應佛說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想要知道前世修什麼因,你這一生的遭遇,你的享受就是,這一生所受的果報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問來生來世怎麼樣?前途如何?你這一生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這是你現在在修因,因好果當然好。
所以我們曉得過去迷惑顛倒,沒有善知識教誨,錯了!這一生很幸運遇到佛法,遇到經典,逐漸逐漸我們明白了、覺悟了,痛改前非。迷的時候我們不知好壞,以為人人都是壞人,人人跟我都是敵對,一天到晚小心去防範;覺悟之後知道了,這是自己的錯誤。日日是吉日,人人是好人,哪個人不好?我自己不好,我對人懷疑,對人猜忌,我對事猶豫,對理迷惑,我自己不好,別人哪有不好的!這一回頭就是學佛了,你如果有這個念頭就是學佛,別人都好,只有我自己不對。學佛就是學覺悟,你要是這個念頭轉過來,知道自己錯了,這是覺悟。認為自己都沒有錯,都是別人錯,這個人還沒有覺悟,這個人還迷惑顛倒。學佛就是學做好人,迷惑的時候,起心動念總是欺負別人,自己不知道,不知不覺欺負別人,總是傷害別人;覺悟之後,我們才真正懺悔,從今而後處處忍讓、禮讓。
佛是一切人中至善之人,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四弘誓願裡面,「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怎麼講?是不是不信佛的人我就不度他,信其他宗教的我就不度他?不是。也不是說跟我不同族群的人我就不度他,是不是這個說法?也不是這個說法,要是這個說法,這四弘誓願的字就要改一改了,這就不是無邊。無邊就是無邊際,不分族群,不分國土,不分宗教,連那些動物,佛家還常常提倡放生,你還要去救牠。跟你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那是人,你的眼光當中,這些人都不如畜生,畜生我還要幫牠忙,還要救牠,難道這些人都不理他?這樣哪有慈悲心!這樣學佛不知學到哪裡去了,心量變得這麼小。自己也會念,佛寺當中常常念疏文,疏文一開頭「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口會念,不知道什麼意思。心量那麼小,甚至小到連自己都不能包容,你說可不可憐!
菩薩六度波羅蜜裡面的「布施」,有沒有界限?有沒有分別?普賢十願裡面「廣修供養」,有沒有差別?我們常常讀這些大乘經,天天在這裡研究討論,如果還有這樣的分別執著,肯定你對於佛法還沒有契入,一分一毫都還沒有契入,不但境界不能契入,佛法所講的,你也一竅不通,所以還不懂。
大乘戒經佛教導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那個「一切」就包含所有的族群,包含不同的宗教,若沒包含,這「一切」就講不通了。可見得「一切」裡頭,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信仰,只要是男子,就把他看作是父親一樣;只要是女人,就要把她看作母親一樣的孝順。
我們是佛弟子,我們的財物也是可以供養其他的宗教,也是可以供養其他的族群,如果說不能供養,這心量太小,這很可憐,這是我們的過失。讀經,雖然有讀,完全不解如來真實義,起心動念都在造業,念念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輪迴心造輪迴業,我們不要說將來的果報,眼前的果報就有許許多多的苦難。這個苦難是人為的,彼此不能相容,彼此不能相讓,那就要鬥爭了,鬥爭演變就是戰爭,以自己的威勢逼迫弱勢之人,所謂是「弱肉強食」。進化論這些知見大有問題,誤導了許許多多眾生他們的思想、行為的方向,這個過失大了。所以佛法跟我們講業力,跟我們講因果,跟我們講感應、報應,這是事實真相,這是真理。所以自己在自己本位生活上,如果有方便,應當多多幫助別人,決定不要有分別執著這樣就好。
佛在經教裡頭常常勉勵我們「積德累功」,積德累功的根本是覺悟,覺悟之後,你才有真誠心,你才有恭敬心。沒有覺悟的人,他的心是虛妄的、不實的,他那個恭敬是感情的,不是真實的,所謂「虛情假意」,《地藏經》上才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我們想想佛菩薩的話不為過,不過分。
《感應篇》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下面是講不知道愛惜物力,今天講浪費資源,要給我們說這些過失。這個以上是對人,下面這一段是對物,所以諸位仔細去觀察世出世間聖賢教導我們,我們把它總歸結,不外乎教我們怎麼做人,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底下一段再教給我們,人與大自然,與這些萬物如何相處,人與天地鬼神如何相處。
講天地鬼神,決定不迷信,雖然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現在我們清楚,我們生活空間維次不一樣。我們現在是生活在三度空間,天地鬼神他們可能生活在四度、五度、六度、七度,或者是更高維次的空間,我們看不到他,高維次空間的眾生他們能看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們,他們看得到我們。較低維次的,他們看不到我們,我們看得到他們。所以古人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那就是不同空間維次的眾生。我們怎樣跟他相處?我們看不見、聽不到、接觸不到,但是知道他存在,我們用真誠的心、恭敬的心禮敬他們,平等的禮敬。不僅是禮敬,讚歎!高維次時空眾生,他們的智慧福德高過我們,值得我們讚歎,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佛在「六念」裡面教我們念天,「念佛、念法、念僧」這是念三寶,再來是「念天、念戒、念施」,這就是六念。天修上品十善業道,天人修慈悲喜捨,念天是念上品十善,念慈悲喜捨。念念當中要效法,要向他們學習,這是真正的尊敬,禮敬讚歎,以我們的修德迴向供養。我們拿什麼供養?我們自己修得很好就是對他的供養,普賢菩薩講「如教修行」,就是供養。
這三種關係如果處理好,很清楚,很明白,很圓滿,就天下太平、身心安樂,煩惱自然不生,智慧自然增長,何樂而不為之!為什麼要造作惡業?對待任何人感恩戴德,人有恩於我,一餐飯的恩德,一天的接待恩德,終生不忘,時時刻刻有圖報之心,這樣就好。別人侮辱我們、陷害我們,決定不要放在心上,把它忘得乾乾淨淨,這樣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人人是好人,人人是佛菩薩。世出世間聖賢是這樣教我們的,時時要懂得忍讓,決定不可以有意或者無意的傷害別人、傷害萬物,不但人不能傷害,樹木花草都不可以傷害,這是佛菩薩、聖賢教我們做人之道。我們做人就是從這裡做起。我們再看《感應篇》第七十六跟七十七節:
【無故剪裁。非禮烹宰。】
這是不知道愛惜物力。接下來下面兩句:
【散棄五穀。勞擾眾生。】
我們這集的時間已經到了,這兩節留在下一集再繼續向諸位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