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14/6/10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20-018-0003

  《淨土集.行策大師警語菁華》。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請翻開經本一百二十九頁,從第六行第三段看起。網路的同修如果沒經本,專心聽就好。第三段,我先將這段文念一遍,我們對對地方:

  【三、若不專念。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

  這一段行策大師給我們提醒,『若』就是假設的話,就是假若,『不專念』,這一段關鍵在專念跟求生。我們要『求生彼國』,「彼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要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專念阿彌陀佛,那就沒辦法往生。這個地方「專念」,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字眼,專念兩個字,專,我就只有念一句阿彌陀佛,其他我都不念了,這是專;念,就是不夾雜其他的妄念,不但世間法,不再念這些世間法,不再去想、不再去念這些世間的事,心裡的念頭只有阿彌陀佛,這些世間事都放下,不再牽掛了。不但世間法放下,連佛法也放下了,佛的經典很多,法門很多,也都放下了。心裡只有一句佛號,其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才叫專念。昨天也跟大家報告我們淨宗九祖,行策大師是淨宗十祖,我們佛七圓滿都會禮祖,他是十祖。

  蕅益祖師講一篇念佛開示,這篇念佛開示的確開示得非常好,讓我們念佛人知道一個真正念佛人的一個標準。在這個開示給我們講,真念佛人,「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大布施,就是我們的身,就是這個身體,心就是我們心裡的念頭,世出世間法都放下了,都不放在心上,心裡唯一的一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其他什麼都沒有,其他全放下了,這個叫大布施。身是身體,心是心理,身心世界,現在住的世界全部放下。所以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我們現在拿一些錢,錢拿得再多去布施,身心世界如果沒有徹底放下,那都不算大布施,只能說是小布施,不算大布施。所以真念佛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是大布施,六度第一個就是布施,做到大布施那才圓滿、才到家。

  第二個,若真念佛人,「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不再生煩惱,對這個世間不會有貪戀,看到不如意的事情也不會生氣了,他沒有看不順眼的人,也沒有看不順眼的事,所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貪心沒有了,瞋恨心也沒有了,愚痴心也沒有了。什麼叫愚痴?是非善惡分不清楚,顛倒了,沒智慧,把是看作非、非看作是,善看作惡、惡看作善,是非顛倒。這個愚痴心也沒有了。所以貪瞋痴沒有了,真正念佛人,他心裡沒有貪瞋痴,就是大持戒。持戒的目的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不再生起貪瞋痴的念頭,當然持戒就到家,持戒的目的就是要息滅貪瞋痴的。我們用佛號來念佛,讓貪瞋痴這些煩惱不起現行,那就是大持戒。

  「不計是非人我」,不去計較這個,「即大忍辱」。是非人我,什麼是是、什麼是非自己很清楚,但是不去跟人計較,別人的是是非非也不放在自己心上。像海賢老和尚他就不計是非人我,他也不起貪瞋痴,他念佛真的是到家了。有一次收電費的來,他看到電費單就問一句說,這個月怎麼電費這麼高?就被打兩個耳光。我們一般人一定受不了,問這麼一句就被你打,肯定跟他打起來。但是他能夠若無其事。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他真的大忍辱,不計是非人我,不跟他計較了,那是真正念佛人,功夫到家了。

  真念佛人,「不稍間斷夾雜」,稍就是稍微的間斷夾雜,這個夾雜就是夾雜妄念,夾雜其他的,或者修學其他的法門;間斷就是念佛常常忘記,忘記,妄念又起來。二六時中就是一句佛號綿綿不斷,行住坐臥出聲念、默念,始終這句佛號沒有忘記,沒有間斷,「即大精進」。真念佛人,「不復妄想馳逐」,真正念佛人念到有功夫他就不起妄想,「即大禪定」。念佛也是修定,所謂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就是定。功夫成片就是相似的一心不亂,他有定,他能伏煩惱;事一心不亂,定當中開智慧,斷煩惱,斷見思惑;理一心不亂,破無明煩惱,就是有定功。定功當然淺深次第差別也非常多了。我們一個最粗淺的,就是能夠把我們現行的貪瞋痴慢這些煩惱能夠控制得住,讓它不要發作,這就是功夫成片了。心裡只有一句佛號,沒有其他的念頭,這是大禪定,不復妄想馳逐。

  真念佛人,「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他歧就是種種的言論、種種的言說,不被迷惑了。人家說修什麼法門好,或者像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反對會集本的人很多,有一些念佛人的的確確受到了影響。現在在很多國家地區,有華人的地方,佛教道場這些法師反對會集本的,《無量壽經》會集本,夏老居士這個會集本,非常多。真的,有史以來沒有這麼多,這麼強烈,我們淨宗有些同修的確也受到了影響。開始接受會集本,後來聽人家講這些,自己就沒信心,就放棄了。這些種種都是屬於他歧所惑。反對的人也標榜他是修淨土的。修淨土的人就反對這個、反對那個,我們就知道他不是真正念佛人。真正念佛人他就不會去反對這個、反對那個,去製造這些問題。所以有一年,我到福建福鼎一個寺院,這個寺院的法師也是早期在新加坡弘法培訓班的法師,當時新加坡辦這個弘法培訓班,我們淨老和尚就是以夏老居士會集本做為大家學習的一個經本,學了之後不但沒接受,反對。有一次我到他那邊去,請我吃飯,他就提這個事情,他就反對這個事情。後來我說你不接受會集本,你來修原譯本也很好。

  因為會集本就從原譯本來的,五種原譯本來的。自古以來一千多年,為什麼《無量壽經》很少人去讀誦?大多數修淨土的都是讀《彌陀經》,《無量壽經》是淨宗三經第一部經典,就是主要的一部經典,反而去讀誦授持的人很少。這個經講得詳細,是西方淨土一個主要依據的經典。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會集本的一個跋文也講到,因為現在從漢朝到宋朝,《無量壽經》從印度傳到中國,翻譯有十二次,就是十二種翻譯本。經過歷朝歷代戰亂,改朝換代,有七種只有目錄,經文沒有了,只有目錄經題還有,七種已經遺失了,找不到。現在我們在《大藏經》看到的只有剩下五種,這五種把它拿出來看,對照一下,經文內容出入很多,有很多這部經有講到,那部經沒講到。古人應該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看到不曉得讀哪一本,讀一本不完整,要全部讀不方便,而且原譯本有一些翻譯它是用直譯的,我們中國人讀起來不順口,所以大家也就不讀。反而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彌陀經》,用意譯,比較適合中國人讀誦的習慣,大家讀得順口,大家都讀這一部,《無量壽經》就很少人去讀。但是這部經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對淨宗沒有生起信心,就是對淨土這部第一經沒有接觸過,不認識,不了解。所以會集從宋朝王龍舒居士開始,到清朝魏默深、彭際清,一直到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四次的,第四次會集才算圓滿,以前會集都不圓滿。所以以前會集的也沒有人去讀誦,也是收在《大藏經》,也很少人去讀誦,所以才有重新會集的必要。

  這個經早期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講過一遍,也做過眉註。但是因為我們佛教界很多老法師反對,所以也就沒有普遍流通,因為障礙攻擊太大,也就暫時沒有流通。韓館長五十歲那一年做生日,我們淨老和尚那個時候到台北來講經了,住在她家裡,就把李老師拿給他的這部眉註,那個時候說印了一千本給她祝壽。祝壽,他就請這個經,回到台中向李老師報告,他想在台北來講這部會集本。當時李老師就不同意,李老師說你還年輕,你剛剛出來講經,真的是人微言輕,你看佛門很多老法師不能接受這個會集本,如果他們大家合起來攻擊你,你可能招架不住。老師這麼跟他一講,他也就放棄了,改講《楞嚴經》。所以《楞嚴經》,我四十五年前,聽老和尚講經就講《楞嚴經》,在台北市蓮友念佛團講《楞嚴》。

  一直到民國七十五年李老居士往生那一年,老和尚再從箱子把這個眉註請出來,當時他叫我去找印刷廠來估價印一萬本,紀念李老師。那個時候印出來流通,很多居士看到,大家看了很歡喜,這個經從來沒看過,我也沒看過。我早期看到的《無量壽經》是康僧鎧翻譯的,這個會集本沒有看過。是我出家以後,李老師往生,我們看到老和尚印出來,我們才知道有這一本。當時很多居士請師父講這個經,這個經我們都還沒聽過。所以當時印出來,最早講,我們老和尚是在美國、加拿大,後來回到台灣,我們台灣的同修請他在圖書館講這部經。這部經宣講之後,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歡迎。夏蓮居老居士當年提出來的淨宗學會,因為弘揚這部經典,世界各地紛紛成立淨宗學會。所以成立淨宗學會主修的經典就是這部會集本。

  現在很多人批評,有些淨宗同修受到影響,這個叫他歧,他就是其他不同的見解、不同的言論,受到影響,受了影響就是受他歧影響。現在我們真念佛人,他就不受這些影響,也不會跟人家去批評、去攻擊,也不會。真正一個念佛人他絕對不會這樣,不會受這些影響。像海賢老和尚一樣,他就一句佛號念到底,他也不去批評這些、批評那個,他成佛去了。所以這就是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另外還有很多淨宗同修聽到本願念佛、實相念佛,很多人講出這些,他也是講標榜修淨土,跟我們修的又不一樣,有些同修又受到影響了。這些都是為他歧所惑,也就不是真正念佛人了。真念佛人,這些各種不同的見解、不同的說法是不會影響他的,他不會受到影響,真念佛人。所以蕅益祖師講,真念佛人就是這個標準,真念佛人一句佛號六度圓修,一句佛號菩薩的六度萬行圓圓滿滿,一點都沒有欠缺。

  祖師又講,「試自簡點」,就自己反省檢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痴慢還會起來,是非人我還會計較,還是會間斷夾雜,妄想還是很多,種種的言論他歧還會迷惑我們,那就不是真念佛人了。所以此地講專念,我們以蕅益祖師這個一篇的念佛開示來做一個標準。如果我們念佛達到這個標準,求生彼國,這一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是毫無疑問的。

  如果不能做到這樣的專念,『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這個也是必定的,這個世間的事情還放不下,不能專念求生彼國,那必定隨我們造的善惡業去流轉,流轉就還是在六道裡面繼續搞輪迴。在六道裡面輪迴,果報就是「受苦無量」,我們去享受這些苦。《法華經》講「三界統苦」,三界只有苦沒有快樂。我們現在感覺到快樂的事情也是苦,那個叫壞苦,那個樂過去,苦就跟著來。所以三界統苦,只有苦沒有快樂的。不往生西方,那必然是受苦無量。我們想一想,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又遇到淨土法門,我們這一生是有機會脫離六道了。我們自己想一想,我是要繼續在六道隨業流轉,受苦無量,還是希望我們這一生就到西方去,不要再來六道流轉,再受這些冤枉苦了?如果我們不想繼續在六道流轉,受這些冤枉苦,我們就必定要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什麼都要放下,身體要放下,放下身心世界。印光祖師給我們講,念佛人有病應當一心待死,不要求病好,求往生,那才是真正念佛人。如果一直想求病好,捨不得放下這個世界,那往生不了,死了之後還是要六道輪迴。這一段我們念佛人要常常提起。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第四段:

  【四、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

  『心性無二』,就是我們的心性跟佛的心性,跟一切眾生的心性,它是一體的,「無二」就是一體的。既然一體,自然能夠感應道交。所謂眾生有感,佛菩薩他就會有應,應就是回應,這是感應。這感應有四種,我們念佛,沒有,沒有感應。一般的人以為說,我看到佛了這個有感應,看到蓮花了這個有感應,聞到異香這個有感應。這什麼都沒有看到,也沒有聞到,感覺我們念了這麼久都沒感應。其實你有感,什麼叫感?你這裡心裡動一個念頭就是叫感,佛菩薩就有回應。實在講不但佛菩薩回應,一切眾生都有回應,因為一體的!你動一個善念是感,回應是善的;動個惡念也是感,回應是惡的;動一個無計念不善不惡,回應也是無記的。我們動個念頭念佛,這是感,那佛他就會有應。沒有,我今天念了一天,沒有看到佛,應在哪裡?這個感應,其實你有感就必定有應。

  但這個感應有四種。顯感顯應,你明顯的感,明顯的求,佛菩薩也很明顯的回應,很明顯你見到了,或者夢中見到了,這是顯感顯應,你明顯的求佛菩薩,佛菩薩很明顯的回應,這第一類。第二類顯感冥應,我們很明顯的求,好像我們拼命念佛,但是好像沒什麼很明顯的回應。但是有沒有回應?有,冥就是不明顯,有應不明顯。你當時感覺不到,一般都是過了之後再回想,似乎好像有應了,有應但是不明顯,不是很明顯。如果你很明顯的感受,那個顯感顯應,不明顯的叫冥應,顯感冥應。第三種冥感顯應,冥感就是沒有很明顯去求佛菩薩,那個念頭不明顯,但是有那個念頭,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但是佛菩薩卻很明顯的回應。這一類大多數是過去世宿世善根,宿世種了很深的善根。所以他沒有特別求佛菩薩,佛菩薩很明顯的回應,這是冥感顯應。第四類冥感冥應,就是求也不明顯,心裡自己有動了念頭,但是不明顯,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冥感,也求佛菩薩的意念,但是不明顯,佛菩薩回應也不明顯。

  這個感應有這四種,四種我們一般講,就是我們顯感好像都是冥應。為什麼我們顯感冥應?因為我們還有業障,比較深。你就是多念佛,常念佛,懇切的念,念到業障消除了,你就感受到佛菩薩的應,你就很明顯感受到。所以你有念就有應。但是我們這個感當中也有不同,各人的心態不一樣,念佛的心態不一樣,因為你這個感不一樣,應當然也不一樣。好像我們敲大磬,你敲大力一點,它的回響就大聲;你給它敲小力一點,它的回響就小聲,關鍵我們感這方面。

  所以「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這是很自然的。過去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有些念佛的同修,那個時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正在抗日戰爭,世界各國也都在戰爭,真的是天災人禍。每一個人人人自危,隨時都有喪失生命的危險,天災人禍。同修難免身體有生病病痛,請教印光祖師,印祖說你病痛,念佛之外,如果你生病的時候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幫助你減輕病苦。印祖給大家開示,說你念,你感覺說沒有感應,還是有感應。你只管大膽去給人家講,你說沒有感應還是有感應,絕對沒有有感沒有應的,只是顯感冥應,冥冥當中菩薩也幫助你,暗中幫助你,你自己沒有明顯的感覺,還是有幫助你,不是沒有。所以這個關鍵還是在信心的問題,信心如果足夠了,的確菩薩能幫得上忙;信心不足,有時候自己產生一些障礙。

  像好像前年,二、三年前,我們社團,在我們社團工作的文龍,做電腦的,他跟他太太兩個人都在我們社團工作上班。他太太懷孕,過年好像除夕那天,他太太血崩很危險。住在醫院裡面,醫生給他建議,說我們現在醫生、護士人都有空,建議他剖腹生產,開刀,不然說很危險。一般人他就是應該會接受醫生的建議去開刀了。但是我也沒有想到,平常我跟文龍也很少談過話什麼的。大概他常常聽到我在卜觀音籤,就打個電話給我,突然打個電話,從來沒有打過電話給我,今天打個電話給我。我想大概無事不登三寶殿,果然他就給我講出這個事情。他說師父,你幫我卜個觀音籤,我太太現在一直血崩,醫生建議要開刀剖腹生產,他覺得能不開盡量就不要開。請我幫他卜個觀音籤說要不要開刀。我就跟他卜了,卜了第十七卦,至喜卦。第十七卦一首偈,第一句就是「病散身安泰」,第三句「前程宜守舊」,「災禍自消磨」。前程宜守舊,根據這個籤的含意我就跟他分析,我說給你參考,最後決定權還是在你們家屬。我說菩薩講前程宜守舊,就是可以不用開刀了。

  我就把印光大師勸人家要生產,多念觀音菩薩,這個告訴他。我說印光祖師在《文鈔》當年都是對居士講,要生產,你至心,你們家屬給她助念,人往生要助念,出生也要助念。印光祖師說,你那個家屬給她助念觀音菩薩,她就不會難產。因為我們知道,過去科技不發達,醫學不發達,現在說可以剖腹,過去都不能剖,沒有那麼方便,都是靠一些祖宗流傳下來的處方。我們佛弟子求佛菩薩加持,印光祖師說,你們大膽跟大家講,你只要至心念觀音菩薩,絕對得菩薩加持,不會難產。我說菩薩示這個籤就是不用開刀,你至心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你們家屬在房間門口給她助念,人要生也要助念,死要助念,生也要助念。我這樣跟他講,他就接受了,他就跟醫生講,我們不開。不開,第二天正月初一,又開始血崩,這個時候他心就慌了,說師父還是血崩。我說相信觀音菩薩,你既然相信觀音菩薩就相信到底,繼續念。結果念到第二天,他又打個電話給我,他說師父,他太太順利生產了。所以我舉出這個例子,當時就一個信心問題。

  另外我在山東做百七,二00九年,在五年前,福建石獅一個居士,因為石獅也是講閩南語的,但是他們有個腔調,泉州石獅,我到石獅去過。她跑到山東找我,我說從福建跑到山東來,一定有事情。她就給我講,她說她兒媳婦懷孕了,他的親家聽到醫生講,醫生給他講,就是說,你這個女兒根據檢查會難產,有生命危險,所以醫生建議她墮胎。她說師父,我們是佛弟子,不能殺生,就不能墮胎。當然她是不敢去墮胎,但是她又想到說她媳婦難產有生命危險。然後她去給他親家溝通,她親家、親家母都堅持要墮胎,但是她不想墮胎。她的親家跟親家母就提出一個壓力給她,他說那好,如果不墮胎,我女兒有什麼三長兩短,妳要不要負這個責任?萬一我女兒真的難產死了,妳怎麼對我交代?她這個壓力夠大的,就跑到山東找我。後來我給她卜觀音籤,觀音菩薩說沒事,我說妳放心好了,妳媳婦不會死,妳回去念觀音菩薩求菩薩加持。她也接受,接受了之後,回去她就不墮胎,她就扛這個責任。但是他們親家、親家母一個壓力給她,萬一我女兒真的像醫生講的這樣,難產死了,妳怎麼辦?當然她有這個壓力。所以回去沒多久,念觀音菩薩,後來連剖腹生產都不用,也是順利生下來,念觀音菩薩順利生下來。現在我救了一條命,我二、三年前到石獅,她帶來小孫女,她也是講閩南語的,我這孫女很聰明。她就帶來看我,她說妳這條命是師公給妳救回來的。

  根據我這兩個實際的例子,我覺得真的是《彌陀經》講信願行,當初他們的一個決定,決定在哪裡?決定他的一個信心,你要相信醫生還是相信佛菩薩?信心的問題。如果你對佛菩薩信心不夠,你當然還是相信醫生,相信醫生你就要去挨一刀,就這樣,你不相信佛菩薩,相信醫生。所以相信佛菩薩,信心具足,不懷疑,佛菩薩真的能幫得上忙。這是一個實際,我提出這是實際的例子,我親身經驗的一個例子。所以這裡講「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們對這個明白之後,他就不會懷疑,就有信心了,關鍵是信心,你有沒有信心?我們為什麼信心不足?對這個道理了解不夠。所以一般我們佛弟子大多數停留在半信半疑這樣的情況比較多。如果你具足真信,這一點懷疑都沒有,自然感應道交。你半信半疑也是有感應,感應當然沒有你全部信那麼殊勝,這個折扣是自己這邊打了折扣,不是佛菩薩那邊的問題。

  所以下面講,『我之苦切必能感』,「苦切」就是很懇切的,就是一心一意求佛菩薩,這叫苦切,很誠懇的、很懇切的這樣去感。『佛之慈悲必能應』,佛菩薩大慈大悲他怎麼會沒有應?一定會應的。只要我們用苦切心去感,佛菩薩必定能夠跟我們起感應道交,佛菩薩真的能幫得上忙。關鍵還是信心,第一段「苟無真信」,真信兩個字是我們修學成敗的一個關鍵。所以不管做什麼事情,世出世間法,《華嚴經》講「信為道元功德母」,你沒有信心你做什麼事情都不會成就。就連做個小偷、強盜他還是要有信心,他相信他能偷得到,他相信那個。當然我們不是去鼓勵人家做壞事。做壞事做得成就,他相信他幹壞事能幹得成,他相信那個,所以他就壞事做成就了。所以我們的信要真信,清淨信心,世出世法能不能成就關鍵在信心。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信心危機,信心問題,我們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

  我們接著看第五段:

  【佛念眾生。如母憶子。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這一段也是給我們說明感應的道理,為什麼我們眾生跟佛會起感應道交?因為佛念眾生,我們現在說我們念佛,佛也念我們,佛也在念眾生。『佛念眾生,如母憶子』,像母親思念子女一樣。我想我們同修已經為人父母的人,做人家父母的人,大概都會有這種體會,所謂天下父母心,特別是母親,因為子女從她的肚子生出來的。以前我外婆常講,能夠離得開丈夫,離不開子女,子女從自己肚子生出來的。所以母親跟子女那種感情跟父親就不一樣了。所以做母親的人,你看這是一個天性,你看我們雙溪那個道場有藍鵲,藍鵲長得很漂亮,我們那邊由於很多住眾常常被藍鵲攻擊,被牠攻擊。為什麼被攻擊?因為牠生小孩,在樹上,我們人從那邊走過去,牠要保護牠的子女。以為人靠近過來,不讓這些人靠近過來,怕傷害到牠的子女,牠就攻擊。所以畜生道也是這樣的。

  「如母憶子」,一個母親想念自己的子女,到死了,那口氣要斷了,她還會想念自己的子女。用這個世間大家比較能體會的,像母親時時刻刻沒有忘記自己的子女,那種心情。「佛念眾生」,就如同世間做母親的人一天到晚心裡掛念著子女,她都沒有忘記,不管這個子女在天涯海角。有些人說我不想、不想,我說騙我,嘴巴是說不想、不想,心裡是很想,如母憶子。所以佛念眾生,就像母親常常想念子女一樣,當然佛念眾生是超過世間的母親,為什麼?佛念眾生,他是生生世世都念眾生;母親念子女也不過一生一世,這一世死了,來生來世忘記了。佛不一樣,生生世世超過世間的父母,那是一點不假。

  佛念眾生,佛時時刻刻念我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佛時時刻刻念我們,我們也念佛,那就感應了!因為只有單方面的不能感應,佛念我們,我們常常把佛忘記,這就不起感應。佛念我們,我們也念佛,自然他就感應。好像母親想念子女,子女也想念母親,他就感應了。如果母親一直想這個子女,那個子女很不孝,根本就不想父母,那你做父母的想死了也不會有感應。所以過去古時候有孝子,他母親為了他,以前沒有手機,不能打手機,她兒子出去,她希望兒子快回來,她就用心電感應的,咬了一個指頭,她兒子心就痛了一下,知道可能他母親要找他,回來果然沒錯,心電感應。他為什麼會感應?心性不二。所以「若眾生心,憶佛念佛」,憶就是沒有忘記了,時時刻刻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必定」也是很肯定的,必定會見到佛。見佛就是,「現前」就是現前見,我們還沒有往生,念佛念佛念念,見到佛,你天天在想佛,見到佛了。「當來」就是將來,或者臨命終的時候,佛來接引,那個時候見佛。當然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是天天見佛,時時見佛了。所以你只要「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也有定中見、夢中見,有的止靜的時候見到佛,有的睡覺夢見佛,這個都是見佛,有現前見,有當來(將來)見的。這個必定見佛,一定是要憶佛念佛才能見到佛。如果做不到憶佛念佛,常常把佛忘記了,不是佛不讓你見,是你常常把佛忘記了,是自己這方面的問題,不是佛那方面的問題。我們念佛也不要一面念一面想見佛,我念了這麼久怎麼佛還沒來?這是打妄想。因為佛是教你憶佛念佛,不是教你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

  過去有個老菩薩臨命終人家給他助念,助念念了好幾天也沒往生,也沒看到佛。他就用閩南語講了,念這麼久念沒有,念這麼久了也都沒有,他那個沒有就是沒有看到佛。他們一直念一直想看到佛,怎麼念了這麼久還沒來?他是一直盼望。這個叫夾雜。你現在就不要管他見不見,你就是只管憶佛念佛這樣就對了,不要管見不見。你憶佛念佛,念到功夫純熟你自然就見到;還沒有見到,你也不要著急,念的功夫還不夠,佛也不會輕易示現給你看。不然佛要示現給你看,那很容易的事情。為什麼?如果你心還沒有念到功夫成片,你這個心還會起心動念,佛就不會輕易示現給你看。為什麼?沒有給你看還好,給你看那你就忘記自己是誰!你歡喜心一生起來了,貪瞋痴慢就起來了,你們念那麼久佛都沒看到,我才念多久就看到佛了,你們統統不如我了。完了,著魔了,這個念頭一起來魔就趁虛而入,很多人是這樣的。

  最近有個居士在澳洲,兩年前,弄得風風雨雨的,他說天天跟阿彌陀佛對話,還出一本書要我幫他印。我給師父講,這個書不能印,因為這個我一看就知道有問題。因為我們三寶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法就是經典,經典講得很清楚,佛菩薩示現,偶爾示現給你看一下,他不會常常示現。除非你功夫成就了,那你隨時要見都能見。你功夫還沒有成就之前,天天看到佛菩薩,那就有問題。如果你念到一心不亂,你常常看到佛菩薩,你隨時想要見就見得到,那就沒問題。如果功夫還沒有成就,你說天天見到阿彌陀佛,天天跟阿彌陀佛對話,那就是魔來干擾,不是真的佛,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只要我們憶佛念佛,放下萬緣就好,不要管它,見不見都沒關係。縱然見到佛,印光祖師在《文鈔》也給我們開示,見如不見,就對了。

  就像《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到,你不要歡喜;沒有見到,你也不要懊惱,也不要打妄想。如果你能夠見如不見,印光祖師講的,你看見佛就跟沒看見是一樣的,你心還是平靜的,這樣不但真的佛現前你得利益,他說縱然是魔現佛身來騙你你也得利益。為什麼?你通過這個考驗,你及格了,你也得利益,佛來得利益,魔來你也得利益。如果見到佛就生歡喜心,那就生煩惱了,不但魔來有損害,佛來對你還是有損害,破壞你的清淨心,破壞你的平等心。佛菩薩怎麼會幹這個事情?當然他是幫助你成就清淨平等的,他怎麼會破壞你的清淨平等?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所以能夠這樣念,『去佛不遠』,我們只要保持憶佛念佛,見不見、什麼時候見都沒有關係,功夫純熟你自然能夠見到佛,而且去佛也不遠。

  好,我們再看下面第六段:

  【具足真信。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

  這個一段,我們念迴向偈都會念到,「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怎麼樣才能莊嚴佛淨土?必須要有功德;如果沒有功德,念一念也莊嚴不了淨土。怎麼樣才是功德?這裡講『具足真信』,你真信發願念佛要往生西方。你現在還在這個世間,『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都可以『回向西方』,「回向西方」,就是我們願生西方,不求人天福報。不求人天福報,雖然我們做的善事很少,修的福報也很小,但是「一毫之善,一塵之福」,這麼小的、這麼少的善福,都可以迴向西方去『莊嚴淨土』。反過來講,如果沒有「具足真信」,那你修再大的善,修再多的福報,也不能「莊嚴淨土」。因為你不想去西方,怎麼莊嚴淨土?所以關鍵還是在具足真信。真信必定發願,發願必定念佛求生淨土,那才是叫真信,關鍵在真信。所以我們修學,我們在這世間做什麼好事,一點一滴的好事,都不求人天福報,都可以迴向西方莊嚴淨土。如果我們自己沒有真信發願要去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迴向的這些善福也是不能莊嚴佛淨土,不能莊嚴佛淨土,那什麼果報?人天福報,你會得人天福報。

  前面講的,「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祇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這前面第一段講的。但是現在我們看到念佛的人,這樣的人佔絕大多數,他也念佛、持齋、吃素、放生,也做好事,但是他並不是真正發願要去西方。為什麼?這個世間放不下,還有貪戀這個世間,捨不得離開這裡的世間,放不下。放不下修的這些,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做種種好事,來生得人天福報。像現在這些大企業家,有做大官的,大富貴人家,過去生都是修行人,過去生沒有修行他這一生怎麼可能得這麼大的福報、這麼高的地位?都是。但是他沒有脫離六道,念佛人沒有發願往生,修其他的法門沒有斷煩惱,所以變成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有因必有果,果報現前你要去享福,享福,過去生修的事情就忘記了,人一享受、一享福就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就造業罪。罪業造滿,福報享盡,那死了之後又墮三惡道去受苦。所以這一段跟第一段是相呼應的,關鍵在真信,真正相信這個世間苦,真正相信極樂世界真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我們再看第七段:

  【七、修行別無要術。但真信願生。一向專念。則一切行履。無煩改轍。】

  『修行別無要術』,這個「修行」指我們修淨土這個行門,「別無要術」就是沒有其他重要的方法,也就是說,也不需要其他什麼補助,也不需要。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只要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就是也不需要再假借其他的方便法門,不需要,你只要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句佛號一直念下去,自然你心就開了,不需要再借用其他的方法了。跟這裡講的是一樣,修行別無要術,『但真信願生,一向專念』,就是大勢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什麼叫都攝六根?就「真信願生」。都攝六根什麼意思?放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那個願才生得起來。如果這個世間牽腸掛肚的事情一大堆,都放不下,就沒有都攝六根了。你這六根還是往外攀緣,因為你沒放下,你就收不回來。放下它就收回來了,就是真信願生,願生淨土必定願捨娑婆。「一向專念」就是淨念相繼,真信願生就是都攝六根,一向專念就是淨念相繼。能夠做到這樣,你就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用其他方便法門。

  『則一切行履,無煩改轍』,「行履」就是修行法門,你就不需要有什麼調整、有什麼改變,就不需要了。但是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在念佛,我們有沒有符合這個標準?我們是不是真信願生,一向專念?如果我問這個問題,可能有很多人,我真的相信,我也願意往生西方,我也在念佛。後面我會再問一句,是真的嗎?要真的才行,假的不行,真信,真的才行,這個事情做不得一點假。其他世間什麼事可以騙人,臨終這樁事情是騙不了人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你真信願生,你現在雖然還沒有往生西方,你的心態跟一般人是絕對不一樣的。哪個地方不一樣?你不會生煩惱,你也沒有看不慣的事情,沒有看不慣的人事物,你看到一些人家不如法的你也不會生氣,真信願生是這樣的。

  但是現在我們為什麼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順眼?你沒有真信願生,你還留戀這個世界,還留戀、貪戀,捨不得、放不下,放不下!放不下你才會看不慣、看不過,只要放下了,你什麼事情都不在乎了。別人亂,我不亂,別人生煩惱,我不生煩惱,他亂他的。我們看到很多,真正念佛臨終的有瑞相往生的,看他平常生活他就是這樣的一個表現。你看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這個,叫我們看海賢老和尚光碟,他就是這個表現,他生活當中,什麼事情都做,什麼苦的事情都做,吃的是苦,穿的是補。一般人說那個生活日子怎麼過?但是他過得很自在。他為什麼過得很自在?他真信願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什麼環境對他來講,他沒有什麼影響,他不生煩惱。我們一般人走到哪裡都生煩惱,關鍵就是放不下,不是真正願生西方,天天在佛前念是有口無心。

  所以真信願生的人一向專念,就像蕅益祖師講,一句佛號圓圓滿滿含攝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全有了。如果你不是真信願生,一向專念,那不行,你還得要其他的來補助,那補助就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因為你沒有看破、沒有放下,遇到事情來生煩惱,不曉得該怎麼辦。我們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弟子規》這個問題,《弟子規》,為什麼?老和尚說念佛就好了,叫我們學《弟子規》幹什麼?問題你放不下你就要學。放下的人他不用,因為放下的人他不生煩惱了。你還會生煩惱你就要學,要學《弟子規》,要學道家的《太上感應篇》,要學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出家人還要加個《沙彌律儀》。因為你不老實,你放不下,你就要這些來補助。可能有的業障比較重的,像我這一類的還不夠,還要加上《般若經》、《金剛經》來補助,幫助你看破放下,不然你就放不下。

  這個放下,真放下才行,不然你放不下,為了面子說我放下了,那也不行。這個事情不能做假的,也不能騙人的,其實也不是騙人,只是騙自己。我們自己有沒有放下,自己常常反省檢點,我就自己常常反省檢點,沒放下。以前我也覺得說我放下了,像我生了兩次大病,發現說人的臨命終不是我們平常想像那樣的,妄念一大堆。那個時候我才發現,以前我以為放下了,結果生一場大病,發現自己根本就沒放下。所以我自己知道自己。我們看到別人能老實念佛,真正放下萬緣,我們非常讚歎。但是我們要學他我們是不是學得來?如果能夠學得來那非常好。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勸大家看海賢老和尚光碟看一千遍,就幫助我們看破放下。這個我們倒是大家有時間可以多看看,對我們念佛看破、放下有一定的幫助。如果看這個還不行,我建議還是聽老和尚的經,《大經科註》那個藥比較大帖,對我們這個業障深重的人比較有效果。所以各人根器不一樣,一定要知道。

  所以我們讀到這些,一定要知道他關鍵的開示在哪裡,一個關鍵的。如果你不懂那個關鍵的,好像囫圇吞棗這樣念過去,好像懂了,實際上我們根本就不懂。我們沒有真信願生、一向專念,以為自己真信願生、一向專念,到臨命終去不了,到時候還怪佛經講的不靈,那就罪上加罪。自己沒有反省檢點,自己沒搞清楚,去怪佛菩薩,那我們業障就又更重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搞清楚、搞明白,這個很重要。如果真的放下萬緣了,你真的經都不用聽,也不用念經,也不用念咒,就這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時間多長?如果根據《彌陀經》,最長七天。我們現在老和尚講的時間比較長,說三年,那就算三年,那也不是很長,真的就成就。比較用功的真的不用那麼長,真的一天到七天,在歷史上真有人修成功的,這一點不假。關鍵我們有沒有真正放下。真放下,真的打一個佛七就一心不亂了,這個也是不假。我們打了幾百個佛七心還亂糟糟的,就是沒放下,你沒有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到這一段。下面第八段,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我們明天晚上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