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15/1/1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20-018-0021

  《淨土集.觀無量壽佛經疏菁華》。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五十六頁,倒數第二行,從二十二這一段看起。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注意聽就好,如果你有課本請翻開到五十六頁,倒數第二行,我將這段文念一遍:

  【二十二。眾生久沉生死。曠劫輪迴。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念念無遺。乘彼願力。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這一段給我們講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面,已經無量劫來都是在生死輪迴,這裡『久沉』跟『曠劫』就是形容這個時間是太長了。這個時間是無法去計算的,這裡只能用一個形容比喻,時間太長久了。「曠劫」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無量劫,無法去計算時間的。『輪迴』這個事情過去無量劫,如果沒有解脫六道生死輪迴,我們脫離不了六道,必定在六道裡面繼續要受生死輪迴之苦。過去無量劫,將來還是無量劫,看哪一天我們能脫離六道,那個時候這個輪迴就中止了。如果脫離不了六道,那個時間是無法估計,時間太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死此生彼,不斷一直輪迴。這是果報,六道生死輪迴是一個果報。這個因是怎麼來的?因為我們眾生『迷倒』,「迷倒」就是迷惑顛倒。這個六道輪迴是誰造成的?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誰造成的?自己造成的,是自己迷倒『自纏』,自己纏縛自己。「自纏」,形容好像蠶絲,作繭自縛,自己纏縛自己。

  六道生死輪迴就是自作自受,自己製造出來的。怎麼製造六道輪迴?因為迷惑顛倒。迷在哪裡?前面一段給我們講,愛心、瞋嫌之心,你喜歡的,你就起貪愛心;這個愛不是仁愛,是貪愛。所以這個愛心,前面一段講的愛心,不要把它看作仁愛之心,不是那個意思。貪愛之心常常生起來,喜歡的,你就生起貪愛,生起貪愛就能染污善心,我們這個善心就被污染了。怎麼污染?這個愛心起來,你就有控制、佔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污染我們的善心。得到就生歡喜,這個歡喜是貪愛心;得不到,控制不了,就起瞋嫌之心,就起瞋恨心,瞋心就火燒功德林。所以前面這一段也就是講迷惑顛倒的一個主要因素。我們經典上常講貪瞋痴三毒煩惱,三毒煩惱就是迷惑顛倒。有貪瞋痴這個三毒煩惱,就迷惑,就造業。造什麼業?造輪迴業,以輪迴心造輪迴業,果報就是六道生死輪迴。這個在《華嚴經》講,六道生死輪迴是執著造成的。執著就是一般經典上講的見思惑,見思煩惱。超越六道,斷見思煩惱,生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還有塵沙、無明煩惱,塵沙、無明破了,就超越十法界。六道輪迴這個因素都是自己迷惑顛倒造成的,自己迷惑顛倒,『無由解脫』,「無由解脫」就是你如果不能斷見思煩惱,那永遠脫離不了六道,就沒有辦法得到解脫。

  下面講,『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大乘、小乘主要的目的就是教人了生死的,淨土以外的法門你要脫離六道,必須把六道裡面的見思惑斷得乾乾淨淨,才能超越,有一絲毫沒斷乾淨就不能超越六道,一定要把它斷得乾乾淨淨。斷惑也就相當不容易,難度高。修西方淨土它最大的一個方便,就是見思惑,塵沙、無明不用談了,最粗的見思惑我們一品都斷不掉了,談不上斷塵沙、斷無明,見思惑一品沒斷,這個法門它可以帶業往生。你煩惱一品沒斷,可以帶業往生,往生到西方,就出離三界六道。一般的法門都要斷見思惑,修淨土,你只要伏見思惑,伏煩惱。伏惑、斷惑都叫一心不亂,斷惑的功夫深,伏惑的功夫淺。我們只要有淺的功夫,在淨土法門來講就成就了,你可以帶業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

  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跟十方諸佛的凡聖同居土,不一樣。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沒有三惡道,只有人天兩道,而且這個人天,每一個人都是無量壽。無量壽就沒有生死,生死就沒有了。這個事情在十方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凡夫肯定沒有這樁事情。每一尊佛的世界,凡夫(就是六道裡面的眾生)他都有身命的,他身命都有一個期限的,每個階段,分段生死,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每個階段,每一個世界的眾生壽命長短不一樣,福報比較大的壽命就比較長,福報比較小壽命比較短。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佛在經上給我們講,我們娑婆世界人的壽命最長是八萬四千歲,最短是十歲。佛給我們講,八萬四千歲跟十歲,就講一個增劫、減劫,就一增一減。就是你人壽達到八萬四千歲,他是最頂端了,他不能再增加了,最頂端就是大家修十善,那個善修到一個最高的層次,所以人的壽命那麼長,八萬四千歲。每過一百年,到了八萬四千歲之後,只要每過一百年,人的修善(修十善)慢慢又減退了,每過一百年又減一歲,過一百年又減一歲,減到十歲,十歲,人造十惡業是造到最惡的。這個就是一個極端,修善修到一個極端,他慢慢善又退了,慢慢又造惡業;惡業造到一個極端,大家受到那個痛苦,實在是受不了了,那個時候人心又會開始反省,慢慢又在一點一點的修十善,慢慢過一百年又增加一歲,再增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

  我們現在是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減劫,就是人一直造惡業,這個時候我們一般俗話常講,一代不如一代,這個道德水平一代不如一代,大概我們現在用十年十年的比,也就知道了。你看十年前的社會人心跟十年後,十年後的社會,這整個世界的社會人心,是比十年前的社會人心好,還是比較不好?這樣我們冷靜去觀察,你就不難發現,真的愈來愈差,人心愈來愈不好,造惡業的愈來愈多,修善的愈來愈減少。所以這樣累積,經過一百年減一歲。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地球上,那個時候地球上人類平均壽命是一百歲,按照中國的算法今年已經三千零四十三年,一百年減一歲,三千年就減三十歲。所以現在我們地球上人類平均壽命是七十歲,現在是七十歲。

  有一些同修說,現在醫學發達,壽命都比過去長,好像現在活到八九十、九十幾的也不少,似乎人的壽命比過去要長,所以他提出這個質疑。佛講這個是講平均數的,不是講個別的。個別的,你活到兩百歲的也有,在深山裡面你看不到,那個修仙的,他修成就了,但是那個畢竟很少。現在要活到七老八十的,也不是很普遍,看起來現在似乎壽命比過去的人要長,但是如果你用個平均數來計算,佛講的沒有錯。你只看到活到七十幾歲的、八十幾歲的,但是壽命很短的你也要算進去,年輕死的也不少。還有一個數字你要統計進去,墮胎的,墮胎連一歲都沒有,幾個月就把他墮掉了,就死了,那個有多少!那個不到一歲就死了,那個有多少,那個你要算進去。你再整個給它平均起來,現在三千零四十幾年,大概六十九點五歲多一點,還不到七十歲,如果你平均去算。佛講的沒錯。這個世界災難多,如果一個意外災難,你年紀輕輕的也會死,不是說年紀輕的就不會死,你要算這些意外的。所以現在這個時代,佛講的是沒有錯。我們現在是生在減劫當中,一直減。為什麼減?因為人心愈來愈不好,人心愈來愈刻薄、愈不善,知恩報恩的人少,報怨的人多,這個世界就普遍造惡業了。造惡業就有果報,福報就一直減少。

  所以佛講的這個是一個輪迴的現象,你脫離不了六道,總是在這樣上上下下輪迴的。我們今生有緣遇到淨土法門,「仰蒙釋迦發遣」,我們蒙釋迦本師發遣,就是勸我們,勸我們求生西方,給我們指方立向,「指向西方」,教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特別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五濁惡世愈來愈嚴重,如果我們真的對這個世界看透、看清楚了,就不會再留戀這個世界,總希望能早一天到西方去。我們還不想去,總是對這個世界沒有認識清楚,自己迷在這個裡面不知道,人在苦中不知苦。《彌陀經》講的五濁惡世,我們現在生長在一個大染缸裡面,我們不可能不受污染。如果你說你不受污染,你是再來人,那是沒問題。如果你不是佛菩薩再來的,過去生修行修得很好的,你不受污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肯定要受污染。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都是污染,你都要受影響的。蕅益祖師給我們講,在這個五濁惡世,我們唯一能夠出離五濁的,就是靠這個念佛法門。一句佛號投於五濁惡世,就變成五清世界,五清的善世。好像這個大染缸投入清珠,「入水一寸,則一寸濁水即便清潔」,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的。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

  我們看到善導大師給我們講,我們這個地方是釋迦牟尼佛發遣,就是派遣、打發我們去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彌陀又很慈悲招手呼喚我們趕快去西方,早一天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之苦。『今信順二尊之意,念念無遺』。「信」就是要相信,「順」就是隨順,「二尊」就是釋迦、彌陀,娑婆跟極樂這兩尊佛的意思,一個勸我們去,一個接引我們去。「念念無遺」,就是念念沒有遺失。『乘彼願力,得生彼國』。「乘彼願力」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們是乘阿彌陀佛這個願力,才能「得生彼國」,佛來接引,佛來帶我們去。佛發願要接引我們去,我們發願願意往生到西方,他就來接。我們凡夫一定是要乘佛的願力,佛的本願,他來接引,我們才能到西方。如果阿彌陀佛不來接引,我們不曉得西方在哪裡,我們去不了,因為我們是凡夫,也看不到西方極樂世界。

  什麼樣的人他不用佛來接引他,他想去就可以去?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他看到了,他想去,他自己可以去,阿彌陀佛沒有來接引,他也能去。十方諸佛的世界他全看到了,明心見性的菩薩不用佛來接引,他自己可以去。我們凡夫就不行了,我們還沒有明心見性,你修行沒有修到明心見性,你不知道西方在哪裡。所以必須乘佛的願力來接引,我們才能往生到西方,乘彼願力,得生彼國。我們凡夫往生到極樂國土,這是大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跟十方諸佛見面了,這種喜慶也是我們無法想像、無法形容。無量劫來在六道擺脫不掉,到極樂世界永遠不再受輪迴之苦,這種歡喜、這種慶幸是什麼樣的心境,只有到極樂世界才能體會。不過現在如果你念佛念到伏惑,你就能感受到一些氣氛,能感受到。這個一段總是勸我們要信願念佛,求生淨土。

  我們再看第二十三段:

  【一切行者。行住坐臥。三業所修。無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名迴向發願心。】

  這是接上面一段來的。『一切行者,行住坐臥』,「行者」就是修行的人,這裡也是指我們念佛人。「行住坐臥,三業所修」,修什麼?就修這個。怎麼修?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勸我們大家看海賢老和尚這個光碟,一天看三遍,天天看,看一年。一天看三遍,一天念一萬聲佛號,這個就是具體的。「行住坐臥,三業所修,無問晝夜時節」,不管白天、晚上,什麼時候,什麼地點。海賢老和尚做一個示範給我們看,你看他不是一天到晚在念佛堂,他還要到田裡去工作。有時候在念佛堂,還要出去外面做工,種菜、挖地、修橋梁,但是他不管在什麼地方,一句佛號他都沒有丟失過,沒有丟掉,沒有遺失,真的是行住坐臥一句佛號都沒有忘記。

  此地講,『常作此解,常作此想』。「常作此解」,上面這段講的,解就是你能理解,你常常這麼想。解什麼,想什麼?要了解,我們如果不念佛求生淨土,那來生來世繼續搞六道輪迴,沒完沒了。常常這樣想,這樣理解。如果不求生西方,我們永遠在六道生死輪迴擺脫不掉,常常這樣想也叫迴向發願心。所以這個迴向發願,從前面講了很多方面,你只要有一種你修得力了,統統能往生,你常常作這樣想。印光大師是勸我們寫個「死」字貼在額頭上,這個也是一個方法。總是這個觀想能夠觀得起來,觀得起來你功夫就會得力,求生淨土那個信願就生起來了。這個觀想如果觀不起來,求生淨土這個信願還是生不起來,還是會留戀這個世界。留戀這個世界就擺脫不了六道生死輪迴,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要常常想,我們無始劫就在六道生死輪迴,迷惑顛倒,自作纏縛,無由解脫,得不到解脫。我們要想想這種情況,我們想來生、今生,我們想不想再繼續六道輪迴?常常想這個問題。還是不想?不想就要聽佛的話,如果不聽佛的話,還是脫離不了六道生死輪迴。所以這段給我們講,這個也叫做迴向發願心,前面講的幾種都是迴向發願心,這個也是一種,修任何一種修成了,都能往生。

  我們再看下面二十四段:

  【二十四。生彼國已。還起大悲。迴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迴向也。】

  這個迴向發願,我們從這個地方還沒有往生西方,迴向發願要往生西方。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起大悲』,還會生起這個大悲心。再『迴入生死』,再回到娑婆世界以及十方世界,回到這個六道生死輪迴裡面,回到六道裡面幹什麼?那個時候就不是來受生死的,那個是願力來的。來幹什麼?來『教化眾生』。我們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想教化眾生,實在講我們做不到,我們自己還沒有得到解脫,就沒有辦法幫助別人得解脫。所以一定往生西方之後,再倒駕慈航回入娑婆來幫助眾生,這個也叫迴向。前面是迴向往生西方,這個是往生西方之後,你再迴向入娑婆六道來度眾生,這個是迴向。所以迴向有這兩重意思。

  所以往生西方,我們從這段看,那就不是小乘。有一些人誤會,以為說念佛的人都是自己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享福,都不管這些苦難眾生,不在這裡發願度眾生,這個就是對西方淨土不了解。往生西方的人個個都是菩薩,菩薩一定有大慈大悲的心,大慈大悲的心他一定會教化眾生,他怎麼會不顧眾生?說實在話,你真正要大慈大悲,唯有去西方,你才能真正幫助眾生,你才有能力幫助,說實在話就是這樣。你不去西方,實在講,我們現在自己泥菩薩過河都自身難保,你自己都幫助不了自己,你還能幫助別人嗎?這個肯定也做不到。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多去想一想。真正要幫助眾生,那就要發願趕快去,早一天去,你就早一天有這個能力回來幫助眾生。不然你自己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你要修到斷煩惱、破無明,那你是有能力了,靠自己修行的功夫,但要修到這樣的功夫是不容易,去西方比較容易。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二十五。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

  『三心』既然具足,『無行不成』,「三心」是前面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觀經》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具足這三種心就必生彼國,生到彼國是什麼品位?上品上生,具足這三心。具足至誠心、深心,我們剛才講到這一段就是解釋迴向發願心。前面這一段有解釋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這個叫至誠心。深心就是深信之心,深信我們是生死凡夫,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沒有懷疑,我們乘佛的願力一定可以往生;深信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十方諸佛都來證明、來勸導一切凡夫,只要信願行具足,決定得生。唯一就是相信佛的話,不懷疑,這個叫深心,就是深信之心叫深心。迴向發願心講了很多種。具備這三心,能往生上品上生。

  後面又有三種眾生,也可以往生到上上品,就是慈心不殺具諸戒行,這個是持戒,持戒精嚴,我們講持戒念佛,這樣發願求生淨土,也可以上品上生。像現在我們淨老讚歎果清律師,他表現的就是持戒念佛,他專弘戒律,對戒律修學也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修了三十年,他發願求生淨土可以達到上品上生。就是這一段,「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第一種,「慈心不殺,具諸戒行」。第二種,「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讀誦包括講經,深入經教,講經說法,為人演說,勸進行者。像我們師父上人他一生講經六十幾年,講大乘方等經典講得非常多,現在講大經科註。我們也知道師父上人往生肯定也是上品上生的,他是第二種,讀誦大乘方等經典,為人演說。第三種,就是「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六念就是修六種,念佛、念法、念僧,念佛念阿彌陀佛,念法就是經典。你讀經,你讀哪一部經統統可以迴向往生淨土的,不一定說讀《無量壽經》、《彌陀經》才能迴向往生,你讀《金剛經》、《地藏經》、《普門品》統統可以迴向。這個念法,法就是佛法,佛在經上講的法。這個法多少?有的人他就念一四句偈,他修成就了,他這樣迴向發願,他也能往生上品。譬如說有人修《金剛經》,像江味農老居士修《金剛經》,「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應法,《金剛經》他修一首偈他修成了,念佛迴向發願,他能往生到上品上生。我們看江味農老居士《金剛經講義》,我們就知道。

  念僧,僧是聖賢僧、菩薩僧,你念觀音菩薩、念大勢至菩薩、念地藏菩薩、念彌勒菩薩,這個都是念菩薩僧。你念僧,你迴向發願也能往生,這個叫念僧,念菩薩僧。所以有人念觀音菩薩,他也能往生西方,只要他發願要去西方,都可以,佛都來接引。阿彌陀佛這個願發得很廣大,他沒有說你沒有念我,我就不接你,你念菩薩,我就不理你了,阿彌陀佛他沒這麼說。你念僧也可以,你只要願意來,他都會去接。所以有人念地藏菩薩,有人念觀音菩薩,念觀音、地藏的多一點,尤其念觀音的就更多。有一些人他還不想念佛,他還想念觀音先求消災,這個比較多數。印光祖師在《文鈔》裡面講,念觀音你發願,一樣,有具足信願,一樣往生。這個都是叫念僧。念戒,這個戒是如來的教誡。如來的教誡它就很廣義的,前面講的律儀戒,律儀戒就是有條文的,持這個戒,具諸眾戒這個戒,這個比較狹義的,就是律儀戒。廣義的除了律儀戒,還有攝善法戒、饒益眾生戒,那個統統叫戒,那個也是戒,佛的教誡,佛在經典上教導的,那個都叫戒,那個就是廣義的,範圍就廣了。凡是佛有在經上有教我們的,我們都遵守,這個叫念戒。包括世間的風俗習慣,善良的風俗習慣,法令規章等等,這個統統是屬於戒的範圍,廣義的戒。

  念捨、念天,天人他修十善。念天是什麼?念十善。為什麼生天?他修十善生天。不是說信了上帝就生天,不是這樣;信了上帝,你修十善,上帝才接引你到天道。在基督教《聖經》講的十誡,十誡的內容,它的性質就是跟十善相應的。你不修十誡,你只是信了,那還是生不了天。所以念天。念天這個也是福報,修福,修福你不求人天福報,你把人天福報迴向發願求生淨土,那就能往生。所以你修人天福報不要求人天的果報,不要求來生再來作人,再到人間來享受榮華富貴,或者想生到天道去做天人,不求人天福報。我們念佛人唯一求的就是求往生西方,你現在所做的善事一點一滴你統統迴向。你迴向西方,你不求人天福報,你得到的人天福報比你求的就更殊勝,這印光祖師在《文鈔》講的。如果你不迴向西方,你只是想做一些好事、善事,只想得人天福報,那你得到人天福報的果報還是比較有限,很少的。如果你迴向西方,你不求,得的反而更殊勝、更圓滿,因為有佛力加持,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念佛人不能求人天福報,不可以求來生再來作人,不能有這個念頭。你有求來生再來作人這個念頭,你就去不了西方,你發的願是來生再來作人,不是發願去西方,還是脫離不了六道生死輪迴。所以這個觀念要認識清楚,這個願要發什麼願,一定要跟淨土經相應。

  念捨,這個捨就是施捨,常常念捨,捨就是布施。捨就是我們要學的,我們一下子沒有辦法頓捨,也要漸捨,這個也很重要。捨是什麼?就是放下。先從身外之物先放,你沒有辦法一下子全部放,你慢慢放,慢慢提升。我們總是想到,我們這一生一口氣不來,你不要說身外之物,自己這個身體你不捨也得捨。常常這樣想,我們就會比較容易放下。你不捨也得捨,你也帶不走,你心罣礙這些東西,你捨不得,對往生西方就有障礙。所以捨,你要把這給放下,不放在心上。也不一定說你身外之物都捨得空空的,不一定是這樣,但是你不要放在心上。現在老和尚教我們一個捨的觀念,他說錢放在口袋是你的,放在銀行不是你的,你要常常這樣想;你不要想說我銀行還有多少錢,那不是我的,這樣就捨了。那不是我的,雖然登記我的名字,不是我的,是別人在用,只是現在那個名字登記我的。房子呢?我現在住在這間房子,這個房子是我的,我現在在使用的;我離開這個房子,那就不是我的了,雖然房子的所有權是你的,那也不是你的,你不在用。你不要念念心裡想著,那個房子是我的,不要有這個念頭。這個就是念捨,不然怎麼念捨,你這樣就能捨了。現在你到佛堂,那個家不是你的了,等一下回家住了,這個家是我的,明天離開了,又不是你的了。這個佛堂我們現在在這裡使用,這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我們離開了,也不是我們的。世間事本來就是這樣。現在問題就是說,我們會去罣礙,會去執著那個,問題是出在這裡。佛是教我們把心裡那個執著、罣礙放下,不是教你房子全部把它拆掉,錢拿來用火把它燒掉。那個弄掉了,你心還是罣礙的,沒有用。不是在外面那個事,是你那個心,那個心你要捨得下,你就解脫了。不要罣礙,「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怎麼遠離顛倒?就要這樣修。我們淨土法門你只要修一些很粗淺的捨,我們就可以帶業往生;修《心經》那可要捨得徹底、乾淨,才能明心見性的。

  所以修行六念,六種修行方法,前面三種心,又有三種眾生,加起來十二種,都能往生上品上生。所以具三心,這個三種心,都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所以這裡講,「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這個三種心如果具足,沒有一個行門不成就的,肯定成就。不但修淨土,你修其他法門,你只要具足這三心,也一定成就。你修禪、修密、修教,統統能成就。『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願行」既然成就了,沒有不往生的,往生這是肯定的。「無有是處」就是沒有這個事情,肯定要往生的,關鍵要具足這三心。這個往生都是上品上生。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他有專門講這一章的,「上品上生章」,因為這一章經文很長。這一章單獨講是希望我們爭取上品上生,就是希望我們不但要往生極樂世界,還要爭取上品上生,所以他挑這一章來講。那個有單獨流通,現在有CD還有DVD流通,「上品上生章」。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二十六。殺業有多種。皆能招罪。障生淨土。但於一切生命起於慈心者。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亦是最上勝妙戒也。】

  這個一段,善導大師很慈悲,特別提醒我們不要造殺業。造殺業會招罪的,有果報的,最嚴重的果報就是障礙我們往生西方淨土,這是最嚴重的。殺業有多種,殺生這個業很多種,我們一般講身口意三業,身口意都可以造殺業。身業主要就是說我們自己親自去殺,自己拿刀殺生,或者用其他的方式殺生。除了刀,殺生還有很多種,在《五戒相經》裡面講殺業,舉出很多例子。殺生,凡是有生命的動物都不得故殺,不可以故意去把牠殺害,連蚊蟲、螞蟻你也不能故意去把牠殺死。殺業這個罪報有輕有重,這個也是很多方面。譬如說殺生,在《五戒相經》講,殺人、殺動物統統叫殺生。殺人也是殺生,殺動物也是殺生,還有殺鬼神的,那個也是殺生。

  殺人,光人就很多種,對象不一樣,對象不一樣他結的罪就不一樣。譬如說你殺人,現在新聞報紙常常有殺父母,殺父、殺母的,這個罪是最重的。你殺人,對象還是自己的父母,那就犯了逆罪,五逆罪,殺父、殺母。還有你殺做官的,殺總統,那個罪也重。還有殺出家人,如果那個出家人是有修有學的,你把他殺了,這個罪是非常非常重的。殺人,殺一般的人,跟你有冤仇的,還是無冤無仇的,還是謀財害命的,為了奪取錢財害人家的身命。像現在一些不好的食物,為了賺錢,有毒的拿來賣,那個也是殺生,那是害人。這個殺有故殺,有無意的殺,很多方面,人就很多對象不一樣。還有分你殺生的動機,你殺人是什麼動機?結罪也不一樣。對象不一樣,動機不一樣,結罪就不一樣。殺動物,殺有能力為人做事的,像牛、馬、駱駝,牠能夠為人服勞役的,還有現在大陸有騾子,長得像馬一樣,比較小,那個都背東西的,牠替人服勞役,替主人服勞役,老了、病了,做不動了,就把牠殺了,吃了,那個罪就比較重。殺一般肉牛,專門給人家吃肉的,那個就比那個罪輕一點。這個也不一樣。殺大的動物,罪就比較重,殺牛、殺馬、殺羊,這個大型的動物,罪就比較重;殺雞、殺鴨、殺鵝,就輕一點;你殺蚊蟲、螞蟻,又比殺雞、殺鴨輕一點。這個統統都叫殺生。有故殺,有無意殺,還有口殺。口殺不是自己殺的,你唆使別人去殺人,那個叫口殺;他用口去下達命令去殺的,口殺。還有殺動物的,你去買一隻雞,叫老闆,老闆你幫我殺一殺;不是你自己殺的,你動嘴巴叫人家幫你殺,那個叫口殺。意殺,看到人家殺生他就生歡喜心,隨喜殺。這個意殺就是你起念頭要殺害眾生,要傷害眾生,都叫殺業。起一念要傷害眾生的心就是殺生之業,那個叫意殺,你的意念去殺。

  講到起心動念,我們就要謹慎了。過去我常提到,《太上感應篇彙編》有一個元自實,一元二元的元,自己的自,實在的實。他要去殺一個姓繆的,拿著刀,一大早氣沖沖的,要到那個姓繆的家裡去把他殺死。他經過一間軒轅廟,軒轅廟就是供黃帝的,三皇五帝那個黃帝,黃色那個黃,不是做皇帝那個皇,黃帝,就是我們漢族的祖先,黃帝,供軒轅廟。現在台灣軒轅廟,我在宜蘭有看過一間,在宜蘭有一間軒轅廟,那間我看過,其他地方我還沒有去過,宜蘭那間我去過,軒轅廟,供黃帝的。元自實他氣沖沖拿個刀要去殺那個姓繆的,那個姓繆的對不起他。一大早那個廟祝,管理軒轅廟這個廟祝,這個管理員,他一大早要起來誦經,因為軒轅廟誦黃帝那個經典,他一大早起來要誦經。看到廟門口一個人這樣走過去,一大早天還沒亮,他看到那個人後面跟著好幾百個凶神惡煞、青面獠牙,形狀很可怕,走過去了,跟著一大堆,跟著他過去。過了沒多久,看到那個人又轉回來,又從他那個廟門口經過,這次回來看到後面也是跟著好幾百個,那個面貌都很善良,好像天上的天使一樣,那個善神跟著很多,跟在後面走過去。看到很奇怪,這個廟祝就把元自實先生叫過來,叫到他廟裡面去,就問他,你剛才到底是去哪裡?你去做什麼?從我們廟門口經過又繞回來,沒多久又繞回來,你到底去什麼地方,去做什麼事情?

  元自實就跟這個廟祝講,他說一個姓繆的對不起我,我剛才準備去把他給殺了,帶著刀去準備把他給殺了。但是走到他家門口,他忽然想到,這個姓繆的他上面還有八十幾歲的老母親,下面還有妻子兒女,兒女還小。他就想一想,對不起我的只有姓繆的一個人,我把他給殺了,他老母親誰來奉養?他的妻子兒女誰來撫養?我殺了他一個人,不是等於殺了他們一家嗎?對不起我的只有他一個人,我不能連累到他們家人,他這一念善念,善心生起來,他說算了算了,不報仇了,放棄了,不報仇了。他生了一個善念起來,他又繞回來了。那個廟祝聽到他這麼講,他說我明白了,就把剛才看到的情形告訴他。他說你知道嗎?你剛才要去殺那個姓繆的,你怒氣沖沖,心懷惡念,要去殺人,你後面跟著好幾百個都是凶神惡煞。你那個念頭一直恨那個人,那個怨恨之心起來,那個凶神惡煞就跟著了。你到那邊,你那個念頭轉過來了,你那個善心起來了,為他的家人著想,你這個善念起來了,你這個惡念放下,你剛才回來你後面很多很多善神跟著你。所以他說,你以後好好斷惡修善,你將來前途無量。

  元自實先生聽到這個廟祝這麼一講,全身冒冷汗,怎麼我動個念頭,那個事情都還沒做,要去殺人這個念頭才起來,人還沒有殺,凶神惡煞就跟一大堆;如果殺了,那就更不得了!動一個善念,他只是動這個善念,他也沒有幫助什麼,但是善神就跟來了。所以《太上感應篇》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你起一個善念,好的念頭,這個善事還沒做,那個善神就跟著你了,做了當然那個善神就更多了。「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你起一個惡的念頭要去害人,要去傷害人、去恨一個人,怨恨那個念頭一起來,瞋恨心那個念頭一起來,凶神惡煞就跟著了。所以起心動念,我們就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有一點神通的人,心比較清淨的人,他都看得到,看得到那些鬼神,有善、有惡。

  現在的人心都很凶惡,都是怨恨心、瞋恨心,瞋恨心是特別重,所以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每天都有不好的事情。我每一天這邊,平常我也沒有天天看報紙,偶爾看一下,來這裡我請同修給我買一份報紙,每天都有一些不好的事情。昨天是看到槍擊案,今天看到十幾歲的小孩,他媽媽給他收手機,就從二十七樓跳下來摔死,死給他媽媽看。你說這個是什麼心?實在太慘了,太惡劣了。這些都是教育問題。現在社會報章雜誌、電視台教什麼?教人貪瞋痴的。真的,老和尚講得沒錯,教貪瞋痴的。你本來就有貪瞋痴,唯恐你那個貪瞋痴不夠強烈。它沒有教你存善心善念的,沒有,都教你怎麼增長貪瞋痴的,教你這些的。你看,看久了,你自然一定受影響,你不受影響你肯定是佛菩薩,你如果不是佛菩薩你肯定受它影響,看久了你一定會受污染。

  所以殺業很多方面的,皆能招罪。所以我們老和尚講《十善業道經》,你只要有一念怨恨眾生、傷害眾生,這個念頭就是殺心,你有殺的心,皆能招罪,這個會障礙往生淨土。如果臨命終的時候突然起一個念頭,怨恨某一個人,怨恨某一樁事情,那個瞋恨心一起來,這個佛號就忘記了,你就不能去西方了,這個問題很嚴重。我們平常要常常存善心,不要有傷害眾生這種心念。《弟子規》也教我們,「凡是人,皆須愛」。凡是人,《弟子規》是講到人,我們佛法,凡是眾生皆須愛,那個就更廣大無邊了。所以我們現在放生,不殺生,也要把我們自己內心傷害眾生、傷害別人、怨恨別人那個念頭要放下,不然你放生這個功德就不圓滿。外面放生,但是你那個心還有仇恨,你有仇恨,你這一念就是殺心,會傷害眾生的。所以昨天那個槍擊案,我看到報紙都是年輕人,我看雙方面都有問題,彼此都是互相要傷害。如果被軒轅廟那個廟祝看到了,一定看到他們也是很多凶神惡煞跟在後面。

  所以,下面這句很重要,『但於一切生命,起於慈心者』。這個是一個關鍵,「一切生命」,你要真正從內心生起那個慈悲心、憐憫心。像這個元自實他就是很具體的一個例子,他就是剛開始是殺心,後來變成慈心。你看前後沒多久,他那個念頭一轉變,他果報就不一樣。這個「起於慈心」,就是要把瞋恨心放下。我們早年,大概二十幾年前,我們淨老和尚講經教我們一個方法,大家可以參考參考。他就教我們,你這一輩子最恨哪一個人,哪一個人是你的冤家對頭,一提到他的名字你就會發抖的那一個,不要看到人,提到那個名字就全身發抖,他說你就是供那個人的牌位,每天跟他頂禮,像拜佛這樣跟他拜,他說拜個三個月,你瞋恨心會沒有了。有一個老居士真的他就是這樣拜,拜了三個月,又去給老和尚報告,說我還是恨他。師父說再拜,拜的時間不夠,再拜。

  老和尚現在他沒有在講這個,以前早期他就是這麼講。但是現在他有講,他說毀謗他的人、侮辱他的人、罵他的人,他都給他供牌位,現在供在他那個講堂,天天給他迴向。這個就是教我們生起慈心,對這些人也不要用瞋恨心去跟他們計較,瞋恨心我們自己吃虧。虧吃在哪裡?障生淨土。障礙我們往生西方,這個虧可吃大了,就不要跟他們計較,就跟他拜,跟他迴向,希望他業障早日消除,早日覺悟,早日回頭,迴向給他。我現在想到,新加坡以前李木源會長,李會長,他講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一個老菩薩,一個女眾老菩薩,也很老了,七老八十了,可能跟她先生平常就是冤親債主,夫妻的感情一定很不好。到居士林,老和尚那個時候去講《彌陀經》、講《無量壽經》,勸大家念佛往生淨土,她去聽經,她也去念佛,她也要求生淨土。後來她先生也去了,她先生現在也要念佛,也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她就跟李會長講,她說我不去西方了,我要去東方。李會長說妳為什麼要去東方?我就最討厭看到我們那個(她講的是不好聽,所以不要講),最討厭看到他,我去西方,他也去西方,我一看到他就討厭,所以他要去西方,我就要去東方,不要跟他碰面。那真人真事,這個不假,真人真事。那對夫妻像冤家對頭一樣,她說,她先生去念佛,她也去念佛,都要發願往生西方,她說西方我不去,我要去東方,因為她要去西方,去那邊又跟他碰面。真的,真人真事。所以這樣就障生淨土,你看她不去西方了,那不是障礙她往生淨土嗎?所以要起慈心。

  人的念頭轉變,也會改變別人,也會影響別人。如果一直不改變,他也不改變,兩個人都差不多,半斤八兩,就是一樣。有一個改變了,就會影響另外一個,這個是肯定的。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也都是這樣教我們,海賢老和尚也是這樣示現給我們看。電工收電費,他說這個月怎麼比上個月多那麼多?問這麼一句,兩個耳光就上去了,而且他還不敢跟他理論,錢趕快拿出來給他,不敢再查帳,不敢再對了。這個就是他一點瞋恨心都沒有,都沒有瞋恨心,海賢老和尚他是斷煩惱,我們老和尚講他斷煩惱。你沒有這個瞋恨心,起碼你伏煩惱,煩惱沒斷,但是你伏住,不發作了。像新加坡那個老菩薩還沒有伏住,想到她先生就要生氣,最好不要再跟他碰面,冤親債主。

  但於一切生命,起於慈心者,『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這個關鍵在這個慈心,你放生也要有慈悲心。所以現在很多人放生,我們都會勸他,你要生起慈悲心。如果你還有瞋恨心,你這個放生,外面放生,但是內心還有殺心,那個不圓滿。你要放生放到自己慈悲心生起來了,真正布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你心中還有不滿的人,還有怨恨的人,這個還要再修。你要去想一想,多想一想,他對我們的好處。老和尚教我們,念人家的恩,不要念人家的怨。怨,《弟子規》講「怨欲忘,恩欲報」,不要有怨恨心,人家對不起我們,不要放在心上;人家對我們有好處,即使是一點點,我們都要放在心上,要去報答。對不起我們的地方,我們不要放在心上,學海賢老和尚,這樣我們這個慈心才能生得起來。如果念怨不念恩,這個對我們往生都是障礙。所以我們今天開了放生會,明年三月預備做一次大放生。放生是一個表法,主要勸大家生起慈悲心,這個是主要的目標。外面放生這個是形式,最重要,你要有慈悲心。

  『亦是最上勝妙戒也』。這個「最上勝妙」,最上就是最高的,最殊勝的,最妙的戒。所以佛在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十善業道,第一條就是不殺生。五戒配儒家的五常,儒家的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仁放在第一個,仁就是仁慈,仁慈之心。如果你有殺業,你沒有慈悲心,瞋恨心很重,常常要想傷害眾生,怨恨眾生,這個就沒有仁慈之心,你只有怨恨之心,沒有仁慈之心。所以儒家也是這麼教我們的,仁義禮智信,配佛家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也非常重要,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不能小看殺業,因為它的確對我們求生淨土會有障礙。殺生多會招來刀兵劫、戰爭、天災人禍,現在整個世界,殺生是第一個因素,當然其他偷盜、邪淫、妄語,殺盜淫妄都有,殺生是第一個因素。我們從這個不殺生來修,培養我們的慈悲心,我們這一生就能圓圓滿滿沒有障礙順利的往生西方淨土去作佛。下面這一段我們下一次再一起來學習,我們這次佛七先學到這一段。祝大家福慧增長,六時吉祥,法喜充滿,身心安康。我們下次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