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14/6/1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20-018-0004

  《淨土集.行策大師警語菁華》。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一百三十頁第六行,我們從第八段看起:

  【名心永盡。素願攸同。時節因緣。幸常集會。庶他生為親近之津梁。即此世為助發之資具。願交勉焉。】

  這一段是行策大師對於參加道場共修的這些同修一個很重要的開示。這一段主要講放下名聞利養。名利,我們世間人都非常重視,有名就有利,我們一般常講的名聞利養。名跟利是兩樁事情,但是也是相關的,有關係的,因為名也會帶來利,有名聞會帶來利養,恭敬供養。有些人他對利並不很重,並不是很重視,但對名看得很重;有的人對利看得比較重,名他看得比較輕;有的人名利兩方面都看得很重。我們學佛四眾弟子求名之心必定要徹底放下,當然包括利養,名聞利養,徹底放下。利養這方面我們比較容易感受到,但這個『名心』往往我們就不容易很明顯的去感受。

  過去有一個出家的法師去拜見蓮池大師,他跟大師講,他不好名,他沒有這個名心,不求名聞。大師就跟他讚歎一番,他說你真了不起,你這是很難得,你不要名。這個人聽了他就很歡喜。後來蓮池大師講,人家讚歎他,他就很歡喜,讚歎他你這個人不要名,他就很歡喜,他名心有沒有盡?沒有。讚歎他很歡喜,這表示他在好這個名,人家給他讚歎說你這個人都不要名真不容易,真難得。他聽了就很高興。名心,那就是好名的心。所以弘一大師他寫了個墨寶,他是根據蕅益大師寫了一個墨寶,「名關不破,毀譽動之;利關不破,得失驚之」。名如果沒有放下,人家讚歎,我們歡喜;人家給我們毀謗,我們就會生氣,這就是名沒有放下。名關未破,毀譽動之,毀是毀謗,譽是讚歎,會動心;利關沒有破,得失心就放不下,有得有失。

  所以蓮池大師他剛出家去拜見遍融和尚,請他開示,三步一拜、五步一跪,拜到遍融和尚的座前,很至誠的、恭敬的請遍融和尚為他開示。遍融和尚就跟他講了一句話,「你不要被名聞利養把你給害了」。當時在遍融和尚旁邊的這些常隨弟子,大家聽了都笑了,說你這個人這麼誠心,那麼遠三步一拜拜到和尚的面前,和尚我們以為會給你開示什麼微妙的佛法,竟然給你講這句老生常談的話,我們天天聽,聽得都聽膩了。但是老和尚開示,周邊這些人他沒有感受到,因為心態跟蓮池大師不一樣,蓮池大師至誠恭敬。他一生的成就關鍵就是得力於老和尚這一句開示,他真的體會到了。所以一生修行不敢沾名聞利養的邊,他成為一代祖師,他就得力於這句話。多少修行人,講經說法的大法師、老修行都突破不了名聞利養的關口,所以一生成就的不是道業,而是成就名聞利養。出名,有名氣了,有名跟著就有利,名聞利養來了。這個名聞利養如果沒有徹底看破放下,這一生道業,我們淨土叫淨業,就不能成就。也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變成一個很大的障礙。

  所以大師在這裡,雖然簡單的幾個字,「名心永盡」,『素願』,大家都發這個願,願都相同,大家都要修淨土,要往生極樂世界,有這個時節因緣的成就。所以『幸常集會』,集會就是我們現在講共修,像我們現在打佛七,我們也就是跟行策大師當時在世的時候跟同修共修念佛一樣的,我們也常常聚會在一起共修。『庶他生為親近之津梁』,他生就是來生,我們親近彌陀的津梁。『此世為助發之資具』,道場也幫助我們這一生這一世,幫助我們啟發淨業的「資具」,資是資生之具,用這個來形容我們修行,我們生活必須要有這些資具。修行要有修行的資具來資助,幫助我們具足這些因緣,我們這一生就能成就淨業,往生淨土。『願交勉焉』,願就是說發這個願,跟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勉勵。這是行策大師在道場的一個開示。

  我們再看第九段:

  【真歇和尚云。佛佛授手。祖祖相傳。惟此一事。更無餘事。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獨於淨土之教。諄諄讚說。是為超凡入聖之捷徑乎。】

  這一段是給我們講,『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獨獨對淨土這個經教常常講,也是不斷的讚歎來解說。不但我們釋迦世尊,十方諸佛都是這樣的,我們讀《彌陀經》、《無量壽經》都可以看到六方佛、十方佛共同讚歎宣揚淨土法門,所以說『佛佛授手,祖祖相傳』。善導大師也有一句話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十方諸佛如來所以出現在這個世間,唯一要講的就是彌陀本願海。有些人聽到這句話不能理解,為什麼佛出現在世間只是為了要講彌陀本願海,佛講了那麼多經?佛講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可以說都是附帶說的,唯獨淨土是主要要說的。這個事情不是佛那邊,不是佛說我就偏讚淨土,佛沒有法可以說。為什麼偏讚淨土?這是為眾生這方面來說的。因為西方淨土這個法門度眾生,超凡入聖,它真的是捷徑,捷就是快速,徑就是很近,很近的路。

  古大德有比喻成佛的徑路,大乘佛法,大乘經典,是成佛的徑路,徑路就是一條近的路。小乘只有講到證阿羅漢果、證辟支佛果,沒有講到成佛,講成佛這個大乘教是徑路。大乘當中的禪,達摩祖師傳來中國的祖師禪,單刀直入,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傳來這個禪,它又比一般大乘教更徑、更快速。所以大乘教成佛是徑路,大乘當中達摩傳來這個禪是徑中徑,徑路當中又有一條更近的路,能夠快速達到成佛的。淨土是徑中徑又徑,就是這個徑路當中又一條更近的路,快速達到成佛。所以有一本書叫《徑中徑又徑》,徑路當中又有一條徑路,這條徑路當中又有一條更近的路,所以叫做《徑中徑又徑》。

  為什麼?超凡入聖,不要說成佛,聖,我們以最低的標準,最小的聖這個階位,小聖初果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個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了,雖然還沒有超越六道,但是他在六道裡面只有人天兩道,最長七次往返他就證阿羅漢。所以證得須陀洹,大乘圓教的初信位,叫做位不退,證得位不退,他已經是聖人了。但是這個聖是小聖。證得菩薩就大聖,證得佛果是至聖,無上正等正覺,最高的了。我們不要講成佛了,就是證一個小聖,我們用一般的法門來修學,我們一生當中能不能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乾淨?這個標準我們明白了,就知道這樁事情真的,我們凡夫修行,第一關要突破的最困難。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給我們講,同居這一關最難突破。

  我們這一生能夠聞到佛法,能夠發心來學佛,又能夠發心來修念佛法門,佛在《無量壽經》給我們講,我們不是一生一世在修行的,不是一生一世在佛門種善根,已經無量劫了;也就是說,我們修很久了,修了無量劫。那無量劫我們現在還是凡夫一個。這個說明什麼事情?說明我們生生世世修行從來就沒有一次達到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個標準。還沒有斷三界的八十八品見惑,你修得再好,總是人天福報,脫離不了三界。如果有一次證得須陀洹,雖然還沒有出離六道,但是出離六道的時間是可以預期。《四十二章經》佛給我們講,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必定證阿羅漢。我們修了無量劫,那不止七生七世,不曉得多少生多少世了,但是我們總是沒有一次及格,所以還在六道,超越不了。

  所以蕅益祖師講,凡聖同居土這一關最難超越。這一關如果超越,我們就會不斷向上提升;這一關超越不了,以前修的都不算。所以難,要超越六道用一般通途的法門來修行要斷見惑的煩惱、思惑煩惱,才能超越六道;要破塵沙煩惱才能證得菩薩,權教菩薩;破一品無明才能證得法身大士的地位,這是真的是難。我們光斷一個見惑做不到了,那何況後面的?這一關突破不了,後面都不用談了。所以修很久還是在六道,還是當凡夫,沒有能力斷煩惱。淨土這個法門為什麼十方諸佛都讚歎?因為它不用斷煩惱,見思惑一品煩惱沒斷,見思、塵沙、無明全部具足,煩惱一品沒斷,你只要信願念佛,蒙阿彌陀佛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就超越三界,不但超越三界六道,同時也超越十法界,他可以帶業往生。這個所有的凡夫都有分了,這比斷煩惱容易太多了,斷煩惱真的難度很高。這個只要具足信願念佛,暫時把煩惱控制住,那就及格了,就成功!往生到極樂世界,不是只有證得一個阿羅漢,《彌陀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大乘圓教七地以上的菩薩,真的不得了。你看一個具足煩惱的凡夫,煩惱一品沒斷,信願念佛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跟阿鞞跋致一樣。

  所以『是為超凡入聖之捷徑』,真的古人講徑中徑又徑。如果不認識淨土法門它的特色、它的殊勝,不知道這是超凡入聖的一條捷徑。那我們凡夫不知道,但諸佛他知道,他認識,因此這個淨土經都是誰在流通?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判諸佛流通,只有佛才能流通。佛以下的菩薩對這樁事情不能夠徹底明白,流通就沒有諸佛那麼徹底。所以「佛佛授手,祖祖相傳」、「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這些道理如果我們不明瞭,我們也就不知道淨土它的殊勝在哪裡。對於通途的教理明白了,你再來看淨土經,你才知道它的特色、它的殊勝在哪裡。一般學佛的人總是對這樁事情認識不清楚,你說修一般的法門,他對斷煩惱破無明這個事情他認識不清楚。有的甚至他也不知道學佛修行這在修什麼、目的在哪裡,他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搞不清楚?沒有深入經藏,經教沒深入,所以他不清楚。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上佛教的信徒很多,真正深入經教的人真的很少,不多。深入這個經教,知道通途法門修行的困難,然後再看看淨土經典講的帶業往生,真正認識清楚了,才會死心塌地的修這個法門。還不能死心塌地修淨土法門,總是不但對淨土教認識不清楚,對一般通途的法門他都認識不清楚。通途法門他認識清楚了,知道它的難度了,再來看淨土,他就會接受了。所以這是超凡入聖的捷徑,我們今天遇到了,我們這一生要把握這個因緣,希望我們這一生能夠超凡入聖,往生淨土就超凡入聖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十、苟得往生。則橫截五道。頓超不退。倘若娑婆事業。在在縈懷。一暴十寒。心不專篤。遇五欲時。如膠如漆。遭逢逆境。結怨銜恨。而欲命終彼佛接引。豈非難事。由此觀之。淨土法門。藥也。娑婆貪愛。忌也。服其藥。復飽食其忌。可乎。】

  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講,『苟得往生』,就是我們如果往生到極樂世界。『則橫截五道,頓超不退』,「橫截」就橫超,「截」是截斷。這個「五道」,經典有講五道,也有講六道,《楞嚴經》講得更多,講七趣。五道就是沒有把阿修羅算一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叫五道。經典講五道,因為阿修羅,除了地獄道沒有,其他四道都有阿修羅,有天道阿修羅、人道阿修羅、畜生道阿修羅、鬼道阿修羅,地獄道沒有。阿修羅他在哪一道就歸屬哪一道,沒有另外給他列出一道,所以講五道。我們看《無量壽經》講五道,有的經典講六道,講六道就是把阿修羅再列為一道。一般經典把阿修羅列為一道是偏指天道的阿修羅,把天道這個阿修羅列為一道,就變成六道。實際上人道也有阿修羅,畜生道有,鬼道也有。阿修羅福報很大,天阿修羅他天福跟天人沒有兩樣,但是他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真正天人他有福又有德。阿修羅他也做好事、做善事,他有跟天人一樣的福報,但是沒有天人的德行。

  為什麼?因為他修善事夾雜傲慢、好勝、好鬥,夾雜這個,變阿修羅。所以修行做好事,如果夾雜這個煩惱,修到最後就變阿修羅,爭強好勝,不懂得禮讓,總要搶在第一,連上個香也要上第一個,上第二個他心裡就不舒服。這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在台北松山寺有一些老菩薩上香,他搶第一個,搶頭炷香,去爭,鬥爭,連上香都要爭。上香是好事,也到寺廟來修福。但是阿修羅好勝,你出一萬,我出兩萬,我比你多,把你壓下去。甚至讀經念佛都有用比賽心態的在讀在念,這個念到最後那不是作佛,去作阿修羅,他有福報。阿修羅容易造業,福報大造的業就重,福報享盡,惡業造多了,就墮到三惡道去了,甚至墮到地獄去了。這是天道阿修羅列為一道。講七趣是《楞嚴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再加上一個仙趣,仙道。這個仙道就介在人道跟天道當中,有的修仙修到天道的福報,天仙。像《太上感應篇》講的有天仙、有地仙,《楞嚴經》把這個仙趣說得更詳細,變七趣。所以五道是開合不同,展開來講可以講到六道、七道,合起來講五道,所以五道就是六道。

  橫是橫超,截是截斷,截斷就是超越六道生死輪迴。「頓超不退」,頓就是快速超越,超越六道十法界,這個不退是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圓證三不退,這個不可思議。我們在這個世界修行,你要修到須陀洹果才得到一個位不退。你看我們修多久?生生世世修行,從來沒有一次達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那更遙遠。一往生,不但位不退,是圓證三不退,這阿鞞跋致就是圓證三不退,可見得這個法門實在太殊勝。但是殊勝是殊勝,如果我們娑婆世界這一切放不下,我們還是去不了。下面講,『倘若娑婆事業,在在縈懷』,常常掛在心裡,這世間我還有很多事情沒辦完,現在還不能去,兒子還沒有結婚,孫子還沒有出來,我現在怎麼能往生?我這個世間還有多少財產,還有什麼事業還在經營,這個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在在縈懷」,縈懷就放在心裡了。我們現在先不要去看別人,你放不下、你放不下,先不要看別人放不下,先回頭想想,我自己是不是這樣?先回光返照,觀照自己,我是不是這樣?這個比較重要。

  我們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雖然這個法門是帶業往生,不用斷煩惱,斷煩惱那個難度高。但是它的條件就是你這個身心世界你要放得下,就是這個世間的事你都不要放在心裡,你放在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那這樣就能往生了。這叫願生西方,你唯一的願望,念佛就是要去西方,其他都不放在心上。這個世間好也好,不好也好,跟我就不相關,真的放下了,那這樣才能往生西方。如果這個世間還有一樁事情放不下,那這樁事情就是我們往生西方的障礙。這個法門不用斷煩惱,但是你要放得下娑婆世界的一切人事物。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最近講席當中講最近接收到的往生的信息,最近的是去年二0一三年一月,農曆還是壬辰年十二月,河南南陽來佛寺海賢老和尚往生一百十二歲,一百十二歲往生。

  又講了一九八四年在中國一個小女孩,七歲聽到她爸爸念《彌陀經》,就問她爸爸,《彌陀經》講的世界這麼好,她爸爸講給她聽。她說這個世界這麼好,那能不能帶我去?他說我不能帶妳去。怎麼樣才能去到這個世界?他說妳專心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會帶妳去。所以七歲聽到這個經,聽到她爸爸給她說明,她就真的一直念佛,念到十歲念三年。有一天跟她爸爸講,她說她要去西方。大人以為小孩子在開玩笑的。那給他講哪一天要往生,佛會來接引,果然那一天也沒有生病,她就走了。最近,悟弘法師又提供一個最近往生的例子,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得了癌症,擴散了,醫生給她診斷差不多還可以活兩個月。那兩個月,她就放下萬緣,也不治療,就專心念佛求生淨土,往生也預知時至,也真的往生到西方。講一個一百十二歲的,又講一個十歲的,這個事情就是告訴我們,我們這一生到人間來,壽命長短不重要,能往生西方是最重要的,長短不要計較。壽命長短看各人的因緣,長就隨著長,短就隨著短,隨各人因緣,這個長短不要計較,能往生西方是最重要。如果不能往生西方,你活到一百二十歲還是空過,還是要六道輪迴,這點我們一定要明白。

  所以娑婆世界在在縈懷,『一暴十寒,心不專篤』,就是不能專念。『遇五欲時,如膠如漆』,五欲來的時候就起貪心,貪心起來好像膠去粘住,跟漆去粘住了,脫都脫不掉,擺脫不掉。見到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一來,貪心起來,就想要去得到它,要去佔有它,要去控制它,就「如膠如漆」,被膠粘住放不下了。『遭逢逆境,結怨銜恨』,遇到逆境起瞋恨心,怨恨心起來,要報復,彼此互相報復,心裡懷恨在心念念不忘,放不下。舉了貪瞋這兩樁事情,一個順境、一個逆境,順境起貪心,逆境起瞋恨心。如果是這樣的修行,『而欲命終,彼佛接引,豈非難事』,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娑婆世界這個事業一樣也放不下,也不專心,遇到五欲就起貪心,遇到逆境起瞋恨心,這樣念佛,希望命終彼佛來接引,豈不是很困難嗎?困難在哪裡?困難在我們放不下。

  『由此觀之,淨土法門,藥也』,淨土法門是一服藥,『娑婆貪愛,忌也』,娑婆世界的貪愛是吃這個藥忌食的東西。我們吃中藥,吃過中藥的同修都有經驗,有些中藥吃了,醫生會告訴你,你什麼東西那是禁忌,那個不能吃的,吃的會把你這個藥性破壞掉。把這個比喻淨土法門是藥,娑婆的貪愛是忌。『服其藥,復飽食其忌,可乎』,就是說你一邊吃藥,又一邊吃那些破壞這個藥性的食物,你的藥吃下去被這個藥忌抵消掉了,等於沒吃。「可乎」,說這樣可以嗎?用這樣的語氣來問,這樣可乎,這樣可以嗎?我們想一想大家也都明白,當然不可以。但是不可以,我們還是這樣,還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起,我們放不下就是因為沒有看破,沒看破。也就是對娑婆世界的事實真相沒看清楚,對極樂世界的事實真相認識得也不夠,所以這世間放不下,願生西方的心生不起來。

  因此經教,學習經教,聽經聞法,講經說法,主要的目的無非是幫助我們看破的。你真正看破了,看清楚事實真相,你才能夠真正放得下,真的看破了,必定他就一定放下,他這個放下毫不勉強,很自然就放下。如果沒有真正看破,那放下真的是放不下。說看破了放不下,那是沒有真看破,真看破的你這個放下絲毫不勉強。所以放不下還是對於事實真相沒有真看破,沒有真看破,經教就需要了,經教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的。所以聽經聞法,講經說法,目的就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如果你真的放下了,這個世界你什麼都不執著,像海賢老和尚那樣,那經不用聽了,不需要,也不用念,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成功了。但是你沒有真正看破放下就不行,你需要經教來補助、來幫助。我們就從這個地方知道,釋迦牟尼佛為什麼示現在這個世間成佛天天講經說法講了四十九年,一天都不中斷?這個原因就是看破難!

  過去章嘉大師給家師淨老和尚講,佛法是知難行易,你要知道這很難,要真的要下一些功夫;當你真正知道了,修行不難,修行就在生活當中,不難。就因為如此,釋迦牟尼佛才有必要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你看佛他沒有一天帶人打個禪七,帶人打個佛七,領眾修行,沒有,我們在經上,不管顯宗、密教,都是看到佛在講經說法,顯說密說、深說淺說都是講經說法。為什麼?知難行易,看破難。你真看破了那修行很容易,也很快就成就了。特別你看我們淨土法門,《彌陀經》講若一日到若七日,七天就成就了,那有什麼難?我們打了好幾百個佛七還是沒有成就,關鍵在哪裡?就是這段講的,你沒放下。所以這一段我們真正想求往生,不能不常常提起觀照。

  所以沒有真正看破放下,依經教,不但淨土經,其他的經補助,都有它的需要。像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了很多經,實在講他講這麼多經還是補充說明《無量壽經》的。因為一部經總是文字上是有限的,但是它的義理是無限的。一般人如果不是上根利智的人,沒有辦法做到一聞千悟,聞一知十,你其他的經典來補充說明那就有必要。像現在淨老和尚講的《無量壽經大經科註》,你看黃念祖老居士引用一百九十幾種的經論、註解來註解這部經典。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又講《金剛經》,又講《地藏經》,又講《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那麼多,都是補充說明,以經解經。那我們一般中下根器的人才真正能夠深入這個經教,幫助我們看破放下,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如果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還放不下,放不下肯定我們還是對這個世間這些人事物沒看破,沒看破,這個經教就不能放棄。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他示現給我們看的,天天講經說法,天天學習,這也是代表大多數人必須要這樣,真的放下的人不多,放不下的人佔絕大多數。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第十一段:

  【凡我同倫。宜各痛念娑婆險惡。早求出離六道。捨穢取淨。毋騖虛名。毋執空見。毋受高帽禪和口頭三昧惑亂。毋求旦夕速效。動諸魔事。恆以念佛為正行。勉修眾善為助行。淨念相繼。願行相資。自然千穩百當。】

  這一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開示。這一段,『凡我同倫』,「同倫」就是我們現在講同志的意思,志同道合的,我們現在講同修,大家共同在修學這個法門的。這是一個警策的話,『宜各痛念娑婆險惡』,「宜」就是應該,「各」就是每個人要痛念,「痛」這個字它有很懇切的意思,我們一般講痛定思痛,痛念。要怎麼樣痛念?你對娑婆世界的險惡你要認識清楚。你認識不清楚,雖然我們住在這個險惡的娑婆世界,你沒感覺,你感覺不出險惡,險是危險,惡是不好,你感覺不到,那感覺不到你就沒有出離六道這種念頭。我們看到《法華經》講「三界統苦」,就三界只有苦沒有快樂的,快樂也是苦,叫壞苦,快樂過去苦就跟著來,所以三界六道沒有真正的快樂。雖然苦,我們住在娑婆世界住久了,住習慣了,也能忍受苦的險惡。娑婆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堪忍,堪就是堪於忍受這些險惡、這些痛苦,也不想出離,所謂「人在苦中不知苦」。如果人在苦中他知苦,「知苦便是善生時」,他真知道苦,他的善根就生起來了。什麼叫善根生起來?他想解決這個苦的問題,他想得到解脫,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善根就生起來了。

  現在我們看到大部分世間人,就是人在苦中不知苦,這個娑婆世界這麼險惡他絲毫沒有感覺,從來沒有動個念頭想要出離,沒有,沒有這個念頭。這樣的人就是還沒有善根,沒有善根要幫他種善根,來生來世他善根成熟,他就會發願出離六道。我們同修大家過去生都種了深厚的善根,所以才會來學佛,也才會來念佛。但是我們總是心沒有痛念,這痛念我們還生不起來,生不起這個心。為什麼生不起痛念娑婆險惡的心?明明娑婆險惡就擺在眼前,我們也都看到了,也都接觸到,但是還是沒感覺。為什麼?這個心被貪愛蒙蔽。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講,「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貪愛跟欲望它就蒙蔽了我們的智慧,被這個蒙蔽了。如果你把貪愛放下,你就感受到了娑婆險惡;你蒙蔽了,明明險惡就在眼前,感覺不到,這個心也生不起來,生不起出離六道的心,被這情執障礙了。

  所以最難放下的還是情執,家親眷屬這些情執放不下。過去十幾年前,深坑觀自在念佛會,周居士他的岳母九十幾歲,病重了,他就勸他岳母念佛,他的同修也勸她母親念佛求生西方,大家去助念。念念念,念了幾天,他岳母說佛來了,她看到阿彌陀佛。她女婿跟女兒就,看到阿彌陀佛妳趕快跟他去,趕快去。結果他岳母聽到大家勸她趕快去就哭了。他說很奇怪,見到佛應該很高興,快快樂樂跟佛去西方,怎麼哭了?就問她為什麼?見到佛妳應該高興才對,怎麼哭了?她說我想到我去西方就見不到孫子,孫子見不到了,孫子放不下,所以哭了。結果佛現前她不想去,那佛又走了。後來又在病床上躺了半年,後來也是往生了,但是有沒有到西方我們就不知道。當時佛來她沒去,就這是很大的錯誤。這就說明當佛來現前,你這個時候不能生起一念情執之心。如果親人一來,看到,哭哭啼啼,捨不得了,那好了,那繼續再留下來娑婆世界,再繼續六道輪迴!所以剛才提到了,悟弘法師提供的十三歲的小孩往生,她智慧開了,往生都勸他們家人父母姐妹都統統不要來,只要蓮友跟她助念就好。為什麼?來了,怕看了受不了,這個情執控制不了,又哭又叫又鬧的,她如果動了一個情念,她不能去了。這個關鍵時刻,她要脫離六道,又把她拉回來六道。所以她就只要蓮友,蓮友就沒有關係,沒有那個情執在,跟她助念,然後她順利往生了。

  所以痛念娑婆險惡,這個世間的情執要放得下。但是講容易,嘴巴講容易,真的生死交關,要真放下才行,關鍵要真放下才行。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看修學淨土,修學所有的法門,關鍵都在放下。但是放下,有的人善根很深厚,像海賢老和尚那樣,他也什麼經教沒聽過,他真的能放得下,這樣的人是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我們不是這樣的根器,放不下,經教的補助就有需要。總之我們念佛人總是要常常要痛念娑婆險惡,痛念這個字眼講得非常懇切的。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在娑婆裡面六道輪迴,不曉得吃了多少的苦,流了多少的眼淚。經典上講,如果我們生生世世,跟每一生每一世的家親眷屬生離死別,每一次都流眼淚,那個累積起來,大概四大海水都容納不下了。想到這樣,真的再繼續六道輪迴實在是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除非你遇不到淨土法門,你又沒能力斷煩惱,就沒辦法。現在遇到這個法門,我們人人都有機會,這一生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所以要『捨穢取淨』,「捨」就是放下我們這個娑婆的穢土,我們要取得西方淨土,有取捨。

  下面講,這也是很重要的開示,『毋騖虛名』,「毋騖虛名」就是說不要去追求那些虛妄的名利,名是虛名,實在講人出名不是好事,名是造物者所忌。如果名不符其實,往住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災禍,所以名不是好事情。既然名不是好事,何必去追求虛名?這個名也是一個福報,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講,這個名利,名你求也求不到,該你的你要丟也丟不掉。如果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那何必去求?所以不要去求虛名。『毋執空見』,也不要去執著我什麼都空了這樣的見解,這個執著也是不對的。這個執著空見比執著有見更麻煩,所以《金剛經》講,不能執著法相,法相是有;也不能執著非法相,非法相是空,空有都不能執著。如果一執著那就不對了。所以過去有些執著空見的人,印祖給他們開示,「言時句句皆空,行時步步著有」,言時是講的時候什麼都空,這個也空,那個也空;他說行,做的時候步步著有,每一步都執著有。講的時候都空了,做的時候都有,都很執著。比如說空了,人家罵他一句他還要生氣,就有,你執著有,並沒有空掉。所以不要去執著空見。這個空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空,那是偏空。要依《金剛經》講的,不著法相,也不著非法相。

  『毋受高帽禪和口頭三昧惑亂』,「高帽禪和」,有些人他不是真正參禪的,但是學了不少的口頭禪,一講到禪,一開口都是禪,什麼橋流水不流,口頭禪可多了,我都碰到過,很會講,滿口都是口頭禪。「口頭三昧」不管用,解決不了生死問題,不要被那些「高帽禪和口頭三昧」,口頭三昧,口頭禪,來迷惑、來擾亂。『毋求旦夕速效』,也不要求快,不要急,念佛總是要有長遠心,要有恆心、要有耐心,不能一暴十寒,好像早上念,希望晚上就得到效果。這個心一急,『動諸魔事』,就容易招感外魔、內魔的干擾。有很多人說念佛念到著魔了,這個也大有人在。為什麼?他求快,特別是現在人,現在人很沒有耐心,心很急,心浮氣躁。所以現在我們老和尚常講,學校叫他去上課,他不願意去。為什麼?對那些學生沒什麼幫助。所以他在台灣、在澳洲這些大學這些教授都跟他講,他說現在的學生耐心最長的時間是十五分鐘。十五分鐘之後這些學生他就沒有心再聽你講,眼睛就東張西望,心裡就想東想西。這個時候,十五分鐘之後,就不能講正題了,要講故事、要開開玩笑這樣,現在的學生都十五分鐘的耐心。所以現在人特別是這個問題,這個毛病,心浮氣躁,求快、求速,容易招感魔事。這些都要避免,以上提到這些要避免。

  『恆以念佛為正行』,「恆」就是恆長,不間斷,要有長遠心。我們一般講盡形壽,盡我們這一生的壽命天天念佛,以念佛做為我們的正修行路,我們修行這條路,正規修行的這條路,就是念佛,念佛是淨土法門的正行。『勉修眾善為助行』,修各種善事為助行,助就是幫助、補助,幫助我們的正行。你修前面第六段講的,「具足真信,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你勉力的修種種善事,都可以做為我們念佛的助行,把這個做善事迴向求生西方淨土。現在有很多人對念佛跟修善,特別是淨宗的同修,也遭遇到一些疑惑,這個疑惑。有一年我到美國西雅圖淨宗學會,趙會長請我去講開示,然後一下飛機那一天就開始講,就提了一個問題,就是有一些同修遇到一些慈濟的蓮友勸他們多做好事,跟他們一起做善事,做慈濟。禮拜天看到這些淨宗學會同修都坐在那裡念佛,他說你這樣子只有念佛,自己想求生西方去享福,好像很自私,自己要去西方享福,不管這個娑婆世界這些苦難眾生,你們都沒有慈悲心,應該跟我們去做好事,這才是符合佛門講的慈悲心。

  這些同修大概平常也很少聽經,被人家這麼一說,大家心裡也就,禮拜天來念佛,心裡總是這個疑惑在,到底我坐在這裡念佛對不對?坐在這裡念佛好像很不慈悲,要跟他們去做好事才慈悲。淨宗學會又提倡念佛,不念佛又怪怪的,要念又人家講得有道理,我們真的坐在這裡對社會也沒幫助,沒慈悲心。一下飛機就跟我問這個問題。我就知道平常他們一定沒有在聽經的,有聽經絕對這個就不是問題。所以我就跟他們講,我說念佛實在講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我說去做救濟的工作是叫救災,我們念佛是息災。息災就說有災難了,我們念佛把這個災難,大災難化小災難,小災難化沒有災難,化解災難。救災就是災難發生了,我們去處理善後,去救,救災。我就問大家,我說你是希望災難不要發生比較好,還是災難發生以後我們去救比較好?大家還體會不到,後來大家想了三分鐘,終於明白了,說當然不要發生比較好。我說對!念佛就是說讓這個災難不要發生,這叫息災。念佛有佛光注照,佛力加持,念佛人的四十里佛光注照,大災難化小災難,小災難化沒有災難。那這樣對社會沒幫助嗎?慈悲不慈悲?那很慈悲,有災難讓災難化解掉那是真的是很慈悲。

  但是災難化解了你沒感覺,你不知道,一般人他不知道,他就以為說我們就不慈悲。其實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這個要優先才對,所以我們現在山上做護國息災。救災,他是災難發生了去處理善後去救。我說救災,災難發生當然要去救,但是息災更為重要。所以「勉修眾善」,它是助行,念佛是正行,這個要認識清楚。所以你念佛是更為重要,因為它是正行,修善是助行。當然我們念佛人遇到有善事,要救災,也要去幫助,也應該要去救。印光祖師在《文鈔》裡面也跟我們講,人過了半百,半百就是五十歲以後,多修內功,少修外功。外功,我們現在講不是外丹功那個外功,外功就是外面的這些好事善事,就是少做。因為人過了半百,來日無多,這是警惕無常。所以少做外功,多修內功,內功是什麼?多念佛,因為時間不多了。

  那現在有一些人講,人生七十才開始。那天我三舅九十歲了,請我們吃飯,請了很多親友,辦了十幾桌。請一個我們家鄉的人唱歌,唱人生七十才開始,我三舅是九十歲了。我三舅給我們講,這次輪到我辦,下一次不曉得能不能辦不知道。他唱這條歌,我覺得說不上來,到底是人生七十才開始。後來我三哥福定法師在我旁邊,我們兄弟都要去給他請客。母親在世,他們兄弟姐妹妹要聚會,現在我母親不在了,我們要代表。我三哥他七十一歲,他也是跟我一樣有血糖、血壓的問題。他說他聽到唱這首歌人生七十才開始,他就旁邊跟我講,他說是開始沒有錯,開始要生病了。說七十開始沒有錯,是開始要生病。因為他感同身受,他就生病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要勉修眾善,念佛是正行。

  『淨念相繼,願行相資,自然千穩百當』。我們正行要抓住,特別過了半百的人多念佛。我們要做好事,等到我們往生西方再回來,那什麼好事我們都能做,不用急在一時。現在先把我們這樁大事辦好了,其他都不是問題,一往生西方,你要做什麼好事,你有神通,又能化身千百億。我們現在做得是很有限,到西方去做好事才是無量無邊,要認清楚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才會發願真的這一生就要去西方。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一段學習到這裡,下面這一段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我們明天晚上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