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行策大師警語菁華選錄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00/12/17-22  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WD20-002-0002

  要避這個災難,你就要把那個因消除,後面就沒有那個果了。你如果不知道,繼續去造那個因,後面的果怎麼可能避免?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慈悲救濟,這個是重點!所以釋迦牟尼佛才得要四十九年每天講經。那麼辛苦幹什麼?他難道不會享受一下嗎?因為這個道理說明了,我們要了解比較困難,真正了解,在生活上要修就沒有困難。像《彌陀經》講的,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要多久的時間,七天,若一日到若七日。不是說大家都是七天,根器好的一天,有的二天,有的三天,有的四天,五天、六天、七天。七天是講根器最差的,才得要一個禮拜;中等根器的,三、四天,他就一心不亂。但是我們念這麼久,打好幾個佛七了,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也還沒有消息。什麼原因?我們對這個理還不明,理明你才做得到,做得到你就成就了,在生活上要修就沒有困難。

  所以佛法的修學,正如同國父所講的「知難行易」。知就是了解、知道,知道要一段時間,要不斷跟你說明,說明到你明瞭,明瞭就是覺悟,你悟到了,開悟,也就是《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覺悟的心就是菩提心。你發菩提心不用說念七天,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十念就往生,念十句阿彌陀佛就往生,乃至一念就往生了。為什麼?心和阿彌陀佛的心相應,為什麼相應?一樣就相應。我們現在的心和佛菩薩的心就不同,當然就不會感應。我們現在當下在修學、聽經就是要明理,明理就是要轉變我們的心態,將迷惑顛倒的心轉變成菩提心、覺心,這樣念佛就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念一句阿彌陀佛,我們才念一句,阿彌陀佛那裡馬上就回應,好像打電報,打出去,他那裡馬上就收到,這個電波就接到,感應了。我們現在念,念到喉嚨都快破了,好像沒什麼消息,還沒有聽到怎樣,這就是我們還有障礙,我們的心還沒轉變過來。如果我們業障比較重,理聽得不明,也不要緊,你只要老實念。怎樣叫老實?剛才講過的,不要亂跑,如果你亂跑道場,聽到一些很複雜的知見,聽得霧煞煞,這就沒辦法。如果你老實,一心一直念,雖然我們淨宗學會道場不是很大,但是還過得去,大家辛苦一點,稍微擠一下來念,也很溫暖,念久了就有效。你如果老實念,不要亂想、亂跑,念久了業障也會消。業障消了,自然你聽經聞法,一接觸你就明瞭,菩提心就生起來了。所以我們如果業障重還沒有關係,只要老實;業障重又不老實,這就沒有辦法,還要亂跑,到處跑來跑去,這就沒有辦法。所以老實可貴。

  我自己一生可以遇到佛法,遇到導師所傳的淨宗法門,我自己有一點是很乖,就是沒有到處亂聽。我十九歲聽經,十九歲以前,十六歲接觸佛法,聽三年,我都是聽電台的,電台以前是一位賢頓老和尚。還有下午的佛教衛星,主持的是心田老法師,他以前在電台講經,我也曾聽過。聽過淨心老法師、星雲法師,這些老法師,以前我剛學佛的時候,都從電台聽他們講經,有國語、也有台語的,淨心法師都是講台語的。所以我以後出家,現在能夠跟大家講幾句台語的,也是以前聽老法師在電台講經,聽了有三年。到十九歲,接觸到我們導師講的淨土法門,我聽了之後覺得很適合我,我覺得很有道理。從十九歲就聽,聽到今年五十歲,三十一年了。我三十一年的當中沒有跑過任何一個道場,很乖,沒有亂聽,到現在我還是遵守,這一點我可以說很乖。所以現在看到有一些同修,一下要去這裡,一下要去那裡,我想想自己這一點還是有做到,這一點到目前我還有保持。我的業障算是最重最重的,比任何人都要來得重。但是你如果能夠遵守我們導師的教導,聽一家之言,一門深入,業障重沒有關係,時間比較長一點而已。像我這樣,時間比較長一點,你一定會入門,不用怕。再重的都有辦法,我們業障有周利槃陀伽那麼重嗎?他最重,他都能夠開悟證果,何況我們的業障還沒有他那麼重。這是給我們無比的信心,但是重要在老實。

  第一段主要是跟我們講要真信,念佛要真信,有真信才有切願,行才會專。如果沒有真信,這是世間善人,縱然念佛持齋、放生修福,修人天福報。人天福報不究竟,這一生修福,來生享福,享福的時候又再造業,造業又墮三惡道去受苦,這就是不究竟。所以重點要真信,希望我們這一生就往生到西方作佛,以後再來是乘願再來,不是六道輪迴身、業報身來的,這才是最重要的。請看第二段,第二:

  【若不專念。求生彼國。必致隨業流轉。受苦無量。】

  第二段跟我們講『專念』,就是《無量壽經》告訴我們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若不專念」,如果你沒有專念,專念前面一定有專信、專願,專念一定包括前面的信、願;你如果沒有專信、專願,絕對不可能做到專念,一定會夾雜。所以這裡我們看到專念,它就包含專信、專願,也就是說老實念佛,老實念就是專念。像諦閑老法師補鍋子的那位徒弟,不識字,也不會誦經,只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老法師教他念,也沒跟他講多少的理論,就只是跟他講,「我就教你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你就去休息,精神恢復再繼續念,你就一直念,絕對有好處」,只跟他講有好處,也沒說是什麼好處。他聽了之後就依教奉行,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繼續再念,念了三年,站著往生,殊勝!連他的老師諦閑老法師、師兄弟倓虛老法師,功夫都還比不上他。

  諦閑老法師是民國初年天台宗祖師,倓虛老法師也是天台宗祖師,講經說法。諦閑老法師講經說法講到有感應,舌頭吐出蓮花來。我們現在講經有辦法像他這樣嗎?比不上他。但是他臨終的時候還有病苦,身體還有病苦,他的弟子說:師父,您不是會修止觀嗎?病苦來的時候,修三止三觀,苦就沒有了。老法師說:苦是真的,觀是假的。當然諦老的道德學問,講經的大法師,當然往生西方沒問題,但是臨終的時候還有病苦。

  倓虛老法師在香港往生,現在香港九龍中華佛教圖書館就是他創辦的,他在香港往生,東北人,北方的人。他往生之前也是有病苦,他自己還懂中醫,以前開中藥店、懂得中醫。快要臨終往生的時候,他的弟子也是跟他說:師父,您以前講經常常說,您一生當中看到二十幾個念佛坐著往生、站著往生,沒有生病,預知時至。您一直講,講了一生,您自己現在快要往生了,我看您是沒有辦法坐著往生、站著往生,您一定要躺著往生了。倓老聽到這樣就說:你怎麼知道我沒有辦法坐著往生?你把我扶起來(把他扶起來坐著),後來還是坐著往生。

  這就是說臨終還有示現病苦。那個補鍋子的徒弟不識字,就只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去睡,睡好了又再念,念三年,沒有病苦,預知時至,又站了三天,等諦閑老法師去幫他處理後事。我們想想看,誰的功夫比較高?那位補鍋子的功夫比較高。為什麼?老實!講經說法的,如果你自己的功夫還沒有念到那個程度,難免還有夾雜,還沒有那麼純,往生西方是絕對沒問題的,但是沒有辦法像補鍋子的徒弟那麼自在。所以說老實可貴,聽話可貴,但是這樣的學生不多,不聽話、不乖的比較多,真的像補鍋子這種學生是很難得、很稀有。這雖然是下愚,但是反過來他是上智。我們一般中下根器的人,看起來好像很聰明,跟這種人跟不上,我們要學也學不來。所以有很多人說要學鍋漏匠,試試看,三年,住三天你就跑了。這就是說專念,專念可貴!

  我們如果聽經慢慢明瞭就能夠做到專念。我們一般的根性要聽經。經,為什麼說一天要聽四小時、八小時?就是要消除我們的疑惑。疑惑消除,信心就真切,信心真切,專念才做得到。如果你現在就能夠專念,經不用聽沒有關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成功了。如果還有懷疑,不聽就不行。但是有懷疑的人畢竟佔多數。因此過去道場叢林每天聽經八小時,念佛八小時,它的道理就是在這裡。我們現在要落實我們導師的指導,最近我在善果林要再打一個佛七,我們這裡佛七結束,就接下去那裡。現在的佛七和過去調整不同,每天一樣聽經四小時,這個佛七當中四小時我講一小時台語的。平常不是打佛七的時候,我定一個功課表給善果林的同修。他們現在也依照我們導師的教導這樣在修,就是一天VCD聽四小時,念八小時。其他時間是自由的,你要加強再去念,分三區:自由念佛、拜佛念佛、靜坐念佛。固定時間有人領眾,但是聽經佔四小時。有一些老菩薩國語聽不懂,當然我們有台語的,盡量提供給他們。

  我現在也要找一些時間,在錄音室多錄一些。老菩薩畢竟比較多,去打佛七的都是老菩薩,年輕的少,大多數都是中年以上的。老菩薩有的比較聽不懂國語,需要台語這方面的。所以有計畫錄一些台語的,如果國語聽不懂的,另外有一個地方放台語給他們聽,國語的一個地方,一樣要聽四小時。不是說老菩薩就老實,有的活到一百多歲了也還不老實,所以一樣每天要聽。當然我們對年紀比較大的老菩薩,所說的話,當然重點就是勸他放下,看破、放下!尤其年紀大的同修,你如果放不下,那就很痛苦。念佛功夫不得力,家裡的事情每樣都要管,這樣看不順眼,那樣也看不順眼。你如果要管年輕人,人家看到你就討厭,討厭到後來就不跟你住,搬出去;你如果人不舒服,把你送到養老院去,那時候你就很悲哀、很難過。所以這就是沒智慧,有智慧就是要看破、放下,趕快念佛,學鍋漏匠,那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你如果每樣都要管,兒子管不夠,還要管到孫子去,這就是自找麻煩。

  我們這一生時間沒多久,要把握時間,不能再耽誤;尤其年紀大的同修,沒時間可以讓我們耽誤。如果你真正看破、放下,多久能成就?最近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長,他往生就做一個示範給我們看。林長八十多歲往生,身體不好,病很重,坐輪椅,以前開會我看到要推輪椅,請外勞在照顧。他往生是預知時至,知道自己哪一天要走。他真正修多久?四個多月而已,真正在修四個多月而已。就是身體不好,病很重,淨宗學會我們導師講的這些錄音帶、VCD,請了很多回家聽;在家裡一天聽八小時,電視開著一直聽,聽八小時,聽久了就開悟。開悟,這個心就放下,念佛就得力。一天聽八小時,剩下的時間,就開念佛機,跟念佛機念佛。因為身體也不好,沒辦法來道場跟大家共修,坐輪椅就沒辦法。這樣四個多月,到往生前一個多月,他自己拿筆一直寫八月初七、八月初七,寫很多八月初七。他的家人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一直寫八月初七,不知道寫那些什麼意思?到他往生那一天剛好八月初七。他的家人才恍然大悟,一個多月前就在寫八月初七、八月初七,原來他一個多月前就知道八月初七這一天要往生,預知時至。多久?四個多月而已。但是四個多月是天天修,天天聽經,天天念佛。

  所以我們這裡的念佛堂,現在我們這裡也買了一台投影機,要好好利用,不要閒著,一天放四小時。你如果有空,就過來聽經;聽經聽完,就上來念佛。這裡如果沒有人領眾,念佛機開著,分三區。這樣念比新加坡居士林老林長還殊勝,他還在他家,他還不能走,我們諸位同修身體還很好,還能走,效果一定比他還殊勝。經一天聽四小時,念佛八小時,天天的,念三年你就知道,效果就出現了。你如果是亂跑,跑來跑去,那裡在做法會,那裡在幹什麼,每場都要跟到,保證功夫不得力,耽誤你寶貴的光陰。我們淨宗跟諸位同修講的話都是真話,為什麼講真話?不需要大家的錢。我們如果講一些假話去騙人,總是有一些目的,如果沒有目的去騙人,那這個人頭腦大概有問題,不是為名,就是為利。今天既然這兩樣都沒有,何必騙你?說的都是實在話。所以來淨宗修學,我們依照導師的教導,第一就是不要讓同修有壓力、有負擔,不是說你來這裡一定要拿多少錢才能來,沒錢就不能來,這個問題一定不能有。大家來共修,供養大家吃,免費的;這些法寶贈送的,都不要錢,只要你搬得動盡量搬,這是我們道場的特色。目的就是要讓大家修清淨心,希望大家這一生都去作佛,去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只有這個目的。其他世間這些名利,我們都不放在心上。

  若不專念,『求生彼國』,我們如果不專念阿彌陀佛,求往生,這個「彼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如果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至隨業流轉』,必定隨善惡業流轉在六道輪迴之中。六道輪迴受苦就無量,六道輪迴都是苦,沒有樂。《法華經》告訴我們三界統苦,三界沒有快樂,只有苦。所以我們這一生有幸能夠遇到淨土法門,這是我們唯一的一條生路,如果不好好把握,這一生又空過了,就非常的可惜。請再看第三段:

  【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

  這段是告訴我們,我們的心性和佛的心性無二無別,我們和十方一切諸佛、十方一切眾生心性同一體,無差別,無二無別。既然是同一體,感應當然是很自然,譬如說我們的身體,頭頂上的一根頭髮,這在我們身上只是一點點、一小部份,雖然是一點點,你把頭髮拔下來整個身體都會動。這個法界整體,我們每位眾生起心動念都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不要說,我動一個念頭很小、很有限。事實上,我們動這個念頭是盡虛空遍法界都影響到。所以有同修講,我現在迴向,我現在這樣念,有效嗎?如果你明瞭這個事實,我們起心動念盡虛空遍法界,怎麼會沒效!就好像我們身上的一根頭髮,把它拔起來,你就整個身體都有感覺。我們這裡動一個念頭,整個法界都有感應了。所以說這是自然的,感應是自然的,『自然感應道交』。我們和佛感應,『我之苦切必能感』,「苦切」就是說我們懇切的心,要求生西方的心,這一生一定要解決生死大事這種心,一定能夠感到佛慈悲來應,這是必定的。「必」就是很肯定,必定有感應。我們能感,佛必定能應,感應道交絲毫不差。這是說明心性感應的道理和事實。請看第四段:

  【佛念眾生。如母憶子。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第四段就是依《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一段開示。『佛念眾生,如母憶子』,諸佛菩薩憫念眾生,就像母親在想孩子一樣。做母親的人都能夠體會,天下父母心,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好是壞,不管他是在天涯海角,住得遠還是近,做母親的人總是心裡掛念著兒女,這是一般人之常情。做母親的人都會愛護子女、掛念子女,甚至快要往生的時候,剩一口氣,她還是會想到自己的子女。佛憫念眾生,這裡用「如母憶子」來比喻、來形容。實際上,我們世間做母親的想孩子,也只是這一世而已;來世,現在死了,來世再去輪迴、再去出世就都忘光了,也是一生而已。諸佛如來憫念眾生是生生世世永遠不斷。這裡提出我們世間做母親想孩子的那種心情來形容,我們從這個比喻形容去體會諸佛如來憫念眾生的那個心,那個慈悲心,這個慈悲心是永遠的、不變的。我們一般世間做父母的對壞兒子,會恨這個兒子。但是佛菩薩憫念眾生,這個眾生再惡,五逆十惡,他還是一樣以慈悲心來對待他,永遠不會改變,佛念眾生永遠都不斷,沒有一時中斷。

  下面講,『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佛念眾生的心,永遠都沒有斷。現在是我們眾生的心,常常把佛菩薩忘記了,像我們在念佛念一念,常常忘記佛菩薩。是我們常常忘記佛菩薩,佛菩薩從來就不會把我們忘記。如果我們現在的心,也像佛菩薩想我們一樣,我們現在也憶佛,「憶」就是想,心想佛,口念佛,像我們現在在念佛,重點就是要憶佛念佛。這個憶念,我們諸位同修要知道,這也要說明,過去也曾講過,但是也要時常提起才不會忘記。我們念佛主要是心念,心裡真正有佛才是念佛,如果只是口念佛,心裡沒有佛,心沒有在想佛,這不是真正念佛。所以念佛不間斷,我們剛才講過,那個意思不是說你的嘴巴一天到晚一直念,像念佛機那樣都不停,才是不間斷,不是這個意思。哪一個有辦法像念佛機一直念?念佛機也會壞掉、也會故障、也會中斷。不間斷的意思,就是說你想佛這個念頭始終沒有斷掉,是這個意思。譬如像母親想孩子,母親想孩子也沒有一天到晚在嘴上一直喊、一直念。想孩子是怎樣?是心裡掛念,這個心時常掛念著孩子。這就是這裡說的憶佛,憶就是想的意思,掛念的意思。我們做三時繫念就是掛念,三時繫念。我們現在掛念子女、掛念子孫,將這個心反過來掛念阿彌陀佛,這樣就成功了。

  過去我們導師講經常常講起,以前有一位老居士來圖書館出家,以前在教育部開車,姓田,山東人。曾經出家四個月,他七十多歲來出家,出家四個月不習慣,又回去。因為在家裡當爺爺,出家當老沙彌很不習慣,後來又還俗回去了。在還沒出家之前,有一次他就跟我們師父說:師父,我聽您的經,我聽得懂,我現在七十多歲也退休了,都放下了。但是還有一件事情還沒有放下,什麼事情?我還有一個孫子,很可愛,我如果回去,他就一直叫我爺爺、爺爺,被他這麼一叫,腳都軟了。我現在就只有這個孫子還沒有放下,剩下的都放下了。師父就告訴他,你現在念阿彌陀佛,就將你想孫子的念頭換過來想阿彌陀佛,這樣你就成功了。對象換一下,你就成功了。所以憶佛就是掛念,心裡只有想佛。

  我們世間人,當然是想世間事,像這位同修,他是想他的孫子。這是我們一般世間人所掛念的,子孫、財產、名利、地位,世間人無非是掛念這些。我們將掛念的對象換成阿彌陀佛,這樣就對了,就是憶佛念佛。所以我們念佛,心中時時都有佛在,如果你常常想佛,常常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就是現在、此時。我們見佛有三種:現前見、定中見、夢中見,當來見佛有這三種。現前見,就是我們平常的時候,像我們現在眼睜睜的看到佛。像《無量壽經》講的、《觀無量壽佛經》講的,《無量壽經》阿難尊者以及兩萬個聽眾,佛說向西方頂禮,大家就看到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都看到了。韋提希夫人在宮中,佛示現神力,現西方極樂世界給她看,連五百位宮女也看到,這就是屬於現前見。像我們現在坐在這裡看到,這就是現前見佛。定中見佛,就是我們念佛止靜,或者是打坐的時候,定中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到佛菩薩、諸上善人,這就叫做定中見。還有另外一種是晚上睡覺,作夢夢見,夢中見佛。當然現前見佛最殊勝,再來定中見佛,再來夢中見佛,這都是屬於見佛。

  現前,現在此時。當來就是將來,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每天都見佛,時時刻刻在見佛,這是當來;還有一種是臨終佛來接引,這也是當來。我們如果時常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我們離佛就不遠了,很接近了。為什麼?每天念佛,每天想佛,接受佛的氣分薰習,不知不覺我們自己就變成佛了。所以我們每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就是接受佛的氣分薰習。這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個比喻告訴我們,「如染香人」。染香是什麼?譬如說一個櫃子,這個櫃子是檀香的,很香,我們一件衣服想要有檀香的香味,將這一件衣服放在櫃子裡,放三個月拿出來,這一件衣服就有檀香味,很香。就是本來沒有香味,但是放在有香味的櫃子裡面薰習薰習,天天薰,薰一段時間自然就有那個香味了。

  這就是比喻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現在是凡夫心、煩惱心、迷惑顛倒心,這不是佛心,不是覺悟的心,是迷惑的心。但是我們現在一直念阿彌陀佛、一直念阿彌陀佛,接受佛的氣分,慢慢薰習薰習,薰習到一段時間,我們的凡夫心慢慢慢慢就變成佛心了。就好像那件衣服,本來沒有香味,把它放在有香味的櫃子裡面,放一段時間再拿出來就有香味了。但是要放一段時間,你不能一下子就拿出來,等很久再放進去,那香味就染不到,要一段時間。所以我們念佛也要念一段時間。因此我們導師才強調每天聽經四小時,念佛八小時,要念三年,天天念,連過年都不休息。這樣念三年就有了,那個味道就有了,氣分就有了,佛的氣分就有了。一有這個氣分,現前當來,你就必定見佛。但是在念佛的時候,不能一邊念一邊想要見佛,可能鬼神看到會捉弄你,會跟你開玩笑。所以我們念佛,就是一心念,念到功夫純熟,自然就見佛;念到心清淨,佛就現前了,不用刻意想見佛,這又多一個妄想出來。你只要阿彌陀佛一直念,念久了,心清淨,阿彌陀佛就現前了。

  我們現在看到也好,沒看到也好。縱然看到,古大德告訴我們,見如不見。看到和沒看到一樣,我們的心保持清淨、平等,就是保持平常心,像印光大師在《文鈔》跟我們開示「見如不見」。你如果能保持這種心態,平常心的心態,不但佛的境界現前對我們有功德利益,就是魔境現前對我們也有幫助。為什麼?魔境現前,我們也是平常心,如如不動,我們的功夫就提升了。所以佛境現前、魔境現前,對我們都有幫助,這一點也要了解。所以見佛,我們也不能一面念佛,一面想著要見佛,這就夾雜了。所以念佛就只有念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空空洞洞什麼也沒有,這樣就對了。請看第五段:

  【具足真信。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

  這段跟我們講迴向。『具足真信』,「真信」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對佛在經上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沒有懷疑;肯定佛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真實不虛,絕對沒有欺騙我們,這才是真信。如果你真正有這個信心,雖然你在世間做的善事只有一點點,『一毫之善』,這就像《地藏經》講的。「一毫之善」,一點點的善事;『一塵之福』,更小,一丁點,都可以迴向西方。雖然這個善福很小,但是迴向西方,這個善福就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譬如大海,我們拿一小滴水滴到大海裡去,那一點點水也遍整個大海。西方極樂世界無窮無盡,一真法界,我們這一點點善福迴向西方,就好像那一滴水滴到大海裡,也是遍整個大海,融成一體。

  講到迴向,迴向的意思,我們也要明瞭。昨天有位同修提出一個問題,迴向冤親債主,他聽一位法師有個說法,他說不能迴向給冤親債主,他說你如果迴向給他,他就不走了,常常來糾纏你。現在也有法師有這種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