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行策大師警語菁華選錄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00/12/17-22  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WD20-002-0007

  建立道場,大家共同在一起,共同來修行,要注意什麼?『宜防身護口』,「身」就是我們身體的行為,要遵守常住的規約,因為大家住在一起,共住總是要定一個大家生活上的規約,共同來遵守,這樣大家才能夠長期相處。「護口」,口就是講話,人和人一起很容易發生誤會、發生摩擦,誤會、摩擦都是從口裡出來的,所以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我們講話有意無意往往會傷到人,有時候我們講話如果沒有注意,「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我們講的人是沒有那個意思,但是聽的人他感覺到你說話在傷害他,這在現實的社會中也非常普遍。所以講話是很大的學問。

  孔老夫子教學四科:第一、德行;第二就是言語;第三、政事;第四、文學。言語排在第二條,第二重要,可見得說話非常的重要,一句話可以使一個國家興旺,反過來一句話也可以將一個國家敗亡。所以說話是很不簡單。我們同修在一起,話天天在講,這個話要怎麼講、怎麼表達,這也值得我們學習,看佛在經典如何教導我們的,教導我們如何講話、如何待人處世,彼此如果有誤會要解釋、要化解。這裡講護口,護就是預防的意思,預防我們講話有意無意傷害人而產生摩擦,有的懷恨在心到最後他就報復而變成仇人,冤冤相報。我們現在看道場,世界上不管哪一個道場,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不怕沒有。我們現在只能說要如何把是非降到最低,完全都避免是不可能。要如何將是非降溫、降到最低,這樣就很好,這就是我們平時要注意防身護口。

  護口,佛在《無量壽經》第八品裡面就有跟我們講到三業,三業他將口業排在身業前面。一般排列是身、口、意三業,先講身業,再講口業,再接著講我們心裡的意業。《無量壽經》的經文將口業(原本是第二個)調到第一個,「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接著「善護身業」,再來才「善護意業」,可見口業比身業更容易犯,也更難修持。話天天講,時時刻刻在講,講的時候稍不小心就造口業。我們護我們的口業,第一就是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是第一條。別人的過失我們不要去恥笑、不要去宣揚,不要去跟人家講,經典告訴我們「隱惡揚善」,不譏他過。我們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就可以減少和人家結怨。這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也講得很多。我們同修大家在一起共修,這個口業也要注意。我們要記得《無量壽經》這句話「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同修當中這要注意。

  下面講,『謙恭隨順』。我們相互在一起,人和人相處,要謙虛,要恭敬,也要隨順。「隨順」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其中的一願「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就是隨順。眾生就是有煩惱,有時候我們要隨順,不要跟他計較,這樣才有辦法在一起。佛菩薩來我們這個世間度眾生,也是一樣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我們也要學習。「謙」,謙虛很重要,我們自己再有本事,自己再有才能,也不能自滿,不能貢高我慢,看不起人家,要是這樣就造業。《了凡四訓》裡面,這個四訓的最後一篇就是「謙德之效」。這個謙世出世間的聖賢都極力提倡,因為謙德在《易經》卜卦六爻皆吉,謙這一卦不管哪方面都吉祥、都最好。這外國人他就不知道,他就不了解。「謙受益,滿招損」,謙虛你就會得到利益,你要是自滿、我慢就會有損害。外國人沒有接受佛菩薩聖賢的教育,所以他們不懂這個道理。

  我有一年到西班牙,西班牙淨宗學會的陳會長,他的兒子在那裡出生的。在家裡父母有教他學中文,我們講話講國語他聽得懂,可以對答,中文也可以看一部份。那一年我去那裡講《了凡四訓》,他們請我講《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有講到「謙德之效」,我們如果受到人家毀謗、侮辱,不要去跟他爭辯,要忍讓。他這個兒子就有疑問提出來問我,他說我們如果是對的,我們為什麼不跟他理論?為什麼要讓他、要謙虛?他想不通。為什麼想不通?後來我研究出來,因為他小時候就接受歐美外國的教育。外國人沒有這種觀念,沒理也要告到變成有理,何況我們有理還要讓他,哪有這種事情?外國人就沒有這種觀念,沒有謙德的觀念。所以接受外國的教育,乃至日本這個國家都不講謙德,不講這個的。所以你們看到外國人個個貢高我慢,因為他們沒有接受佛菩薩聖賢的教育。所以難免這種煩惱習氣,他們沒辦法避免。

  「恭」是恭敬,心謙虛恭敬,從內心所表現出來的。日本人可以說很有禮貌,比我們還要有禮貌。我們中國講是禮義之邦,但是在表面上我們做不贏日本人,日本人表面上的禮貌形式做得比我們還要好,中國人連形式也沒有。但是日本人那個禮貌不是發自真誠心,不是有那個心,不是對人真誠的那種禮。孔老夫子在《四書》裡講,「誠於中,形於外」。我們誠心在心中,自然表現在外面的形態,自然的流露讓人家感受得到,這才是真實的禮。禮的精神是在這裡,就是真誠心。你要是有真誠心,外面的這些禮儀做得沒那麼好,但是那是真的,那是真實的禮,因為他有真誠心。反過來說,如果你沒有真誠心,外表做得再好,假的,一看就知道。所以我去過兩趟日本,看到那邊的人對人講話好像很有禮貌,但是我看他們的眼神、態度,我們學佛的人一看就知道,沒那個心,只是一張嘴巴。所以,日本真實的佛法他們得不到,我慢。但是形式上他們做得比我們好,這一點我們不能否認。

  表面上的,我們就跟不上他們,譬如寺院的建築,隋唐時代從中國學過去的,一直保留到現在都一樣,一絲毫都沒有改變;這個文字,漢字也都沒有改。所以去日本,雖然我們不會講日本話,但是看到那些漢字都知道,只是發音不同,但是意思我們都知道。看到招牌就知道那一家在賣什麼,都可以知道。日本整理《大藏經》也做了很多,尤其淨土的經論他們蒐集比我們蒐集還要多,這些形式上他們所做的可以說值得我們學習,這方面我們遠遠不如他們。但是內心、存心就不能向他們學習,他們沒那個心,也沒有那個心量。中原漢人不是不曾亡國過,元朝就亡在蒙古人手裡,蒙古族,不是漢族;清朝亡在滿族,不是不曾亡國過。他們為什麼有辦法統治中國?就是平等。像滿清初年入關的時候,為了要收服漢人的心,滿清的軍士如果犯法,查到證據,一律就地正法。明朝先帝的墓他們都會去祭拜,這樣才能收服人心,統治了中國三百多年。日本佔領中國,如果像清朝的做法,士兵要是搶劫亂來被抓到就地正法,中國的民心就會被收服,收服他們就有可能當世界的領袖。但是日本人心量很小,心量小要統治全世界,怎麼有可能?只是為他們自己,想他們自己,這是他們的缺點,我們不能學習。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心量要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謙讓、恭敬、隨順,這是我們做人的道理。我們人跟人在一起要如何相處?佛在經典就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如果我們所作所為和佛講的不同,就要趕快改過來,這就叫做真正的修行。『互相砥礪』,互相勸勉。『互為標榜』,「標榜」就是讚歎的意思,互相讚歎。對方有優點我們要讚歎他,互相讚歎,這樣大家在一起共修才會長久;如果不是照這樣修,保證會吵架、打架、互罵,這是很正常的。過去我們導師講經常常講的,如果你看一個道場不吵架、打架的,那就很奇怪,吵架、打架、互罵是很正常。為什麼正常?沒有修謙恭隨順,沒有護身口,當然就會有這些是非。所以我們道場要落實六和敬,這一點要先修。「謙恭隨順,防身護口」,如果做不到,講六和只是一個口號,沒有辦法去落實。

  下面講,『每日恆課,不得懈怠廢缺』,「恆課」就是定課。道場裡面大家共住,古代的叢林定早晚課。淨宗的道場,當然所定的恆課就是淨土法門的功課。這個定課一定要做,不能廢缺,不能把它廢除,不能不去做。除了恆課之外,『行住坐臥,不忘念佛』,在走路,或是站著,還是坐著,還是躺著,時時刻刻沒有把念佛忘掉。

  【恆課外。勿放身心空過。不得閒談雜話。放逸戲笑。誤己妨人。】

  『恆課』就是定課以外,『勿放身心空過』,就是時間不能浪費,也不要去講一些沒有用的雜話,『放逸戲笑』,如果這樣耽誤自己也妨害別人,大家在一起共修,這一點就要遵守。再看下面:

  【不得披覽外書。吟詠詩偈。非唯唐喪光陰。亦乃孤負檀越。應當自嚴自重。努力精進。】

  這就是說不能去看跟我們修學不相干的典籍,譬如我們修淨土,淨土五經一論是我們主修的經論,每天要誦、要念,我們所看的註解也是在這個範圍之中,包括我們聽經。聽經,我們老和尚講的VCD都是導歸淨土,不管講哪一部經,乃至講世間的善書,像《感應篇》、《了凡四訓》都是導歸淨土,聽他一個人講,絕對不會有差錯,一家之言,這就沒有問題。『披覽外書』,世間的典籍,包括我們佛門各宗各派的經典,不但一般其他宗教的典籍,世間的典籍我們不要看,佛門裡面和我們修學不同宗派的典籍也要放下,這樣我們才會專。

  『吟詠詩偈』,這就是吟詩作對、作偈,這是講一般世間文人的習氣,喜愛吟詩,喜歡作偈,這也妨礙道業。我們淨宗初祖慧遠大師結蓮社,一百二十三位同修在一起念佛,當時有一位謝靈運,在當時也是一位大文學家,喜歡吟詩作對。他就要求遠公讓他參加蓮社,遠公沒有答應,沒有答應的理由就是他文人的習氣很重,你來這裡人家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你進來這裡吟詩作對恐會妨礙別人的道業,所以沒有答應他參加這個蓮社。跟這裡講的意思一樣,「不得披覽外書,吟詠詩偈」。我們只看淨宗的經論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再看其他的書籍?

  『非唯唐喪光陰,亦乃孤負檀越』,「唐喪」就是浪費的意思,浪費這些時間,浪費光陰。而且『孤負檀越」,「壇越」就是施主,施主來供養我們,供養我們的衣食,目的就是要使我們大家好好用功辦道,在道場裡面好好來修清淨心。如果我們沒有修清淨心,接受這些施主的供養,這就對不起這些施主,「孤負」就是對不起的意思。『應當自嚴自重,努力精進』。這段主要就是告訴我們,大家住在一起在同一個道場來共修,就是要注意這幾件事情。請再看第十六:

  【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著衣吃飯。行住作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矣。】

  這一段跟我們講持名念佛。『貴』就是主要、重要的,重要的就是在『一心不亂』。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目的在哪裡?就是要達到「一心不亂」,這是我的目標。『無間無雜』,「間」就是間斷,常常斷掉,常常忘記念佛,這就是間斷;「雜」就是夾雜,念佛當中夾雜其他的法門,夾雜妄想、煩惱,夾雜這些,就是說不間斷、不夾雜這樣念才能夠達到一心不亂。『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不是說你念很快、念很多以這個為殊勝,不是的。這是跟我們說持名念佛,它重要的原則是在一心不亂,不是念快、念多就好,不是這樣的。

  念佛念得快,有很多道場佛念很快,在台灣最快大概(我去參加過)鳳山佛教蓮社。以前煮雲老法師主持這個道場,他們念佛都追頂念佛,兩副地鐘,一副差不多打三分鐘,一開始念就很快很快。現在打三分鐘,另外一副地鐘就接著,打很快很快,也三分鐘,兩副地鐘交替。念得很快,我記得只聽到陀陀陀,阿彌佛都聽不清楚,只聽到陀陀陀,念得很快。我曾經參加過(去主七),高雄大樹鄉光雲寺慧見法師就是煮雲老和尚的徒弟(女眾徒弟),年紀可能五、六十歲有了,有一次她請我去主七。我去參加,那裡打地鐘都很快,念到後來只聽到陀字而已,阿彌陀佛只聽到陀陀陀,念到最後就是這樣,念很快聽不清楚。我參加念佛,就是那裡念最快,沒有比他們快的,兩副地鐘三分鐘、三分鐘對換,念很快。當然念快就多,念佛的數量就比較多,念得多,但是不清楚,這個效果就差很多。

  大師在這裡告訴我們,可能古時候就有人念很快、念很多,不是只有我們現在才有。以前行策大師那個時候就有人這樣念,他才會這麼說,清朝時候就有人這樣念,念很快。大師告訴我們,不是念快、念多,這樣就殊勝。『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不緩不急」就是不要太慢,也不要太快。緩就是慢,緩慢;急就是快。不要太慢,也不要太快,你如果念得太慢,好像一台車沒力拖不動。好像牛車,牛沒力拖不動,拖得很辛苦;我們佛門叫做拖板,拖板念起來很累,這就太慢。太急,念得不清楚,這也沒有效果。適中最好,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

  不緩不急當中也有很多標準,這個念佛的錄音帶我也聽了好幾種,台中蓮社的四字四音是比較慢,這個速度比較適合助念,病人病情比較重的,這個速度比較剛好。如果身體健康的人,我們平常人就覺得稍微慢了一些,他想要多念一點,要念快一點。所以速度可以調整快一點,台中蓮社錄的這片比較慢一些。文殊講堂有錄一片,也是四字四音的,那個速度就比台中蓮社稍微快一些,一般人這個速度就比較能適應。但是我們平常念文殊講堂的,我個人的感覺,聽念佛機念覺得很剛好,這個速度不會太快,也不會太慢,四字四音的。四字五音的,過去我們圖書館也錄了一片,那個時候有加音樂。最近在善果林打佛七,我請錄音公司將音樂去掉,也有錄一片沒有音樂的。沒有音樂的這個速度,不會太快,也不會太慢,繞佛可以,拜佛也可以,靜坐念佛也可以。但是還有同修反應感覺稍微太慢,但是我聽起來已經不會太慢,因為有的同修喜歡聽快一點的,尤其在靜坐念佛的時候,他說速度太慢坐著念佛會想睡覺、打瞌睡。

  我去研究,也是有這種情形,上一次打佛七有發現這個問題。所以這一次佛七,我就稍微做一些調整,歸位的時候,地鐘接好,念佛機就關掉。念佛機關掉就只打地鐘,大家要念快一點就可以,看要多快都可以,這樣坐著念就不會想睡覺。念完煞板迴向站起來之後,念佛機再打開,恢復拜佛的速度就可以。拜佛的速度就不能快,繞佛也不能太快,太快就要用跑的,這就不適合。繞佛和拜佛都要那個速度,不緩不急。坐著念佛的速度快一點可以,因為坐著比較會昏沉,所以快一點是有需要的。如果你念習慣,念得力了,念慢的你也不會想睡覺。但是還沒有得力的時候,坐著確實精神比較提不起來。所以這一次的佛七,我打算做這樣的一個調整。我現在一直研究,佛七要如何來改進,佛七才會愈打愈好,效果愈好,不斷來改進。

  大師告訴我們,「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名」。我們現在的念佛機就是不緩不急,這個速度平平的,同一個速度,這就符合這裡講的標準,現在的念佛機就符合這個標準。最近悟永法師在馬來西亞帶一些同修打地鐘的,我在美國聖荷西,美國淨宗學會的楊會長送我去機場,他在車上播放這個帶子,我聽了很攝心。那一片我要回來了,現在製作一千片CD,那個是打地鐘,從六字然後四字,四字開始比較慢,然後逐漸加快。前面那一段慢的,如果坐著念,同修也會嫌太慢,會想睡覺。但是我現在研究,後面那一段比較快的,剪接一段做念佛機試試看。那一段做念佛機,如果靜坐念佛就不會想睡覺,那個速度不會太慢,也不會太快,我念起來感覺很攝心。綿綿密密就是很密集,不會空太久,也不會太快,我們聽起來一句一句、一句一句一直接著,這個很容易攝心,有這個效果。我CD製作出來,會寄一些過來這裡,你們大家聽看看。那個在車上音響好一點的播放來聽,確實聽了很攝心。地鐘、大家念都配合得很不錯,錄得也很不錯,沒有雜音,這片效果很不錯,我打算後面剪接一段來做念佛機。

  我們導師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教人家念十念法,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同修把十句的部分挑出來做念佛機,一直重複,也是做念佛機出來。那沒有幾個音就一音而已,但是很暢銷,聽到老和尚念的,那片就有很多人喜歡請。現在有人用那片來助念,那片助念也不錯。那也是一句一句,你如果念習慣,雖然沒有什麼調,也是可以攝心。這主要是在於個人的習慣,念得習慣就好了。我們一句佛號念的原則,就是要使心中『歷歷分明』,這句佛號阿彌陀佛或是南無阿彌陀佛,每一字、每一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夏蓮居老居士教我們念佛的方法,我們還沒有功夫成片,先求專念。要如何專念?在字句分明,每一字、每一句很分明。不可以一句阿彌陀佛念得迷迷糊糊聽不清楚,那就沒有那個效果,所以要字句分明。就是這裡講的「心中佛號,歷歷分明」,我們心中心念,嘴巴念到口渴,嘴巴沒有念,心還在念,心也在聽。我們聽念佛機也好,聽別人念也好,心聽,你的心聽佛號聽久了,慢慢你就變成佛心,轉凡入聖,這就很殊勝。聽佛號聽久了,你就變成佛,這成佛最快。但是重要在心聽,你的心去聽,心去念。

  『著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不管你是在什麼處所?一句阿彌陀佛在心中都沒有斷掉,這就叫做不間斷。不是你用嘴念阿彌陀佛念到不間斷。有的同修誤會這個意思,以為不間斷就像念佛機這樣一直念,嘴巴一直念,念到像念佛機一樣都沒有停,不是這個意思,這誤會了。是我們這個心念佛,不管什麼時候,都沒有把阿彌陀佛忘掉,這就叫做不間斷。『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矣』。如果你這樣來持名念佛,不緩不急,密密持名,心中佛號歷歷分明,著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阿彌陀佛綿密不斷,這樣來持名,這就可以說你在事上念佛可以一心精進。「一心精進」,功夫如果純熟就是一心不亂。請再看第十七:

  【念佛一門。藉彼佛勝願力故。不論有智無智。上中下根。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七日乃至一日。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即蒙彌陀聖眾接引。即為十方一切諸佛護念。是為不可思議異方便。惟其異故勝也。】

  這一段講念佛這個法門,就是『藉彼佛』,「彼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殊勝本願力的緣故,無論我們有智慧也好,沒智慧也好,上根、中根、下根都沒有關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只要你能夠執持一句名號,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下面就是講時間,你念七天一心不亂,還是念一天一心不亂,你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這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你念佛能夠念到一心不亂,這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臨終就能夠蒙阿彌陀佛以及諸聖眾接引往生西方,『即為十方一切諸佛護念』,「護念」就是保佑、加持的意思。『是為不可思議異方便』,「異」就是特別的,這個法門是特別的法門,和其他的法門比較起來,這個法門很殊勝、很特別。所以叫做異,異就是特別的意思。因為它特別,所以殊勝。它的殊勝就是在這個特別的地方,它的特色就是藉著佛本願力,殊勝就是在這個地方。請再看第十八:

  【經云。娑婆世界修行一晝夜。勝於極樂世界行善百歲。蓋以此土難於進修。彼土易為功力故也。例此而言。則風塵世路日中修行一日。勝於深山淨剎修行百千日。無疑矣。是故帝鄉可遊也。紅塵可入也。所謂淨願不可忘也。淨行不可缺也。嗟乎。風塵亦何能染人。第恐人自染風塵耳。】

  這一段是《無量壽經》的一段話。『經云』,《無量壽經》跟我們講的,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為什麼?因為在我們這個世界修行困難,『難以進修』;西方極樂世界它那裡沒有退轉的因緣,你只有進,沒有退。所以那個世界就好修,我們這個世界很難修,使我們退轉的因緣太多了。所以剛才跟諸位講過,我們來道場共修,主要就是依眾靠眾。如果沒有利用這個道場來共修,沒有依眾靠眾,自己一個修很容易退轉。我們在這個世間如果可以修學,能夠用功一天,你今晚來這裡聽經聽兩個小時,這個功德也不可思議。你要是沒有來這裡聽經,你不知道會接觸什麼樣緣就不知道,個人的因緣就不知道,有善緣也有惡緣,在現在社會上惡緣是多過善緣。所以在我們這裡修一天,真的超過西方一百年,在這個花花世界,你沒去花花世界造業,你會走到這裡來,這就很難得了。所以你來這裡修一天,不可思議的功德。

  所以我們的道場雖然是在市區,在市區你能夠來修,比在深山修的效果還要好,因為在深山你就沒有這些外緣污染,比較好修。深山就譬如是西方極樂世界,比較好修;我們在街上引誘的東西這麼多,那裡有打電動的,娛樂場所這麼多,我們不會走到那裡去,走到這裡來,這就是說明你已經突破這些引誘,你才會走到這裡來。這樣功夫就比在深山修行的人還高,深山修了好幾十年,叫他來街上走一趟,可能道心就退光了,沒有經過考驗。我們每天都經過考驗,當然我們功夫就比他更殊勝,是這個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