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集) 2019/2/10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37-0080
諸位同學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里仁篇」第五章。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富貴是人們所欲求的,不由道理得來的富貴,雖然富貴了我也不要。例如古代泄柳、段干木的不仕,黔婁的安於貧窮而不仕,再有如不食嗟來食,最終餓死而不食的人。很多古人是如此,有骨氣!」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貧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貧賤是人們所不要的,不以其道得之,也不去除貧賤。總是要以道得之,如果不以其道可以去掉貧賤,聖賢是不去的。「作善降祥,這才是富貴的道理原因;不作善而來了吉祥,這種好事我不要。貧賤很痛苦,有貧賤的苦因,所謂作惡降殃,若沒有作惡事而得貧賤,這是天命,我也不去除貧賤,我就接受它。」這個就是雪廬老人給我們講的這段書文、這段經書的意思,「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有些學佛人鬧家變就發牢騷,以佛理來講,有人一生都作善事而家庭卻遭到不幸的,孔子尚且死了兒子,堯舜也都很好,他們的兒子卻都不好,這是什麼道理?大家想想。」
「這一章若從文法解析就容易明白。自從宋朝程子、朱子以後,《論語》就分漢儒與宋儒的注解,爭執很久,開了罵人的端倪。陸隴其為清朝康熙年間的進士,著書很多,他雖然崇尚朱子,但他的《松陽講義》還是有可觀的地方。王夫之的《讀四書大全說》,簡直就像罵大街,一直罵到孟子,有如法家之流,刻薄寡恩,文字尖刻到極處。他也引佛家的名詞,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他只知名詞,名相尚且不知。」這是雪廬老人給我們舉出兩種注解。
「《集解》,孔曰:不以其道得富貴,則仁者不處。不是仁者就不如此了。何晏曰:時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貧賤,此則不以其道得之,雖是人之所惡,不可違而去之。例如孔子不出仕,陽貨屢勸他出仕,最終還是不出仕,因為時間不對,不是因為行道而得貧賤。臨財毋苟得,不因富貴而苟且求得。《集解》這一段講得很好。」這是給我們列出《集解》這本注解,注解這一段講得很好。
「經文以外的少說,只要就著經文解釋就可以了,雖然依佛學講容易,但是就有羼雜,所以儒家的經典就以儒家解說,不用佛學解釋。吾講書以佛學譬喻,這就是羼雜,應當各行其是。而且批評誰好誰壞,這也不好。佛法是出世,儒家是入世,像是賣藥與賣棺材的互罵,其實兩者都不能少,可以並存。」這是用譬喻給我們講,出世、入世都需要,所以就不能互相批評。
「孫奇逢《四書近指》:人初生時,只有此身,原來貧賤,非有所失也。至富貴則有所得矣。無失無所得,有得有所失。故均一非道,富貴不可處,以其外來。貧賤不可去,以其所從來。」「人一下生」,我們人一生下來,「只有身體,赤著身而來」,出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是貧?還是富?」「人人下生都是如此,皇帝、太子也是如此,談不上貧」,也談不上富,「加一件衣服就是富了,下生時是不貧不富。所以貧是本來就如此,並不是幹不好事的才貧了,長大得到衣食住家就算富貴了。所以富貴是外來的,本來是無失也無所得,有得才有失,有衣食住便有失。不論有道、無道,富貴都不可靠,貧賤也去不了,因為貧賤是與生俱來的。」就像我們出生,什麼都空空,什麼也沒帶來。
「這一段沒有說佛學,而是含有佛學的義理。孔夫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樂;顏子有田三十畝,卻安於一簞食一瓢飲,過著本來面目的生活;堯王禹王的宮殿茅茨不剪,也很儉樸;子路很慷慨,穿著破縕袍和穿著狐裘的富貴人站在一起,一點也不在乎,因為貧賤富貴都不在他的心中。喜好讀書的,穿敝衣,有錢就布施,這些全在於各位的修養。吾青年時曾學這一套,所以知道,學佛後才改掉。所以人全在於覺悟,全在於能改,要生而知之者極少。」這個是我們人就是要覺悟,要能改過。生下來就像聖人的,這個很少很少。
「道指仁字,這是漢儒的注解。」
「附注」,這裡有個括弧,「非雪公所言」,下面不是雪廬老人講的,是《反身錄》這個書講的,我們給它念一念。「《反身錄》:伊尹一介弗取,千駟弗顧,夫子疏水曲肱而樂,不義之富貴如浮雲;顏子之樂不以簞瓢改;柳下惠之介不以三公易。古之聖賢未有不審富貴安貧賤,以清其源而正其流者,而況於中材下士乎。伊尹是商湯的賢相,名摯,最初耕於莘野,湯三聘才答應前往輔佐湯,幫助湯伐桀,而王天下,湯尊伊尹為阿衡。湯崩逝後,湯的孫子太甲繼位,太甲無道」,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宮,「過了三年,太甲悔過,伊尹才歸政於太甲」,把這個政權再歸還給他。
「《論語.述而篇》: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篇」講的不義的富貴,這個是聖賢人他不取的。
「雍也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在「雍也篇」,孔子也讚歎顏回安貧樂道。
「柳下惠,春秋時魯國人,居柳下,謚曰惠,孟子稱為聖之和。」
「世間得貧賤的道理很多,例如不守繩檢,博弈鬥狠,奢侈縱肆,都是取貧賤的道理。」這個世間會得到貧賤有很多方面的,以上列出來了,都是取貧賤之道。如果沒有這等事而得到貧賤,那這個貧賤就是「生於天命」,命中注定,「所以不去」。
好,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