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O七集)  2019/3/9  澳洲  檔名:WD20-037-0107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公冶長篇」第五章。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現今是依次講,到了鄉黨講究考據,就要跳著講。講書,一者在研究學問,一者在實行的方法,注重實行。古書今講,若只為實行可以略去其中今日所不必用的部分。若講研究學問,必須全部都要研究,都必須講。實行是注重人的行為,沒有考據等等的事。講學固然是以改善行為為主,若不懂就講學著書,就不能被允許。」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或曰,不知道是什麼人,或者有人批評冉雍,古來就有批評。雍是冉雍,看考證,有人說是冉伯牛的兒子,有人說是冉伯牛本家的人,說法沒有肯定,吾也不指定是哪一種,只要知道是冉家的人就可以了。冉求、冉伯牛幾個人的道德都很好。」「劉氏《正義》說,冉雍是孔門四科中的德行科」,他是屬於德行科,有德行。

  「你們的學問必須扎根,你們到蓮社或圖書館的時間並不長久」,這是講台中蓮社、台中慈光圖書館當時跟雪廬老人學《論語》的這些蓮友,「後來能再接續的那還可以,如果不能接續學,那你也看過一遍了」。雪廬老人講,學了一遍,後來接著繼續學也可以,最少也看過一遍。「今年死了三四個,只有我還沒死,說不定今天說了明天就死。」雪廬老人講這個話也是警惕這個世間無常、人命無常,的確是無常。「總而言之,你自己必須預備,你們不預備出來人才,在這裡拖延不是辦法,總是要自己先把學問扎住根柢,要扎根柢必先改心理,心理一改,品行一好,塵埃不受、封住,心理就放晴光,就開智慧,如泥沙沉澱,智慧便顯出來。」「儒佛都是以智為首,愚人不能辦好事,智慧不是世智辯聰能及的」,這個跟世智辯聰不一樣,智慧是智慧,世智辯聰是世智辯聰。「聰明人聽了,當時就改心理,心理若不改,現在、未來都會害自己,但是要聽人說了能立刻改心理,才是真聰明。」「佛自己的兒子也教不了,全在自己」,改心、修學全在自己。

  「智開始時為好事,若沒有智而只有世智辯聰」,沒有智慧只有世智辯聰,「這種世智愈多而害處愈大,危害他人,將來是永遠害自己」。

  「冉雍在德行科中,孔子沒有說他是仁人,其他人不懂仁,說冉雍他是一位仁人,只是缺乏佞字。古書的講法、讀音,因為時間久不免有變化,例如台灣南北口音就有差異,古今更是變異很大。」

  「有人說,冉雍仁而不佞,光有仁而沒有佞。孔子說:焉用佞,有佞要幹什麼?這個佞單指一方面,單指多才多藝和口給的巧,意思是冉雍不大能說話,但是很溫厚,有仁德,可惜沒有口才,也沒才幹,呆板板的。」

  『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孔子說: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孔子先批評他這個佞字,人不必一定要口若懸河,或是多有能力,不一定要如此。」「孔子講究言寡尤,言語少,少找怨尤」,話說多了,就會說錯話。「行寡悔,行事少作,免得後悔。若不如此,對方一說便以言語抵禦人,用口給來抵擋人」,用他的口才來對付人。

  『屢憎於人』,「屢憎於人,招惹人討厭,人不願意跟他說話」,因為他說話如果不讓人,「我說一句,他說四五句,我辯不過他,我怕他,即使說的是好話,人的心理也不喜歡」。「君子不欲多上人,不以言語多而傷人,這是毛病。吾年輕時學過雄辯,駁斥對方,造了很多兩舌、綺語、妄語等無限的口業,後來反悔改掉,再不雄辯了。」這是雪廬老人講他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犯了這個毛病,造了很多口業,後來改掉,不再跟人雄辯。「我讀過佛經,才知道佛經也有一答一問,卻不是雄辯。」「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沒有這個佞不要緊」,就是說沒有那些口才也沒關係,人只要有德行、有仁德就好了。

  『不知其仁』,「不知其仁,這一句是針對有人說雍也仁而不佞的答覆,你說雍也仁,那我可不曉得。」

  「仁,到了孔子提倡這一個字,但是孔門學生學到仁的沒幾個,這個仁字很難喔!」「志於道,道是本性不動的東西,心必定在道的上面,心一動沒有善惡那是據於德」,心動了,但是沒有善惡念,這個時候心是據於德,就是一動沒有善惡,那是德。「心起作用,內裡要據於德,外頭要不害人,有人有我,所以要依於仁」,仁是兩個人,有自己,有別人。「大小事都依靠仁,辦的事一點也離不開仁。」「禮樂射御書數都是游於藝,屬於民生主義,必得先有前面道、德、仁的根本」,後面那個藝才有真實的受用。「今日的教育先學藝術,前面的道、德、仁看得很輕」,以前雪廬老人那個時候看得很輕,現在是沒有了,「社會便會混亂」。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社會這麼亂,原因就在這裡,沒有道德仁,只有學藝術,「所以說仁字很難」。

  「佞字,古時的講法有好有壞,不能單執一義,凡事一知半解不行。如德也有好壞,《書經》云:穢德彰聞。佞也有兩方面,佞,上頭是仁,下加女字,是仁的一部分。」「不是純粹的仁,就不能當仁來講,部分是仁」,有一部分是仁,不是全部。「另外一部分要看考證,佞有巧、柔諂、高材的意思。巧、材、柔諂,孔子再加上口給,仁、巧、材都沒壞的意義。」

  「諂是諂媚哄人喜歡,不說實話,老油條,心不直,慝怨而友其人,是個鄉愿,幹什麼都不直。所以學《論語》就要默默的改變心理,所謂希聖希賢,心不直就會害人,不能令人改過遷善,這一點我們不可以幹。」

  「口給是口才很快,思想快、反應快,答得很巧妙。好的一面是善巧方便,壞的口給就是蘇秦、張儀,擾亂六國。」

  「佞字好的意義被隱藏,只剩下不好的意義。以前好事也都加上佞,沒有諂媚的意義,例如佞神、佞佛,今日有人自稱不才,古時自稱不佞,可見佞不是壞的意義。考證引《金滕》,予仁若考者,言予旦之巧若文王也。巧義即佞也。所以佞就是才,不佞就是不才。」

  「仁字很難,孔門弟子,只准顏回三個月不變樣,我們三小時也辦不到,其餘日月至焉而已矣,不一定什麼時突然辦出一件依於仁的事情來。你們縱使三月不違仁,也不許為仁,必得要蓋棺論定才可說仁或不仁。」這是一個人棺材蓋下去了,才能論定這個人是仁還是不仁的人。「有些人很多年都是好的,卻毀於一旦。三日不見就變樣,必須學曾子三省吾身。」「我們時時刻刻都會變樣」,這一點的確我們要提高警覺,「所以孔子說吾不知其仁,不知他仁行得怎麼樣」?

  『焉用佞』,「焉用佞,要口才幹什麼?這個焉用佞與上面的焉用佞是加重其詞」,就是要口才幹什麼呢?加重語氣。

  「你們不要以為已經學佛,又學《論語》已經不錯了,只是希望大家聽聞這個以後,抓住不搖動,上了路,往路上走,就不錯了。」

  「《反省錄》:不必淫詞詭辯而後為佞,只心口一不相應,此是不直」,這就不直了。「君子已窺其中之不誠而惡之矣,徒逞一時才能,取快於一時,而遂見惡於君子,亦何為哉!」這是《反省錄》的一段話,這些我們要常常來反覆的複習,來學習、來提醒自己。常常以這個來反省、改過,那這樣我們就會提升、進步了。

  好,這一章我們就學習到這個地方,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