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七九集) 2019/12/6 台灣 檔名:WD20-037-0379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憲問篇〉第十七章。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前一章子路問」,前面一章書是子路提出來問孔子管仲的事。「孔子答以如其仁」。這章,「子貢也有疑問,所以問管仲非仁者與?問法與子路所問不同」。「人們說管仲仁,卻沒有殺身成仁,如何說是仁?桓公殺子糾,桓公是子糾的仇人,不能死,管仲不能以身相殉就罷了,又相之,而且再保佐子糾的仇人,做為桓公的宰相。又相之,這三字重要。」就是不能以身相殉也就罷了,又去當桓公的宰相,等於在保護輔佐子糾的仇人,桓公是子糾的仇人。所以說又相之,又當他的宰相,這三字是重要的。
「這一章必得看書多,經驗多,然後能夠比較出來。你們能不能聽明白,也不一定,因為吾尚且不明白。」雪廬老人講,我們聽這章書能不能聽明白,也不一定,因為雪廬老人說他自己也不明白。「子路、子貢是不得了的人物,尚且不甚明白,何況後人?」這是當時子路、子貢都親近孔子的,也是不得了的人物,他們尚且不怎麼明白這樁事情,何況以後的人?「讀書必須親身去體諒」,去體驗。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這一段,「孔子答覆,管仲相桓公,這是答又相之」,又做他的宰相。「一匡天下,匡,正的意思。管仲安定天下,召忽只是安守齊國,談不上,僅僅是為子糾一人而已,管仲是為天下,所以說一匡天下,管仲與召忽,誰為公?誰為大?誰是私?誰是小?由此就知道了。民到於今受其賜,人民安穩到現在,都是受管仲的恩惠。這還不算。」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微管仲,要是沒有管仲的話,吾其披髮左衽矣,吾,指中國人。中國人是挽起插簪。披髮,有說是披散頭髮,有說是編辮子,不論哪一種,都是外國風俗。左衽,向左扣扣子,是外國的衣著,一切的事都變成外國人了。聖人舉這二條。中國講五倫社會,彼此都有關係,有五倫就有八德,至今口上還如此說,做不做另當別論,外國人就不講這五倫」,不講這一套。
「禮與歷史,你們不論怎麼費上功夫,都必須通本。《史記》、《前、後漢書》、《三國志》稱為四史」,這四部記載歷史的。「中國不披頭散髮,所以從前剃頭師有一副對聯說: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有幾?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聞多見廣,自有經驗見識。」
「參考劉氏《正義》,經為首,次為史」,經在前面,其次是歷史。「史都是六經的注腳」,歷史就是六部經典的注腳,也就是注解。「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貪這一字,自漢至於今」,從漢朝到現在,「不離貪字,帝國主義找殖民地就是如此」。「今日我們不要自己的文化,自己去求用夷變夏,未來前途可想而知。」今天我們中國人不要自己的文化,而且自己還去求用外國的文化來改變自己的文化,那未來的前途就可想而知了。「從前的外國是來歸化,中國也不將他做為殖民地,而是老其老,幼其幼。這與外國的做法都不同,可以思之!思之!」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管仲保子糾,為什麼召忽以死相殉,管仲不死?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管仲怎麼會像普通男女守的信?從前士農工商,商為四民之末,必得求營利,所以在四民之末。」商人就是講利,所以他排在最後一個。「從前六部沒有財政部,附屬於戶部。自古不提財,但是從前的商人,比現今外國的總統還守信用。」
『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匹夫匹婦之為諒,乃硜硜然小人哉,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溝瀆,有說是地方,有水彎的小地名。」有這個說法。「在曲折的地處上吊,為什麼在小地方?如在十字路口上吊,一定不成功。而莫之知也,在溝瀆的小地方死了,誰知道?」
「管仲一匡天下,多少人受其恩惠,救多少人,保存五倫八德,將夷狄外國人打出去,所以說如其仁,如其仁。」
「可以參考《集釋》的發明,所引的劉氏《正義》。」雪廬老人給我們講,可以去參考《論語集釋》的發明,這個發明他引用劉氏《正義》解釋這一章書,這也可以參考。
好,這一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個地方。這一章主要還是講管仲,管仲他這個人的這方面的問題,孔子的回答。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