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網路學院座談會—發意圓成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23/5/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1-141-0013

  同學:第一百六十一個問題。學生學習《竹窗隨筆》初筆,有一疑問。五一、「蕭妃」。蕭淑妃大罵,我來世一定要轉生為貓,讓武氏轉生為鼠。蓮池大師說,她們二人到現在大概還因為這個業力受生為貓鼠之輩。蕭淑妃轉為貓是蕭淑妃自己的願望,而武氏自己沒有發願要成為老鼠,為什麼武氏會因為蕭淑妃的願望轉世成老鼠?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是業因果報的問題。這個蕭妃她發了這個願就是要報復,這個業因果報,就是我們平常講冤親債主,所謂欠債還錢,欠命還命,總是離不開這些業因果報的因果。這個蕭妃跟武氏她們有冤業,這個當中有冤業,會互相報復,所謂冤冤相報。她發了這個願也是冤冤相報,發了這個願,她要當貓,一個是要當老鼠,這個就是她們之間的一個冤業。蕭妃她發願要轉生為貓,讓武氏轉生為鼠,貓吃老鼠,就是這個願,她發了這個願。

  這個問題就是說,蕭妃她有發這個願,那武氏她沒有發願要做老鼠,為什麼她會變老鼠去給那個貓吃?如果這個武氏沒有欠她的命債,當然也不會。她也沒發願,也沒欠她的命債,當然也不會變老鼠給她吃了。如果有欠她的命債,就不是你要不要發願了,到時候因緣聚會,你就是要一報還一報了,就要還債了,欠命要還命。就好像我們一般造殺生的業,你現在殺生,你去殺豬,自己這個惡業造多了,將來那個豬業報受盡了,他會到人道來作人。這個人殺業造重了,他會墮到畜生道去當豬,然後碰到,他就把他殺回來了。

  這是我們在六道輪迴,就是互相殺、互相吃,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就這麼一回事。輪迴遞償,《地藏經》講輪迴遞償報。殺生的人他沒有發願說,我將來要變畜生再給你殺,他沒有發這個願。你說那些殺生的人,哪一個發這個願,有沒有?沒有。那個殺豬的人、殺雞的人,他有沒有發願說,來生我就變成雞給你殺,還給你;殺豬的說,我發了願,來生我再變豬還給你,再給你殺,他們在造這個殺業的人,他並沒有發這個願。他沒有發這個願,業因果報你只要造這個業,到時候你就要去受那個報,你就要去投豬胎、投雞鴨的胎,去還債。所以這個不是發願的問題,這個是業因果報的問題,所以蓮池大師講的這個就是業因果報。他們之間的冤業,互相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貓吃老鼠,那個貓跟那個老鼠也有冤業,老鼠死了以後變成貓,那個貓死了又變成老鼠,那互相報復、互相吃,這是冤冤相報。

  所以佛勸我們,冤宜解不宜結,如果你有一方放下了,不再報復了,這個帳也就到此就結了。如果他報復,你受到報復,你又心不甘情不願,你又要報復回來,那他又心不甘情不願,他又要報復回來。兩個人,當然他們現在還在一個做貓,一個做老鼠,互相吃來吃去,互相變來變去,就這樣沒完沒了。所以這個是冤業的問題。如果有一方放下,那也就到此就了結了。如果他心裡還是放不下,他還是要報復,每次報復都會過分一點;過分一點,對方他覺得他吃虧了,他又要報回來,那就是沒完沒了,這個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兩方面都非常痛苦。如果有一方面覺悟,那兩方面都得到解脫了,一方面他放下,不再跟他計較了。

  所以這個問題不是發願的問題,是業因果報的問題。你用這個現在造殺生的業,然後將來墮到畜生道去還債,殺生的人他沒有發願要去變豬、變雞去還債,他沒發這個願。但是你造了這個業,到時候你就是要去投那個胎,要去受那個報,這個是業因果報的問題,這個不是發願的問題。所以這個當中,我們要了解這一方面。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六十二個問題。學生母親八十五歲,念佛三十年左右,身體健康,所見之人都說母親年輕相好,但這兩年母親時常出現頭暈、夜晚作惡夢現象。母親每天除了念佛、用餐,其他事情都不用管,早晚靜坐念佛,閉著眼睛撥珠,其他時間默念佛號。請法師慈悲為家母開示,頭暈作夢是什麼原因?

  悟道法師:這個原因就是業障發相。這個清朝灌頂大師他註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那個就有講到這一方面的,就是念佛人會有出現兩種狀況。第一種是善根發相。善根發相就是你念佛,你見到佛光,夢到佛菩薩,或者聞到異香,或者身心輕安,煩惱輕微,作夢作好夢、作吉祥的夢,身心都是很輕安,這樣的情況叫善根發相。你這個宿世善根,念了佛,這個善根發相,這個是瑞相,這是好相。

  另外一大類,叫做業障發相。業障發相有五大類,五種。第一種就是昏沉蓋業障發相,你不念佛精神好得很,你念佛精神就提不起來,就要打瞌睡,那這個我們看過很多。這個我熟悉的同修當中,我都看過。像我一個師兄,他就是昏沉蓋重,一坐下來念佛、念經、聽經,沒多久頭就低下去了,這個情況就叫昏沉蓋的業障發相,這是業障。第二種,叫掉舉蓋業障發相。掉就是不會昏沉,這個心七上八下,好像被吊起來了,被舉起來了,這個在唯識的名詞講叫掉舉,掉舉也是一種業障。我自己本身的業障屬於掉舉,我師兄的業障屬於昏沉,我們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業障。一坐下去,哎呀,全身不對勁,就好像恨不得趕快起來衝到外面去,動一動、走一走,心裡妄念紛飛,七上八下,掉舉業障發相,我是屬於這一類型。我是咬緊牙根,這樣硬念佛,慢慢慢慢把這個掉舉降下來。

  第三種叫做恐怖業障發相。你會看到一些恐怖的境界,或者作惡夢,作惡夢就是恐怖業障發相。你作了惡夢一定很恐懼、不舒服、很難受,或者夢到沒有頭的、沒有腳的,就是讓你這個身心不能夠安定下來,會有恐懼、不安,這個叫恐怖業障發相。或者夢見被人家追,追到從山頂上掉下來,種種的這些惡夢,讓你這個心沒有辦法進入念佛三昧。這是第三種業障發相,就是恐怖,見到恐怖的境界,作惡夢,屬於這種。

  第四種是病事障。過去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有一個居士,聽我們淨老和尚講《彌陀經疏鈔》,他就很認真念佛,念了半年。那個時候他有問題,來道場要問問題,我們老和尚到美國去,不在。我在那邊看道場,他看到我就問我這個問題,他說法師:我們聽老和尚講經,我就認真念佛,念了半年了。他說我身體原來都很好,連一個感冒都沒有,現在念了半年,全身是病。這個問題倒把我問倒了,如果你本來是全身是病,現在念得都沒病了,那就對了,佛力加持。那怎麼你原來都沒有病,現在念得全身都是病?怎麼會這樣?後來我還是看了灌頂大師這個業障發相才明白,原來念佛人業障發相第四種叫病事障,就會生病。這個病也不是說你沒有病念到有病,其實這個是重業輕報,可能你臨命終就是要生很大的病,現在提前生一點小病。雖然小病,但是也是覺得人很不自在。那怎麼辦?繼續念,念到這個病好了,業障消了病就好。這個是第四種業障發相,病事障。

  第五種叫事務牽纏業障。就是你不念佛,你不打佛七就沒事,你要去參加佛七,你心要靜下來念個佛,哎呀,怎麼那麼巧,偏偏在這個時候有事情,讓你不能念,這個叫做事務牽纏業障發相。所以過去早年在景美華藏圖書館,我碰到好幾個同修就是這個問題。我記得印象很深刻的有一個同修,那個時候從一九九一年到二OOO年,這個十年每一年我們都去美國達拉斯佛教會打一次佛七,這個同修,每一次我們要去打佛七,她說她要跟我們去,但是總是有事情。後來有一次我們要去,她說:悟道法師,這一次無論如何排除萬難,我一定要跟你去打佛七。結果她第一個報名,第一個交費的,但是對不起,明天飛機要起飛了,然後今天晚上她婆婆住院開刀了,走不了。你說你特別安排,也沒有辦法安排得那麼剛好,我說那這個真的沒辦法,這個真的是有障礙,業障。我說參加個佛七都有業障來干擾,這一類叫做事務牽纏業障發相,你不念佛沒事,你要念佛,一下這個事情,一下那個事情。那這個業障怎麼形成?過去世中,大概我們都是干擾人家在念佛,我們沒有發心給人家護持,還去擾亂他,現在得到這個果報。那怎麼辦?要發心,你來做護法,你現在護持別人修行,將來你要修行,別人就會護持你,你就不會碰到這個事務牽纏業障發相這個問題。

  所以這個問題就是第三類,這五種業障發相第三種,這個叫恐怖業障發相,作惡夢。這個就是要懺悔,多念佛、多懺悔,這些恐怖的境界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再去回憶這些恐怖的境界,你愈回憶,妄念就愈多,這個惡夢總是夢。妳會有頭暈,這個也是有恐怖業障發相跟病事障這兩種業障,有這兩種。頭暈屬於身體不舒服,病事障,所以這個多懺悔,這個是屬於業障。業障,多懺除業障,改過遷善,多念佛,多拜佛,有這些現象現前就是用《金剛經》這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樣來觀。就是無論什麼樣的境界都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去回憶,也不要擔心,也不要恐懼。你只要一心念佛,業障消除,這些情況自然就改善了,就好了。所以不要擔心,不要害怕。

  這個閉著眼睛念佛,如果閉著眼睛會看到什麼,那你就不要閉,開三分眼就好,不要閉著。這個屬於業障,頭暈、作夢是業障的原因,病事障跟恐怖業障這兩種。所以多懺除業障,改過遷善,多修福,多做好事,這些現象就會解除了。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六十三個問題。請院長慈悲開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何發出菩提心?如果發不出來,就要從持戒、修定、生慧這個次第,慢慢也就能發出菩提心了是嗎?感恩。

  悟道法師:這個菩提心,我們一般不太清楚能夠理解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這個名詞,我們當然大家都會念,也會講。什麼是菩提心?菩提,是印度梵語的音譯,翻那個音。如果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覺悟的心就叫菩提心。如果還沒有覺悟,迷惑顛倒的心,那就不是菩提心了,那就凡夫心、眾生心。

  什麼叫覺悟,什麼叫不覺悟?這個菩提心,第一個,我們要知道佛法稱為出世間法,這是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理論方法,叫做出世間法。如果沒有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這些理論方法,這個稱為世間法。世間就是還在六道裡面的這些事情,比如說你求人天福報,那是世間法,沒有出離六道。如果你要了生死、出三界,出離六道那個叫出世間法。所以根據這個,佛法是出世間法,我們要知道出世間這個菩提心,第一個要建立在出離心這一個基礎上。你要發心,要解決這個生死的問題,要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為什麼要發這個出離心?因為如果你沒有出離心,那再上面這個菩提心,這個也不會有。出離心雖然比較初步的(比較淺),但是菩提心如果沒有出離心,那個菩提心也生不起來,因為沒有出離心這個基礎。換一句話說,沒有出離心,你沒有要了生死的這個心,還是迷而不覺,還不覺悟,還覺得這個世間滿好的,這個就是還沒有覺悟。一旦覺悟到我們這個六道生死輪迴之苦,想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生起這樣的心就叫出離心。向上的菩提心就是建立在這個出離心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出離心,那個菩提心都落空了,只是口頭上念念,那個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

  所以蕅益祖師在《寒笳集》給我們開示,他說,如果沒有了生死這個心,沒有發這個心,說這個人他已經發了大菩提心,蕅益祖師說,這個怎麼給我講,我都不會相信的。他不想了生死,然後說我要來六道度眾生,我發大菩提心。蕅益祖師說,這個我肯定不相信。為什麼?因為你自己本身都還沒覺悟,你怎麼幫助別人覺悟?第一個你要覺悟就是要覺生死苦,《八大人覺經》講,「覺生死苦」,你要覺悟這個生死是苦。你覺悟這個生死是苦,你才會想去解決這個生死的問題。如果你不覺得這個生死很苦,你就不會想去解決生死的問題,這個出離心就沒有。出離心沒有,根本就不可能有大菩提心,因為大菩提心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你自己解決這個生死之苦,也發願幫助眾生解決生死之苦,這個叫大菩提心,自利利他,菩薩。

  所以要怎麼樣發出菩提心?就是你要知道這個世間很苦,如果我們還留戀這個世間,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那肯定沒有菩提心。還留戀、貪戀這個世間種種的,我的家屬、我的財寶、我的身分、我的地位、我家的這些我喜歡的東西、用具等等,這一切都放不下,那就是還沒有覺悟到世間苦。如果真正覺悟到世間苦,這一切都會放下了,就一心一意要解決生死的問題。所以蕅益祖師講,深信發願求生西方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但是信願我們也會念,什麼叫信?什麼叫做願?對這個世間真正放下了,真正覺悟這個世間苦。極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真正發願要求生極樂,這個世間都不留戀了,都放下了,這個信願具足,這樣念佛,蕅益祖師講,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是我們要明白的。

  所以發菩提心,不是我們口頭上講發菩提心就算了,不是這樣的,要真正從內心要放下我們這個世界這一切,就是不要受污染了,不要留戀這個世間,不要貪戀這個世間的一切。這個世間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如果我們還執著這個世間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些物質種種享受等等的,這個就是沒有覺悟了,沒有真正發願,也就是說沒有發菩提心。

  所以如何發出菩提心?要從持戒、修定,沒有錯。現在很多人也標榜持戒,這個戒的形式也很講求。但是得定了沒有?開了智慧沒有?似乎好像也沒有。有的還持戒持到脾氣還滿大的,看到不持戒他就生煩惱。持戒的目的是什麼?要得定。得定的目的是什麼?要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是持戒、修定、開慧的目的,勤修戒定慧目的就息滅貪瞋痴。如果說戒持得很精嚴,但貪瞋痴絲毫沒有減少,貪瞋痴慢反而增長,那就不是真正在持戒,這要搞清楚。所以這個戒不是在形式上的,你真正內心要能真正持戒,才能得定,得定才能開智慧。

  所以我們也常常聽,佛陀要滅度之前,阿難尊者請問佛,佛你在世,我們以佛為師,我們有問題就來請問佛,佛為我們解答,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佛陀你不住世了,滅度了,我們以誰為師(以誰為老師)?佛就講,「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也發心要持戒,以戒為師,這個以苦為師都沒講到。佛是講了「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還擺在「以戒為師」的前面。那這個「以苦為師」他就沒講了,他只有講「以戒為師」,我戒持得很好,我發心來持戒,那這個戒就有問題了。為什麼說這個戒有問題?佛這個戒,它是建立在苦這個基礎上。蕅益祖師他也是律宗的祖師,不但是我們淨土九宗,他也是律宗的祖師。他老人家在他的開示裡面講,他說「不明念處慧,徒誦木叉篇」。這話是什麼意思?不明就是不明白。什麼叫念處慧?念處就是四念處,慧就是觀慧。三十七道品前面這四個就是四念處。

  四念處第一個「觀身不淨」,佛教我們要觀察我們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但是我們總是愛惜這個身體,想盡辦法怎麼去裝飾,穿得漂亮,塗香水。怎麼塗還是不清淨,它本質是不清淨的!每天大小便,你看我們排泄出來那個清淨嗎?夏天流汗,清淨嗎?味道好聞嗎?第一個叫觀身不淨。你要觀察我們這個身體不清淨,觀這個身體不清淨,目的是什麼?不要執著這個身體是我,不要貪戀這個身體,破身見。

  第二個「觀受是苦」。我們在這個六道輪迴裡面,實在講只有苦沒有快樂。在《法華經》佛講三界統苦,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三苦、八苦,苦苦、壞苦、行苦,欲界都有;那色界只有壞苦、行苦;無色界只有行苦,沒有苦苦,沒有壞苦。總之你沒有出三界六道,那個快樂就叫壞苦,因為那個快樂過去,後面跟著就是苦。所以我們在這個六道享受的快樂,不是真的快樂,這個樂叫壞苦,那個會壞掉的。這個過去了,後面苦就來了。比如說我們吃一些好吃的東西,一開始吃得很樂,但是吃太多了,吃飽了,脹了那就很苦了。這個樂過去,後面苦就跟著來了。所以那個樂不是真的樂,叫壞苦,那個樂會壞掉的。唯有極樂世界才是真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這《彌陀經》講的。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世間很苦,所以「觀受是苦」,受就我們的享受,是苦。

  所以我們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苦,這個生理、這個身體的苦,每個人都免不了。生的苦我們忘記了。老,像我現在老了,滿苦的,牙齒掉了,眼睛花了,體力不如年輕,記憶力減退了,老苦了。病苦,大家多少都有經驗,不要說大病,一個小病我們就很不自在了,大病那就更苦了。死苦,死是最苦,佛在經上給我們講,我們人死就像生龜脫殼,好像那個烏龜,活生生把牠的殼拔掉,太苦了。

  我們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苦,我們的心理有求不得苦,有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人都很多願望,看到人家發財,自己也想發財,自己如果發不了財,那就很失望,求不得了。俗話講,「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如意就求不得苦。愛別離苦,親愛的人生離死別,難割難捨,太痛苦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生離死別,那一種苦實在是太苦了。怨憎會苦,冤家債主偏偏碰在一起,不是冤家不聚頭,互相報復,冤冤相報,怨憎會苦。

  前面這七種苦,都是從最後一個五陰熾盛苦(五陰就是五蘊)形成的這些苦。所以《心經》講,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有的苦都從五蘊來的,如果你能夠把五蘊照空了,那苦跟惡統統消除了。這個三苦、八苦,所以三界統苦,沒有一個快樂的。所以觀受是苦,第二個。

  第三「觀心無常」。我們這個心是妄心,妄心無常,一下想這個,一下想那個,今天我喜歡你,明天我恨你,很無常。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有人說我很愛你,假的,不要當真;他說我恨你,也是假的,也不要當真,因為心變來變去的,無常。

  最後「觀法無我」。一切法沒有我,「我」就是說不能夠主宰的,你不能夠控制的,你也得不到的。這一切法,我們得不到,你不能控制,你不能主宰,就像我們這個身體,無我。我們這個身體,我們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如果我們能控制自己的身體,那我年年十八歲多好!不要老,做得到嗎?做不到。你不想老,它還是會老;不想病,它還是會病;不想死,它還是會死。這個叫無我,你自己做不了主,無常的,無我。所以觀法無我,這一切法,我們在六道裡面,這個一切法沒有我,就是我們沒有辦法去主宰的。

  我們自己身體就控制不了,那身外之物我們能控制什麼?頂多就是我們暫時有一個支配權而已,頂多是這樣。我們想想,我們晚上睡覺,兩個眼睛一閉,進入夢鄉就跟死了也沒什麼兩樣。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常提醒我們,我們每一天都要小死死一次,睡著就跟死了一樣。睡得很熟了,人家把我們的身體扛走了,丟到海裡也不知道了。那的確,《金剛經》講的「如夢幻泡影」,的確事實是這樣。我們要去觀這一個「以苦為師」,你看觀受是苦,這以苦為師,這個苦好不好?對修行人來講很好,因為人沒有吃苦,你不會覺悟。所以修行人,特別我們功夫還沒有成就的修行人,要先吃苦,要有逆境來磨鍊自己,這樣自己才能夠成長,才能提升,才放得下。所以佛「以苦為師」,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也示現給我們看,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什麼都沒有,過這個最清苦的生活,但是他得大解脫,得大自在。所以沒有修四念處,你持的那個戒就不是佛的戒。換一句話說,你這個戒沒有建立在三十七道品,第一個就是四念處,沒有建立在四念處這個基礎上,那就不是佛的戒了。你那個戒持得再好,充其量你能得人天福報,你不能證阿羅漢果,不能得解脫了。為什麼?你沒有觀慧,沒有四念處觀,你沒有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起碼這四種要觀一種,你才會覺悟。覺悟,你持這個戒才是叫出世間的戒,你不覺悟還迷戀這個世間,持了那個戒都變成世間的善法,出不了六道,只能得人天福報。如果這個持戒還夾雜貪瞋痴,那這個福報還要到三惡道去享受,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發菩提心,我們一定要懂得修觀。觀是什麼?觀念。我們對人生,我們一般講人生觀,你對人生的觀念是什麼?你對人生的觀察是什麼?佛都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了,四念處觀。我們有沒有常常觀我這個身體很不清淨?每一天上廁所,你還不覺悟嗎?你還覺得滿清淨的,還要塗香水什麼的。這個要覺悟,要去觀,這個觀深入,你才會覺悟,覺悟才會放下,不然怎麼放得下!所以起碼要觀這一個。不然你要觀像《金剛經》講那個也可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觀這一切法都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但是這個觀要深入才會起作用。觀就是看破,看破幫助我們放下,我不貪戀這個世間就放下了。所以這個修觀很重要,這個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特別強調這個觀。他說現在學佛的人為什麼學到最後都退心、退轉了?因為無論修哪個法門,他都伏不住煩惱。伏不住煩惱,他就退了。為什麼伏不住?因為沒有修觀,這觀念沒有改變過來,也就是這裡講發菩提心,你沒發菩提心,你那個心還不覺悟。什麼叫發菩提心?要修觀,你要看破放下就是菩提心。什麼都放不下,菩提心那是有名無實。所以這個修觀很重要。

  我們現在做不到觀照,我們起碼要做觀察,你透過我們的思惟想像去觀,叫觀察。更進一步,你心要很定才能做觀想。我們初步我們是做觀察,這個觀察,有了深入的觀察,你就會慢慢看淡這個人生。看淡就有進步了,原來很執著、很計較,會怎麼樣怎麼樣都不行,現在可以了,都沒問題了,這樣就有進步了,不像以前那麼執著、那麼計較,斤斤計較。人家侮辱我們、罵我們,也不放在心上,這個就有進步了。如果一點點委屈都受不了,那說明我們沒放下。對討厭的、看不順眼的,他特別討厭;對喜歡的特別喜歡,沒放下,情執深重。《無量壽經》到後面佛講,情執深重,求出輪迴了不可得。所以你修觀,怨親平等,就是我們達不到怨親平等,起碼就是怨親我們都淡化了,這樣就進步了。

  所以問這個問題是大問題,大家念《無量壽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大家都會講、都會念,但是自己有沒有發菩提心也搞不清楚,到底我有沒有發菩提心?還是我嘴巴念一念就算發菩提心了?嘴巴念一念不算,你要真放得下才算。真正覺悟了,那才是發菩提心。我們一定要知道,發菩提心就要出離生死這個心,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來修。

  在《無量壽經》佛都講得很清楚了,我們讀了《無量壽經》,根據《無量壽經》來修,在生活當中來修。《無量壽經》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也講得很清楚。你看,《無量壽經》講,「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這幾句經文,我們就在生活當中去觀,你去看,我們人生是不是這樣?自己來這個世間出生,也沒有人陪我們來,不是獨生嗎?自己單獨來出生。死了之後,也是自己走,沒有人陪伴。縱然兩個人同時死,死了以後,各人去的地方也不一樣。為什麼?因為各人造的業不一樣。所以在六道生死輪迴,很孤獨、很孤單,所以叫「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受苦也要自己承擔,快樂也自己承擔,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

  所以佛勸我們要放下,要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些問題才能解決。所以要知道這個世間苦,人知道苦就是善根生起來了。「知苦便是善生時」,知道這個苦,人生苦,人間苦,這個就是我們善根生起來的時候。如果你不知道這個世間苦,還留戀這個世間,放不下,這個是還沒覺悟,你還不想出離,沒有出離心就不會有菩提心。菩提心,大菩提心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

  所以這一條是大問題,《論語》講「大哉問」,這個是大問題。發菩提心,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我們現在要著眼點就在這個發菩提心。你怎麼發?信願行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要從這個方方面面去觀察。像《八大人覺經》講,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就覺悟「世間無常」,這個世間不是永恆的。我們有沒有去觀察這個?如果沒有做這個觀察,我們一天到晚都是迷在這個世間法當中。

  「國土危脆」,這個國土,我們不要覺得這個地球是很堅固的,是很危險,很脆弱的。我今天看了新聞,今天下午一點多,日本六點三級的地震,相當大的地震。這個地震就告訴我們國土危脆,你不要以為這個地球、這個土地很堅固的。佛告訴我們是危險脆弱的,所謂滄海桑田,桑田滄海,這個陸地會沉到海底,海底也會浮上來,這個都是國土危脆的一個證明。

  「四大苦空」,內四大就是我們的身體,地水火風構成的,所以內四大,我們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苦,苦!外四大,外面的四大,空,都是變化無常的,剎那生滅的,星球將來也會毀滅的,成住壞空。「五陰無我」,這個五陰當中沒有我,我不能主宰。「生滅變異」,剎那生滅,無常。「虛偽無主」,都沒有辦法做主的,都是虛妄的。「心是惡源」,我們造惡業就是這個妄心。「形為罪藪」,我們這個身體就造罪業的工具。你如果常常這樣觀察就漸離生死了,你漸漸就覺悟了,漸漸就放下了。

  所以你沒有從這樣去觀察,談不上發菩提心。要觀察,要常常這樣去作觀。《無量壽經》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都是觀察我們現前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現狀,現實狀況就是這樣,只有苦沒有快樂。要深入去觀察,我們才能看破放下,才能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你真的放下娑婆世界,真的願意去極樂世界了,這個就無上菩提心了,這樣一向專念,這一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作佛。

  好,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是大問題,希望我們同學焦點要專注在這上面,我們這一生修學的一個核心的問題,我們要掌握修學,成就核心的問題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好,這個問題就簡單回答到這裡。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六十四個問題。學生父親給學生安排了相親對象,很急著學生找對象這件事。請問學生如何以智慧應對,又不違孝道?

  悟道法師:這個我建議求觀音菩薩加持,找到一個好對象,主要能夠學傳統文化的是最好。學習傳統文化,也要學得深入、學得對。現在很多人學傳統文化,我們也不能要求他能做到多少,只是說發這個心來學習就很難得了,總是我們要不斷的提升,不斷的進步。有學習比沒有學習當然要好,當然是比較好。但是學習也不能學錯了,學得不對那更麻煩。所以這些建議還是多聽蔡老師過去講的這些。那現在是成德法師,多聽聽他講有關傳統文化孝親尊師這方面的這些道理,還有一些做法,該怎麼做。

  相親,這個不要違背父母,要相就去相。如果相親能夠有這個因緣,也是你們個人前世結的緣。這個世間的事情沒有偶然的,都有前因後果,都是有因緣的。如果沒有夫妻的緣,那相一相也就是這樣,後面也就沒有了。父親急著給兒女找對象,這也是人之常情,看到兒女長大了,在一般我們社會傳統的觀念,就要找個對象成家立業。那做父母的人,有的人他想趕快抱抱孫子,享受天倫之樂,這個都是人之常情。所以這個相親,可以相,也不要去拒絕。但是看了這個對象,總是彼此要多交流傳統文化,這樣才是一個智慧的做法。

  所以你也不要去逃避,去面對,你父親安排你相親你去相,孝順,順他的心。相的成不成,那是看你們的因緣。那這個當中,我建議可以多念觀音菩薩,求菩薩加持。如果你父親要你找對象,也希望能找到一個適合理想的對象,求觀音菩薩加持。像觀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華嚴經.觀自在章》,都有講到,祈請觀音菩薩加持,求妻得妻,求子得子。那這個妻、子,你都可以求觀音菩薩加持,讓你找到好的對象,來盡這個世間人倫的孝道。多念觀音菩薩,多拜觀音菩薩,求觀音菩薩加持。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六十五個問題。學生父母信佛多年,但父親一直背地裡吃肉,表面上裝作很虔誠的樣子,還喜歡評論是非,對母親發脾氣,母親總是逆來順受,隨他去,說話也變得愈來愈少,變成語言有障礙。學生如何幫助父母?

  悟道法師:這個還是要求佛力加持,因為這個一家人總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個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常在講席當中,引用香港壽冶老和尚的光明講堂,他的講堂一副對聯,上聯是寫的「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寫著「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這個一副對聯就道盡了我們人生一個家庭的關係,父子、兒女的關係。父子、夫妻、兒女的關係,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就是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做一家人。

  所以這個信佛多年,我們信佛還沒有進入到修行這個階段,當然還是會照原來的習氣,這個吃肉的習氣還改不掉,這個吃肉習氣比較重。表面上是很虔誠,那這個表面上很虔誠那也不錯,起碼他這個表面也不會反對,只是吃肉這個習氣還改不掉,這個也不要勉強。主要勸你父親吃三淨肉,他現在還改不掉,勸他不要吃現場宰殺的,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勸他吃三淨肉,盡量避免去殺生,吃三淨肉。那表面裝也沒關係,慢慢的他也會改變。

  喜歡評論是非,我們人總是對現實不滿,我們除非就是修養修到世間這種君子、賢人,那聖人當然是不會怨天尤人了,如果在君子以下的,那就是小人、一般人。一般人不明理,不明理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自己看不慣的事情,那就要去說是非了,他心就不平,他就要去批評,在這個當中難免就會有怨天尤人這個情況出現了。所以這個也是慢慢去勸導,慢慢勸導。

  你母親逆來順受,就說明你母親修行修得比你父親好,她能夠逆來順受。逆來順受,這個不能只有表面逆來順受,心裡也要真的能夠逆來順受,不能表面上是都順著你父親,但是心理上這個心結放不下,這個就是好像燜燒鍋一樣,這個也會出問題。就是說她這個心裡,這個心結沒有化解掉,沒有化解,所以要勸你母親,你父親的這些作為不要放在心上,自己修好自己,求佛力加持,多念佛迴向給他,慢慢時節因緣到了,他也會改變的。

  所以你母親話愈來愈少是好事,但是變成語言有障礙,這個當中就有一些不對勁了。《弟子規》講「話說多,不如少」,話少是好事,「吉人辭寡,躁人辭多」。但是變成語言有障礙,可能你母親她壓抑在心裡,這個要幫她化解。雖然她沒說出來,但是她那個心結,結在那個心裡,那比發作出來還麻煩一點。發出來的時候,她發洩出來了就比較好;那沒有發洩出來,如果放在心裡,那這個就會形成一些障礙。

  所以總是這些都要明理,幫助父母,你自己本身要先明理,你自己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你才能去勸父母,要知道怎麼去勸他,才知道怎麼去勸他。如果你自己都沒有搞明白,那也幫不了父母,所以關鍵你自己要學習傳統文化,多深入。還有過去蔡老師講的這個《群書治要》、《弟子規》多聽,你問的這個問題統統在裡面,他分析得非常清楚,聽多了,慢慢你就能夠體會,就知道該怎麼做對父母真正有幫助。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六十六個問題。請教您關於早上發願和晚上迴向的問題,學生目前用的是普賢大士的發願及迴向文,「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和「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請問院長,學生用此是否如法,或有更合適的建議?

  悟道法師:這個迴向文發願,這個迴向文是很好的,很好的迴向文,所以也不用去改。主要是發這個願,要從內心發起來。我們現在還做不到內心發這個願,從口頭上發願,但是總是要知道,這個願要從內心生起才是真正的發願。所以我們發願臨命終就是不要有一切的障礙,能夠見到阿彌陀佛,往生到安樂剎。發了這個願,主要這個發願就是說,信、願、行,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三資糧,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發了願之後要有行,願是一個動力,動力來推動這個行,行就是修行念佛。修行念佛就是這個行來證實我們相信的這個事情,相信證實我們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相信自己能往生。透過這個念佛修行這個行來證實這個信,來滿我們的願望,這樣的願你才不落空,不然就變成空願了。因為你願沒有行,沒有落實在行就變成空願。也就是說你發了願,後續你要有具體行動,你要去行才能滿你的願。不是口頭上願發一發,然後你也不去行,不去修行,那你那個願就變成空願、變成虛願,那這個就達不到這個目標了。所以「願我臨欲命終時」,願就是我發願,命終要盡除一切諸障礙。那怎麼樣才能盡除一切諸障礙?那是不是這樣念一念就障礙沒有了?這樣念一念阿彌陀佛就見到了?就往生極樂世界了?那肯定不是這樣。願,是你發了願,但是你要具體行動,怎麼樣才能滿你這個願,才能落實這個願,那這個願才有真實的功德利益,才能滿你的願。要透過行,行就是念佛。

  我們臨終為什麼會有障礙?我們剛才講很多了,就放不下。你放不下就有障礙了,你又貪戀這個世間,又留戀這個世間,又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那你說你發願臨終的時候盡除一切諸障礙,你這個障礙是真的,發願要除這些障礙是空的,不是真的,那這個願怎麼會去實現?所以你發了這個願要行,要修行,要具體行動,要看破放下,我們剛才講很多了,你要從這個地方去著眼,要修。所謂「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要去修,信願行,你才能在臨命終除一切障礙。比如說你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伏煩惱了,那這樣就及格了,你臨終就這些見思惑不會冒出來給你障礙。如果還念不到這個功夫,就沒把握了。

  所以願要行,才能滿你的願,不是這樣發一發就可以了。所以發了這個願,要有具體行動去落實滿這個願。所以「我此普賢殊勝行」,這個普賢十大願王也不是我們凡夫能做到,這法身大士修的,但是我們是可以學習,所有的殊勝的福報都迴向,也發願一切沉溺的眾生都速往無量光佛剎,這個就是度眾生,發度眾生的願。發度眾生的願,我們也要有真實的功德才能度眾生,不然我們發了這個願也都落空,也是空願。所以度眾生,首先先度自己這個眾生,自己這個眾生度了,才能幫助其他眾生,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瞭。所以你念這個迴向文不用改,不用改一個什麼更合適的,這個就已經很合適了。當然有其他的迴向文,你覺得念得更順口,那當然可以。但是,這個意義也都是一樣的。像大慈菩薩迴向偈,那也都是很好,你可以自己斟酌。要改,當然你要改其他的那也可以,不改也沒有關係。關鍵無論你念哪一種迴向文,哪一種發願文,統統要有具體行動,要真正看破放下,念那個發願文才有效果,才能滿你的願。如果沒有透過行就變成空願,無論你念什麼發願文都落空了。所以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一定要知道。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六十七個問題。隨意處理字紙果報很嚴重,生活在內陸大城市如法處理字紙比較困難,請問我們以後少接觸字紙能避免這個果報嗎?感恩院長慈悲解答。

  悟道法師:現在這個字紙,的確這個問題都很嚴重。但是我們也處理不了,這個我們只要心存恭敬就好,在處理方面,我們也很難處理到都很圓滿。這個字紙,過去我在福州阿彌陀佛大飯店吳董他們那個賓館,他們是盡量在做了,就是說那個垃圾桶它做兩格,一個有字的,一個放沒有字的,就是我們現在講這個垃圾分類,分類處理。如果你看到報紙、雜誌,有印佛像佛經的,你可以分類把它放在一起。如果你沒有辦法去焚化,這個如果你住在都市,這的確是不方便。如果住在山上,你要火化,這個灰埋在沒有人踩踏的地方。或者用一個乾淨的布,裡面洗一個乾淨的石頭,把它綁緊,請這個漁船把那個灰沉到海底。但是這個現代人恐怕也沒那麼多時間,也沒有那麼方便了。所以一般如果你送到寺院有焚化爐去焚化,由寺院去處理那些灰的問題。如果沒有的話,現在有這個衛生環保單位回收做再生紙,這樣也是比直接丟垃圾桶要好。

  我們是盡量這樣來做,要做到完全都能夠處理得很圓滿,這個在現代可能是做不到,因為太多了,你沒辦法去處理那麼多的。那個報紙一印幾百萬份、幾千萬份,你怎麼去收!你收不完的。所以我們只能就我們現前,我們一些我們可以處理的,我們就這樣來處理。其他我們處理不了的,那也就沒有辦法了,我們只有心存恭敬就好了,所以建議就這樣做。

  現在用字紙的會愈來愈少,因為現在都是電腦,以前說還有傳真機,用這個信紙去傳,那現在都不用了,現在你微信寫一寫那個電郵就過去了,那你就不用紙了。那現在只是我們道場印這個經典,這個要慎重處理,不要亂丟,把它整理好,這個我們盡量做就功德圓滿了,所以也不要罣礙。我們這個時代不一樣,古時候那個印刷術不發達,那個很有限,你在路上撿回來燒,那個沒有問題,那個可以處理。現在印刷術這麼發達,一印就是幾萬張、幾百萬張,那麼多,你哪有辦法去收?收不了。

  我們自己本身接觸到的這些字紙我們盡量來處理。像福州阿彌陀佛大飯店吳董那個處理方式,你可以參考,垃圾分類,一般的字紙,還有佛經的,你給它分類。如果數量不多,你自己找時間去焚化,把這個灰埋在乾淨的土下面,沒有人去踩踏的,山上清淨的土,這個你自己可以處理就這麼處理;不能處理,我們發這個心也就功德圓滿了,發意圓成,這個功德就圓滿。

  好,今天這個時間到了,下面一百六十八個問題,我們就下一次再來跟大家解答。今天我們就先解答到一百六十七。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