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網路學院座談會—經典幫助斷疑生信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23/5/1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1-141-0014

  同學:第一百六十八個問題。弟子從生下來就是乙肝病毒攜帶者,終身不能停藥,一旦停藥生命就有威脅。弟子認為肝病是業障病,因此想用念佛的方法根除,堅持了八個月,肝病復發。弟子雖念佛較勤,但無奈世間凡事多,煩惱怨恨障礙,念佛功夫終不得力,最後只能住院治療。這樣已經三次,雖未完全根除病毒,但堅持時間一次比一次長。請問院長,弟子的做法是否如理如法?

  悟道法師:阿彌陀佛!這個問題,這位同學有這麼難得的信心,用念佛來治療肝病,這個發心非常難得。各人的業障不一樣,當然我們各人念佛功夫淺深也不一樣,因此念佛的效果也就不相同。總的來說,念佛總是有幫助,也幫助我們消業障,也幫助我們重業輕報,減輕病痛。我們要知道,這個病痛都是過去今生跟殺生業有關的。所以我們這一生學了佛又念佛,總是重業輕報了,所以我們有病痛來,我們還是用念佛來化解這些業障。這樣做,以我們念佛人來講當然是如理如法。這是從佛法的角度來講,因為阿彌陀佛無上醫王,阿彌陀佛都能治生死的大病,世間這個身體的病當然能夠治療了。

  現在我們總是在這個世間,自己的家人也不一定有信佛,看到我們生病,一般世間法就是說找醫生。當然找醫生治病也是一種方式,這也是世間法。有時候家人看到我們生病不去找醫生,他也會生煩惱、有意見。所以一方面我們念佛,一方面看看醫生,這個都可以,都是如理如法。如果我們念佛功夫深了,當然佛力加持,這個病痛會早日解除,身體恢復健康,這個是如理如法。雖然我們相信佛菩薩的慈悲,同時也要顧及到家人。家人如果他還沒有信佛,你說生病了你不去找醫生,他就可能會有意見,所以這方面也要兼顧。醫生總是一個輔助,病人還是佔七分,醫生只是佔三分。肝病,這些方面除了找西醫以外,中醫或者中草藥這些,也可以求佛菩薩指點,看哪一方面的可以治療這方面的疾病,所以中西醫也都可以去參考,都去看看。

  當然我們念佛人,是以念佛為主,如果功夫深了,念佛不但治我們身體的病,我們生死的大病都能治,那個身體的病還有什麼問題?的確是這樣的。所以你這個做法是如理如法,但是也要考慮到家人,也要考慮到世間法,這樣兩方面都有顧及到,就比較圓滿。所以你念佛治病這個是正確的,以我們念佛人來講,那是絕對正確的。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六十九個問題。請問印有老法師墨寶的年曆、學佛筆記,可以放到焚紙爐中焚燒嗎?《印光大師文鈔》中說破損佛經可以焚化後沉入江海,但是住在城市,這種做法不太方便,佛經可以送回寺院,但帶有佛經的字紙一般只能送到廢品回收站處理,但又怕不如法、不恭敬。恭請院長開示。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老法師的墨寶年曆,這些是可以焚化,可以比照焚化經典的方式來做。如果在城市焚化,紙灰不好處理,送回回收站也是現在一個不得已的做法,也是只能這麼做,那比我們亂丟要好,因為回收做再生紙。因為現在你要焚化,實在講你化不完,你不可能焚化完,這個現在報章雜誌一印出來,幾百萬份、幾千萬份,你怎麼去燒?不可能的,所以你回收還是比較好一點。當然如果能夠照以前這樣的方式來處理,上次也回答過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古時候那個印刷術不發達,字紙很少,所以你燒了、焚化了,那個可以處理;現在那麼多,實在講不可能照古時候那種方式來處理,你處理不完。特別在城市,你也不能隨便亂燒,比如說你住在公寓裡面你可以去燒那些紙嗎?等一下消防隊就來了。

  我們有一次在日本做法會,日本太和淨宗學會他們租了一個念佛堂,法會做完,他那個同修就把牌位在佛堂就燒了,燒了,消防隊就來了,後來還被罰錢。所以這個在城市的確是不方便,所以在城市也只能回收了,回收會比你亂丟垃圾桶要好。所以我們就是以恭敬心,我們也不是故意要糟蹋這些字紙,不是故意的,現在這個時代也是不得已的。我們往後印經或者印這些,盡量不要把佛經、佛像印在比如說日曆、月曆,那個都很多,你每天都要撕的,那個你要保存也沒辦法保存;分量少可以保存,一、二張你可以保存,很多你很難保存,如果你家裡房子不夠大,也沒地方放,你還是會產生困擾。所以我們往後印,盡量避免這些字紙。因為現在電腦、網路都很方便,照片你放在電腦那個磁片裡面可以放很多,你要看隨時調出來看就好。不要用那個紙張的了,因為紙張也是要用到樹林的資源,所以現在有這個科技了,這個紙張印的經書、還有這些法語,的確可以不用印太多,這樣也會減少大家的困擾。好,這一條就回答到這裡,下面一條。

  同學:第一百七十個問題。我父親聽老法師講經說可以打佛七,一年或半年打一次最好。我父親也想打一天一宿二十四小時,但是他有些擔心,如果念不下去了,可以讀幾遍《無量壽經》嗎?這樣還算不算打佛七?

  悟道法師:打佛七就是專念佛,真正的佛七就是念一句佛號。佛七,是根據《佛說阿彌陀經》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就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念七天的佛,這個是真正根據《佛說阿彌陀經》來打佛七。打佛七,實在講也就是這句佛號。現在的佛七,早上第一支香都有念一部《彌陀經》、往生咒、讚佛偈、念佛,這個也是比較方便,方便七。真正佛七就是一句佛號,因為《彌陀經》講的就是一句佛號,《彌陀經》裡面沒有講你要念經、又要念咒、又要讚佛偈,沒有,它就一句佛號,一句佛號真正是打佛七。現在又念經、又念咒、又讚佛、又念佛、又迴向,佛七晚上又有大迴向,這個就屬於方便七。如果真正打佛七,就一句佛號,這是《彌陀經》講的。打佛七是根據《彌陀經》的,《彌陀經》沒有說你要念經、念咒、讚佛,還要來個大迴向,還要來個三皈依,沒有,就一句佛號,那是真正打佛七。所以我們現在加了這麼多,實在講叫做方便七。如果你沒有念《彌陀經》,要念幾遍《無量壽經》當然也可以,就是打方便七就可以。

  現在主要是說你是參加共修,還是自己一個人念?如果自己一個人念,那當然沒有問題,你佛念不下去你念經,經念個幾遍,佛可以繼續念了再繼續念,自己可以調整,你自己一個人念,就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你跟大家共修,就不可能這樣念。大家在一起念佛,你不能夠人家要念佛、你要念經,那就亂眾了,擾亂大眾,這個就不行,共修就不行。如果你自己一個人自修,那當然可以,這個沒問題。所以你念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如果念不下去,念幾遍《無量壽經》這是可以,這個也算打七,叫方便七。真正的佛七,就只有一句佛號,那才是真正的佛七。打方便七這是可以的。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七十一個問題。學生情執比較重,放不下女兒,請問如何能減輕情執?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也是大家的問題。情執大家都有,古大德常講「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這個情執要放下,的確也不容易,特別是兒女。所謂天下父母心,對於兒女,真的到臨終的時候,眼睛要閉的時候都還會想到兒女。如何減輕情執?我是建議多念《無量壽經》,夏老居士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兒女要照顧,另外一方面要教育,這個放不下,不是去寵愛這個兒女,這樣就變成溺愛,這個就不對了。應該用傳統文化,用《弟子規》來教育兒女。我們老和尚常講,他常常引用香港光明講堂壽冶老和尚他講堂的一副對聯。上聯它寫著「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寫著「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這一副對聯就給我們說明一家人的關係,一家人這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夫妻兒女就是這四種關係。這四種關係,了解之後,你的情執就會比較淡化了。再加上用《弟子規》傳統文化,來自己學習,也教導兒女,這樣情執慢慢也可以減輕。

  真正要化解情執,當然要深入佛法,因為佛法就是教我們放下情執。為什麼有情執?就是總是沒有看破。怎麼看破?《無量壽經》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就是叫我們看破放下。這五品經文就是給我們講,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現實情況。你多讀,你自然就明瞭了,自然也就能夠知道怎麼樣來對待兒女了。對兒女最重要還是要教化,真正愛護兒女就是要教導他。如果只是情執,感情用事,只是溺愛兒女讓他去造惡業,這個也不是真正愛護兒女,這是害了他。真正愛護還是要回歸傳統文化,《弟子規》、《常禮舉要》這些教學。所以情執比較重,我建議多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你讀多了,讀個三千遍,縱然情執還沒有完全化解,也會比較輕。因為你已經可以很深刻的體會到一家人的關係。《無量壽經》,特別三十三到三十七品講得非常詳細,多讀,或者你要單挑這五品經文來讀也可以。多讀經、多聽經,你對兒女的情執就慢慢會淡化。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七十二個問題。學生覺得自己惡口的罪業很嚴重,感覺到業報現前,生活中遭遇了種種不順和痛苦。想要懺除業障,請問該怎麼做?

  悟道法師:惡口的罪業很重,這是習氣。懺除業障,這個也是我們當前大家的功課。特別惡口,因為學了佛也知道惡口不好,但是這個習氣太重,遇到境界很自然惡口業又造了,控制不了。這個方面是可以多念佛,也就是說「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就是用念佛來改這個惡口的習氣,這個是最直接的,就是說我們也可以嘗試這樣來修,就是當你要罵人的時候改成念阿彌陀佛,不斷的這樣念。剛開始會很不習慣,不罵人就心裡不痛快,這個人太可惡了,不罵他難消心頭之氣,但是要提醒自己,自己造惡口業了。別人造惡業,我們惡口,我們也跟著造惡業了,那又何必?沒有必要。所以這個惡口業,不如多念佛。古大德講「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惡口是屬於口業,所以常常出聲念佛,這個清淨我們的口業。所以還是用持名念佛這個方法,來對治惡口的業障。剛開始當然會很勉強,但是我們要勉為其難,就是不斷的努力,用念佛來代替惡口,要罵人就改成念阿彌陀佛,這樣來修,對治惡口業是比較直接。而且念佛有功德,縱然你心裡還是很生氣,但是你嘴巴總是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句還是無量功德,跟你罵人不一樣,所以建議可以這樣來修。但是總是要提高警覺,要罵的時候,要提醒自己趕快改口,變成念佛。要把罵人這個惡口,改成念阿彌陀佛,那就功德無量,自他兩利,別人也得利益,念佛給他聽,他也得利益,自己也能懺除業障。建議你這麼做,提供你參考。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七十三個問題。之前聽老法師講經說要隨緣不攀緣,隨緣就是沒有自己的意思在裡面,攀緣就是有自己的意思。這點理解得不是很透徹。若在工作中,自己想要去哪個城市發展、找哪方面的工作,是否是攀緣?這樣的話,豈不是每天都活在攀緣裡面。如何在生活當中落實,並且清楚的知道自己是隨緣不攀緣呢?請您開示。

  悟道法師:隨緣跟攀緣它的定義,隨緣就是隨順因緣,有這個因緣我們就隨順這個因緣來做,因緣具足了,那我們就隨這個緣來做。攀緣的意思,就是說因緣不具足你勉強要去做,這個叫攀緣。所以你要去哪個城市發展、找哪方面的工作,就是看因緣,如果因緣成熟了,條件都具足了,可以隨這個緣去發展、去找工作,這個就不是攀緣;如果因緣不具足,硬要去,到時候工作也不是很理想,發展也受到種種阻礙,因緣不具足沒辦法發展,就不要勉強去做,勉強去做就變成攀緣了。所以不是說你到其他城市去找工作、去發展就叫攀緣,不是這個意思。你到其他城市發展、找工作,如果有這個因緣當然可以去;這個因緣如果理想,因緣具足,當然可以去,你隨這個緣叫隨緣,這個就不叫攀緣。如果因緣不具足,硬要去,那就攀緣。

  所以隨緣、攀緣,就是你觀察你的因緣成熟不成熟。做任何事情都是要觀察因緣,因緣成熟了,隨這個緣來做。因緣具足,我們不隨這個緣做也叫攀緣,你去逃避也是攀緣,你不隨這個緣也是攀緣。因緣不具足,硬要去做,到最後自己自討苦吃,這個當然是攀緣。所以隨緣也就是說,你做任何一樁事情要去觀察,這個時候做什麼事情,這些人事物方面,各方面的因緣成熟不成熟、具足不具足?如果成熟了、具足了,我們可以去做,就隨這個緣去做;如果不具足,我們就不要攀這個緣。這個方面很多道理,像蔡老師講的《弟子規》、《群書治要》都有講到。總是我們做任何事情,第一個也要度德量力,就是衡量我們自己的能力,我們客觀的條件、主觀的條件都要去評估,這樣我們自己可以承擔的,我們才來做,就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就不要勉強,勉強就是攀緣。所以隨緣就是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觀察因緣具足、因緣成熟,我們可以隨這個緣去做,這就不叫攀緣。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一百七十四個問題。老法師曾經開示《無量壽經》要讀滿三千遍,再聽他講《無量壽經》才有悟處。請問我們專科班修學,是不是也要遵循這個原則?

  悟道法師:要遵循這個原則,當然是最好了。你能夠讀三千遍,有一定的印象,經文很熟悉了,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經讀多了也會無師自通。就是說讀一讀,自然你明瞭了,那個叫悟;你沒有刻意去想,自然明瞭、明白了,這個叫悟。累積小悟就成大悟,累積大悟到最後就大徹大悟。的確讀經也可以幫助我們達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讀三千遍有悟處,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知道老法師他講的,就是你讀經的時候,你不能刻意去想經文的意思,不能一面讀一面想,這一句是講什麼、那一句又講什麼,不能不能一面讀一面去想這個意思,不能去想,想就是打妄想了。讀經的要領,也就是恭恭敬敬的讀,萬緣放下,恭敬至誠的讀。就是每一個字、每一句讀得清楚,沒有讀錯,沒有讀漏掉,恭恭敬敬去讀。讀當中我們凡夫總是會有妄念起來,妄念起來,不要理會妄念,不管它,這個跟念佛、念咒原理是一樣的,不要管它,你只要至心恭敬,字字句句讀得清楚、讀得明白,這樣遍數讀多了,慢慢的妄念就會減少。也不要刻意去打壓妄念,你愈打壓妄念就愈多,就讓它去,不要去理會它就好,不要去理會妄念。要專注在經文上,讀得清楚、聽得清楚,不要讀錯,不要讀漏掉,不要一面讀一面去想。一面讀一面去想,這句是講什麼、那一句又講什麼,那就夾雜這些妄念了,這樣讀就很難開悟。不想,你讀了自然明白,那個叫悟。你沒有刻意去想,就是這樣讀,一直讀一直讀,自自然然體會明白了,那個叫悟。但是悟,層次也很多,一般我們都是有小悟,小悟如果你累積多了就成大悟,大悟再累積就大徹大悟。所以三千遍是這個意思,這個讀經的原則一定要記住。

  能夠讀三千遍再聽《無量壽經》,當然是最好了,當然這個悟處會更深入。如果還沒有讀到三千遍,能不能聽?也可以。所以法無定法,也不一定說你一定要三千遍,你沒有讀滿三千遍就不能聽經。當然你要規定自己,好,我就依照老法師的開示我來讀三千遍,讀圓滿了我再來聽,當然可以;如果說你還沒有讀到三千遍,你想要聽,當然也可以。讀經、聽經也是會開悟。聽經跟讀經,也是同樣一個原理。聽經也是你至誠恭敬的聽,不要起分別執著,萬緣放下,一心專聽。佛經上講「諦聽,諦聽」,你要專心來聽。如果你專心的聽,很恭敬至誠的聽,聽經也會開悟,讀經也會開悟,你修什麼法門都會開悟,你只要恭敬至誠的心,用什麼方式都能開悟。你看六祖惠能大師?他自己不會讀經,他不認識字,那他怎麼開悟的?他聽人家讀經,就是聽經,聽人家讀經也是聽經。聽講經是聽經,聽人家讀經也是聽經。他自己不會讀,他不認識字,但是讀的人沒開悟,他聽的人開悟了。就像講經的法師他自己沒開悟,那個聽經的開悟了。什麼道理?那個聽經的人他至誠恭敬,百分之百至誠恭敬在聽,他開悟了。就像六祖聽那個客人在念《金剛經》,這個念《金剛經》的人他分別執著都沒放下,一面念、一面打妄想,不開悟,不懂;六祖他心清淨,他沒有分別執著,他一聽就明白了,就這個道理。

  你不要去想,你愈想就愈不明白。佛經跟世間知識不一樣,知識你要去想,要去思惟,還要去思考,而且動腦筋。佛法,你沒有辦法去思考、動腦筋。所以大乘經常講四個字,「不可思議」,你不可以用你的思惟想像去思考,你也不可以用你的議論,你言語你也講不出來,禪宗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你就能悟入了。所以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所以佛講經說法,《金剛經》講沒有定法,我們老法師講經也是沒有定法。所以聽經,過去我們老和尚也常常給我們講,聽經也不能死在言下,學戒律不能死在戒條之下。參禪死在話頭之下,那個不會開悟。它是活的,所以這個沒有定法。但沒有定法它當中,也可以有一個定法,你自己要怎麼定,當然也是可以。

  所以這裡要讀滿三千遍當然最好,你讀滿三千遍再來聽《無量壽經》,你那個悟處,跟沒有讀三千遍當然會有不同。但是也不是絕對,就是我剛才講的,像六祖他也不會讀經,他怎麼聽人家念經他就開悟?關鍵在哪裡?他有至誠恭敬心,他放下分別執著,至誠恭敬。至誠恭敬,不斷聽經會開悟,聽人家念佛會開悟,念咒也會開悟。你看禪宗那個公案,你到菜市場,人家在賣豬肉的在喊賣豬肉一斤多少錢,聽到那個都會開悟。到那個青樓,那個歌伎(歌星)在唱歌,唱那個世間的歌,他聽了也開悟。那不是講佛法,為什麼他會開悟?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六塵都是在說法。只是我們不會,會的,哪一法不是佛法?都是佛法。我們不會,實在講拿了經典也不是佛法;拿了經典,到我們手上來就變成世間法。所以關鍵在這個地方,所以關鍵在你心的清淨至誠,你就開悟了,不要分別執著。所以念經是一個方法,念佛也是方法、念咒也是方法、參禪也是方法,教下修止觀也是方法,法門很多,讀經也是一個方法。各人根器不一樣,各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根器的方法來修學,你功夫就比較容易得力。這個是很重要。

  所以這個專修班,專門修《無量壽經》的,能夠讀三千遍是最好,當然你讀得愈多愈好。但是讀經,就是剛才講的原則,我們老和尚也講得很清楚,一定要掌握這個原則。所以讀經它也是一種修定,也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讀經、念咒、念佛,都是同樣的道理,都是戒定慧一次完成,一次圓修,用這個方法。專科班,當然這個專,專讀《無量壽經》,這個是有需要的。我們現在專科班有沒有定這個規定我不知道,但是你自己要要求自己這麼修,當然可以;如果你要求自己要依照我們老法師這樣的開示,念了三千遍再聽他講《無量壽經》,也可以。但是如果你要念滿三千遍再聽經,我是建議你要比較密集一點,就看你每一天的時間,每一天如果你能夠念個三部那是最好。有些人他一天能念十部,這個可能時間比較長。如果你有工作,一天要念十部,時間可能也非常緊張,可能念不到十部。或者你在固定了每一天念,比如說早晚課兩部,一年就念七百多部,三年也兩千多部了,三、四年也就念滿三千遍了。如果你假日固定,你平常有上班工作,那早晚各念一部,當中有空檔你要多念一部也可以,沒有時間就早晚課。另外有放假的時間,你就可以多念幾部。這樣也能夠在三年當中念滿三千遍。但是要每一天都念,比較密集。這樣念滿三千遍,三年之後再來聽經,當然這個是最好,這個是很好。

  但是這個方面,雖然是專修班,每個人根器還是不一樣。比如說你的根器你適用這種方式,那其他的同學他不一定適用這個方式,這個大家也要知道。所以佛應機說法,看對象,沒有定法。所以有的同學他可能要一面讀、一面聽經,這個隨各人的根機,自己可以自行調整。我們講出這個原則,那就沒有硬性規定了,就是講出這個原則,提供給大家參考,大家適合哪種方式你來採用,原則上就是自己修得有效果,感覺業障輕、智慧長,這個方式就適合我。如果修得沒什麼效果,再嘗試用其他的方式。提供大家參考。好,這一條就回答到這裡,下面一條。

  同學:第一百七十五個問題。有人說家中有重病者,給他們的幽冥界眾生焚化皈依證及解脫咒,能使他們脫離痛苦,令其修行,這是陰冥陽兩利的事情。請教師父這樣做如法嗎?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在顯教當中沒有這個說法,在密教當中就有這個做法。密教當中,比如說念咒加持金剛沙,撒在亡者的遺體上面,那是求佛力加持。這個咒語加持,讓亡者能夠脫離痛苦,能夠幫助他修行,陽上的家屬也得到利益,冥陽兩利。如果你要按照這個,也需要依照密宗的做法來做,會比較如法。密宗可能要請教一些,像金剛上師。過去的黃念老他也是金剛上師,他也常常用這些做密法,超度這些亡靈。

  這個方面,過去我們總覺得說看到經典有這些做法,特別密宗的經典,我們也不能理解,那人都往生了,都燒成灰了,這些加持他還有感覺嗎?過去我們有這個疑惑。但是現在,根據日本江本勝博士水結晶的實驗,發現這個不迷信的,這個是很科學的,有科學依據。如果我們再深入《華嚴經》,「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這些心跟物它是一體,當然會有影響。西方科學家,四百年一個錯誤的觀點,就是二分法,就是物質跟心理是不相關的,心是心、物是物,他把它分割掉了。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心跟物它是同一個根源。在佛法裡面,在唯識早就講了,《唯識論》。唯識裡面講「見相同源」,見就是見分,相就是相分。在唯識中有分析八識,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八個識。玄裝法師翻譯的有《八識規矩頌》,八識。見相,見分就是精神、心理現象,相分就是物質現象、自然現象。物質跟心從哪裡出來?都從阿賴耶出現的,所以叫見相同源,見分、相分它是同一個根源出來的、出現的,所以沒有辦法去分的,它是同一個根源。但是凡夫迷惑了,分別執著了,以為不相干。其實是一不是二,密不可分的,沒有辦法分的。所以物質跟心理它是一,不是二。現在科學家也發現物質不滅,像人你把它燒成灰,你磨得再細,它還是有物質,還是有體積,佛經講微塵,有微塵。所以,當然互相都有影響。

  所以這個方面,在淨宗來講,我們是沒有這個做法的,我們依照淨土宗就是念佛,就是念佛迴向。這個大家都有經驗,助念往往有人臨終病得很厲害,往生的時候非常痛苦這樣走的。透過八個小時的助念,原來往生的時候那個臉色是很難看的,很痛苦、很難看,透過八個小時的助念,臉色愈念愈好。我相信有參加過助念的同修都有這些經驗,的確是這樣。為什麼會愈念愈好?因為你念佛,有這個聲音,密宗講「聲字皆實相」,聲音跟文字都是實相。因為沒有一法離開法身、離開實相,都是實相,所以你念佛,佛光注照、佛力加持,這是必然的。

  所以我們淨宗是用念佛,就沒有用金剛沙或者什麼咒語來焚化給他,但是密宗有。所以要做事情,還是建議請教一些比較正規的密宗上師,向他們請教。過去在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他早年也學過禪、學過密。所以我也聽同修講,雪廬老人修淨宗,但是他自己也有加持一些金剛沙,念咒語,金剛沙撒在遺體上,或者撒在骨灰上面,求佛力加持,有這個做法。印光祖師他都勸人念佛,但是印光祖師他也有持咒,他持《大悲咒》,他持《大悲咒》去給人家治病,他有大悲灰、大悲水、大悲米。在二戰期間,那個時候對日抗戰,遠地的同修,水沒有辦法寄了,他們也不方便到印祖的道場來請大悲水,所以印祖非常慈悲,他就念咒加持香灰。以前那個香灰沒有摻化學物在裡面,都是天然的草去做的,所以那個能夠吃的,有一些草還是藥,所以那個香灰也能治病的。就加持大悲灰,還有大悲米,寄給遠方的同修。大悲杯米就是,比如說你七粒米,加一杯水,念咒、念觀音菩薩、念佛,喝完了,那個米就撒在屋頂上,不要被人踩到。灰也是一樣,就攪拌一下那個灰,讓它沉澱,喝上面那個水,也得到很好的效果,在《文鈔》裡面我們也看到。所以這個方面,我們知道有這個事情,但是至於要怎麼做比較如法,要請教密宗真正的上師,要向他們請教。好,下面一題。

  同學:第一百七十六個問題。請問如何在五經中選擇一部專心研究?另外學生對非淨土五經的某部經文讀或寫都有感應,是應該放下,還是如何選擇適當?

  悟道法師:在五經中如何選擇一部專心研究?我建議你可以用拈鬮的方式,你用小字條寫《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你至心念佛,看你要念多少佛號,最少要念一百零八句。拜佛,如果你拜一百零八拜,佛號念一千零八十聲,長跪在佛前,拈鬮看拈到哪一條,拿起來。拈到《無量壽經》你就修這一部,拈到《阿彌陀經》就修《阿彌陀經》。這是一個方式,如果你自己沒有辦法去選擇,可以請佛菩薩指點,選了之後可以專心來研究。

  《淨土五經》以外的,有一些經文讀或者寫都有感應,這個也是過去生你有修過、有讀過,這一生再接觸到,你就特別會有感應,過去生有讀過、學習過。經都是可以相通的,可以融通的,我們主修哪一部經典,其它的經典都是我們的助修,所謂正助雙修。正助雙修,這個也是可以的,也是根據各人的根器有所不同。過去我也常常跟同修分享,因為很多同修聽了我們老和尚講經,我們老和尚是比較強調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專是一個原則,如果不專,修得很多、很雜,的確很難收到效果。專也不是說你其它的經都不能碰,也不是這樣。夏蓮居老居士講「廣學原為深入」,你看黃念老《無量壽經》的《大經解》,他用了一百九十幾種的經論來註解。我們可以選擇一部經做為主修的經典,這部經我是主修的,其它可以選修做為助修,幫助我們深入這部經,所謂以經解經,這個就沒有問題。所以我們還沒有開悟之前,我們總是局限在每部經的一個範圍、一個教義。你還沒有大徹大悟,不能一經通一切精通,我們通不了,通不了我們就有個局限性,局限在這一部經的範圍了。你要大徹大悟,才能一經通一切經通,那個叫通教理。教理不通,過去我們老和尚常常教我們通教義,教義就是一部經、一個法門範圍的,通這一部分,這個是沒有開悟了。沒有開悟就是說這個經跟那個經你無法通達,無法圓融,就有一個局限性。教理不能通,通教義,教義就是一個法門、一部經的範圍,這樣也可以。

  如果你其它的經有感應,跟你選擇的這部經能夠融會貫通,能夠幫助你深入這部經,那也沒有妨礙,也很好,那也沒有關係。所以這些主要是說,你主修的是哪一部要確定,其它都是助修,主修就是我為主的就修這一部,其它都是幫助我深入這一部經的。不但佛經大乘經典、小乘經典,包括世間的善書典籍,比如說《弟子規》、《感應篇》統統可以幫助我深入這一部經。所以這個也是你可以參考。每個人根器不一樣。過去我常常用比喻,就是說你專心修一部經,其它統統不要,能不能開悟?當然可以,你通教理就開悟了,每一部經都能通教理。如果你沒有開悟,那就是還有局限性。但是一部經,也是要跟念佛一樣的,你要能老實念。你老實念,你念到開悟,你就通了,不學也通了,不學也明白了。但是如果你不能老實,那就沒辦法。不能老實,你就要多學一點,不學你就不會,不學你就不知道,問題在這裡。

  所以我們老和尚為什麼晚年又要提倡《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群書治要》,當時也有同修提出疑問,師父不是叫我們讀一部經就好嗎?現在怎麼又叫我們學這個?要不要學?如果學了,不是又多了好幾種?又不專了,怎麼辦?所以我就跟他講,我說你讀《無量壽經》或者讀《阿彌陀經》,如果這些《弟子規》你都懂了、明白了,都能做到了,當然不用學,你都會了,你都通了。像海賢老和尚,他通了,他樣樣都做到、落實了,大徹大悟了。現在問題,我們有沒有像他一樣大徹大悟?我們是不是能夠像他老實念佛?我們做不到,做不到你就要學。

  孔子講「學而時習之」,你不能不學,人不學就不知義,要學習,所以以經解經。所以過去有同修提出這個疑問,我說如果你能老實念佛,連一部經都不要,連一部《阿彌陀經》都不要。你看鍋漏匠、海賢老和尚,一部經也不會念,不認識字,六祖惠能大師他也不認識字,他大徹大悟了。鍋漏匠念了三年,站著往生了,我們也來學他這樣念,行不行?你可以試看看,試看看。關鍵在哪裡?我們是不是老實的根性?人家善根深厚,我們老不老實?如果我們也是老實人,那沒問題,照這個方式我們也是一樣很快成就,如果不老實那就不行。佛為什麼講那麼多經?都是為我們不老實的眾生講的。如果大家都很老實,你說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他還要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那麼多經幹什麼?那麼辛苦幹什麼?他就拿一把引磬,然後帶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大家不都成佛去了嗎?還要講經說法那麼麻煩幹什麼?大家想是不是?你說釋迦牟尼佛他有沒有帶大家打個佛七、打個禪七?沒有。他示現給我們看,他天天講經說法,為什麼?因為我們有懷疑,懷疑就不老實了。

  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在哪裡?幫助我們斷疑生信,你那個疑斷掉了,信心才生得起來,才能老實。你滿肚子疑惑,你說有信心,這個就半信半疑,夾雜懷疑,那就不老實了;不老實就不能成就,這個肯定的。所以佛才講經說法,我們要懂。我們看到人家那個老實人,那樣的人也是不容易,也是很稀有。我們不是那種根器,你要學人家那樣,人家能成就,我們不能成就,問題在這裡,你學不來。六祖大師,你去學看看,能不能像他一樣?鍋漏匠,你可以試看看,海賢老和尚。這個方面,我們自己要知己知彼,人貴自知,人可貴的就是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樣一個根器。不要看到人家這樣,你不是那種根器,你學他那個樣子,人家能成就你不能成就。

  所以我就跟同修講,我常常用抓中藥來比喻,我說有的人他病很輕,就像那個老實人;他病很輕,去中藥鋪買個三塊錢的甘草泡開水喝,病就好了,很簡單,一味藥就夠了。如果病比較重的,三味、五味、八味、十味,一、二十味,我自己都還喝過一百多味的藥,最嚴重的病。各人的病情不一樣,像抓中藥一樣。你不能看人家那一味藥就可以了,你也去抓一味,人家病很輕那一味就夠了,我們病很嚴重,我們一味治不好,你要加味,你要加味才能治得好,不然不能解決你的問題,要懂這個道理。學佛,第一個要明理,要明白道理。

  所以這個因人而異,根據你自己的根器,如果你專修一部,你覺得可以得受用,效果很好,那你就專修,就持誦一部經。持誦一部經,必定要達到大徹大悟,你才能圓融貫通。沒有達到大徹大悟,那肯定還是局部性,有些你沒有學習其他的經典你就不知道。好像有很多同修問我,父母親往生了,問我他父母親有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問我他爸爸有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我的回答就是說,等我往生極樂世界再去看看你爸爸在不在那裡,那個時候我才能回答你這個問題;現在我還沒有去,我也是凡夫一個,我也沒看到。你問我,我只能這麼回答,我這是講真話,等我去極樂世界,我去看才知道;現在還沒去,不知道。這個問題,如果你真的要知道自己親人是往生極樂世界,還是往生在六道哪一道?《地藏菩薩本願經》有,有這個理論方法,讓你知道你的親人去處,《地藏經》專門講這個。淨土經就沒有講到這個了,你沒有讀《地藏經》你就不知道。

  所以弘一大師有一篇演講叫「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他引用祖師大德來給我們開示。我們同學也有這個因緣,我上個月到九華山去,有幾個同修知道我去九華山,都跑去那邊找我。有一個同修他特地從美國跑來找我,跑到九華山去找我。我就跟他們分享,因為地藏菩薩的道場就在九華山,那個賓館租一個會議室,跟他們講弘一大師這篇演講。這篇演講,我早年二十幾年前在悉尼淨宗學會講過一遍,在澳洲澳大利亞講過一遍,上個月在九華山,講第五遍。我覺得這一篇,我們淨宗同修也可以參考。當然不一定了,如果你這個根器,各人根器不一樣,只是提供參考。因為弘一大師講的都是有根據的,他不是隨便亂講。像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祖師,特別蕅益大師,在九華山住了很久,他還註解《占察善惡業報經疏》,他《彌陀經要解》是四十九歲註的,《占察經》是在五十二歲註的。

  我們學習,總是要知道各人根器不一樣。所以只要自己修學得力,你專,甚至就一句佛號都可以。一句佛號都成佛有餘了,還要一部經嗎?但是問題是我們是不是那個根器?我們如果疑惑一大堆,你沒有斷疑,你怎麼會生信?經典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的。你疑惑斷了,你信心才生得起來。不然你心裡老是那個疑惑在,你信心就是半信半疑,這個信當中夾雜懷疑,這個我們也不能不知道。你念一部經念到大徹大悟,當然你疑惑沒有了,那就不會有疑。或者你就一句佛號念到一心不亂,你不會有疑惑了。但是你還沒有念到一心,還沒有大徹大悟之前,肯定有疑惑。這個疑惑怎麼辦?就要講經、聽經來幫助我們斷疑,幫助我們用功。

  那提供你參考,你要不知道怎麼選,就用拈鬮,求佛菩薩指點。其它的經典,如果你覺得有受用,那個也沒有妨礙。《華嚴經》講「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經典跟經典怎麼會有障礙?障礙是我們,經它沒有障礙。好,下面一條。

  同學:第一百七十七個問題。請教院長,第一、學生在一段時間的精進念佛中,總感覺眉心之間有涼氣灌入,偶爾還有頭頂發麻的感覺,之後恩師講經的有些話就很有體會,請問這是什麼狀況?第二、學生結緣了很多佛書,現在每天又在聽《大經科註》,空餘時間念佛,很想看書又感覺時間不夠。知道應該讀千遍《無量壽經》,總是感覺放不下經教,學生應該怎麼辦?請院長慈悲開示。

  悟道法師:第一個問題,是在一段時間的精進念佛,感覺眉心有涼氣,頭會發麻。這個情況,也是我們身體的情況、氣血的情況。氣血的情況,主要就是說你要調心、調身,身體要調整。如果有這樣的情況,涼氣,是不是有風或者是冷氣?也要注意環境,你在精進念佛當中可能感受到這個會比較明顯一點,特別有冷氣或者是冷風進來,這感受到。這個時候,你窗戶特別是在冬天,夏天現在都吹冷氣,頭會發麻可能跟空氣這些有關係,你在這方面多留意一下。

  第二個問題,請了很多佛書,現在又聽《大經科註》,空餘時間要念佛,很想看書,時間又不夠。這個你要個階段性的,比如說你現在要讀千遍《無量壽經》,你其他要先放下。你不要說現在讀《無量壽經》,又想去看那一部經、又想看那一部經,你這就不行了。你要念千遍,先放下,這個階段放下。你念完一千遍了,你要看其他的書再看,這樣就好。不要這個功課還沒有完成,就要又看這個、又看那個,心就很亂,達不到定。所以建議先放下。比如說你這個階段我就是要讀一千遍《無量壽經》,其他我統統放下。所以古人也講讀書的原則,說「心中不可少書,案上不可多書」。這個心中,就是說你書不能讀得太少,讀得太少叫孤陋寡聞,心中不可少書;但是你案上不可多書,只能一本。案上就桌上,桌上不要擺很多書、擺很多經,讀這一本,又看到那本經,又想來拿來翻翻看看,那你永遠都無法專心去讀一部經,這樣效果就不好。所以案上不要擺很多經,就一本。就像念佛堂一樣,真正念佛堂就一尊阿彌陀佛,一部《無量壽經》,其他什麼都沒有,你心才會專。所以這個是階段性的,比如說打佛七,這個七天我就是念佛,不做其他的,其他放下。讀經也是一樣,做任何事情也是一樣,都要專。不能我現在在做這個,又想要做那個,那你一樣也做不成,原則要知道。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回答到第一百七十七,下面的我們下次再繼續來回答。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