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網路學院座談會—不要隨便去受菩薩戒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三集)  2024/02/0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1-141-0023

  同學:第二百七十二個問題。阿彌陀佛!院長您好,請院長開示兩個問題:(一)學生家裡佛堂空間很小,學生拜佛是大拜,不能在佛堂,在客廳面向西方沒有佛像,只是心裡默念六字佛號,這樣禮拜佛如法嗎?如果如法,有時出門在外,可能面向的不是西方,可以嗎?(二)帶有佛像的車掛件掛在汽車裡,車開動,佛像也會晃動,這樣如法嗎?感恩院長開示。阿彌陀佛!

  悟道法師:好,大家請放掌。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家小年夜好,阿彌陀佛!今天是二O二四癸卯年臘月二十三,今天也就是我們民間習俗的小年夜,今天過小年了,首先祝福大家小年夜吉祥!我們即將迎接新的一年。明年就是甲辰年了,今年癸卯年快過去了,甲辰年即將到來。明年是龍年,龍代表變化,在經典上代表變化。《佛說十善業道經》就是在龍宮講的,對龍王講的。明年龍年,這個世界往好的方向變化,還是不好的方向變化,完全取決於人心善或者不善。多數人向善,這個世界就愈來愈好;如果人心不善,那就會愈不好。所以佛講《十善業道經》在龍宮講,有表法的深意在。我們今天是小年夜,過小年,過小年也就是準備迎接大年了,大的新年到來,所以民間的習俗,大家也都有聚會。晚上我們同修在這個小年夜,大家吃過晚餐來一起交流佛法,這個因緣也非常難得、非常殊勝。

  我們接著回答二百七十二,這個同學問的問題。他問的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家裡佛堂空間小,拜佛是大拜,那就不能在佛堂拜了,佛堂小就不能大拜。在客廳,面向西方,沒有佛像,心裡默念六字佛號,這樣禮拜如法還是不如法?面向西方,沒有佛像,還是如法的。像《觀經》、《無量壽經》都給我們指方立相,就是面向西方,太陽下山的這個方向,西方,給我們指出一個方向。為什麼指出西方?西方代表歸宿。我們在傳統的農業社會,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陽從東方生起,我們就要出去工作;到了下午太陽下山了,傍晚了,黃昏了,大家就要收工回家了,家是自己的歸宿。這個表法的意思就是,我們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六道輪迴,這不是我們的家,因為六道輪迴都是無常的,一下在這一道,一下在那一道,無常變化。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我們至親的人,縱然還沒有往生,也是因為工作的關係、讀書的關係,或者其他的事情,往往也會有分離的時候。特別兄弟姐妹,有的人成家了,他到某個地方做事業了,女的方面如果出嫁了,兄弟、姐妹、父母也就沒有住在一起,所以家人團聚的時間也很少。所以除夕大家都要回家過年,圍爐,就是難得一年大家見見面,家人要團聚。這個西方就是我們學佛人的歸宿,無論修哪個法門,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歸宿,才是真正的家。因為大家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無量光、無量壽,永遠沒有死亡,沒有分離,那是真正的家,所以西方它是表歸宿的意思。像我們白天出去外面工作,晚上太陽快下山了,那就要回家了。所以為什麼指這個方向?這是表法的意思,表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學佛人的歸宿,就是我們真正的家。不到西方不是家,六道輪迴不是我們的家,都是在流浪,就是暫時住的,真正的家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因此指方立相就是指這個西方。

  西方沒有佛像,心裡默念佛號。你有念佛,那就有佛的像了,所以沒有佛像也沒關係,只要心裡有佛就好了。所以在客廳向著西方,沒有佛像,心裡默念佛號,這樣禮拜是如法的。有時候出門在外,可能面向的不是西方,這個也是可以的。實在講,心裡有佛,哪一個方位統統是西方,這個道理我們也要懂。你只要心裡有佛,你走到哪裡,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統統是西方。所以西方它有指定一個方向,但是不可能每一天我們面對的就是西方這個方向,你都沒有面向其他方向,這個也不可能。你出門走路、坐車,你不可能說我就一直向著西方走,就沒拐彎的,這個不可能。所以你心裡只要有佛,無論你向哪個方位,統統是西方,這樣就都沒有問題了。關鍵心裡要有佛;心裡沒有佛,你向著西方也不是真正的西方,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

  第二個問題,帶有佛像的車掛件掛在汽車裡,車開動,佛像也會晃動,這樣如法嗎?當然不晃動是最好了,因為掛在車上主要是讓我們能夠看得到。你可以用個東西把它固定一下,晃動你就看不清楚了。另外就是說,如果自己開車,你也不適合一面開車,一面去看佛像,這個可能會危險;你要看路,看紅綠燈,看有沒有人,旁邊有沒有車。如果你坐別人開的車,不是自己開,當然可以。這個問題我們就回答到這裡,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二百七十三個問題。請院長恩師慈悲開示,學生做過的罪過之事,自己總是不能釋懷,經常想起,也是不斷造惡嗎?學生因此經常恐懼焦慮。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就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論語》孔老夫子講,我們是凡夫,不是聖賢,也不是佛菩薩,我們不可能沒有過失,只是這個過失,大小、多少不同而已,統統有罪過。我們如果都沒有罪過,就不會到六道裡面來生死輪迴了,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孔子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有罪過不怕,只要能改,改過。所以諸佛如來沒有讚歎無過,因為凡夫怎麼可能沒有過?都有。人有過失,發現了,把它改過來,佛鼓勵讚歎。世出世間聖賢都是這樣鼓勵大家的,就是要改過,改過就是修行,把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依照經典的標準給它修正過來。有做過罪過之事,最重要是改過,不要再犯,不是說叫你一直去回憶那個罪過。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常常開示,你回憶以前的過失,回憶一遍,阿賴耶識又落一次印象,又加深一遍罪業,想兩次又加兩次,你這個罪業怎麼會懺得清淨?所以不要去想這個罪過的事,重要就是後不再造,不要再造那個罪過的事情,這樣就好。你起心動念要想回憶,想到過去的罪過,就趕快把它換成念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是最圓滿的,萬德洪名,把它取代過來,不要一直想罪過,想一遍多一次業障,那你這個罪業要懺到什麼時候才能懺除得乾淨?所以不要經常去想那個造惡的事情,如果這個念頭起來,趕快給它換成阿彌陀佛,你就可以得到解脫。如果一直想那個造惡業的事情,當然你愈想,業障就愈重,當然會恐懼、焦慮。所以我們懺除業障,不是叫我們去回憶那些業障,是把它懺除,後不再造。懺除最根本就是念佛,不要再去想那些,你這個業才能夠懺得清淨。所以把這個經常想起那個罪惡的念頭,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那你整個業就轉過來了,你就不會再有這些恐懼焦慮。念佛功夫深了,業障消除了,這些恐懼焦慮就消失了。好,這一題就回答到這裡,下面一題。

  同學:第二百七十四個問題。院長您好!在遇到有多個選項又無法抉擇的時候,是否可以在阿彌陀佛像前進行抓鬮,來請佛給出合適的一個選項?請您慈悲開示,阿彌陀佛!

  悟道法師:這是可以的,因為這個在經典上有依據,在《圓覺經》。《圓覺經》有這個經文,講到如果你修學哪個法門,自己沒有辦法去抉擇的時候,可以求佛力加持,求佛菩薩指點。我們修淨土,念阿彌陀佛來拈鬮,這個是可以的,這個很好。主要要先念佛,比如說你念佛要先念一O八句,最少也要念十句,像印光大師講,從一到十;如果你能夠念愈多,當然愈好。最少要念十句,更理想就一O八句。念佛的過程不要起妄念,念完了你就去拈鬮,那這樣就會有感應。所以這個是可以的。遇到任何困難、任何問題,沒有辦法抉擇的時候,請佛來加持、來指點,這個經典有教我們,有這個依據,所以這是可以的。主要要先念佛,你先放下萬緣,把這個心靜一靜,然後念,最少要念十句,能夠念一O八句,或者你要念半個小時當然更好,再來拈鬮。看你的時間,如果有時間,佛號念長一點再來拈,那更好了;如果沒有時間,最少也要念十念,這樣來拈鬮就會有感應。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二百七十五個問題。院長您好,遇到死去的小動物,是否要先進行三皈依再念佛掩埋?還是說只是對活著的放生的動物進行三皈依,而死去的就不用?請您開示。阿彌陀佛!

  悟道法師:動物還活著,或者死了,都可以念三皈依。能夠先給牠進行三皈依,念佛號迴向再掩埋,這個是最好。活著放生的動物,也是要給牠三皈依,給牠念佛,但是念的時間就不適合太長,最好五分鐘、十分鐘,這樣就好,不要念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因為過去我們放生的經驗,比如說我們早期買那個鳥,那個鳥我們做放生的儀規,做了快一個小時,那個鳥在鳥籠裡面都很擠,擠來擠去,我們那個儀規做完,那個鳥大概踩死一半了,那我們就沒達到那個放生的目的。再後來,我們就把這個儀軌簡化,最好就是念佛就可以。如果你沒時間三皈依,念佛也可以。以前很多年前,我到揭陽謝總那邊,他們就常常放生。有一次我去他們那裡參觀,剛好他們也放生,請我去主持放生儀式,這個放生儀式,時間就不是很長,那這個是比較理想。所以念三皈依是可以的,念三皈依、念佛,但是你要放生,就是時間不要太長,不要超過十五分鐘,在十五分鐘之內,這樣比較適合。太長恐怕有些生物牠就活不了,比如說魚、鳥等等的這些,過去我們放生的經驗,就是儀規不適合做得太久。做一個三皈依、念佛,這個時間可長可短,比較好掌控。不像其他的儀規,你又念經、又念咒,那也受到一定時間的限制;佛號可長可短,就很方便。所以死去的小動物,給牠念三皈依,再念佛。已經死了,念長一點就沒問題;如果還沒有死的動物,放生就不適合念得太長。以上提供你參考。阿彌陀佛!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二百七十六個問題。弟子曾發心受了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現在弟子聽師父講經,明白受戒最主要是落實三個根。菩薩戒太高了,就連六齋日過午不食和每個月誦戒都堅持不好,想先按學院課程把基礎打好,以後再用心落實菩薩戒可以嗎?

  悟道法師:這個是可以的。過去弘一大師有一本書是《弘一大師講演錄》,這個《講演錄》裡面他有一篇講演,講到戒的方面。弘一大師是我們中國佛教律宗近代的祖師,對戒律很有研究。那個時候,福建泉州承天禪寺傳授三壇大戒,請他去講戒,他就給這些戒子講,他說大家來這裡受戒,比如說受了比丘戒,你不要以為自己就是比丘,因為你沒有得到戒體,只是名字比丘,不是真的比丘。如果認為自己是真的比丘,那就有罪過了,好像冒牌的。菩薩戒也是同樣一個道理。菩薩戒要有菩薩心,我們凡夫發心要受菩薩戒,這是很好,但是受了戒,也不是說我們就得到菩薩戒。像出家眾的三壇大戒,第一壇就是沙彌戒,第二壇比丘戒,第三壇就是菩薩戒。弘一大師這個開示,他也怕受戒的戒子很失望,大家辛辛苦苦來受戒,結果得不到戒體。他也安慰大家,說他還是鼓勵大家來受,但是受了之後,你不要以為你得戒了。不要以為你受了沙彌戒,你就是沙彌了,不是!你受了比丘戒,不要以為自己是比丘;受了菩薩戒,不要以為自己就是菩薩。這個是名義上的,實質上是沒有,因為沒有得戒。那麼受是什麼意思?就是受一條,你這一條戒,開遮持犯統統明白了,你真能夠持這條戒,那這條戒你就有了。所以先受,再去學。古人他是先學,學會了再去受。時代不一樣了,現在是都不懂就去受了,受了之後你要學戒,才知道怎麼去持戒,戒律的開遮持犯統統要懂。

  受了十重四十八輕戒,實在講,因為現在的人不懂得戒,那這個菩薩戒的確是很高,我們做不到;戒是受了,做不到。菩薩修六度萬行,那是真正菩薩。所以你現在聽到我們淨老講經,明白受戒主要是要落實三個根,沒有錯,這是戒律的基礎,不但是菩薩戒的基礎,也是三皈五戒的基礎。往往我們都看輕三皈五戒,以為這個戒很低,其實我們五戒都不懂,三皈也不懂。我們看《觀無量壽佛經》,佛還沒有給韋提希夫人講《十六觀經》的修學方法之前,先教她修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你要修淨業的正因,就這三福。不但修淨土,修任何一個法門,顯宗密教,淨業三福是共同科目,都要學習的。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過去我們常常念,也不知道怎麼去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後來先師淨老他就提出用儒家的《弟子規》來落實第一福第一句、第二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那你就有具體的做法了,不然你的孝養父母要怎麼做?一部《弟子規》就是,具體教我們在生活當中怎麼樣來孝養父母、來奉事師長,這屬於倫理道德的教育。第一福的第三句「慈心不殺」,這就講到因果了,所以就以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來落實。《弟子規》是倫理道德的教育,《太上感應篇》是因果的教育,《十善業道經》是智慧的教育。我們看《十善業道經》,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都是依十善業道的大意而得成就的,也就是大乘、小乘,包括人天福報,你要修十善業。所以十善業不只是求人天福報,你要超越六道出世間,也要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再往上提升才能超越,沒有這個基礎也沒有辦法超越。修十善業就是《十善業道經》。所以這三個根就是落實《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的,第一福是人天福,人天福是出世間二乘福的基礎。

  第二福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三皈依就是入佛門,就要三皈依。我們受了三皈依,就正式成為三寶弟子,入了佛門了,開始學佛了。但是現在很多人受三皈依也是有名無實,跟受戒是一樣的道理,有名無實。為什麼?因為如果你沒有前面第一福,這三個根的基礎,那你這個三皈依也是一個形式的三皈依,不是真正的三寶弟子。我們如果不能落實第一福,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又沒有慈悲心,一天到晚殺生,又造十惡業,那你去皈依,說我是三寶弟子,這個佛不承認。所以這三個根是我們受三皈依的基礎,這三個根落實了,那你接受三皈依是真的,你真正成為一個三寶弟子。你要受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個戒是在三皈這個基礎上。比如說你要受五戒,你要先受三皈依,所以我們一般講三皈五戒,最基本的戒就是五戒。戒比善要提升,因為它建立在三皈依的基礎上,三皈依就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的一個分水嶺。比如說落實前面的第一福,如果你沒有三皈依,沒有入佛門。佛法叫出世間法,前面修的第一福屬於世間的善法,沒有三皈依屬於世間的善法,能夠得到人天福報,不能出三界,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所以你要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依照三皈依來修學,在這個第一福的基礎上才能超越六道。所以三皈依就是世出世法的一個分水嶺,有三皈依這個基礎就能夠受戒,受五戒、八關齋戒。

  過去先師淨老和尚,戒律他要求的不高,他只要求到沙彌律儀,就是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實際上,我們要得到沙彌戒也不容易。根據弘一大師講,你要得比丘戒,要五個清淨比丘來傳授,現在一個你也找不到,哪裡去找五個?你要得沙彌戒,要兩個清淨比丘,你也找不到。所以連沙彌戒都沒有辦法得戒,大概只能達到八關齋戒,八關齋戒一天一夜的,那就接近沙彌戒了。先師淨老要求我們要學習沙彌律儀,他沒有提更高的戒,沒有提到要比丘戒、菩薩戒,他沒有提那麼高,知道我們做不到。在家人他要求三個根,出家人再加個《沙彌律儀要略增注》,四個根,他是要求到這裡。這就符合淨業三福第二福的「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十沙彌戒,十戒二十四門威儀,他只要求到這裡。同時也允許在家居士來學沙彌戒,因為沙彌戒跟八關齋戒是很相似的,只是差一條戒而已。八關齋戒就是佛給在家居士過一天出家人的生活,所以它的時間是二十四小時,一天一夜。如果你要連續的受,你要天天受,不能受一次持好幾天,這個不可以。你受一次就二十四小時,時間到了,這個戒自動就解除了,你要繼續持,要再重新受。

  八關齋戒對我們現代人就很方便了,所以弘一大師在《演講錄》也給我們開示,在家人適合修八關齋戒,因為只有一天一夜,這個大家都能做得到。不但在家人,連出家人也需要。出家人現在都很忙,特別擔任大廟執事,那比在家人忙多了,還要應酬,還要做接待,那可是忙得不得了。所以你有空閒的時間,那你去修個一天的八關齋戒。八關齋戒,那有人會問,出家沙彌戒不就都有了,何必再受八關齋戒?弘一大師的回答就是說增益戒。我們在戒場受戒,你受夠了可以再去受,再去受叫做增益戒。所以這個八關齋戒,現代人,在家、出家都很需要,就是平常沒有空,修一天的清淨心,讓身心清淨下來。

  所以你講落實三個根,這個是很重要,因為三個根是三皈五戒、八關齋戒的基礎。印光祖師也知道現代人不懂得戒,所以他提倡用《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這三本都講因果教育。我們淨老和尚是提倡儒家的《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如果再加上印祖的《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那就更圓滿。這三本書,印光祖師勸同修要努力學習,以因果教育(斷惡修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來代替戒律,這個才是戒律根本的精神,戒律根本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沒有這個基礎,你受菩薩戒也不是真的,因為你沒有菩薩心,心不善。所以過去我們在華藏圖書館,為什麼有去受菩薩戒的,後來韓館長都規定不能搭縵衣?因為我們星期天念佛會,有一些沒有受菩薩戒的同修比較早來,他就往前面排,照這個順序排。有幾個去受菩薩戒,但是比較晚來,他縵衣一搭,前面沒有受菩薩戒的就讓給他了。後來這些沒有受菩薩戒的同學就有意見了,我們這麼早來,結果他們後面來的,都統統把我們請到後面去!心不平了。我們要知道,菩薩所在之處,讓眾生生歡喜心,不讓眾生生煩惱,那才是菩薩。不是說我受菩薩戒以後,我縵衣一搭,然後我就排班排在前面,你們統統給我排到後面,不是!那個就沒有菩薩心。為什麼沒有菩薩心?沒有三個根的基礎。如果有這三個根的基礎,他也可以達到菩薩戒。可見基礎非常重要,好像蓋房子,沒有地基,你怎麼蓋高樓大廈?一層都蓋不起來,這一點我們要明白。所以你這個基礎打好,再用心落實菩薩戒。

  我是建議你這三個根都打好了,你這句佛號念得功夫得力,什麼戒都有了。蕅益祖師在《念佛開示》裡面開示,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念熟了,不但戒律「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所有的戒你一條也沒有漏掉,你都圓滿了;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你也沒漏掉;教下三藏十二部,你一部也沒漏掉。這句佛號圓圓滿滿的,涵蓋一切,禪教律淨,包括密宗,統統包括在裡面,大乘、小乘,一句佛號統統包括了。所以我是建議你多去念蕅益大師這篇《念佛開示》,因為這是真正懂得戒的人,他給我們的開示。蕅益大師不但是淨宗祖師,他還是律宗的祖師,他對戒律很深入。所以我們落實三個根,再老實念佛,求生西方,我們就穩穩當當,往生西方去作佛,什麼戒都有了,就不要再去學這個,再去學那個。好像沒有學這個,你就缺了什麼,其實你一樣也沒缺,一句佛號都圓圓滿滿。這是真的,這個一定要相信。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真的就是這樣,問題是我們信不信?信很難!因為很難信,才要搞這個、才要搞那個;你要真相信,統統不用搞了,都放下了。好像海賢老和尚,他有沒有戒?他什麼戒都有,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先落實這三個根,就是持戒念佛,發願求生淨土,什麼戒都圓滿了。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二百七十七個問題。阿彌陀佛!學生有一個問題,就是自己總會莫名其妙的煩躁,想發脾氣,如果這時候有人說事不順我心,就大發雷霆。發了脾氣也會非常後悔,但當時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習氣。請院長慈悲開示,學生應該如何做,才能消除心中的障礙?

  悟道法師:煩躁,這個也是習氣,我們無始劫以來這瞋恚心的習氣,這個控制不住。佛門對治這個習氣有很多種方法,像五停心觀講,「多瞋眾生慈悲觀」。多瞋就是瞋恨心特別重,動不動就要發脾氣,五停心觀就教我們要修慈悲觀,慈悲觀就是憐憫眾生的心;有這個憐憫心,脾氣也就能夠伏得住,能夠控制得住。在《了凡四訓》改過之法也有講到這個,它講明理。有時候別人對我們不禮貌,我們先不要去怪對方,就是先回頭觀察自己,我自己是不是也對人失禮了?從因果方面來講,有果必有因,人家對我們失禮,過去生我們也是對他失禮,現在遇到了,因緣聚會,這個果報就現前了。反省自己,反躬內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是世出世間聖人教我們用慈悲心來看待眾生。過去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有一個同修,這個同修也是個老同修了,但是脾氣就很不好。特別想到某某人他就生氣,那個人大概是對不起他,就恨死他了,想到他就要生氣。然後去聽經了,知道說他一直發脾氣是不對的,對自己不好,但是控制不住,一想到這個人,他那個氣馬上就起來了。後來去請問我們老和尚怎麼辦?這個煩惱控制不住。我們老和尚就教他一個方法,他說你就把你那個冤親債主,你最討厭的那個人,把他的名字寫上去,立個牌位,你就每天把他當做佛來拜,天天拜他的牌位。結果他也真是這麼做了,就把他最恨的那個人名字寫上去,然後天天拜。拜了三個月再去給我們老和尚講,都沒有效,還是生氣!那這個很難。

  這些種種方法,你都可以嘗試,看哪個方法有效,你可以嘗試。第一個是明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有人對不起我的,我們先反省自己,我自己有沒有對不起人的地方?可能我們自己有一些對不起人的地方,自己不知道,無意的,這個也有。先不要去怪別人。這是一個方法,如果還不行,那就求佛力加持。《普門品》講,如果有多瞋眾生,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能離瞋。你常常禮拜觀音菩薩,常常念觀音菩薩聖號,求觀音菩薩來加持,求佛力加持業障消除,那你這個脾氣就能夠伏得住了。這就是懺除業障的一個方法,求佛力加持,懺除業障。懺除業障,能夠反躬內省,這個脾氣就能夠降伏下去。我們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就是,過去他還是很自負的。他也很有才華、很有能力,常常用他的才智去壓人,別人都不如他,他很自負,那當然講話、對人也就比較刻薄,當然也難免常常得罪人。但是他遇到雲谷禪師之後,接受雲谷禪師的開示,他明白了,他就發心改過,這個效驗就出來了。改過就懺除業障。雲谷禪師是教他持準提咒,他持準提咒,也是求佛力加持。他初步的效果就是跟以前不一樣,以前都是悠悠放任,現在戰戰兢兢,不敢放肆,唯恐自己哪裡做錯了,說話說錯了,這個效驗就出來了。遇到有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就是遇到有人憎恨他、討厭他、誹謗他(誹謗就是無中生有、侮辱),如果以前,他的脾氣肯定跟他沒完沒了,現在他不生氣了,不跟他計較了,這效驗就出來了。

  如果這些方法你還沒有看到效果,那只有求佛力加持,當然你要念阿彌陀佛也可以、念觀音菩薩也可以,或者有人念地藏菩薩也可以,看哪一尊佛菩薩你念得比較熟悉、比較習慣。求佛力加持,幫助自己來改過,把這個瞋恚習氣能夠改過來。至誠恭敬的懺悔,會有感應。這個提供你做參考。另外就是要收攝浮氣,因為我們人容易發脾氣,你這裡講總是莫名其妙的煩躁,這個莫名其妙的煩躁,因素也很多,一般就是我們自己心浮氣躁,那這個要收攝浮氣了。「浮氣」就是心浮氣燥,這個氣把它收攝,心浮氣躁收攝到心平氣和。發脾氣,就是心浮氣躁才會發脾氣,如果一個人心平氣和,他怎麼會發脾氣?不會。所以過去,不但學佛的人,讀書人都有打坐,修心、收心,收攝浮氣,把這個心浮氣躁的氣把它收攝,讓心回歸到心平氣和。人能夠收攝浮氣,把心浮氣躁這個氣收回來,回到心平氣和,那麼「遇親便能孝」,遇到父母親,你就會孝順;「遇善便能果」,遇到善事,你就很果決的會去做;「遇物便能仁」,遇到人家侮辱我們、誹謗我們,就像了凡先生一樣,能恬然容受,他就能忍了,因為心平氣和。心浮氣躁就不行了,心浮氣躁肯定跟他計較,這個受不了,情緒就衝動。所以打坐、念佛,多一些時間來收心,把這個心浮氣躁的心把它降伏下來,回歸到心平氣和,你這個脾氣就不容易發作了;另外一方面求佛力加持,這個一定會有效果。以上提供你參考。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二百七十八個問題。請問院長,怎樣可以修清淨心,可以控制住自己妄念?感恩院長指點迷津!

  悟道法師:修清淨心控制妄念,無過於念佛了。念佛這個原則就是,我們這句佛號,每個字、每一句念得清楚,聽得清楚,這是念佛的原則。妄念起來就不要理會妄念,起來讓它起來,你把注意力專注在佛號上就好。所以《淨語》裡面講:「妄想千般都莫管,一句佛號要分明」。主要抓住這句佛號,念的每一個字、每一句都很清楚、很分明,沒有念錯。妄念起來,讓它起來,不要理會妄念,只要把注意力專注在佛號上,這樣練久了,妄念自然而然它也就沒有了。不要刻意怎麼去壓那個妄念,怎麼去控制那個妄念,你刻意要去控制,妄念就愈多,所以不必要刻意去控制,只要發現妄念起來,你就提起佛號佛念。所以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念起來不怕,怕我們覺悟太慢,跟著妄念跑。如果妄念起來,我們趕快念佛,把這個妄念代替過來。一面念佛,有時候一面妄念也起來,那就不要去理會妄念,不要去害怕那個妄念,不要去擔心那個妄念,也不要再去回憶那個妄念。如果你擔心那個妄念,害怕那個妄念,回憶那個妄念,你妄念就愈來愈多,沒完沒了。妄念就隨它去,你只要抓住這一句佛號,念得清楚,不要跟著妄念跑,這樣就對了。因為妄就虛妄的,它等一下就沒了。所以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來控制妄念,這個是最方便的,修其他法門都沒有念佛來的方便。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二百七十九個問題。請問尊敬的院長,拜佛可以幫助落實《弟子規》嗎?

  悟道法師:拜佛是可以的,拜佛就求佛力加持。拜佛也是懺除業障的一個法門。過去早年,我們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每一年過年,韓館長都要拜三千佛。我記得都是從初三、初四、初五,三天,一天拜一千佛,拜一千拜。實際上《三千佛名經》是三千零五十三尊佛,我們每一年拜三天,一天拜一千拜。第一天拜下來,這個腳走路都好像木頭,僵硬了,拜到第二天就比較好了,第三天那就很輕鬆了,業障有明顯的消除了一些。拜這三千佛就是一面唱佛名一面拜,就是念佛跟拜佛這兩方面。

  落實《弟子規》,《弟子規》要常常讀誦,過去蔡老師講的這個光盤要多聽。這個聽,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是我們有業障,有業障我們就去拜佛,求佛力加持,幫我們消業障,業障消除你就明白了,你智慧就開了,就知道《弟子規》在講什麼了,知道怎麼做了。所以你拜佛跟聽講也都需要。當然你說單單用拜佛,如果你拜到業障消除了,你再去看《弟子規》,當然很容易就懂了。業障消除了,我們自性的智慧透露出來了,當然你去看這個就明瞭了,也就知道在生活當中該怎麼做了,就能落實了。不過這個兩方面都需要,你天天讀誦要拜佛,這個兩方面都要同步的,這樣效果會更好。所以拜佛當然可以,拜佛也是一個法門,有的人就專門修拜佛法門的,像拜三千佛、拜萬佛,或者就是拜一尊也可以,這些都是屬於懺悔法門。拜佛對身體也有幫助,這個都很好;拜佛求佛力加持,消除業障。你一方面要讀《弟子規》,要聽《弟子規》的講解,這個雙方面都需要,這樣你才能夠真正去落實《弟子規》裡面所教導的。好,下面一題。

  同學:第二百八十個問題。尊敬的上悟下道院長,您好!請教您,我先生拿炒股票掙來的錢買了自駕車,學生聽《五戒相經箋要》之後就很害怕因果,每次遇到要跟先生一起出門坐車去辦事時,學生盡可能找理由推脫。先生就問為什麼不願坐車?學生講,炒股票掙來的錢是不義之財,我們消受不起。我先生聽不進去,不相信。請教院長,學生該如何應對?感恩院長慈悲解惑。合十頂禮!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也是屬於戒律方面的問題,戒律有開遮持犯,戒律不是死板的,它是活的。戒律的原則精神我們要掌握住,但是在生活當中,你遇到不同的情況,要懂得在什麼樣的情形之下開戒,在什麼樣的情形持戒;在什麼樣的情況要遮,遮就是預防,預防我們去犯戒。如果你該持的不持,那就犯戒了,該開不開也是犯戒。一般沒有深入去研究開遮持犯,的確很多人去受了戒就疑問很多,在生活上碰到的問題太多了。過去我也遇到過幾個例子,有一些同修,特別是老菩薩,看到人家受戒,他也就跟著去受。我俗家住在汐止(現在是汐止市、汐止區,以前是鎮),那邊有一個汐止淨宗協會,有一個當維那的方居士,他的母親八十幾歲,也學了佛,也吃素,但是還沒受戒。他的弟弟沒有學佛,也沒吃素,他媽媽就要煮一些魚、肉這一類的給他弟弟吃。有一天這個方居士來給我講,說他媽媽想去受戒。我說年紀這麼大了,老實念佛就好了。我們勸他回去勸他媽媽老實念佛,我說受了戒也不懂得怎麼持戒,開遮持犯都不懂,受戒只是一個形式,沒有意義,可能還會產生一些困擾。

  他回去給他媽媽講,他媽媽好像也接受了。後來那些蓮友又鼓勵她去受戒,她看到很多老同修都受戒,她也心動了,也就跟著大家受戒。後來方居士,有一次我去講經,他就來給我講,他說他媽媽還是去受戒了,受不了這些蓮友的這種邀請鼓勵,也去受了。我就跟他講,我說你媽媽沒有受戒,她心還比較清淨;她一去受戒回來,恐怕心就沒有現在這麼清淨了,她會問題很多。果然不出我所料,回來都沒有一個星期就來找我了,他說現在怎麼辦?他媽媽去受了菩薩戒,菩薩戒戒師講,你就不可以手去摸裝魚裝肉的盤子、碗,都不可以去摸。他弟弟吃的魚、肉碗盤原來都是他媽媽收拾去洗的,現在統統不敢收,就放在那裡,他說她碰都不敢去碰。那怎麼辦?我就跟他講,我說當初我建議你媽媽不要去受戒,就是因為怕她出現這些困擾。戒場的戒師也沒有時間給她講那麼多、那麼詳細,或者講不明白,開遮持犯沒有跟她講得很清楚,她生活上碰到問題就不曉得該怎麼辦,她就產生困擾;產生困擾,心裡就有罣礙,念佛就念不下去了。我就跟他講,其實這個戒有開遮持犯的。那你有學佛的人總是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還沒有學佛,他也不懂,你不能去勉強他,勉強他沒有用,可能反效果。所以你先恆順,慢慢的勸他去吃素,他還沒接受之前先恆順,沒關係,這不叫犯戒,這叫開戒。菩薩就要去度眾生,如果眾生個個都像佛菩薩,那還要我們去度嗎?眾生就是迷惑顛倒,才要菩薩去幫助。所以這個是開緣。

  妳先生這個事情,因為他有沒有學佛我不知道,那只是說他賺的錢比較不如法。所謂炒股票,是怎麼樣的炒股票我也不懂,因為我沒有買過股票。我聽人家講,股票有投資的,跟投機的不一樣。妳講的炒股票可能是投機性的,投機性的炒股票就像賭博一樣,就是比較不穩定的,有時候會賺很多錢,有時候會虧很多,這個是投機性的。如果投資的,它是比較穩,不是一下賺得很多,但是它細水長流。所以在我們道場,有做過股票的一些老同修,他們都是投資比較穩當的,不是說一下子就賺得很大的暴利,但是它細水長流,常常固定,它有紅利有收入。投資性的它是比較穩定的,也是比較正常的,做股票買賣的,正常的。他是投資一個公司,他公司有賺錢就分紅利,這個也是合理的。投機性的就比較不如法,好像賭博一樣,炒。但是妳先生如果還沒有學佛,妳說他炒股票買的車妳就不坐,可能夫妻會起摩擦、起衝突,這個也不對。所以妳還是要坐,這個叫開戒,不叫犯戒,叫開戒。因為妳坐他的車,妳才可以慢慢給他輔導,才可以勸他以後不要做投機性的,我們做一個投資的,這樣妳才能夠跟他溝通。如果妳跟他槓起來了,然後說你這是炒股票賺來的,我不坐,肯定他會很生氣,那妳講再好的話,他也聽不進去。所以家庭和諧還是為優先的,慢慢再去勸導他。菩薩度眾生一定要先恆順,再去勸導,如果不能恆順眾生,你沒辦法去勸他的,他就不接受。所以要學習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戒律都有它的開遮持犯,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就像過去,另外一個例子也是這樣,也是一個同修,他也是受菩薩戒,我說老實念佛,先不要急著去受,後來他們沒有接受我的建議,還是去受了。但這是一個男居士,那個時候三十年前,大概四十幾歲,我說你對這個戒的開遮持犯不明瞭,恐怕受了戒,你會有很多困擾。但是他不相信,他還是去受,受了之後也是不出我所料,一個星期就來找我了,找我問問題。他說我們家開雜貨店,受了菩薩戒就不能賣酒,那現在怎麼辦?我說關掉不要賣。我說你去請問傳授你這個菩薩戒的戒師,你問他怎麼辦?戒是他傳授給你的,你有戒律的問題應該是請問他。他說有,他去問了。我說那戒師怎麼說?他說也是一樣,叫我關掉。我說那你就關了!他說不行,這我爸爸開的,我不能說關就關了。那怎麼辦?後來我才跟他講,這是有開遮持犯的。等於是你們家族的事業,你學佛,你爸爸沒學佛,如果你要關,他肯定反對,反對不就要鬧家庭革命?哪有跟父親在鬧家庭革命的菩薩,是不是?所以這個戒當中有開緣,你要先恆順,慢慢再勸導。所以真正懂得開遮持犯,佛制定的戒律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情、理、法都兼顧,不是像我們想的那麼呆板。這些提供妳參考。現在要找到一個很如法的,恐怕在現前這個世界上也很難,現在在末法時期,亂世。在《菜根譚》講,「處治世宜方」,治世就是大家都規規矩矩,那你也要規規矩矩的,要方方正正的;「處叔季之世」,那就已經沒那麼有規矩了,要方圓並用,有時候方正、有時候圓;「處亂世宜圓」,你要圓融。我們要認清楚現在是什麼時代?現在是亂世,所以《菜根譚》講要圓,你要圓融,不然你處處是障礙,你處處行不通。妳好好去思惟這個道理。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二百八十條,後面還有很多,過完農曆年我們再繼續。在這裡向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新年吉祥,福慧增長,身心安康,事業順利,闔家平安,我們明年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