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一三集) 2011/5/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1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一十六面第七行,從頭看起:
「又《觀經》中品三種往生者,皆未言發菩提心。生極樂後,所證亦皆聲聞乘果。如中品上生,花開即得阿羅漢果。中品中生,七日花開,得須陀洹,經半劫後,成阿羅漢。中品下生亦是七日後得須陀洹,但須過一小劫,方成阿羅漢。皆是小乘聖果也。」這是念老引用《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中品三種往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相當於本經三輩當中的中輩。本經三輩都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觀經》上沒有,沒有這樣的文字,中三品都沒有說發菩提心。生到極樂世界之後,所證的果都是聲聞果,小果。我們知道,中輩的三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是方便有餘土,下輩的是凡聖同居土,上輩三品是實報莊嚴土,確實不一樣。總是修淨土的人根性不相同,於無始劫以來修行習氣也不相同,感果當然不一樣。
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到的,這是各人修因之所感,如果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那就不一樣了。因為四十八願第二十願願文裡頭有,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沒有說中三品除外,沒講,也沒有說下三品除外。由此可知,下品下生生到極樂世界,也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佛願一加,那就都成了阿惟越致。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地位?是上三品的地位,上輩往生。這個是粗說,略說;要細說,跟《華嚴經》上沒有兩樣。上輩往生裡面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不是三輩,四十一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些果位的人在極樂世界住實報莊嚴土。但是極樂世界跟別的世界不一樣,它雖有四土三輩九品,理上有,而事上,事上看不到。事上他們是平等世界,大眾都能夠聚會在一堂,這個不能不知道。也就是說,上上品的人跟下下品的人在一個教室上課,天天見面,時時會碰頭。這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這一點不能不知道。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他說「如中品上生」,舉個例子來說,「花開即得阿羅漢果」,相當於我們這個世間四聖法界裡面的聲聞,超越六道了。六道是凡聖同居土,超越六道當然他是方便有餘土。這是中品上生的,到那個地方花開見佛。而中品中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七天花才開,花開的時候他不是阿羅漢,他是須陀洹,小乘裡面的初果,確確實實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經半劫後,成阿羅漢」,他的根性不如前面的一類。而中品下生也是七日後花開得須陀洹果,中品中生的人半劫就成阿羅漢,中品下生的人要一小劫才成阿羅漢。那我們也知道了,前面所講的半劫是半小劫,不是大劫,是小劫,成阿羅漢。都是小乘聖果,在我們這個世間,娑婆世界,四聖法界。我們就知道,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土,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
底下說,「善導大師謂」,這是善導大師說的話,「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那就是說為什麼他們不生實報土而生方便土?過去生中,學小乘的時間很長,帶著有濃厚的小乘習氣,他是上善凡夫之人。「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人」,這善,修善功夫不一樣,一個上善,一個是下善。而「中品下生是世善上福凡夫人」,這說明前面是修出世間法,中品下生修的是世間法,世間福報,上福,凡夫人。世間福報跟出世間福報在事上講是相同的,都是修十善業,修十善、修六波羅蜜,我執沒有破。諸位要知道,小乘人,小乘須陀洹八十八品見惑斷了,他修十善、六波羅蜜,就不是凡夫一類,他證果了,他修的善與諸佛菩薩相應。所以,世善跟出世法不相應,也就是說他有分別、他有執著,這一類的凡夫。
「上之經論,似與本經相違」,跟本經所講的不一樣,就是《觀經》上所說的。「本經中輩皆是發菩提心之大乘行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皆不退轉於無上菩提」,這《無量壽經》上講的不一樣。「又《往生論》曰:二乘種不生,蓋謂二乘種性之人,不能往生」,《往生論》上所說的跟本經所講的相應。「此則契於本經而違於上之經論」,上面所引用的是《觀無量壽佛經》,跟《觀經》講的不一樣。「如上相違之處」,這兩種經講的不相同,「《淨影疏》解之,甚為詳善」。《淨影疏》,隋朝慧遠法師,他有《無量壽經義疏》,是慧遠大師的著作。後人尊重他,不稱名,稱淨影,淨影是寺院的名字,他住在淨影寺,稱為淨影寺的大師,這是對他的敬稱。古人有這個習慣,通常不稱名,稱字,我們出家人也有名也有字。只有老師稱名,在家父母稱名,父母、老師一生都是稱你名。除這兩種人之外,連你的祖父母、伯父叔父、親朋好友,都稱字而不稱名,這是對你的尊敬。不像現在人,現在沒有了,現在稱人是連姓帶名,這個在古時候是最不客氣的,連姓帶名稱很不客氣。現在都不講這些了,可是我們要知道。遠公大師的解釋那就比較詳細,也講得好,善是好,解釋得好。
「疏曰」,這是《淨影疏》,「天親作往生偈」,《往生論》是天親菩薩作的,這個裡面講「二乘種皆不得生」。二乘種不生,換句話,肯定西方極樂世界全是大乘根性,沒有二乘種性,凡夫去往生的也是屬於大乘根性的。「《觀經》宣說小乘眾生,亦得往生,其義云何」,這是什麼個道理?「釋言」,這是解釋,「言二乘種不得生者,就此國中,往去時說」。此國是娑婆世界,在娑婆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時候來說二乘種不生。「小乘眾生先雖習小,臨欲去時,要發大心,方得往生」,這個話說得好。他臨命終時,他修小乘的,將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大乘,就轉小成大,他就能往生。如果他堅持小乘,那他就去不了。所以在臨終往生的時候,一定是回小向大。下面說得很好,「若用小心」,就是小乘心,「求生彼國,無得去理」,在理上講不通,這是決定不可能。「為是天親言,二乘種不得往生」,所以天親說的話是這個意思,得要搞清楚。小乘人臨終回小向大,就能生到極樂世界,而是中輩往生。
「問云,若言去用大心,何故至彼證入小果」,往生的時候回小向大了,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他證的是小乘果位,而不是大乘果位?這下面是解釋,「由其本習小乘多故,本在此處,多學觀察苦、無常等」,這是說,他本來在娑婆世界修學小乘的時間很長。本在此處,他的根本在娑婆世界,平常學習的都是觀察苦空無常,這是小乘人所學的。「至彼」,就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了,西方世界也有講小乘,佛也說。我們曉得,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樹木花草都說法,七寶池裡面八功德水也說法,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眾鳥也說法,你喜歡聽什麼他就說什麼。小乘人修學小乘,沒證阿羅漢果,他歡喜聽這些。極樂世界不可思議,喜歡聽什麼法門,你就聽到佛菩薩乃至六塵,都給你說這個法門,讓你歡喜、覺悟。所以到達,「至彼聞說苦、無常等」,至彼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也聽到說苦空、無常,「即便悟解,故證小果」。這個小果要跟大乘對比,阿羅漢相當於大乘《華嚴經》上七信位的菩薩,八信位就是辟支佛,九信位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十信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四聖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是大乘十信位的上面四個階位。你說他小乘可以,你說他大乘也可以,大乘七信以上。
「以本垂終發大乘心,求生彼故」,小乘決定是回心向大,發大乘心。也就是蕅益大師所講的,對於淨土法門、對於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真信、真想求生,具備這兩個條件他就往生了。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小乘人他自己修證的功夫不一樣,有人修到初果、修到二果了,往生就很容易證得阿羅漢果,小乘的四果,大乘七信位的菩薩,更勝的可以提升到第八信、第九信。「在彼國中」,在極樂世界,「得羅漢已」,實際上就是我們用《華嚴經》來說,證得七信的果位,「即便求大」,菩提心就生起來,大就是菩提心。曇鸞、道綽這些大師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們在前面都學過,這就不再多說了。再看下面這一段,下輩往生。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個三輩往生,我們要特別留意學習,為什麼?我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這兩品經文,二十四跟二十五,講的是方法,用什麼方法可以去。上、中輩的條件我們不能具足,下輩是肯定可以做得到的。下輩往生有三個因緣,你看條件愈來愈簡單了,中輩是七個因緣,這只有三個因緣。「一、發菩提心,二、一向專念,三、至誠願生」,真想去,不是假的。應不應該去?決定應該去。你要是留戀娑婆世界,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肯定是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
我們雖然是得人身,生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遇到災難,什麼災難?我們把本性喪失掉了,人性喪失掉了,把良心喪失掉了,把道德喪失掉了。換句話說,二千五百年前,左丘明著的《左傳》裡頭有句話說,「人棄常則妖興」。這三個是常道,如果就文字上來說,常是五常,五常是仁義禮智信,我們今天無智、無禮、不仁、不義、不信,這五個都沒有了。五個都沒有了,人連畜生都不如。現在不但是連畜生不如,連鬼都不如,鬼裡面修行的很多,修行真正往生到極樂世界也不少。你們看我每天講經講得很快樂、講得很高興,什麼原因?人聽懂的不多,鬼聽懂的很多,人往生的不多,鬼往生的很多,我看到很高興,沒有白講。這樁事情總得要曉得,要有至誠心。
「與中輩相較」,跟中輩比較一下,「只是不能作諸功德」。前面中輩三品的都修有功德,我們今天沒辦法做功德。什麼叫功、什麼叫德?這兩個字要搞清楚,修行有功夫,你自然就有德。譬如我們用事相來說,大家容易懂,持戒有功,三昧是德,因戒得定,三昧是定,你得到了。修定有功,開慧是德,智慧開了。我們今天沒有,沒有功德,今天修的是什麼?福德。梁武帝那個時代,達摩祖師從印度到中國來,梁武帝是佛門的大護法。他做國王的時候,用他的威德為佛教建立四百八十座寺廟,度出家人,他做功德主,修供養,幾十萬人。達摩祖師到中國來跟梁武帝見面,梁武帝很得意,在法師面前誇耀,我建這麼多寺,護持佛法,供養這麼多的僧眾,他向達摩祖師請教,我這個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告訴他,並無功德。梁武帝聽了這句話很不高興,送客,不跟他談話了,把他送走了,以後再不見他。達摩祖師不會說話,但是達摩祖師是老實人,可是改一個字就行了,他問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可以回答,福德很大很大。他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
功德跟福德差別在哪裡?功德是清淨心,梁武帝心不清淨,還誇耀自己,這個誇耀就屬於福德,就不是功德。功德是什麼?功德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法,不著相是功德,著相就是福德,這個我們要知道。他還在別人面前誇耀,那不是福德嗎?那哪是功德?那不是功德。功德可以了生死、可以出三界,福德不行,福德只能感受人天福報;或者說五道裡面的福報,六道除地獄道,畜生跟餓鬼道都是有福的,他在五道裡頭享福。下輩往生的人,我們就知道,他的執著、分別習氣非常重,所以他沒有辦法作諸功德。這句話我們聽了要能警覺,我們這一生能做多少功德?如果還有自私自利,還有名聞利養,還重視得失,那麼就功德都沒有,所修的全是善法,不是功德。可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中輩沒有分,下輩有分,下輩往生沒問題。
下面說,『歡喜信樂,不生疑惑』,這兩句話可重要了,這是「即十念必生願中之至心信樂」。『以至誠心,願生其國』。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我們能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四句就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有,那我們就肯定我們這一生決定往生。「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就這四句,我們想想我們自己現在有沒有?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最歡喜的事情是什麼?受持《無量壽經》,執持名號,如果是我們一生當中最歡喜的事情,我們對這個事情一絲毫疑惑沒有,相信。這個樂是愛好,信樂,不是信樂,樂是快樂,這個地方當動詞講,愛好。我相信,我愛好,沒有疑惑。然後以真誠到極處的心,至誠就是真誠到極處,願生其國,求生淨土,你就決定得生。這個話蕅益大師說的,不是我說的。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講,行人,就是念佛的人,能不能往生淨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說得好。你有真信、有切願,你看歡喜信樂,他有信,他有願,願生其國,這就決定得生。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這是我們第一樁大事,什麼大事?這一生作佛去了,頭等大事,不再搞輪迴。我們是不是這個心?是不是這個願?如果是這個心、是這個願,我相信,你,古人講的這句話,心安理得。你的心安了,為什麼?理明白了。倒過頭來,理得到了,你心一定安。心安,我為什麼強調這個心安?這世間災難與你不相干了,大家有災難,你沒有災難。為什麼?你已經取得西方極樂世界,災難如果現前,你非常歡喜到極樂世界去了。前面我們學得很多,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念頭一動,阿彌陀佛就知道了,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就來接引,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這十六個字是我們能不能往生的關鍵。如果具足,這四句就是保證書,你說多重要!
這就是《觀經》裡面的至誠心與迴向發願心。這是講菩提心,菩提心的體,至誠心,自受用深心,他受用的是迴向發願心,與《觀經》的菩提心相應。「且三輩往生咸云」,三輩往生都說,「當發無上菩提之心」。「是故《淨影疏》曰,然此三輩,人位雖殊」,求生淨土的人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千差萬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三輩九品也不一樣,品位不相同。「至欲往生,齊須發心求大菩提,專念彼佛,迴向發願,方得往生」,這是完全相同的。這是我們必須要具備的條件,真正想往生,一定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什麼?就是蕅益大師所說的真信、真願,真信,不懷疑;真願,你就能真放下。放下什麼?娑婆世界的林林總總、點點滴滴全放下了,不再干涉了。
尤其是在往生的時候,往生的時候如果一念放不下,你就去不了。誰能保證自己在臨命終時真放下?平常說得很好,臨命終他真放不下。所以說放下,他不是真的,是假的。真的要平時去練,現在就幹,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一定要看得淡薄,知道什麼?知道這個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物質現象它的根源是意念,意念是精神現象,意念從哪裡來的?無中生有,有還歸無,了不可得,你為什麼不放下?不放下你就受其害,放下你就得其益。所以放下是功德,放不下都屬於福德,福德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佛教給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看世間?《金剛經》上四句偈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這個看法,「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講這些現象的存在,物質現象、精神現象的存在,就像閃電一樣,像露水一樣,一剎那,時間很短,不長。真正通達明瞭,你就很容易放下。
我在早年,曾經就《金剛經》這四句偈,我把它印在透明的膠紙上,這四句話。送給誰?送給每個信徒家裡貼到電視機上,看電視就看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提醒大家,電視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現實的世界,跟電視差不多,不是真的,何必認真?看破了,它就不干擾你的清淨心,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現前,那往生是決定靠得住。清淨心是什麼心?真誠心,這經上講的至誠心。
「專念彼佛」,這一句重要。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之外全放下了。阿彌陀佛是無量的功德,念一句無量功德,念無量句,那是無量無量的功德,為什麼不幹?為什麼還要起雜念?真正明白了,真正知道了,不會起雜念,為什麼?起一個雜念,你說我損失了無量功德。這個樣子才能夠念念相續。功德比福德那不知道殊勝到哪裡去了!諺語所謂「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那功德還得了!一個修功德的人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真有福了,這個地上所在的一切眾生都不會遭難,這個功德多大!現在大家都在談二0一二馬雅的災難預言,真正有功德的、有福德的人他會說,你們有事我沒事,你們有災難我沒有災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許多人都勸我們要念佛,要認真去念佛,要發心專念阿彌陀佛,再「迴向發願,方得往生」。我們把所修的功德、福德都不享受,這個功德幹什麼?這個功德專門用來求生西方,這就是迴向發願。
往生的時候,『夢見彼佛』,佛來接引。佛來接引有兩個解釋,「其義稍異」,我們看看祖師大德們所說的。「望西謂先是夢見」,往生那個時候先夢見,「臨終時是眼見佛」。先是,或是往生前一天,或是前二、三天,臨命終時你看見佛來了。「疏曰,三輩俱有夢見眼見故」,也就是三輩九品都有這個現象,先是夢見,臨終的時候你親自見到了。「《覺經》中說」,《覺經》就是《清淨平等覺經》,是《無量壽經》漢譯的,「上輩云,於其臥睡中,夢見無量清淨佛」,就是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夢見了。「其人壽命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自與諸菩薩、阿羅漢,翻飛行迎之」,看到夢中那個境界現前,他看見了,這個時候不是作夢。他看見,別人看不見,看見前兩天作夢那個境界現前,這是真的佛來接引他。
上輩是這樣的,「中輩亦同,夢見彼佛,往生先兆」,這是一個人念佛功夫成就了,往生的預兆,首先是夢見。「臨終來迎」,臨終的時候佛來迎接。「本願勝益,故俱應有」,阿彌陀佛曾經發的願,十方世界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會來迎接他。佛沒有妄語,所以任何一個人臨終,佛一定來接引。這樁事情我們在初學的時候懷疑,為什麼?經上講得很清楚,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都勸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淨土。十方世界每天到極樂世界的人,這不說每天,每個小時、每分鐘,到極樂世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世界太多了。每分鐘不知道有多少人往生,阿彌陀佛要去迎接來得及嗎?會不會有一、二個漏掉的,我們唯恐漏掉。這一點你要放心,要有信心,阿彌陀佛那個頭腦比電腦靈光多了,一個都不會差錯,一個都不會漏掉。
前面我們讀過,從法身,法身是真身,變現出無量的應身,從應身,每個應身又變現成無量的化身。應身、化身跟真身是一個身,應化身跟真身無二無別。你臨終時可不要去問,佛你是化身還是應身?你就去不了,佛就不見了。我們什麼心態?完全看作真身,不要有任何疑惑,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如果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那你的往生殊勝,為什麼?生實報土,你就變成上輩往生。如果你心裡想的,這是化佛,化佛跟真佛無二,你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你想到這是應身,應身是真身,你生方便有餘土。你只一動念,你就降級了,最好是起心動念都沒有,為什麼?純真感應,不起心、不動念是我們的真心,真心所感的是真佛,這法身佛。我們動個念頭應身,動個念頭化身,馬上就變了,不一樣了,你往生的品位就不相同了。
所以,品位是誰決定的?自己決定的,而且是自己一念當中決定的。這個道理非常非常難得,佛、菩薩、祖師大德跟我們講得這樣清楚、這樣明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訓練。練什麼?對所有一切境界我都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更不會分別執著。那將來往生肯定的,說不定真的一往生就上上品往生,上上品沒有搆到,還有上中品,不會到中輩、下輩。這是告訴你,你要真幹,告訴你,你要是錯用了心,那個麻煩就大了,那怪你自己,不能怪佛。為什麼?到臨命終時佛現前了,你會想起這是法身佛、應身佛還是化身佛?麻煩大了,你一下就下降,降到哪裡去?降到凡聖同居土。還是往生,總算是不錯,可是品位落下來了,品位高下就在那一念之間。真信切願,歡喜無量,一個雜念沒有,上上品往生。
所以,我曾經提醒過同學們,我們對於任何一個修淨土的同修不可以輕視,再愚的人,甚至於造五逆十惡的人,都不敢輕視。為什麼?說不定他往生那一剎那他沒有起心動念,他上輩往生,品位比我們高。真的,造作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時什麼現前?地獄相現前,他要墮地獄,他嚇呆了。這個時候要遇到有緣的人,高聲喊他一聲,趕快念佛,他聽了立刻就轉到佛號上,他沒有起心動念,他往生是什麼品位?上輩往生。他那個什麼分別執著是被嚇掉了,沒有了,一嚇的時候嚇跑了。理上講得通,事上是很少有,理上絕對講得通。也就是五逆十惡臨命終時可以上品上生,這法門不得了,這法門真不可思議。因為上上品往生的時候,那時候是真心,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就是生實報莊嚴土。
佛給我們說得這麼清楚,祖師大德給我們講得這麼明白,目的、用意在哪裡?要我們自己知道,希望爭取最後一念是真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在實報土,這個機會太難得了,太殊勝了!你到極樂世界成佛非常快速。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飲食起居都不要用妄心,都不要起心動念,都不要分別執著,隨緣,什麼都好,樣樣都歡喜。這是什麼?這叫功夫,功夫在生活當中去鍛鍊,在工作裡鍛鍊,無論幹什麼活都不要分別執著,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練習,怨親平等。練的標準就是經題,清淨、平等、覺,一切時一切處,不要讓外境干擾我的清淨心、干擾平等心,不要被境界迷惑。清淨平等覺常常現前,這個人決定是上輩往生,你說這多重要,這個東西不能不學。
這下面說,「若無佛迎,本願虛設」,這個是決定不可能,念佛人臨終往生決定阿彌陀佛來迎;臨終時候沒有佛來迎,說明他沒有往生,決定佛來迎。「中輩亦同夢見彼佛,往生先兆,臨終來迎,本願勝益,故俱應有,若無佛迎,本願虛設。然今文中,無來迎者」,沒有這句話,「且為分別,三輩差異,謂上報佛,中是化佛,下夢佛故。以實而言,夢見之後,可見佛迎」,一定見到佛來接引。「故《觀經》說,化佛來迎,惡人尚爾,況善人耶?」因為《觀經》上講下輩往生,就是下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這三品都是造作五逆十惡的人。《觀經》講上輩是大凡夫,中輩是小凡夫,下輩是惡凡夫,造惡的,經上這麼說的。
「按上之論點有三:一彼佛有臨終接引之本願。若於下輩,不來迎接,則有違本願故」。這是事實,所以下下品往生佛一定來迎。「《觀經》下品,俱是惡人,佛尚來迎,今經下輩,俱是善士」,《無量壽經》上講的下輩,那都是善人,沒有說是惡人,「焉能不迎」,哪有不來迎接之道理!第三,「漢吳兩譯」,這是《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的兩種,漢譯的就是《清淨平等覺經》,「上中二輩,俱先夢佛,然後臨終見佛,故今下輩,亦應如是。是故本經謂夢見,言其前者」。夢見,預兆,這是往生的預兆。「《觀經》云見佛,指其後者也」,就是臨終。「此是一說」,這是一種說法,一種解釋法。
「二、另一說如《會疏》」,這是另外一種講法,「謂確是佛迎,但彷彿似夢」。真的是佛來迎,可是自己在這時候好像是在夢中,好像似夢非夢,在這個境界裡頭。「疏曰,夢見彼佛者,如《觀經》下三品人,命促剎那」,這是在將要斷氣的那一剎那,「獄火來現」。這個造罪業重了,這一定是五逆十惡,地獄相現前了,獄火來現。「雖佛來迎,彷彿不明」,佛來迎接的時候,他心裡頭有恐懼,「猶如夢中故。若不爾者,何至臨終,得安閑神遊乎?」往生決定是安閒神遊,神遊是你的神識跟著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你這個時候心態不安穩、不悠閒,這做不到。
《疏》裡頭這段文有解釋,後面是黃念老的解釋。「蓋謂《觀經》所示下品之人,臨終之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眾苦交逼。佛雖現前,但以神識不清,不甚明了,依稀彷彿,若在夢中,故云夢見彼佛也。若非有佛來迎者,焉能安閑有此十念,而隨佛神遊極樂也」,這個說法也說得好。這位念佛的人功夫也不錯,但是他造的業太重了,所以臨命終時見到地獄相。《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記載的張善和,往生的時候就現這個相。張善和是個屠夫,殺牛為業,他一生殺多少牛。臨命終時,看到許許多多牛頭人向他索命,殺人要償命,欠債要還錢,這是地獄相現前,他大叫救命。這緣好,真不容易,有個出家人從他門口經過,聽到他喊救命,這個出家人就進去看看,什麼回事情?他就說他看到許許多多牛頭人問他索命。出家人立刻就知道了,告訴他,大聲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這一念就轉過來了,他手上,給他一把香,拿著香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了幾聲,他告訴他,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往生極樂世界去了。是什麼品位?沒有人說,但是我們知道,他品位決定不低。為什麼?臨終一嚇,把他起心動念給嚇跑掉,分別執著也嚇跑掉了。如果這個時候的心沒有起心動念,那他就上輩往生,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他中輩往生,他不在下輩。
這個緣,機率太少了,哪有這麼巧,正好叫救命,有一個出家人聽到,他真的就來幫助你,你真的就接受,就成就,一點懷疑都沒有。這種緣分,我們想來肯定是張善和過去生中曾經修過淨土法門,阿賴耶有善根種子。所以別人一提,他阿賴耶識的種子就現行,就成就了。因此我們知道,人往生西方淨土,品位高下是最後一念決定的。我們生前怎麼念,想想可能到哪個,但是未必,真正決定是最後一念。如果平常沒有修積大功德,那臨終一念不容易,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這是僥倖。實在講不是僥倖,張善和不是僥倖,宿世善根深厚,這一生當中沒有緣,沒有遇到。所以,他臨終也可以算得上非常瀟灑,一念、十念他就往生。「兩疏所辨雖異,但謂下輩往生,亦有佛來迎是一」。張善和說佛來迎接,這真正是造惡的典型,惡人往生。「殊途同歸,故並引徵,以證斯旨」,引這個來做證明。
「至於《觀經》下品三人,俱是惡人者」。現在我們生在這個社會,看看芸芸眾生,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是不是惡人?肯定是惡人。為什麼?我們倫常沒做到,五倫、五常是中國人做人的一個基礎。為什麼沒做到?沒人教,這是真的。古時候有人教,雖有人教,做到的人並不多,但是沒有人不懂。現在人沒有人教,沒有人懂得什麼叫五倫、什麼叫五常,五常、五倫與我有什麼關係,不知道。關係太大了!你知道,你這一生的心行有軌範,有軌道、有原則。你能夠遵守,在這一生做個真正的好人,決定不墮三惡道。不懂佛法,不知道修積功德,福德肯定會修。福德修得好,來生享受的是天道,比人道的福報大。五常更是念念不忘,仁是愛人,你看看古聖先賢誰不愛人?你看看世間每個宗教的經典,哪個宗教的聖賢不愛人?沒有。
佛家講,佛教是什麼?一般人回答的,這祖師教給我們的,佛教是什麼?「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佛教。又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是一切佛,諸佛,是一切佛教化眾生的總綱領、總原則,十二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慈悲就是愛,理智的愛,不是感情的。所以佛家不講愛,講慈悲,因為愛裡頭有情,有情執,慈悲沒有情執。這個世界上宗教,信仰人最多的,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這個三教是一家人。他們所修學的就是《新舊約》,猶太教是《舊約》,基督教是《新約》,天主教是《新舊約》都學,一家人。你看那個經典裡頭,「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這一句,這一部《聖經》不知道講了多少次。《古蘭經》是伊斯蘭教,每一篇重要的經文前面一定有「真主確實是仁慈的」。
仁慈博愛是所有宗教的根源,所有宗教的總綱領、總原則。所以我們可以說,宗教教育就是愛的教育,佛教教育是慈悲的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仁愛的教育。這是什麼?這是人性,中國古人講本性本善,《三字經》上「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就是大慈大悲,大仁大愛。現在我們沒有了,真的沒有了,徹底的沒有了,為什麼?人他不愛自己,這是連根都拔掉了,所以他不會愛父母,他連自己都不愛。人要自愛就不會糟蹋自己,凡是糟蹋自己的不自愛,不學好,不學仁義道德就不自愛。終日迷惑顛倒,起心動念自私自利、名聞利養,甚至損人利己。所以說現在的人,喪失了人性,喪失了天良,喪失了道德,那真的,連畜生、連鬼都不如。這是《觀經》上講下品三人俱是惡人。
我們算是非常幸運,生在這個時代,還能遇到佛法,遇到大乘,遇到《無量壽》,不幸中之大幸!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沒有接觸到,造作不少的罪業。接觸到佛法之後,才漸漸知道是非善惡,懺悔業障,改過自新。知道這法界虛空界裡頭有個極樂世界,有一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發願,幫助遍法界虛空界裡面六道眾生。即使造五逆十惡的重罪,幸虧還好,我們還沒有造這麼重,罪業是有,沒這麼重,回頭是岸。依照這部經典的道理去修心,依照這部經典的教誨去修行,身心端正了,具足深信切願,求生淨土,必定得生。這個機會一定要記住,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可不是容易事情。遇到要是疏忽,那真的是無比的重罪!這麼好的一個機緣,幫助你一生成佛,你把它輕易錯過,那就應該墮地獄。
「善導大師謂下品上生者,是造十惡輕罪凡夫人,下品中生,是破戒次罪凡夫人。下品下生,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人也。」「彼經下品」,彼經就是《觀無量壽佛經》,這個經上所說的,「與本經相違者,何也」,跟《無量壽經》所講的不一樣,這什麼緣故?望西大師說,在他註解裡面講,「下輩之內,有多類故,《觀經》說惡,今說善人。故《覺經》」,《覺經》就是《無量壽經》漢譯的,「云,其三輩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清淨者,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平等覺經》有這麼幾句經文,其三輩者,「當斷愛欲」,為什麼?愛欲不斷,你貪戀這個世間的情執,障礙你發願往生,必須要把這個放下。我們一般講情執,娑婆世界的情執是障礙你往生第一個因素,力量最強,最不容易放下的,這個不放下你就不能往生。所以,放下之後,「無所貪慕」,你對這個世界一切法再沒有貪戀,全放下了。然後進一步,「慈心精進」,慈悲心,愛心,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精進不懈,這個精進就是一向專念。
「不當瞋怒」,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決定不能夠發脾氣,為什麼?幾分鐘的瞋怒,就把你的功德燒盡了。佛經上有句話大家都知道,「火燒功德林」,你很不容易修積的功德,一發脾氣全燒掉了,功德變成福德。所以,你要問你修積多少功德,你想想什麼時候沒有發脾氣。心地清淨,沒有分別執著,你做的一切好事都是功德。如果一發脾氣,全變成福德,功德沒有了,功德難!臨命終時發個脾氣,一生修的都完了。所以叫火燒功德林,瞋恚之火,這個東西害死了。臨終發脾氣,沒有不墮地獄的,為什麼?它跟地獄相應,地獄是一片火海。這是為什麼經教教人,人在臨命終時,八小時之內不要去碰他。為什麼?他神識沒走,碰他的時候他會生煩惱,他會發脾氣。不但身體不可以碰他,他躺在那張床上,床都不要碰它。走到他身邊,離他床邊距離遠一點,不要碰他。怕他生煩惱,怕他發脾氣,這時候一發脾氣,惡道去了。這個事實很多人不知道,還要去觸摸他,最大的忌諱,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講得很詳細。真正懂得,要愛護他,幫助他生善道,不要幫助他生惡道。「齋戒清淨」,齋,日中之後就不吃了,戒是戒律,五戒十善,必須要遵守。「如是清淨者,當一心念欲生」,欲是希望,希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清淨佛就是阿彌陀佛,生到極樂世界,生到彌陀淨土,親近阿彌陀佛。
所以「往生品類,萬別千殊」,我們叫千差萬別,「三輩九品,只是粗分,故一下品中,已類別無數,彼經明惡人,本經則指善士。如《漢譯》下輩之人,確是修善者也」。下輩修善的,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作惡的,下品下生,看他的惡大小、善大小,各個不相同。念佛往生,沒有往生之前有差別,往生之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就沒有差別了,這又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真的想去,那你就真的要相信,你要相信這部經是真經,夏蓮老給我們會集的五種原譯本,這個本子就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稀有難逢。五種本子不好讀,他把它一整理、一會集,這一本就是最完善的本子,讀這一本,五種原譯本全都讀到了。黃念老的註解引用了一百九十三種經論,古大德的這些註疏,我們讀他這個註解,這一百九十三位大善知識對本經的學習心得、分享報告我們全都得到了。多稀有、多難得,能不珍重嗎?決定往生,一定要依這個註解,這個會集本的註解,然後這一句彌陀名號,就保證我們這一生圓滿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