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7年幸福人生講座-弟子規種子教師研習營(二)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七集) 2007/7/10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237-0007

  諸位法師、諸位老師,大家好。

  我們剛剛討論到「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其實在我們求學的道路上一定要知所先後。今天假如學習的過程當中是先學知識、先學技能,而沒有先紮德行的根,這個先後就有點顛倒。因為德行的根不紮,只增長知識、技能,會「長浮華,成何人」。大家冷靜去看看,我們回到二、三十年前,看到的小孩的臉龐跟現在這個時代的孩子,相貌一不一樣?現在的孩子看起來就是好像很機靈的樣子,他那個腦筋到底用到哪裡去,這值得我們深思。但是你看他慢心就比較重,他可能回去:媽媽:牛頓哪一個定律?問媽媽。媽媽說我不知道。可能他的心裡就會說:媽,你連這個都不懂!一個人對父母都傲慢,這是大問題。「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他連父母都不敬,他這輩子對一切人都不可能恭敬。而當他恭敬心沒有形成,請問對他的人生有多大的障礙?假如我們這個先後不重德而是只重才,讓孩子形成傲慢,他可能一輩子都有吃不完的罪要受。

  我們有沒有考慮到,一個心性的差異,走出來的人生是截然不同!所以《弟子規》的這些經句,從心性上看,都決定了一個孩子人生的成敗。這句話大家覺得會不會講得太嚴重?不會,教育當中沒有大事、小事。「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冬則溫,夏則凊」,它對治的是一個人的沒有責任心,他假如連父母都不放在心上,他的責任心從哪裡來?所以他的責任心從對父母的孝心、從對父母的關懷,孝心起來,設身處地的心起來,細膩、謹慎的心都從這個冬溫夏凊的心境當中提升起來。而那個替人設想,服務人的敏感度,就是各個行業成敗的關鍵。每個行業都是服務社會、服務人群,這是它的目的。而你要服務人,那一定是能感同身受、體恤,你才能服務到位。假如要服務他人的時候是想著我可以賺多少錢,這個事業是不可能長久的,所以感同身受的能力重要。

  你看我們感同身受,比方我們自己身體癢,馬上一抓,很舒服是不是?因為是自己的身體,一下子就感覺到了。而孝子把父母的身體、父母的安危放得比自己的命還重,所以他一定能感同身受。很多孝子在外當官,突然冒冷汗,心很不安穩,趕快辭掉工作回到自己家裡面,一看都是父母生病了,他才會有這種感應,感同身受。我們現在父母都已經為我們操心得要死,我們都不知道,那又談什麼能夠去利益別人?我們請別人給我們抓癢,都得怎麼樣?左邊一點,左邊一點;右邊一點,右邊一點;上面一點,上面一點。為什麼沒有一抓就到?因為不是同體。所以仁愛的心就是同體的感受,就從冬溫夏凊當中契入。大家看「入則孝」短短的幾百個字,但卻對整個孩子往後面對家庭、面對人群的心性,佔著決定性的影響。

  「出必告,反必面」,這是什麼樣的心境對父母、對家人?那是深怕父母多為我們操心,所以一舉手、一投足,只要會造成父母、家人的擔憂,都要先交代好。當他這個心態起來的時候,這樣的員工你很放心,他不會膽大妄為,不會張狂。她在團體當中,比方公司一起出去旅遊,突然找不到她,一堆人在那裡急得半死。她一個女子在其他的國度,也不知道跑去哪。後來找到了,她說我剛好想到,想到海邊走走,所以她就自個兒去了。你看她是入無人之境,別人會有什麼著急她都感覺不到,她只想著「我想要去散步」。

  我們「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他的學問之道,他為人子之道,在這樣的次第他才能夠發展得很好。所以《弟子規》本身就是一個先後次第很清晰的一本經典。把整個德行的根,孝悌為根本先紮好,然後從每一個言行舉止去要求自己,進而才能夠去汎愛眾。德行沒有根,自己安排自己都亂七八糟了,怎麼去協助別人?我們剛剛講到的先後,「欲助人者,先自助」,這個先後順序不能顛倒。自己都幫不上自己忙,再談助人那就變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我們剛剛說到我們了不了解自己、我們了不了解他人,今天我們不了解他人,如何去幫助他、如何去栽培他?所以「欲知人者,也要先自知」。

  孔老夫子說「舉一要反三」,我們再把它延伸一下,舉一要反一切,難不難?不難。一是什麼?一是心地。一切是什麼?一切是生活、工作當中遇到的一切的情境。你看《禮記‧曲禮》打開來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他就是從一個恭敬心延伸到一切人事物的恭敬。人假如能從這種心境當中上去學習,那他一經通,一切經都會通。這就是用悟性來學習,假如不開悟性,有時候學會學呆了、學笨了,學得不會變通,這樣就不好。

  所以我們從這裡來感悟,我們整個人生當中這些先後重要的次第。「欲助人者先自助,欲知人者先自知」,還有沒有?「欲愛人者先自愛」。你看現在年輕男女自不自愛?他懂自愛嗎?他不知道怎麼愛護自己,每天還在那裡很頹廢,他怎麼愛人?他拿什麼愛人?所以女眾不能聽甜言蜜語就是這樣。他就搞得亂七八糟的,然後他說,我只要跟妳在一起,我的潛能都會發揮出來。然後妳就說,好!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還有另外一段話也很重要,叫「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天棄自棄者」。這段話讓我們領會到,唯有自己自強才能得到天助。這個天助不是專指上天而已,是指所有的善緣、因緣,都會因為自己的自立自強而感來這些助緣。說實在的,我們身邊有沒有貴人?有,隨時都有。但是為什麼這些貴人我們都看不懂?因為我們這分自立自強的心沒有起來,我們這種承擔、這種願心沒有發起來。所以這些貴人的心境跟我們不能交感,講了我們還嫌囉嗦,這時候當然他們只好敬而遠之,還讓我們生煩惱,人家不願意。所以,這三句話也告訴我們,唯有自己願意提升、願意自強,人家才幫得上忙。

  所以俗話說「扶不起的阿斗」,你看這個典故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輔助阿斗的是諸葛孔明,諸葛孔明的智慧在歷代的丞相當中也是數一數二的。但這麼樣高智慧的丞相,還是沒有辦法把蜀漢給復興起來,最重要的還是這個阿斗要自立自強才行。所以相同的,從這句話當中,我們體會到阿斗是誰?你們不要給我說劉備的兒子,又是標準答案,這就是悟門。忽然回光返照我是阿斗,我不能是阿斗,我以前看這《三國演義》,好多地方很感動,像趙子龍救阿斗。你看趙子龍面前幾十萬大軍團團圍住,我們剛剛說「慕賢當慕其心」,請問當下趙子龍的心境是什麼狀態?他還會不會想「我會死嗎」?他會不會這麼想?他腦海裡沒有其他念頭,他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把阿斗救出去。你看人這麼專注的時候,那麼困難的境界都可以突破,那個是忠到了極點,感通。連曹操看到那一幕,都對他非常佩服。他就這樣殺出去,連自己的身體都忘了。

  諸位老師們,趙子龍衝出去的時候有沒有被刀割到?有沒有?他知不知道他被殺了一刀?他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中幾刀,他也沒想到痛,可能救出去之後才覺得怎麼這麼痛。有時候像家裡發生火災,母親拼命把孩子救出來,突然這個氣稍微緩和一下,才知道自己傷這麼重,你看那個當下至誠的心產生多大的力量。趙子龍救阿斗衝出去,阿斗是誰?幾十萬大軍是誰?阿斗是我們的良心,幾十萬大軍就是現在的社會風氣。我們能不能在這樣的環境當中保有我們的赤子之心,甚至於為我們的後代衝出一條活路來?還是要讓他繼續沉淪下去?

  誰是五虎將?《三國演義》不能白看,我們不能讓這些聖賢人白演,他們的精神我們要承先啟後。我記得我在看到《三國演義》後半段,那個孔明都已經病成這樣,還在那裡把他人生的智慧寫出來,都已經吐血了,飯都吃不下。士兵走過來:丞相,您就吃一點!孔明先生對他比著不吃了,那個幃帳前面掛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看那分君臣之義,我們就想起「出師表」這篇文章。諸位老師,我們曾經在讀高中的時候,有三句話大家不知道還記不記得?「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悌。」我忽然想到我是不忠、不孝、不悌之人,真的沒有掉眼淚,在那裡背起來背半天很痛苦。你看我們那種感悟能力,都被功利、被考試的目的給障住。今天假如我們在引導孩子的時候,把孔明的精神告訴學生,那個學生的人生從此有一股更強的動力來經營他的這一輩子。

  我們那時候讀「岳陽樓記」,我記得我在高中讀書的時候常常打瞌睡,上國文常打瞌睡。打瞌睡到什麼程度?到國文老師忍無可忍把我叫起來:蔡禮旭,你假如再睡覺,我就記你曠課。夠厲害吧!這時候突然想起一句閩南語歌曲叫「心事無人知」,老師不了解,我已經很努力了,就像用牙籤把眼皮戳上去,但它還是掉下來。所以,人學習假如沒有從內心那種不亦說乎,他真的會達到一種疲乏的狀態。真的,你不要看現在那些考試很拼,他總有一天會疲乏,因為那對生命都是一種耗損。我當初是上了高中以後耗得差不多,那股勁提不起來,以前在念國中的時候很認真,一天睡不到幾個小時。到了高中覺得怎麼又是這個考試的目標,提不起勁,所以高中三年,三年能讀多少書,荒廢掉了。

  後來是遇到師父之後,整個學習的心境被喚醒,邊學邊有樂趣。我們在行道當中,感受到用著良心處世待人很痛快,學習變成主動。所以我記得那個時候我在書房裡面看書,我爸爸走進來繞了兩圈,然後就對我說:你這幾月看的書比你這幾十年合起來還多。這個時候應該要怎麼樣?我回頭對我爸爸笑一笑,繼續看。這時候可不能:爸,對!你知道佛法多好嗎?這一本馬上看。不要一開始又對爸爸說一大堆大道理,人皆好為人師,今天你縱使是開悟的聖人,他還是你爸!你看古代那些已經當到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回到家裡都是畢恭畢敬站在父親的身旁侍候。你看那種心境,絕對不會因為他有什麼財富、社會地位,而改變他那種非常樸實,對父母、對他人的態度。我們今天隨著年齡、隨著社會地位,假如對我們的親朋好友態度變了,我們這一生已經染著了,已經墮落了。

  我們就曾經聽到一位老師講到,因為他念的是很好的學校,他的同學很多都已經當了大官。有的十幾年,將近二十年沒有聯絡,突然聯絡上了,就打電話給他,請他到他住的飯店,他剛好出差來。到了那個飯店,他的同學坐在那個沙發上還歪歪的,蹺著腳,叫著他的名字,來來來,坐坐坐。那個語氣就是當官的語氣,他都不知道該不該坐。舒不舒服?很不舒服。你看這時候縱使當官,禍福相倚,我們那顆真誠的心、平等的心不見了,那個損失可大了!所以,財色名食睡都會染著我們,我們這一生清清白白的來,也應該清清白白的離開這個世間。人生最可貴的應該是這顆善心,這顆真誠的心。

  我剛剛講到我們讀到這三篇文章,我們為什麼沒反應?應該是心性上的啟發是教育的核心,剛剛講到比方「岳陽樓記」,應該是把范仲淹的風範告訴我們。其實那個時候,我們念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時候很感動,也覺得好像眼前一片光明。結果老師一定會交代,這句話考試一定會考,要背起來,那個光明突然怎麼樣?暗下來了。所以整個求學的六年,初中、高中這六年,這六年是黃金歲月,一個人學習非常好的狀態,而這六年我們拿來做什麼?我們現在回想到這六年對我們人生有什麼啟發?我記得國中時候物理老師講了一句話,「人不可以有傲氣,但不可以沒有骨氣」。我們在題海當中,突然聽到一句正面的話,會覺得很振奮。我們並不是不願意去聽這些道理、學這些精神,是沒有教。所以,這句話已經經過了二十多年,我們都還深深記在心上。假如我們在與孩子相處當中,這樣的句子有十句,很可能這個孩子他的人格就成就了,他的事業就有很堅固的根基了。

  所以遇到好的緣分很重要,尤其遇到好老師,那時候我們終於了解到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開始很認真學習。所以我不是不願意學,連我父親都覺得我這個人五分鐘熱度,這邊摸一下,又不幹了,又摸這裡。我爸常說你工作一年換了十個老闆,但是換十個老闆是外在的行為,請問有沒有體會到這個年輕人的內心?你們有沒有體會到?為什麼在摸索?他不是做不好,他在每個領域都還混得不錯。諸位老師,我曾經在教育訓練界待了兩年左右,那個課程曾經是三天五萬多塊我都幹過。三天五萬多,那叫「搶」,要多多懺悔,以前做了很多壞事。看到人家花那麼多錢,都還是沒有很大的助力、助益,我們的內心覺得很愧對,所以我才會離開那些領域。

  因為聖賢人是教轉情識為智慧,轉情欲、欲望為智慧、為慈悲,但很多的課程它是在挑動人的欲望。但是邪的說法,你還得給幾千塊、幾萬塊給他,你看人冤不冤枉!沒有判斷力,人生會有很多冤枉的事會幹出來。但是我們堅持那分希望大眾能得利益的心,最後我們還是會接到聖賢人的教誨當中來。後來我們真正找到人生終身值得努力的方向、目標,這個時候的好學就完全不用人家去推。

  剛剛我們講到了「欲愛人者先自愛」,很多年輕人會跟我一起交流,我現在的年齡已經步入中年,今年已經虛歲算三十五歲了。我聽一個朋友他說,他有一天睡覺突然醒過來,被嚇醒了,因為他想到一件事,我已經四十歲了!他覺得怎麼這麼快。其實我覺得好像不久以前才在那裡算還沒三十,怎麼現在突然已經四捨五入快要進入…。所以,人生一寸光陰一寸金,要好好珍惜時光。這些年輕人就問,什麼時候可以談對象?我就寫了一個數學式給他,你這條數學式能填對了再說。諸位老師,一加一等於多少?二。標準答案,掌聲鼓勵一下。我們剛剛強調要有悟性,悟性首先要打破答案只有一個,其實答案有很多個。

  隨著每一個人對人生的體悟,大家來講這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沒有同樣兩個人講一樣?有沒有可能?不可能,每個人的體悟都不一樣。諸位老師們,「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現在大家心裡面有沒有一個感悟?那個感悟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在這一段路途當中,體會到這一句人不知而不慍,是今天你把最好的東西送給了他,他不只沒有感謝你,他還毀謗你、他還污辱你、他還陷害你。這個時候你完全沒有生氣,還是保有那顆祝福他能成就的心,這個叫「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所以,每個人他在體會這些經句,絕對跟他的人生的感悟有差別。

  一加一等於二,那等於二的話,這樣不生就不行了,現在很多國家都在擔心生育率愈來愈降低。一加一等於二算不錯,兩個人合在一起還能發揮兩個人的力量,這是好事。一般一加一等於多少?現在俗話說,戀愛中的男女智商最低,現在一加一都小於多少?小於二,小於一,還有小於零的,是不是?副作用,兩個人的人生搞得亂七八糟,互相傷害,有沒有?有,很多。所以你先問問自己,你一加一等於多少?一加一沒有大於二,不要吃飽太閒找麻煩,一加一最少要大於二。還有?一加一最好機率接近於無限大,這樣好不好?好,大於無限大,這才是我們的道統。《中庸》講的「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我們一切的言行舉止,都能成為後代的榜樣,這個後代不是指我們同姓的後代,是所有的民族的榜樣。

  你看宋弘,東漢宋弘,那時候是漢光武帝,他是大臣,他當司空,專門管國家的建設這些工程。那時候皇上的姊姊湖陽公主新寡,先生去世了。漢光武帝問姊姊,妳有沒有屬意文武百官當中哪一個人妳覺得妳希望託付給他的?這個湖陽公主想了一下,她就想到宋弘,說宋公德行最好,皇帝就知道意思了。然後就把宋弘找過來,對著宋弘講:我聽說,人一發達起來就會換朋友,人一有錢就會換太太。以前讀書人很敏銳,他可能在聽話當中,聽思聰,他能聽出對方的意思。宋弘了解到,可能皇上意思是要把姊姊嫁給他。當下你看,娶了皇帝的姊姊就是皇親國戚,富貴逼人。所以現在年輕的男生,年輕的男人心裡都在想什麼?我比較沒經驗,你們有沒有提供一下他們現在想什麼?我好像聽說他們都在想,做哪一件事情可以少努力二十年,少努力三十年,有沒有?我看不是男生在思考這個問題,可能男女的年輕人都在那裡想著,有沒有天上掉餡餅來吃。

  但富貴逼人當中,有德行的這些讀書人如如不動,但是講話也很含蓄,不能馬上一下就給他回回去,這樣沒給皇帝留顏面。其實古代讀書人他那種分寸很敏感,因為他們的心很柔軟。宋弘先對皇上講:皇帝,微臣覺得是「貧賤之交不可忘」,這一輩子在困頓當中互相扶持的朋友,終身不能忘懷。這句話一講出來,正氣就起來了,皇帝的正氣也被提起來了,對!下一句說「糟糠之妻不下堂」,這個太太跟我們蓽路藍縷、胼手胝足一起過來,這個恩德不能忘,對我們的信任,我們終身要對得起。所以皇帝一聽,這件事情可能不妥。湖陽公主其實在後面聽,諸位老師們,湖陽公主聽完宋弘這一段話,心情怎麼樣?假如妳是湖陽公主妳的心情怎麼樣?很感動。真不簡單,掌聲鼓勵。這樣的心態,這一生絕對非聖即賢。真的,男女是最強的那種控制欲,能夠在男女關係當中馬上放下不執著,這輩子修行一定會有成就。

  但是我們來想想,湖陽公主是該難過還是該高興?她高興,因為她沒看錯人,她很有慧眼。假如宋弘答應了,那她是眼睛被蒙住了,她就看錯了,所以其實她是該高興的。我們來體會到,很多人為什麼會痛苦?痛苦的來源不是別人造成的。你看,「就是因為遇到你,我才會這麼痛苦」,真是愚痴,真是造業。比方說遇到一個異性同學,一開始的時候,他有這個優點、有那個優點,看到他覺得如沐春風,很欣賞他。欣賞人是快樂的,但突然起了一個念頭,我要追他,變成什麼?不是欣賞,是什麼?佔有、控制。馬上從高興、喜悅變成痛苦,得不到的痛苦。所以痛苦不是人家造成的,是自己的欲望造成的。當我們的人生「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什麼你都不爭了,我這輩子沒有什麼我一定要的,都隨緣。但我們只求自己這一生不要空過,什麼樣的緣我們盡我們的本分去付出,不可能有苦,苦都是因為執著、貪求才會有苦。

  我們剛剛講到義利之分,苦從哪來?貪欲、貪利來的。所以義是什麼,義是沒有條件叫義;有條件就是用利害,利害是欲望,欲望是不可能滿足的。我們看到現在的離婚率為什麼會這麼高?是道義的結合還是利害的結合?一利害就有計較,計較到最後鐵定悲劇收場。所以諸位老師們,一加一還有一個答案,等於多少?等於一。大家知不知道一是什麼意思?你們結婚的人竟然答不出來。我有一次在講到這段的時候,突然有個人回答,一加一等於王,什麼答案都會出現。我說,答得太好了,把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都說出來,是不是?是。王是什麼?中國聖賢人的心境就是內聖外王,內聖就是把自己的道德修養成就。外王是什麼?這個王是做表率,這個王是給人做表演。當他修身、齊家了,他面對人群、面對團體,甚至面對社會,他就能當榜樣,讓整個社會都能循規蹈矩,都被他感化,這個叫內聖外王。

  今天宋弘對太太的這分情義、恩義,有沒有達到外王的效果?有。你看那件事情過後,東漢有沒有人敢當大官以後把自己的太太休掉?那一個朝代絕對沒有人敢這麼幹,因為他一定會被人家唾棄,最後還得會游泳,你看那全民的唾棄,他會憋死。所以他這個答案也很好。「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以前的人他結婚的時候,他不是說我倆,現在喜帖開始寫什麼?我倆要在啥時候結婚。結婚都沒有去想到責任,都沒有去想到是兩個家族的事,都沒有想到要對天地負責。你做得不好,危害的是整個社會風氣,沒有這個概念。

  以前結婚,當天一大早起來做什麼?拜天公,敬天地,這件事情不是小事。所以整個禮儀當中最隆重的就是婚禮,隆重到什麼程度?隆重到我們會告訴自己,一輩子一次就好,不要搞兩次。讓你在每一個禮儀當中,深深的感悟到婚姻對人生還有對家族的重要性,所以一加一等於一,代表夫妻是一體不可分的。當太太娶回家門的時候,一進去之後,禮儀當中有一條是喝交杯酒。那個交杯酒的葫蘆,它是一個葫蘆把它劈成兩半,夫妻一個人拿一半。那個葫蘆的肉是苦的,然後盛的甜酒,顧名思義是甜的。當那一杯酒喝下去的時候,彼此體會到的是什麼心態?我聽到的都是結婚的我們的女老師回答:同甘共苦。你們那時候有沒有喝這杯酒?沒有。不能怪你們,要怪我,我為什麼不五歲的時候就出來教。所以禮儀對於整個人生的教化作用非常大,我們確實是失教的一代,當然這樣的遺憾不要再讓後代繼續下去。

  迎娶的時候,一出門,還沒踏出去,父親敬兒子一杯。你看在我們的禮儀當中,都是我們侍奉父親,怎麼可能是父親給我們敬酒!假如有一天你跟爸爸一起吃飯,爸爸站起來,你還坐著:兒子,爸爸敬你一杯。你可能都從椅子上跌下來。但是那一天不一樣,那一天父親代表祖宗敬兒子,兒子不用回禮。所以父親那個期許、那個動作,印在他的腦海裡,一輩子都不會忘。一個男子他要去迎娶的整個路上,他的腦海裡在想什麼?可能都在想父親的這一幕。所以整個禮儀的過程都是責任,包含岳父岳母把太太交給我們,也要對得起人家的父母。人生最快樂的是什麼事?無愧於人,「大樂莫如無愧怍,至誠乃得有經綸」,無愧於心,真誠心現前,這些經典上的道理,我們讀的時候都會有相應處。所以女子要出嫁的時候,都會把一支扇子往車外扔出去,大家有沒有扔過?那個是儀式,大家要重實質,不是把扇子扔掉,要把什麼扔掉?大小姐都這樣,要把大小姐脾氣扔掉,不能帶過去。

  所以「桃之夭夭」這首詩提醒我們,不只是女子,我們男子也是一樣,我們人生在做一些重要抉擇的時候,面對家庭的抉擇,面對工作的抉擇,我們要有一個不忘初心的態度。我們當初為什麼做這個選擇?我們這輩子都不能忘,久要不忘平生之志、平生之言。我們走上老師的路來,就是為了作育英才,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一想到我們這顆初心,馬上挫折感就不見了,那個難過就煙消雲散。「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現在人這種不忘初心的道義太弱了,一遇到什麼挫折馬上鳴金收兵,就打退堂鼓。退,退到哪?這個緣退了,下一個緣能進嗎?

  所以我們在聽周老師講健康的課,也從我們對身體的態度,反射到我們對人生、對人與人的態度。我們是反求諸己,還是把責任給推出去了?還是只是症狀解掉?那就「既然合不來就離婚」,就砍掉了,症狀解。不了解到人生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對著鏡子哭,鏡子怎麼樣?當然就哭;我們對著鏡子吼,鏡子當然也是吼我們。這個時候我們能不能抓住鏡子說你給我笑,你給笑。它笑不笑?不可能!當我們的心轉,所有的一切的人事物會跟著轉。所以佛門講的這句話,我們覺得能得到這句話人生無憾,為什麼?從此我們能生活得明白,人生不懂道理,糊裡糊塗,多麼痛苦,都不知道問題在哪,每天都在那裡鑽牛角尖。

  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就是人心,依報就是我們現在遇到的人事環境,跟我們遇到的一些物質環境。我們遇到的人、遇到的事件,都是屬於依報,正報是我們的心。而我們往往遇到一些情況都是先責怪外面,這就不是從根本做起了。我們再講一個譬喻,正報好像你的身體,依報好像你的影子,身正不怕影子斜掉。我們往往看到影子斜了,在那裡罵影子,可是卻不知道根源在我們身上。有一位女士她在深圳,三年前的事情,剛好也是七月份,也是七月十幾號,那時候我們到深圳辦兩期幸福人生講座。她聽完課之後,她是一個幼兒園的園長,她說,她很高興的一點,就是她底下有幾百個孩子能夠接受到《弟子規》聖賢教誨,她覺得很欣慰。這個體會非常重要,也非常好,我們往往在修道的路上,這個體會都不見得能達到。

  我們曾經聽到一個地區的教育官員他說,某某幼兒園的園長,她們園裡面的老師都沒有好好調教,學生也很亂,自己跑到佛寺去當義工,這個園長還說要到佛寺裡做才有功德。這是一個教育官員告訴我們的話,請問這樣的情況已經傳了多少人?這些聽到這個事件的人,請問對學佛的人是什麼態度?是什麼觀感?他們會認同佛法嗎?我們生執著,沒有敦倫盡分在當下去付出,我們是以身謗法。所以「近處不能感動」,身旁的人都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其家不能教,而能教人者,無之」。自己德行沒有成就,還想要去幫人,這個是虛榮心在作祟。我們不能學佛之後,念經才叫修行、念佛才叫修行、到道場去幫忙才叫修行,結果自己本來同事的關係也沒有改善,那會愈學愈分別執著,這都是值得我們觀照的地方。

  所以為什麼印祖在我們這一百年左右當中,大聲疾呼要從「敦倫盡分」開始。人假如連敦倫盡分都沒有用心,那是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怎麼還可能談上能成仙、成佛?那不可能。所以現在倫理道德的基礎,攸關各個宗教興衰的成敗關鍵。我們冷靜的從當下來依教奉行,這個非常關鍵。這個幼兒園老師的故事,欲知結果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