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7年幸福人生講座-弟子規種子教師研習營(二)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集)  2007/7/11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237-0010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老師,大家早上好。我們之前講到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天下無不是之兄弟,延伸到我們人生每一個因緣當中,我們都不要把對方的不是放在心上,造成我們對對方的不諒解,甚至對立、仇視、衝突,這樣我們就無法真誠待人,那人與人的關係只會往下降。我們修學的人是當個明白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當我們明白這個真相的時候,對於任何人惡意對我們,沒有絲毫的怨言,甚至還會慚愧、還會反省。為什麼?因為是我們先對不起人,這一世人家才對不起我們。

  而且假如這時候我們把自己放下,自己的高興不高興、難過不難過暫且先放下,我們來思考一下,對方惡意對我們,是誰造成的?是我們造成的。對方高興了嗎?高不高興?對方也很痛苦,我們也很痛苦。而且對方來給我們討完債之後,他還會墮落,會墮到哪裡去?會墮到三惡道去。你看誰是兇手?我們對不起人,然後還把人送到三惡道去。大家想通了沒有?還沒想通。現在討債有沒有討剛剛好的?沒有,都在這個緣當中造更深的業,然後他也墮落了。我們不忍心因為我們的關係,而讓他人再墮落,這是一個慈悲的觀照。

  所以,前世所有的惡緣到此為止,不跟人家計較,「隨緣消舊業」,你們好像對這句話不大熟悉,「不再造新殃」。念得很輕鬆,做起來怎麼樣?不再造新的衝突、對立、過失,怎麼做到?有一次寒山跟拾得在討論,寒山就說到,世間的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還受不受得了?還行。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對待?拾得回答:你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這個不要理他不是對著他說「我才懶得理你」,那更嚴重了。他看到你會更生氣,你就不要給他見到,順著他。因為氣是什麼?假的,等到他不氣的時候再跟他好好溝通一下。再等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又問,還有沒有其他方法?拾得說,我曾經聽過彌勒菩薩念了一段偈,裡面提到「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人家罵他,他怎麼說?好,你說得對。「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人家打他,他就倒下去,他也不還手。然後說到「涕唾在面上」,人家吐口水在他的臉上,他說「隨它自乾了」。你們現在腦子裡浮現什麼影像?一片空白?來來,重來,倒帶,涕唾在面上,感覺到那個狀態了沒有?接下來那一句怎麼樣?隨它自乾了。要契入那個意境,你不要在那裡想,怎麼可能?「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個情況不是彌勒菩薩做到而已,在我們歷史上的這些聖哲人做到了。

  唐朝有一位宰相叫婁師德,他是宰相,他的弟弟也是封疆大吏,兩個兄弟是高官。所以他交代他弟弟,假如有個人把口水吐到你的臉上,你會怎麼處理?因為他警惕他,我們官都那麼大,一定會有人嫉妒,所以應該要能包容。他弟弟說,哥哥你放心好了,他吐在我的臉上,我不會跟他計較,我只會把它擦掉而已。他哥哥說這樣怎行?他跟你吐了是對你有怒氣,你把它擦掉不是不順他的意嗎?他不就不高興了嗎?比方說他吐過來的時候,你跟他說「不然你要怎樣?」可能就打起來了。你都不擦,還說謝謝你。

  一個巴掌拍拍不響,人與人的心境的互動它是動態的,當他這樣口水給你吐下去,你都絲一毫的怒氣都沒有,還說對不起、對不起,我惹你生氣了。他的心裡會覺得說這個時代還有這種人!過沒兩天你剛好到阿里山去玩,還是到鵝鑾鼻去玩,買回來的當地特產還放在他的桌上請他吃。他的心會不會開始轉變?會。他會開始探聽,這個人修養這麼好,結果一探聽,原來是到善果林參加讀書會,這時候你就是聖賢人的好弟子、好招牌。不只是轉了這段惡緣,還讓更多的人對聖教生起信心,這樣的事情做得很有意義。

  曾經我一位長輩,他很有才華,單位有個人很嫉妒他,處處找他麻煩。但是我們修行之人不要只看到結果,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憫人之凶,考試,前幾天講過,「憫人之凶,容人之過」。一了解,這位同事家庭不幸福,常常有委屈、怨恨在。所以了解了,他也是很可憐,就不跟他計較。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同仁遇到一件事情自己沒有辦法解決,必須要找人幫忙,結果全公司的人對他都沒有好感,沒有人願意幫他。這時候誰站出來了?這時候我的長輩就出來主動幫忙他。你看當下這一段惡緣化解了,那分深深的懺悔跟尊重生起來,後來兩個人就成為很好的朋友。所以,人生最大的成就是能轉境界,把惡緣轉成善緣。

  我們再來感受感受那一句,「涕唾在面上,隨它自乾了」。諸位老師們,假如我們的修養,遇到任何境界都不會發脾氣,都不會起貪心,都不會傲慢,任何境界來了,我們都不會貪瞋痴慢疑,這樣好不好?你們好像不大羨慕這種境界,這樣好不好?假如我的心裡還是,我只要看到某個人、看到某個境界,我就把持不住了,請問這時候我們有自在嗎?不可能有自在。什麼時候能得自在?一切境界來,心裡都不會起這些妄念,這得大自在,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因為以前都看成龍武打片,我以前喜歡看武打片,可能以前殺業很重。你看那個大惡人功夫都很高,怎麼打都打不死,成龍都是被打得只剩一口氣。突然不小心撞到他的頭頂,然後他就退了好幾步,成龍說我知道你的罩門在哪裡了,就把他打敗了。諸位老師們,我們人生還有沒有罩門?有沒有?有,趕快把它封起來,你就可以「遊步三界,無所罣礙」,任何境界來你都不會發脾氣,都跟人家廣結善緣。當然這個功夫要練,從哪裡練?從最難的地方下手,哪一個人你見了脾氣一定壓不住的,可以從這裡開始。我不是叫大家直接去找他,到時候出事我不負責,是在心境上一定要轉過來。所以把他的照片放在自己的桌子上面,雖然很生氣,但是固定每天給他鞠三個躬,對不起,對不起,慢慢的就轉過來。可能你下次遇到他的時候,奇怪好像感覺不一樣了,因為萬法由自己的心生。

  我們剛剛提到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了解這個道理的人,對善緣懂得珍惜,懂得成就彼此;對惡緣生起的是慚愧的心、反省的心,希望這段惡緣不要再繼續,不要再讓對方墮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們真有這麼廣大的心量去包容,我們這輩子會有很好的成就,我們下一輩子會有很好的去處。這樣的心量平等視眾生,可以到極樂世界,可以到天國、天園去,所以世間絕對沒有吃虧的事情。我們那天說,天下沒有不是的公公婆婆,這句話講出來大家感覺如何?你看婆愛媳,婆婆愛媳婦就多了一個女兒;媳婦敬婆婆,就多了一個母親。

  在唐朝的時候,有位女士她姓李,她的夫家姓張,張李丐養。她的先生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她一個女子這麼年輕又要奉養自己的婆婆,而她的婆婆已經是眼睛瞎掉了,然後脾氣特別大,會罵人,而且還很剛愎自用,很傲慢。我們想想這個女子的處境,她還要照顧一個瞎了眼,脾氣又大,又剛愎自用的婆婆,苦不苦?苦。真的嗎?她不苦。她為什麼不苦?人生的苦從哪裡來?從求不得來。她是求仁得仁,求義得義,她每天睡的時候睡得很甜,因為她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們都覺得以前那些女人為家裡奉獻一生,好苦,請問這個苦是誰下的判斷,自己下的。因為自己有求那個很舒服的生活,會覺得她們很苦,其實她們不苦,她們的人生很單純。

  有一個老師,他們這一代生活改善了,她覺得母親一輩子幾十年照顧家裡,爸爸因為工作關係常常必須出差,所以站在她的角度,她就會覺得媽媽很委屈,爸爸照顧得太少。當她自己有錢了,自己長大了,她就希望多給母親一些照顧,就拉媽媽比方去其他宗教唱歌,她覺得媽媽不快樂,以她的角度說媽媽不快樂。當帶到其他宗教去參加這些聚會、唱歌的時候,她媽媽就覺得很彆扭,對著她說,妳爸爸信什麼教我就跟著他信什麼教。你看她母親的心非常單純,但是我們子女往往用我們的角度去孝順父母,體會不到父母的心境。我們現在賺錢,我們覺得我賺了錢,有了錢就有好的生活,一不一定?不一定。

  所以很多孩子在大都市,就把父母接到都市來住,從鄉下接過來。有一個父親,他本來是在鄉下,每天吃飽飯還可以散散步,這邊嗑嗑瓜子,那邊喝喝茶,跟這些鄰里鄉黨都很熟,都是從小的好朋友。因為孩子要把他接過去,沒辦法,兩個夫妻就從此住在高樓大廈,門一關,連對面姓什麼都不知道。你看,一個人本來都是每天都可以走來走去,在那裡散步,在那跟人家聊聊天,話話家常,突然那鐵門一關,他的心裡會很舒坦嗎?他會很習慣嗎?不會。反而慢慢住在這麼小的空間,情緒開始鬱悶,開始不舒服,然後壓著壓著可能孩子一回來就會發發牢騷,會抱怨。他的父親住了兩年,最後得了肝癌死掉了,他的母親辦完了先生的喪事之後,他的母親就說我要回鄉下去了。孩子說不行,妳就住在這兒,這裡吃得好。她說這都市不能住,再住下去我就活不了。我們要孝順父母,是要站在他們的角度孝順他們,而不是用我們的角度去孝順他。我們假如沒有學新世紀飲食,給父母過好日子怎麼過?大魚大肉每天給他吃,那到底是不是愛護他?所以真有智慧,真有正確的認知,真能設身處地,才能讓對方歡喜得利益。

  剛剛講到的這位李氏,她一生她們的信念就是要有道義、要有情義。雖然她的先生已經去世,但是她對他有那分道義在,我應該要把我的婆婆奉養好,再怎麼苦她也能接受,甘之,你看我們都講不出那個味道出來,甘之如飴。我們一直在強調慕賢當慕其心,那個心境感受不到,我們很難契入這些聖賢人的境界。其實這些心境我們不容易體會到,是我們成長的過程,道義的感悟薰習太少,欲望、自私自利的薰習太多。插播一下,剛剛我們看的電視,王希海,可能我們學佛的人就會感受到,他這樣照顧他的父親,他父親都已經接近植物人的狀況,那他父親應該是很痛苦,父親怎麼會快樂?我們先站在一個孝子的心境,而這個孝子他對生命的體會,他覺得死了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他希望能夠讓父親多活一些歲月。因為在大陸,他們的認知是死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以一個他對生命是這種認知的狀況,他竭盡他全身的力量,希望父親多活幾年。我們要去感受他那個心境,不能以我們的認知去要求他。

  但是以他這個心境,假如他真正聞到佛法了,他會怎麼做?他會竭盡全力幫助父親趕快脫離痛苦,趕快盡全力做功德幫助他的父親。所以以後有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拿《地藏經》給這個孝子看,他有所領會,就會用更好的方法來幫助他的父親。你看這個還是重點,當慕其心,去感受他的心境。還有像許浚他寫這本《東醫寶鑑》,我們在看的時候,感覺上好像他的書的境界超過我們中國的李時珍。超不超過不是重點,重點在哪?病人能不能得利益。我們修行人,我們學文化的心境,是成人之美,我們這些東西能讓人得利益,統統布施出去,完全沒有利息。你看我們幾千年文化有沒有「版權所有」四個字?沒有,只要人家能得利益,都給人家,人家覺得他們比我們高也好,這個我們不計較。

  這個李氏因為是個女子,又要照顧瞎了眼的婆婆,所以她只好當乞丐乞討。一個女子當乞丐已經很苦了,還得要奉養婆婆,就更苦了,婆婆脾氣大,已經很難伺候,又是剛愎自用,就更難侍候了。講到這裡,諸位老師們,我們的人生有沒有比她慘?沒有。這時候要體會一句話叫「知足常樂」,沒有比她慘,這樣就不錯了,知足常樂。在這過程當中,也有很多有錢人拿錢要娶她,要收買她,但是她都是如如不動,把這些東西給扔掉了。後來她婆婆去世了,她給她安葬好,自己就出家修行。她到八十多歲的時候,修得很好,坐著,沒有生病,念佛往生。所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吃虧沒有?我們現在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都覺得頭皮發麻,因為這個李氏現在是西方的阿惟越致菩薩。她聽到的時候說,對,這樣做,人生值得,沒有白做,我的選擇也沒有錯誤。其實人假如不循著道義,良心已經慢慢被利所遮蔽住,就不可能有人生真正的快樂。

  所以「大樂莫如無愧怍,至誠乃得有經綸」,人生最大的快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我們聽到這裡說我以前做錯很多事,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我們當下要走的是無愧怍的人生。往往我們真的立身行道之後,以前結的惡緣都會對我們刮目相看,自然能夠轉得過來。至誠乃得有經綸,所有這些古聖先賢的經典我們跟他能貫通、能感悟,最重要的是我們有至誠的心。假如今天我們對人不至誠,縱使五經、十三經都背下來,講得也沒有辦法攝受人心,那個只變成研究而已。所以我們是學儒,不是儒學,我們是學佛,不是佛學。

  我們想到了上次我們有提到,在明朝有個讀書人叫吳子恬,大家記不記得?這個吳子恬他的後母虐待他,他本來要去找後母理論的,但是他的妻子勸導他,說倫常不要起衝突,所謂「倫常乖舛,立見消亡」。諸位老師,你們抄筆記抄這麼多,都抄在紙上,筆記要抄在哪裡?要抄在心上,不是文字的理解,而是心境的體會。我們真的記住這句話,以後在家庭的綱常當中我們懂得忍辱,不要起衝突。他的太太勸了他,他也就釋懷了,就沒有去跟後母計較。所以,他的太太對自己的婆婆也是非常孝敬。後來他的父親去世了,婆婆就自己私藏了千金,又把家裡的田產分成三分,自己跟兒子拿最好的,把最差的、貧瘠的給了她這個大的兒子,前妻生的兒子。這時候吳子恬受不了了,又要去找後母理論,他的太太又勸他不要這個樣子,我們能忍則安,和為貴,忍為安。諸位老師們,假如您是遇到這個情況,您會像他的太太一樣做嗎?會不會?現在這種媳婦還找不找得到?假如這種媳婦找不到,那只有敗三代的分。你看娶個好的媳婦可以旺三代,不好的媳婦會敗三代。

  後來沒幾年,他弟弟把錢都花光了,染上賭博,所以母子兩個人已經全部家產敗光,流落街頭,很悽慘。假如您是吳子恬,接下來會怎麼做?這時候會不會對著上天笑三聲,蒼天有眼,你也會有今天!這樣行不行?這樣會被人家笑死。你看這種人,這樣子對待自己的母親,對待自己的兄弟。所以他的太太馬上說你還杵在那裡幹什麼,趕快去把母親、把弟弟給接回來。又接回來奉養他們,照顧他們。我們想一想,這個心態對我們的人生非常關鍵。當他的後母、當他的弟弟在私吞財產的時候,請問他們知不知道這麼做是錯的?知不知道?知道。可是為什麼那時候也這麼做?她已經變成貪心的奴隸,她控制不了自己,不是她不知道這樣做不對,而是她已經欲令智迷。可是當她落魄成這樣,孩子還是完全不計較,包容,還照顧他們,她的良心會被喚醒了,他的弟弟的良知也被喚醒,後來弟弟也把賭癮給戒掉了。一家從此就和樂,不然這個家很可能延續不下去。

  大家覺不覺得吳子恬這樣很吃虧?覺不覺得?後來他生了三個孩子,三個孩子都考上進士。你看,人欠你,天會還你,這一忍,他的家道完全就興盛上來了。生三個兒子都能考上進士,這也沒幾家有。可是他憑的是什麼?憑的是爭嗎?憑的是聰明嗎?都不是,憑的是厚道,憑的是孝心,憑的是不見父母、不見兄弟的過失。所以這一句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延伸到無不是之一切親朋好友,這對我們人生有很深的反思,值得我們去感悟。

  我們之前跟大家是提到家道,化民成俗,在家裡的角度是家人,所以形成的是家風,最重要的教學是家教。古聖先賢教誨我們要懂得小跟大是圓融的,我們不要聽一個道理,好像這個道理就侷限在某個情境而已,某個關係而已,這樣學會把我們的悟門給阻塞掉。比方我們常說到「孝悌為傳家之本」,我們來看,孝悌是傳家之本,我們從傳家當中可以想到,要能齊家首先要怎麼樣?身修而後家齊。所以孝悌不是說要求家人先有孝悌,誰先要做到?自己先做到,所以小到個人要孝悌,推演再大一點的,家,更大的,團體、社會、國家也要用孝悌。我們今天假如治理一個公司團體沒有孝悌,能不能經營得好?不行。有孝悌才有家的感覺,才會非常團結。我們來看看現在的企業當中有沒有孝悌的精神?多不多?不多。所以中小型企業不到五年都倒光了,但是有孝悌承傳的團體,他就會很興盛。

  曾經我遇到一位校長,她現在已經快八十歲了,她也是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她在幾十年前當校長,她的一段話我們也很受益。遇到長者,他們都有很寶貴的人生經驗,我們懂得去向他學習。她說到她以前帶班的時候,比方帶小孩子跑操場,她是個女校長,她一定會跟著學生一起跑。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站在旁邊納涼,「跑那麼慢,快一點」。當她帶著學生跑,而且是跑在前面,學生感覺心境一不一樣?不一樣。比方說學校做操,她都會站在學生的前面一起做。假如學生在那裡做操,老師在旁邊搧著扇子,學生做得起不起勁?他可能在那裡,老師沒看到了,累死我,我不做了。所以雖然是一些小細節,但我們可以感覺到,她在任教當中的那種態度是以身作則。

  她有個孫女,小時候練舞蹈,練芭蕾舞還要劈腿。這個老人家陪著孫女一起去練,結果她練得比她孫女還認真,她的孫女看到自己的奶奶練得這麼的認真,她敢不敢懈怠?不敢。大家一想到,這樣不是會痛死,結果老人家現在已經快八十歲了,她還可以劈腿。她那天還說「來,我劈給你看」,我說不用了!那個精神,她在面對她的學生,面對她的家庭、晚輩,都是這個心態,所以大家都很佩服她。她那時候當副校長,還不是一把手,遇到了唐山大地震,很嚴重,她們在附近也受到波及。當下她做了個決定,就把一些女老師,剛好先生不在身邊,出去工作了,她把這些女老師找來學校的宿舍一起住。孩子還小的趕快過來,因為不知道還會不會有什麼情況,所以大家聚在一起互相照料。你看這是什麼樣的心境?把同仁都當家人一樣的心境來照顧。學校其他的同仁,一些主管就說話了,妳把她們都叫到學校來,那要增加我們多少的工作量?你看我們現在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是道義放第一位,還是自己的方便不方便放在第一位?這個義利之分就是君子跟小人的分野。這位校長跟他溝通,假如我們設身處地一下,我們的女兒也好,我們的太太,就自己一個人或者帶著幼小的孩子,在遇到這麼大的災難的時候,我們希不希望有人照顧他們、協助他們?當然希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這位校長只要她的同仁的家人,尤其是父母生病了,她一定會去探望他們父母、家人,所以老師跟她的關係非常好。只要有老師生病了,他們在大陸的習慣是必須這個老師去請代課,他已經不方便,他已經病了,他還得要去張羅這些事情,其實對他也是個負擔。這位校長遇到這個情況,都會跟這些不方便的同仁們說,我去幫你代就好了。你看現在我們這樣就會想,這樣我多累!其實不然,同仁之間關係會非常的好,非常的感恩。再來,校長的心念是什麼?她說我是一個從教者,假如全部只做行政,我會脫離教學,我不希望跟學生之間的關係疏離,我要常保我教學的這些經驗、體會,所以她一舉數得。其實人生只要循著道義去做事,一定是一舉數得,沒有吃虧的道理。大家怎麼用不大相信的眼光看著我。

  我曾經到了龍肚國小,跟大家講過了,每天下課還可以爬爬山。那時候我們有同仁孩子都還小,所以他們來當導護都非常的累,家裡還有小孩要照顧,還要趕著過來當導護。有時候我知道了,因為我住校,我說某某老師,這個禮拜你不用這麼趕,我幫你站導護。他就覺得很歡喜,謝謝,謝謝,我就站導護。因為龍肚是在客家莊,我到了客家莊,也希望多跟這些家長接觸,讓他們對我多了解。因為語言不通就已經比較不容易溝通,藉由這個機會多跟家長更拉近距離。我到龍肚國小以前,先學了一句客家話,「我聽不懂」。我怕他跟我講半天我也不知道怎麼辦,我就可以先跟他說我聽不懂。我在那站導護,就會感覺佛陀的四攝法可以用得上,布施,內財布施。

  所以這些孩子,比方車子開過來,我幫他們開門,來,趕快下車。有的剛下來,坐著媽媽的摩托車,書包放前面,我們很主動的趕快把他的書包拿起來,幫他的孩子背好。本來那個母親騎摩托車過來的時候,連一點血色都沒有,然後你就會看到後面有一個小一號的也是沒血色,那個家庭影響太大了。你看一個母親都不笑,她的孩子縱使小時候常笑,最後也都笑不出來了。但是騎過來了,我們給她做這個動作,然後向她說早上好、早安。你這樣喊三次、喊四次,他母親的臉部就開始放鬆了,之後就會跟我們打招呼了。父母對老師的感覺,信任愈高他愈放心,他的感覺又會影響孩子對老師的態度。所以,我們希望跟孩子、跟他的家庭結這個善緣。

  然後其中有個孩子,他就有一天就把我找到旁邊,他說老師,有件事我告訴你,但是你不可以生氣。我說沒事,你講。他說我媽媽說你好像要選議員,要選立法委員,在門口都是笑笑,好像在拜票。所以,這些家長他們都在看,也很有意思,觀察得很仔細。其中有個孩子真的都沒什麼笑容,才四年級的孩子,後來考試不及格,我就剛好三個不及格,我就把他們三個人重補考,重新再考一次。那時候我是教自然科。結果讓他們三個人考試才知道他們的語文程度太差,其實是題目看不懂,我就念給他們聽,一考都及格了。但是就在那個過程當中,孩子的心境在轉變,他考不及格,他不是第一次考不及格,他可能在考試的過程他的信心已經一點一滴在被消磨掉了。可是考不及格他本來的心境是很消極的,現在老師陪著他考,一題一題念給他聽,他感覺到溫暖,慢慢的那個心態,你看你本來會的!考及格了回去了。

  那個孩子有一天下課的時候到我的書桌前,他就很慎重的樣子,突然間他的手就抱起來,然後就對我說「參見師父」。你看你就這樣子對他關懷用心而已,他的反應就很強烈。然後單膝跪下,當時候我沒有像大家這麼笑,能不能笑?這時候是感受到孩子那分尊重,所以我那時候也變得很嚴肅。我馬上把他的手扶起來,對著他說「拜師可是很嚴肅的事情,你可要想清楚」。然後他很認真的想了一下,想了幾秒鐘,又跪下去「參見師父」。這個孩子從那次以後考試都是九十幾分,你看從不及格到九十幾分。我離開那個學校以前,每次都是九十幾分,其他科目我不知道。

  所以,一個孩子真的感覺到你對他的愛護的時候,他會不忍心因為他成績不好而讓老師傷心,他會希望自己表現好,讓老師能夠歡喜,能夠欣慰。當然孩子有好的表現,這個時候我們也要布施,也要給他肯定。因為他考九十幾分,我要頒獎給他,但是其他九十幾分的也很多,所以我就頒了好像頒了二、三十個獎,所以荷包損失了不少。但是我們要了解,愈施怎麼樣?你們好像對真理信心不夠,愈施愈多。我就頒了一個最佳進步獎,我說你們猜猜看,這次月考進步分數最多的是幾分?他們猜十幾分、二十幾分,我說都不對,三十幾分。然後全班就自自然然鼓掌,就看著一個人突然走路有風走出來了。你看他的信心就這樣一點一滴在形成。

  同仁之間就像一個家庭一樣,這個團體會很興旺,而我們每天上班不只不會累,會覺得很歡喜,跟學生也好,跟同仁也好。我之前在龍肚國小的時候,我是吃素,但是同仁都把我們當做家人看待,都會給我們加很多菜。這是我們剛剛講到孝悌,小到個人要修行,大到家庭、大到團體,甚至大到整個國家、天下一定都要孝悌。你說治理一個國家、天下,假如領導者面對老者沒有孝敬的心,面對所有的這些子民沒有像兄弟的愛護,這個國家怎麼可能治理得好?所以小到家庭。再來我們一個班級,學生,這就是班風,當然形成的就是班級的文化。學校,全體教職員工,這就是校風,這就是學校的文化。企業也是一樣,整個成員,這就變成整個企業的文化,靠的是什麼?現在企業界最常講的叫學習型組織,都還是要教學為先。

  所以有個校長他就很頭大,他說學校都很髒亂,怎麼辦?諸位老師,今天你是校長,學校很髒亂怎麼辦?以身作則。還有沒有其他答案?自己先去撿,是不是?以身作則這個叫標準答案,只會在考卷出現,不見得會在行為出現。我的校長,剛好也姓蔡,蔡校長他本來是在我們高雄中山高中當校長,他退休以後全心全意弘揚文化,而校長對我的影響非常大。當初我一進校門的時候,有一次我去打球,看到我的校長在那裡巡視校園,蹲下來把紙屑撿起來。是背對著我,校長不知道我在後面看,這一幕我這輩子都不會忘。這節課我們就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