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7年幸福人生講座-弟子規種子教師研習營(二)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九集)  2007/7/10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237-0009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老師,大家下午好。剛剛我們從佛門一個公案,阿難尊者跟他另外一個師兄他們的一段因緣,因為前世埋老鼠感來好的緣;他的師兄是起了嫌棄的念頭,所以在這一世果報很不一樣。我們從阿難尊者是我們的學處,其實他的師兄是不是我們的學處?也是。所以,一個故事當中,每一個角色都是我們的學處,「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所以阿難是我們的學處,他的師兄是我們的學處,請問老鼠是不是我們的學處?是。你看牠在一旁跟人家結的很可能是惡緣,因為一般大眾看到牠,心裡可能生起一個厭惡的心。牠假如在馬路當中,熙來攘往經過了一千個人,一千個人當中都起了惡的念頭,那牠下一輩子要轟多少人出門?我們感受到這裡,也不願意讓老鼠跟大眾結惡緣,趕快把牠移開。你看各個角度其實都是學處。

  剛剛我們提到人生的目標化民成俗,我們不管在家庭的角色或者是在我們的事業團體伙伴當中,能夠化民成俗才能讓家業、事業有好的發展。在化民成俗,剛剛是提到家人,這是家風,靠的是家教。學貴立志,我們希望自己的家風、家道能承傳多久?曾經想過這個問題的老師們舉手。你看這件事重不重要?我們每天在引導孩子走他的人生路,假如我們都沒有向前看,看得很深遠,那我們每天帶的路到底正不正確?我們假如只看到眼前,看到明天而已,看不到一生,看不到生生世世,那我們可能引錯路。可不能孩子走在我們後面,問我們說,媽,妳去哪?爸,我們要往哪裡走?你回頭看看他:你問我,我問誰?很可能我們的孩子會問我們:「爸爸,我們的人生價值在哪?我們人生到底要怎麼經營?」這樣的問題我們能回答嗎?我們有五千年的歷史,也給我們很多寶貴的好經驗。你看孔夫子的家道兩千多年不衰,范文正公家族一千年不衰,留在他們子孫心田裡面,最重要的人生態度是什麼?這個是關鍵,這就是家道的核心。

  我們都讀過「義田記」,你看范公死的時候,因為他的錢都是已經算好了,一進來就趕快布施出去救濟親人、救濟鄉族,所以他沒有閒錢,往生的時候買不起棺木,還是一些好友大官幫他辦後事。所以「義田記」裡面講,「惟以施貧活族之義」,施貧活族這一分對人的道義,「遺其子」。而他的孩子范純仁後來當到正宰相,比父親的官位還高。這件事比較少人知道,因為我們的文化當中,自己的成就愈高,都會把這個功勞很自然的給誰?給自己的父母,因為沒有父母的教誨、沒有父母的教養,不可能有今天。

  在《中庸》裡面,有一段提到我們祭祀的原則,這段原則也很令人感動。今天父親是士大夫,「父為士,子為大夫」,兒子是當到國家的重要大臣,卿大夫了,「葬以士」,祭祀這個父親的時候用一般讀書人的禮,但是往後每一年祭祀都用大夫禮,「葬以士,祭以大夫」。因為這個父親幫社會培養了一個棟梁之才,每年都紀念他,這就是我們文化當中「飲水思源」的精神。范純仁當皇帝問他,問到父親給他的影響,他就是說出了那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而且傳到現在,我們沒看到范公有出一個敗家子來,我們不小心就會生一個出來,人家生了一千年都沒出來。你看重點在哪裡?德!福分庇蔭子孫之外,更重要的是德風、榜樣,讓子孫效法、學習。所以人生急的不是留多少給錢子孫。

  你看我們現在當父母的人,真正想到要留給孩子什麼?腦子裡浮現的是什麼影像?房子、車子、錢。真的失教太久了,這樣的態度假如在兩百年前,會被人笑死。現在風氣的退化太嚴重了,古代是講「修身如執玉,積德勝遺金」。我們人現在缺乏冷靜思考,哪一個家族是因為留了一大堆的財產,然後愈來愈興盛?一個都找不到,結果一窩蜂的人往那裡走,飛蛾撲火不是蛾在幹而已,人也在幹這個事情。你看積德,我們現在冷靜來想想,我們的人生的哪一個態度、行為深深印在我們孩子的心目當中?我們自己想起父母的時候是盡忠職守,是父親在幫奶奶按摩、幫她搥背,是看到兄弟姊妹這些團結的影像,那個已經傳下來的家道、家風。我們清不清楚留在孩子心目當中的影像,這是我們生命的延續。

  記得半年前,剛好半年左右,在平鎮高中,沒有半年,差不多兩、三個月前。我們在平鎮高中跟大家一起交流的時候,進來了一個長者,這個長者進來之後,非常認真的聽課,還做筆記。這是我們三、四年來第一次看到一個官員聽課這麼認真,還做筆記。那個時候我也不知道這位長者的身分,但是一看他很有福相,應該是當官的;像我這個樣子就不是當官的,一看就是書生的樣子,安貧樂道,人要樂天知命。這個長者的態度讓我們在台上印象非常深刻,剛好後面半個小時講到范文正公的風範。後來下來才知道,這位長者他是桃園縣副縣長范副縣長。他就上台來,第一句話給我們非常深刻的感動,他說「諸位朋友,我是范文正公的後代」。我們光聽到副縣長稱呼自己的祖宗的時候,有沒有感受到他對祖宗的那分崇敬?有。這一分對祖宗的崇敬,對他的生命有沒有影響?有非常大的影響,他可能從小就是一個態度,我要為祖宗爭光,我不能給祖宗臉上抹黑。

  就是這一分道義的承傳,這種家道的薰習,才能讓他的子孫都這麼優秀。我遇到好幾個了,大部分都在教書,都是很好的行業。這位副縣長他一輩子就是造橋鋪路,他在台北捷運算是最重要的幾個負責人之一。因為公職很賣力的做,後來朱縣長又把他找來,因為他已經退休了,這麼有德行的人不願意讓他退休,又把他找來桃園縣服務。你看一千年之後,范公的子孫站在台上讓大家肅然起敬。我們在湯池也有范公的後代來參加課程,他上台的時候就說,「我很慚愧,我是范文正公第幾代的子孫」。當他講完的時候,底下響起一片的掌聲,還有的人很激動,站起來給他鼓掌。請問這一幕給我們人生什麼啟發?都沒有啟發?希不希望我們的子孫以後受到這樣的愛護?你們的希望都很微弱。

  我們有一位老師她就回想到,當初因為她的爺爺是村裡面的幹部,非常愛護大眾。遇到一些糧食比較短缺的時候,都會把好的糧食讓出來,然後自己吃米糠,那些景象都留在這個老師的腦海裡。我們常常一期一期的種子教師培訓之前,都會讓這些老師自我介紹,都會談到他的家庭狀況。談下來以後,我們都很清楚,這些老師能夠拋下自私自利,而一心一意來為往聖繼絕學,有這樣仁愛的心地跟使命感,源頭還是他的家教。所以我們都從中知道,果然有來歷,都是真的有家道的人,他才會走上這一條利益社會,甚至利益民族的事業。

  這位女老師她讀中學的時候就必須住校,禮拜六、禮拜天才回到自己的家。有一次她回家的時候,因為在村落裡面必須下了車再坐摩托車才能到家裡。這個摩托車司機把她載到家裡面,看到他們家就很好奇的問她:某某人是您的什麼人?這老師說:那是我爺爺。當下這個個司機露出很佩服的表情:你爺爺以前做很多好事,我們都曾經受到他的照顧。說著說著這司機上車了,準備就騎走了。這位老師說:我錢還沒有給你。他說:不用,不用!得到啟發了沒有?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坐車不用錢?這個引導有點偏差,這是愛人者,人恆愛之。我們對人的那一分善,一定會再回到我們的身上,大自然自然的循環。所以,我們所做對社會的貢獻,也都會加在我們以及我們子孫的身上。

  透過我們深入對教育的了解,自己對人生也有很多明白。我以前都感覺各地的長輩親人、親戚對我都很好,很照顧我、很疼愛我,我以前還以為我長得滿可愛的,所以他們很疼我。後來慢慢自己成長,看事情比較有深度了,才明白都是因為父母在對待親戚的時候非常的用心,真誠付出。所以這樣的態度都留在我們這些長輩的心目當中,看到他們的孩子來了,都會盡心竭力的去照顧。我們其實都是受父母的庇蔭,我們也受祖宗的庇蔭。所以《易經》講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諸位老師,當我們看到這兩句話,我們的人生有沒有得到啟發?有沒有得到明白?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感受到的這個真相,我們感激我們祖宗的庇蔭。全世界只剩下一個民族屹立五千年而沒有斷滅,這是不是偶然的?不是,是因為什麼?積善之家。我們的祖宗很有德行,才能夠讓我們的後代這麼興盛。

  所以夫子在《中庸》當中講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他富有四海,「宗廟饗之,子孫保之」。你看宗廟祭祀,不只是大舜的後代祭祀他,所有炎黃子孫都祭祀他,他的福分非常的大,而且他的子孫到現在四千年都不衰。我們在座有沒有姓陳(耳東陳)的老師,你們是大舜的後代,待會兒你們走出去可能感覺會不大一樣。姓陳的後代;古月胡,姓胡的也是大舜的後代;姓田,田地的田;姓虞,虞舜的虞,這都是舜王的後代。大家聽完不要覺得很失望,我不是。你們放心好了,我已經幫你們調查好了,大家假如不是堯舜禹湯的後代,就是文武周公的後代。因為只有這樣的祖宗才能五千年不斷,其他的民族都沒有了,這不是偶然的。諸位老師,我是周文王的後代,我就是讀那個「德育故事」,前面我們周朝的始祖蔡仲寫的一篇對我們後代的期許,裡面就有提到我們是文王的後代,不能給老祖宗丟臉。從那個時候開始,我走路就有點風,是要承傳德風,不是很驕傲的風。

  我們感受到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感恩心起來了。我們有祖宗,我們以後也是人家的祖宗,所以責任心也同時提起來,從我們的風範,能夠再傳五千年不衰的家道。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們絕對不願意做殃及子孫的人。有了這種感恩心、有了這種責任心,人的行為自然收斂,自我要求。所以剛剛也講到「積德勝遺金」,你看舜王他本身是個農民,而一個農民因為孝達到了極處,成就了他的學問,他的福分也同時降臨,有這麼大的福。

  所以一個人一生能把福分、德行修到極處,大家相不相信?信為道元功德母,世出世間一切的成就,根源都在信心,沒有信心啥事都不可能做得起來。信心重要,我們看到范公的榜樣,我們看到大舜的榜樣,都已經有榜樣了而做不到那是我們的恥辱,是不是?我就別再逼你們了。我們念那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這是羞恥心。《了凡四訓》講「彼何以百世可師」,他們能夠傳百代的老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染上這麼多壞習慣,還幹一些偷偷摸摸的事,還以為人家不知道,不知羞恥,「將日淪於禽獸」而不知道,世間最羞恥的事就是這件事情。世間最羞恥的事就是本來可以成聖成賢,居然把自己糟蹋成這樣。所以「恥之於人大矣」,羞恥心對心影響特別大,「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今天人家都已經做到了,我們看了還說我做不到,太沒志氣了。

  孟夫子有段話也很值得我們去體會,孟夫子講「待文王而後興者」,就是遇到文王的風範,才覺得我應該好好的來學習,這樣的心境,「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真正的英雄豪傑,他的前面沒有任何的榜樣,他還是會好好的去做出來。不能說都沒有人做到,我就不做了,他一定是當仁不讓,捨我其誰,前面縱使沒有人,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做。諸位老師們,假如今天我們的師父不做了,你們做不做?好像有點被逼的感覺。孟夫子說「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縱使前面沒有榜樣,我們還是勇猛奮進。師父不做了,我們做不做?楊老師不做了,你們做不做?天底下沒有半個人做了,你做不做?大舜的家道要傳下來了,我有點感動,對不起。

  慕賢當慕其心,我們要學古聖先賢,最重要的學他的存心。德的根本是孝道,大舜對待他的父母是什麼樣的孝心?你看父母,繼母跟父親都要置他於死地,都要害死他,他有沒有埋怨?他完全沒有埋怨,只記住了父母對他的好、對他的恩,其他任何不愉快,一點都沒有留在心上。這樣的心境吃虧了嗎?很可能旁邊的人為他抱不平,可能還組成十人小組要去找他爸爸理論。這時候大舜會阻止他們,我的父母沒有錯,是我自己做得不好。現在社會上假如能看到這樣的風範,真會讓人為之動容。現在這樣的風範愈來愈少,反而是罵自己的父母,罵自己的公公婆婆。那句話好像逞一時之快,但這句話不知道會折自己多少福!而且他的家道很可能就要斷了。不孝是最大的罪過,怎麼可能還能夠傳承下去,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舜王那種對父母的愛慕之情、孝敬之心,跟他小時候沒有兩樣。你看小的時候一、兩歲,兩、三歲,犯錯了,父母打小孩,那個小孩怎麼樣?抱著父母抱得愈緊,那是天性,父子有親。而大舜已經成年了,當父母對他不好的時候,他會跑到空地上哭泣,覺得都是我做得不好,那種心情跟嬰兒的赤子之心完全一樣。所以,大舜幫我們演出了「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當我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裡面歡喜還是很難接受?假如覺得好像怪怪的,吞不下去,這個時候要冷靜,我們的孝心不夠。我們再來細細的來理解這句話,每一句經文、每一個道理都有信、解、行、證四個過程。這句話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我們相不相信它是對的?這個很重要,你不相信就沒有辦法理解。我們來理解看看。

  父母是不是聖人?不是。有沒有可能做錯事?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為什麼說無不是之父母?這意思就是我們為人子女不把父母的過失放在心上。因為父母不是聖人,當看到父母有過失的時候,非常憂慮、緊張,深怕父母會墮落、會做錯,所以是那種時時刻刻要導正父母的過失,成全父母、成就父母的心境。當我們能體會到這分心,要做《弟子規》那一句「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會做得非常的自在。「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現在父母跟我們講話有一點衝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火都快壓不住了,能做到號泣隨,撻無怨嗎?我們能做到或沒做到,都直接影響我們的人生,也影響我們的後代。諸位老師,當我們脾氣快壓不住的時候,後代就開始消失了,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這種氣氛?當我們能伏得住,後代的福分就一點一滴在積累,是一體不可分的。當人真正了解,跟父母、跟後代是一體的,他的行為自然就會檢點、就會謹慎。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們看到閔子騫,他也做到無不是之父母,閔子騫的後代也曾經到過我們中心一起交流。我們看到閔子騫是什麼樣的心境?他不見父母過失,他時時想著如何讓家裡更好,後母對他的虐待他完全沒有放在心上。剛好有一天他駕著馬車,帶他的父親出去,駕著車,因為那天天氣太寒冷了,他的後母是用蘆花幫他做棉襖,根本不暖,看起來是很蓬但是不保暖。然後又在前面駕車,所以整個冷風颼颼,他就受不了發抖。他的父親看他穿那麼多衣服還發抖,假如讓人家看了,說這個母親沒有好好照顧他,虐待了他,你不是讓你的後母受到人家的誤會?所以父親就有點生氣了,你穿那麼多還發抖,就拿著鞭子抽了他一下。結果抽在他的身體上面,把衣服給打破了,這個時候蘆花飛出來,父親在當下才明白,原來是自己的兒子被虐待,趕回家裡當場就要把他後母給休了。

  諸位老師們,假如你是閔子騫,您當下的心情如何?長期被後母虐待,我們會不會站在那裡說,妳也有今天,蒼天有眼!我們的心態就已經決定了自己跟後代的未來。你看閔子騫當下那種至孝,感動了天地,感動了多少的人!因為他時時只把父母、把兄弟放在心上,孝悌達到極點了。所以夫子也非常讚歎閔子騫,夫子常常透過學生很好的行為樹立榜樣。在《論語》裡面,孔夫子讚歎閔子騫,說到人們絕對沒有辦法離間閔子騫的家庭,因為他們孝悌已經做到極點。這段話我們要反過來思考,我們的家庭有沒有可能因為讒言,而造成家裡面之間的隔閡甚至是衝突?會不會?會。那我們就要把孝悌演到極點就不會,所以夫子讚歎沒有人能夠去離間閔子騫的家庭。我們聽到這裡會不會覺得那個進讒言的人很可惡?會不會?進讒言是緣,行有不得要反求諸己,人家為什麼讒言進不了閔子騫的家?為什麼進得了我們的家?

  所以任何事情的發生,絕對不要怪別人,真正的原因一定在我們自己身上。人能這樣去觀照,很多人生的境界能夠化險為夷,不然最後一定是不可收拾。情緒用事,互相責怪,天翻地覆。所以有句話提到,「讒不自來,因疑而來;間不自入,乘隙而入」。讒言不是自己來的,因為我們親友之間不夠信任,因疑而來;間不自入,離間也不是無中生有,它是乘著之間有隔閡、有嫌隙了,乘隙而入。真正能時時反思自己,他能化危機為轉機。閔子騫看到父親這麼盛怒之下要把後母給趕走,趕快跪下來哀求父親說,父親,你不能趕後母走,「母在一子寒」,母親在,只有我一子寒冷;「母去三子單」,母親去了,連我兩個弟弟都要挨餓受凍。你看那一段言語,對他的後母、對他的兩個弟弟有多深的感觸!一個孩子都能處處為我、為我的孩子著想,我居然還這樣對待他!所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整個家就變得很和睦,他的家道也到現在也很興旺。

  所以無不是之父母,因為我們學了,舉一要反多少?反一切。天下無不是之兄弟,還有沒有?天下無不是之,君臣關係需不需要這樣的心態?需要。領導人也不是聖人,他還是會有錯誤,但是我們把同事、把領導人的錯誤放在心上,根本就沒有辦法真誠的交流、真誠的合作了。我們在人生的道路當中,先問自己對不對?別人對不對暫且不要去計較,自己先做對了,但往往我們把意念都放在自己先做好,就能正己化人。可能有人又說了,我到最後我都做得很好了,他還不變怎麼辦?你看我們都很擔心以後。說實在的,當領導他自己都不改過,而你不斷提升你的德行,你都是這麼盡忠職守,到時候這麼好的員工他留不住。

  人真的沒有好的福分,不可能會有很好的下屬,到時候你就會調到更好的人底下去。調不到很好的人要怎麼樣?反求諸己。你看《論語》裡面有段話提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一個好的領導,君子,很容易跟他合作,但不容易取悅於他,因為他比較不喜歡被諂媚巴結,易事而難說。難悅還得要取悅於領導,這種事情做起來累不累?從大家的反應,我都知道大家過去生都是正直的讀書人,都不幹這種事情。像我叫我去稱讚講那些不實在的話,我都講不出來,難怪換那麼多老闆。後來遇到楊老師正人君子,我們不用花在這些上面,一心一意好好的幹活,工作最重要。所以易事,因為他們都是為人民、為大眾著想。「說之不以道」,他不會喜悅的,「及其使人也」,他真正要用人的時候,「器之」,他會看你的真正的本事,所以你不用跟他拍馬屁。這是君子。小人「難事而易說」,你很難跟他共事,因為他怪東怪西,事情做錯了都怪底下的人,很難跟他配合。難事而很容易你給他講幾句好話,他就高興的半死。「及其使人也」,他用人的時候「求備焉」,都會怪別人,這裡不好那裡不好。

  那我們到底要跟君子還是跟小人?君子。對!所以今天我們在工作當中遇到沒有德行的長官,你也不要很難受,你就盡你的本分就對了。你說這樣我就不能升官了,那我們還是貪。但這樣的人他做不穩的、做不久的。當你老實的在你的本分上,你就有很多的正機會出來,真正遇到好的領導就會重用我們了。所以諸位老師們,要沉得住氣,烏雲不會常常密佈,總有一天會怎麼樣?烏雲還是會散掉的。當我們假如處在社會風氣比較不盡人意的時候,我們應該期許自己是扭轉這個不好社會風氣的一股強的力量。我們看到縱使是夏桀、商紂這樣的暴君,他們的臣子還是盡忠的在勸誡他們,所以一個人要盡臣道,不管他侍奉哪樣的君主,其實還是沒有障礙的。這種心境在《孝經》裡面提到,「進思盡忠,退思補過」,時時是想著如何讓領導、讓國家社會更好,是這個心境。

  再來,「天下無不是之朋友」,還有沒有?《中庸》裡面講「誠者,物之終始」,所有事物要有很好的發展,最重要的是真誠。當我們見人過失放在心上的時候,有沒有可能有真誠?就不容易,所以無不是之朋友。還有沒有?夫妻,夫妻為什麼每次都是敬陪末座,值得我們思考。大家要了解修行的道路當中,要從最難的地方克下去,不然叫玩弄聖教、消遣聖教。有沒有道理?你看你們都不敢承認了!我們以前聽師公講不要玩弄佛法、不要消遣佛法,怎麼才能不玩弄、不消遣?從自己最難的地方下手,這才是真正不玩弄。現在內心裡面想,我們最難面對的是哪個人?一看到他脾氣就壓不住,從他開始,我們用真誠感動他,好不好?還是不要強人所難,還是水到渠成好了。

  剛剛有聽到有老師說夫君,我們看「醫道」,有沒有看到他太太怎麼稱呼他?夫君。這兩個字喊下去先生都茫酥酥,有沒有?所以言語很重要,言語是表達內心的那種誠意,還有那種尊重,所以這個很關鍵。請問我們都怎麼稱呼先生、太太?還在別人面前說,「我們家那個老頭、我們家那個老太婆」,這樣的稱呼傳出去之後,對方好不好受?不好受。人往往在言語當中,內心、情緒都有障礙,比方「你爸、你媽」,聽起來舒不舒服?很不舒服。夫妻是一體,這樣的稱呼假如被公公婆婆聽到了好不好受?很不好受。在東北都說咱爸,咱就是咱們。咱爸、咱媽,那個聽了多舒服。媳婦叫著婆婆,媽、爸,叫久了就很親了。這個我很有經驗,我是說我叫我姊:姊!「好啦!好啦!」什麼事都幫我辦了。所以不要小看這個稱呼。

  現在要找到十幾歲、二十幾歲兄弟姊妹很和樂的家庭容不容易?你看他們都怎麼稱呼彼此?喂!直呼他的名字。我們自己叫自己的姊姊,你姊叫什麼名字?我們把姊姊的名字念一遍,起雞皮疙瘩,不舒服,覺得對姊姊不恭敬。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人家問我們父母、問我們長輩的名字,念出來都覺得不夠尊重。所以這個稱呼,像楊老師他們夫妻,稱呼對方的父母都是稱爸、媽,稱呼自己的父母說我爸、我媽,這樣就比較容易分辨清楚。但是稱呼對方的父母都一定是稱呼爸、媽媽。供大家參考。

  還有沒有?「天下無不是之子女」。對,我們不忘初心,當初把孩子生下來的時候,那種至誠的愛心希望他好,縱使他現在的行為有些偏頗,我們還是不忘那顆初心。子女,還有所有我們生命當中的親朋好友,我們都應該用這種心境去面對他們。在整個歷史當中,我們深入去研究、體會,真正有這個心境的家族,他的後代都很興旺。在明朝有個讀書人叫做吳子恬,他的太太孫氏,姓孫。他的後母,他的母親比較早逝,父親娶了後母,又生了一個弟弟。後母都虐待他,他心裡很難受,我都已經娶太太了,還這麼不尊重我。所以吳子恬就很想去找後母理論一番。要不要去?不要。家裡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家裡是包容、付出的地方,所以他的太太阻止他,不可以這個樣子。「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倫常之間只要衝突、不和諧了,倫常乖舛,這個家庭可能很危險了,立見消亡。所以,「妻賢夫禍少」,一個妻子很賢德,男人不可能說一生當中很多事都看得很清楚,都沒有判斷錯,這時候妻子賢德就能夠逢凶化吉,阻止他這麼做。接下來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欲知後事如何?對不起,時間都掌控不好,又要硬拗,我們下一節課再來談這個,能讓我們對這一句「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很深的感悟的故事。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