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7年幸福人生講座-弟子規種子教師研習營(二)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07/7/11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237-0012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老師,大家下午好。

  我們上一節課講到開智慧,人生當中最重要的,我們有了智慧,才能引領我們的孩子、學生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而求智慧經過四個階段,信、解、行、證。說到信,很重要的要先相信自己,我們之前也提到「欲知人者,先自知」,我們自己了不了解自己?知不知道自己?在還沒有遇到聖賢經典以前,我們了解自己嗎?我們回想起在以前談到自己,我這個人就是怎樣怎樣,我已經改很多了,假如像以前你跟我講這種話,你早就怎麼樣了。就這些話,這些話是不是真的了解自己?

  我記得那時候在南師讀書的時候,我的同學寄了一些心理測驗給我,那個測驗幾十題題目,測驗完它會給你評分。比方你的分數總分最後是五十分,它會下一個結論說你是老虎型的,我們就高興半天,有沒有?或者是四十五分,你是孔雀型的;得了四十分,你是無尾熊型的。你看我們跟畜生很像,心裡怎麼樣?高興。所以,人有沒有愈活愈倒退的感覺?為什麼會一代不如一代?因為我們不了解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不了解做人的意義在哪裡,而我們卻覺得跟畜生比我們還高興,甚至於我們還覺得像畜生是對的。

  昨天周老師講課的時候提到,現在有企業說要是狼的文化,引狼入室會怎麼樣?很危險。你看都是跟畜生在學,為什麼沒有一個人做的心理測驗,它的結論是你的個性、你的人格跟周文王很像,「視民如傷」;跟范仲淹很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跟唐太宗很像,肚量很寬廣,雄才大略。這樣的心理測驗怎麼都沒出來?甚至於我們在成長的過程都會覺得,這些聖賢人是可遠觀而怎麼樣?好像那都是很遙遠的,現代人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的。其實在這樣的認知裡面,我們的信心就已經不足了。

  突然我們讀到《弟子規》,「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好像還在內心裡面信心、決心慢慢的被喚醒起來。我是比較幸運,學了經典以後,學了這些古聖先賢教誨,我才去念師範院校,才去接觸很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內容,我們有判斷的能力。比方說行為心理學派,它所有的理論大部分是從哪裡出來的?它大部分是從動物實驗結果出來的。把狗的結果,把實驗貓的結果、把實驗老鼠的結果拿來教育誰?你們怎麼這麼小聲,大家當初都讀過的,拿來教誰?當初我們讀的時候覺得這個方法好不好?你看判斷力重要。我們幾千年來從來沒有這樣教孩子,教的都是仁義禮智信。孟子講:「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哪有說在長欲望的!動物牠本身牠就是滿足欲望的目的而已!而我們人是要成就天地人三才的人格,要明明德,要開顯自己的本善。

  沒有讀經典,我們真的可能這一輩子都不知道人生應該這樣去做,甚至於覺得這些欲望是正常的,愈來愈放縱,把不正常當成正常。當我們在看那些電影的時候,那些殺盜淫妄的東西,是不是愈來愈讓我們覺得那才是正常?所以我們必須先明白,才能扭轉這些偏頗之處,「得乎道而喜,其喜曷已;得乎欲而喜,悲可立俟」。我們在引發孩子是他的善心、他的愛心,還是在引發他的欲望?行為主義學派他們的思惟是引發人的欲望,你看拿東西給狗吃,然後口水就流下來,那不都是用欲望在引發人嗎?

  我們現在冷靜來看看,我們父親那一代,他生命的動力在哪裡?他向學的動力在哪?他們是孝心、是責任心,他們讀書不用人家推。我父親那一輩的所有的長輩,他們讀書都是自動自發的,都讀到我爺爺說去睡覺,不能再讀了,他們就乖乖的去睡覺。等我爺爺睡著了他們又起來讀書,很順從父親的意思,但是心裡面更期許自己這輩子要有成就,父母太辛苦了。以至於父親那一輩他們踏入家庭,他們經營事業,有沒有讓父母操一個心?在我的整個成長二十多年來,我沒看過我的爺爺奶奶,因為父親家庭、夫妻或者是事業當中,讓爺爺奶奶操過一點心,沒有。我們反觀自己,現在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在家庭跟事業當中,我們讓父母操了多少心!為什麼?我們的心境遠遠不如我們父親那一代的孝心跟責任心。

  再看看我們的下一代,現在八歲、十歲的孩子,他的人生動力有孝心嗎?我們曾經看到上海一個四年級的孩子考第一名,他的爸爸給他買一輛BMW。他爸爸很高興送給他,他高不高興?他也很高興。這是得乎道還是得乎欲?欲。這個孩子假如高中聯考要給他什麼?到時候連命都要給他。欲望,欲是深淵,他會愈打愈開。有一個媽媽她自己也是老師,當老師不見得懂得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們不要被老師兩個字給沖昏了頭,好像我們什麼都一定懂,我們不從經典當中去學習,人生很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真理是什麼。這位母親剛好有一天在我們上課教室的門前,她的孩子在那裡耍脾氣,不肯回家。她看到我們的老師在那裡,媽媽就有點不好意思,孩子在那裡吵。但是這個母親突然露出很詭異的表情,好像她想到什麼好的方法,很詭異的看著我們。她的孩子在那裡滾來滾去都不肯回去,她已經叫了三、五次了,叫不動。後來她就從皮包裡面拿出一根棒棒糖,就晃到她兒子的臉前。她兒子本來在那裡滾半天,突然看到那個棒棒糖的時候眼睛就放光,盯著那個棒棒糖。這個母親就把棒棒糖慢慢的拉起來,那孩子也慢慢站起來。

  大家看到這一幕想起什麼景像?看到什麼?有沒有看到馬戲團裡面在訓練動物怎麼訓練?就這麼訓練的!拉起來的時候,媽媽就說了「想不想吃?」孩子點點頭。「想吃就跟我回家。」然後孩子就跟著媽媽走的時候,這位老師還回頭對我們的老師笑一笑:你看,我很有本事吧!問題解決沒有?好像解決了,但是孩子的心呈現什麼狀態?呈現的是欲望重要。一根棒棒糖的威力已經大於媽媽的重要性,有沒有?你看媽媽喊好幾次喊不動,一根棒棒糖就動了。當我們的孩子都是被欲望驅使著走,他這一輩子會因為欲望而做出什麼,我們連想都很難想得到。假如是這樣去引導孩子,已經讓孩子這一輩子成為欲望的奴隸。

  那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報導,在深圳有一個六歲的女孩,她母親帶她出去買東西,結果錢帶不夠,她還想買,她母親說不行,沒錢了。她馬上脾氣上來就打她媽媽,打得鼻青臉腫。路人看了覺得很受不了,說妳這個孩子太不像話,妳也不教訓教訓她,這個母親說我捨不得打。以前都看到是媽媽教訓孩子,現在大家假如一不小心看到路旁是兒子在教訓父母,有沒有?你們都沒看過?那一次聽有一位朋友他賣電腦的,他的母親帶著他兒子,那個兒子才念小學。這個東西要多少錢?老闆說要兩千。母親說:太貴了一點!兒子說:你給我閉嘴。小孩子!那個賣電腦的老闆都愣住了,現在的孩子對父母講話這麼沒有禮貌。當孩子說你給我閉嘴的時候,媽媽真閉嘴。你看倒得太厲害,孩子這種傲慢無禮的心什麼時候形成的?這都是該教而沒有教。我們都覺得小孩很可愛、很好玩,所以小時候都玩壞了,該教他孝道、該教他恭敬的時候都沒教,還覺得很有意思。

  所以古聖先賢對教育非常慎重的是慎於始,「禁於未發之謂豫」。他的不好的存心、人格還沒起來,就要把它調伏掉,禁於未發,這是預防法。「發然後禁」,他已經形成這些錯誤的心態你才要禁止,「則扞格而不勝」。這種狀態就好像他形成壞習慣已經錯了,你給他打得半死他都不承認錯誤,還斜著眼看你,還瞪你,這就扞格而不勝,他已經形成了。這個小女孩才六歲,可以把母親打成這樣,路人假如管她再打她,她不見得能夠接受。我們從這個六歲女孩的行為,這是結果,把原因找出來,回到它的原點,問題出在哪?可能在她一歲、二歲的時候出去買東西,看到想要的東西,媽媽不買,她在地上打滾。媽媽說這個東西家裡都有了,別再買了。我不管,你要給我買,就一直哭。這樣的景像熟不熟悉?我們以前有沒有幹過?還是我們的孩子幹過?你看當下母親說「好啦!好啦!給妳買」,馬上破涕為笑。這時候孩子在那裡笑,那是欲望,滿足了,她覺得高興。當她笑的時候父母笑不笑?假如父母跟著一起笑,覺得「她高興就好了」,到底是因什麼而高興不知道,所以才造成她六歲這個結果。

  像這樣的事我也幹過,我也是給我媽耍賴皮要東西,我媽在那裡看書,我就在那裡吵。本來是站著吵,後來沒什麼效果,就在地上打滾。滾了十幾分鐘,我媽媽還是如如不動在那裡看書,可能我媽媽以前讀過「關公看春秋」,定住了。我媽連看都不看我,可能是我媽媽怕看我以後會破功,會原則把持不住,所以都不看我。十幾分鐘之後我就開悟了,我了悟到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在地上打滾很累,然後地又很冷,所以只好自己拍拍屁股就走了。你看只要大人堅持原則,孩子下一次會不會再用這種手段來要求?他不是吃飽閒著。所以往往都是,為什麼他會吵?因為他很清楚用什麼方法就能讓父母就範,他可以攻城掠地,父母是節節敗退。

  現在不只小孩有這個功力,連家裡養的狗都有這個功力,大家要注意。那個狗你給牠寵壞了,牠跳到床上,「你給我下來,不然我打你」,牠甩都不甩你,因為牠把你的底細摸得太清楚了。所以我們自己到底有沒有原則?家道才建立起來,班風才建立得起來。得乎欲而喜,悲開始了,誰的悲哀?家裡的悲哀,他自己的悲哀,以至於是他走到哪裡,他都會帶給別人悲哀。這個六歲的女孩嫁出去之後會怎麼樣?奉勸諸位為人父母者,這種女兒就不要放出來,做人要有道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以前人真有這個道德,以前的人,《德育故事》裡面有一則故事,這個也是道義。錢灼他有個兒子,要娶林氏,林應麒的女兒。結果錢灼的兒子突然四肢有點萎縮,就突然病了。這個錢先生,錢灼就寫信給林應麒林家,告訴他說我兒子已經病得那麼嚴重了,這個婚事就算了。你看他不願意自己的兒子去連累一個女子。林應麒這位先生他非常,也是讀書人,他說不行,既然已經談了婚事,我們不能因為你那裡的狀況,我們就沒有信用,就回掉了。但是錢先生覺得孩子這樣,現在不適合結婚,就等,等,結果等了十年。錢先生又寫信來了,告訴林先生,我看這婚事就算了,你看我兒子十年了都沒有好過來。林先生心裡想,我們也已經等十年了,他就去跟女兒說,這樣我們這個婚事就算了。結果他的女兒就說到,父親,不能這樣,人之所貴者,心也。人最可貴的就是這顆良心,心我已經許了,這件事我已經承諾了,我這輩子都不會再退。本來她的父親也動心了,反正我們也等十年了,反而是女兒更堅持。後來嫁過去之後,她先生的病就好過來了。你看古人他們的存心,慕賢當慕其心,他們這輩子不管再怎麼苦,絕對不違背自己的這顆道義、良知。而我們現在這顆道義、良知有這樣的一種心態嗎?還是遇到一些境界來了,我們可能就會退縮了?

  剛剛講到的,當我們在滿足孩子欲望當中,很可能他人生的悲哀來了,很可能他往後這樣的價值觀會造成更多人的災難,甚至於是天下、國家的災難。當欲望很重的人有了高學歷,當了大官,他所貪污的面,民脂民膏都被他搜括完。所以,我們要啟發孩子的是「得乎道而喜」。我們前一期有位老師,他很小的時候,站還不算站得很穩,他的母親跟他一起去坐公車。母親怕他站不穩,叫他先坐好。結果上來了一個老奶奶,年紀很大了,當下這位老師他心裡想,這個老人,我母親也會老,所以應該要照顧老人。當他自己從座位當中站起來,讓老奶奶坐下來的那一刻,他看著他的母親,母親看到他讓座給老奶奶,內心非常的歡喜,就燦爛的笑了。你看他母親這個笑容,他記得多久?三十年不忘,一輩子不忘,得乎道。他這個道得乎一個仁愛之道,他讓給了老奶奶,而這樣的行為讓他母親歡喜,他覺得非常高興,孝心都起來了。有這樣心境的人,他這輩子會得到很多人愛護,因為他有孝心、他有敬老的心、他有感恩的心。

  我們《弟子規》當中的經句,其實每一句都是得乎道,道在心地。「置冠服,有定位」,有沒有得乎道?有,恭敬心對人、對事、對物。諸位老師,有時候,比方我們以前讀書的時候,房間很亂,突然心血來潮要把它整理乾淨,花了三個小時,整理好了,當下我們的心情如何?會覺得很清爽,有沒有?會覺得那些東西擺在那裡,自己看了都舒服。當我們去禮敬一切人事物的時候,那就是得乎道的感受;反而是我們不尊重這些東西,心裡會愈來愈煩。《弟子規》講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我們現在吃東西誰先吃?很多都是小孩子跳上去吃。所以現在都顛倒了,小時候就倒了,現在變成這樣也不足為奇。

  有一個媽媽,她的兒子交女朋友,說要帶回家來給她看看,結果帶回來了。媽媽還挺高興的,就趕快煮幾個好菜,炒了兩道菜出來,看他們兩個已經在那裡吃起來了。她說你爸爸還沒回來,待會兒再吃,後來又進去煮。煮出來兩個人吃飽了,說媽我們要出去玩了,再見。你看會不會氣死!這個時候氣也沒有用,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這個時候要想起我們那次參加「幸福人生講座」,有一位七十五歲的長者,她抓住機會給孩子吃早餐的時候,趕快放他最需要聽的那一段。氣沒有用,要亡羊補牢才行,這時候要只想著怎麼樣把他們引導對!。

  我們就回想自己小的時候,吃飯一定是爺爺奶奶先上座,都是我們出去叫爺爺奶奶吃飯的,這一幕有沒有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那時候走出自己的家門,因為跟爺爺很有默契了,知道可能爺爺禮拜一會在哪,禮拜三會在哪,趕快去找,去土地公廟去找。然後「爺爺吃飯了」,這個聲音傳出去之後,爺爺聽到了馬上很滿足的對著朋友講,「我孫子叫我吃飯了,我要回去了」。爺爺很高興,然後爺爺走過來牽著小孫子的手,我也很高興,兩個祖孫就這樣走回家裡去。但是我那個聲音喊出去的時候,很多鄰居聽到了也笑。你看得乎道而喜,誰高興了?看到的人都歡喜。

  這樣的表演,這種敬老、愛老的風氣愈多,整個人民就勸善了。問題是諸位老師們,我們多久沒有聽到小孫子在叫爺爺奶奶吃飯的聲音了?多久沒聽過了?看現在好像都是爺爺奶奶出來叫孫子吃飯的,而且叫完回去還要陪他跑馬拉松好幾圈。餵一口他就又要再跑兩圈,所以老人家都快要沒氣了,而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在旁邊,居然覺得這個叫正常,都沒有去管。所以真的,年輕男女結婚前要上課,這都是當務之急。以後我們來辦這個課,年輕男女如何當夫妻,如何教育小孩,當好爸爸、好媽媽。我們人生就一個態度,什麼事情最急,我們看到了就做,不退縮,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我也常常會想到,記得我去校外教學,比方到一個風景區去玩,我是很節省的人,大家看得出來嗎?我很節儉。但是我這個節省是有家傳的,因為我奶奶很節省,小時候看到奶奶這麼省,只要她走過的地方,電燈一定全部關得精光,一個都不留。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太節省了,但是節儉是美德,它還是會烙在你的心田上。後來自己長大了,賺錢了,也覺得錢很難賺,很不由自主的就會去關電燈,走到哪也關到哪。在關的時候,奶奶的影像就會出來。所以我母親常常說,我們三個姊弟很省,比他們還省。我會跟我媽媽說,因為我們的祖師是奶奶。

  雖然我很省,但是看到我奶奶喜歡吃的東西我會買。像我奶奶喜歡吃豆腐乳,我就買個一罐,像到桃園來一定要買豆腐乳。抱在身上,當我買下來的時候,一抱在身上很高興,因為我的腦海裡想到什麼?想到我奶奶接到這一罐的時候,不知會高興成什麼樣子?光想到這個就很高興,然後是一路抱著想。真的奶奶拿到這一罐豆腐乳,高興多久?你們都沒有經驗嗎?高興多久?你看「其喜曷已」,這個已就是沒有停止,高興一輩子。而且那一個禮拜只要有客人來,她一定會跟他說我孫子非常的孝順,假如又在我們家吃飯,他一定會吃到一道豆腐乳,分他吃。所以我們得乎道,我們很歡喜。剛剛我們在講這一段的時候,我看大家都露出燦爛的笑容,你看這種是不用錢的快樂,卻能夠快樂這麼久。所以,我們教育孩子確實要從心地上來看,從根本上來看。

  我們剛剛講到信,要相信自己,能相信自己才能夠栽培自己,才能夠成就自己。這個世間要找到真正有自信的人,容不容易?諸位老師們,您曾經看過真的有自信的人嗎?有。多不多?甚至於我們覺得有自信的人,其實他是自傲,你看他什麼事都「我可以,沒問題」,其實很多是自傲。真自信的人,自卑而尊人。而自傲跟自卑是一件事,人為什麼要在人群當中表現得很強的樣子?為什麼?因為他內心很自卑。大家冷靜去看看,這樣的人會很累,他可能在背後都在那裡擦眼淚,我們都不知道。很可能在他成長過程當中,他的心境會覺得很壓抑,或者沒有受重視,所以形成他的人格特質會這樣。那個不叫自信,真正的自信是真了解自己的真面目,本來面目。我是因為看了《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看到《三字經》講的「人之初,性本善」,「三才者,天地人」,「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我們真的體會到聖賢人不可能欺騙我們,所以我們從這裡開始去了解這個真相。

  所以佛陀也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大學》講的不謀而合,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能、相好。明德要把它找回來,所以要明明德,如何明明德?《大學》講從哪裡開始做?從格物開始做,革除我們的物欲,我們的智慧德能被物欲給障住了。所以在佛家講的「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都是被這些煩惱給障住了,只要把煩惱去掉,就能夠撥雲見日。現在大家不要嫌棄,我做個魔術給大家看。這個好像是我們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本有的明德,有沒有看到它發光了?配合一下,有沒有?但是因為我們成長過程當中沒有得乎道,反而得乎欲了,有貪心,這個光明就被遮住了一點。又起了壞脾氣怎麼辦?現在孩子脾氣幾個好的?不好!他脾氣什麼時候來的?更障住了他本來的智慧德能。再來,又很愚痴、很傲慢,又形成這些壞習慣,還看不看得到本來的光明?現在已經一片漆黑了。

  我們現在在認識人看到的是什麼?看到的是他後來的污染、習氣,這個人很貪心,這個人脾氣很大,認假為真。這就好像一個摩尼寶珠,被一些塵埃、泥土給沾染上了。結果我們一看,完全看不到摩尼寶珠,只看到什麼?灰塵,我們就說那個是灰塵,看到真相了嗎?看不到。所以每個人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我們都沒看到。我們常說,那個人我可認識他了,我可清楚他了,這句話對不對?有待商榷。我們所認知的都是他染上的習性,不是他的本來面目。其實我們想想孩子希不希望好?他希不希望老師常常瞧不起他,帶著異樣的眼光看他?他不希望,但是他被這些壞習慣控制了。

  有個孩子就說到,說他有一天醒過來,覺得我今天一定要好好表現,我要改掉這些壞習慣。他就很興高采烈,去幫忙做事情,主動去幫忙。結果因為很興奮,愈幫愈忙,愈把事情給做壞了。老師馬上給他一句話:我就知道你存什麼心。這個孩子本來這一天是想要好好表現,結果老師這一句下去,這個孩子心裡有沒有障礙?好多年都沒有去除。這也是我們一個子弟學校的孩子說的,後來是老師真的用愛心愛護他們,他才把這事情講出來。他心裡想,你們這些老師都叫我們讀經典,自己的行為有沒有跟經典一樣做?所以我們能有教育的耐心、愛心,也是取自於我們對事實真相的明白。孩子是「苟不教,性乃遷」,明白這句,不只不會瞧不起孩子,反而是一種包容,一種憐惜、疼惜、不忍心的心境。所以協助他,比方把傲慢去掉、把愚痴去掉,把壞脾氣也去掉、把貪心也去掉,他的本來面目就可以回歸。配合一下,我表演完了。

  我們從這裡了解自己之後,進一步成就自己。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去除掉,把貪瞋痴慢疑去除掉,我們本有的如來智就回來了。所以我們要去貪、瞋、痴、慢、疑,怎麼去掉貪心?只要能從小紮孝悌的根,「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我們從小一拿到吃的東西,是先問爺爺奶奶,所以貪心就沒有長。以前的人家,我們很多同仁他回想到二十年前他們小的時候,自己家買了個大西瓜,一定是切成好幾份,隔壁家叔叔、阿姨家都要拿去,最後自己家裡留一小塊,分著吃,好不好吃?很好吃。結果現在鄰居都不分了,自個兒吃,吃到最後不好吃,有沒有?吃到最後都厭了。你看現在孩子很浪費,吃沒幾口,我不吃了。我們都分給別人吃,改天鄰居家裡有好吃的,很自然的就會分給其他的鄰居。當下那個氛圍,敦親睦鄰,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那種感情非常深厚。我們小的時候,家裡要出去了,可能家裡沒半個人,要不要鎖門?不用。甚至於要鎖門了,旁邊家的阿姨說鎖什麼鎖,我幫你們看就好了。現在可能隔壁家要幫你們看門,一個小時一百塊,現在都要談錢,現在連兄弟、連父子都要談錢,而且還是好像是一個小時算多少錢,都有。當親情都只有利害的時候,人會有真正的快樂嗎?我們到底在走哪一個方向去了?所以要去掉貪心。

  當孝心起來了,在煙台有個孩子,讀小學,他的母親得了尿毒症。母親得這麼重的病已經很難受了,他的父親又拋棄了他們母子,他母親在連續的打擊當中受不了,就自殺了。這個孩子很孝順,他感受到有事情,發現以後趕快送母親送急救,把母親救回來。這個孩子在他母親的病床前跪著哭,告訴他的母親:「母親您不能死,您一定要等我長大,我要念醫生把你的病治好。」你看他的孝心起來了,母親感受到了也很感動,對著孩子講,媽媽不會再做這樣的事情了。這個孩子從此除了要學習之外,他還扛起了家裡面的重擔,要把家裡打理好,要煮飯給他的母親吃。諸位老師們,他苦不苦?他不苦。他只要想著我母親高興,我母親能活下來,他就滿足了。

  他比其他的同學少時間讀書,可是他卻代表煙台市參加比賽,都得獎,成績也很好。我們都在那裡計較多給孩子一點讀書的時間,但他心性的啟發很可能比他讀書的時間更重要。這個孩子可能在上課當中他就期許自己,我回去還有很多事要幫忙,所以當下老師講的我要馬上就把它聽會。這個孩子的學習能力會提升得很快,他的專注力一定比其他同學高。在這種逆境當中,反而淬鍊了他的能力。而家裡很有錢的,還可以送到安親班去學習的,他可能在聽課的時候心裡怎麼想?反正我沒聽懂到補習班還有老師可以教。當他在當下都不能專注,他能到哪裡去專注?所以錢不見得能解決問題,反而心性是關鍵。所以孝悌、仁愛能轉貪念。

  貪財、色、名、食、睡,當我們能真正領受《弟子規》,孩子能學《弟子規》,這些財色名食睡的染著他有免疫力。你看貪財,「物雖小,勿私藏」、「德有傷,貽親羞」,他有這樣的態度了,他不會去沾染這些東西。貪色,「居有常,業無變」,他懂得要經營好自己的家庭;「親所好,力為具」,這些心境,他會想著不要讓父母擔憂,要讓父母安慰、歡喜才對。所以,孝是百善之門,可以轉人的貪念,而孝悌自然會延伸到仁愛。

  有個小孩,他有一天跟他父母一起出門,剛好經過一個地方看到一個老奶奶在乞討,父母看了也是很心疼,就拿了些錢叫孩子去給這個老奶奶。這個孩子回來,回來沒多久就哭起來了,父母也很驚訝:你不是已經把錢送給老奶奶了嗎?這個孩子講,因為他的家裡人都有學《弟子規》,所以父母對奶奶爺爺也很孝敬。這個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他體會到了對爺爺奶奶要孝順。所以他就對著父母講,這個老奶奶的孩子去哪裡了?這個老奶奶為什麼不能像奶奶這樣幸福?不能像奶奶這樣能有他孩子、孫子的照顧。所以他是很捨不得這樣的老人的遭遇。後來這個孩子給父母講到,我以後假如能很有錢、很有成就,我一定要蓋很多養老院來照顧這些老人家。你看他的孝悌很自然的延伸到愛心上面去。

  再來第二個是瞋,壞脾氣。我們常說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怎麼樣改善壞的脾氣?其實我們這幾天也有提到很多的道理,都可以調伏我們的壞脾氣。比方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遇到一個逆的境界,其實真正的原因還在自己身上,所以要反求諸己,就不會生氣了。假如我們利益大眾的心,希望大眾他們的家庭早聞正法,這樣的心很切的時候,我們會調伏自己的脾氣。不然因為我脾氣不好,讓人家誤會中國文化,這樣就不好。我可要當聖賢人的好招牌,要在聖賢佛菩薩臉上貼金,不可以給聖賢人抹黑。有這樣的自我期許,掌控情緒的能力也會提高,這都是很好的鍛鍊。

  大家想鍛鍊這樣的心境,可以到孔廟去鍛鍊。每一次孔廟結束的時候,我們可以站在門口發饅頭,希望自己燦爛的笑容留給每一個人,人家下一次就會想再來聽課。你們的表情好像不大願意。這都是鍛鍊的機會,你對一個人很真誠,當你同一天對五百個人,你能真誠嗎?我們有時候辦課程來了六、七百個,就在那裡鞠六、七百個躬,鞠到最後笑容還是一樣,這個時候覺得有所突破。好,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