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在家五戒,惟制邪淫,出家十戒,全斷淫欲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21/1/22  三重淨宗學會  檔名:WD02-013-0021

  《淨土大經解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翻開經本九十九頁(大家手上拿的經本九十九頁),倒數第四行,最下面一個字看起。我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其三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幾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婬妷。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為非法。所當求者。而不肯為。又或交結聚會。興兵相伐。攻劫殺戮。強奪迫脅。歸給妻子。極身作樂。眾共憎厭。患而苦之。如是之惡。著於人鬼。神明記識。自入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這段是講敗家,講淫惡,踰禮,違犯禮法,就是沒有禮。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實在講,就是沒有禮已經很久了,大家也不懂這個禮了。『相因寄生』,「寄」是依賴、依附的意思,眾生由於相互之間的業因而出生於世,彼此之間這個業因的關係,所以出生在這個世間。我們人類以及一切眾生都是有互相的業因,所以叫「相因」,有互相的業因來出生於世間的。註解講,「眾生皆有共業與別業,因彼此有共同之業報,乃於同一時期同一世界而出生,又因別業各各不同,由於彼此個別宿業之緣,或為眷屬,或為仇敵,同生於世,以償宿因,故云相因寄生。」眾生,我們現在生在這個世界,有共業跟別業,共業就是彼此大家有共同的業報。有共同的業報,就是在同一個時期、同一個世界而出生的,這個是大家的共業。像我們現在地球的人類,我們現在大家到這個地球來,在人間作人,這個是大家的共業。共業當中有別業,就是個別的業也不一樣,我們一般講冤親債主,「或為眷屬,或為仇敵」,或是做家親眷屬,或者是冤家對頭,仇人、敵人共同生在這個世間,互相酬償宿因,就是人生酬業。就是平常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人到這個世間來,夫妻、父子、兄弟姐妹、家親眷屬、外面的朋友,跟我們所有有關係的人都四種緣來結合,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所以就是冤冤相報。所以過去香港光明講堂壽冶老和尚的道場,他有寫了一副對聯,上聯寫著「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寫著「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這副對聯也說明了我們人世間,人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一個關係,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報恩的成為眷屬,父慈子孝,父親很仁慈,子女也很孝順,這個報恩的;如果仇敵,仇敵也到一家來了,來做你的兒孫,長大他不孝順,而且敗家子,把你的家產都敗光了,搞得家破人亡,這是報怨來的。

  『壽命幾何』,「壽命幾何」就是我們人生在世間很短暫的,百年短暫。我們現在人能活到一百歲就很稀有了,但是百年還是很快,無常迅速,況且不到一百歲就死了,很多。有的很年輕就死了,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人命在呼吸間,佛在《四十二章經》講人命在呼吸間。人命在呼吸間,不是說老了、生病了,佛對這些人講的。佛講人命在呼吸間,是對什麼人講的?對那個年輕力壯、身體還好好的人講的。你看到年輕力壯,他怎麼也突然就死了?這個也很多,所以這個是給我們一個警惕。你看年輕力壯都可能是無常、會死的,何況年老、生病更是無常的警訊。所以人命在呼吸間,人的一生轉瞬即逝,一下子就沒有了。六十歲之後的人愈能懂得百年短暫的意思,就體會到了。實在講,五十歲以後,我們人一般講五十歲是半百了。現在人平均壽命七十歲,這是佛在經上講,講平均年齡,不滿七十歲而死亡的人也太多了。

  下面註解講:「但世人顛倒,不識苦空無常」,無常是剎那生滅,這個世間苦、空、無常,「但求幻妄之樂」,幻妄就是假的,這個樂不是真的快樂,是假的快樂。這個世間之樂是苦,是以苦作樂,這叫迷惑顛倒。我們人生在這個世間,那個快樂的事情也是苦,叫壞苦。所以《法華經》上佛講三界統苦,我們只要在三界、在六道都是苦,沒有一個不苦的,苦苦、壞苦、行苦,三苦八苦統統具足,所以三界統苦。只要沒有出離三界六道,實在講只有苦,沒有快樂,快樂是假的,苦是真的。「如蛾撲火,自焚其身」,這個就是形容好像那個飛蛾看到有燈光就撲過去了。以前沒有電燈,點蠟燭、點油燈,飛蛾看到燈光牠就飛過去,飛過去被燒死了,這個就是引火燒身,自取滅亡,這是比喻婬妷之樂。

  多少人迷在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不知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現在人的確不知道,只知道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不知道去做這些好事,所累積的就是罪業。自己造了惡業,還自以為榮耀,自以為有本事,別人不如他,完全以五欲六塵為樂。古人講讀書樂,他們不相信,學佛要是不快樂,釋迦牟尼佛怎麼會捨棄宮廷那種繁華的生活?那是人間大家所追求的,大家以為那個是樂,那是快樂,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佛他不要。他既得的這種富貴他不要,他出家修行,到山林樹下靜坐,他的快樂是什麼?他不是享受我們人世間五欲六塵的快樂,他是享受禪悅之樂,身心清淨,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恐懼,得大解脫、大自在,他享受的這個是真的快樂,絕對不是我們世間的快樂可以相比的,是清淨之樂。到智慧一開,智慧開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叫大樂,就得大自在、大解脫,那個快樂是真的。開悟,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明瞭了,見到自己過去、現在、未來,六種神通現前了,這是快樂。這個快樂六通具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六通具足。哪些人能得到這些快樂?放下的人,肯放下五欲六塵這種欲樂的人,他能得到神通;肯放下,與佛有緣分,放下就能得到。

  淨土法門那是真樂,我們在讀《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佛那個世界為什麼叫做極樂?因為那個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我們娑婆世界的苦,極樂世界聽都聽不到,所以他那個世界叫極樂。因此有人願意修淨土法門,就是因為要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離苦得樂。的確,我們有緣遇到淨土法門,我們這一生大家都可以得到這個淨土之樂。所以很多人當然願意修,大家願意來念佛,我們主要要離苦得樂。自己離苦得樂,也才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讀經也是真正的快樂,這個樂,我們一般講叫法喜。這個法喜,他不是從外面這種感官的刺激,那個不是真的快樂,那是短暫的一個刺激,過了也就沒有了。這個樂是他從內心像泉水一樣,不斷的湧現出來,那是真的。所以讀經快樂,古時候讀聖賢書的人他快樂,他天天跟聖賢在一起。這一天讀經學習聖教,道業增長,快樂,不造惡業,對於過去造的罪業,天天在懺除業障,這種生活好,跟世間一般人就不一樣了。所以這個快樂各人的因緣不同,真正學佛的人、得到法喜的人他能體會,世間一般人他很難體會。他看學佛的人很苦,過這種日子,怎麼過?殊不知他有真樂,是世間的樂不能跟它相比的。這個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好像自己喝一口水,冷的還是熱的?冷到怎麼樣,熱到怎麼樣?自己喝了才能體會,才能感受得到,所以這個就是要自己去修學。

  『不良之人』,這是講沒有智慧、沒有德行的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註解講,「邪者橫邪不正,惡者惡毒不善。」身心邪惡不善,心裡妄念多、邪念多。『常念婬妷』,「婬妷」是淫蕩、縱欲放蕩。《解》,註解說,「婬,蕩也,貪色不以禮交也。又婬者,乃十惡之一。婬為枷鎖,縛眾生故」,枷鎖是比喻,古代的刑具,帶上這個枷鎖就讓你失去自由,「婬為罪源,生諸厄故」,這個厄是苦厄,從它產生痛苦,「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入生死,故云:生死根本,欲為第一。」這是《圓覺經》裡面講的,其他大乘經論佛也都有講到,六道生死的根本,淫欲是第一個因素,主要的因素。為什麼有生死六道輪迴?淫欲是主要的因素,所以欲為第一。生死根本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從淫欲而來的,沒有淫欲的念頭,你就不會到六道來投胎,來輪迴了。在《沙彌律儀》裡面講,「在家五戒,惟制邪婬;出家十戒,全斷婬欲。」不是夫妻不能行淫,夫妻淫欲是正淫,不算邪淫。但是真正念佛求往生的人,最好也能避免,特別是有年紀了,能夠避免是最好,這個心才能清淨。為什麼?因為把淫欲的念頭斷掉,這個妄念雜念就放下了,心才能專一,一心求生淨土。《智度論》云:「婬欲者,雖不惱眾生,繫縛心故,立為大罪。」淫欲雖然不是去惱害眾生,制定為大戒(殺盜淫妄),因為它繫縛心故,心受它所牽制。所以造這四種惡業,果報都在三途。

  《瑜伽師地論》云:「諸愛之中,欲愛為最。若能治彼,餘自然伏。如制強力,弱者自伏。」一切貪愛當中,欲愛排在第一個,能夠把這個欲望制伏,其他的欲望就比較容易降伏了。所以制伏別人就先制伏力量最強的,最強的制伏了,其他的力量比較弱的自然也就降伏了。斷欲從愛欲斷起,一般我們也稱為情執,情執能放下,其他放下就不難,因為這個是最難的。對治欲望,要常常想到人命無常,要常常提醒。像我們打佛七,一般佛門晚課都要念普賢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首叫警眾偈,就是無常偈。為什麼佛門一般寺院晚課都要念?佛七最後一支香也要念?主要是提醒,提醒我們人命無常。所以我們人在這個世間,情愛再深,到最後還是要告別。壽命到的時候,各人隨業流轉,死了以後再也見不到,縱然再遇到也不認識。如果想常常在一起,唯一的方法,大家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大家都無量壽,就永遠不會分離了。所以在六道輪迴都是非常孤獨的、孤單的。所以我們《無量壽經》前面也講,「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所以人在愛欲,在六道輪迴,就是獨自一個人來出生,死了也各走各的。縱然同個時間一起死,各人去的地方也不一樣,因為造的業不一樣。所以真正能永遠不分離的,真的只有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在阿彌陀佛大會裡面壽命長遠,無量壽,永遠不會死,大家在一起。所以這個世間的情愛暫時放下。實在講,我們人就是看不破,看不破就放不下。大家也知道,人總會死,這個大家都要去面對的。知道,但是放不下。放不下,也就是沒有真正看破,所以《無量壽經》講要看破。所以唯一的方法,還是趕緊念佛要緊,這個就是真正可以在一起的,大家念佛求生西方,在一起同做佛事,佛事是度化眾生的事業。

  「然此欲法有三種過:苦而似樂故,少味多災故,不淨似淨故。」這個欲,人不知道它是苦,以為它是快樂的,細心去觀察,真的是苦不是樂,因為對身心在摧殘、傷害;味是趣味,人之所好;災是災難,帶給你災禍,很容易染上這些傳染病、怪病等。邪淫的過失,在現在這個時代最明顯的是墮胎,墮胎這個事情最明顯,殺自己的兒女,這筆帳怎麼算法?這些都與自己有緣的眾生,他來投胎,你把他殺掉。如果他是報恩來的,恩就變成仇;如果是報仇來的,仇上就加仇;討債來的,本來是債務關係,現在再加一重殺害的關係。如果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真的就不敢做了,不敢做這個事情。但是現在人無知,不知道這個因果,不知道有果報。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也講「損子墮胎」,司過之神都要記過。「何耽剎那之微樂,應受永劫之大苦。」得不償失,作樂的時間太短暫,墮在無間地獄的時間太長了。《訶欲經》云:「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古今中外,因淫欲而殺身、家破、亡國,不知道有多少例子。《戒經》裡面,邪淫果報在地獄受銅柱之報。這個在《地藏菩薩本願經》都看得到。

  『煩滿胸中』,《會疏》:「婬火內燃,胸熱心狂。」『邪態外逸』,婬邪蕩妷之態,流露於外。『費損家財』,「費」是消耗,「損」是減損,浪費家財。『事為非法』,所做的事不符合法度,違犯世間的法律。『所當求者,而不肯為』,應當求的沒有去做。所當求的是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誨,這個現在人都不要了。《解》,註解講:「不求自立,不務正業,不求出離,不知求福、求慧、求生淨土。」我們自立,立於佛法,佛法在大乘經典裡面。學習《無量壽經》,弘揚《無量壽經》,這個就是我們的正業。我們這一生要求成就,一定要出離,出離是把世間統統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圓滿的福慧。我們求福、求慧、求生淨土,這一生才能真正得到大圓滿,這一生就沒有空過了。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必須要遵守三皈、五戒、十善,把這些德目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落實在起心動念之處,你就有福報、就有智慧、就能往生淨土。一定要知道,我們這個世間一切法不能常保,沒有一樣能夠永遠保持的,它是生滅法,連我們的身體都剎那不住。這個身體跟我們最親近,我們都保不住了,那何況身外之物?求自身的健康長壽,求身外的名聞利養,這個也是假的,都是不應當求的。你有智慧、有福報,自然健康長壽,不求就得到了。要離究竟苦,得究竟樂,念佛往生的人他就得到了,這個才是真實的快樂。在這個世間沒有快樂,只有苦。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又或交結聚會,興兵相伐,攻劫殺戮,強奪迫脅,歸給妻子,極身作樂,眾共憎厭,患而苦之。』這一段經文就是講,由於淫惡引起殺盜罪業。「交結聚會」,交結是勾結,聚會是聚集這些邪眾。很多人也都是淫邪聚集起來,聚集起來,「興兵相伐」,興兵相伐就是發起戰爭。「攻劫殺戮」,戰爭就是攻擊,去掠奪,以槍矛等武器殺人,那是古代。現代的武器殺傷力更大了,你看一顆核子彈,它能炸毀掉一個城市,就能殺掉百萬人以上,現在的武器很厲害。「強奪」,強取掠奪。戰爭結束之後,公然劫取,就是搶劫,打勝的劫取打敗的這一方。戰爭是造殺業,殺了之後是盜,偷盜、強盜,盜業。「迫脅」,用威勢強迫人給予財物。他所要的賄賂,你不敢不給他,你要是不給他,你的災禍就來了。強奪迫脅,巧取豪奪,這個是盜惡,偷盜的惡業。「歸給妻子,極身作樂」,如是廣行殺盜之惡,只為一樁事情,造這麼多的罪業,為了什麼?取悅於一婦人,以圖極身作樂而已。「極身」,疲勞其身。在古時候夏桀愛妹喜,這是夏朝的夏桀。殷朝的紂王愛妲己,周朝幽王愛褒姒,夏商周末代皇帝都是因為這種淫邪,都是因為貪戀女色,導致國亡家破,國家也亡了、滅了,家也沒有了;自己,身不免一死,死了之後必然是墮無間地獄,因為殺盜淫妄這些罪業統統都造了。這一條是歸結到淫,由淫欲引發出來的殺跟盜。這個淫欲的樂是假的,他不知道是在造業,從淫業引發殺盜,造這麼重的罪業,後面還有三途果報。「眾共憎厭,患而苦之。」造這些惡業,當然引起大眾的憎恨與厭惡,並且引以為患,非常苦惱、痛苦。這是造這種罪業。

  『如是之惡,著於人鬼,神明記識,自入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以上這個經文是講,如果造了這個業,將來是三途受報,前面的這些惡他不擇手段全造了。「著於人鬼」,著是昭著,非常明顯,人知道,鬼神也知道。邪淫引發造這些罪業,受三途果報,這是絕對錯誤的,稍稍有理性的人不敢造。義寂法師說:「顯中作惡者,著於人」,就是明顯作惡,人都知道。這個「著」是顯著、明顯,大家都知道這個惡。「隱中作惡者,著於鬼」,隱中就是暗中,人不知道的,暗中作惡的,鬼神知道。《會疏》:「人謂人間,官吏刑罰」,你造作的罪業,在人間會受到法律的處分;「鬼謂鬼神,冥官照見」,人間能瞞得住,沒人知道,鬼神知道。「神明記識」,《解》:「神明幽記,諸天亦記,造惡之人豈能幸免?」造惡,鬼神看見,鬼神記錄,天神也記錄,怎麼能幸免?而且這個記錄的檔案,生生世世都藏在阿賴耶識,它不會隨著我們身體的死亡就消失了。阿賴耶識是檔案室,是我們造作善、惡、無記種子的倉庫,統統藏在這個地方。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絲毫的小惡都有報,何況大惡。現在還在造作,果報沒現前,果報現前後悔莫及。

  我們讀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才知道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這個念頭才動,這個信息立刻就傳遍法界,所以這個念頭它是跟法界相應的。所以一個念頭起來,它就周遍法界了。所以這個影響之大我們一般凡人無法想像,影響就是三種周遍的第二種,《妄盡還源觀》裡面講的第二種就是「出生無盡」。一個惡念,一個不善的行為,出生無量無邊無盡的惡境界,這個一念之間就會造成。一個善念,一個善行也是出生無盡,這個出生無盡就像極樂世界一樣,像華藏世界,純淨純善,心行所感的。這樁事情,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所說的,現在科學也把它證明了,這不是假的。

  「自入三途」,自就是自然,具有決定之義,就是決定入三途,自自然然的墮入三途。人死了之後,神識跟自己的業習連成一體,這個善惡業的習氣做主,帶你到什麼地方去往生,就是跟我們生平這個業習合在一起。入了三途之後,「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當然墮三惡道,那是只有苦,沒有樂。大乘經上常講法爾如是,宇宙的規則本來就是這樣,這個叫法爾自然,它本來的規則就是這樣。有沒有三途?三途也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我們自己阿賴耶識變現的,離開這個阿賴耶識,沒有三途。六道是夢幻泡影,六道就包括三途。

  佛在《金剛經》上教我們要作觀,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我們想得到的、想不到的,精神的、物質的、抽象的,所有的統統叫有為法。有為法是怎麼一回事?如夢、如幻、如泡、如影,所以對宇宙萬法就別當真,它是夢幻泡影一場。在六道裡面所有一切的受,一切的感受、享受,全部都是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你的。你的心善、行善,應對的就是天堂,到那裡享受是樂受。在六道裡面天堂是最快樂的,其次是人間,再來修羅,再來畜生、餓鬼、地獄,地獄是最苦的。如果心行不善,跟十惡相應,所受的是地獄的苦報。地獄也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也是夢幻泡影,罪受滿就出來,出來之後還要還債,殺害的那些眾生,你要還牠的命。你今生殺一頭牛,還債的時候你得變成一頭牛,被牠殺。過去生他殺我們、吃我們,他福報享盡了,罪業現前,墮到畜生;我們這一生到人間來,過去生造的業受滿了,到人間來遇到了,又殺這些眾生來吃,這個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互相殺來殺去、吃來吃去,在六道輪迴就是這樣,所以沒有人佔便宜的。我們是有意的去造這個業,將來受報也是有意的;我們是無意的,無意的去造一些業,不管善業惡業,將來果報也是無意的得到這個果報,所以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所以講到這裡,真的,真正了解這個因果的事實真相,就不敢造惡。你想現在殺生吃肉,吃得很痛快,想到自己被殺的時候,那就不好玩了,那就很慘、很苦了。但世間人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也是很可憐,可憐憫者。所以佛說我們眾生是可憐憫者,無知,不知道這個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埋頭造業,將來受苦無盡。我們再看下面經文,下面經文是妄語惡。

  【其四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

  這段經文是講妄語的罪業,妄語惡,是講欺誑損他。《大智度論》云:「妄語者,不淨心欲誑他」,欺騙他人,打妄語主要是騙人,「覆隱實」,就是事實真相隱瞞住,不給人家說實話,不講真話,不給他說真相,講話就騙人,「出異語」,異語是假話,花言巧語欺騙別人,「生口業,是名妄語」,口造的是不善業,打妄語就是口的不善業。《大乘義章》:「言不當實,故稱為妄。妄有所談,故名妄語。」說話不誠實,說假話,這叫妄語。《解》:「故知心存欺誑,口出不實之言,即名妄語。」存心要去欺騙人,講話口出就不是誠實之言,都講假話,那就是妄語,存心要騙人。

  口之四過,口有四種過失,罪過。也就是十惡業當中,口業有四種惡,四種口的惡業。『兩舌』,這邊講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惡口』是言語粗魯,說話讓人聽了很難受,講話傷人,口氣不好、態度不好,這是惡口。『妄言』,也就是妄語,是說假話欺騙人。『綺語』是花言巧語,說得很美麗、很動聽,但不是真的。綺,綺麗,很華麗,但不是真話,講的這些話都是迷惑人的,也是欺騙對方。《淨影疏》云:「口之四過,不應法故,通名妄語。」不應法是不如法。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這就與法相應。與法相應就是善,不相應的,那就是惡。有口之四過的人,他要是來學習佛法,可以說他沒有緣,就是常常造這四種口的惡業,這樣的人他來學習佛法有障礙。縱然是佛菩薩來講經,他也聽不懂,因為自己造那個業,常常講話騙人。佛菩薩大慈大悲,不捨一人,來講經,他來聽,聽不懂,他自己有業障障礙住。學佛、學聖,學習第一個基本條件就是真誠,但他沒有這個心,沒有這種真誠心,所以他怎麼聽也聽不進去。佛來講經,他也聽不進去,一面聽一面打妄想,所以佛經他看也看不明白,解說他也聽不懂、聽不進去。這樣的人也真有,而且是大有人在,天天聽經,聽了十年、二十年,口業還是造作。甚至聽了一輩子,到老死口業還在犯,不誠實,騙人,挑撥是非。所以學佛、學傳統文化、學聖賢之道,基本就是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下面註解講:「今經明標五惡,故以妄語攝餘三者,合名一惡」。我們在五戒只有看到一個妄語,在十善業反過來是十惡,十惡包含兩舌、惡口、妄語、綺語,這四種。「今經明標五惡,故以妄語攝餘三者,合名一惡」,今經就是我們這部《無量壽經》,它標明是五惡。五惡就是殺盜淫妄酒這個五惡,妄語只有一條,一條展開是四條,四個惡,所以妄語它包括兩舌、惡口、綺語,開出來是四條,合起來是一條妄語。「但經意隱誡十惡」,文字上是五惡,但是意思也包含十惡。這個好像沒有講到貪瞋痴,其實這個意思都有,貪瞋痴都包含在裡面。「故列舉其餘三惡,蓋於合中復有開也」,就是開合不同。開是展開,把它比較詳細說明;合就是把它濃縮起來,合起來講,講得就比較少,意思都有。

  「兩舌」,新譯離間語。新譯,就是玄奘法師以後所翻的經叫新譯,玄奘法師之前翻譯的叫舊譯,也叫做古譯。所以這個新、舊譯它是從玄奘法師這裡來區分的。舊的翻譯叫兩舌,玄奘法師以後翻譯的叫離間語,挑撥離間,兩邊給你分化、破壞,這叫離間(就是兩舌),這個是新譯。《四分律》:「彼此鬪亂,令他破也。」在《四分律》裡面講,彼此鬪亂,把他們的關係破壞。兩個人是好朋友,這兩個是好朋友,如果有人去挑撥,在甲那裡說乙的壞話,到乙那邊說甲的壞話、他怎麼說你,兩邊他去挑撥,讓他們兩個人鬥爭,他在當中取得利益。如果挑撥兩國,國家戰爭,造作這個口業的人墮無間地獄,這個很恐怖的。現在在國際上,挑撥他們國家、地區去戰爭,然後他在這個當中取得利益。現在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上戰爭都是這樣的,都是在挑撥,讓你們自己去對立,你們去打,然後他得好處。戰爭這個業造下去,死傷的人他都要負責任。所以你去挑動兩國的戰爭,兩方面死的軍民,這個責任誰來負?去挑起戰爭的人要負這個因果責任,所以這個因果很可怕的。所以這個兩舌,小的個人、兩個人破壞了,大的破壞國與國之間的和諧,這個就是屬於兩舌,屬於離間語。所以我們在這個新聞報導,看看現在國際上就是這樣,這個我們必須要看清楚。天台大師說:「遘扇彼此,乖和合。」遘扇就是挑撥、去煽動,讓他們不合,讓他們去鬥爭。他在這個當中得到好處,不希望、不想看到你們和合團結,他不喜歡看到,希望你們分裂,所以造這個業,兩舌的業。《大乘義章》云:「言乖彼此,謂之為兩。兩朋之言依於舌,故曰兩舌。」謂煽動離間,撥弄是非。《大乘義章》也是這麼講的,兩方面煽動、離間,撥弄是非,讓你一個國家、一個團體不合,這都屬於兩舌的罪業。

  下面講「惡口」,新譯為粗惡語。《法界次第》:「惡言加彼,令他受惱,名為惡口。」這個惡口,惡言加彼,講那個惡毒的話去傷害別人,讓他受惱,讓他難受,這個叫做惡口。如果罵他、教訓他,他聽了很生氣,這個是有時候口氣不好。如果下屬做錯事情,你做領導的要不要呵斥他,要不要教訓他?這個要,這個就不是屬於惡口。好像很疾言厲色,講話很嚴厲,這個用意不同,這個不是屬於惡口,因為這個是慈悲,愛護他,他錯了,你去提醒他、去糾正他。這個我們一般講叫勸諫、勸導,讓他能夠警覺,讓他能夠改過自新,就是你存心是為他好。就像父母愛護子女,子女犯錯了,父母責備,父母是恨他嗎?是討厭他嗎?不是,是愛護他,怕他犯錯了沒有改過來,將來他吃虧就大了,損害就大了。所以出自於愛心的一個責備勸導,那個就不是惡口。當然這個不是罵那種惡毒的話,只是說講話比較嚴厲,所以這個不是惡口。如果說你討厭這個人、恨這個人,講了很多惡毒的話,那是惡口。《大乘義章》云:「言辭粗野,目之為惡。惡從口生,故名惡口。」《大經解》講:「以惱他之心,出粗惡之言,令人受惱,名惡口。」特別是長官對部下,老闆對夥計,家裡面主人對僕人,常常有,這個就是他對下面的人不尊重。實在講,下面對上面要尊重,上面也要尊重下面的人,彼此互相尊重,這個才是正確的。往往在上位的人,他就不重視下面的人,因此講話就常常有這種不好的言語,老闆對夥計,長官對部下,家裡主人對僕人,常常有這樣的。所以,他不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不知道尊重,輕視別人,這就造了這種惡口的業。

  下面講「妄言」,妄言就是妄語,新譯虛誑語。虛是虛偽,誑是欺騙,虛偽就不真實,欺騙人的這些話,這叫妄語。《梵網經》:「不見言見,見言不見」,就是騙人,見到說沒見到,沒見到說見到了,「如是違心不實之言,即妄語」。違背自己心裡講出來的話,這個叫妄語。總的來說就是說話不誠實,與事實真相相違背,就是妄語。所以妄語的範圍相當之廣泛,一般粗淺的理解就是說,講話欺騙人,講話不實在。

  「綺語」,新譯為雜穢。雜是夾雜,穢是污染、不清淨。《俱舍論》云:「一切染心所發諸語,名雜穢語。」這個就是說言語從他污染的心所發出來,他不是從清淨心生出來,所以就稱為雜穢語。諸佛菩薩的言語是從大菩提心裡面生出來的,與性德相應,這種言語自然的流露。《大乘義章》云:「邪言不正,其猶綺色。從喻立稱,故名綺語。」與性德相違背的就是邪言,就是偏邪的言語。綺,綺是綢緞,我們那個綾羅綢緞很好看、很柔軟,人都喜歡。以這個來比喻講話那個言語就像綾羅綢緞一樣,很美麗,很綺麗,很柔軟,大家很喜歡這個東西。講話如果講得很華麗,很綺麗、柔軟,這屬於花言巧語,人聽了很悅耳、很喜歡,聽得迷惑顛倒,不是清淨的,它是污染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七情五欲是染污,它的內容離不開這些。另外像詩詞、小說言情說愛,文藝表演、電視、電影、網路,這些內容教人貪瞋痴、勸你造殺盜淫,這些都屬於綺語。那個編寫小說的,編得都很美麗,這個都屬於綺語。所以一般在我們世間流行的這些愛情小說等等,這些屬於綺語。那個著作的人、文筆很好的人,寫得很美麗的,讓人看了、聽了,想入非非,迷惑顛倒,凡是這一類的都屬於綺語。

  《無量壽經箋註》:「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詞也。後世騷人積習,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於閨閣者,皆謂之綺語。」閨閣就是男女言情,說情說愛的,這個都屬於閨閣。你看那些愛情小說,都是以這個為題材,有美人、香草這些,言情說愛的這些,都是屬於綺語。《十業道章》:「說染言詞,名雜穢語。若不染心,綺飾文辭,歌讚實德,非不善也。」這一段是《十業道章》講的,說染言詞,名雜穢語,你說那個會污染人心的那種言語,那個就是雜穢語,就是綺語。若不染心,如果你這個文字,你很有文筆,你很有才華,你的文字很華麗,但是你這是從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寫出來的,沒有涉及到香草美人這種寓言,你來讚佛、讚菩薩、讚極樂世界,內容是善的,那就不稱為綺語了,那個不能說是不善,那個是善的。就是說你是污染的心來寫這個,還是清淨心寫的,當然寫出來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像我們大家常常參加三時繫念法會,三時繫念那些讚詞、那些開示,中峰國師寫的。中峰國師是大徹大悟的人,你看他寫出來那個文章很美麗,佛寶、法寶、僧寶,這些讚偈都非常美麗,那是善中之善。他是開悟的人,所以他寫出來也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因此大家參加這個法會百唱不厭!大家重複唱的那個,每一次你唱的、念的,你的感受、法喜不一樣。他這個詞、讚很好聽,但是是啟發我們開悟的,沒有污染,啟發我們清淨心的。所以大家念得再久、念得再多,愈念愈歡喜,這個道理就在這裡。一個從染污心寫出來的,一個從清淨心寫出來的,這個就不一樣了。

  望西云:「凡此妄語,世人喜犯,不顧來報。」世人很容易犯妄語這個過失,但是一定要知道妄語的果報。不顧來報,就是他沒有想到將來的果報,將來果報現前就後悔莫及。妄語果報輕的在拔舌地獄,重的是在無間地獄。江老師畫的那個「地獄變相圖」,妄語有拔舌地獄。惡口最普遍的就是罵人、批評人、指責人,去指責別人,稍稍不如意,口業就現前。也沒有想想自己,別人給我們一些不如意,我們自己能夠讓別人都如意嗎?自己一反省,如果今天我是他、他是我,他這樣對我,我又有什麼感受?如果互相換一個立場去想,自然心平氣和。往往我們的生氣,只有想到我們這邊,沒有替對方想,如果替對方想,我們這個氣就能降下來了。《南山律》,道宣律師說,「此戒人多喜犯,良由妄業熏積,識種尤多,故隨塵境,動便虛構。」妄語這條戒很多人都很容易犯,妄語這個業因是多生累積下來的,這個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妄語的種子很多,遇到緣就起現行。隨著塵境,六根對著六塵境界,動便虛構,一動就是講一些不是真的的這些言語了。

  行基菩薩云:「口虎害人,舌劍斷命。如口如鼻,死後無咎。」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說話隨便說,真的是無心。有時候我們說話是沒有心說的,聽的人他覺得你在挖苦我。所以往往說話無心,但是別人聽了,他覺得你是在挖苦他,他記恨在心,等到機緣來了他就會報復。所以說口虎傷人,這口好像老虎一樣,很容易去傷到人。尤其一句話,實在講,講的人真的也是無心的,但是聽的人,每個人他感覺不一樣,所以言語要小心。實在講,我們講的話並不是針對他,但是我們講話如果不留意,無意當中我們去傷到他,他就懷恨在心。所以講話不容易,一句話三尖六角,每個角都會傷到人,講話不容易。所以說口虎害人,舌劍斷命。應該要怎麼樣?我們這個口業要怎麼修?口能像鼻一樣,鼻不說話,口也不說話,那就沒事了,妄語這個罪就不會去造了。所以我們在佛門,在念佛堂往往都掛個牌子「止語」,那個止語就是不要講話就沒事了,反正開口就念佛就對了,的確這個也是一個辦法。所以盡量少說話為好,言多必失。因為話講多了,言多必失,話講多難免會有誤失。所以我們入眾,跟大眾在一起,一定要有個恭敬、謙虛,多聽、多看、少說的這樣的一個態度。特別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大眾那麼多,像現在這個媒體、錄影機,這就是要特別小心的,說話如果不小心,可能就惹禍了,所以說話要小心謹慎。決定要說誠實言,不誠實的不說,道聽塗說的不說,道聽塗說是聽別人講,自己也沒有去證實,這個我們聽了,要持一個保留態度,也不要就去傳、就去說了。還是對這個事情有懷疑的,也不要說,這還不確定,我們不要去說。守住這幾個原則,我們就可以避免造妄語的罪了。

  《大智度論》云:「如佛說,妄語有十罪」,妄語有十種罪過(十種過失)。「一、口氣臭」,口臭就說明口業很重,這個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不能不檢點的。真正契入經藏,改過自新,不再有這些妄語,言語要謹慎,不可以欺騙人。菩薩的言語令眾生得善利;世尊不開口則已,開口就是講經,字字句句記錄下來就是經典。這個是妄語十種過失第一個。「二、善神遠之,非人得便」,常常打妄語,善的護法神走了,不護持,非人得便,非人就被這些冤親債主附體。過去有位同修氣喘的病很多年了,以後被他發現,氣喘是一個冤親債主附在他身上,讓他受這個罪;冤親債主他的相不好看,又是一個冤親債主,以前他整別人,現在得到這個果報,他有兩個冤親債主都附在他身上。實在講,一個就很難受了,兩個,所以他這個日子很不好過。以後明白了,將自己修行功德迴向給他,幫助他求往生,幫助這個冤親債主求往生,果然有效,他這個氣喘病不需要醫藥治療自然就好了,相貌也改變了。所以我們就明白,自己身上有很多病痛,這個是冤業病。

  好,今天時間到了,《大智度論》講的,「如佛說,妄語有十罪」,十種過失,我們還沒有講完,我們下次再繼續來學習。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