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20/8/22  三重淨宗學會  檔名:WD02-013-0004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我們看「第三十三品:勸喻策進」,我們從經文: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我們從這段經文看起。這幾句經文是勸和,和諧非常重要,現在全世界到一個國家、一個團體、一個家庭,最缺乏的就是這個「和」,非常重要。這段經文,如果我們做人能夠做到佛教導的這樣,就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大經解》講勸世人,他註解這段經文,「勸世人,親眷之間應當和敬,不和成怨」。這是佛在這段經文勸導世間人,家親眷屬之間要能夠和諧,應當要和敬。和就是和諧,敬是互相尊敬,互相恭敬。不和就變成冤家,「不是冤家不聚頭」。不和的家庭,它就不會興旺。所以一個家庭如果不和,兄弟姐妹一天到晚吵架、爭吵,誰也不讓誰,這個家一定衰敗。一個團體也是一樣,一個國家也是一樣,整個世界也是這樣。如果整個世界不和諧,肯定就有大災難。所以一個家庭如果上和下順,這個家庭一定興旺發達。一個家庭如此,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和諧,那這個國家一定興旺起來,大家上下一條心。整個世界和諧,那這個世界和平,真的就是《無量壽經》講的,「國豐民安」,風調雨順,沒有災難。所以我們可以冷靜觀察中國、外國的歷史,當這個時代國與國之間,家也不和,國也不和,整個世界都不和的時候,災難就特別多。我們現前大家看看,我們這個世界和不和諧?我們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不和。因此災難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

  『敬愛』,「恭敬與慈愛」,就是彼此互相恭敬,慈是仁慈,愛是有愛心。人與人之間,從家庭到社會、到國家、到整個世界,如果人與人之間都能替對方想,這個世界就和平。現在人問題總是都出在,都是自私自利,只有為我想,不為別人想。為個人想,為自己一個家想、一個團體想、一個國家想,沒有為整個世界著想。每一個國家都要爭取我的利益,爭取我的利益,有沒有想到我們得到了利益,有沒有損害別的國家它的利益?還是我們都共同得利益?如果大家共同得利益,那這個就會和諧了。彼此只要有一個讓,彼此不要說我要多佔一點便宜,這個世界就和平了。現在的問題都是:我要多得一些,你要少得到一些,甚至你統統不要得到,你損失。不惜損害你的利益來增加我的利益,每個國家都是這麼想,這個世界它怎麼會不亂?它怎麼會沒有災難?所以佛這邊講的簡單幾句,道理是很深廣。所以彼此的恭敬,有慈愛心,這個非常重要。

  『憎嫉』,就是反面的。正面的是彼此互相的恭敬、慈愛,反過來就是互相憎恨、嫉妒。「憎惡是憎恨、厭惡、討厭。」愛憎之心,這個都出問題。所以現在在美國一個大問題,種族歧視這個問題,不是跟他同樣白種的,他就歧視。特別是華人在美國就是最沒有地位的,白人去歧視黑人,我們感覺黑人受到歧視,其實華人在美國,他比黑人更被人歧視。你看一暴亂都去搶亞洲的、華人的商店。所以上次也是種族的問題引起暴動,新聞報導,那些華人商店都要自己自衛,不然他們是第一個被搶的,趁火打劫。包括韓國的店都被趁火打劫。這就是這裡講的,這是舉出一個例子,當然種族是一個問題,其他還有族群的問題。不能夠互相敬愛,所以他就互相「憎嫉」,憎惡、厭惡、討厭、嫉妒、傲慢都來了。當然就產生對立,產生衝突,社會問題就出來了。

  佛告訴我們,這些如果你不能夠和諧,去結怨,這個是冤冤相報。「父母與子女有四種關係」,做一家人有四種關係,「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報怨的」,你過去生你傷害他,「甚至殺他、奪他的財產」,這一世投胎到你家來做你的兒孫,「到他長大」,把你這個家毀掉,報仇來的,報怨來的。「如果是來報恩,這個小孩過去世你對他好,曾經幫過他、救過他」,這次他是來報恩的,「決定是孝子賢孫」。你不要特別去教他,他就會很孝順,孝子賢孫。「如果是報怨來的」,從小這個小孩他的性格就很不好,他是懷恨來的,報怨來的,「叛逆、不聽話」。「對於叛逆的,格外的愛護他,要施恩,慢慢讓他體會到感恩,雖然來報仇,不至於有大的災難。」

  『有無相通』,就是「我有財物,別人缺乏,我要幫助他,這就是要布施」。『無得貪惜』,「不要貪婪、吝嗇」。慳吝,自己有,別人有需要,我們就不肯幫助他,這是慳吝、吝嗇。佛勸我們不要「貪惜」。『言色常和』,「言色是言語與臉色,臉色要溫和,言語要柔軟」。講話也是一個藝術,但是我們現代人沒有學過,實在講,我們是不會講話,往往講話去傷到人,自己也不知道。過去我們道場有一個出家女眾,講話常常得罪人。我就跟她講,妳講話也不要講得傷人,講話那個口氣、用詞都會傷人,很多同修都來跟我反應。她跟我講,我講話就這樣,我講話很直。後來我跟她講,妳這個不叫直,這個叫衝。我說妳有吃過衝菜嗎?衝菜一吃下去,眼淚、鼻涕都流出來,好像吃哇沙米一樣,是很衝的。所以講話直跟衝,不一樣,不能搞混了,把講話很衝認為是很直,那就錯了。

  所以溫和就是講話不惡口。佛在《十善業道經》講,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溫和就是不要惡口,講話的口氣不要不好。講話口氣不好,讓人聽了心裡難過。有時候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沒有不好的意思。的確有一些人他講話口氣不好,但是不代表他心壞。心好,但是講話言語口氣不好,還是會傷人。所以諺語講,「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所以講話不能不謹慎,常常要注意我們言語是不是有惡口這個習氣,如果有要改。所以「言色常和」,臉色溫和,言語柔軟。當然這個柔軟不是講那些好像諂媚巴結的話,那又是妄語、綺語,就是講話口氣不要不好。所以講話的藝術,蔡老師有講「講話的藝術」,我們多多學學。

  『莫相違戾』,「違戾是違背,跟任何人都和睦相處,不會發生衝突」。就是不要跟人起衝突,人與人實在講,就是要和睦相處,這才是一個正常、健康的社會。不能彼此起對立,常常起衝突。現在都是跟外國人學,政黨就叫反對黨。我們淨老和尚講,不能叫反對黨,反對黨就是反正你對也反對,不對也反對,反正我就是反對,這就起衝突了,永無寧日。應該怎麼講?叫兄弟黨,大家兄弟。兄弟應該怎麼樣?互相幫助,不是互相對立、互相衝突。

  「《會疏》」,《會疏》裡面註解,「『怡聲下氣,言不違戾,溫良恭謙,面無顰蹙。』怡聲下氣:和悅聲氣,態度恭順」。講話的聲音語氣要和,讓人聽起來能生喜悅,和悅聲氣。所以這個講話聲音、語氣,我們要學習。態度恭順,就在身體的表達,這個表達也是很重要的,言語、動作要恭敬,讓別人感受到我們對他是尊重的。「顰蹙」,這是「皺眉蹙額、憂愁不樂」的一個樣子。就是皺著眉頭,表現憂愁不快樂,這就讓人感覺印象不好。過去我在華藏圖書館,有一次我們老和尚把我叫去開示。他說你是人家欠你幾百萬沒還你,你怎麼臉色那麼不好?當時我聽到覺得滿冤枉的,我有臉色不好嗎?師父都講話了,我當然也要自己反省反省,自己去照照鏡子。後來我才發現那一天感冒,感冒人不舒服,不舒服臉色就不好。但是沒有跟師父報告我感冒,如果跟師父報告我感冒,他就不會誤會了,怎麼一大早起來就板個臉。師父看我這樣,我看我們道場的住眾也是一樣的,我看到他們臉臭臭的,我心裡就不高興,我也是這麼想,到底人家欠你多少錢沒還你。我自己經過這樣的一個經驗,後來我也想到,可能他也感冒,或是身體不舒服。從這個地方去想,我們那種不高興的心就會降下來,可能他是不舒服,或者他遇到什麼、有什麼心事。所以在表情上,這些我們要學《常禮舉要》,最近我在網路上都跟同學學習《常禮舉要》,我們華藏淨宗弘化網都有這些資料,大家可以參考。這些都屬於常禮,人與人之間沒有這個禮,很容易起磨擦衝突。所以「不知禮,無以立」。禮就是講人情世故,外表的鞠躬彎腰,那是禮的形式,禮的內容是人情世故。這個要懂,要懂得人情世故。

  「言色常和,就是經中所講的和顏愛語。這個愛是非常關心他,愛護他。」愛語也不是完全說他喜歡聽的話,不是這樣,愛語是愛護他的言語。愛護他,「他有過錯,責備他」,勸導他,甚至對子女的教訓,都是屬於愛語,為他好。但是這個愛語,我們也要學習,這個愛語對什麼樣的人,什麼對象、什麼時機,這個講話都有不同的。總之你講的要讓他能接受,對他有幫助,這是愛語。你不能看到他有什麼過失,把他教訓一頓,然後說:我是為你好。聽你講的縱然有道理,你用這樣的話去教訓他,他會不會接受?大概不會接受。你講的有道理是你的事,但是他聽了心裡不爽、不舒服。所以經文在這個地方,幾句話,很多方面,我們要去學習,才知道怎麼用。不然我們念了這部經,大家都會念,念了在生活當中碰到這些人事物,你應該怎麼做?要怎麼講話?什麼時機,應該說什麼話?這個都要學習的。

  古人從小就學習,現在這個功課沒有人教了,父母也沒教,學校也沒教,社會也沒有人教,全世界都沒有人教。所以現在不要說我們平常人,甚至做到很大的官,做總統的都不會講話,講出來的話,都讓人家看笑話。但也不能怪他們,沒人教他,學校沒這門功課,沒有教常禮,沒有教講話。所以孔老夫子教學,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你看言語擺在第二個,四科,言語擺在第二個,所以講話要學。第三政事,就是政治,第四文學,就是各種藝術,各行各業,所以這個原理相當重要。在《無量壽經》前面我們都念過,一般講身口意三業,在《無量壽經》是口身意,「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口業擺在第一個,這個說明修口業它的重要。但我們讀這個經,沒有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真的讀了我們也不知道要怎麼去善護口業?所以最近帶大家聽蔡老師講的《群書治要》,過去還有《弟子規》,這個蔡老師講的就很詳細,真的大家要學。我們老和尚二OO四年就勸我們大家要學這個,沒有學這個老祖宗的傳統文化,真的佛經我們看不懂。會念,但是內容、意義不知道,要怎麼修不知道,大家念得很熟悉,但是不懂得怎麼修學。所以我們要把這些做為《無量壽經》的補充教材,就是做一個詳細的註解。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或時心諍。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這一段「諭心諍成怨」。「佛告訴我們:不和,會造成大害。」一個家庭不和諧,這個家庭一定破碎了,這肯定的。一個社會不和諧,社會不得安寧;一個國家不和諧,這個國家真的是沒前途了。這裡講這個大害,經典講的這個大害可能不在今世,可能這一生不會發生這個大害,但是來生來世因緣聚會再碰頭的時候,到時候果報就現前,就造成重大的災害。

  『或時心諍』,「一時忽起相鬥與爭訟之心」。這個「諍」,競爭的爭再加個言字旁,就是爭論、爭訟,言語的爭執,因爭執而互相控告、互相爭論、互相攻擊。《會疏》云:「人情平時雖無憤恨,違境忽生,不時鬥諍,故云或時」。人在平常的時候沒有起憤恨之心,但是那種違逆的境界生起來,「不知道什麼時候,兩個人不高興了,心裡懷著怨恨不平就想報復,互相矛盾就生起來」。「要是不化解,在一個家庭裡面發生,這個家就不和。家規是家裡的法律,人人都要遵守。」過去我們中國的大家庭,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家規就是等於一個家庭的法律,大家都要去遵守這個規定。「家長執法要公平,不能偏袒,偏袒就造成怨恨,一定要秉公斷定,讓兩邊都服,這才能化解。」『恚怒』,「瞋恚、憤怒、怨恨,三毒之一」。不要家長執法讓人不平、憤怒,這個怨恨就來了,這都會牽連到來生後世,冤冤相報。

  今天我看了報紙,昨天也登了報紙,桃園兒子殺母親判無罪。聽說砍了三十七刀,然後把頭砍下來,從樓上丟下來,這是慘絕人寰的事情,而且是自己親生兒子殺的。法官判無罪,就說他精神不正常。社會大眾對這個有爭執,就連司法界的也都出來講話。這個在古時候是非常嚴重的刑罰。這個判決就讓社會大眾心不平,不平就會造成怨恨,人心不平。所以當這個司法官,實在講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過去淨老和尚,司法院都請我們老和尚去講過開示。我們老和尚去開示就講(這個大概三十年前),就是當法官將來死了就下地獄,因為判罪要判得很公平、很公正,這個不容易;有時候還會冤枉人,這個不容易;而且法官如果他是感情用事,不是理智的在判斷,那出了差錯會更離譜。所以有一個女法官她就說,聽到師父這麼講,她就很擔心,她說師父,那怎麼辦?我當法官都要給人家判罪的,萬一判得不對,將來我下地獄,要怎麼辦?我們師父老人家就跟她講,妳求觀音菩薩給妳加持,妳要判案那一天先念佛,念觀音菩薩,佛力給妳加持,讓妳不要判錯了。這也是一個方法,的確這個方法也是很有需要的。所以這個案子一判,整個社會輿論嘩然,這個事情的確很多人不能理解。如果這樣對我們台灣社會會造成什麼不良的影響,這個也是大家擔心的事情。

  『後世轉劇,至成大怨』,「《解》:『一時瞋心,造成小恨,但冤冤相報,無有已時,怨憎常會,互相殺害,愈演愈烈。』沒完沒了,生生世世纏縛住,苦不堪言」。這個事情的確是這樣,大家想一想,互相結怨,那是不是沒完沒了?真的是沒完沒了。這一生沒完沒了,還會延續到來生後世,生生世世都被這個冤結纏縛解不開,互相報復,真的苦不堪言。「大家要想知道這個事情,印光大師介紹《安士全書》,學佛的人一定要看,講因果報應講得透徹。」《安士全書》是清朝康熙年間周安士居士他編著的,有四卷,有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註解,註解《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陰騭文》很短,但是他引用三教經典,還有歷史發生的這些公案來註解這個經文,所以分量就相當大。還有周安士居士他再做一個按語,就是一個評語來分析這個事情。

  文昌帝君也是十七世做士大夫身,有一世他是在漢朝,劉邦的妃子是他的母親,這在歷史上都有記載,正史上有記載。劉邦寵他這個妃子,他這個妃子生的小孩想把他立為太子,他的皇后(大老婆)受不了,等劉邦過世,她這個皇后就把她給害了。就是四肢手腳給她剁掉,眼睛給她挖瞎,就在那邊慘叫,她的兒子就是文昌帝君的前生(那一世),後來他母親這樣痛苦的死去,他就發誓要報仇。後來輪迴到第二次他當龍,所以就下那個雨下得很大,把整個城都淹掉。淹掉,他報復的就是那幾個人,但是無辜的百姓當然都受害了。受害這個帳要怎麼算?他傷害無辜,上帝還是要處罰他,所以判他受罪,變成受罪的龍。這個詳細在《安士全書》,它裡面記載得很詳細。後來遇到佛法,才把這個怨放下。相關的這些冤冤相報的事情,其實我們現在看到,這一生我們遇到的也都是冤冤相報,都有因果的。所以淨老和尚勸我們學佛人一定要看,《安士全書》講因果報應,講得透徹。如果再加上《感應篇彙編》、《了凡四訓》,我們互參,對因果報應的理論跟事實就非常的清楚。

  「不跟人結怨,就沒有報復。他給我罪受,我甘心情願受,沒有報復的心,這個帳就了結。」就還債了,過去欠他的,這一世他來討,不再去報復他,那就了了。大的怨恨,冤結「不是一時結的」,就是生生世世他沒有化解。這個當中沒有化解,這個冤結就愈結愈深,「爆發的時候愈演愈烈」。「如琉璃王為報宿怨,欲盡殺釋種」,這裡註解是舉出一個冤冤相報的例子。「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琉璃王帶著大軍消滅釋迦族」。「近因」,就是比較近的因,是「波斯匿王新紹王位,使臣求親於迦毗羅國釋種之家,時摩訶男婢生一女,顏貌端正,送與波斯匿王。後生一子,名曰流離。及年八歲,與梵志子好苦,詣摩訶男家。時迦毗羅國新起一講堂,欲請如來於中供養。爾時流離太子往至講堂,即陞師子之座。時諸釋種見之,罵言:此婢生物,敢入中坐。於是出語梵志好苦(外道出家人,名叫好苦)曰:此諸釋種捉我毀辱乃至於此。我後紹王位時,汝當告我此事。流離太子後紹王位,好苦以前事告之。流離集兵往伐釋種」。這是講近因,就是這一生發生的一個因果,一個怨恨。波斯匿王就是佛那個時代的。這個公案比較近的原因,就是侮辱到流離太子,流離太子至講堂,就升到講經說法的師子座。當時諸釋種,就是釋迦族的這些人看到就罵他,大家罵他:此婢生物,敢入中坐。你這婢女生的兒子,你怎麼敢坐到當中的座位?就是結下這個怨。流離太子後來他登了王位,他當上國王,當時他升師子座受到侮辱,他就報仇,所以就帶兵去滅釋迦族。這是當時的近因,這個因是比較近的。還有遠因,不是只有這個近因造成滅族的大怨,還有更遠的因牽連過來。

  「遠因:佛告比丘,往昔之時,此羅閱城有捕魚村。時世饑儉,彼村有池多魚。時城中人向於池中捕魚食之。池中有二種魚,一名麩,二名多舌,各懷報怨。時有一小兒在岸,見魚跳而喜,以杖打彼魚頭。爾時羅閱人者,今釋種是。麩魚者,今流離王是。多舌魚者,今梵志好苦是。小兒者,即我身是。以是因緣故,流離王殺釋種。」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當然知道長遠前的因果,知道這個事情不能救了。這是過去在羅閱城有捕魚村,就像我們現在的海港、港口,那都漁村,捕魚的。那個時候饑荒,沒得吃。村民就到那個池去捕魚,那個池魚很多,所以城中的人向池中捕魚來吃。池中有兩種魚,一名麩,二名多舌,這兩種魚各懷報怨,等於是滅牠的族,整個池的魚都被抓光,被吃光了。當時有一個小孩子在岸,看魚跳上岸很歡喜,拿棒打魚頭。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頭痛三天,他就講出因果,他說過去很多世以前,就是捕魚村這個因果。他當時是個小孩子,他看到魚在那邊跳,好玩,就拿棒敲打魚頭,敲三下。所以這一生雖然成佛,還有這個餘報,頭痛三天。麩魚就是流離王。那個魚也有王,這一生投胎來做流離王。多舌魚者就是梵志好苦,就是那個外道。那個小孩子,佛就說是他自己。這是遠的因,所以這一生琉璃王會來滅釋迦種,最遠的因就是把那池魚統統給牠吃光、殺光了。所以有近因、遠因。

  釋迦牟尼佛事前知道這個事情是定業,沒辦法去解救,因為定業不能免,逃不掉。目犍連尊者有神通,佛怎麼可以見死不救?「目犍連有神通」,他就去救,用他的缽,他用神通放大,「缽裝五百個釋迦族的人」,然後用他的神通把這個缽送到天上去,起碼讓這五百人避免這個災難。流離王來滅釋迦族之後,兵退了,目犍連說我救了五百個人在我缽裡,跟佛講。「佛告訴目犍連:你去看看你的缽。結果,缽裡面的人都化成血水。這次的戰爭,佛沒有阻攔,只是勸他的族人趕緊逃出去。」他知道這個定業沒辦法避免。所以釋迦族的族人就逃到現在中國的後藏,西藏的後藏,「也就是西藏的南面、喜馬拉雅山的北面」。西藏它有分前藏跟後藏,後藏大多數是釋迦族的後裔,都住在那裡。「佛主張不打仗、不抵抗,盡可能的逃離。」互相打,又是冤冤相報,我們現在看到這些戰爭,其實都是冤冤相報。佛有神通,看到三世因果,所以勸我們這個冤仇要化解,不要愈結愈深。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解》:『指世間冤報之事,互為禍害。』」。「這一世你殺他,來世他殺你;再來世你又殺他」,他又殺你,真的就沒完沒了,「愈殺愈慘、愈厲害」。「如果今天不幸」,我們現在生在這個時代,真的也是危機重重,今天如果不幸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那是核武戰爭、生化戰爭,不管好人壞人、有沒有怨結,都要遭受這個災難,整個地球上的生物統統滅絕」。所以這個戰爭不發生則矣,發生肯定是核武大戰。

  最近有同修發一個俄羅斯的信息,俄羅斯他向世界上發布一個公告,就是說俄羅斯如果受到外國飛彈的襲擊,就是飛彈你打到俄羅斯去了,俄羅斯他說他的反擊就是核子彈頭。他的理由是什麼?他說你用飛彈來攻擊我,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裝核子彈頭,如果萬一你裝核子彈頭,我怎麼辦?所以他就事先聲明,說他如果受到飛彈攻擊,他回擊的就是核子彈頭。我看到這個,真的是我們淨老和尚講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是核武戰爭。核武戰爭沒有贏家,同歸於盡,真的就像我們淨老講的,好人壞人統統死,連地球的生物統統要毀滅掉。「這空前的大災難不是一世造成的,千萬年來從小怨結成大怨,從大怨造成大難」,這樣累積形成的。所以我們現在是生在這麼一個時代,不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好幾年,現在不用,幾秒鐘就解決了,大家都變成灰了。如果不仔細去想,不感覺可怕,仔細去想,真的很可怕的,毀滅性的。所以這個誰也不敢講,不會發生這種毀滅性的戰爭。大家頭腦還清醒的時候是不會,但是如果你遇到一個狂人,他瘋狂、失去理智,按鈕隨便按,那肯定就是核武大戰。如果裝了核子彈頭,縱然你攔劫了,它在空中爆炸,那個輻射塵下來也夠嗆的,那不是大家集體自殺嗎?所以現在這個問題的確到了這樣的一個關鍵。人能不能保持理性?很難講,現在的人情緒很不穩定,你看連他母親都殺了,而且殺得那麼慘。你說現在的人,他那種心、他那種想法很危險的。

  「人有生必有死,早死晚死總是要死」,這個也是大家都免不了的,問題死了之後到哪裡去不一樣,「有人死了變畜生、變餓鬼、墮地獄」,還有人死了生天堂,再來做人,念佛的人淨業成就,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每一個人死了之後,「各人去各人的地方」。縱然是夫妻,死了在六道輪迴裡面,也不可能同去一個地方;縱然同一時間死,去的地方還是不一樣,因為各人的業不一樣。只有大家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去的地方就一樣了。如果在六道輪迴,再恩愛的人,死了去的地方都不同,各人業不同。要去同一個地方,沒有其他的路,只有選擇大家信願念佛,同願往西方,那去的地方就相同了。「如果這個這個世界上還有一些真正是好人,生生世世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們就不會在這個災難當中死亡;「換句話說,這個災難就不會發生」。「世間事誰做主?自己造因受報,但是那個緣是佛菩薩、神明在掌握,他們慈悲加持。五逆十惡、毀謗佛法,只要肯認錯,只要能懺悔、能回頭,信願持名,阿彌陀佛也不會捨棄他,他臨命終時佛也來接引。」只要肯回頭,不回頭那就沒辦法。

  下面這句經文講,『雖不臨時』,「既造業因,必結惡果,報應雖不立即顯現於當時,但因果不虛,決當報償於後世」,來生後世一定會報。所以我們最近拍一個城隍廟,「與神同行」,現在拍到第二集了。城隍廟,第一個拍台南最老的城隍廟,城隍廟就有一副聯,內容就是做善事的人,好像他沒有得到好報,就是過去造的罪業,災殃還沒有受盡,受盡他好報就現前;這一世看到他造惡業,也沒有看到他受惡報,過去世他造的善業,他還在享過去修的福,沒有享完,那個福享盡了,他的惡報就現前。所以「雖不臨時」,造了這個因,不是說馬上它就報,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時間的問題,不是不報。『應急想破』,「應該要把它想破,想破也就是看破。這個人一生造惡,沒看到有惡報,他一生過得不錯」。「這個要知道,因果通三世,他這一生的福報能保持他從生到老不受災禍」,這是他前世培的福報很厚,「享前世修福的果報;現在福報享盡死了,惡報就現前,他在惡道裡面」,他墮到三惡道去了,墮到三惡道,「我們沒有看到他現世受惡報」。在他生前我們沒看到,死了之後在惡道受報,我們也沒看到,但是佛看到了。佛看到了,跟我們講,死了就墮惡道。

  「《解》:『眾生但知畏果,菩薩則畏因。』眾生迷惑,敢造惡業,不知道造了有果報,到惡報現前,後悔來不及。」眾生就是怕那個果,菩薩怕造那個因,眾生造因他不怕,果報現前害怕了。所以眾生總是迷惑,造因他不怕,敢造惡業。「菩薩聰明,菩薩知道因必有果,所以不敢造惡業。」「我們要學菩薩」,不要造惡業,「無論是什麼人加給我們的羞辱、傷害,我們統統能忍」。等於欠他的債,這個債還了就好了。印光大師講,「當還債想」,不管遇到什麼逆境,各方面的就當還債想。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愛欲』,「愛是情愛,欲是貪欲,這是生死的根本,也是六道輪迴的由來」。「這個世間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就是有貪愛這種欲望,這是輪迴的根本。情愛與貪欲如果不能放下,極樂世界去不了。「佛門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念佛的念頭不專一,就不會往生淨土。愛很多方面,「愛是愛欲」,你喜愛的;欲是希望得到,佔有、控制,你要得到、要佔有、要控制,這是欲。愛欲,你喜歡的,「男女之愛、財富之愛、名利之愛,財色名利擺在面前,你不愛嗎?」這一愛注定就是在六道輪迴,六道眾生,生生世世受業力牽引,牽著我們在六道不斷的輪迴,生死疲勞,「你行善在三善道受生,作惡就三惡道受生」。我們要想生淨土,「要一向專念」,要放下這些愛欲,「二六時中起心動念就是一個念頭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心裡只想這樁事情,「這個人決定往生」。「念要專一,不能夾雜情愛、貪欲。」對這個世間有一樁事情牽掛、放不下,那就是我們往生的障礙。

  所以我們念佛要有把握往生,我們用功就是要在這上面用,這個的確也是要下一點功夫。這個功夫就是你想到這些親情的時候,念頭趕快換成阿彌陀佛。平常就要養成這個習慣,到臨命終,我們快斷氣的時候,心裡起現行就是阿彌陀佛,跟佛就相應,我們跟佛光就接上。如果臨命終的時候想到兒孫,放不下,那又是六道輪迴,又是障礙佛來接引。幾個人能放下?這個兒孫,實在講也是不容易放下的。但是沒放下,也是要放下,還是要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所以平常心裡就是要放下,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決定得生;最後一念如果不是阿彌陀佛,那又六道輪迴。所以,「為了保持臨終最後一念決定是念佛,現在拼命在練習」,好像練兵一樣,往生好像上戰場打仗。「讓我們的念頭一天到晚全是阿彌陀佛,沒有別的雜念」,這叫正念,我們淨宗的正念,這個就是正念,其他的統統要放下,「我們才有把握往生」。起貪瞋痴慢,這些念頭要起來,用阿彌陀佛把它轉過來。

  但是也不是很容易。因此我們淨老和尚也看到了這一點,他經講了幾十年,但是看到同修還是功夫不得力,放不下。所以現在用傳統文化來輔助,學習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確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是佛法的基礎,學了佛,讓我們更深入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所以我們心裡還有許許多多雜念,「不能往生」。我們人八十歲以後就是風燭殘年,「不定什麼時候就走了,所以心態上要做圓滿的準備,準備隨時要走。」「走是一定要走,但是要去什麼地方?善心善行他去的是天堂,佛法講天道;善心善行不很圓滿,他善多於惡」,來生再來做人;「惡多於善」,到三惡道去了。所以人到六十歲以後就要非常認真準備自己的後事,後事是什麼?我將來到哪裡去,這個是後事。「遇到佛法、遇到淨宗,這個緣太殊勝」,實在講,十方諸佛都向我們道賀,我們這一生有緣遇到佛法。「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得人身又聞到佛法,又聞到最殊勝的淨土法門,我們這一生就有機會永遠跟六道輪迴說再見、告別了;下一次再來,不是業報身,是乘願再來度眾生。這是我們往生淨土,超越六道輪迴,「跟六道輪迴永遠告別」。「這是淨宗在無量法門裡面顯現出無比殊勝,而且人人都能修,不分富貴貧賤男女老少」,只要真信發願放下,老實念佛。你看很多不認識字的老阿公、老阿婆,往生都很自在,不要說外國,台灣就很多個。這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解》:『世人舉體沉溺於愛欲之中』」,這是講到我們人,「特別是現代人」,哪一個人不是沉溺在愛欲之中?「沉溺在愛欲之中,他就造無量罪業,起心動念意在造業,言語在造業,行為在造業,造的全部是輪迴業」,輪迴心造輪迴業。「『於是死此生彼』,這一生壽命到了,死了」,生彼是依照你這一生造的業力去輪迴、去受生。「『流轉無窮』,流轉指六道,不定是哪一道」,貪愛是墮餓鬼道,瞋恚是地獄道,愚痴是畜生道,「這三種貪瞋痴我們全有,而且沒有中止,時時刻刻造業」。「『縱使眷屬滿堂』」,眷屬滿堂,家人很多,家很大,家大、業大,「你的眷屬多」。「到生死關頭,『生是孤身來,死時獨自去,無人相隨,無人能代,故云:獨生獨死,獨去獨來。』」。「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我們生自己來,來這個世間出生自己來,沒有人陪伴我們;死的時候,我們也是單獨的自己走,也沒有人跟我們走,沒有人陪伴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所以在六道生死輪迴是非常孤單的。這些經上的話我們最好把它寫出來,貼在顯著的地方,早晚看看,提高我們的警覺,幫助我們放下。「為什麼放不下?沒有想破。真想破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還有什麼放不下?」放下就在眼前,不等到明天、不等到後天。「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得自在。真正放下了,清淨心念佛,平等心念佛,那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感應不可思議。」我們看到念佛功夫成片,自在往生的這些人決定是真的,因為人死的時候是騙不了人的,他能自在往生,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些人就是做個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親眼看見,親耳所聞,這些都是佛菩薩大慈大悲的示現」,示現給我們看的,「增長我們的信心、願心」,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苦樂自當,無有代者』。「自當」就是自己受,你受苦、快樂都自己承當,也沒有別人可以代替。「《解》:『苦樂之果報皆是自作自受,亦無有能替代者。』。」這個都沒有人能代替的,自己做,自己去承受。你心善、言行善,「行善積德」,你得的報是樂報,快樂的果報,「樂的果報是三善道」;「心行不善」,去的地方是三惡道,受苦,「苦樂是自作自受」。「人道好不好?有小小樂的享受」,但是享受的時候也沒有不造業,這個事情也是很麻煩。「特別是人事環境,有意無意得罪人」,自己也不知道。說話的人無心,他沒有意思,聊天,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那個聽的人可能是傷害到他,以為你在罵他、在諷刺他、在損他,他心裡就會有怨恨。你是無心,自古以來這個事情就太多了,無心說話讓別人產生怨恨,那就造業了。這個業要自己去承受,也沒有人能代替。

  所以遇到有人給我們毀謗,明白這個因果,就是甘心自受,不怪別人,不要怪他,不要跟他計較,也不要放在心上,這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這也是我們要在這個環境當中要練習的。我們淨老和尚他一生受到人家侮辱、毀謗,弘法利生還要受到質疑、羞辱、障礙、攻擊,真的也是示現給我看的。所以我們現在受到人家一點誤會、攻擊,跟老和尚比起來就真的不算什麼,我們自然也就比較能夠平心靜氣的忍受下來,就不跟他計較了。這個也是我們生活當中要必須去面對、去磨練的。遇到這些事情,總是我們要想到這個經文講的,所以這個經常常看、常常聽,提醒,不然有的時候境界現前,我們忘記了,提不起這個觀照,我們又迷了,又造業了。所以經的提醒非常重要。下面經文講:

  【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

  『善惡變化』,「指善惡兩種報應,也就是六道的果報」。「《會疏》:『今世雖善果,(所作)業因惡,則來世變招殃過。現在雖惡報,所作善,則後生化享福報。千變萬化,不可具述。』過是過失,天災人禍都是自己造作不善的業因所感召。現在我們雖然是惡報很苦,但是所做的善,來生它就變成福報。總之,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是真理、是事實,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小心謹慎。業因必然遭受果報,這是自然的規律,沒有任何力量能改變。」「佛告訴我們,還是能改變」,誰來改變?自己才能改變,自己造的業因,只有自己才能改變,別人不能幫我們改變。自己把自己的念頭改變,「果報就改變」,那個心一轉就改了,萬法唯心造。「無論造善造惡」,我們都不想這個果報,我們現在修淨土,「只想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就轉變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這段後面還有註解,我們就留在下個星期再來一起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