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0/8/29 三重淨宗學會 檔名:WD02-013-0005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勸喻策進第三十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翻開經本,「勸喻策進第三十三」,我們從:
【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
從這段經文看起,第三十三品。『善惡變化』,「指善惡兩種報應,也就是六道的果報」。「《會疏》」,在《會疏》這個註解裡面講,「今世雖善果,(所作)業因惡,則來世變招殃過。現在雖惡報,所作善,則後生化享福報。千變萬化,不可具述」。這是《會疏》給我們註解,善惡的果報是通三世。「過是過失,天災人禍都是自己造作不善的業因所感召。」我們這一生如果遇到一些不好的果報,是過去生曾經造作不善的因,這一生果報成熟了,要受這個報。現在我們雖然是受惡報很苦,但是這一生我們如果做善,這一生所做的善事來生就變成福報。「總之,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是真理、是事實,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小謹慎。」我們造因,就是要小心謹慎。「業因必然遭受果報,這是自然的規律」,善因得善報,惡因得惡報,這是自然的規律,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改變。佛告訴我們,改變是能改變,誰來改變?自己。為什麼?因為業是自己造的,善業、惡業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要自己改。我們平常講自作自受,因果報應的這樁事情,的確都是自作自受,不是誰加給我們的,不是上帝,也不是閻羅王,都是自己造作善不善業感召得來的果報,事實真相是這樣。
所以在《太上感應篇》開頭第一句,就很明白的告訴我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災禍、福報沒有門路,不是誰降給我們,是自己,我們眾生造作善業、惡業,招感災禍、福報,不同的果報,所以改變也自己改變。自己從哪裡改變?從自己的念頭改變,果報就改變。我們起一念善心,馬上就感應到善的;起一個惡念,馬上感應到不善的。所以《太上感應篇》後面也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就是我們起心動念,你起一個善念,好的念頭、利益人的念頭,這個好事還沒做,吉神就跟著你了。我們常常要求護法神保佑,其實不是到寺院燒香拜拜、拜水果,這些神明就會來保佑,這些護法神就會來護佑,不是這樣的。如果天天去拜,心裡起的是惡念,都是招感凶神;招感凶神,災禍就來了,這個我們必須要知道。所以你起一個善念,好的念頭、要幫助人的念頭,好事還沒做,吉神就跟隨了;起一個惡念,要去損人、要去害人,在經典上講,貪瞋痴慢這些念頭起來,壞事還沒做,凶神就跟著。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觀察自己起心動念,我現在起這個念頭是善還是惡?善惡的標準都在經典,經典是標準。凡是利益人的就是善,損害人的念頭就不善。所以自己把念頭改變,果報馬上就改變。無論造善造惡,我們念佛人都不想這個果報,只想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就轉變了。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念頭就是淨業、淨念,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淨念相繼」,念佛人主要是求這個,淨念相繼。
下面《嘉祥疏》也有一段的解釋,「惡因得苦,善因得樂,其報易前也」,這是《嘉祥疏》裡面註解這一段。「易前就是容易現前」,善惡業感得的果報快速,易就是很快。人的念頭善惡不定,有時候我們心會起善的念頭,有時候起惡的念頭,總是善惡交雜;有時候我們會起念佛的念頭。善念,惡念,不善不惡的時候就是無記念,它不屬於善,也不屬於惡,那是屬無記。我們起一個念佛的念頭,這是淨念。所以念頭起伏不一定,善念、惡念、淨念,我們功夫還沒有成片,總是不一定。最重要就是我們人臨終,斷氣前的最後一念,這是最關鍵的時候。最後這一念,臨命終斷氣前最後一念是善念,這個善的念頭就引導他到善道去投生,投到人天善道去;如果最後這一念不善,起一個惡念,貪瞋痴慢念頭起來是惡的,這一念就牽引到三惡道去,就到惡道往生。所以念佛人最重要的就是最後一念,最後這一念就是我們來生要去什麼地方的關鍵,一念善,往生到人天善道;一念惡,往生到三惡道;如果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那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平常念佛念多少不相干,決定性是最後那一念你是不是念佛?所以我們也不可以輕視那些做惡的人,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也有看到幾個例子,就是平常造惡業,作惡多端,臨命終時最後一念,他是念阿彌陀佛往生。這是他宿世的善根非常深厚,他才有機會遇到這個緣啟發他宿世深厚的善根,一生沒有念佛,最後念佛。
平常沒有念,到臨終的時候念,是遇到善知識來提醒他,來勸他念佛。這個時候,像《觀經》講的,造五逆十惡,地獄相現前。在《淨土聖賢錄》唐朝張善和,他還不算居士,他也沒有皈依,生平沒有學佛,一生在殺牛,臨命終看到很多牛頭人要向他討命,看到非常恐怖,地獄相現前,大聲喊救命。他的緣好,剛好遇到有個出家人從他家門口經過,聽到裡面有人喊救命,進去看看到底什麼事情。張善和看到出家人進來,就說很多牛頭人要找他討命,他一生殺牛殺很多。所以出家人趕快點一把香給他,你趕快念阿彌陀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然你就要墮地獄了。這個時候他沒有時間思考,他完全接受,因為太恐怖了。那個時候一個念頭,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救?只有這個念頭,其他什麼念頭都沒有,統統放下了。聽到善友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就完全接受,不考慮了,至心,這個時候念佛叫至心,沒有其他雜念,也不允許他有雜念,再一個雜念就到地獄去了。所以這個時候他至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一念至十念,信願行都具足,他就往生了。往生根據《觀經》講,如果造作五逆十惡,在這樣的因緣往生是下品下生。所以我們也不能輕視平常造作惡業的,可能他宿世善根也相當深厚,這一世緣不好。善導大師講,每個人遇緣不同,每個人遇到的因緣不一樣,所以他這一生不能學佛、不能念佛,因為他遇到惡緣不是善緣,是到臨終他才遇到這個善緣。
這種緣也是可遇不可求,實在講,億萬人當中也難得找到一個,所以我們也不能圖一個僥倖。「最有把握的就在平時,平時最有把握的是要放下。」為什麼臨終提不起佛號?就是對這個世間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不一定心裡想到什麼事情佛號就忘掉了。這個我們都有經驗,我自己也常常有這種經驗,想到什麼事情佛號就忘掉了,因為想到什麼事情了。所以念佛人臨終的助念跟提醒真的很需要,除非你功夫成片,自己有把握,不需要助念;如果還沒有成片,助念還是很重要,因為怕到時候忘記了。忘記了,平常念,到臨命終他不念了。所以三年前羅東宜蘭妙音淨宗學會,陳會長好像也是肝癌往生的。臨終的時候,我聽他同修講,他現在不念佛了。後來宜蘭念佛堂陳永煌居士,他的父親也去住院,他去看他父親,結果碰到陳會長,他也在住院。他的同修就跟陳永煌居士講,我們會長現在病重,都不念佛了。陳永煌居士說,我去勸他念。結果他就去勸他念,他看到陳居士去,他們都姓陳,他去看他非常非常高興,勸他念佛,他很歡喜就接受了,所以他臨終就是念佛往生。所以念佛人如果功夫還沒有成就,臨終助念真的是一樁好事,也是很重要的,就是提醒、幫助,最重要是提醒。助念的目的就是提醒最後一念,你最後一念念佛,你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其他的念頭都沒有,就是阿彌陀佛,在十法界沒有阿彌陀佛,只有極樂世界有,就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關鍵最後那一念。
所以我們平常去幫人家助念,也是有一些人往生的時候那個相不好,經過助念八個小時,相非常好。這個有兩種可能,一個就是他最後一念就念佛到極樂世界,另外一種就是到中陰身他也念佛往生了。最好就是這一生我們就往生了,因為臨終沒有斷氣還是屬於這一生,生命沒結束還是屬於這一生,這個時候念佛看到佛來就走了,這一生當生成就。如果斷氣了,那屬於中陰身。中陰身得度,這就算下個階段,雖然還沒有投胎,在下個階段。但是能中陰身往生也是很好,往生到極樂世界都一樣。當然最好爭取這一生就往生,不要再耽誤,佛菩薩總希望我們不要耽誤時間。
「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老老實實的幫人助念,「他沒有狀況的時候就一句佛號念到底」。他沒有狀況,什麼叫沒有狀況?他沒有什麼反應,他沒有講什麼,我們就是一句佛號一直念,提醒他提起一句佛號,跟著大家一起念佛。沒有力氣,心裡默念,就提醒這一句,念佛就好。不要他也沒有講什麼,你問東問西的,然後再給他開示,五分鐘開示一次,開示到他都煩了,那反而是給他打閒岔。如果有狀況,什麼狀況?譬如說他看見什麼人在門口,看到已經過去的家親眷屬在門口來找他,什麼人要來接引他,這就是狀況。與淨宗不相應的這些現相,要特別提醒他,不管你看到什麼,都不要理會。你看到你過去的祖父來接引你,看到什麼都不要理會,只有看到西方三聖,你才可以跟他去;除了西方三聖,其他的佛菩薩你也不能跟他走。一般就是要跟他開示這句話,一點都不要囉嗦,不要講太多。這又不是平常的時候在講經說法,講了一大堆。這個時候緊要關頭,就勸他:你看到什麼家親眷屬(已經過世的那些家親眷屬),你不要去理會他,見到別的佛菩薩也不要跟他去,只有見到阿彌陀佛趕快跟佛走,見到觀音、勢至也可以,西方三聖都可以。這個事就特別提醒,臨終開示就這句。
見到家親眷屬的很多,我們看到有很多同修來跟我講過,他媽媽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她就說她有看到他們什麼人來了。這個《地藏經》講得很清楚,《地藏經》上說,他看到的那些家親眷屬不是真的,那些都是過去世的冤親債主,變成他的家屬來誘惑他,把他帶走,要去報復他。這些事情平常要常講,讓他有印象,這些老人讓他有印象,臨終的時候有這種狀況現前,這一提醒,因為平常他的印象比較深刻,他就不會去理會,就提醒他,你只要一句佛號念到底,其他統統放下,那些境界也很快就沒有了,就消失了。平常善念、惡念很重要,就是起心動念不能有惡念,起惡念肯定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念佛人,把惡念、善念全部都放下,念阿彌陀佛這一念,就對了!念阿彌陀佛這一念是大善,這個叫至善,純淨純善,超越善惡相對的這個善,這個叫至善。所以世出世間善法沒有比念佛更善的,因為佛就是最圓滿。「自己所親愛的人,怎麼個想法?」把他當作阿彌陀佛想就好了,「這個對自己很有利益,全是阿彌陀佛」。看到什麼都是佛,善人是佛,惡人也是佛,所有統統是佛,我們念佛人就念這個,功夫純熟,跟西方淨土就感應了。
下面這句,『追逐所生』,「逐是追從,跟著你」。「《解》」,《經解》裡面註解,「所生之處,果報追隨,相從不捨。隨其業因,感得善惡之報」。所生之處就是我們所往生的處所,果報跟隨我們。相從不捨,就是隨其業因,感得善惡之報。這是我們一般講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這個世間什麼都帶不走,連我們身體也帶不走,什麼能帶得走?我們造的善惡業,這個業我們帶走,這個業牽引我們到善惡道去往生,淨業就牽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這樁事情,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避免。所以每個人自己造作的善惡,絕對自己都要負責的,這是自然的規律、定律,那不是誰定的,自己定的。
下面這一句,『道路不同』,「這一生關係再密切,父子、夫妻、兄弟,死的時候各人有各人的道路,不一樣」。「《嘉祥疏》」,《嘉祥疏》再註解這句經文,「作善者,天堂果報以待之;作惡者,刀山劍樹以待之」。如果生平做善業,天堂的果報在等你,那邊都已經果報成熟了,等待你去天堂享天福。如果做惡業,刀山劍樹以待之,刀山劍樹就是地獄,那也果報成熟,也在等待了。「《解》」,《經解》,「因果各異,生處懸殊」,每個人死了之後去處不一樣,「故臨終分手竟成永別」,臨命終,至親,再親愛的人,分別了,是永遠別離了。「一期是一期的果報」,每一個階段,一個期間、一個期間的果報,這個報終了,緣斷了,以後就沒有了,真的是永別了。「如果家親眷屬真的是恩愛,希望永遠都能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念佛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真的永遠在一起。」
我們講到這段經文,今天去給莊善師入殮,我們華藏的住眾。這兩年她母親身體不好,行動不便,也請了外勞,我叫她回屏東去幫忙照顧她母親,外勞有時候時間到了她要回去,這個空檔需要人照顧,她的姐姐又在西班牙。明師也出家了,住在三重這裡。昨天善師就往生了,前天她自己身體不舒服,請她朋友載她去急診室,沒有告訴她母親,她母親九十三歲了。後來,外勞看到了,看到她坐輪椅,她朋友接她去醫院,她母親就說要去醫院都沒有跟她講。然後現在也不敢讓她知道往生,怕她受不了,年紀那麼大。你看她一出去沒有跟她媽媽講,一出去就永遠再見了。這個也是很無奈的事情,人生就是這樣。《無量壽經》講的是最真實的,「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裡講的,人死了在六道輪迴,你每個階段都有一個階段的家親眷屬,這個階段結束了,大家別離了,下個階段很難再碰頭、很難再碰見,這是六道輪迴事實的真相。
『會見無期』,以後再見面,見不到,各人走各人的。再恩愛的人,家親眷屬,永別了,「會見無期」。下面,《經解》講:「三途一報歷五千劫」。如果說生平造惡業,死了之後墮到三惡道,三惡道一進去,最少是五千劫。不是五千年,五千劫,所以三途(畜生、餓鬼、地獄)太可怕,一墮進去時間太長。「輾轉六趣,何日重逢?且重逢亦不相識,故曰會見無期。」這段是《大經解》註解這句經文,註解「會見無期」這句經文。為什麼說會見無期?因為我們在六道裡面輪迴輾轉,我們這一生,大家做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甚至朋友,我們學佛的說同參道友,這一生生離死別了,何日再重逢?我們什麼時候會再相見?而且重逢也不相識,就是你縱然再碰到,你也彼此又忘記了,過去生的事情忘記了,不認識了,所以這裡經文才講「會見無期」,什麼時候重逢不知道。我們做《三時繫念》,第一時繫念,佛寶讚念到最後有一句,「龍華三會願相逢」。這個龍華三會願相逢是講學佛的人,沒有學佛的人什麼時候相逢?相逢真的不認識了。所以龍華三會,在《彌勒下生經》裡面講,在釋迦牟尼佛時期受五戒的,但是沒有得度,就是沒有證阿羅漢果,沒有超越六道的,在彌勒佛三會第一會得度,證阿羅漢。所以彌勒佛下生到我們人間來,那個時候人的壽命是兩萬歲,是增劫兩萬歲,福報大。所以他講經說法只有三會,第一會度九十六億人,他一會人都很多,度九十六億,度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時期受五戒的,受五戒的眾生沒有得度的。第二會度九十四億人,是度釋迦牟尼佛這個時期受三皈依的,也沒有斷煩惱超越六道輪迴,在這一會受了三皈依,在六道輪迴,輪迴到彌勒佛下生,第二會得度。第三會,九十二億人,是度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念一句南無佛的,念佛的,沒有往生,到第三會得度。如果我們現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修淨土念佛,也不求往生,你還是要在六道輪迴,輪迴到彌勒佛下來,你會去碰到彌勒佛,到時候彌勒佛再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那個時候得度了。這是講如果這一生你沒有成就,沒有超越六道,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那就只好等到下一尊佛出世了,所以佛寶讚才念「龍華三會願相逢」。我們最好這一生到極樂世界就相逢(龍華三會是來幫助阿彌陀佛度眾生),這個才是佛對我們的勸勉,你看《彌陀經》佛四次勸發願,希望我們這一生遇到了就要去,不要再等待了。
所以這裡講「會見無期」,在六道輪迴,親愛的人會見無期,這就是愛別離苦,親愛的人偏偏要分開;但是冤家對頭,那個怨恨的人,很奇怪,偏偏碰頭,怨憎會,不想見到的偏偏見到。所以八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親愛的人死了。你看《無量壽經》後面也會講到,「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專精求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因為我們人都知道,人一定會死,但是我們總是沒有重視去學習要怎麼死。這個最重要的事情世間人不重視,重視不重要的。所以這品經一開頭佛就給我們講,「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這些世間人,全世界的人都一樣,大家共同在爭的,都是不是緊要的,不是最緊急的。最緊急就是生死大事,這個大家都不重視,重視那個不重要的,爭那個不重要的。所以人生老病死,生理的四種苦,我們都要受;心理,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你在這個世間很多願望求不到,苦!愛別離,親愛的人別離非常痛苦。你生到一個忤逆的兒子,那個兒子早死,你還不會怎麼痛苦,反正他那麼忤逆,早一點死好。如果你生到一個孝順的,突然死掉,你受得了嗎?我在道場看到很多,幾年前在信義路,有一天晚上,有一對老夫妻,大概七十幾歲了,我看兩個人眼睛都腫起來了,來找我,他說看我在佛教衛星電視台有台語的講經,聽了經,到道場來了。他就給我講,就講他的一個小兒子,很孝順、很乖,在美國當醫生,每一個星期都一定會打電話給他們。就很孝順,還沒有結婚,有一天坐電車,突然死在電車上。他們兩個夫妻受不了,一直問我為什麼他兒子這樣走了?他先生跟我講,他太太哭兒子哭了兩年,眼睛快哭瞎了。他自己也受他太太影響,哭了眼睛,我看也是腫腫的。實在講,這個當中冤親債主,恩當中有怨、怨當中有恩,就是我們平常講,愛也會變成恨、恨也會變成愛。所以你看白頭髮送黑頭髮的,我們可以理解,失去自己兒女那種心情。所以後面的經文會講到,「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兒女哭父母,父母哭兒女,兒女比父母早死,這個世間就是這些事情。
法定師,她俗家是我三嫂,現在是在淨福寺。昨天善師在那邊,也多虧她幫忙處理這些事情。她的一個妹妹,她有好幾個姐妹,兄弟姐妹很多個,她一個妹妹住基隆,幾年前給我講,她一個女兒十六歲,她騎機車載她,結果被卡車絆倒,她就是載她女兒,親眼看到她女兒摔下來,摔到車子輪子下面,看她活生生的被車輾死。她自己騎機車載她女兒,女兒被車子輾死。當時她給我講這個事情,她說我親自看她從我肚子出來,也看到她在眼前被車子輪子這樣壓過去。你說她那個心的痛,我說妳沒有發狂就不錯了,這個我們可以理解的。這些,大家如果讀過《安士全書》,都知道三世因果,其實這個也是報怨來的,這個報怨的方式跟那個當面忤逆是兩種不同的方式。這個以後我們有時間來學習《安士全書》,對因果你就會更深入,了解這個世間相。所以這個叫愛別離。
這個愛別離,我碰到很多個,我們道場常常會碰到,我自己親自碰到的好幾個,沒有碰到的當然又更多。「愛別離、怨憎會,這是六道的真相。」所以,「人生在世要看破,要結善緣」,決定不跟人結惡緣。來生能不能再見?「這是念力,念力非常堅定,來世還再見。」來生來世如果還要再相見,「祖母疼愛她的孫子,這是人情,人情裡面至深至親,真心」。「祖母死了以後」,也很有可能投胎給孫子做兒子。「孫子長大,結婚有小孩,小孩前身誰?是他的祖父母,又來了。」這也是有這種情況。人過世了,有人想念父母,或者想念夫妻、兄弟姐妹,很想見。很想見,要去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的,你要見你的父母、現在在哪裡,求地藏菩薩,念地藏菩薩。求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會在夢中帶你去看你的父母、家屬,他現在在哪一道,現在的情況。《地藏菩薩本願經》最具體的兩個代表,就是一個光目女,一個婆羅門女。她們兩個是孝女,母親過世了,很想念。為什麼想念?因為母親在世都是造惡業,殺生、不信三寶、毀謗三寶,學佛的孝女知道造這個業,去的地方肯定不好。後來也沒辦法,只有到寺院裡面去求佛給她指點,真的那種孝心感應佛來給她指點,告訴她妳母親現在在哪裡,現在什麼情況。所以人過世,你想要知道他現在在哪裡,現在情況怎麼樣、好不好?要讀《地藏經》,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這些理論方法去修,就能滿你的願。而且你照這個修,就是幫助這個家屬,如果墮惡道,幫他超生到人天善道。如果他自己本身有修善業,已經生到人天善道,就增長他人天福報。這是講我們六道輪迴的情況,就是別離之後要再碰面就很難。
由此可知,念頭就很重要!「強烈的心願念頭是要念阿彌陀佛」,這樣就決定往生淨土,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佛勸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淨土,同願往西方?因為家親眷屬統統往生西方,永遠不會分離,大家都無量光、無量壽,那才是真正永遠不分離。你在六道輪迴很孤獨、很孤單,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往生極樂世界,真的永不分離,那是真的。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念佛要相續不斷,「不能把時間空過,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這世間事不要理它,統統放下,連佛的經教也要放下,《大藏經》那麼多,我們也學不完。特別年紀大的人,來日不多,我就一心一意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去之後,見到阿彌陀佛,再來學一切經,那就不難了,有的是時間,無量壽。「學成之後也像世尊一樣」,再回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八相成道,普度眾生」。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這段經文是佛勸我們,我們在這個世間很短暫的,我們大家相聚,實在講時間也不長,很短暫。再親的親人,總有一天我們要分開的,俗話講「人生苦短」。這裡佛勸勉我們,『何不於強健時』,趁你這個身體還強健的時候,『努力修善』,還要等待什麼時候?趁現在身體好好的,趕快努力來修善,不要再等待了。《大經解》:「於是世尊哀之」,世尊哀憐眾生,每個人本來都是佛,怎麼現在搞成這個樣子?對我們眾生的哀嘆。「勸醒世人」,就是勸世間人要醒悟過來,要覺悟。「何不趁此強健之時,努力修善」,修什麼善?修大善,要修大善。大善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大善是什麼?就是這句佛號。這句佛號是大善,是善中之善,沒有一法能跟它相比,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善。我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是努力修善,修這個大善。這個大善,世間人很少人知道要修這個大善,念佛是修大善,世間人不知道。如果沒有世尊出現在世間給我們開示,我們也不知道。但是現在知道的人還是少數,不知道的人佔大多數,不知道念佛是大善,因此對念佛就不重視。我們修淨土要時時刻刻提醒念佛,我們現在為什麼說要有個道場共修?實在講,如果自己能提得起來,你有沒有參加共修都沒有關係,自己一個人一樣可以修,自己能提得起來當然是最好。但是往往我們自己一個人常常忘記了,或者有什麼事情來一耽擱,或者有什麼朋友來約你去做什麼事情,忘記念佛了。因此道場有個念佛共修時間,大家勉強自己來參加這個念佛,來到這裡大家都統統念佛,你不念也得念,這也是一個提醒,所以道場它的功能是在這裡。如果你沒有來道場,可能你在家裡,碰到其他的事情,或朋友來跟你聊聊天,講一些閒話。如果講一些人我是非,造惡業,造口業,怎麼能跟念佛相比?所以不如你到佛堂來念佛,來修這個大善。所以一心專念就是努力修善。「將欲待至何時」,就是我們還要等什麼時候?現在不幹,要等到什麼時候?「人老體衰,難於精修。」這是真話,像我現在老了,我體會得很清楚,今年七十歲了,想想跟四十歲的時候差很多,不要說跟四十歲,跟六十就差很多。所以修行愈年輕愈好,愈年輕效果就愈顯著,老人體力不夠,念念念就忘掉了,念念煩惱就現前,那個習氣養成幾十年了。
「如《涅槃經》」,這裡引用《涅槃經》佛講的,「迦葉,譬如甘蔗,既被壓已,滓無復味」。大家都喝過榨甘蔗汁,甘蔗去榨汁,剩下來的渣就沒味道。汁都被榨出來,你再去吃甘蔗那些渣就沒有味道了,佛用這個來比喻人,「壯年盛色亦復如是」。就是人在少壯的時候,少壯就是二十歲到四十歲。二十到三十是青年,三十到四十是壯年,少壯,精神最好,精力旺盛,就好像甘蔗還沒有被榨成汁。像我現在就榨成汁,榨成渣了。「既被老壓,無三種味」,就是被這個老壓住了,好像甘蔗被機器壓了。無三種味,四十歲以後就逐漸老化,少壯過了,慢慢就進入老化。在台語有句話講,以前常常聽人家講,「上卌著袂攝」,大家有沒有聽過?上卌著袂攝,卌是什麼?四十,上卌著袂攝。年老失三種味,就年紀老的人他就失去三種味道,第一個「出家味」,第二「讀誦味」,第三「坐禪味」。
在《大乘義章》說:「信家非家,出家學道,解脫種種在家之難,受離欲戒,得戒愛味,名出家味。」這是出家的快樂。「信家非家,佛給我們說的你要相信,家不是家,這一句意思很深」,這個家是什麼?「緣聚緣散」。大家聚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緣散,分開了。有緣在一起相聚,聚在一起又造業,造善業、造惡業。所以香港壽冶老和尚光明講堂有副對聯,上聯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這是佛對家的一個看法,就是一個家庭裡面,夫妻、父子、兄弟姐妹是四種緣來結合的。「但是佛菩薩有智慧,能把這個家變成一個道場,那就好了。」就是家庭即道場,家庭變成道場,把冤親債主變成同參道友。「出家學道」,就是不在家庭裡面造業,不再受家的一個拘束。「受離欲戒」,受三皈、五戒、十戒,出家男眾二百五十條戒,女眾三百四十八條戒。「得戒愛味」,真正受戒,依教奉行,嘗到法味,嘗到出家那種喜悅、喜樂,這個叫出家味。這個都要年輕。「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是讀誦味。讀書樂,裡面有味道。」古人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什麼書?不是現在人在學校讀的那些書,讀聖賢書,那個有味道。像我們讀經有味道。「出家樂,出家萬緣放下,與世間隔絕」,不受世間法的影響,不受世間法的干擾,他在這個當中得到真正清淨的快樂,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是出家。「有戒、有定、有慧,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瞭,心裡痕跡都不著」,這個才叫真正的出家。出家就是跟世間這些五欲六塵隔離,現在講隔離。現在像疫情、傳染病,隔離。出家小乘戒就是隔離,你不要去接觸,這個當中你就得到清淨。
「在家學佛,功夫超過出家人,為什麼?他沒有離開紅塵,沒有離開家」,但是心裡沒有家,他心裡不執著,「對於紅塵確實是一塵不染,心地清淨平等覺,真出家了」。這個在出家四料簡講,叫心出身不出,心真出家了,身沒有出家。前面講的那一種是身心都出家,這個現在也很少了。現在身出心不出的很多,像我們淨老和尚常講,出了一個小家,入了一個大家,比原來那個家更大,家大業大。身心俱不出,身也沒出家,心也沒出家,一般社會上的人。所以在家能夠心出家,那境界就比出家高,因為他沒有隔離,我們現在講他有免疫力,他不受影響,真出家了。「出家的法味濃」,主要是要心出家。「佛門常說:世味哪有法味濃。」讀誦經典有法味,坐禪有禪味,叫法喜充滿。我們上午供常常念,「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在定中那種享受、喜悅,不是我們世間人能夠去體會的。近代虛雲老和尚他是禪門的大德,定功很深,一入定就是一個月、半個月,不吃不喝,坐在那裡不動,出定的時候精神飽滿,他那個真的是禪悅為食。在定中坐一個月,在他的感覺當中好像一下子,幾分鐘而已。我們沒有得到定,體會不到定的那種享受。
「《解》」,下面《大經解》又再給我們註解,「年老者失三種味,故應及時努力,切莫遲延」。「出家,萬緣放下,一心向道,求學心切,尋師訪友,進修道業,讀誦經典」;跟佛菩薩做朋友,「尚友古人」,跟古人交朋友,跟佛菩薩交朋友;「坐禪,禪味」。「老的時候想勇猛精進來不及了,體力不許可。」現在我自己就感覺不行,真的精神、體力不如年輕的時候了。但是現在我們還有一點點精神、體力,也要盡量來修學,不能再耽誤。我們現在年紀大了,你說要去持戒、讀誦、坐禪,「這三種味就是戒定慧三學之味」,這個三學之味到我們年老了都不行。我們現在年紀老了,就要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就對了。念佛要緊,現在念佛是我們最重要的功課。
現在念佛,有時候常常會忘記,還好現在有發明念佛機,所以我常常帶念佛機,戴個念珠、帶念佛機就是提醒念佛。有時候我們就聽佛號,耳朵聽佛號,這個很重要。印光大師特別強調要聽佛號,夏蓮居老居士也特別強調聽佛號,你用心聽,聽久你就轉凡成聖了。如果你自己念,錄起來,自己聽是最好。我都自己錄起來,自己錄自己聽,自己念佛號,自己給自己助念,我現在要自己給自己助念。所以我現在房間,我一定要放念佛機的,因為我二O一二年去檢查身體有四高,醫生說心血管有問題,左心室肥大,病一大堆,意思我也很清楚,就是告訴我隨時會死。我就想,如果萬一睡到三更半夜斷氣了,沒人助念,所以現在我都是用念佛機,我自己錄,然後做成念佛機,自己給自己助念。所以晚上睡覺我一定要聽佛號,我走到哪裡都要帶個念佛機,一定要聽佛號。所以現在這個念佛機很方便,我建議大家聽佛號,就是字句聽得清楚、念得清楚,念念念,如果睡到三更半夜斷氣了,印壞文成,就是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我們身體好像蠟印一樣,印在瓦片上,刻上文字,蠟燒掉沒有了,好像我們身體沒有了,但是那個字已經印在瓦片上。我們現在什麼字?就是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六個字,我們身體就像那個蠟,我們身體死了沒有了,但是我們心裡那個佛號已經印在極樂世界了。你念念念,跟阿彌陀佛的法身就相應了。法身是遍一切處,阿彌陀佛的法身遍一切處,我們自己的法身也是遍一切處。我們的法身是到處都有,不是侷限在哪個地方。不是我這個身體這邊就有身,身體以外都不是,不是的,全部都是我們的法身。我們一定要記住中峰國師開示的這句話,「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面開示,「彌陀教我念彌陀,口念彌陀聽彌陀,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中峰國師講的,我們心跟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你就這樣一直念,自然就把佛的果地變成我們的。所以淨土法門跟密宗是難信之法,這個叫果地教,從果修因。一般人很難懂,所以稱為難信之法。難信,我們能信佛的話,依照佛開示去修,我們這一生就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了。所以世出世間不要管了,再要管這些拉拉雜雜的事情,我們就去不了了,如果還要再搞六道輪迴就錯了。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跟他在一起修學的菩薩、羅漢很多,佛一生的示現,他什麼都放下,王位這些人家爭死爭活要去爭的,他有了,他既得的,既得的他不要了。這個是示現給我們世間人看,我們一般講既得的利益你叫他放下,哪有可能?既得的利益,怎麼可能放得下?佛就是示現給我們看,他既然的利益,他都放下了。我們沒有得到,還要去爭、還要去得,那就錯了。所以佛教學用這個方法。他示現的就是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無條件,不收費的。所以他只做一樁事情,「用教學這個方法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成道之後就講經說法,「身行言教,自己做出榜樣給人看,別人才相信」。釋迦佛現身說法,教我們把世間的名聞利養、富貴放下。「他出生在帝王家,父親是國王」,他是長子,要繼承王位,他不要了,十九歲就逃離家去修道、去求學。王位是大家要爭的,不但外面的人大家要爭,就連自己的親兄弟都在爭,他不要,他讓出來,他做出這個樣子。宮廷裡面的榮華富貴他不要了,「到外面去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做出這個榜樣給世間人看。這個地方也告訴世間人,國王也不好當,操很多心,事情要是辦不好,對眾生有不利,將來他要背因果責任。所以,他十九歲放下家庭、放下王位,這是放下他的煩惱障;去參學,參學十二年,去跟外道學,外道那些方法理論都不對,所以學了十二年也都放下,這是放下所知障。自己到菩提樹下入定,開悟了,開悟之後他就開始教學,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陀一生示現的事蹟,一點一滴都是啟發我們世間人,都是勸我們世間人、啟發我們世間人要覺悟的,人生無常,世間無常,苦、空、無常、無我,要覺悟。成佛就是明心見性,見到自己的本性就叫成佛,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闇。轉受餘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
《大經解》解釋這段經文:「本段示痴毒,如:身愚神闇、不信經法、善惡之道都不之信。痴毒之禍,傷人慧命,且為三毒之本,故痴毒為患極深」。這段經文是給我們開示愚痴的毒是三毒的根本,貪瞋都是從痴毒來的,愚痴就是沒智慧,才會起貪心、瞋恚心。所以貪瞋比較明顯,貪心、瞋恚心(發脾氣)雖然很猛烈,實在講我們還看得清楚,還不可怕;痴最可怕。「痴,看不出來,它埋藏在深處。」「因為愚痴才有貪瞋,所以它是三毒的根,傷人慧命」;愚痴,就是智慧沒有了。有智慧的人不貪,有智慧的人不會發脾氣、瞋恚。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大經解》:「世人愚痴,不明何者是善、何者為惡,各逞己意」。世間的人愚痴,他不明白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每個人都逞能,都認為自己想的是對的,對我有利就是善的,對我不利就是惡的,世間人的善惡標準是在這裡。實在講,要以經典為標準。「妄加分別,於善惡三世因果之恆規不能生信,故云:世人善惡,自不能見。」「恆規就是永遠不變的規則。三世因果是大自然的規律,他不相信。世間所有一切法都離不開因果感應,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是真理,這不是學術,完全是事實真相,現在沒人懂。」你給他講善惡果報他不相信,你給他講人有來世他也不相信,他認為人只有這一生,我要拼命去享受、拼命去爭名奪利,如果不去跟人家爭,那個人是傻瓜、愚痴,他自己以為自己很聰明。
『吉凶禍福,競各作之』。《大經解》講:「既不知因,便不畏果,但圖當時快意,不懼後患無窮。縱情恣欲,任意作惡,競造惡因,不顧當來之凶禍,故云:吉凶禍福競各作之。」縱情,是色情;恣欲,欲是欲望。「惡因是殺盜淫妄酒、貪瞋痴慢疑」,拼命幹這些惡因。「當來是來生,來生的果報是在三惡道,一轉眼就是。」你不相信因果,不是就沒有因果。你相信,有因果;不相信,還是有因果。所以因果絕對不是說信就有、不信就沒有,不是的,你信不信,它都有。
「《嘉祥疏》:死亡祠祀殺生為凶,嫁娶等為吉,世人於此二事競各為之。」這是《嘉祥疏》的註解。「《解》:『蓋吉凶是因,禍福是果。殺生祭祀是凶,殺業所感三途之報為禍。世人皆以嫁娶為吉,但不知因喜慶而殺生,反成凶事,而招當來無窮之禍,此正是世人不明善惡所招之惡果。』。」這就講殺生,本來人過世了,喪事是凶,殺生;還有喜慶嫁娶,喜事,殺生,好事也變壞事了;還有做壽、小孩子滿月,殺生來慶祝,這個《地藏經》都講得很詳細,列為殺生。人死了不能殺生、小孩出生不能殺生,你慶壽、祝壽也不能殺生。你祭祀、拜祖先是好事,是盡孝道,為什麼會變成凶?這個好事,你殺生祭祀,殺生是為祖先而殺的,殺的人當然有罪,但祖先也受連累,他也增長一分罪業,這是不孝。生小孩也不能殺生,結婚不能殺生,婚喪喜慶都不可以殺生,不然好事都變不好。所以「佛弟子用素菜來祭祀,不用葷腥」。
所以印光大師說,被殺的這些眾生牠絕對不是心甘情願要讓我們吃的,牠現在被我們吃是什麼?弱肉強食,他現在沒有辦法抵抗,我們把牠抓來殺了,我們把牠給吃了。但因果報應,《楞嚴經》講「羊死為人,人死為羊」,那個羊罪報受滿,牠也會到人道來;人,惡業造多了,常常吃羊肉,殺羊吃羊肉,罪業造多,福報享盡,也墮到畜生道去當羊,然後吃來吃去、殺來殺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殺生感得是自己身心的疾病,瘟疫。現在你看什麼病都有,重病、惡病、傳染病,醫院人滿為患,現在殺生比過去嚴重太多太多。再來就感得地球的災變,天災人禍現前,戰爭爆發,這個因都是從殺生來的。現在看到政治這些,那是緣,因都是地球人類造殺業來的。所以佛五戒十善第一條就是戒殺,《地藏經》特別強調不能殺生。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下面的經文,我們就等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