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誡惡、勸善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集) 2021/5/7 三重淨宗學會 檔名:WD02-013-0030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一百零四頁: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一百零四頁最後一行,最下面一句看起,我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天道施張。自然糾舉。煢煢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經文是指示因果,約因果來給我們開示傷痛。『痛哉可傷』,就是造惡業受惡報的傷痛。「約因果而示傷」,惡因招感惡果,佛給我們開示得到惡報的傷痛。『天道施張,自然糾舉』,「施」是張的意思,我們講施張就是展開的意思,它起的作用是自然糾舉。「糾」就是糾正、糾察。「舉」是舉其罪過,把他的罪過舉出來。自然糾舉就是自然有報應。這個講自然,這個自然當中含義很深,也就是說這些因緣果報,它是因果的一個定律,不是誰在那裡主導、在那裡制定。不像我們人間,法律是人在制定,因果律它是自然的報應,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它是自然的。誰來糾察你?這裡講一個「天道」。西方的宗教家講上帝,實際上,在中國儒釋道講天道,天道就有天然的意思。在註解講:「自然之理,法爾之道,謂之天道。」這個自然之理就是大自然的規律、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一切法本來如是,本來就是這樣,這叫天道。
佛經裡面沒有講天神,沒有講上帝,我們違犯大自然的規律就會受大自然的懲罰。我們現在的話講,我們去破壞大自然,大自然它會報復,這就是懲罰的意思。這是講自然的規律。自然的規律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自然的,不是誰去設定的,不是,都是自己定的。像《太上感應篇》一開頭就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災禍怎麼來的?福報怎麼來的?它沒有門路,無門,就是不是什麼人去制定的,所以災禍福報惟有人自己製造的,自己造出來的、自己去感召來的。我們一般所謂自作自受,自己造作,自己去享受、去感受,事實真相就是這樣,不是說誰在處罰你,都是自作自受。
在《淨影疏》裡面講:「天下道理,自然施立,是故名為天道施張。」施張就是沒有絲毫隱蔽,立是建立,自然的,不是人為的,不是什麼人去規定的,它是自然的法則,自然規律。「造惡必彰,名自糾舉。」你造的惡業一定瞞不住,大家都曉得。自是自然,自然的糾舉。行善,人不見,做好事,人沒有看見,但是天道見了,天道就在眼前。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這個就是天道,它自然的反應、自然的回應。
幾年前美國一位心理醫生修.藍博士,他用念力治病,用夏威夷土著的方法,也曾經到香港訪問我們淨老和尚。他這樣的人,在我們一般來講,就是好像通靈,有特異功能。特異功能也很多種類,他這個是屬於念力,用心的念頭來治病。他到香港也跟大家交流,他說再小的物質現象,一粒微塵很小(我們看到一粒沙就很細了,但是一粒沙比一粒微塵要大得很多很多倍,我們肉眼能看得見),它會看、會聽,一個微塵都有知覺的,我們起心動念它知道。這就是講物質,我們心跟物自然的交感、感應。十幾年前,日本江本勝博士用水結晶的實驗說,人的意思水知道,就是人心裡一個念頭,善念還是惡念,水可以感受到。
為什麼水跟沙塵這些物質都會知道人的念頭?三千年前佛就講清楚了,《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色受想行識,一粒塵沙是五蘊,一粒微塵也是五蘊,因為它有色,色就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裡面有精神現象,這個色當中它有受、有想、有行、有識。再小的物質,受,它會有感受,也就是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起心動念它完全知道。我們有理由相信,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也許再過幾十年之後這些科學家發明精密的儀器,用什麼來偵測?用微塵,完全用天道施張、自然糾舉,每個人起心動念你都知道。這不是做不到的,可能將來科學家可以做到。任何一個人起心動念,這個屋子裡的人全部都知道。這在佛經裡面講有神通,通就是通達,沒有障礙。
所以我們現在一般來講,我們人跟人之間,我們沒有神通,別人起什麼心、動什麼念,我們不知道。如果你修定功有了禪定,定當中會發神通。一般世間禪定有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世間禪定沒有漏盡通,阿羅漢才有漏盡通。如果你有他心通,別人起心動念,他在想什麼你就知道了,這是有神通的人,沒有神通的人就不知道。但是天地鬼神知道人的起心動念。所以《太上感應篇》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就是你起一個心、動一個念,起一個善念,這個善事還沒有做,吉神就來了,就跟吉神感應,他就知道了;起一個惡念,壞事還沒做,凶神就來了。可見得這個天地鬼神,他知道人起心動念,起善念、起惡念他都能知道。如果你不起心、不動念,鬼神他找不到你。天神當然他們都有神通,鬼神也有神通,經典跟我們講,天神有五種神通,鬼神道他們也有五通,這方面比人強,但是福報比人差。
所以鬼神他有報得的五通,他不是修得的,不是修禪定得來,因為他的業力在這一道,他自然有這種神通,這個跟修禪定得的神通也不一樣。也就是說,他知道人的起心動念。因此《太上感應篇》講很多神,佛經講得更多,人起心動念,鬼神記善記惡。我們讀《了凡四訓》,衛仲達他起一個不好的念頭,鬼神就記錄了。所以還沒有四十歲死了,被陰間冥司,這些冥吏(陰間的官吏)抓去了。用天平秤,一邊善、一邊惡,惡的那邊案卷一堆,快到屋頂了;善的這邊好像筷子一樣,只有一卷。一秤,結果惡錄盈庭的反而比較輕,只有一卷小小的善反而比較重。他就覺得很奇怪,他說我都還沒有四十歲,縱然有造惡業,也不可能造那麼多,怎麼會那麼多?陰間冥官,我們現在講司法官,陰間的司法官就跟他講,起心動念鬼神都有記錄,不待你去犯,你只要動一個不好的念頭,陰間鬼神都有記錄。那個時候他才覺得起心動念很可怕,過去也不知道,哪裡知道起個不好的念頭,鬼神那邊都有檔案、都有資料。
再問那一卷善的是什麼?只有一卷,那麼一點點,怎麼反而比較重?他就說有一年朝廷要修三山大橋,你上奏建議還沒有必要建,勞民傷財,你那個心是為全國人民,不是為自己。這一念心福報很大,功德很大。他說我建議,皇帝也沒有同意,他還是照做。他說雖然皇帝沒有同意,但是你這一念心,你是為全民,不是為你自己的名利,你真的是為國家、為人民。雖然上面皇帝沒有採納,如果有採納,當然你功德就更大。雖然沒有採納,但是你這一念心在萬民,就這一樁事情,你就超過那些惡業了。所以衛仲達才知道原來起心動念,善,鬼神也知道;惡,鬼神也知道。甚至照美國修.藍博士講,桌椅板凳都知道、牆壁也知道、天花板也知道、地板也知道,幾乎統統都知道了。它們張開的是天眼,我們看不見,它們看得很清楚,這就是佛經上講的天道。
「造惡必彰」。你行善?你造惡業,一定會彰顯出來,到最後會有惡報。行善它當然明瞭,行善不會吃虧。我們看到很多行善的人,看到現前他得的果報並不好,這是什麼原因?不是沒有天道,有天道,是過去世造的惡業太深,幸虧現在行善積德,他的災禍無形當中已經減少很多、減輕很多了。如果他不積德行善,不但壽命可能終結,死後必定入三途。他現在在人世間受一些苦難,重業輕報,將來不會入三途,因為他修善。所以在現前世間受一點小挫折,重罪輕報。我們要相信這個事實真相,自己遇到災難就要明瞭這是消業障,消什麼業?消惡業。我們無量劫來造的業障怎麼消?小而言之,別人對我們的毀謗、怨恨、障礙、羞辱、陷害,全部都是給我們消業障。業障消盡,福報就現前,不要著急。過去世我們造惡業,現在有人來幫我們消業障,如果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對那些來找麻煩的人,還要感恩他們,感恩他們來給我們消業障,不然我們這個業障到三惡道去消,那就更苦了。
如果在消業障時候,你還有怨恨心,那就錯了,業障上又加上業障,麻煩就大了。所以替我們消業障這些人不是惡人,我們要感恩,沒有他們,我們業障消不了。我們反過來也要知道,讚歎我們的人、獎勵我們的人、讚美我們的人、支持我們的人,那是消我們善業,消福報就是消善業。罵我的人、害我們的人,消我們的罪業;讚歎我們的人,我們福報消了,消福報。業障被人家消掉好,所以我們對於陷害我們的人要感恩。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消業障,以佛法的標準講,你善業也要消掉,惡業也要消掉,因為善惡業都出不了六道。善惡業都消了,我們修的是淨業,到極樂世界,這樣才能超越六道輪迴。所以在三善道享福,這是消善業,也是在消業障,善業也是業障,以佛法的標準還是業障。惡業是障礙,善業也是障礙,善業我們一般講人天福報,消善業。
明瞭這些事實真相,我們生活就法喜充滿,也不會怨天尤人,知道這一切都是有因緣果報。如果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還去怨恨,這個就是還不了解這些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所以他會埋怨,怨天尤人。就像《安士全書.萬善先資》講的公案,有一個人他發心吃齋(吃素)吃了三年,結果脖子長一個瘤,他就很懊惱說,這個有什麼用?我發心吃素,不殺生(戒殺、吃素),我還長這個瘤。他想吃素也沒有用,所以他想開齋,不要再繼續吃素,要開始吃肉了。他怨天尤人,就在那裡講:吃素有什麼用?被旁邊一個人聽到了,那個人說:你明天要開齋了,不再繼續吃素,你吃三年齋能不能賣給我?他聽起來,還有人買齋的?他想想也好,反正吃齋也沒什麼好處,還長了一個瘤,賣一些錢來用也覺得滿實在的,就答應了。吃一天多少錢,三年一共多少錢,寫一個合約,錢交給他。他寫了合約,簽名了,交給買齋的人。
結果那一天晚上賣齋這個人,黑白無常拿個鍊子就要來把他抓走了。黑白無常來說,你十個月前壽命就到了,因為你吃三年齋,所以你延壽延到現在,現在生這個病是消你的業障。你把那個齋賣掉了,現在算一算倒貼了,馬上要抓走了。這個賣齋的人他就說:我不知道這個情況,你再給我寬限一天,我趕快把錢還給那個人,我繼續吃齋。結果第二天去找那個人,那個人說他昨天回去就把他的合約在佛前迴向化掉了,這個賣齋的人聽到馬上就悔恨而死了。這個公案叫「賣齋立攝」,這個公案也非常奇特的。所以我們現在學佛、做好事這些,遇到一些不如意的,我們就要想到這是給我們消業障,這樣我們心就能夠安定下來,才不至於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又再造新的業障。所以學佛要開智慧,這幾句話我們要是真的懂了,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福報就很大了。
下面引用《會疏》,《會疏》講:「今所言天道者,但是因果報應之報。」天道不是指別的,就是指善惡的報應,現在人講自然法則、自然的規律。「事已發者依法斷割之」,斷割就是處分,你造的罪業要依法律來懲罰。懲罰比較輕的是病痛,還有水災、火災這些災難,這個是現世報,現在我們還在世間,造惡報的花報,現世報。死了以後是果報,果報是地獄、餓鬼、畜生,是來生後世的果報。「事未發者審察之,是云糾舉。舉,示也。」什麼人在糾舉?第一個就是自己的阿賴耶識有落謝種子,我們的善惡這些都有種子,這個種子落在我們阿賴耶識裡面。阿賴耶識是含藏識,像檔案庫一樣,這是第一個。我們一般講良心發現,自己感到羞愧,這是自然糾舉。就是受到自己良心的責備,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對,這是第一個。
另外一個是天地鬼神,像《太上感應篇》、《華嚴經》講的,我們瞞不過。你造作罪業造得很多,果報還沒有現前,就是你還有餘福(過去世修的,還有剩餘的福報,還沒有享盡),福報還沒享完。但是還可以享受幾年?如果你不知道回頭,不知道改過,不能改邪歸正,三年、五年之後福報享完,你的罪業就現前了,這個是必然的。所以現在人都不會想到這些,如果我們不是學佛,學了佛如果沒有深入經典,實在講,我們也不知道,也跟一般人差不多。我們有緣接觸到我們淨老和尚、黃念老,這些高僧大德來給我們講解、說明,說得這麼清楚,我們才有一些認識、了解,一般人他就不知道了。縱然學了佛,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他也不知道。自己一天到晚造作很多惡業,自己也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做了很多好事,這個就很麻煩了。
下面講『煢煢忪忪』,「煢煢」就是憂思、無所依,孤獨無依的樣子;獨生獨死,沒有人陪伴。我們在六道輪迴,每一個人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個前面經文都講了。所以我們在六道輪迴就是憂思、憂慮,沒有依靠,在六道輪迴很孤單,沒有依靠,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沒有人陪伴。「忪忪」是心悸不安,驚惶失措,驚恐不安的樣子。福報享盡,惡報要現前的時候,人就會有這種症狀發生,這是我們人間。天道的天人,我們讀《地藏經》,天人有五衰相現,他壽命快到、福報快盡了,五衰相現前。我們人福報享盡,惡報現前的時候,就會有這種現象,就是煢煢忪忪。憂慮、心悸,驚惶失措,驚恐不安。
『當入其中』,這個「其中」是五道之中,五道就是六道,五道裡面就是沒有算阿修羅這一道,如果講六道是加一個天阿修羅。五道,除地獄之外,其他四道都有阿修羅,在天道是天阿修羅,在人道是人阿修羅,在畜生道是畜生道的阿修羅,還有鬼道的阿修羅,羅剎、夜叉這一類。所以講五道,就是阿修羅他是哪一道就歸屬哪一道,沒有另外立一道。講六道就是指天阿修羅,把天道的阿修羅列為一道,就叫六道。如果沒有把天道阿修羅特別列為一道,就是五道。所以通常佛經我們看到,有翻譯五道,也有六道的,其實是開合不同,也一樣。這個就是六道輪迴,我們一般都講六道輪迴。造作罪業的人,在六道裡面不斷的輪迴。
『古今有是,痛哉可傷』,註解講:「表三毒所作惡因,定感痛燒之惡果。」三毒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這個惡因都是貪瞋痴生出來,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一遍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都是從這裡生的,從貪瞋痴生的。所以有這個三毒的惡因,造作惡業,必定感受到惡的果報,就是五痛五燒。決定感得現前五痛,死了之後是五燒,墮三惡道。「古今有是」,自古至今沒有例外的,這是因果報應,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明眼人看到,「痛哉可傷」,明理的人看到就感到悲痛、傷痛。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你只要造了就沒辦法脫離。在經論裡面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眾生怕那個果報,但造惡因不怕。我們舉出一個,五戒十善,第一條「不殺生」。殺生,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多病短命的果報,會遇到意外災難等等的,這還是人間的花報,果報都在地獄、餓鬼、畜生。但是佛講了這個,眾生怕不怕?不怕,如果怕了,他就不敢造這個惡業。你看現在全世界,多少人都在造殺生的業,他不怕。但是果報現前就怕了。菩薩跟眾生剛好相反,菩薩他造因謹慎,他知道這個後面有果報,所以不敢造惡因,避免造惡因,後面就沒有惡果。眾生造作的時候,沒有想到這些,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菩薩有智慧,知道起心動念都有果報,所以他不會起個惡念,也不會去做一樁惡事,他知道有果報。所以菩薩修善,普度眾生,不著度眾生的相,沒有把幫助眾生的事情放在心上,心地清淨不染,這就是菩薩,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上面這一段經文是誡惡,誡就是給我們勸誡,不要造這些惡業。下面是勸善。請看經文:
【汝等得佛經語。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終身不怠。尊聖敬善。仁慈博愛。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塗憂怖苦痛之道。】
這段經文是講依教奉行就避免這些苦報,這就是佛教導我們離苦得樂的妙法。學佛一定要依教奉行,要超出三界,永遠脫離六道輪迴,這是佛教導我們的。佛叫著大眾,『汝等』,「汝等」就是你們大家,當然包括我們在內。我們今天展開經卷讀到經文,都是這個大會的聽眾,雖然我們不是在現場,但是看到這個經文也是等於現場佛的聽眾。
『得佛經語』,這是專指《無量壽經》。因為我們現在讀這部經、學習這部經典,佛為我們宣講《無量壽經》,這個就是此地講的「得佛經語」,得到佛給我們講解的經典、法語。得到人身、聞佛法,這個古大德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現在在六道輪迴,輪迴到人道來,得到人的身體又聞到佛法。聞到佛法,能夠聞到《無量壽經》,這是無比殊勝的因緣,真的像開經偈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今天遇到了,這是無比殊勝的緣分。過去世,生生世世累積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這一生才有機會遇到這部經典,遇到這些祖師大德再給我們做註解、做講解。遇到之後,要知道珍惜,因為太難得、太難得了,最重要要認真來學習。
下面註解講:「佛經語,通指捨惡修善、背塵合覺之一切法門。」這個註解解釋這段經文的佛經語這三個字,佛經就是佛講的語言。佛講的語言是指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有一切經教都是佛經語,都是佛講的。佛講這麼多的經教,他教我們什麼?教我們背塵合覺。這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教學的總綱領,就是你不要一直背覺合塵,要反過來背塵合覺,要回歸覺。佛跟眾生差別在哪裡?就是一個覺,一個迷。背塵那就合覺,背就是背棄,我們今天講放下。不要一直在貪著這些五欲六塵,不要去貪染,塵就是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貪瞋痴慢疑;外面財色名食睡的誘惑,內心貪瞋痴慢疑的煩惱,這個內外兩方面就染污我們的身心、障礙我們的自性。有這個東西,才會有六道生死輪迴,六道生死輪迴怎麼來的?就是這樣來的,迷了起惑(迷惑)、造業、受報,受生死輪迴的苦報。現在覺悟了,知道這個是不對,所以要背棄它、要放棄它,叫背塵,不要繼續這樣受到污染了。合覺是清淨平等覺,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清淨平等,諸佛菩薩所證得的,我們要跟它相應,所以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可以再像過去一樣,迷戀在世間的名聞利養、七情五欲當中,這個事情萬萬不可再造了。所以世尊所說的一切法,都是教我們背塵合覺。怎麼樣背塵,合乎自己的自性覺?自己自性本來就是覺的。捨惡修善,這個是從捨惡修善做起,從這裡先下手。與五欲六塵相應就是惡,你去貪這些,起貪瞋痴就是惡;與戒定慧相應就是善。
「別則專指彌陀一乘願海(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六字洪名之淨土三經,其中第一即本經。」《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淨宗經論它是第一經(第一部經),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會上為我們詳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特別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會集本,五種原譯本把它會合起來,這個會集得真的是太圓滿了,讀了這部經,我們就可以很詳細的認識到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的現狀。我們現在住在娑婆世界的人道,我們讀了《無量壽經》,你再來對照一下我們現前這個世界,天災人禍這麼多,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這是什麼原因?就是五惡、五痛、五燒。最近這幾天看到印度疫情那麼嚴重,燒屍體也都在露天,也沒有辦法送到火化爐去,都是在外面一大片。也沒有什麼葬儀社,都是家人自己撿一些木柴就燒了。所以我們看到這個景象,想到《無量壽經》,五惡、五痛、五燒,真的我們現在看到人間這種慘狀。這個都擺在我們眼前,這些災難都擺在我們眼前。災難怎麼來的?眾生造惡業來的,不聽佛的話。現在人,一講到佛經上講的因果,他一下子就排斥、就否定,迷信、不合乎科學精神,那就沒辦法了。所以我們讀了《無量壽經》,你看三十三到三十七品講的,我們再對照一下現前的娑婆世界,我們現在住的這個世間的現狀,是不是《無量壽經》講的這樣?真的講得是淋漓盡致。我們讀了這部經,我們也認識娑婆世界的現狀。前面上半部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兩個世界做一個強烈的對比。所以佛勸我們要放下這個世界,還活在這個世界,不要造惡業,多做好事,要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佛勸我們放下這裡濁惡的世界,不要留戀這個世界,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得到解脫。如果我們不發願求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就得不到解脫,所以這是佛在這個會上給我們介紹。
現在真正修行的人不多、真正護法的人不多。持戒、修定、開慧的人,這是真正修行人,這個真的不多。在本宗,真正能落實淨業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就是淨宗真正的念佛人。這是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所以無論世出世間法,能不能成就,老師是個關鍵。如果這個老師是真正的善知識,做學生的自己有真誠恭敬心學習,沒有不成就的,這個叫師資道合,師生道相合了,就一定會成就的。在世法、在佛法代代要有傳人,就要靠這些人(真正的好老師、好學生),但是這些人畢竟少,少數。這些人大公無私,這些人有智慧、有大慈悲,憐憫一切苦難眾生,自己願意做出犧牲奉獻,深入經藏。為了弘法利生,必定要深入經藏。我們念三皈依,「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沒有深入經藏,就不能弘揚佛法。尤其是這部經、淨宗法門,諸佛如來都說難信易行,雖然修比起其他法門要容易很多,但是很不容易叫人相信。不相信就不肯修、不認真修,什麼原因?對這個法門認識、了解的深度不夠,當然這個信心就不深。
下面講:『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終身不怠』。註解講:「熟思惟之,從聞而思。」你要多想想。「端守不怠,從思起修。」端正心念,遵守經教,不懈怠、不疲倦,真正把經義落實到日常生活。「端守者,正守,如教奉行。」憬興云:「端守者,匡邪守正故。」匡就是匡正、改正,把偏邪的改正過來這叫端守。「盡此一生,端守佛誨,終無懈怠,故云終身不怠。」每個人應當要端守,端是端正,把它守住,依教奉行,終身不能懈怠。這個是佛勸勉我們,就是對這部經要怎麼樣來熟思惟之?多讀,多讀自然明白。不明白的地方,不要去想,愈想就愈錯了,不要刻意去想。有時候我們去想都是自己的意思,那不是經的意思,不是如來的真實義。我們不要刻意去想,只要一遍一遍的讀。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你自然會有悟處,跟經義就相應,意思它就出來了。這是真的,這是一種感應。
我們用真誠心去讀,就會有感應。從感應當中,可以知道自己善根的厚薄,有人讀三、四十遍,他就有悟處,有人讀二、三百遍意思才出來。古人定的標準是一千遍,就「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最重要的,你想通了,你要把你學習的道理、方法、經驗用在自己生活上,待人處事接物,你就得受用了。如果什麼都不明瞭,過的就是六道凡夫的生活,跟一般人一樣。如果能夠把我們所學的這些經教都用在我們現實生活上,變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為,那我們就是過佛菩薩的生活。這個就得到受用,這個叫真學佛,真正在學佛。天天念經、天天拜佛,還過六道輪迴凡夫的生活,這個就等於沒有學佛。經是念了、佛是拜了,但是跟我們現實生活不相應,這就等於沒有學了。這樣到佛堂來念佛、拜佛,這是種善根、結法緣,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這一生不能往生,要等到來生後世。來生後世什麼時候能往生?就是什麼時候把佛的經典教誨統統變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行為,那你這一生就決定得生了,真正得到受用了。
本經講三個真實,第一個是「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這部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是講我們真如本性。第二句話說「真實慧」,真實的智慧,第三句話說「真實利益」。我們果然落實,用在生活上,就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是你得到真實利益,確實身心健康,這是我們身體得到利益,心裡沒有煩惱、憂慮,清淨淡然,這是享受,佛菩薩的受用我們得到了,我們跟上了。落實到生活上,這叫持戒。身心清淨,喜樂無比,這叫三昧,三昧就是定,身心淨定安樂,淨宗稱為念佛三昧。自性的般若智慧開了,那叫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見到自己本性就成佛。這一生只要真修,都有可能達到的。
下面講,『尊聖敬善』。憬興師曰:「聖,通佛僧,善,世出世法是無上寶,故敬之,此則三寶也。」佛法僧稱為三寶,敬佛、敬僧,僧是傳法的人,是教導眾生的人,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善知識。對聖賢知道尊重,對善行、善言、善教能尊敬。儒家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善,是性德;佛法裡面,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十願,這是佛門善的標準,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這是真佛弟子。
下面講:『仁慈博愛』,仁愛慈悲,博濟眾民。「博愛」這兩個字出自《無量壽經》,我們在這裡看到了,《無量壽經》講博愛。仁者愛人,在大乘佛法裡面這些菩薩,不但愛人,也愛動物、愛花草樹木、愛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他不愛,這真正才叫博愛。所以博愛不是只有限於在人類,對人博愛,對其他的眾生就不愛了,這就不叫博愛。慈是慈悲,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看到眾生有苦難,幫助他化解,這叫悲;給眾生安穩快樂,這叫慈。
『當求度世』,「度」是度過,「世」是世間,我們要超越這個世間,希望能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註解講:「自度度他,自覺覺他,普令一切眾生永脫虛妄生死。」要求解脫,要普令一切眾生脫離生死,這個是註解解釋「當求度世」這句經文。『拔斷生死眾惡之本』,「拔斷」我們一看也很明顯,六道的生死輪迴要斷掉,拔是拔起來,連根拔起,斷了。也就是說,不能再繼續搞六道生死輪迴,無量劫輪迴到現在,再輪迴下去沒完沒了,所以這一生一定要拔斷六道生死輪迴這個根本。這個根本是什麼?註解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兩句話很重要!六道生死輪迴根本從哪裡來?貪瞋痴,「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貪瞋痴才製造六道輪迴。貪瞋痴這個煩惱斷了、拔掉了,六道生死輪迴的因沒有了,當然六道生死輪迴的果報也就消失、脫離了。所以要怎麼拔斷?就是拔斷貪瞋痴,怎麼拔?「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就是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生死眾惡的根本就是貪瞋痴。
下面講:『當離三塗憂怖苦痛之道』,就是三惡道一定要離開。註解講:「輪迴六道,貪欲為本。生死苦海,智為能度。」學佛要求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從清淨心來的,從平等心來的。心地本來清淨,現在不清淨,充滿了垃圾。現在絕對要把這個垃圾清除,完全清除,打掃乾淨,一塵不染,心裡只放一句阿彌陀佛名號,除阿彌陀佛之外,空空洞洞的,什麼都沒有。清淨心生智慧,智慧能斷煩惱,智慧能破無明。般若智慧是本來有的,你只要把障礙去除,智慧現前,煩惱就沒有了,無明也就沒有了。無明本來是沒有的,本來是空的。
下面註解講:「以智慧劍斬斷貪欲無明等煩惱,即是拔斷生死之本,如是則永離三途之苦。」永離就是永遠離開。離苦要離究竟苦,究竟苦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只有苦,沒有快樂的,沒有出六道輪迴,只有苦,沒有樂,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覺悟。在六道裡面,好像也有快樂,那個樂叫壞苦,樂過去苦就來,不是真的快樂。真的快樂,就要離開六道才有真正的快樂。在六道裡面輪迴,你就沒有辦法離苦,都是苦。人天兩道比較好,三惡道很苦,生到人天兩道好像舒緩一下,沒有那麼苦,但是還是苦,只是沒有三惡道那麼苦。如果再造惡業,惡業造多了,一轉眼又去三惡道了,那真苦!所以六道,《法華經》講,三界統苦。「惡盡則痛燒俱息」,惡盡了,惡斷乾淨了,不再作惡,惡的果報沒有了,現世沒有痛,將來不會有燒。「故云當離三塗憂怖苦痛之道」,真正永遠捨離六道三途的苦報,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
這一段是講身心淨潔。勸我們端正身心、與善相應,世尊直指作善之第一著。『作善』,淺而言之就是「行善」,講到究竟是「是心作佛」,我們這個心就是佛,這就是真善。註解講:「端正身心耳目口鼻」,這是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淺釋則為身端心正」,如果淺的解釋就是身端心正,身要端,心要正。如中國古人教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孔子給顏回講的。我們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嘴巴講的、身體的動作,依照禮,如果不合乎禮,就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講、不要去做;合乎禮,我們才去講、去看、去聽、去做。「深析之」,深析就是深入分析,「則耳當自端,即觀音大士反聞自性之耳根圓通」。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上所說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菩薩修什麼行門成就佛果?他的修行方法就是用耳根,他的耳根不對外,對外是音聲,外面的聲音叫聲塵,觀音菩薩跟我們不一樣,我們耳根就是聽外面的聲音,跟著外面的聲塵在跑,觀音菩薩反過來對內,他回頭聞自己的自性,叫反聞。反過來聞自己的自性,不是去聞外面的聲塵,聽到外面的聲音他反過來,我們是往外,他是反回來,所以叫做「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耳根就跟自性相應,成就耳根圓通;圓是圓滿,通是通達。「大士不逐聞塵,返聞自性,是為端耳。」聞塵就是音聲,我們的六根,凡夫所緣的是塵,我們緣的是外面的六塵,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我們六根都是往外跑、往外攀緣,不知道回頭。反聞就是回頭,佛門有一句話講,「回頭是岸」,這個回頭是岸真正的意思是這裡。我們一般講回頭是岸,就是勸人家不要做壞事,這是回頭是岸淺的解釋。真正回頭是岸,是經典講的反聞聞自性,不要往外攀緣。
世尊在楞嚴會上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當時就請二十五位菩薩向大眾做出修行證果的報告。每一個菩薩他代表一個法門,他怎麼修、他用哪個法門修行達到圓通的,二十五位菩薩就代表二十五個圓通法門,每個法門都能達到圓通。修什麼法門成無上道?每個人不一樣,一個人代表一個法門,六根、六塵、六識、七大,七大就是地、水、火、風、空、見、識。三六十八,再加上七就是二十五,這二十五門就把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全部包括了。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問題就是你會不會。觀音菩薩六根裡面修耳根,觀音菩薩的耳朵跟一般人一樣聽這個世間的音聲,一般人聽了就把它放在心上,自己喜歡的就生貪愛心,自己不喜歡聽的生厭惡的心,那就造業了。觀音菩薩聽到任何聲音都反聞,他沒有放在心上,他的清淨心沒有受到污染,這就高明!不但沒有分別,連起心動念都沒有,如如不動。你問他什麼,他回答你清清楚楚;你不問他的時候,他心裡乾乾淨淨的,確實一塵不染,這叫自端。這裡是把端正身心講到最高標準,不是我們一般就是端身正意(在世間善法的講法),這是講到佛法最頂尖、最頂端。所以反聞自性是觀世音菩薩的耳端。
「如是演申,不逐色塵,返觀自性,是為端目。」這就是眼端,眼睛看外面的色塵,不要受污染,其他六根都是一樣的。「如是六根,不逐六塵,朗照心源,方名端正,故為第一。」反過來之後,六根在六塵,眼所見的是色性,耳所聞的是聲性,身所覺的是觸性,六根如果一根回頭,六根統統回來;任何一根回來,六根統統回來,回來就見性,就叫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不要去追逐外面那些虛妄的六塵,六塵是虛妄不實,它是生滅法。《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是生滅法,那不是真的,你不能去攀緣那個,要回頭聞自己的自性。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不動搖,它是真的,不生不滅,它本來就存在。凡是生滅法統統放下,不要去理它,注重在不生不滅。我們六根絕不貪外面的境界,眼不貪色,耳不貪聲,鼻不貪香,舌不貪味,你的心就清淨;只要有貪瞋痴慢,心就不清淨,就受到污染。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註解講:「淺言之,即身心離垢無染,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意之所思,悉是善也。」遠離色聲香味觸法,讓外面這些塵境不再染污我們的真心,這叫「淨潔」。最重要是心,心地要清淨,不許有染污,身也要清淨。身所作所為,口的言語、意的念頭,到底善或者不善,標準就在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經》講的),與善相應的是正道,不相應就是不善、是邪道。決定要斷惡修善,斷惡修善不著斷惡修善的相,那就超越了;如果執著斷惡修善的相,那就變成人天福報。我們修淨宗法門的同修,就是把一句阿彌陀佛放在心上,看一切人、一切事統統是佛,這個就是修淨業,這就我們淨宗端正身心的方法,用念佛這個方法。
「深言之,始覺智妙契本覺理,才是與善相應。」這句話是講到究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始覺是智慧,開悟了,開悟之後他就見性。本覺理就是自性,與善相應就是與本性本善相應,所以這是真善。「但應諦知,此第一之善,究竟不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是佛教初學、教一切眾生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根本是真如本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它有層次的。諸惡就是十惡,眾善就是十善,就是諸惡不要作,眾善要奉行,這個人決定身心健康,百病不生。
淨宗第一善是什麼?註解講:「實即大勢至法王子之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圓通,他修的就是六根不要往外攀緣,要收回來,都攝六根。這句佛號一直念下去,淨念就是一句佛號。「一聲佛號,六根俱攝。即六根自端。」六根都端正了。這句佛號,像祖師講的,「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佛號就把你的亂心端正了。「心既是佛,六根自然悉皆是佛,故云耳目口鼻皆當自端。」心本來就是佛,你現在念佛,當然耳目口鼻自然就端正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我們今天先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