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觀法如化,觀性常寂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七集)  2020/11/1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17

  《地藏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地藏經科註》綸貫第八頁,倒數第三行,從當中看起,我們把這段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

  我們看這一段,這段文是講現象的由來,這都是講到根本問題。有一些人常常在問: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這些問題在佛法稱為根本大問,就是根本問題,最大的,這個問題如果是解決了,所有一切問題全部都能解決。因為最大的問題都能解決,那其他的問題就是小問題了,當然就很容易解決。佛經裡面不斷的重複給我們說明。佛為什麼不厭其煩,說這麼多次?就是因為我們從無始劫以來痴暗因緣的薰習力量太強,時間太久了,被無明痴暗薰習太久。如果是短時間,佛給我們說明這些事實真相,我們境界依舊轉不過來,因為我們迷得太久了。所以佛說法,說個一遍、兩遍,我們轉不過來。轉過來就成佛了,轉不過來就是凡夫,這是我們在大乘了義經典裡面看得很多,凡聖在一念之間,生佛實在講是剎那之間的轉移。我們讀經、聽教、聞法,為什麼依舊轉不過來?這就是無始劫以來無明的力量,我們受無明的薰習時間太長。這個經裡面講,痴迷薰習的力量障礙我們見性的機緣。

  前面說過「說彼法身,名為眾生」,是根據《占察善惡業報經》的經文,這個話真是說盡了。法身是什麼?法身是自己的本身,自己本來的身就是法身,也就是本體。禪宗裡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自己,法身不是講別人,是講自己。佛怎麼成佛?佛證得法身。佛有法身、報身、應身這三種身,我們有沒有三身?我們眾生都有,跟佛沒有兩樣。佛覺悟,對於這三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我們迷,對於自己的三身完全不知道。覺悟,法身也沒有多一點點;迷了,法身也沒有減少一分,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完全不增不減,問題是在迷悟之間,關鍵是在迷跟悟。什麼叫眾生?眾生的意思很廣,我們看到「眾生」兩個字,立刻就想到很多人,這是對眾生的意思不懂得,不懂得眾生這兩個字它的意思。所謂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大,虛空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虛空也是眾緣和合的,所以虛空是眾生。我們現在觀察到宇宙之間許許多多的星球,星球是眾緣和合而生,也是眾生。眾生就是很多條件聚集起來、聚合起來產生的現象,佛經把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

  科學家又發現我們現在的能見量很窄小,不是真實的世界。我們今天只能見到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我們肉眼見不到。我們見不到,它存不存在?存在。科學家證實,在理論上講,空間是無限度的;在事實上來說,現前的科學家已經能證實到十一度的空間。有十一度空間的存在,現在是用科學去證實的,但是我們今天在無限度的空間只能見到第三度,只見到一度的空間。無限度的空間從哪裡來的?眾緣和合變現出來的,都是眾生。萬事萬物所有一切現象,眾生兩個字都包括盡了。所以此地這個眾生,就跟我們佛法講的「法」,意思是一樣,它是宇宙整體的一個代名詞。什麼叫法身?可見得法身是全體,是個完美的全體,不是部分。我們今天所能夠感覺到的是局部,非常窄小的一個局部,所以才會跟別人產生衝突。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常用樹這個比喻來形容我們的法身,這舉一個例子,舉一棵樹。人都喜歡樹,樹上有樹葉,我們這個身體就如同樹上的一片樹葉,整棵大樹其中的一片樹葉,用這個來形容比喻我們身體。一個樹梢長了幾片樹葉,那個樹葉,一片一片的樹葉從樹梢長出來,就像一個家庭一樣;再往下觀察樹條,樹條這一條裡面有幾個梢,就好像你一個族類一樣,一個家族,那就更大了。你這個族類跟別的族類又獨立、又相對,相對就有衝突,那黑人跟白人就打架了。你再仔細往下去觀察,到最後看到根,從樹幹看到本,看到樹根去了,看到最深入的根本,原來所有的樹葉、所有的枝條、所有的樹幹,統統從一個根所生出來的,我們一般講同根生,同一個根生的,這樣你才看到一棵完整的樹,完整的才是自己。佛給我們講,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自己自心變現出來的。自己現的,那還有什麼衝突?沒有了,對立、衝突都云消霧散,沒有了。這是事實真相,不是說一個假設,事實真相是這樣。諸佛如來證果,證得諸法實相,徹底了解、徹底明白,虛空法界跟自身是一體,這個人就叫佛,我們在經上也叫法身大士,他證得法身。證得就是證實,他親自見到了、證實了,好像看一棵樹你看到樹根了,不是只有在上面看,沒有往下看。往上看各個不同,太多太複雜了,各個對立;深入的往下看,看到根本,原來是一體。在這個裡頭,我們就可以了解到法身它的定義、它的意思,法身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自己跟別人都是一體,都是自己,別人也是自己。就好像我們作夢一樣,夢中有山河大地,有自己、有別人,醒過來,夢從哪裡來?從我們心生出來的,除了自己的心,沒有第二個。如果不了解事實真相,在這裡頭隨著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是非人我,搞貪瞋痴慢,這是凡夫。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才會有對立、才會有衝突、才會有矛盾。都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所產生的誤解,變成凡夫了。凡夫造作一切罪業,迷惑顛倒、造業受報,當造業受報的時候,你的法身、法性有沒有喪失?沒有,跟諸佛如來一樣,無二無別,也沒有減少,沒有兩樣。所以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就是這個道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一個假設的,事實真相是這樣,這在經典叫諸法實相。

  他為什麼能看出是真的?看出你這個身體真妄和合,就在你這個身體裡面,他看到法性,他看到法相。法性不生不滅,法相有生滅,那個生滅不是我們觀念中的生滅,而實在法相是非生非滅,法性是不生不滅。法相為什麼說非生非滅,怎麼說它非生非滅?因為它遷流變化,剎那不住。色受想行識,遷流就是行,它沒有停住的,你說它是生,它立刻就滅;你說它滅,它底下馬上又生了。這就像我們的念頭,我們心裡的妄念,念頭屬於法相,前念滅了、後念生了,總不會前念滅了,後念就不生,那就有生滅。前念滅,後念就生,所以你不能說它有生,也不能說它有滅,所有一切法相都是這個樣子。法性是決定沒有生滅,不生不滅,這叫無生法忍。「花開見佛悟無生」,悟什麼?就是悟這個,法性不生不滅,法相非生非滅。非生非滅就是生滅是同時,你說生,它又滅了;你說滅,它又生了,所以叫非生非滅。這講法相,我們看到這些現象。

  前面這一段講,如果眾生要受「法身薰集而有力者」,這個人叫功夫得力了。「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如果這個眾生受這個法身的薰習,薰習到有力量了,也就是這個道理他很深入,不斷的重複,不斷的薰習。我們讀經、聽佛講經就是薰習。「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薰習到有力量,他煩惱就漸漸薄弱,他就能厭世間,對這個世間他就不會貪戀,能「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一實就是實相。「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六波羅蜜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這個人叫菩薩。不一定要受菩薩戒,受了菩薩戒未必是菩薩;真正照這個修,他真的是菩薩,他天天覺悟,念念都不迷失,對於大乘經教他是真正得到利益了。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你會不會用功?會不會修行?會修行的,看人、看物,看它的法性,看它的法相。你能從這上面去觀察,你就不會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你煩惱薄了,你對於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不會再貪愛留戀,世間這個世緣就薄了、就淡了,煩惱就少了。問題就是你會不會看、會不會聽?六根緣六境,六根緣外面的六塵境界,這個境界裡面都有性、都有相,每一個現象,物質、精神的這個相,相當中就有性,相從性所生的。所以看它的法性、法相,從法性裡面觀察到一時,從法相裡面觀察到因果,這是佛法的大道理,千經萬論就說這麼一樁事情。你知道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到底是一回什麼事,你就全搞清楚了。這個人就叫菩薩,這個人起心動念、生活行為決定是利益眾生的,幫助別人也覺悟,幫助別人也明白這個事實。所以他所行的,日常生活決定與六波羅蜜相應;不是他在那裡學,他自自然然就相應。

  『若如是菩薩中,修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這個人就叫佛。此地「一切善法」,什麼叫一切善法?我們一看到善法,就認為是善惡相對的善法,錯了!善惡相對的善法成不了佛,也成不了菩薩,你的果報只是在六道裡面三善道受報,就是阿修羅、人道、天道這三善道。此地講的善法,是善惡兩邊統統離開,不執著惡,也不執著善。兩邊都不執著了,那叫真善、叫至善、叫純善,凡是相對的就不善。所以有一句話講,「聖人不死,大道不止」,這形容善惡是相對的,一個善,對面一個惡,善是從惡建立的,惡也是從善這邊建立的;事實真相,它是沒有相對的。所以佛法講的,什麼叫出世間、什麼叫世間,還是落在相對裡面,就是在六道生死輪迴,這就是世間法,超越善惡就是出世間法,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它的區別就是在這個地方。

  我們在《六祖壇經》也看到,六祖對惠明禪師的開示。惠明他是一個將軍出家的,六祖逃難的時候拿著衣缽,五祖叫他趕快跑,不然人家會搶你的衣缽。惠明他也參加大家去追衣缽,分頭去追,被他第一個追到了。但是他也難得,知道六祖是好人,真正得道了,他為的就是搶那個衣缽,要把衣缽搶回去。六祖就把衣缽放在石頭上,躲在樹叢裡面。惠明是一個武將,那個衣缽用布包了一點點,看到衣缽在石頭上,他就過去要拿那個衣缽,結果拿不動。衣缽才多重,一個將軍竟然拿不動!這時候他知道,這個衣缽不是我們用武力可以搶來的,真正有得法、得道的人,他才有資格接受這個衣缽。當時他的念頭就轉了,就大喊盧行者,他說我是為法而來,不是為衣缽而來,向你求法,你得到法了,向你請教。所以向他求法,六祖就出來了,出來就請他坐下,說你心靜下來。心真正靜下來了,然後再給他講:不思善、不思惡,這個時候,什麼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你不想善、也不想惡,這個當中、這個時候就是你本來面目。惠明禪師他就從這句話就醒悟過來,大徹大悟。善惡兩邊不思,那叫真善。所以這個地方字字句句,你要懂得它的真實義,這不是世間的善惡,出世間,超越世間了。此地講的修行一切善法,後面要講「滿足究竟」。

  觀法如化,觀一切法相,法相是夢幻泡影。《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法如化,觀性常寂,法性它是寂、是不動,如如不動,那是善法。所以這裡講的善法是指這個善法,不是善惡相對的那個善法。但是佛經它的奧妙,比如說講十善十惡,實在講,我們在六道裡面就有相對;你超越六道,它的層次又不一樣了,它的十善跟十惡又不一樣了。如果我們去讀蕅益祖師的《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他前面那個玄義講了很長,就跟註解差不多了,講到這個善惡真的講到究竟圓滿。所以,一樣是這個名詞,大家要知道它的層次不一樣。在我們六道,十善十惡是這個講法,你超越六道又是一個講法,超越十法界又是一個講法,每一個層次都不一樣。總之就是要開悟了,所以每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作如是觀,就是觀法如化,觀性常寂,這就是此地講的修行一切善法,它這個善法是指這個。你怎麼會有煩惱?你怎麼會有無明?這個無明煩惱從哪裡來的?用現代話來講,就是改變你的觀念,你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你的觀念錯誤了。觀是觀察,念是念頭,你觀察你的想法、看法錯了,你把你錯誤的觀察、錯誤的念頭給它改正過來,這是決定正確的,這叫修行一切善法,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統統包括在其中,一法都不漏。要細心去觀察體會,這個心才是真正到清淨。這一段,《金剛經》講的就是這個。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滿足究竟」,這句話是講功夫。我們初學學觀,修行實在講就是觀,觀是什麼?改變觀念。功夫不到家,煩惱還是會起現行,看到順境起貪心,看到逆境起瞋恨心,貪瞋痴慢的煩惱還是發作,還是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這就是功夫不到家。我們修學功夫要真的有力量,人家修行善法,是跟上面「法身薰集而有力者」這句話是接連的。《無量壽經》有兩句經文,「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這八個字可以做我們平常真正用功的方法,你能夠二六時中永無間斷的作如是觀,這就是法身薰習有力了。觀一切善境惡境、順境逆境都是幻化,都不是真的,好像看電視一樣。觀得有功夫,就是說你不分別執著了,功夫慢慢就得力;我們還會分別執著,功夫還不得力。能夠這樣修,逐漸逐漸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到了,找到真正的自己。我們現在是迷失了自己。找到了本來面目,世出世間所有問題你都能解決,這個境界在禪宗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教下叫「大開圓解」,在我們淨土宗叫「理一心不亂」。《華嚴經》裡面講,這是什麼人?法身大士,他證得法身了。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達到這個境界,要看你自己,自己想入這個境界並不困難,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我們這個世間人做不到的事情,佛決定不說。佛所講的我們做不到,那豈不是在跟我們開玩笑?在吊我們的胃口?佛絕對不會這麼做。我們做不到,那佛說了有什麼意思?說了不是等於白說?凡是佛在經上說出來的,都是我們這個世間人可以做到的,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你想不想做!你肯做、你想做,如理如法的修學,你一定會做得到。關鍵還是在自己心態。

  所以從漸漸修學,能夠達到滿足究竟,而滿足究竟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今天我們在這個地方講的,你是理解了,明白有這麼一樁事情,但是你自己沒有親身達到。這個說明你真聽懂了,這叫解悟,了解的解,解悟。解悟是知識,證悟是智慧,證悟才管用,解悟不管用,解悟不能了生死出三界,證悟才能了生死出三界。你要把佛所講的,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將它證實,要證實是你要真這樣去觀,時時刻刻提起觀察的功夫,張開眼睛看這個花花世界,不是叫你不看,可以看。這個玄義,我們淨老和尚當年(一九九八年),二十二年前在新加坡講的,新加坡是很現代化的都市,真的是花花世界,你住在那個環境,你也不可能都沒有看到,在那裡你也還是要去看。佛他不是說你都不能看,就是你要怎麼看、你用什麼心去看,關鍵在這上面。所以張開眼睛看到這個花花世界,不是叫你不要看,可以看,菩薩看是看法相、看法性,看千變萬化的法相當中它有一個不變的法性,法性真常。我們常常在做午供、放小蒙山,「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什麼叫常住?常住就是它沒變,它永恆。法性真常,真的就不變。在法性裡面看什麼?就是看因果報應。看法相裡面因果報應,你慈悲心就生出來了;在法性裡面看,智慧生出來了,這是自性般若智慧,自性本具的大慈大悲,這樣才能透露出來。我們凡夫迷惑顛倒,睜開眼睛瞎看,不會看也不會聽;換句話說,六根不會用,用錯了,用錯了就造罪業,迷惑、造業、受報。學佛修行,如何修法?你平常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會用六根這個根性,這才叫修行。你會用六根,就是這裡講的你會修,修行一切善法,你再念佛求生淨土,那不得了,如虎添翼。猶如戴角虎,老虎就很凶猛了,再戴個角那還得了!所以「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你將來決定是上輩往生,這哪裡還有懷疑的?

  我們在這裡得到一個結論,總而言之一句話,善用六根;善用六根就是此地講的菩薩修一切善法,善法是指這個。菩薩示現也是變化多端,示現的是法相,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應該給眾生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千變萬化,沒有一定的。不但沒有定法可說,也沒有定相可現,也沒有一個固定的相。觀音菩薩固定是什麼相?三十二應身都不一定,眾生需要什麼相,他就現什麼相,沒有定相可現,沒有定法可說,所以都是不定,所現的相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個歸納起來就是一個緣,菩薩隨緣,所以你看到他的表演是那麼圓滿自在。我們不善用六根,錯用了六根,所以惹了一身麻煩,一身的煩惱、無盡的苦報,這是錯用了六根。這是給我們說明眾生相怎麼來的,菩薩相怎麼來的,佛相怎麼來的。末後這一段非常要緊,請看這個文:

  【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而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

  這一段也是《占察善惡業報經》的經文。此地的『眾生』跟前面講的眾生不一樣,這個「眾生」就是指我們一般人。同樣是這兩個字,你看它在哪個地方,它的意思不一樣。我們今天看這些有情眾生,說菩薩、說佛,知道是假名,是從我們分別心說出來的,佛隨順我們眾生的分別建立這些名詞。『法身之體』,這從性上講的,性上是平等。『無有異相』,決定沒有差別相。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決定不是看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叫佛,看到這個相就叫菩薩,這是妄想分別執著。你哪一年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突破,佛能現凡夫相,他還是佛,他現個乞丐相他還是佛,不一定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什麼相他都能現;菩薩他也能現個乞丐相,他還是菩薩;佛菩薩也能現蚊蟲螞蟻這些相,他還是佛菩薩。什麼樣的身相他都能現,隨緣現。佛菩薩不但現這些動物的形相,還現植物的形相。我們在歷代書籍記載裡面看到很多,他什麼樣的相都能現,但是你要曉得,不是他自己心裡想要現什麼相,他自己沒有心,唯有他無心,他沒有心、沒有念頭才能普現,有心、有念那就不能普現。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現?因為有心、有念頭,所以就不能現;幾時到我們一個念頭都沒有,我們也都能現。一個念頭都沒有,回歸到法性,《華嚴經》說「唯心所現」,那個時候你就能現,現種種相,什麼相都能現。所以你有夾雜東西在裡頭,有無明、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你就不能現。我們現在這個身叫業報身,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身叫法性身,法性身也叫法身。

  這是我們要仔細去思惟體會。從這一句裡面我們也就體會到,馬鳴菩薩教給我們,讀經、聞法要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名字是眾生、佛菩薩,這是名字,全是假設的。還要離心緣相,心緣相是我們思惟它的意思、想想它的意思,這是心緣相,這個不可以,不能想,一想就錯了,一想就落在妄想裡頭,想不得的。現在的人講「直覺」,有一點貼近,但還不是完全,佛法的修學要用直覺,決定不能夠落在思惟想像裡頭。我們聽經如是,聽懂了你就悟,悟就覺悟了,聽不懂不要去想,愈想就愈不懂,愈想意思都全想錯了。所以說不斷的重複可以,不斷的接觸、不斷的薰習,希望在長時間薰習,法身的薰習、法性的薰習、法相的薰習,你會了就行,問題就是你會不會?禪宗一些祖師大德常常勘驗學人「會麼?」你會嗎?會了,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不會,怎麼講也講不通。

  真正不會,那就完全像小學生一樣按部就班,從頭教起,教你孝親尊師,教你慈心不殺,教你修十善業,那是什麼?真的悟不過來,轉不過來,轉不過來在六道裡面出不去,這樣斷惡修善,希望在六道裡頭不要墮三惡道,用這個方法。真正聰明利根的人,他就不需要用這個方法,用這個方法就對不起他,因為真正利根,這一生當中他可以了生死、脫輪迴,你要幫助他出離六道的方法,這才對得起他。《地藏經》雖然是個基本法,好像就是講十善十惡的,地藏三經都講十善十惡,我們一看是一個基本法,勸人斷惡修善。但是青蓮法師在綸貫大意裡面,他都把大乘佛法、一乘佛法的根本,從《地藏經》玄義給我們敘說出來,然後才曉得全經有理論的基礎、有理論的依據。這是大乘一乘法,跟《華嚴》沒有兩樣,我們對這個教誨才生起真正的信仰,才肯依教奉行。所以這個經實在講,淺的人看得淺,深的人看得深。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文:

  【故知不達其具德識心,便須緣真如理,而斷九界修染修惡。】

  『不達』是不明瞭、不通達。『具德識心』,「德」是性德,「識心」就是我們現在打妄想的這個心。你要不通達,『便須緣真如理,而斷九界修染修惡』。上根利智簡單,叫一聞千悟,一下就契入,中下根性不能,做不到。不能怎麼辦?不能就教你如理如法的修學,先教你斷惡修善,這個善惡是相對的;教你斷貪瞋痴,你就不會墮三惡道;教你修五戒十善,你就能得人身;教你信願念佛,你就能往生西方淨土。你不知道,不但我們現在的識心具德(德是自性的性德,圓滿的性德),我們這個身體形相也是具德。誰知道?佛與大菩薩知道。我們不是這種根性的人,就得按部就班。說到這個地方,是把不思議性識,「性識」兩個字說出來。這段是講這部經之體,凡是說到經體,大概都通一切經,一切經都是以此為體,就是以實相為體。上面有一個不思議性識為體,下面再給我們解釋:

  【何名不思議?故宗鏡云:此識建立有情無情,發生染法淨法。】

  這一句話實在講,就是解釋《華嚴經》講的「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的那個性就是前面講的「一念自性」。一念自性是我們的真心,它能現相,森羅萬象總是從它那裡變現出來的,可是這些法相千變萬化,為什麼會變?什麼在變?識變的。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識。『識建立有情無情』,我們講有情是指動物,無情是植物、礦物,包括一切自然現象,有情、無情都是性識變現出來的。『發生染法淨法』,染法淨法統統都是性識顯現出來的。一真是淨,十法界是染;四聖法界是淨,六凡法界是染,無論是染法、淨法,都不離性識,性識是自己。下面兩句是講有情世間的由來:

  【若有知有覺,則眾生界起。】

  這就是有情世間的由來。我們今天講一切動物,動物怎麼來的?是『有知有覺』,有知覺的、有感覺的,這個是有覺。

  【若無想無慮,則國土緣生。】

  這是講器世間的由來。『國土』就是我們住的環境。這些植物、礦物、自然現象怎麼來的?是由無知無慮來的。無知無慮是無明,有知有覺是妄想,歸納成兩類。就是說有情世間、無情世間它怎麼來的?有妄想就變成有情眾生,沒有妄想、有無明就變成山河大地、變成無情眾生,都是法性變現的,所以《華嚴經》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因染法而六趣回旋。】

  這個『六趣』就是六道,六道輪迴。輪迴怎麼來的?『因染法』來的。「染」是染污,染污本來沒有,事實上是真的沒有。你看到不如意事情,心裡生煩惱,你苦不堪言!問:你煩惱在哪裡,拿出來給我看看?找不到,找不到不就是假的嗎?禪宗裡面有個故事,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打坐,慧可去找他,達摩理都不理。那個時候是冬天,慧可在雪地站了很久,雪都淹到膝蓋,達摩祖師好像一點慈悲心都沒有,理都不理他。最後慧可用他自己帶的戒刀把手臂砍斷,拿手臂供養達摩,達摩祖師說:你這又何苦!為什麼要這麼做法?慧可說我心不安,求大師替我安心。達摩祖師手一伸,我們現在看到有一尊達摩祖師像,手伸出去的,那就是叫慧可把心拿給他,他幫他安。他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這一回光返照,說:「覓心了不可得!」我找心找不到。達摩祖師說好,我給你安心安好了。他在這一句下就大徹大悟了,成了二祖,開悟了。沒有,是個妄念,念是妄念,你喜歡是喜歡這個妄念,找不到,你妄念找不到;你苦惱是苦惱的妄念,到底在哪裡?你頭腦裡哪個細胞是苦惱?找不到。所以說一般眾生叫胡鬧,完全不是事實,非染說染。從這個地方你才曉得,六道眾生受這個輪迴是多冤枉!但是許許多多人在六道裡受冤枉罪,他不能醒悟過來,天天在打妄想。我們應當很冷靜、很細心去觀察,才見到事實真相。

  這一節課時間到了,底下這句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